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推荐文章1: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乾隆御题白玉采玉图山子 本文图片均为本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金代白玉牡丹纹“玉逍遥”
汉代白玉辟邪
乾隆制题白玉碗
【带你一起看大展】
继“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在午门亮相之后,1月7日,故宫博物院又在斋宫推出“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
何以将此展作为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的第一个展,也是2025年的第一个新展?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在致辞中道出了此中深意——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此次展览以玉为媒,通过陈列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宫廷和田玉文物,为观众带来一场玉文化盛宴,也是讲好新疆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尝试。
资料显示,和田玉是中华玉文化的主要载体,更是承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名片”。新疆和田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玉料产地,玉料的开采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贡玉制度的实施将和田玉的使用推向历史高峰,和田玉的制作和使用空前繁荣。
据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黄英介绍,展览的名称“玉出昆冈”,出自蒙学经典《千字文》。巍巍昆仑山冈,白雪连绵、河流奔涌,白浪滔天,是和田玉的生命之源。如今我们见到的清代宫廷和田玉经历了大自然的重重磨砺和玉工们的精心雕琢,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宫博物院举办特展,正是为了展示传承久远、灿烂辉煌的和田玉文化。
本次展览遴选258件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宫廷和田玉精品,分为“玉之源”“玉之礼”“玉之雅”“玉之巧”“玉之用”五个单元进行展示,以期诠释清代和田玉文化,展现清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展厅里“岁数”最大的,非汉代的白玉辟邪莫属了。辟邪是传说中一种能驱走邪祟的神兽,原型为狮子。狮子产于西亚、北非等地,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传入中国,与传统翼兽形象进行艺术结合后,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兽——辟邪。黄英说,这件辟邪与陕西汉元帝渭陵出土的一件玉辟邪非常相似。
与汉代玉雕的简洁朴拙相比,金代的白玉牡丹纹“玉逍遥”可谓精巧细腻。它采用透雕和高浮雕工艺,构图对称唯美,花、叶雕刻十分精致,外形很像如今的丝巾扣。黄英介绍,金元时期涌现出大量花卉玉雕作品,如凌霄花、海棠花、金莲花、萱草花和菊花,写实性强,颇具时代特色。这类玉器曾经被误当成玉佩,直到1988年,考古人员在黑龙江阿城的金代齐国王完颜晏墓中,发现王妃头上所戴头巾中央缀有类似之物。经考证,此类玉器应称为玉逍遥,为金代贵族妇女头巾上的玉饰。
众所周知,乾隆帝爱写诗,以和田玉为题的亦不少。白玉采玉图山子描绘了采集和田玉子料的场景。正面采用减地高浮雕技法刻画了采玉情景:两名维吾尔族男子头戴毡帽,脚穿高靴,腰间扎绳,长绳盘于腰后,正弯腰躬身,双手用力搬动玉石;背面阴刻楷书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御题诗《于阗采玉》。青玉采玉图插屏正面浮雕采玉场景,八名采玉人沿石阶行走,一人策杖在前,其后六人或抱、或抬、或推车、或肩挑玉石相随,另有一人已近高处城楼,似在叩关;背面镌刻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御题诗《和阗玉》。
作为宫中的吉祥之物,如意上自然也少不了乾隆的御诗。展柜里的乾隆御题青玉如意长56厘米,宽12.7厘米,是故宫博物院现藏玉如意中体量最大者。故宫现藏玉如意800余件,以乾隆时期玉如意数量最多。本次展览精选了5件玉如意,分别对应玉料的五种颜色。
宫廷藏玉器的雕工绝对是顶级的。展厅中的月令组佩是用整块和田白玉雕琢而成,但花心与花瓣又可独立欣赏。圆形的花蕊,一面雕水仙、海棠、万年青、灵芝图案,另一面雕阳文篆书十二音律,对应十二个月。花蕊中心可以转动,雕琢方法为镂雕工艺中的一种绝艺。十二个月令花佩均呈花瓣形,一面雕梅花、杏花、桃花、芍药、石榴、荷花、秋葵、桂花、菊花、芙蓉花、山茶花、水仙花十二种花卉,另一面雕相对应的阳文篆字,如梅蕊传香、杏林吐艳等。
还有一只白玉巧雕螳螂蝠桃,整体是白玉,但玉中有大片绿色,鲜艳、纯正。黄英说,清宫旧藏和田玉中,像此件白玉中带有纯正鲜艳的绿色者极为罕见。工匠将上半部雕琢成一只展翅飞翔的蝙蝠,又巧妙利用下半部玉中自身所带的翠绿色雕成桃叶、枝梗。在一支桃枝上圆雕一只大螳螂,螳螂一足落在桃枝上,正侧头静观。整件作品灵动鲜活,充满生机。
此外,展览还选择了一些反映清朝与域外地区交往的痕都斯坦玉器,以期更为立体地展现中华文明以玉为媒、交融互鉴的发展历程。
记者了解到,“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将配套出版展览图录,故宫官方网站将同时推出线上展览。为配合展览内容的解读,故宫博物院将陆续推出面向公众的系列学术讲座,届时可留意“故宫宣教”微信公众号的讲座预告。展览位于故宫博物院东六宫区域的斋宫展厅,2025年1月7日至2026年1月4日对观众开放,可通过“故宫博物院”小程序预订故宫门票后免费预约展览。
(本北京1月7日电 本记者 李韵)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推荐文章2: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2022年修订新版 资料图片
