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罗兰米勒
亲密关系罗兰米勒推荐文章1:需认真学习的心理学经典:《亲密关系》罗兰.米勒
《亲密关系》这本书,名字像是探索两性关系的书籍。出乎意料,这是一本严肃,系统、内容详实的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得以亲密关系为主线展开的心理学教材。这本书不是鸡汤,而是一本正儿八经的教科书,它能教会你既有格局地看待亲密关系,而且运用技能和方法去改善亲密关系。
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建议:1)正襟危坐;2)准备一支笔;3)准备个笔记本。这样,你看这本书的收获比较大。
在我看来,这本书可归属于成年人的必读书目。根本原因在于,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阅读完本书之后,都会认同以下这些观点:
1)在如何看待伴侣,和与伴侣相处上得到实质性,甚至是颠覆性的认知提升;
2)以科学的方式,系统地学习了亲密相处之道,不会再被媒体上各种奇葩文字带歪;
3)亲密关系是几乎所有成年人绕不开的话题,大部分成年人对于亲密关系的智慧都于实践经验和原生家庭的影响,亲密关系的痛苦是因为无知,而打破固有亲密关系的认知获得更好的伴侣关系基本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然而,理论的学习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其沉重乃至惨痛。本书的理论讲述水平在该领域属于宗师级,而电商价不到一百元。想一想相处中带来的那些痛苦,一百元算个啥?
这本书有几个理论是你看书的时候需要深刻认识的,它们对很多亲密关系中的现象给予解释,也是读者能够对亲密关系进行预测的重要理论依据。
【】依恋理论
第一个重要理论是依恋类型,成年人的四种依恋类型,包括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与疏离型。其表现主要于婴儿时期与母亲的互动关系。这四种依恋类型对亲密关系的发生、发展、沟通与冲突、修复与结束等,都有明显不同的行为特征。
【】性别特质
第二个重要理论为性别特质理论,其中,与“男子气”有关的人格特质称为工具性特质,比如自信、独立、有抱负、领导力、果敢等。与社交和情感有关的特质称为表达性特质,也可视作”女人味“特质,比如热情、温柔、有同情心、仁慈、敏感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良好的亲密关系,很多时候伴侣双方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双性化特质。很多亲密关系中的现象,都和伴侣双方的特质有比较大的关系。
【】演化心理学
第三个是演化心理学的理论,我们今天展现出来的性别角色权力与关系,互动模式等,都是人类为了自身繁衍所采用的必要行为与认知。
这三个理论都在第一章,但它们的影响贯穿全书。所以,读者阅读的时候第一章一定要做好笔记。我讲的很简单,但是书中的论述很详细。
还有一些重要的基础性理论,和亲密关系不大,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但是能很好的解释亲密关系。
【】奖赏(第三章)
人与人之间阐释吸引力的最基本假设: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第三章),这个奖赏意义能解释很多亲密关系的问题,包括依赖,爱情与性、冲突与背叛等。
【】归因(第四章)
归因理论(第四章),归因是指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推论出行为原因、因果关系。亲密关系中的很多问题,实际上都是我们在归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偏见和偏差。
【】自我概念(第四章)
自我概念之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全部信念和情感。自我概念的问题同样会对亲密关系的很多领域造成影响。
【】社会交换理论(第六章)
社会交换理论属于人际关系理论,它比较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维持关系,为什么分手等。社会交换理论以经济学的视角对亲密关系现象给予说明。
关于亲密关系本身的理论,推荐,但远不止,以下理论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第八章)
讲述了不同的爱情形式,本书也讨论了积极的爱情行为模式,和那些持续性比较差的爱情行为模式。
【】较小利益原则(第十二章)
在任何伴侣关系中对于继续和维持亲密关系利益较小的一方在伴侣关系中拥有更多的权力(第十二章)。
