古代四大美女是谁推荐文章1:古代四大美女的人生都很曲折,四大丑女却一个比一个幸福

  第一:孟光


  孟光30岁才嫁给了自己的夫君梁鸿。她相貌丑陋,可是却生在了财主之家,很多人给她说媒,她都看不上,单单喜欢家贫而博学的梁鸿。经过辗转,梁鸿知道了孟光的心意,就找人去向孟光家中下的聘礼。孟光虽然生在富贵人家,却准备了很多布衣、麻鞋、罗筐及织布的工具。


  孟光在嫁给梁鸿后,依然穿金戴银,梁鸿就对孟光爱理不理的。过了7天,孟光问梁鸿为何总是不爱理她,梁鸿说:我想娶到的是一个俭朴的女性,和我一起归隐深山,却没想到你这样天天穿金戴银,怎么是我想要的?孟光听后大喜,就把自己过去准备的嫁妆拿了出来,向梁鸿说这7日其实是对他的考验。梁鸿说:此真梁鸿妻也!从此两人归隐山林,他们有才学而不求富贵,安于劳作,自食其力,因而受到世人的颂扬。


  而”举案齐眉“正是对他们夫妻二人的称赞。


  第二:钟无艳


  可能很多人看过梅艳芳和郑秀文、张柏芝一同出演过的电影《钟无艳》,梅艳芳饰演昏庸的齐宣王,而郑秀文则饰演丑陋的皇后钟无艳。


  历史中是这样评价钟无艳的:四十未嫁,极丑无双,凹头深目,长肚大节、肥顶少发。简单的20个字,但是形容的却是非常的清楚,甚至有些犀利,甚至有些让人不忍心去想象这样的一个女人到底有多丑。不过钟无艳虽然丑陋却饱读诗书,志向远大,正是因为这些才能得到齐宣王的青睐。


  第三:嫫母


  传说嫫母长相非常丑陋,形同夜叉,《四子讲德伦》中是这样形容她的:“嫫母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其中“倭傀”的意思就是丑女的意思,就连善于称赞的人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去称赞嫫母的外貌来掩饰她的相貌丑陋了。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无盐女,却是黄帝的妻子,她发明了镜子,也正是因为她的相貌丑陋,黄帝更是赐予她“方相士”的官位,利用她的外貌来驱邪。也正是因为嫫母的帮助,黄帝才能打败炎帝杀掉蚩尤。


  第四:阮氏女


  阮氏女聪明过人,是三国许允之妻,因为相貌丑陋,所以许允从新婚之夜之后再也没有踏入阮氏的房间,阮氏问许允为何不再踏入自己的房间,许允答“妇有‘四德’(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具备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种德行),你符合几条?”阮氏回答:“我缺乏的只有容貌,但是男子有百种高尚的品行,您具备其中几种呢?”许允说:“我百行俱备。”阮氏说:“百行以德为首位,您喜欢美色,不欣赏美德,怎能称为百行皆备呢?”许允面露惭愧之色,从此夫妻相敬相爱,感情和谐。


  后来阮氏帮助自己的丈夫许允免去了灾祸,又保得自己两个儿子不被牵连,不愧是德才兼备的女性,也正是因此,后来被世人称赞。


  古代四大美女是谁推荐文章2:真实历史上没有貂蝉,为何她会被列为古代四大美女的行列呢?

  貂蝉剧照


  我们都知道,要说起古代四大美女,很多人想都不用想,西施、杨贵妃、王昭君和貂蝉四位的名字就能脱口而出。即便是过去很多年,这四位美女的“名分”依旧稳固,没有谁能将她们替换下来。


  与貂蝉相比,西施、杨贵妃和王昭君这几位“四大美女”行列所在者,在历史上都有着明确的记载的。然而,根据现有的史料来看,貂蝉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并不存在。