“大约270年前,曹雪芹开始了《红楼梦》的创作。也许他没有想到,这部被他称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小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至今仍然受到无数读者喜爱。”在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2022年修订新版发布会上,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的一席话,将读者引入了《红楼梦》的世界。
红研所,即“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自1982年该所校注本《红楼梦》首次发行以来,已逾40年。40年的光阴中,这是第三次迎来修订。
修订的目的,是更加“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
以庚辰本为据
从1982年推出红研所校注《红楼梦》的初版本,到1996年、2008年推出第二版、第三版,再到2022年发布最新修订的第四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启祥既是见证人,也是参与者。
提及红研所校注版《红楼梦》的特别之处,吕启祥认为首先是其所依据的版本。
“熟悉《红楼梦》版本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部未及最后完稿的作品。在曹雪芹生前,《红楼梦》仅以抄本形式流传,传播数量有限。1791年,《红楼梦》迎来了关键一年。程伟元和高鹗这两位热爱它的人,花费很多时间搜集、整理,刊刻了第一部印刷版本的《红楼梦》,史称程甲本。第二年又重印了一次,叫作程乙本。”吕启祥回顾。
从手抄到印刷,于《红楼梦》而言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从流行范围上,刊刻本的传播能力都比手抄本强太多。
“此后的几十年间,先是流行无点评版。19世纪30年代,王希廉以程甲本为依据进行评点后,评注本流行起来,一直到新文化运动。”吕启祥介绍道。
于《红楼梦》的传播而言,第二个标志性事件是亚东本的出现。
亚东本由亚东图书馆刊刻,初版本推出于1921年5月。与此前的版本不同,亚东本刊行的版本有了标点。这样一来,《红楼梦》眉目清晰、版式疏朗,令人耳目一新,风行一时。1927年,亚东本重排了一本,由此前以程甲本为据,改为以程乙本为据。
此后,1939年的世界书局本、1940年的开明洁本,新中国成立以后1953年作家出版社所印的版本,以及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都是以程乙本为底本。
“就像一位研究《红楼梦》的前辈学者魏绍昌概括的那样,在1927年以前,《红楼梦》的各种印本几乎全是程甲本子孙的天下。新中国成立以后,程乙本的子孙却独占鳌头了。”吕启祥打趣道。
这种“独占鳌头”的态势,一直延续到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红研所校注的《红楼梦》。
“这个版本与此前的版本不同,前八十回主要以庚辰本为依据,后四十回以程甲本为依据,集中当时红学界的研究力量集体校注而成。”吕启祥说。
所谓庚辰本,是成书于清乾隆年间1761年前的手抄本,原书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保存有曹雪芹原文《红楼梦》七十八回及脂砚斋批语两千多条。参与校注的,有冯其庸、李希凡、朱彤、沈彭年、陶建基、徐贻庭、祝肇年、顾平旦、沈天佑、吕启祥、林冠夫、张锦池、周雷、胡文彬等20多位先生。全书耗时7年,精心打磨而成。
“程高刻本流行了一百多年。不以程高本为主要底本,而以手抄本为依据,另起炉灶、校注成书,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新鲜的事,所以我们称它为新校本。从版本史的角度来看,这个新本子也是划时代的。”吕启祥陷入回忆。
“有人认为庚辰本不够完美,有很多抄写错误。但在我看来,它是较接近曹雪芹原本的。正因为抄者水平所限,能改写的内容也少。错别字可以校正,但改写却不易校对出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熙中这样认为。
据悉,自1982年首次出版以来,加上各类版本,新校本已累计发行近1000万套,成为影响最为广泛的《红楼梦》读本。
新版修订逾380处
或许有读者会疑惑,近20年来,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的封面设计与定价就没怎么变过,看起来没什么变化。
“其实,其中的文字内容在不断地修订、更新。”参与了此次修订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胡文骏说道。
据修订说明,此次修订,计正文及标点150余条,校记30余条,注释200余条,注释中增加条目40余条,修改条目160余条。
吕启祥将修订条目的类别概括为三类。
一类是尽力尊重底本,恢复原来的文字。
“尽量保持成书时的白话文特色,是这一版校勘时我们遵守的原则。比如,不用‘欠情’,恢复‘见情’;不用‘服侍’,仍用‘伏侍’;不用‘慢说’,仍用‘漫说’;不用‘摆酒’,仍用‘排酒’;不用‘居住’,仍用‘住居’;不用‘称心’,仍用‘趁心’等等。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或颠倒过来,但语言习惯和语感是不同的。”吕启祥说。
二类是小说中相关文学作品的引录,充分尊重底本原文,不据通行整理本对其进行“校正”。
有一例很为典型。第六十三回,芳官所唱《赏花时》的第二句:“闲为仙人扫落花”。此前的第三版中,校勘者因其与汤显祖原作不符,据标准整理本校正为“闲踏天门扫落花”。有学者撰文指出,这种校勘完全多余,原因是“闲为仙人扫落花”是曹雪芹祖父曹寅致友人的诗注中所引。这位友人,是曹寅所敬重的志士杜岕,曹寅还自号“西堂扫花行者”。因此“闲为仙人扫落花”并非误记,而是有意改写,应当恢复。
三类是改正原注中的讹误,适当增加一些条目。
《红楼梦》中,林黛玉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在1982年的初版中,第二句为“冷月葬花魂”。而修订的第二版、第三版改成了“冷月葬诗魂”。现在这一版,又恢复了原句。理由是,既与诗名《葬花吟》呼应,在明代典籍中也有“戏捐粉盒葬花魂”的旁证。
修订古籍,是一件耐心细致,需要“匠心”的事。
“那么多先辈和同侪皓首穷经,做这么多细微的调整,为的只是一个信念——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比较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普及本。”吕启祥感慨。