【】情境性伴侣暴力实用模型(第十二章)
即I立方模型:暴力激发因素、暴力的促动因素和暴力的抑制因素(第十二章)。
以上是本书的理论部分,另外本书探讨了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伴侣之间的互相吸引都有些什么指标,亲密关系之中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是积极的,不良的沟通行为导致什么后果,如何看待友谊与爱情,亲密关系中的嫉妒与撒谎,分手和离婚等。
本书有几个很有价值的亮点:
本书给了大量统计数据,在谈论亲密关系中的现象,相关性时。本书都给出了大量的数据和实料,比如什么样的长相和身材吸引人,什么年龄的亲密行为有何不同,什么样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困难等等,非常多。
本书给了大量具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对于读者,看本书的时候经常会有这种感慨,“如果早一点知道,就。。。。”,或者,“这种情况,原来应该。。。。。”,”应该让对方也看看。。。“,”难怪会这样,原来是。。。这么回事。“
本书对于异性恋、双性恋和同性恋都给予完全中立的态度,在讨论很多现象的时候,一并讨论了同性恋的情况。
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最好能够抽时间看一本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两相印证,既能深刻消化本书内容,同时,也能更加宽容和顺应逻辑的去看待别人和看待世界。
本书读者建议中学以上学历,而且对阅读技能有一定要求。最佳阅读年龄在18岁以上。
亲密关系罗兰米勒推荐文章2:0331《亲密关系》——罗兰?米勒(1)
第1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1、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程度差异:了解(knowledge)、关心(care)、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e)、相互一致性(mutuality)、信任(trust)以及承诺(commitment)。
2、文化标准是人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石,它影响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期望,限定正常人际关系模式。
3、巴塞洛缪提出的四种依恋类型:
4、依恋的双维度图:人们在忧虑和回避两个维度中的相对位置。
5、演化心理学:演化历经无数代塑造着我们的人际关系,潜移默化地使每个人都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Confer et al.,2010),有三个基本假设。
第一个假设,性选择使人类成为今天这样的物种(Flinn & Alexander,2007)。第二个假设,演化心理学认为两性之所以存在差异,只是因为某种程度上他们在过去面临着不同的繁殖困境(Geary,2010)。第三个假设,文化影响决定了演化形成的行为模式是否具有适应性-并且文化的变化比演化快得多(Kanazawa,2010)。6、人际关系由每一个参与者的经历和才能组合而成(Robins et al.,2000),这些总和也许比构成它们的个体简单相加要大得多。
7、信任是双向的过程,同时受到你和伴侣双方性情的影响(Simpson,2007)。而且,它于你每天和伴侣不断付出以及不断接受的动态过程;信任是流动的过程而非静止不变的事物,它在你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时起时落。
8、长此以往,明确而清晰的互动模式就能区分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类型(Zayas et al.,2002)。但是在任一特定时刻,人际关系可能是一种不稳定的存在,它是人类复杂互动活动变化的结果。
9、总之,人际关系是由多种影响因素构成的,其范围从当前文化的流行时尚到人类种族的基本属性,非常广泛。在这些一般的影响因素之外,还有很多个体独有的影响因素如人格和经验,它们有些是习得的,有些是遗传的。最终,两个来自同一星球,但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程度差异的人,开始了他们的互动。互动的结果或许令人沮丧,或许令人满意。但这种可能的互动结果总是让人着迷,这就是人际关系的构成。
第2章 研究方法
1、相关的存在意味着可能有很多不同的似是而非的因果关联。这里给出三条简单明了的可能性:
X可能引起Y——在相似性和吸引力的例子中,知觉到的相似性可能引起了更多的喜欢。Y可能引起X——可能是喜欢上某个人让我们认为自己与他有许多共同点。第三方变量可能同时引起X和Y,X和Y之所以相关的惟一原因是他们存在共同的影响因素。2、发展性研究设计研究行为或事件随时间而改变的方式。发展性研究设计主要有三种类型。
横断设计(cross-sectional design),即比较处在不同人生阶段或者不同年龄人的发展过程。纵向设计(longitudinal design),即对同一群人在一段时间里反复进行测量。回溯设计(retrospective design),追踪事件的时间变化,问问人们过去的经历。3、亲密关系研究最普遍的方法是直接询问人们的体验。人们的回答就是自我告(self-reports),自我告的获取形式有很多种:书面问卷、口头访谈、非结构性的日记(参与者随时记录心中所想)等。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参与者要把自己的体验告诉研究者——研究者并没有亲眼观察到。
4、体验式取样(experience-sampling),它采用间断式的、短时间的观察,从而获取较长时间内实际发生的行为。在体验式取样中,当目标行为可能发生时研究者可以随机抽取若干较短的时间段,在这些时间段中,目标行为可能发生,研究者可能把观察分散在不同日期不同时间的几个阶段。
亲密关系罗兰米勒推荐文章3:两个人在一起,最舒服的关系:1个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快餐式恋爱在一部分人中流行。
从怦然心动到互加联系方式,从暧昧的聊天到频繁约会,再到表白、牵手、确定关系,这一切以极快的速度发生。
而当新鲜感褪去,旧事无法激发新的爱意,他们便顺理成章地分开。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匆匆忙忙地相遇、相爱,又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匆匆别离。
当我们被浮躁的情绪填满,便很容易忽略爱情最本真的模样——一种细水长流的陪伴,一种无法言说的温柔。
两个人在一起,最舒服的关系,不是爱,不是让,而是惜。
:视觉中国
珍惜眼前人,下一个不一定更好
在爱情的赌桌上,我们总以为自己拥有无限次的洗牌机会,总期待下一张牌能带来更好的运气。
但现实往往是,当你轻易放弃手中的牌,下一张翻开的,可能只是空白或遗憾。
特别是年华老去、故人凋落之时,手里拿到什么牌,早已由不得自己。
未知让人期待,却也对应着更多不确定性。
打好自己手中的牌,避免瞻前顾后、吃碗看锅,才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尊重。
《请回答1988》中德善的父母成东镒、李一花,像极了我们身边的寻常夫妻。
他们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争执,孩子、菜、工资,在吵吵闹闹中过了半辈子。
有一次,李一花的化妆品用完了,但是她考虑到家里的情况,就一直委屈着自己。
偏偏成东镒那几天心情也不好,进门后就把气撒在妻子身上。
当他们一起出门吃饭时,成东镒还是粗声大气、不甚体贴,李一花羡慕地看着另外一对甜蜜的夫妻。
等到他们快走的时候,李一花发现自己的伞被别人错拿了。
她看到了一个很漂亮的绸缎蓝伞,确认了一下,便准备要带走。
“老公换不了,换个雨伞如何?”
可是,等到了外面一试,那把看着风光的伞,竟然有一个巨大的窟窿,雨水从洞里漏了下来。
她很绝望,这时候,成东镒撑着一把黑色的大伞朝她走来,说了这样一句话:
“别人的看着再好,都是一场空啊。”
李一花笑了,挽着丈夫的手臂走向了大雨。
有人说,婚姻里从来没有那么多的感同身受,远看都是光鲜亮丽的,实则是冷暖自知。
我们总是用别人的优点,对标恋人的缺点,以此来反衬自己的“不幸”。
事实上,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是一种修行。
不论和谁过,最终都是和自己过。
当你自身不够圆满成熟的时候,就容易被恶意伤害。
所有事情发生,皆有利于我;所有人出现,皆为渡我。
别总想着下一个会更好,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只会以不同的面目反复出现。
珍惜眼前人,是绵绵的情意,更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
如果确信心中已无爱,那就勇敢地转身离开。
但请记得,在转身之前,确保你已深思熟虑,因为有些错过,便是一生。
:视觉中国
珍惜相处的时光,遇见已是上上签
有句话这样说:“白头并非雪可替,遇见已是上上签。”
是啊,爱情,终归是一场华丽的冒险。
我们无法预知它的结果是否圆满,前途是否光明,却可以在故事发生的过程里,安然地观看、享受这一路的风景。
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互相倾慕、彼此忠诚;分开的时候,我们也互不拖欠、彼此祝福。