  因为关于最早记载貂蝉、可考察的资料,是《三国演义》的前身《三国志平话》中。


  貂蝉剧照


  其中记载,貂蝉原来是吕布的原配妻子,只不过在家乡走散,后来貂蝉沦为王允的婢女。王允得知真相后,为了除掉董卓心生一计,安排美貌的貂蝉与董卓见面,之后再让吕布和他的原配妻子相见。在这件事情之后,王允派人把貂蝉送到董卓家里,但是没有像董卓说明,而是让他误会是给他送的美人。另一方面,王允让人通知吕布,两方一冲突,吕布以为自己的妻子被董卓老贼霸占,一怒之下将董卓杀死了。


  在这个故事里,貂蝉是吕布的原配妻子,她这个身份增强了和吕布约会的合理性,间接也增强了吕布杀掉董卓的合理性。


  到了后来,《三国演义》中,貂蝉的身份又发生了变化。是倾向于男人们权势的斗争,身为女子的貂蝉,变成了他们权势之争的工具和牺牲品。


  吕布和貂蝉剧照


  《三国演义》里貂蝉是因为避难,被司徒王允收留,做了府上的歌女。因为要除掉董卓,王允苦思冥想,见到貂蝉的时候想到美人计,于是就收她做了义女,用来离间董卓和养子吕布。貂蝉非常配合王允的计谋,明里成为董卓的妾室,暗地里和吕布暧昧,最终她和吕布私会的时候,被董卓撞见。之后,董卓和吕布就相互离心,互相猜忌,矛盾也在不断升温,直到最后吕布杀掉了董卓。


  在笔者看来,在董卓与王允等人的权势之争中,貂蝉是站在了王允一行人的立场上的,最后成王败寇,貂蝉美人计的成功也为他们的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所以成功之后,貂蝉作为胜利者一派的“功臣”,也或多或少的被歌颂。


  也正是由此,貂蝉的名号逐渐被传出去,尤其是她的美貌,更是惹得许多后人充满好奇与想象空间。能引起董卓吕布父子俩自相残杀的,到底是怎样的天人之姿?


  就好比人们常用沉鱼落雁来形容西施,用闭月羞花来形容貂蝉。但关于貂蝉能“闭月”这件事,其实也是于一个典故。


  貂蝉剧照


  据说有一天晚上,貂蝉在后花园溜达拜月,凉风习习,夜空中的浮云缓缓移动,刚好将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候,路过的王允正好瞅见这一幕,于是之后就开始广为宣传,“我的女儿貂蝉和月亮同时在,她的美貌让月亮都自愧不如,躲在云彩后面去了。”


  探究其背后的用意,也不过是王允为了宣扬“女儿”貂蝉的美貌,所采取的一种“造势”。就和陈胜吴广起义藏书鱼腹的用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这种“造势”被人知道得多了,广泛流传下来,是真是假,也就无从去分辨了。


  那么讲到这里,大家一定也很好奇,既然历史上没有貂蝉这个人物,那么这些典故又是怎么诞生的呢?


  这就要必须要提到一个重要的史料记载。


  虽然貂蝉不存在,但在历史上,貂蝉这个人物或多或少的也有原型。《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貂蝉剧照


  虽说历史上王允并没有使用连环计“套路”董卓和吕布,但确实和吕布共谋杀掉董卓。一方面是平时董卓对自己屡次发脾气、甚至“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而对董卓心生怨恨,另一方面是因为,吕布确实和董卓的侍女私通,怕被发现,非常心虚。


  而貂蝉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由于“布与卓侍婢私通”而充分联想出来的。虽然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但确实有历史上的原型作为参考。


  另外,我们还需要知道的一点是,四大美女本身就是于民间传说,谁给它定的排名,尚且无从考究。猜想的话,就类似于那种民间投票,它本身就是一个不太“严谨”的事儿。


  我们常常谈起历史,但很多东西如果不花费一番功夫,去认真探究和分辨的话,就很容易混淆,比如野史和正史的界限,历史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差别。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确实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本质却不太相同。


  就像孙悟空这个形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虽然它定位的朝代是唐朝,我们可以像谈论起某个历史人物一样提起他,但我们也都知道,它到底还是个虚拟的人物,在历史中并不存在。然而,和孙悟空有着同样脾气秉性、兴趣志向、甚至相似经历的,在历史上却可能存在。


