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最后一个皇帝推荐文章1:萧燕燕:30岁垂帘听政,33岁击败宋太宗,死后留下一个强盛的大辽

  宋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朝代之一。


  赞美者称赞宋朝不杀大臣,贸易发达,文化兴盛;谴责者认为宋朝军力衰弱,丧权辱国堪称历朝之最,甚至在北宋时期就被一个隔壁辽国的女子打的俯首求和。


  本期我们暂且不聊宋朝的优缺点,单独聊一聊这位辽国的奇女子:萧太后!


  说到大辽萧太后,但凡听过杨家将的人都知道萧太后虽然是反派,但是她擅用谋略、手腕惊人,在整个辽国耶律氏当道的天下竟然让萧太后一个女性说了算,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存在,可以说萧太后在历史上的女子中恐怕不输于吕后和武则天了。


生于权贵之家,因政治联姻,改嫁帝王

  要提到萧家,就要说辽朝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非常崇拜汉高祖刘邦,而且他也非常认可陪着刘邦打天下的萧何,于是阿保机自己称帝后,就将几个追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都赐予“萧”姓,以纪念萧何。


  阿保机还立下规矩,耶律氏王朝的后族一定是萧氏。也就是说,无论是谁做了皇帝,皇后只能是萧家人。


  在辽国历史上,因为这一条规定,可以说是涌现出了无数的萧皇后、萧太后。


  图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雕塑


  但是有一人却直接垄断了“萧太后”这个称号,但凡有人提到萧太后,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承天皇太后萧绰,小名萧燕燕。


  辽朝自太宗皇帝耶律德光于南征的路途中病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死后被做成木乃伊[腊肉]的皇帝),辽国长达二十多年,就一直陷于皇位的争夺战中,耶律皇室血脉相残,纷争不断。


  最终依靠辽国大贵族萧思温和汉人韩匡嗣的帮助下,耶律贤捡漏登上皇位,这就是辽景宗。


  萧思温的三女儿萧绰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当时已经和韩匡嗣的儿子韩德让定亲。但是在耶律贤称帝后,为了笼络萧家,就将萧绰纳入后宫,先选为贵妃,后来被册立皇后,后来成为萧太后。


  图注:辽景宗耶律贤


丈夫身体孱弱无法上朝,萧绰一人独揽国事

  萧绰自从进宫之后就颇为得宠,自身的才华和家族的底气足以让她在后宫安稳度日,仅仅十年时间就生下三儿三女。但这位年轻的皇后真正想要的不是后宫的执掌权,而是操控前朝。


  尽管耶律贤找准时机,一举夺得皇位,但是身体条件却不允许他长时间执掌朝政。四岁的时候就亲眼目睹自己的父亲在宫廷斗争中被刺杀,这件事情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当上皇帝之后事务繁忙,心中的郁结最终演变为风痹之症。


  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耶律贤因病无法上朝,于是深受皇帝信任的萧绰开始处理朝政。


  图注:影视剧中的萧太后


  辽国的史书记载:刑法政治、军队兵事,全部都交由萧皇后决定。萧绰上位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国家进行改革。她信奉用人不疑的原则,遵守信用的人一定会获得奖赏,因此辽国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都迅速发展,以至于秋收季节百姓们都收获足够多的粮食。之后皇帝对她越发信任,想要提前退休的耶律贤下诏:皇后说的话即为自己的旨意。


  妻子过于优秀的能力让耶律贤逐渐放下对权力的把握,开始享受自己的生活。可能是之前压抑的太久,这位皇帝后来是真的不省心。自己的身体稍微有一点好转,就开始出去狩猎。


  听不得任何劝告,随心所欲的耶律贤,在三十五岁的时候就因为劳累过度病逝。萧绰将自己的长子耶律隆绪推上皇位,这一年小皇帝才十一岁,而萧绰升级成为萧太后,开始自己长达二十七年的垂帘听政。


