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历史简介推荐文章1:文明之美看东方丨西安城墙:守护历史 见证今朝

  新华网西安7月25日电(记者雷肖霄)翻开一张拍摄于46年前的老照片,88岁的西安市民郑泽尧感慨万千。黑白照片上,昔日“千疮百孔”的西安城墙清晰可见,墙体破旧斑驳,墙头杂草丛生,一只前来吃草的小羊也凑巧入镜。如今带着这张老照片,郑泽尧故地重游,只见眼前的西安城墙巍然屹立,环城公园里绿荫如盖,护城河水依偎环绕,鸟鸣与乐声合奏出一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历史与今朝交相辉映的华美乐章。作为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西安城墙在文物保护工的辛勤守护下,正不断见证西安这座城市持续散发新的活力。


  保护城墙


  西安城墙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然而西安城墙也曾几度面临被拆除的危险,遭受到严重破坏。


  “我们家离城墙很近,每到周末就带孩子去城墙附近玩,那时候还是土城墙,上面长满了草,也没人管理,还有人直接在城墙上挖个洞自己住的。”郑泽尧回忆道。“墙头长杂草,墙根堆垃圾”这是许多上了年纪的西安市民眼里,40余年前西安城墙的真实写照。


  1983年起,西安全民保护城墙工程正式启动:清理占用瓮城的单位和居民,修复东门、北门箭楼,补建南门闸楼、吊桥,修建环城公园……及至21世纪初,这场持续了二十余年的“护城”工程,终于让“遍体鳞伤”的西安城墙,重新恢复往日雄姿,但新的挑战却摆在了文物保护工面前。


  西安城墙。新华网 王智超 摄


  “古代修城墙用的夯土是黄土过筛后再加糯米浆构成的,十分瓷实坚固。但在80年代由于缺乏科学认知,我们选用的填充物不是很讲究,造成了后来夯土内陷,形成裂缝。”西安城墙管委会副主任吴春介绍。


  为更加科学地对西安城墙进行保护,2004年,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支集合保护、研究、修缮、传播、运营管理为一体的“城墙守护天团”开始为西安城墙提供更为科学、持续的保护。由此西安城墙开启了“预防性保护”的创新探索,成为全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先例。


  目前西安城墙已逐步搭建起全覆盖监测体系,8000多个监测点位守护着城墙的安危。“通过监测,我们能及时发现病害及趋势,评估原因和险情,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遏制病害的发展。”西安城墙管委会主任杨进说。2018年,西安城墙列入申“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西安城墙永宁门。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绿色城墙


  如今步入西安城墙景区,清水环绕,鸟语花香。在一片绿意盎然簇拥之下的环城公园里,老人舞蹈,孩童嬉戏,偶尔还传来几声秦腔。护城河水环绕而过,为厚重的城墙增添了几分灵动的韵味。休闲广场117处,32处健身器材,15处乒羽场地,长度为8.2公里的慢跑步道……西安城墙早已褪去了千年沧桑坎坷,一派生机勃勃。


  “每天下午太阳落山后,就带着孩子来这里遛遛弯,又凉快又放松,这里不光是外地游客的游览胜地,也是我们本地居民休闲娱乐的惬意‘栖息地’。”32岁的市民王晓靑说。


  然而多年以前,提起城墙周围的环境,西安市民只能频频摇头叹息。“以前全是淤泥,还有些死水,一到夏天臭得不由得捂鼻子。”市民李明回忆道。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全民保护城墙工程,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污染,却没有彻底切断污水源。因此自21世纪初开始,护城河迎来一个“标本兼治”的“大手术”。


  “我们在河道两侧修建排污暗渠的同时,改建截污箱涵进行防护,最大程度实现雨污水和景观水的分离,科学、系统地为解决护城河及环城林带试卷破题。”工作人员介绍道。


  西安城墙。新华网 王智超 摄


  现在走进西安城墙,一湾碧水绕城墙而过,一副“长安上河图”徐徐展开。这条生态之河、景观之河、人文之河,不仅是西安“全域”治水的新标本,也为市民游客送出美好的文旅体验。