  历史,是记载过去的一面壁纸,所有的兴衰荣辱,都逃不脱它的记录。


  历史,又像是我们现代人的一面镜子,读史使人明志,在阅读历史的起承转合中,也能在某种程度上领悟到人生与命运的真谛。


  :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古代四大美女是谁推荐文章3:盘点影视史上最经典四大美人形象 西施清雅杨玉环明艳

  “沉鱼”西施,蒋勤勤饰演的西施,扮相比较简单,头上也没有过多的装饰物,但是依然美的动人心魄。


  “落雁”王昭君,年轻时的李彩桦长相美艳,非常适合化红妆,别提有多美了,真的是“落雁”无疑了。


  “闭月”貂蝉,陈好饰演的貂蝉非常古典,宜静宜动,美艳非常。


  “羞花”杨玉环,周洁的杨贵妃不仅是扮相妖娆,就连动作都非常的妖娆,明艳不可方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古代四大美女是谁推荐文章4: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为什么会是她们?她们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的

  中国形容绝色女子的容貌,多会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


  之所以用这2个成语来形容绝色天香的美女,是因为这2个成语对应着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沉鱼指的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西施;


  落雁指的是西汉元帝时期的王昭君;


  闭月指的是东汉献帝时期的貂蝉;


  羞花指的是唐朝玄宗时期的杨玉环。


  四大美女之所以有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雅号,源于流传在她们身上的四个传说。


  “沉鱼”说的是西施浣纱时的故事。


  相传有一天,西施如同往常一样提着装满脏衣服的木桶,来到河边洗衣服。


  清澈见底的河水倒映出西施的惊世容颜,在被西施芊芊细手搅动的河水的漾动下更显得尤为动人,无论谁见到都只得感叹一句:


  “今生若娶得如此娇妻,便不枉此生来世上一遭。”


  西施的容颜就连水中的鱼儿见到都惊为天人,惊讶到连怎么游水都不会,只知呆滞般地看着那个比天仙还要美貌的西施,最后连自己沉到水底都不知道。


  真的是忘乎所以!


  乡民听说了西施的美貌让鱼儿都沉底的事情后,纷纷夸赞西施的美貌,称她有“沉鱼”之貌。


  “落雁”说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竞?宁元年(前33年),西汉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朝觐汉元帝,以尽藩臣之礼的同时,自请为婿,希望汉元帝能下旨赐婚。


  时值南北交战,边界不宁,汉元帝考虑到拒绝呼韩邪的请求,会引起南匈奴复叛,遂下旨将宫女王昭君赐予呼韩邪单于,以保两国友谊长存。


  在一个萧瑟的秋天,王昭君带着极其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北去匈奴的路途。


  随着离故国越来越远,王昭君的心绪越来越低落,听着耳边传来的阵阵马嘶雁鸣声,王昭君为了宣泄内心的失落与孤寂,拨动起了手中乐器的琴弦,奏起了来自故国的离别之曲。


  琴声响起,落日的余晖映照出王昭君美貌却又悲凉的脸庞,颇有些凄凉的环境,配合着悦耳的琴声,再看着骑在马背上的那个美貌的汉朝女子,任谁见到都会呆滞许久。


  南飞的大雁被这悦耳的琴声所吸引,大雁低头朝着琴声的望去时,更是惊为天人。


  看着骑在马背上的王昭君,大雁竟然连翅膀都忘记挥动,以至于最后跌落到地上。


  护送王昭君前往匈奴的士兵和侍从见到连大雁都被王昭君的容貌所折服,甚至跌落至地上,纷纷盛赞其有“落雁”之貌。


  “闭月”说的是貂蝉拜月的故事。


  相传貂蝉从小便长得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且有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她出生于乱世之中,见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她十分悲痛。


  一次,貂蝉就在义父王允家中后花园拜月焚香,祈求上天一定要保佑国家安定、百姓平安。


  就在貂蝉跪在地上,双手合十虔诚地向上天祈祷时,忽然天空吹起一阵轻风,恰好把一片浮云吹到了月亮那边,并把月亮给遮了一个严严实实。


  这一幕被貂蝉的义父王允看到,从那之后,王允逢人就夸自己的女儿有“闭月”之容,并添油加醋说道:月亮是因为比不过貂蝉的美丽,这才招来一片浮云遮住自己。


  “羞花”说的是杨玉环赏花的故事。


  相传,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李隆基最宠爱的武惠妃逝世,玄宗郁郁寡欢,整日不理政事,只知唉声叹气。