如果只能陪你走一程,那也是无上的福分。
电影《罗马假日》中,作为王位继承人的安妮公主将出访欧洲各大城市。
她所到之处,皆引起轰动。
在罗马,安妮公主很想借机游览一下当地风光,可她的侍从却站在礼教和安全的角度拒绝了她。
厌倦繁文缛节的她,翻窗而逃,开始了和一位穷记者乔的奇妙邂逅。
虽然他们的相处只有短短24小时,却成为彼此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他们共同游览罗马,躲避便衣警察,分享彼此的梦想与秘密……不知不觉间,爱情发生了。
两个身份天差地别的人,从各自的规则里出逃,吐露着内心深处的声音,这样的情意显得格外珍贵,也格外绚烂。
尽管最终,他们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轨道,可那一天的时光,却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宝藏。
故事的结局,是乔孤身站在舞台下面,目送公主离开。
他们彼此深爱,却最终选择了成全。
不占有,无私心,这就是对爱情最好的诠释。
活在爱情的当下,就是珍惜在一起时的每一餐饭、每一场日落、每一次畅谈与私语。
我们既不要活在爱情的过去式,也不要憧憬爱情的未来时,就享受爱情的现在时。
自然而然地,让爱情发生,让爱意开花结果。
“当你不再拥有的时候,唯一能做的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希望在一起时的快乐瞬间,能为你驱赶生命的阴霾。
如果爱意不幸凋零,那也不仇恨、不责备,道一声珍重,然后带着祝福继续赶路。
那些曾经发生过的美好,早已成为厚重的养料,滋养着感情里的双方。
:视觉中国
珍惜亲密的“我们”,不抛弃不放弃
罗兰·米勒《亲密关系》一书中,提出了“融合”的观点。
这里是说,亲密关系意味着从“我”变成了“我们”。
我不再是一个人,而是进入到一个以爱联结的、超越个体的、有自己独立生命的系统,并成为一个更大的系统的一部分。
这个融合体“我们”,既是对关系的拓展,也是对“自我”的一种限制。
如果处理得当,“我们”会感到甜蜜,变得更快乐更有力量。
可一旦这个融合体变得过于强势和紧密,就会给关系里的人带来窒息感。
无论是主动融合时的控制,还是被动融合时的讨好,都不利于感情的长久发展。
好的“我们”,是被不断磨合和打造出来的一个坚韧的有机体。
它能够倾听恋人的每一次共鸣,吞吐每一次情绪起落的回声;也能接纳彼此的“月之暗面”,在对方坠入低谷时稳稳地托举。
当然,这对两个独立的个体来说并不容易,当初期的新鲜感褪去,磨合和争吵便在所难免。
但请记住,冲突和对抗并不一定是消极负面的。
不涉及人身攻击的争执,能加深对彼此的了解,甚至强化双方的感情。
如果你想让彼此的关系更加稳定,那么不妨暴露自己真实的情绪,同时真诚地进行自我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你和伴侣的需求会依次呈现,当我们对彼此足够珍视时,那些需求就会被肯定、被满足,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创伤,也会慢慢愈合。
由此,我们在感情里获得了“新生”,也因为彼此的让步,成就了一个更好的“我们”。
好的亲密关系,是共建大厦,而非峡谷寻宝。
它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用爱去浇灌:
不要轻易说出伤害对方的话,不要总以为有回头的机会,不要总是等待对方先认错。
爱情,从来都是两个人的事。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包容与理解,学会了如何在差异中寻找共鸣,在冲突中寻求和解。
曾在书中看到一个观点:
真正成熟的爱情观,是彼此有相濡以沫的坚定,也有互不打扰的淡定;有同舟共济的愿景,也有互不依赖的勇气。
——“言论”,《读者》2022年第21期
最重要的是,走遍万水千山后,两个人依然握紧彼此的手。
不抛弃,也不放弃。
一遍遍地确认,一次次地互相调频,然后完成那场和谐的共舞。
:视觉中国
来日并不方长,且行且珍惜
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中,有一句台词,道尽了人生:
“生命如风中的残烛,这就是无常啊。你看我今天好好的,也许明天就不在了。”
我们总说着来日方长,但其实,世事原本无常。
别因为年轻时的鲁莽,与真爱擦肩而过;也不要让一时的心急嘴快,铸成终身的遗憾。
且尽手中杯,珍惜眼前人。共勉。
:冬草,倔强地生长。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读者”(ID:duzheweixin)联系我们,获取授权哦!
亲密关系罗兰米勒推荐文章4:真心建议你:警惕亲密关系中“一说话就刀子嘴”的人
“击倒一个人的,有时不只是拳头,也可能是舌头。”
语言暴力的伤害有多大?