  “城墙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护城河作为城墙景区的重要部分,致力于打造碧波荡漾、环城一周的河道景观,实现一代又一代市民对护城河全线贯通的美好愿望。”护城河改造工程总工程师农晓英说。2018年护城墙景区获得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


  从20世纪80年代的“全民保护城墙工程”到如今的“预防性保护”探索实践,从“修修补补”到形成一个“墙、林、路、河、巷”五位一体的城墙景区。西安城墙不仅恢复往日雄姿,更成为世界瞩目的历史文化符号。


  活力城墙


  每逢节假日,西安城墙总会上演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引得游客驻足“打卡”。即使在疫情之下,悠久的汉唐文化也依旧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成为推动西安文旅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今年“五一”假期,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唐运动会”就在西安城墙上演,随着悠扬的鼓乐声,装扮成侍女、文官的工作人员组织游客开展着蹴鞠、射箭等传统运动。而在永宁门西甬道,免费体验花钿的活动也吸引了不少游人体验。


  “游乐项目带有古风,和城墙的‘适配度’很高,给大家在逛城墙的过程中增添了趣味。”正在西安就读本科的崔显伟说道。这是他第一次来城墙游玩。


  除了文化盛宴外,西安城墙上的体育赛事也别具特色。每年11月,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友谊赛都会在西安城墙之上正式开跑。为保护西安城墙,每年仅有4000人能获得参赛资格。


  在西安城墙上,一些马拉松爱好者会选择穿上汉唐服饰享受这场国际盛事,比赛现场也往往会增加历史元素,让参与者感受千年古都的独特魅力。数据显示,2020年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名人数高达近5万人。


  “我们以城墙为基地,一年四季月月都有活动,都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三月三风筝节带大家做风筝、背唐诗,国际博物馆日让大家在城墙遗址上学习历史,六一儿童节让小朋友画出我心中的城墙等等。疫情影响下,我们也在线上开展了许多活动,不断激活城墙内在资源,让文物活起来。”吴春说。


  游客在西安城墙浏览。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2015年至2021年,西安城墙累计接待2495.5万人。“文物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就是守护历史责任,践行文化使命,我们要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做好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策划运营,让更多的人体验了解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杨进说。


  除此之外,作为外交之门,西安城墙也见证了一大批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西安上演:丝绸之路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西安城墙的迎宾仪式为这些前来参加活动的海内外来宾带来了古城西安的“初印象”:流光溢彩的激光秀与身着唐装的演艺人员组成了一场穿越古今的演艺盛宴,让来宾接受来自古都的热烈欢迎。


  千年前的驼铃阵阵仍在古城西安不断回响,古丝路起点对外开放的乐章正在奏响。从担当军事防卫的堡垒到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所,西安城墙仍持续被赋予新的使命与意义,不断见证古都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新华社陕西分社


  新华网陕西频道


  联合出品


  鸣谢: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


  : 新华网


  西安城墙历史简介推荐文章2:

  西安城墙历史简介推荐文章3:你知道吗?西安城墙,1983年以前不是这样子的……

   2017年的西安城墙永宁门段 (资料图片) 西安业全媒体记者 王健 摄


   护城河清淤 西安业全媒体记者 谢伟 翻拍


  西安城墙,是这座千年古都最大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上迄今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 历史价值最高、最宏伟的古城堡建筑。在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城墙见证了战火硝烟,目睹了枪林弹雨,经历了一次次的劫难,最终却奇迹般幸运地完整保存下来,不得不说是西安之幸、中国之幸。


  回望过去,1983年开始的西安城墙抢救性修复离我们最近,那是一段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正是有了那次全民参与的大规模修复和保护,以及后来相继实施的护城河清淤、改造等工程,才使得西安城墙焕发青春,重现辉煌。


   2019年的西安城墙尚德门段 西安业全媒体记者 王健 摄


   城墙保护工程的含光阁游船码头 西安业全媒体记者 谢伟 翻拍


获批7300万元维修经费

  “每天能在这么古老的城墙下休闲、娱乐,真的是一种享受,你看看这环境,西安人民太幸福了。”今年85岁的张云中老先生,从1984年5月开始,就跟城墙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先后出任西安城墙工程指挥部副指挥和西安市环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提起往事,仍历历在目。