凭借一句主少国疑,成功拉拢朝中重臣稳定局势

  近几年因为古装影视剧的出现让大多数人了解到大玉儿和多尔衮的故事,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片段就是孝庄请求多尔衮辅佐福临。


  殊不知千年之前,萧太后就已经开始使用这一招了。一想到今后孤儿寡母呆在皇宫,身边若没有值得信赖的忠臣,今后的日子一定不会好过,萧绰赶紧召来自己亲近的大臣耶律斜轸和初恋情人韩德让就开始哭诉。


  她抱着年少的皇帝说:我们一个是刚丧夫的女子,一个是尚且年幼的孩子,现在宗族中有不少势力强大的人,而边境方面至今尚未太平,实在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耶律斜轸和韩德让听后自然向太后保证尽力辅佐皇帝,剥夺宗室的军权和政权。


  图注:影视剧中的萧太后


  耶律斜轸是开朝功臣后代,年轻的时候因为不喜欢做官,于是云游四方,尽管身上有侠气,却不受贵族待见。后来还是国丈萧思温向皇帝举荐他治理国家的才能,他才安心留下入朝,从军官一步步成为耶律将军。


  他本人和萧太后还是亲戚,论辈分是萧太后的侄女婿,萧太后对他非常重视。她有两只琥珀杯,平时赏赐大臣都是赐一杯酒,但耶律斜轸可以不计数量,喝到尽兴为止,朝堂中的大臣都把这看作是一种赏赐。


  韩德让是萧太后的前未婚夫,两人早就相识,这次相助自然是不遗余力。


  萧太后曾经对韩德让说你把小皇帝当你儿子看吧:“吾常许嫁子,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


  北方风气较为开化,他们在耶律德光死后很快便旧情复燃,公开表明关系。


  史书中也有相关的记载,萧太后经常让韩德让进入她的帐中,共同商谈国家大事,像夫妻一样一起休息、一起吃饭。有贵族胡里室在打马球的时候误伤韩德让,她立刻就将这个人当场处死。


  设宴款待群臣时,还以男女主人身份出席。就连皇帝耶律隆绪都对其“至父事之”,赐铁券几杖,入朝不拜,上殿不趋,左右特置护卫百人。


  给韩德让赐姓耶律氏,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族,甚至死后他的陵墓,都是葬在萧太后一旁。


  除了这两位重臣之外,还有一位耶律家的人耶律休哥也被重用。他负责镇守边界辽国南京。自此,萧太后的政治班底逐渐形成规模,军事政治一把抓,国内逐步趋于稳定。


逆转宋辽局势,签订澶渊之盟

  自从辽国皇帝死后,对于新皇帝和萧太后的战斗力判断失误的赵光义开始第二次北伐,他想要收复云州。


  这场战争开始,辽军就接连战败,但萧太后临危不乱,及时调整策略。耶律休哥在高梁河一战击败亲征的宋太宗赵光义,又在多次战役中击败宋军,就连名将杨业也被辽军生擒,最终绝食而死。萧太后敬佩杨业的忠心,为他立庙留作纪念。


  图注:广为流传的宋辽时期小说《杨家将》被多次翻拍为影视作品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一路上势如破竹,宋真宗一度想南逃保命,却被宰相寇准强行改为御驾亲征,以便鼓舞士气。


  宋真宗到了战场之后,面对声势浩大的辽军,心中其实没有任何把握。不过比较幸运的是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让萧太后也面临主将被杀、人才缺失的难题。


  于是都想要结束战争的双方提议和谈,最终达成协议: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与耶律隆绪结为兄弟,每年向辽国缴纳三十万钱币,史称澶渊之盟。


结语:

  萧太后一生掌握朝政将近四十年,最大的贡献就是与宋朝签订澶渊之盟,为后代留下巨额财富。不过由于其强硬的政治手段,历史上对于她的评价一直都存有很大的争议。


  元朝编写的《辽史》夸赞她治理国家有方,善于听从有利的建议,因此朝堂大臣都会竭尽全力辅佐她;


  而宋朝关于辽国的史书中抨击说她天性残忍,喜欢使用阴谋诡计。


  无论双方谁更有说服力,有一点无法否认:萧太后在位期间,辽国经济、文化、军事都取得长足发展。


  辽国的强盛要感谢萧太后,而大宋的衰落就要怪宋代的皇帝不给力!要是宋朝皇帝有一半萧燕燕的能力,又怎么会出现澶渊之盟、靖康之耻呢?