阿联酋宜家曾经发起一个“语言力量”的实验。
TA们在学校放置了两株相同的植物,给它们相同的培养条件,并进行了30天的语言干预。
一株植物持续接受学生的赞美,比如:“你真美”“你长得好好”;
另一株植物则持续接受语言暴力,比如:“你长得好难看”“你一点作用都没”。
30天后,接受赞美的植物生机蓬勃,而接受语言暴力的植物叶片枯黄、茎秆萎缩。
尽管后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该实验缺乏证据支持,但语言暴力对个体生命的杀伤力确实不容小觑。
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语言暴力可以轻易“摧毁”一个人的生命力,留下永远的伤痕。
但因为对方往往是父母、爱人、亲人等,我们感到无力反击。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亲密关系中难以察觉却杀伤力极强的隐性精神虐待——语言暴力。
不同于肉体上的疼痛,语言暴力是一个人用嘲笑、谩骂、蔑视或诋毁性的语言,对另外一个人进行精神和心理上的攻击的一种行为,属于精神伤害的范畴。
大多数人认为,如果TA们遭受了语言暴力,TA们会意识到。
事实上,语言暴力比我们想象的更具隐蔽性,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由于家庭生活的复杂性,以及对健康关系的认知不足,会导致许多语言暴力难以被察觉,或是被合理化。
一般来说,亲密关系中的语言暴力有5个隐蔽信号:
1.总是冷漠回应
这类语言暴力表现为对他人的话语、感受或诉求持敷衍态度,用简短、冷漠的回应来传达不在乎。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你兴致勃勃地分享当天的趣事,对方却头也不抬,冷冷地回一句:“随便吧,我忙着呢,没心思听这些。”
2.不断进行比较、打击否定
通过将对方与他人进行不恰当对比,以凸显对方的不足,从而达到打击对方自信心的目的。
比如:
“你看人家老公,事业有成,还会疼老婆,再看看你,一事无成还不会关心人。”
“你看看人家老婆,温柔贤惠,出得厅堂下得厨房,还能帮助老公发展事业,你呢?”
3.表面上“为你好”
表面是诚恳地提出建议,实际暗含着否定。
这类语言暴力往往披着“关心”的外衣,实际却在否定对方的自我价值、选择自由或情感需求。比如:
“就你这性格不适合当领导,还是别自找苦吃了。”
“你那么胖,这条裙子穿出去会被人笑话的。”
4.愧疚诱导
利用对方的选择或行为,通过假设、抱怨等方式,让对方产生愧疚感,从而达到影响对方行为或决策的目的。比如:
“你可以去见朋友,但我会整晚失眠担心你。”
“如果你爱我,你就不应该有任何异性朋友!”
5.情绪审判
对他人正常的情绪反应进行贬低、否定,将他人的情绪视为不合理、不应该的,从而压制对方正常的情感表达。
比如,当你因为一件事情感到难过而落泪时,伴侣却不屑地说:“这点事都能哭?也太矫情了吧,我真是服了你。”
“看不见”的语言暴力无处不在,也最需要我们警惕。
因为我们会对爱的人袒露所有的柔软与脆弱,而对方有时一句话,就可能精准地成为扎在我们心头上的尖刀。
而且,语言暴力的杀伤力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可怕、更持久。
1.长期挨骂会损害大脑认知
如果你总是活在一个充满恶意和攻击性强的环境,无论你的理智有多强大,你或多或少还是会被影响。
有研究表明,长期经受语言暴力的人,其大脑前额叶皮质的活跃度会降低,而这一区域主要负责决策、注意力和认知灵活性等功能。
当大脑在长期处于高压、受指责的环境下,会将大量精力用于应对情绪上的冲击,而无法集中于正常的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
此前,曾有一个轰动全国的案件——“北大牟林翰虐待案”:
北大学生牟林翰,对女友包丽长期遭受进行辱骂和精神打压,如要求包丽称其为“主人”、要求她在身上纹“牟林翰的狗”等,在这种高频次、长时间、持续性的精神虐待下,最终导致包丽自杀。
2023年,法院以“虐待罪”判处牟林翰有期徒刑 3年2个月。
这件事令人震惊和遗憾,同时也引发了大家的深思——
即便包丽是顶尖学府的高材生,在与牟林翰的相处中也曾多次识别到他的精神暴力并进行反抗,但最终也难以在经年累月的精神毒打中,守住认知防线。
2.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语言暴力就像一面扭曲的镜子,让受害者在亲密关系中只能看到满是缺点的自己。
当一方不断被伴侣用诸如“你就是个失败者,做什么都不行”之类的话语攻击时,最初可能只是感到委屈和难过,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负面评价会逐渐内化为自我认知。
受害者会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能力和魅力,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沼。
这个时候,自我否定会进一步影响其行为表现,比如在工作中不敢争取晋升机会,觉得自己不配;在社交场合中变得沉默寡言,害怕自己说错话被嘲笑。
而这种退缩、消极的行为表现,又会反过来强化伴侣对自己的负面看法,导致伴侣说出更多贬低的话语,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创伤性联结——受害者对施虐者产生病态依恋
在亲密关系的语言暴力中,受害者与施虐者之间会形成一种特殊的、不健康的联结,即创伤性联结。
施虐者在实施语言暴力后,偶尔也会表现出关心、安抚,这种“打一巴掌再给一颗糖”的行为模式,会让受害者陷入混乱。
受害者一方面遭受着语言暴力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对施虐者的偶尔示好抱有期待,渴望从对方那里得到认可和爱。
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受害者难以割舍这段关系,甚至对施虐者产生病态依恋——
明知应该离开,却又无法离开。
而且,语言暴力的杀伤力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可怕、更持久。
很多人在遭受语言暴力后,即便已经过去了很多年,还是能完整地想起当时屈辱的场景和痛苦的心情。
有不少人在遭遇语言暴力后,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TA总是不愿意好好说话?”