  “现在大家看到的城墙,在1983年以前可不是这样子的,那时候的城墙只剩下了主体骨架,远望去尽是残砖和黄土,可以说是千疮百孔、遍体鳞伤,护城河也成了臭水沟。”张云中说,1981年、1982年夏天,西安接连遭遇连阴雨,雨水不停,城墙内外不少地方都被淹了,加上护城河排水不畅,极大影响了百姓生活,居住在周边的居民感受最深,政府部门也很着急。


  1981年11月,新华社以《我国唯一的一座完整的封建古城垣遭到严重破坏》为题,真实反映了西安城墙的现状和窘境。这篇文章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发表后,很快得到了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的批示。1981年的最后一天,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加强西安城墙保护工作的意见,为西安城墙的保护和修复指明了方向。


  面对资金短缺、物质匮乏,城墙不得不修的情况,1982年7月,省委提出用义务劳动的方式修建西安“城墙公园”的创新想法,确定了“维修明城墙、整治护城河、改造环城林、打通环北路”四位一体的施工方案,很快得到了上至中央、下到百姓的支持。“当时省上向中央申请了7000万元的城墙维修经费,但没想到却批了7300万元,可见中央对修复城墙的支持程度。”张云中清楚地记得。


  1983年2月24日,由陕西省、西安市党政主要领导牵头组成的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西安古城墙的保护从此走向正轨。


  1983年4月1日,对西安城墙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西安环城建设工程”在市民的期盼中开工,这个时间节点,距离上一次大修的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刚好200年。正是有了这次修复,才有了今天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墙、河、林、道、桥为一体的西安城墙,才有了城墙下其乐融融的盛世风采。


   2012年的西安城墙东南城角 (资料图片) 西安业全媒体记者 翟小雪 摄


   2004年的护城河 (资料图片)西安业全媒体记者 尚洪涛 摄


数十万群众参加义务劳动

  “修城墙离不开城砖,由于人为破坏、保护不善,几百年前的城砖所剩无几,这个时候,政府就号召老百姓,主动将家里用做建材的城砖捐出来。”张云中回忆说,那时候的老百姓一听说要修复城墙,都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用小推车送来了一车车城砖。后来城砖不够,就在当时的户县、长安等地组织砖厂,专门为城墙工程烧砖。


  修复城墙只是环城建设的一部分,这是西安人民盼望已久的工程,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普遍赞扬和热烈拥护。在人力财力匮乏的年代,政府就组织各区县、各单位义务劳动,并明确分工。张云中说,在他的印象里,灞桥区、未央区负责修城墙,新城区、碑林区负责修护城河,其他区县负责修环城林等等。根据这些分工,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全民参与的环城建设工程一直持续到了1985年底。


  其间,在莲湖辖区内的80多个中央、省、市级单位,多次到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求给他们分配艰巨工作。许多单位主动成立环城义务劳动工程小组,主要领导亲自做动员工作,多次召开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参加义务劳动的工作安排,并选派得力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常驻工程现场专职领导和指挥。当时的空十一军所有现职军级干部、离休老红军,兰空干休所的军级、兵团级离休干部,省、市许多党、政、军、群领导干部,也都先后参加了义务劳动。工地上还常常遇到一些不姓名、不取酬,来到工地就干活,干完活掉头就走的“帮忙师傅”“过往客人”。


  新城区的工地上,有五六名退休老工人,在城河砌石护坡时,几乎天天晚饭后都主动到城河边去当“义务指导”。灞桥区工地上有一个人,大约有一年以上的时间,每逢星期日都到工地上去劳动一天,从未间断。


  “人民城市人民建”激发了人们热爱家乡、热爱自己城市的美好感情和主人翁责任感。许多社会团体和文艺演出单位接连不断地到工地慰问建设大军。一些老文艺工还创作了歌颂环城建设的文艺节目。省、市有关单位和一些中、小学都先后深入工地和工棚,对环城建设者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数十万群众义务劳动兴建环城公园的消息,一时间成了轰动全国的热点新闻。一些曾参加过解放西安战斗的老人,以义务修城河为荣;专家们纷纷献计献策,离退休人员也纷纷捐款捐物表达心意。