寻访曹雪芹的表达
作为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2022年版邀请的学术顾问,陈熙中提出了不少修订建议。而他的本心,也在于“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
长期研究《红楼梦》,让陈熙中对各版同一处不同词语的表达较为敏感:“比如说‘足的’这个词。”
《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写妙玉从小生病,看不好,怎么办?“足的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
《红楼梦》第十九回,写宝玉给袭人留的酥酪又被李嬷嬷喝掉了(上一次是枫露茶被喝掉),大为生气。袭人安慰宝玉说,自己不喜欢吃酥酪,上次吃就不舒服,“足的吐了才好”。
“‘足的’这个词,是‘到底’的意思,在庚辰本抄手的笔下一共出现了7处。但是程高本全部没有这个词,7处全改了。好在最新版恢复了过来。”陈熙中说。
长期以来,陈熙中找不到“足的”一词的出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靖江方言词典》找到了“足底”一词,与“足的”发音相同。于是明白过来,《红楼梦》里有不少是方言。
再如“越性”一词,普通话里找不到,但在《苏州方言词典》里能找到相近的表达。
修订《红楼梦》,也像一个抽丝剥茧、逐渐向“真相”靠近的“探案”过程。
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自初版推出以来,就受到学界和广大读者的高度关注。吕启祥认为,《红楼梦》被列为中学生必读名著,读者空前增加,再加上古典小说爱好者,读者规模可观,未来,版本研究不再是学者的事,只要有兴趣、肯下功夫,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红楼梦》的校勘专家。
“《红楼梦》,未来一定可期。”她说。
(本记者 韩寒)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推荐文章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大国工匠—徐立平》(油画) 宋克、郑艺
全国劳模曲晓东(右)与同事在鞍钢股份热轧带钢厂生产车间查看生产情况。新华社发
全国劳模高立华在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车间作业。新华社发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当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太空出差”再次吸引世界目光之时,“时代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立平,早已带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整形班组投入到另外的工作中了。神舟十二号火箭逃逸系统固体燃料药面的微整形,就是由他们班组此前完成的。
在火药上动刀,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心跳。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30多年间,徐立平一直保持着100%合格率以及零失误。从青春岁月到年逾半百,徐立平守恒如常,日渐佝偻的脊背,扛得起大国工匠的担当。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传统。《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雕琢器物时执着专注的工作态度。“庖丁解牛”“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技近乎道”……经过千年岁月洗礼,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
当今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工匠虽然日益减少,但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传承不息。小到一颗螺丝钉、一块智能芯片,大到卫星、火箭、高铁、航母,它们背后都离不开新时代劳动者身体力行的工匠精神。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同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调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更需锻造灼灼匠心,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用干劲、闯劲、钻劲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让新时代工匠精神激励鼓舞更多人。
执着专注
百米高空,检修近百万伏特特高压带电线路,是怎样一种体验?放电实验数据表明,人在几米之外,就可能在瞬间被特高压感应形成的电弧化为灰烬。
经过无数次的摸索和实验,国家电网山东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带电作业工王进选择了带电检修特高压线路的“秋千法”。2011年,凭着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极限化的技术操作本领,远超常人的胆量、意志、体能,王进成功完成了世界首次±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
执着专注是劳动者最显著、最可贵的行为特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更应秉承工匠精神,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作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焊接技师,卢仁峰几十年来交出的焊接产品一直是百分之百合格。而这些百分之百,却是他只用一只手来完成的。
1986年,一次操作意外,使焊接能手卢仁峰的左手被机器切断。后经过手术,被切去的左手虽然勉强接上了,但已经完全丧失功能。然而,卢仁峰却作出了一个大家都没有想到的决定:继续做焊接工作。
只用一只手,怎么做好焊接工作?