其实,大部分的言语都是有目的性的,一个人说什么样的话,往往都指向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1、掌握关系中的主导权
许多语言暴力的目的往往都指向一点——控制。
在亲密关系中,有些人存在强烈的控制欲和权力欲,TA们企图全方位主导关系的走向,掌控对方的一举一动。
这个时候,语言便成了TA们达成目的的“武器”:即通过频繁地贬低、批评伴侣,刻意营造出一种“你不如我”的错位感。
在这种氛围下,被攻击者自信心受挫,逐渐对施虐者产生依赖,从而实现施虐者对关系的控制。
2、情绪宣泄的“出口”
日常生活里,人们难免在工作、社交等场景中积累负面情绪。
有些人缺乏正确的情绪管理能力,便会将亲密关系当作情绪宣泄的“出口”。
比如,丈夫在工作中因被领导批评、业绩压力大等原因受了气,回到家看到妻子在看电视,就无端发火:“整天就知道看电视,家里的事一点都不操心,我在外面累死累活,回来还得面对这样的你”。
此时,妻子就成为了无辜的“情绪垃圾桶”。
这种将别处的负面情绪转嫁到亲密关系中的行为,不仅伤害了伴侣感情,长期来看,还会使关系变得紧张压抑,引发更多的矛盾冲突。
3、提高自我认同感的畸形方式。
有些人内心深处对自己缺乏足够自信,自我认同度较低。
在亲密关系中,TA们便试图通过贬低伴侣来获得一种虚假的满足感,以实现自我认同补偿。
当看到伴侣在某方面表现出色时,出于内心的嫉妒与不安,TA们便会恶语相向。
通过否定伴侣的成就,在对比中抬高自己,短暂地获得一种“我比你强”的心理优势,以此来维持TA们脆弱的自尊。
但这种方式不仅无法真正提升自我认同,反而破坏了亲密关系中的信任与尊重,使双方渐行渐远。
4、原生家庭的“代际诅咒”
值得一提的是,语言暴力可能是在原生家庭中潜移默化习得的。
若一个人成长于父母经常恶语相向、互相指责的家庭环境,在TA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里,潜意识中可能会模仿这种语言暴力行为。
即原生家庭中的语言暴力模式在亲密关系中被激活,成为一种“代际诅咒”。
这并非TA们刻意为之,而是原生家庭的语言模式已深深烙印在TA的行为习惯中,成为一种自动化反应,在不经意间伤害到身边最亲密的人。
于是一代又一代,大家都在亲密关系里重复这种被嘲讽、被贬低的剧情,都学不会“好好说话”。
当亲密关系中出现语言暴力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爱不等同于容忍伤害,委屈求全也无法滋养出一段健康的关系。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行动进行自救:
1.进行认知重构:意识到被辱骂不是你的错
长期处于语言暴力环境下,受害者很容易将对方的辱骂内化为自身的问题,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
但其实,对方的恶语相向往往源于TA们自身的心理、情绪等方面的问题,并不是我们真的一无是处。
正如三毛说的:“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遗的你。”
所以,请停止攻击自己。
然后重建健康的自我认知,例如:
你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压力,记录下每次被骂的场景及自己的感受,等情绪平复后,冷静地分析对方言语中不合理的地方,一点一点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知。
2.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如求助亲友、心理咨询等
孤立无援会让受害者在语言暴力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所以,构建起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至关重要。
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遭受语言暴力时,独自硬扛很容易“当局者迷”,看不到事情的全貌。
而当我们试着向你信任的亲友倾诉,TA们能从旁观者的角度,能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建议,帮助我们看清问题本质。
如果你觉得身边无人可依,也可以试着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TA们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能通过深入交流,引导我们梳理内心情绪,挖掘问题根源,并提供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助力我们走出困境,重新找回自信与勇气。
记住,向别人求助不代表放弃,而是你在勇敢自救。
3.主动远离无底线伤害你的“有毒关系”
如果你不幸处在一段长期、持续贬低、嘲讽、辱骂你的亲密关系中,无论你如何沟通,对方都不做出任何改变。
请你快逃!