  “环城建设工程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城墙面貌焕然一新,护城河又有了河的模样,环城公园树木成林。”张云中说,这些成绩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取得的,离不开省市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离不开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正是有了这些前提,才有了这个世纪工程的雄姿勃发。


修复工作坚持“科学而不墨守成规”

  张云中回忆说,城墙的修复始终坚持“科学而不墨守成规”的方针,这条方针的实行,以首开上游城河工程最具代表性。


  西安护城河东南高,西北低,高差12米,无雨季节只有出水,没有进水,上游积水较浅。而退水渠渠口窄而深,至星火路又有大股污水汇入,水流湍急,深可及岸。如按常规首开退水渠,工程难度较大,如果1983年雨季前没有完竣,势必造成比往年更大的水患,工程也将毁于一旦;同时义务劳动队伍多又没有实战经验,在水深流急的退水渠首开工程,风险太大。而首战如果受挫,将不利于工程的持续进行。经过反复对比论证,多数人支持首开上游工程的实施方案。


  经过全市人民一年多的努力,南半城6.06公里长的城墙和城河义务劳动工程于1984年7月9日宣告竣工。古城墙久“病”初愈,雄姿勃发。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1983年开工以后,当年的八、九、十月,遇上了西安地区50年未遇的大雨洪涝,由于正在建设的城河上游工程已经扩大了库容能力,调蓄了近30万立方米雨水,因而没有发生1980年以后每逢雨季河水必然外溢成灾的现象,用事实说明了环城建设工程的必要性、迫切性,以及首开上游工程实施方案的正确性。


  “城墙内墙在修复时,专门留了两处没砌砖的地方,黄土裸露在外面,就是让后人看看,以前的城墙内墙是什么样的。”张云中说,1985年秋季又一场持续的连阴雨天气,让正处于施工高峰期的城墙工程受阻,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专家一周的会商,最后决定城墙内墙也要砌砖,这样不仅便于施工,也有利于保护。


  “我从1984年5月开始搞城墙建设,一直到1989年3月份离开这一岗位,前前后后差不多5年时间里,城墙从里到外全面修复完工,在短暂的人生中,能有机会参与这么浩大的工程建设,确实很幸运。”张云中说, 1983年4月至1985年底,大规模的义务劳动基本结束,很多16岁至60岁的人都参加了这个工程;1986年至1990年,完成了技术性较强、施工难度较大的专业施工工程项目,包括环城北路火车站地下隧道工程和商场停车场工程,南门月城及闸楼吊桥复原工程、长乐门、安定门、文昌门、建国门、朱雀门和尚德门豁口券洞工程、含光门新建工程、墙顶12座敌楼和1座魁星楼复原工程等。


  1985年2月农历春节期间,城墙上举办了古城灯会,吸引中外游客60余万人次,修复后的城墙价值凸显,且这一活动一直持续至今。


  今天的张云中老先生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在他心中城墙仍是一种牵挂,如何更好地保护城墙,如何让城墙发挥其应有的历史作用,他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行动;在他的记忆深处,还时常出现那些当年为了修复城墙而共同奋斗的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还有那些千千万万不知名的老百姓、好战士。


  (西安业全媒体记者赵辉采写)


  西安城墙历史简介推荐文章4:同是建都千年的城墙,为什么西安城墙比北京城墙保留更加完整

  纵看中国古代,朝代和其首都都颇多。但要是最出名的两个首都,还是西安、北京。西安是社会繁荣的汉唐的国都,而北京则是明清两代的政治中心。这两个首都有颇多共同点,譬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等。但在很多方面,比如说城墙保留程度上,两者情况就不甚相同。


  西安古城墙目前保留状况尚佳,而北京城墙破损较严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上图_ 1909年的北京城墙的照片


