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和朗诵的区别
诵读和朗诵的区别推荐文章1:小学朗读教学:内涵、功能与方法
/悠悠草
朗读在我国语文教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阅读方式与学习活动。朗读对于“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 情感体验”“感受和理解能力”等这些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十分有效。朗读实践活动,能直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素养。因此,朗读能力是语文培养目标的应有之义。
一、厘清一个概念: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二、三学段都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区别在于“学习用”“用”“能用”的层次安排。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却是混淆“朗读”与“朗诵”两个概念,用“朗诵”的要求来要求和指导学生,结果造成学生读着难受,心里不认同,不仅使朗读的目标落空,还起了个反作用。
中国播音学泰斗张颂教授在《朗读美学》从依据、目的、感受、感情、表达、表演、说话七个方面阐述了两者的区别。其中,对我们语文教学启发比较大的是目的、表演、说话三方面的比较。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活动重在读得“正确”“流利”,获得和积累基本的语感经验,进而通过朗读来体会、领悟文本思想情感的内涵;而朗诵带有鲜明的表演性,一般是在舞台上、演出中,当众表演。因此,朗读显得更加日常,“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像说话一样”,但比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显得规范、明晰、晓畅。而“朗诵”是演员表演的一种方式,要强力地感染观众,用张颂教授的话说“比日常说话显得夸张、渲染、多变、华美”[1]。
朗读和朗诵有着不同地使用情境,荒腔走板的情境混乱反而适得其反。我们要紧紧抓住朗读的内涵、适用情境和使用目的,正确运用朗读来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积累语感,品味语言,体会情思,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突出两大功能:积累与体悟
从教学组织实施的角度看,朗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形式,在更多的时候强于单纯的讲解分析,能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避免被动坐听的惰性学习状态。从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发展的角度看,朗读更有着它独特的功能与价值。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有实体和形式的区分,儿童听到和使用的言语声音是心理实体,实体为基,心理与身体协作,儿童在此过程中实现着语言的建构。在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语言建构是积累与体悟[2]。
1.积极积累语料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面对众多而散乱的生字,统编版语文教材安排了很多儿歌、童谣类的识字文本,这些韵文形式的识字文本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利于朗读。
一下《识字6》,是对韵歌:
古对今,
圆对方。
严寒对酷暑,
春暖对秋凉。
……
你上句,我下句;师生对,同桌对;拍手对,击掌对……耳畔萦绕着动听的朗读声,眼睛看着点线结构的字形,在游戏般的朗读活动中,儿童在心里完成着字形、字音与字义的辨认、对应,从而实现汉字的认知与积累。
中高年级同样可以通过朗读来积累字词。在教学六年级《匆匆》一文时,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安排了这样的词语朗读积累活动。文中出现了18处叠词,薛老师从题目“匆匆”入手,带领学生或比较,或发现,或想象,但更主要的是朗读活动:这样读好听吗?学生在声音的直觉中感受到了“轻轻悄悄地”“伶伶俐俐地”“头涔涔”“泪潸潸”等叠词的特殊情韵,在发现、点拨中领悟了叠词特殊的表达效果,积累的不仅是词语,还有词语运用的经验。
语料的积累当然不止字词,还有很多的是古诗词文和一些经典现代文语段,对于这些语料的积累同样离不开朗读。汉字独有的音韵美,决定了我们积累的基本途径是朗读,在朗读中感受音韵,体验节奏,进而积淀于心。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讲究熟读成诵,其根本的原因即在于此。
2.直觉体验领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忘我的朗读,“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神情动作,让年少的鲁迅获得一种直接的感受,“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3]。这就是朗读在引发文本理解方面的重要作用。
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口诵心惟。“通过朗读,自会发觉‘对味儿’或‘不对味儿’,‘贴切’或‘不贴切’的问题,于是再看、再体味、再读。”(张颂教授语)另一个过程是,要把一篇文本读好,就必须不断揣摩、细致领会文本,两个过程共同作用,朗读促进了理解,理解激发了朗读[1] 。
于永正说:“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于老师善于也乐于运用朗读巧妙实现文本的理解,堪称典范。《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叙述的内容难理解,时代背景也让今天的学生陌生,于老师先让学生自己朗读。于老师巡视着,等学生读完,他说道:“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才(上课前)完全不一样了,咱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了脸上。现在我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
生:我痛恨英法联军!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
对学生的发言作了梳理后,引导学生把刚刚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没有分析讲解,没有提问讨论,就是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读懂了课文,感悟到了课文中蕴含着的的情感。
三、实践三个层次: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评价的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第一学段应重在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流利地朗读,在这个基础上,适度追求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学段在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流利地朗读基础上,重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5]。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地朗读
正确地朗读是指朗读时,读准字音,声、韵、调、音变正确,不落字,不加字,不重复。读准字音是对朗读的基本要求,但对小学生而言,要真正做到掌握每个字的正确读音并不容易。