整整5年,卢仁峰整天泡在车间,顽强坚持练习,愣是靠给自己量身定做手套和牙咬焊帽这些办法,用单手代替双手进行焊接操作,不仅恢复了过去的焊接水平,而且再次成为厂里的焊接技术领军人。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卢仁峰说,丢了一只手不可怕,可怕的是丢了军工匠人的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
对此,中国核建中核二三公司连云港项目部的核级管道焊工未晓朋深有感触。在田湾核电站二期建设中,不到30岁的未晓朋承担了主管道焊接的施工任务。他通过反复练习,熟悉焊材性能,摸索出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焊接方法,克服了主管道难焊接易返修的问题,被誉为核电站的“心脏搭桥师”。
执着专注源于对职业理想和初心的坚守。凭借勤学苦练,只上过一年多初中的许振超从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桥吊专家”,是码头上人人知晓的“许大拿”。他常说:“在工作岗位上,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拼命也要创出世界集装箱装卸名牌,为企业增效,为国家争光。”
实干兴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务实肯干与勤奋敬业。千万现代工匠坚守职业理想和初心,满怀产业国之情,才能扬起高质量发展之帆,筑起强国之梦。
精益求精
锉、削、磨、抛……一连串行云流水的动作,一个金属圆球在他掌中幻化成为精致的正十二面体,棱角分明、光洁如镜,如钻石般熠熠生辉。
“尺寸精度达到0.01毫米,是头发丝的六分之一!所有相邻面的夹角误差不超过1分,就连数控设备都无法实现!”技术表演现场,一众专家连声惊叹。
这位创造奇迹的人,名叫李凯军,是一汽铸造公司产品技术部首席技能大师。在钳工的世界,他以精益求精而大名鼎鼎。
匠者,精湛极致也。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从不满足于已有的产品质量,也从来不相信有100%的完美,他们总是不断寻求技艺突破和品质提高,追求从99.9%到99.99%的进步。哪怕再小的细节,也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只为打造极致的产品和体验。
奥迪、红旗等高档轿车上有大量关键性零部件,它们很多都诞生自李凯军制造的高精尖模具之下。每一次落刀力道的精准驾驭,背后是李凯军20年滴酒不沾、每天早上坚持做400个俯卧撑的努力使然。
精益求精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传承和弘扬精益求精的精神,取得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重大成就。当前,建设制造强国,更须继续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培养“大国工匠”。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顾秋亮,从业48年不断追求极致,仅凭双手捏捻搓摸和观察,就能判断0.2丝(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的误差,成为深海载人潜水器领域唯一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工匠。
巧手拼就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天眼”,“大国工匠”周永和也有这样的“挑战不可能”精神。在“天眼”安装过程中,周永和与工友们要把40多万块反射面板,在离地一百多米的高空中拼接成一体。反射面板单片最大面积约120平方米,面板相互间的吻合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经过反复讨论试验,周永和与工友们成功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正是这些追求极致的劳动者,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书写出中国制造的辉煌篇章。
一丝不苟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
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跨度最大的空腹式单孔圆弧拱石桥。这座大桥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工艺精巧,千余年来经历了8次以上地震的冲击、8次以上战争的考验,饱经风刀霜剑、冰雪雨水的侵蚀,至今巍然屹立。
赵州桥,凝聚了隋代著名桥梁工匠李春的智慧、汗水和心血。在那个没有大型工程机械的时代,李春与千百个工匠一起,以一丝不苟的态度,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为人类建筑文明创造了奇迹。
一丝不苟,体现了高度负责、敢于担当的职业道德。古今工匠们的一丝不苟,表现在对每一个细节和精度的严格要求,对“毫厘”的斤斤计较。
一丝不苟,铸就不凡。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14厂钳工方文墨为歼-15舰载机加工高精度零件。教科书上,手工锉削精度极限是千分之十毫米。而方文墨加工的精度达到了千分之三毫米,这是数控机床都很难达到的精度。中航工业将这一精度命名为“文墨精度”。
80后“大国工匠”陈亮在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加工工业模具。工业模具加工,分毫之差决定着产品的品质,甚至是产品的成败。经陈亮之手制作出的工业模具,误差可控制在1微米之间。他给自己制定了一条工作准则:“再仔细一点点,离一微米的精度就能更近一点点。”
在中国商飞上飞公司高级技师、数控车间钳工一组原组长胡双钱心中,“每个零件都关系着乘客的生命安全”。在国产大飞机C919研发和试飞阶段,他担任首席钳工,从事C919上最为精细的重要零部件加工工作,做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零差错”。大飞机作为“国家名片”,是中国制造强国的重要体现。胡双钱等一大批“大国工匠”,用一丝不苟铸就了中国制造的金牌品质。
当前,我国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制造要实现由“大”至“强”的转变,必须打造一大批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千千万万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将自己的心血与精力倾注在手中每一件产品上。正因有他们,越来越多优秀的民族品牌不断涌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把更多的“民族品牌”升级为“世界名牌”,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追求卓越