  西安城墙和北京城墙有很多共同点。


  一、历史悠久,为帝都之墙


  许多学者认为现在的西安城墙渊源于隋朝的大兴城。大兴城最外沿有一周城墙,城内有皇城,皇城内有宫城,层层都有城墙嵌套。这就是西安城墙的雏形。


  相比西安城墙来说,北京城墙建成的时间稍短。但至晚到辽代,北京就已经建造了城墙,而且规模还不小。


  据《辽史·地理志》,北京城有迎春、丹凤等八门,相应的辽也修建了很多城墙。


   上图_ 西安城墙


  二、城墙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1.西安城墙


  唐朝在继承隋朝城墙的基础上修建了左右筑墙,中间通行的护卫式道路“甬道”,以及长达近八公里的夹城。夹城通道为架空复道,可保障上下行人通行。


  这两种基于城墙的创造,既有建筑的美感,又可以作为城墙的屏障,展现了西安古城墙的审美功能、防御功能。


  2.北京城墙


  据《洪武北平图经志书》:朱元璋修补北京城垣,用“创包砖甃,周围四十里”。这里可以看出明代的科技发展,已经可以烧出大量的砖来包住城墙了。在墙外包砖头,显然有利于保护城墙。相比以前以土为墙,包砖显然也更加美观。


  且明英宗时,北京城墙作为首都城墙,已是“朱楹丹壁”,审美价值不言而喻。


  上图_ 1909年的北京城墙的照片


  三、都被历代君王不断修缮,且现存城墙都于明代定型


  1.西安城墙


  宋元的西安古城墙继承了隋唐皇城的基础。由于西夏骚扰边境,宋帝下令修补了西安古城墙。


  1312年,元改长安城为奉元城,并加以拓建。而朵尔直班“修筑奉元城垒”,西安城墙因此被加固。


  明代洪武三年,朱元璋听取朱升“高筑墙”的建议,在奉元城的基础上建立西安城墙,以作防御之用,这使西安城墙有了今日之雏形。


  洪武十二年,明朝终于建成了墙高约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总周长13.7千米的西安城墙。


  城墙有长乐门、永宁门等四道城门,每个城门都有箭楼和城楼。城墙厚度也不差,便于防御。


  清帝则是对西安城墙修补十二次之多。而清乾隆四十六年,经由陕西巡抚毕沅整修,西安城墙有了今日之模样。


  今天,西安城墙还大致保留着清朝时的样子,算是保留较好的城墙了。


   上图_ 西安城墙安定门城楼


  2.北京城墙


  金朝时,中都城北京有城门十三,有内外城两重,的确称得上是“增广燕城”。


  元代都城北京。是由金代的中都城拓展而来的。


  这时的北京城建设规模空前庞大。《顺天府志》记载:“至元四年,筑新城,城方六十里……分十一门……大都达今安定门、德胜门外……”


  可见,辽、金、元三代,北京城的规模不断的扩大,城墙的修建规模也相应扩大。


  元代之后的明代,并没有打算继承元代北京城的规模,而是“缩其东西迤北之半而小之”。


  直到明英宗时大修北京城墙,北京城墙经由改朝换代的伤损才渐渐隐去,呈现出一定的帝王气象。“城阃九,惟正阳门城阐辟三门……余八门城阐各一门……凡谯楼闸楼均四面砖垣,设炮窗,雉堞均留枪窦。”城门多,设备齐全,大国气象也随之而来。


  明亡后,清帝在明朝城墙的基础上也对城墙进行了修补和完善。只是清末民国,城墙被毁坏严重。而今日之北京城墙,已经不再完整。


  上图_ 1909年的北京城墙的照片


  可以看出,西安城墙和北京城墙有着历史悠久、有一定审美价值和军事功能、都曾是帝都城墙等共同点。但两者一个保存较完整,一个保存不太完整。这是为什么呢?