  身边宠宦见皇帝这般模样,便向他进言,说寿王妃杨玉环“资质?天挺?,宜充掖廷。”


  于是李隆基将杨玉环召入后宫之中。


  杨玉环入宫后,仍然深陷亡妻之痛中的李隆基并没有立即宠幸于她,被冷落的杨玉环眼见在这冰冷的皇宫中无人相伴,心情极度失落。


  一日,杨玉环为缓解心中的苦闷,来到皇宫后花园赏花散心,看见满园百花盛开、斗艳争辉的牡丹、月季......


  想起自己此刻虽娇艳却无人欣赏,只得困在这冰冷的皇宫之中,虚度光阴,不由得对着盛开的花朵叹息道:


  “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能出头?”


  情到伤心处,想起自己的遭遇,杨贵妃不由得抚摸着花潸然泪下,哪曾想杨贵妃摸的是含羞草,含羞草的特点就是一旦被触摸,花瓣就会立刻收缩,绿叶卷起低下。


  含羞草被杨贵妃抚摸,立即收缩这本是寻常的不能再寻常的事情。


  但是,好巧不巧的是,这一幕被一个不知道这是含羞草的宫女看到。


  宫女又是一个喜欢嚼舌根的人(当然也有可能是杨贵妃自己做的局,目的就是吸引李隆基的注意),她到处跟别人说,杨玉环和花比美,结果花朵含羞低下了头,称她有“羞花”之容。


  这就是“沉鱼”、“落雁”、“闭月”和“羞花”的传说。


  当然,传说只是传说,并非是真实的。


  世上哪有谁的容貌能让鱼忘记游动,大雁忘记飞行,月亮遮住自己,花朵收缩的呢?


  所谓传说从来都是为了宣传某个人而服务的。


  比如刘邦在丰西芒砀山泽斩蛇的传说,其目的无非是宣扬刘邦是天选之子,是上天选中带领大家反抗暴秦统治的领袖;


  再比如伏牛山的神话传说,说王莽追杀刘秀,天上的太上老君派坐骑大青牛来救刘秀,青牛还说“君无戏言”,同样只是为了向世人证明刘秀是上天选中的皇帝,做皇帝乃天命所归。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传说也一样。


  无非就是为了向世人宣扬一件事,那就是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个个都是国色天色,有倾国倾城之容的绝色美女,比天仙都要美艳。


  不可否认的是,传说在对四大美女容貌的描述上虽有夸大之嫌,但在历史上除貂蝉未被证实确有其人外,西施、王昭君和杨玉环的容貌的确比常人要美貌许多,不愧“四大美女”之称。


  除此,貂蝉虽未被证实是否真的存在于历史中,可是在《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中,貂蝉也一样是一位大美女。


  西施能让吴王夫差亡国;王昭君能在汉元帝遍选秀女时成为南郡第一秀女;貂蝉能让天下第一武将吕布临阵倒戈诛杀董卓;杨玉环能让唐玄宗不惜背上夺儿妻的骂名也要让她入宫......


  “四大美女”中的每位美女,她都称得上是绝色美女,这点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那么,在历史或小说中,“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的结局都是如何的呢?


  在讲述“四大美女”结局之前,先来说说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为什么会是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这四个人?