从物理上开始远离TA,果断切断所有联系方式,不要给TA纠缠的机会。
刚开始你可能会很不适应,甚至想心软回头,这时一定要反复告诉自己:
“我不要了。”
那一瞬间,你或许就突然在心里解脱了。
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暂时无法离开,或者对方的语言暴力没有到极端的地步,你还想为这段关系努力,可以试试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首先,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避免评判和指责,如:“我看到你最近一周有三次回家后就对我发脾气。”
接着,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让我感到很委屈、难过。”
然后,明确地说出自己内心的需要:“我希望我们能平和地交流、互相尊重。”
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下次你有情绪时,能不能先和我说说,而不是直接发脾气 。”
这能让伴侣清晰地了解我们的想法和需求,帮助我们逐步重建亲密关系中的信任与尊重。
面对语言暴力这一类精神虐待,忍耐从来不是美德,生气才是美德——
生气代表着,我们有力量保护自己。
奥普拉·温弗瑞曾经说过一句话:“远离那些试图让你感到自己不够好的人。你的光芒,不应被他们的阴影所遮蔽。”
谁吹灭你的灯,你就远离谁。
主动选择对自己成长更有利的环境,靠近那些经常给你正向反馈的、积极的、真诚的、欣赏你的人。
最后,愿我们都不要把最坏的脾气、最毒的语言,带给身边最亲近的人。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佳霖
编辑:噜噜、笛子
图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美]罗兰.米勒.亲密关系.王伟平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24[美]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阮胤华译.华夏出版社.2009
亲密关系罗兰米勒推荐文章5:《亲密关系》干货分享(基于罗兰·米勒版)
简介
罗兰·米勒(Rowland S. Miller)是美国心理学教授,任教于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专注人际关系研究30+年,结合心理学实验与真实案例,颠覆了许多人对爱情、婚姻的刻板认知。
核心内容提炼(通俗版)
1?? **吸引力法则**
颜值只是敲门砖:第一眼容易看脸,但长期相处更看重「相似性」和「互补性」。
越接触越喜欢:心理学「曝光效应」——多出现在对方面前能增加好感(但别当跟踪狂!)。
2?? **沟通是关系命脉**
? 致命对话:批评、冷战、翻旧账(比如“你每次都这样!”)。
? 黄金话术:用“我”开头表达感受(“我感到被忽视”比“你从不关心我”更有效)。
3?? **吵架也能变亲密**
? 冲突不可怕,关键看处理:
- 避开「末日四骑士」:侮辱、嘲讽、防御、冷漠
- 学会「踩刹车」:情绪爆炸前说“我需要冷静10分钟”
4?? **依恋类型决定相处模式**
安全型:能依赖也能独立(理想型)
焦虑型:黏人怕失去(需要多给安全感)
回避型:独立到冷漠(讨厌被束缚)
看懂自己和对方的依恋类型,能少生80%的气!
5?? **长期关系保鲜秘诀**
? 创造「共同意义」:一起养宠物、制定家庭目标
? 保持「积极错觉」:多看对方优点,适度“滤镜”更幸福
? 定期「关系体检」:每月一次深度聊天(“你最近需要我做什么?”)
6?? **社会支持比爱情更重要**
健康关系=爱情+友情+亲情:别把伴侣当唯一情绪垃圾桶
朋友多的伴侣更幸福:双方要有独立社交圈
7?? **自我成长才是终极答案**
关系问题的本质:80%是自己未解决的创伤(比如原生家庭阴影)
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停止“没TA我就活不下去”的幻想
金句总结
“爱情不是找到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看待不完美的人。”
“好的亲密关系,是两个独立的人并肩看世界,而不是绑在一起互相折磨。”
?
亲密关系罗兰米勒推荐搜索词:
1.亲密关系罗兰米勒电子书免费
2.亲密关系罗兰米勒简介
3.亲密关系罗兰米勒经典语录
本文标题:亲密关系罗兰米勒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