  一、遭受不同势力破坏的程度不同


  清代末年,北京城墙逐渐被拆除,出现了许多豁口。


  这些豁口有的带着一定殖民色彩。如《辛丑条约》后,洋人入住东交民巷,清廷于是特地开了御河桥城门。


  有的凸显统治者特权,如1916年袁世凯在皇城开新华门。


  有的方便外国势力深入。如北京日伪时期统治者开了启明门和长安门。


  清末民国时期,北京城门在各方势力的挟持下由16门增开至到30余门,城墙也因“开门”而相应减少。而战乱、居民拆墙则使得受损的北京城墙越来越多。


  而西安城墙也存在统治班子的部分人胡乱损毁城墙,一些居民搬砖建房等情况,但受损情况相对来说比北京城墙好一些。


  上图_ 西安城墙南门外瓮城和箭楼远景


  二、受外来文明影响程度不同


  清末,中国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因此在城市规划上开始受西方影响。


  1.西安城墙


  陕西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曾经发布一道要拆墙以此便利交通的文件,里面“即云(西安古城墙)防险,亦只为供内乱之具,而妨碍都市之发展、阻滞交通之便利者实多……以围城之祸而毁城,尤为最近之适例。”


  但最终由于反对意见占上风,陕西没能实施大规模的拆墙运动。


   上图_ 1909年的老城墙的照片


  2.北京城墙


  中国古代帝都以宫殿为中心,向四方扩散辐射。这种规划是突出君权和等级的,因此分层、封闭。但西方的城市规划观念是较为开放的。


  所以西方的城市规划观念对北京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拆除城墙上。


  二十世纪初,英法等国拆除城墙,将京汉铁路、京奉铁路拓展到正阳门,火车从此开进北京城。


  而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北京城墙不断被拆除,内城还修建了西方文明的象征火车站。


  后来政府受西方“便利交通”观念影响,城墙越拆越多。


  北京和陕西都受西方城市文明影响,但北京作为清廷首都,更易受受西方城市规划影响。北京落实拆墙更多,陕西落实拆墙更少,两者的城墙保留度因此不同。


   上图_ 西安城墙永宁门正面闸楼的商贩


  三、反对拆城墙的意见是否有效


  西安和北京的领导一度都有拆墙想法,但也不乏反对拆墙之人。而这些反对意见也是影响政府最后是否拆墙的因素之一。


  1.西安


  1927年,陕西官员也有毁城拆墙的想法。但国立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联名上书陕西省主席于右任、宋哲元,请求保留城墙。


  李南起教授更是带领国立西北大学学生前往省政府,向宋哲元陈述拆墙之弊。于是政府决定不拆城墙,还陆续出台《保存城垣办法五条》等文件保护城墙。


  解放后,各界呼吁要保护西安城墙,西安城墙才被保护下来。


  上图_ 1909年的北京城墙的照片


  2.北京


  北京当然有力求保护城墙的人,他们认为城墙“不是一堆平凡叠积德砖堆,是举世无匹的大胆的纪念物”,应该被保护起来。但他们的力量并不占上风。


  以北京皇城城墙拆除为例。二十世纪初,北京政府开始陆续在皇城城墙开豁口。到了1924年11月,市政府为了便利交通,“将皇城垣东北西三面完全拆毁”。到了1930年,皇城城墙的损毁已经十分严重了。


  建国后,由于无力修补、需要修建地铁等原因,朝阳门城楼、宣武门城楼等陆续被拆除。而后除正阳门等少数门外,其余门的城楼、城墙被拆除。


  这几十年,陕西、北京政府都或多或少关注过西安城墙、北京城墙的修补工作,但西安城墙保留度更好,因此被修复得更加完整。无论如何,城墙,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见证,也是智慧的结晶,值得人们关注和保护。


  :夏祯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西安城墙?历史卷》 秦建明 等著


  【2】《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梁思成


  【3】《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纵览》 宋卫忠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所有


  西安城墙历史简介推荐文章5:明代西安城墙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础上修建的,它犹如历史留下的画卷

  在时光清浅的吟唱中,西安过多地浸染着往事的亮色。半坡遗址的原始味道,秦始皇陵的大气雄奇,大小雁塔的巍峻挺拔等都是让人说不完的话题。


  然而,作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墙是历史留在这方土地上的瑰丽画卷。


  位于秦岭北麓、渭水南岸的西安城曾经是多个朝代的都城,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眼光。在现代西安中心城区的明代城墙,作为城防设施,因为防御功能而起,却成为今天西安城中最耀眼的招牌。