  虽说倾国倾城的美女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稀缺资源,可是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史,是绝不可能只有“四大美人”,中华五千年最不缺的就是才子佳人。


  战国有“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夏姬、“出入两君,二乱交错”南子;


  西汉有“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金屋藏娇”陈阿娇、“纤便轻细”赵飞燕;


  东汉有“娶妻当得阴丽华”阴丽华、“容既绝世,妖艳绝伦”甄宓、“铜雀春深锁二乔”大小乔;


  西晋有“天仙化人,平生仅见”梁绿珠、“小家碧玉”碧玉、“?两为?帝后”羊献容;


  隋朝有“江南第一美女”宣华夫人、“红颜祸水”张丽华、“风韵犹存”萧皇后;


  唐朝有“光艳动天下”李裹儿、“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关盼盼、“斛珠夫人”江采萍;


  宋朝有“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李师师、“含颦带笑出狴犴,寄声合眼闭眉汉”严蕊;


  元朝有“舞姿若鸾鸟瑞鹤”凝香儿、“赛桃夫人”戈小娥;


  明朝有“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名震秦淮“董小宛”、“秦淮八艳榜首”李香君,,,,,,


  中华五千年历史,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相比毫不逊色的美女大有人在,甚至比她们更加美貌的也有。


  然而,为什么只有她们四人被中国人公认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呢?


  首先,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之所以同列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因为她们的身上有着太多的相同点:


  都不是出生大富大贵之家,甚至可以说是出身低下:


  西施是农家女,靠给别人洗衣为生;


  王昭君是平民之女,以良家子弟身份被选入皇宫为宫女;


  貂蝉表面是司徒王允的养女,实则不过是王允圈养的歌姬;


  杨玉环虽出身名门,但她出生时却已是家道中落,被寄养在叔父家中。


  都不是传统的贤良淑女:


  西施入吴宫为吴王夫差前,与越国大夫范蠡早有私情;


  王昭君嫁到匈奴后,先嫁呼韩邪单于,后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


  貂蝉先是歌姬,后又先后服侍董卓、吕布;


  杨玉环先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媳妇,后又成为李隆基的妃子。


  都与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她们见证了历史的改变,甚至可以说历史就因为她们而改变:


  西施让吴王夫差沉迷于酒色之中,以至于荒废政务,最终吴国被越王夫差灭之;


  王昭君前往匈奴和亲,与文成公主进藏无二,为匈奴所在西北的经济发展做出显著贡献;


  貂蝉致使董卓与吕布失和,最终导致董卓被吕布所杀,曾经显赫一时的西凉军分崩离析;


  杨玉环入宫为玄宗妃后,玄宗李隆基便整日纸醉金迷,沉迷于所谓的开元盛世之中,宠信杨玉环家族,杨家得势后祸国殃民,间接导致“安史之乱”爆发,致使唐朝由盛转衰。


  都有着一个悲壮的结局:


  西施沉江;王昭君被迫嫁给继子后郁郁而终;


  貂蝉被义父利用,利用自身美色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迫使他们自相残杀。嫁于吕布后不久,吕布又被曹操所杀,她自此下落不明;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被迫逃往蜀中,行至马嵬驿时,陈玄礼率部兵谏,要求李隆基诛杀祸国殃民的杨贵妃,李隆基为保全自己,只得下令诛杀杨贵妃,后杨贵妃被吊死在马嵬驿。


  都有着一个对当时而言有着比较深刻的警示作用:


  红颜祸水,薄命佳人。


  正因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有着太多的相同点,所以她们四人才同列为“四大美人”。


  其次,现今对于为什么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会被选为古代“四大美女”,有这两种较为主流的说法:


  其一是权力说,有些人认为四大美女是美丽与权力综合的产物,身在那个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她们都是为男人的政治做出了牺牲:


  西施为越王勾践雪耻入吴宫色诱吴王夫差;


  王昭君为汉元帝安抚南匈奴所需嫁于呼韩邪单于;


  貂蝉因为王允的反间计被迫周旋于董卓与吕布两个男人之间;


  杨贵妃为李隆基背负“祸国殃民”之责并在马嵬驿为李隆基的安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基于此,有些人便认为“四大美人”不是因为相貌才被选出,而是被权力推选出来的。


  然而,这个观点着实有些牵强,若说权力,世间女子有谁的权力大得过武则天?


  如此说,武则天岂不是“四大美女”之首。


  中国古代社会虽是一个以男权为主的社会,但仍然也有少部分女子掌权的事情,比如西汉之吕雉、北宋之刘娥、清朝之慈禧。


  这些掌权的女子个个年轻时都是貌美如花的存在,若不是美貌之人,皇帝怎可会娶她们呢?