课堂教学第一个基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整体认知。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以拼音为工具,读准字音;注意标点符号,按句逗停顿;一年级学生可以手指跟随(非手指点字)为辅助,确保不丢字、不添字。初读课文的方法:先让学生自主读,读中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然后鼓励学生当众读课文,辅以学生评价或教师点拨指导。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就会内化,从而更容易进入课文的情感中。
2.流利地朗读
流利地朗读是指朗读时,速度变化和谐适中,把句子读完整,读连贯。
流利地朗读的方法:正确断词断句,词语连读,把握句子节奏;注意标点符号,按句逗停顿;突破难点——长句子、难读的句子;学生通过朗读实践,才能潜移默化,触类旁通[4]。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避免和纠正学生集体“唱读”现象,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师领读的集体朗读方法,教师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朗读和肢体语言,把语感正确地传递给学生,这种有声、有形的范读更易被学生接受。对于一些长句,教师就需要切分成学生便于跟读的片段。如果教师的领读得法,会提高学生对汉语句子的领悟力,增强他们的汉语语感。教师范读如果只让学生单纯模仿,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他们的思维也得不到发展,教师要适时提出“词语连续”与“正确停顿”的要求,
教师指导的重点就放在“以读见悟”上,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文脉,理解文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如《桂林山水》一文,语言凝练优美,结构简单而整齐,学生通过朗读感知到课文内容是一段描写水,一段描写山,再将山和水结合起来。如果仅以这样的线索来朗读,必然会平淡机械,缺乏生趣。通过细读课文,可以把握这篇文章重点在于分写水和山的两段,采用衬托的修辞手法提高了对桂林山水的审美效应,又以排比的手法点出桂林山水的特征:水——静、清、绿;山——奇、秀、险。文本的组织结构极其对称整齐,朗读时就要引导学生利用吐字归韵、语气语调等技术手段把结构处理得有变化,要把“静”“清”“绿”“奇”“秀”“险”各自的特征很有区别地渲染出来。
3.有感情地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是指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读语言,体会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来强化情感体验或是抓住文本中事物的特点进行想象。
《普罗米修斯》是一篇神话故事,故事内容离奇、情节曲折、感人至深,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品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边读边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课文神奇的想象。如,普罗米修斯面对火神的劝说作出坚定回答的情节,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标点和特别的句式,通过“我可以……但决不会……更不会……”和句末的感叹号,以及反问句“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来体会。对这篇文章朗读的整体把握是必须要有真情实感,充满正义之美。引导学生朗读时必须在自己的心里呈现真实鲜活的“影像”,形象必须鲜活生动,叙述要做到细致入微。
(2)抓住语言空白处,补充适当资料,联系学习和生活经验,换位思考,与文本共鸣。
《慈母情深》一文是以叙述“我”的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给“我”买书的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文章的朗读,必须让学生精读品味句子,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的方法:根据课文描写结合阅读经验,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边读边想象场景、抓关键词语、补充适当背景资料感悟语句,体会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中流露出的“慈母情深”,把情感放进文章中去读,抓住文章的情感依据和“我”的情感线索,感受文本内涵,才能产生朗读这篇文章的冲动。
(3)根据文本创设相关活动或情境,分角色朗读,情境渲染,教师语言点拨,层层推进。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描写了清新野趣的农村景象,这首词的语言平白无华。在教学时,老师可以现场示范,模仿吴音诵读《清平乐 村居》,这样吴音本身的韵味裹着翁媪老两口的情趣和盘突出,直观而清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用手势,将一个简单的“卧”字,分解出俯卧、仰卧、侧卧,并演化出“打滚”的动作,如此,一个顽皮淘气、无所事事、活泼可爱、自由自在的孩童形象跳入眼帘;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词中的人物角色进行表演读,有利于他们设身处地潜入文本,加深体验,拉近与文本语言、认知和情感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学习语言、拓展思维、培养情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实施朗读指导是否切实有效会直接影响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笔者认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实践活动不仅在课堂上,还可以延伸到课外活动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自主阅读和自主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语文核心素养必然会得到相应提升。
温馨提示:亲爱的朋友,我们在阅读中,或许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也能感受到情绪与共鸣。以文会友,期待您的评论交流,您的阅读交流是让我发现自己的最好方式,因为,有您,便有“墨上花开”。
诵读和朗诵的区别推荐文章2:
诵读和朗诵的区别推荐文章3:
诵读和朗诵的区别推荐文章4:朗读,是与古今智者对话。读经典,如沐春风
大家好,我是陈妙琪。下面请欣赏我的朗诵:《春》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梨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心。梨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咋样?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站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诵读和朗诵的区别推荐文章5:关于朗诵
朗诵散文诗歌首先要有它自己的节奏的,就像音乐有节拍一样。不同类型的诗歌节奏不一样
起码要有抑言顿挫,不能像念纸和课文,没有感情的朗诵打动不了听众。
诵读和朗诵的区别推荐搜索词:
1.经典诵读和朗诵的区别
2.诵读和朗诵的区别在哪里
3.诵读和朗诵的区别是什么
本文标题:诵读和朗诵的区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