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路线图
京杭大运河路线图推荐文章1:走,去看京杭大运河!
打开中国地图
我们会发现中国东部的大江大河
几乎都是自西向东流淌
唯有一条竟以南北走向逐个“贯穿”
包括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在内的
一众大江大河
它是如此特别
也并非天然形成
而是一条长达1794千米的人工运河
即京杭大运河
(请横屏观看,京杭大运河沿线景观长图;友情提醒:今京杭大运河仍未全线通航,未经批准切勿私自下水,在已开通游船的部分河段,可乘船来一场惬意的穿越体验,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
它横卧于平原
水中没有惊涛骇浪
(请横屏观看,京杭大运河淮安段繁忙运输,摄影师@贺敬华)
▼
它流淌于田野
两岸没有悬崖峭壁
(请横屏观看,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宝带桥与现代公路大桥同框,摄影师@丁嘉一)
▼
繁忙时
它千帆竞渡
衰落时
它如同被遗忘的角落
(京杭大运河部分河段曾遍地垃圾;下图为现代化的航运与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同框,摄影师@丁嘉一)
▼
2014年
它与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
共同组成的“中国大运河”
作为全球开凿时间最早
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运河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知名运河长度对比,“中国大运河”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王”,制图@馒头/星球研究所)
▼
大运河对我们的文明而言
究竟意味着什么?
今天的我们回望它的过去
又会看到什么?
(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大运河运输的漕粮数量,可以作为衡量王朝权力和稳定程度的尺度;下图是唐代至清代王朝兴衰与运河畅通趋势图,制图@馒头/星球研究所)
▼
在星球研究所看来
它曾见证众多王朝的兴衰
也曾目睹万千众生的命运
01 宏图公元1271年
元朝定都北京
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都城
第一次北移至燕山脚下
以便同时控扼草原与中原
(公元1280年元代疆域图,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
于是
一座辉煌的都城拔地而起(由于当时金中都已被焚毁,元大都在金中都的东北方重新规划建设;下图是俯瞰北京周边地势,摄影师在河北怀来县上空,视野穿过北京、天津城区直达渤海海滨,直线距离超过200千米,摄影师@陈肖)
▼
但是此时
长期的战乱、大量人口的南迁
北方的经济优势已然丧失
根本无力供养帝国的庞大都城
而财富日渐崛起的江南远在千里之外
如何才能解决都城的供给?
(繁华的江南水乡苏州 ,摄影师@张晶)
▼
前朝统治者早已给出答案
早在隋炀帝时期
便贯通了以洛阳、长安为中心
连接南北的隋唐大运河
用于向北方供应粮食、军需
这种水路运输粮草的方式远比陆路高效
被称为“漕运”
如今
元帝国定都北京
从地图上看
如果修建从江南到北京的运河
将不再需要绕行洛阳
完全可以截弯取直,直达大都
难度似乎要比隋唐大运河容易许多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中国大运河”路线及始建时间示意,全程最早始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
02 难题
大运河的修建者
面对的第一道难题便是
水源
江南水源充沛
华北平原相对干燥少雨
但北京、山东等地却比江南的地势更高
无法从江南借水流向华北
(请横屏观看,京杭大运河沿线地势图,制图@馒头/星球研究所)
▼
在北京
必须寻找水源向南方流淌
元代杰出的水利专家郭守敬
沿北京西北部山麓修建水渠
汇聚白浮泉等诸多泉水和溪水
(用于镇守白浮泉的昌平都龙王庙,摄影师@君作刃)
▼
为引入足够的水量
甚至有意绕行30千米
最终抵达漕运终点积水潭
这便是“白浮泉引水工程”
(请横屏观看,“白浮泉”引水工程示意,当时积水潭覆盖今北京什刹海、后海一带;明时昌平北部被选为皇家陵地,白浮泉至翁山泊段废弃,制图@吴昕恬&馒头/星球研究所)
▼
在山东
则需要寻找水源
分别流向南方和北方
人们从中部山地寻找水源
并设置多个湖泊用于储水
人称“水柜”
明代
在熟悉地势的当地人白英建议下
于济宁城北地势较高的南旺
筑戴村坝拦汶河河水
(请横屏观看,南旺水利枢纽工程示意,制图@吴昕恬&馒头/星球研究所)
▼
再经小汶河至南旺分水口
七分水向北,三分向南
俗称“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这便是“南旺水利枢纽工程”
(请横屏观看,用于拦水的重要设施“戴村坝”,其主体分为三个坝段,高度各有不同,图片@视觉中国)
▼
在江苏
沿线较多的湖泊可以为运河补水
但在河湖之间需要设置水闸
以防止枯水期湖泊倒吸运河之水
(湖泊往往风急浪大,不利于古代行船,所以往往在湖泊旁另挖河道;下图是江苏骆马湖,请滑动查看湖边运河河道,摄影师@吴亦丹&李琼)
▼
解决了水源
大运河的修建者
还要面对第二道难题
地势
京杭大运河北京到天津段
以及山东到江苏段
均存在数十米地势落差
不但会让有限的水源快速流走
快速流动的河水还会给行船带来危险
而且要逆流而上翻越地势高点
对只能依靠人力、畜力的古代
也是相当大的难题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摄影师@吴亦丹)
▼
为此
从元代到清代
人们在沿途设置了数十座船闸
不但可以控制水量、节省水源
还可以通过交替启闭,形成梯级船闸
帮助船只向上翻越高点
或向下渡过急流河段
尤其是被称为“运河之脊”的
山东会通河段
因船闸极多而被称为“闸河”
(请横屏观看,梯级船闸运行原理示意,制图@馒头/星球研究所)
▼
而在地势低平的河段
人们还发明了一种巧妙且成本低廉的方式
消减从高处奔流而来的水势
取代运维复杂的船闸
以河北沧州段为例
有些河段甚至低于海平面
而华北夏季多发暴雨洪水
于是人们在此特意设置数百个弯道
拉长河水的滞留时长
为消减水势创造空间
人称“三弯抵一闸”
(航拍河北沧州段的运河弯道,摄影师@吴亦丹)
▼
解决了水源和地势难题
运河的修建者又面临第三大难题
穿河
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
与东部五大水系交叉
其中难度最大的便是
频繁改道、泥沙俱下的黄河
(请横屏观看,历史上黄河较大的改道有6次;下图是今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湿地,摄影师@王生晖)
▼
元代至清代的大部分时间
也并非像现今这样穿越山东入海
而是在江苏夺取淮河河道入海
巨量的泥沙堆出高悬的河床
(黄河“悬河”示意,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由于黄河水面更高
为防止“穿河”时河水倒灌
人们在两河之间设立大坝阻隔
过船之时或靠人、畜拉动“越堰”
或转由陆路搬至前面的船上
(“越堰”原理示意,这种方式过坝可谓船过必损,需用桐油和石灰填补船体损伤处,制图@馒头/星球研究所)
▼ 本文标题:京杭大运河路线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