  如果说四大美人是被权力选出来的,吕雉、武则天、刘娥、慈禧才应该是“四大美女”。


  ?其二?牺牲说,有些人认为“四大美人”之所以是她们四人,是因为这四人都有着寻常人无法比拟的牺牲精神。


  为了男人的?政治?,她们甘愿牺牲自己的幸福,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这种说法也着实有些不靠谱,泱泱华夏五千年,比这四位女子更有牺牲精神的大有人在。


  比如与西施同时入吴色诱吴王夫差的还有另一位美女郑旦,郑旦同样为越国做出了牺牲。


  再比如昭君和番与文成公主进藏并无差别,同样是为自己国家的安定做出牺牲。


  由此可见,现在流行的两种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四大美女”并不是权力说和牺牲说这两种因素推选出来的。


  她们之所以会被选为“四大美女”,主要原因在于:她们比女人还像女人,让男人更像男人。


  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为男人政治作出牺牲的同时,既没有干出天怒人怨的事情,也没有干出类似垂帘听政这样的事情,她们就是一个“单纯”的倾国倾城的女子。


  这也是为什么妲己、妹喜、刘娥、武则天这样的美女没有入选“四大美女”的根本原因。


  妲己妹喜之流是名副其实的“红颜祸水”,多少忠臣能臣死在她们的手里;


  武则天、刘娥之流,都是当时以一介女流之身让擅弄政治的男人都感动无比害怕的奇女子,权倾朝野,武则天更是成为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如此让连朝堂上的重臣都感到害怕的人,又怎么会让她们名列四大美女呢?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不弄权,又愿意牺牲,长得又倾国倾城的女子,这不是封建社会的男子最喜欢看到的吗?


  如此,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自然是最合适、最合格的“四大美女”。


  说完为什么四大美女是她们,我们再来说说四大美女的结局。


  先说西施。


  越国被吴王夫差击败并被迫求和后,越王勾践为一雪前耻,采用大夫文种“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之策,于全国搜罗绝色美女,西施被选中。


  之后,西施被勾践献于吴王夫差,夫差得此女龙心大悦,自此整日沉溺酒色,荒于国政。


  夫差沉迷酒色,致使吴国国力骤降,最终越王勾践灭吴一雪前耻。


  西施在勾践灭吴一事上功劳卓越,所谓“越锦何须衣义士,黄金祗合铸娇姿。”


  然而,“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勾践灭吴后,有着大功的西施却没有得到善待。


  吴国灭亡后,关于西施的死历代虽然有多种说法,但无一?例外?都是悲剧!


  一种说法来自张铮的《东岳论丛》。


  说西施归国当晚,早已对西施美色垂涎三尺的越王勾践便要求她“伴寝”,想把灭吴功臣西施当成自己的“玩物”。


  西施入吴本是为越国百姓着想,她就不是一个水性杨花之人,见越国的王居然想让自己继续充当“玩物”,她岂会同意,果断拒绝。


  西施拒绝“伴寝”,心胸狭隘的勾践便以“抗王命”的罪名将西施活生生沉入江中。


  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墨子》。说吴国灭亡后,吴人认为西施是罪魁祸首,所以趁越军未彻底掌控吴都前,抢先进入吴宫,然后将西施拖出吴宫,活生生将其沉入江中。


  另一种说法来自《东周列国志》。说西施归国后,越王勾践夫人越夫人为免美貌的西施被勾践看中纳入后宫,继而影响到自己后宫中的地位,便以“红颜祸水”为由派人将她沉入江中。


  无论何种结局,西施以沉入江中这样的结局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结局着实是个悲剧!