时至今日,木工师傅仍在使用的很多工具,如钻、刨子、曲尺、墨斗等,相传都是春秋时期的鲁班发明的。
鲁班被誉为“鲁之巧人”。《墨子》载其“为楚造云梯之械”,能“削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他对木工技艺执着专注,创造出许多灵巧实用的工具,广泛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让当时的人们从原始、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追求卓越是工匠的职业价值旨归。工匠们一生追求卓越,是为了在行业保持顶尖水平。无论是在传统农耕社会,还是现代工业化时代,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艺都是工匠安身立命之根本,不断超越自我、勇攀行业顶峰是匠人的毕生追求。
高铁领域的“大国工匠”李万君,为解决直径20厘米的圆形环口焊接难题,经过千万次实验和尝试,不仅解决了难题,而且创造了“标准参数”,掌握了“一枪焊完”的绝活儿。
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亦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灵魂。2020年10月,“大国工匠”高凤林所著《咱们为什么要创新 写给技术工人的十二封信》一书出版发行,他希望通过自身成长经历以及对创新的认识,帮助广大技术工人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高凤林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火箭发动机制造领域首席技能专家。在他的从业经历中,“创新”二字贯穿始终,帮他攻克了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
2006年,世界上16个国家、地区组织开展反物质探测器项目,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了不能做出低温超导磁铁的难题,项目一度停滞。就在大家都想不出任何办法的时候,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邀请高凤林加入这个项目。经过一番研究,高凤林给出的方案被认可并实施,使项目成功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器物有形,匠心无界。作为一个制造大国所推崇的时代精神,工匠精神的指向早已超越了工匠这个单一的群体,折射出各行各业一线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体现为全体党员群众的实干创新和爱国奋斗。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笃定初心,践行、弘扬工匠精神,将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国家的热爱转化为工作激情和创造能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新时代奋斗者正在共同参与这样一场匠心接力赛。
(本记者 罗旭 刘华东 李睿宸)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推荐文章4: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明永乐年间青花玉壶春瓶。资料图片
唐开元年间三彩胡人骑驼俑。资料图片
一部中华工匠史就是一部中华工匠的精神史诗。中华工匠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品格。
根于工正,持中守正
“巫史同工”是史前工匠文化的重要特征。史前匠人以虔诚的宗教信仰谱写了一部巫史文明,他们敬畏自然与神灵,用制器尚象的朴素理念为人类早期的器物生产提供造物原则,通过泥土和火焰的碰撞创烧了史前陶器,并创造了史前石器、玉器、漆器等史前巫史文化标识。他们用朴素的线条与符号,对自然、物象与宇宙进行原始表达,记录下人类童年时代的梦幻与精彩,形成了中华工匠的初始精神品格。
古人很早就用“正”来为工匠官职命名,如车正、陶正、木正等,显示出中华工匠精神的本源属性。“正”为王室官职,乃规范、标准之意,其内涵及行为指向坚守正义、守正为公、守正为民。古公亶父不仅勤于营建匠事,胸怀“周原”,还礼让豳地;车正奚仲心系人民疾苦而苦思发明运输车辆,解决治水材料的搬运问题;“科圣”墨子始终站在服务人民的立场,勇于探索工匠造物实践……早期中华匠人心系百姓,持中守正,以工正精神铸成了早期中华匠人的守正精神品格。
立于司空,以民为本
至西周,《周官》有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的工官“司空”。汉魏中央和地方郡均设有少府、尚方、大司农等工官。至隋文帝时期,汉代“三公九卿制”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工官体系的“少府”亦被“工部”取代。司空、少府与工部是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体制的产物,司空制度、少府制度与工部制度为中华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制度前提,也促进生成了中华匠人的民本精神品格。
周代六官体系中,工官之冬官乃为司空。“司空”的概念语义场包含了“冬藏”与“闭空”的双重含义。所谓“司”,即管理之义,表达了工官对国家事务的承担与掌管;所谓“司空”,含有“闭藏”“空无”之义,工官的信条与宗旨要藏富于民,反映出工官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周代工匠在司空制度体系下逐渐形成属于时代的工匠精神,即民本精神。
汉代,政府改“司空”为“少府”,以统管国家物资调配、器物生产以及山川田赋等。“少府”概念沿袭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它不仅有较强的中央集权性质或政府权力的语义内涵,还体现在国家对工官的政治立场以及民本态度。在文化鼎新发展的汉代,工匠“争芳斗艳”,如将作大匠萧何、弃官专髹漆艺的隐士申屠蟠、革新造纸技术的尚方令蔡伦、长安“机关达人”丁缓、“学者型”水工徐商、地动仪发明者张衡等。这些汉匠勇于创造、敢于创新,他们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光彩耀目。汉代开创了汉代工匠文化的新定向,诞生了近乎后世所有的工匠行业、部门与手艺品类,演绎出较为齐备的工匠文化体系性结构、要素和内容,也孕育出具有民本特色的汉代工匠精神品格。
臻于工部,自强创新