  皇城作为长安城的核心区域,被安史之乱的烟火摧残得零落不堪。唐代末年,作为都城的长安城一直被杀伐声、马蹄声困扰着。它变得疲惫、破败、焦虑。


  904年(唐昭宗天佑元年),驻守京城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认为长安城过大,不易防守。于是,他放弃外槨城和宫城,仅把核心区皇城加以改造修筑,封闭了皇城东、南、西面的朱雀门、安福门和延喜,以便防守。


  经历了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宋、金代时代,长安城的名称和建制形式翻来覆去变化,但是,唐代长安城的城垣规模始终都是原来的样子。历史本来就匆匆忙忙,它不会过多地关注一个废都的情态和咏叹。


  到了元代,长安城大体还是从前的规模,只是改变了一个很有带感的名字——“奉元城”。作为元帝国的西北重镇,奉元城基本没有改变那副沧桑不堪的模样。


  很快到了明代,朱元璋像每一个开国皇帝一样,心中充盈着重振雄风的豪迈气概。1369年,朱元璋的铁杆大将徐达率领队伍西征。徐达率部由山西渡河入陕,直抵奉元城下,守城元军闻风逃遁。明军以摧古拉朽之势占领了西部重镇奉元城。


  占领奉元城后不久,明朝即改陕西行省为陕西布政使司,辖境为元陕西、甘肃(今甘肃嘉峪关以东部分)两行省之地,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或许为了让长安以及广大的西部区域变得安定稳固,朱元璋下令改“长安”为“西安”。从此“西安”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朱元璋一直倡导“高筑墙”,明代西安城墙的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西安府长兴侯耿炳文和都督濮英等主持了明西安城墙的重修工程。1370年(洪武三年)西安城墙的建设工程轰轰烈烈开工,八年之后,时间到了1378年(至十一年),西安城墙基本建成。除了西、南两面依“奉元城”旧墙外,东、北两面向外各扩展了三分之一左右。


  城墙初为夯土筑城,最底层用石灰、黄土、糯米搅拌后夯打而成,厚度达80厘米,之上用夯土多层夯筑,夯层厚一般在8~12厘米之间。城墙四面各辟一门,东名“长乐”,西名“安定”,南名“永宁”,北名“安远”。隆庆年间首次甃砖,崇祯九年(1636)增设四关郭城。


  到了清代,西安城墙经过十多次维修,特别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组织了清代规模最大的维修工程。整修时,将城墙外壁及顶面增砌、加厚包砖,并增修排水道和女墙、垛口等,遂形成今日外观。城墙平面呈长方形,东西4256米,南北2708米,外缘周长13.93公里,城垣面积11.52平方公里。城墙高12米,基宽16~18米,顶宽12~14米;里层的明代包砖,一般长38厘米,宽18厘米,厚5厘米;外层的清代包砖,长45厘米,宽23厘米,厚10厘米。墙顶面及二至三层青砖铺设海墁,每隔40~60米设一砖砌溜水槽和吐水嘴;墙顶内沿筑0.85米高的女墙,外沿辟垛口5984个。城内除四门楼左侧各有一登城马道外,沿城另有6处马道。城墙外壁四周设马面98座,间距120米,马面宽20米,伸出11米。城四隅各筑有一个突出城墙的角台(楼),除西南角台保持元代建制为圆形外,余均为方形。城外环护城河,河宽18米,深6米,长14.6公里,与城墙、城门组成三位一体的城防建筑体系。


  清代及20世纪30年代起,城墙四周陆续辟卷门、豁口共16处。1983~1991年间,西安市对城墙进行全面整修,除补葺墙砖、维修城门楼和四角墩台外,还复原魁星楼1座、敌楼10座,并沿护城河建起环城公园。


  2005年重新连接解放门豁口,使西安城墙全线贯通。早年及近年整修过程中,于西墙和南墙内均发现有唐代城墙和城门遗迹。


  西安城墙既像一本无字书,诉说着岁月沧桑,也像一幅瑰丽的画卷,描绘着一个城市在历史长河中变迁的情态。


  西安城墙历史简介推荐搜索词:

  

  1.西安城墙历史简介50字

  

  2.西安城墙历史简介有多少年了

  

  3.西安城墙历史简介英文

  

本文标题:西安城墙历史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