  再说王昭君。


  王昭君入匈奴,虽与西汉初期的和亲不同,是以天朝上国下嫁的姿态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因此不存在有性命之忧,或是被冷落。


  但是,让一个柔弱的女子孤身一人为一个政治目的嫁到异国番邦,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王昭君最大的不公平。


  试想,有哪个女子愿意独自一人离开自己的故乡,前往一个荒凉的西北之地。


  王昭君嫁到匈奴,说白了就是被迫的,但是皇命难违,她没有任何办法,只能是忍着心中巨大的痛苦,忍受着孤寂与落寞,独自一人前往匈奴。


  到匈奴后,没过几年更让她绝望的事情又发生了,她居然要再次嫁给自己的继子。


  要知道,王昭君可不是匈奴人,她是汉人,在汉人的心里,嫁给继子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可是她没办法,一个女人又能改变什么呢?她只能委曲求全,为了自己的孩子,也为了能活下来,她还是选择嫁给了自己的继子复株累单于。


  此后岁月,王昭君的内心是饱受煎熬,不但要忍受着思念故土之情,更要承受礼义廉耻的折磨。最后,王昭君终是在极其复杂的心情下,抱恨黄泉。


  其次说貂蝉。


  貂蝉在正史中并无记载,只见于戏剧或小说之中。


  《三国演义》所述,吕布被曹操所杀,貂蝉跟随吕布家眷前往许昌,从此不知所踪。


  貂蝉这辈子无疑也是不幸,一生都是他人的玩物。


  先是歌姬,后又被王允用在连环计上,让她以美色诱惑董卓与吕布自相残杀。


  再说杨玉环。


  杨玉环被唐玄宗李隆基带回后宫中,她很快便得到李隆基的恩宠,一时荣宠后宫。


  然而,作为皇帝独宠的女人,享受独一无二的荣宠时,也同时要承担着“红颜祸水”的骂名。


  李隆基沉迷于美色,最终致使“安史之乱”爆发。


  而后,杨玉环便被推了出来,为这场动乱承担主要责任,并最终在马嵬驿被为保自己安全的李隆基下令吊死,落了一个“红颜祸水”的骂名。


  谁都知道,“安史之乱”罪魁祸首是李隆基。


  若不是李隆基自己沉迷于美色,荒废朝政,开元盛世岂会半途而废。


  明明是李隆基的责任,可偏偏要一个女人来承担这个骂名,这着实有些让人不耻。


  正所谓自古红颜多薄命。四大美女的结局都不算好,甚至可以说是悲剧!


  古代四大美女是谁推荐文章5:沉鱼落雁容、闭月羞花貌: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一、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越国美女。浙江诸暨苎萝山下有东西两个村子。村中的人大多数姓施,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人称西施。西施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中的“沉鱼”,讲的就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


  萧玉田画作《西施浣纱》


  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勾践的越军在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被吴国军队击败,败退到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王夫差求和,勾践入吴为人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谋复国。获释后,勾践针对吴王好色淫荡的弱点,便想施美人计,献上美女迷惑夫差,其中就有西施。


  当时西施仅是村中最貌美的女孩子,并无其他特长。时人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有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方面。于是,越王勾践命乐师教西施歌舞、步履、礼仪等。过了三年,勾践让范蠡带着西施进献给吴王。范蠡见到吴王,跪拜说:“东海贼臣勾践,感大王之恩德,遍搜境内,得善歌舞者,以供洒扫之役。”可是相国公伍子胥进言吴王:“臣闻: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也,王不可受。”


  吴王见西施貌美如花、体态婀娜,非但不听伍子胥的劝谏,反而马上把西施收了下来,并在姑苏台建造春宵宫,在灵岩山上建造馆娃宫,还修筑大水池,以供西施嬉戏游玩。夫差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荒废朝政。勾践趁机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然后乘虚而入,一举消灭了吴国,一雪前耻。


  与西施有关的成语及谚语:


  沉鱼落雁:意思就是,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其实,“沉鱼落雁”是个成语,有学者认为出自《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说动物与人对“美”的认识存在差异,引申意为不同的人对同一概念的认识存在差异。也有人认为唐代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是这个成语的出处,沉鱼指的就是西施。相传她在江边浣纱,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美貌,都惊艳得忘记了游水,渐渐沉入了江底。


  东施效颦:东施:越国的丑女,代指丑妇。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出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pín,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皱眉,同村丑女东施看见觉得十分美丽,于是摹仿西施捧心皱眉在村里走来走去,然却更见其丑,结果同村的人纷纷走避或闭门不出。东施只知道西施捧心皱眉好看,却不知道为什么。比喻不衡量自身的条件,而盲目胡乱的模仿他人,以致收到反效果。


  《红楼梦·第三十回》:“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奇,且更可厌了!”