隋唐时期,以工部制度为前提,以劳动人民的创造为依托,已然产生了与时代相适应的中华工匠精神。大唐的文化气象建立在辉煌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唐三彩、唐金银器、唐刀、唐镜等折射出唐代工匠精神的神采与光芒,唐物的定名及其意指也蕴含丰富的时代体征与社会信息。唐代诗人皮日休笔下的“库路真”漆器显示了中国南北民族工匠文化的交融态势;史料上记载的东南亚市场上的“唐货”是唐代与海外工匠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唐代和亲政策中的陪嫁工匠以及蜀地工匠被大量掠入南诏的历史事件也反映出唐代工匠的国内流动;李皋发明“车轮船”体现了唐代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雕漆与金银平脱的创新发展显示出唐代工匠技术的进步;唐代的工匠已经开始用诗文、书法装饰器物,进而形成了工匠派绘画新风格;“端午节制镜”“上梁祭祀鲁班”等反映出唐代工匠的文化习俗与日常精神;“物勒工名”的流行以城市“行”的出现显示唐代工匠行业制度逐渐成熟。显然,唐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品格使得工匠文化走向历史新高,标定唐代工匠精神的新方向。在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中,唐代工匠在诸多领域展现了超越、尚大、创新、开放等精神,彰显出唐代国家制度对工匠精神品格的涵养与推动。
宋代,中华工匠开创了转型时代的新精神品格与风尚。活字印刷、航海罗盘、火药等得到发明或应用,“中国科学史的坐标”——《梦溪笔谈》面世,还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中华名匠,共同锤炼出独特的宋代工匠精神品格。宋代工匠在精雕细琢、极简主义和职业敬畏等方面表现出工匠精神品格的新气象。当然,他们也没有丢掉传统工匠一如既往的创新精神。譬如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在宋刻雕版一片繁华中窥见“死板”的缺陷,开始进行“活板”试验,最后改进了雕版印刷工艺,展现了宋代工匠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总体来看,宋代工匠精神已然朝向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迈进,这无疑是中华工匠精神品格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
卓绝典范,至善求真
明清时期,在工部制度的推动下,中华工匠精神出现了垂范后世的品格典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伴随明代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对工匠制度的不断调整,工匠群体的处境也在不断变化与调适。明早期的工匠制度主要是承袭元代,工匠群体以世袭匠户为主,处境极其困苦;明中期国家对工匠制度有所调整,工匠群体以轮班匠、住坐匠和军匠为主,工匠处境略有改善;明晚期的工匠制度较为松散,工匠群体中文人或知识分子突起,这类工匠的处境较为宽松。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传统具有历史进步性,能够主动适应日常化和人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诞生了漆工黄大成、木工蒯祥、玉工陆子冈、瓷工童宾、军匠杨埙、雕工鲍天成等一大批具有人文精神追求的出色工匠,他们的创造及其作品展示出明代工匠精神至善的人文化美学倾向。或者说,在明代,大量文人参与工匠造物活动,由此铸就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明式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形成了中华工匠精神的人文精神典范。
至明清之际,顾炎武、王夫之、魏源等一大批思想家大力提倡致用实学,崇尚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此背景下,清代的工匠也在造物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淬炼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出现了样式房雷金玉、督陶官唐英、罗盘匠吴鲁衡、针神沈寿、巧匠徐寿、发明家黄履庄、巨匠邹伯奇等一大批中华名匠,他们秉持家国情怀,在创新实践中不断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工匠的科学精神品格。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多少独具匠心的中华瑰宝,就有多少不可磨灭的精神传承。中华工匠精神根于工正、立于司空、臻于工部。在制器尚象中发轫中华工匠的守正精神,在制度涵养中铸造民本精神内核,在人文情怀与崇尚科学中冶炼出至善求真的精神典范。中华工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实现者、体现者,他们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体现。
(:潘天波,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中外工匠文化交流史料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推荐文章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工匠精神述评
光明日记者 罗旭 刘华东 李睿宸
当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太空出差”再次吸引世界目光之时,“时代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立平,早已带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整形班组投入到另外的工作中了。神舟十二号火箭逃逸系统固体燃料药面的微整形,就是由他们班组此前完成的。
在火药上动刀,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心跳。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30多年间,徐立平一直保持着100%合格率以及零失误。从青春岁月到年逾半百,徐立平守恒如常,日渐佝偻的脊背,扛得起大国工匠的担当。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传统。《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雕琢器物时执着专注的工作态度。“庖丁解牛”“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技近乎道”……经过千年岁月洗礼,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