  西眉南脸:意思是春秋时美女西施的眉和南威的脸。西施和南威都是春秋时的美人,所以又并称“威施”,后泛指美丽的女子。出自唐代李咸用《巫山高》:“西眉南脸人中美,或者皆闻无所利。”


  情人眼里出西施:意为情人眼中的伴侣,都是只看优点而轻忽缺点。原是宋代谚语,典出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上》:“谚云:情人眼里有西施”。


  《史记》、《春秋》、《左传》等均未载西施其人其事。先秦诸子有只言片语言及西施者,如《墨子》曰:“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沈,其美也。”


  西施的结局成迷。由于正史没有明确记载,西施的归宿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范蠡与西施相恋,吴亡后,范蠡不要越王勾践的封赏,携西施悄然离去。两人生下一个儿子,从此隐居太湖,逍遥度过余生。《越绝书》称:‘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另一种说法是越国灭了吴国以后,勾践的夫人见到西施美丽漂亮,怕勾践看上她,而且吴人认为西施是祸国的妖孽,于是就将她放进皮袋之中沉于江底。《吴越春秋·佚文》称:“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chī yí,皮囊)以终。”《东周列国志》云:“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


  二、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落雁”,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萧玉田画作《昭君出塞》


  王嫱,字昭君,西汉时南郡(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元帝时,以良家女子的身份被选入皇宫为宫女,《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当时后宫充盈,元帝宠幸后宫时,是按照画像选人的。传说画工毛延寿趁机勒索宫女,宫女们为了自己能被皇帝选上,争相贿赂毛延寿。昭君相貌出众,品格高尚,不屑于此种伎俩谋求皇帝的宠爱。毛延寿得不到昭君的钱财,便故意把昭君画的很丑。《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汉元帝宫人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招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路。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使得昭君进宫数年,皇帝没有宠幸过她。《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说她:“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


  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见汉天子请求和亲,元帝“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自愿请求嫁给匈奴单于。到了昭君出塞那一天,元帝见昭君美貌冠于汉宫,不禁大吃一惊。他本想留下她,可是又怕失信于番邦,只好忍痛割爱。《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描写这个场景非常生动:“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来元帝大为恼火,杀掉了毛延寿等画工,没收了他们的贿财。


  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她与呼韩邪单于育有一子,名为伊屠智牙师,后来被封为右日逐王。


  昭君婚后三年,呼韩邪去世。按照匈奴民族的习俗,昭君应再嫁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王昭君想回归汉家,上书汉成帝,成帝未允。《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说到:“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王昭君和复株累单于共同生活十一年,夫妻恩爱。育有二女,长女为须卜居次(公主之意),次女为当于居次。复株累单于去世后不久,昭君也去世了,葬于“青冢”(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昭君和亲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起到了沟通与调和作用,得到历史的好评。


  “沉鱼落雁”之“落雁”的典故: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之中,一路上心绪难平,伤怀于自身命运和离家的愁苦,因而在马上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的掉落在地上。因而“沉鱼落雁”中的“落雁”就此得名。


  三、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闭月”。也是其中唯一一位无正史记载仅存在于小说戏剧中的的美女,曾登场于小说《三国演义》。


  萧玉田画作《貂蝉拜月》


  一般认为,“貂蝉”并非本名。貂蝉的生活年代约在东汉末年,其事迹大多出现在说书话本的故事当中,最后由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整理创作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


  按照史书的记载,“貂蝉”一词中,貂指貂尾,蝉指附蝉,合称“貂蝉”。自秦朝开始,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及两宋,貂蝉一直都是部分高官和将领头上必不可少的配饰。


  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史实为主线,结集了很多民间故事,其中貂蝉的形象脍炙人口。可是,在正史中并没有发现有关“貂蝉”的记载,只有吕布和董卓侍婢私通的寥寥一句话纪录。《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卓(董卓)常使布(吕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本文标题:古代四大美女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