当今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工匠虽然日益减少,但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传承不息。小到一颗螺丝钉、一块智能芯片,大到卫星、火箭、高铁、航母,它们背后都离不开新时代劳动者身体力行的工匠精神。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同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调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更需锻造灼灼匠心,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用干劲、闯劲、钻劲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让新时代工匠精神激励鼓舞更多人。
《大国工匠—徐立平》(油画)宋克、郑艺
全国劳模曲晓东(右)与同事在鞍钢股份热轧带钢厂生产车间查看生产情况。新华社发
执着专注
百米高空,检修近百万伏特特高压带电线路,是怎样一种体验?放电实验数据表明,人在几米之外,就可能在瞬间被特高压感应形成的电弧化为灰烬。
经过无数次的摸索和实验,国家电网山东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带电作业工王进选择了带电检修特高压线路的“秋千法”。2011年,凭着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极限化的技术操作本领,远超常人的胆量、意志、体能,王进成功完成了世界首次±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
执着专注是劳动者最显著、最可贵的行为特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更应秉承工匠精神,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作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焊接技师,卢仁峰几十年来交出的焊接产品一直是百分之百合格。而这些百分之百,却是他只用一只手来完成的。
1986年,一次操作意外,使焊接能手卢仁峰的左手被机器切断。后经过手术,被切去的左手虽然勉强接上了,但已经完全丧失功能。然而,卢仁峰却作出了一个大家都没有想到的决定:继续做焊接工作。
只用一只手,怎么做好焊接工作?
整整5年,卢仁峰整天泡在车间,顽强坚持练习,愣是靠给自己量身定做手套和牙咬焊帽这些办法,用单手代替双手进行焊接操作,不仅恢复了过去的焊接水平,而且再次成为厂里的焊接技术领军人。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卢仁峰说,丢了一只手不可怕,可怕的是丢了军工匠人的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
对此,中国核建中核二三公司连云港项目部的核级管道焊工未晓朋深有感触。在田湾核电站二期建设中,不到30岁的未晓朋承担了主管道焊接的施工任务。他通过反复练习,熟悉焊材性能,摸索出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焊接方法,克服了主管道难焊接易返修的问题,被誉为核电站的“心脏搭桥师”。
执着专注源于对职业理想和初心的坚守。凭借勤学苦练,只上过一年多初中的许振超从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桥吊专家”,是码头上人人知晓的“许大拿”。他常说:“在工作岗位上,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拼命也要创出世界集装箱装卸名牌,为企业增效,为国家争光。”
实干兴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务实肯干与勤奋敬业。千万现代工匠坚守职业理想和初心,满怀产业国之情,才能扬起高质量发展之帆,筑起强国之梦。
全国劳模高立华在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车间作业。新华社发
精益求精
锉、削、磨、抛……一连串行云流水的动作,一个金属圆球在他掌中幻化成为精致的正十二面体,棱角分明、光洁如镜,如钻石般熠熠生辉。
“尺寸精度达到0.01毫米,是头发丝的六分之一!所有相邻面的夹角误差不超过1分,就连数控设备都无法实现!”技术表演现场,一众专家连声惊叹。
这位创造奇迹的人,名叫李凯军,是一汽铸造公司产品技术部首席技能大师。在钳工的世界,他以精益求精而大名鼎鼎。
匠者,精湛极致也。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从不满足于已有的产品质量,也从来不相信有100%的完美,他们总是不断寻求技艺突破和品质提高,追求从99.9%到99.99%的进步。哪怕再小的细节,也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只为打造极致的产品和体验。
奥迪、红旗等高档轿车上有大量关键性零部件,它们很多都诞生自李凯军制造的高精尖模具之下。每一次落刀力道的精准驾驭,背后是李凯军20年滴酒不沾、每天早上坚持做400个俯卧撑的努力使然。
精益求精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传承和弘扬精益求精的精神,取得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重大成就。当前,建设制造强国,更须继续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培养“大国工匠”。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顾秋亮,从业48年不断追求极致,仅凭双手捏捻搓摸和观察,就能判断0.2丝(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的误差,成为深海载人潜水器领域唯一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工匠。
巧手拼就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天眼”,“大国工匠”周永和也有这样的“挑战不可能”精神。在“天眼”安装过程中,周永和与工友们要把40多万块反射面板,在离地一百多米的高空中拼接成一体。反射面板单片最大面积约120平方米,面板相互间的吻合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经过反复讨论试验,周永和与工友们成功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正是这些追求极致的劳动者,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书写出中国制造的辉煌篇章。
一丝不苟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
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跨度最大的空腹式单孔圆弧拱石桥。这座大桥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工艺精巧,千余年来经历了8次以上地震的冲击、8次以上战争的考验,饱经风刀霜剑、冰雪雨水的侵蚀,至今巍然屹立。
赵州桥,凝聚了隋代著名桥梁工匠李春的智慧、汗水和心血。在那个没有大型工程机械的时代,李春与千百个工匠一起,以一丝不苟的态度,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为人类建筑文明创造了奇迹。
一丝不苟,体现了高度负责、敢于担当的职业道德。古今工匠们的一丝不苟,表现在对每一个细节和精度的严格要求,对“毫厘”的斤斤计较。
一丝不苟,铸就不凡。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14厂钳工方文墨为歼-15舰载机加工高精度零件。教科书上,手工锉削精度极限是千分之十毫米。而方文墨加工的精度达到了千分之三毫米,这是数控机床都很难达到的精度。中航工业将这一精度命名为“文墨精度”。
80后“大国工匠”陈亮在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加工工业模具。工业模具加工,分毫之差决定着产品的品质,甚至是产品的成败。经陈亮之手制作出的工业模具,误差可控制在1微米之间。他给自己制定了一条工作准则:“再仔细一点点,离一微米的精度就能更近一点点。”
在中国商飞上飞公司高级技师、数控车间钳工一组原组长胡双钱心中,“每个零件都关系着乘客的生命安全”。在国产大飞机C919研发和试飞阶段,他担任首席钳工,从事C919上最为精细的重要零部件加工工作,做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零差错”。大飞机作为“国家名片”,是中国制造强国的重要体现。胡双钱等一大批“大国工匠”,用一丝不苟铸就了中国制造的金牌品质。
当前,我国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制造要实现由“大”至“强”的转变,必须打造一大批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千千万万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将自己的心血与精力倾注在手中每一件产品上。正因有他们,越来越多优秀的民族品牌不断涌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把更多的“民族品牌”升级为“世界名牌”,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追求卓越
时至今日,木工师傅仍在使用的很多工具,如钻、刨子、曲尺、墨斗等,相传都是春秋时期的鲁班发明的。
鲁班被誉为“鲁之巧人”。《墨子》载其“为楚造云梯之械”,能“削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他对木工技艺执着专注,创造出许多灵巧实用的工具,广泛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让当时的人们从原始、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追求卓越是工匠的职业价值旨归。工匠们一生追求卓越,是为了在行业保持顶尖水平。无论是在传统农耕社会,还是现代工业化时代,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艺都是工匠安身立命之根本,不断超越自我、勇攀行业顶峰是匠人的毕生追求。
高铁领域的“大国工匠”李万君,为解决直径20厘米的圆形环口焊接难题,经过千万次实验和尝试,不仅解决了难题,而且创造了“标准参数”,掌握了“一枪焊完”的绝活儿。
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亦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灵魂。2020年10月,“大国工匠”高凤林所著《咱们为什么要创新 写给技术工人的十二封信》一书出版发行,他希望通过自身成长经历以及对创新的认识,帮助广大技术工人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高凤林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火箭发动机制造领域首席技能专家。在他的从业经历中,“创新”二字贯穿始终,帮他攻克了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
2006年,世界上16个国家、地区组织开展反物质探测器项目,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了不能做出低温超导磁铁的难题,项目一度停滞。就在大家都想不出任何办法的时候,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邀请高凤林加入这个项目。经过一番研究,高凤林给出的方案被认可并实施,使项目成功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器物有形,匠心无界。作为一个制造大国所推崇的时代精神,工匠精神的指向早已超越了工匠这个单一的群体,折射出各行各业一线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体现为全体党员群众的实干创新和爱国奋斗。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笃定初心,践行、弘扬工匠精神,将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国家的热爱转化为工作激情和创造能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新时代奋斗者正在共同参与这样一场匠心接力赛。
《光明日》( 2021年09月30日05版)
: 光明网-《光明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推荐搜索词: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什么意思
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
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读音
本文标题: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