  其实无论对于辽还是宋,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真正的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才是真正的强大。你说是吗?


  宋朝最后一个皇帝推荐文章2:简笔宋史:宋代18位皇帝列表及简介 I 九州铮史

  公元960年,一代英主后周世宗柴荣不幸英年驾崩后,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称帝,建立了宋朝。


  赵宋王朝(公元960年—1279年),亦称两宋——北宋和南宋,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前后共历18位帝王,享国319年。


  如上所述,两宋加起来三百余年时间,满打满算总共经历了18位皇帝,想了解的朋友请耐心往下细看。


北宋九帝

  第1位:宋太祖赵匡胤


  在位时间:公元960年—976年,在位16年。


  生平简介:生于公元927年,卒于976年,享年50岁。960年,他谎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率领后周兵出征,于陈桥驿发动兵变,代周称帝,建立了宋王朝,定都汴梁(今开封)。在位期间,他深刻总结五代乱世的根源,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重文抑武,开创了古代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气度非凡、英明仁德的皇帝,算得上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帝王,历史上素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美誉。


  历史评价:★★★★★


  宋太祖画像


  第2位:宋太宗赵光义


  在位时间:公元976年—997年,在位21年。


  生平简介:生于公元939年,卒于997年,享年59岁。哥哥赵匡胤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弑兄夺位”的质疑声中登基为帝,即位后改名赵炅。在位期间,他继承了太祖统一全国的遗志,恩威并用、利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纳土归附,后又亲征太原、攻灭北汉,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此外,他两次亲征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虽然两次均告失败,但也彰显了其驱逐外敌、收复失土、统一全境的强烈愿望,也算的上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


  历史评价:★★★★☆


  宋太宗画像


  第3位:宋真宗赵恒


  在位时间:公元997年—1022年,在位25年。


  生平简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生于公元968年,卒于1022年,享年55岁。即位初期,勤于政事,重用李沆、寇准等能臣,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时机。此后,北宋迎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真宗后期,重用王钦若、丁谓等人,荒于政事,社会矛盾日显,内忧外患。是为守成之君,晚年昏聩。


  历史评价:★★★☆


  宋真宗画像


  第4位:宋仁宗赵祯


  在位时间:公元1022年—1063年,在位41年。


  生平简介:宋真宗第六子,生于公元1010年,卒于1063年,享年53岁。即位之时年仅13岁,与西夏交战三年,签订“庆历和议”。期间,又与辽国签订新的协议,史称“重熙增币”。重用范仲淹等人开展“庆历新政”,试图改变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三冗”现象,但未克全功。仁宗在位期间,北宋的经济高度繁荣,科技、文化也有长足发展。史家将其统治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算是对他的高度赞扬。


  历史评价:★★★★☆


  宋仁宗画像


  第5位:宋英宗赵曙


  在位时间:公元1063年—1067年,在位4年。


  生平简介: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宋仁宗养子,生于公元1032年,卒于1067年,享年36岁。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夏两国未有大规模战争。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英年早逝,仅仅在位四年。最大的功绩在于命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


  历史评价:★★


  宋英宗画像


  第6位:宋神宗赵顼


  在位时间:公元1067年—1085年,在位18年。


  生平简介:英宗长子,生于公元1048年,卒于1085年,享年38岁。因忧心于日益疲弱的政治和边境困境,神宗即位后重用王安石推行变法试图振兴朝纲,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但一方面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另一方面守旧势力顽固,变法最终以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虽不时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其勉力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较为坚决;此外,他两次派兵攻打西夏,虽然落败,但也彰显了其试图洗刷前耻和强国之心,算是北宋朝历代皇帝中有抱负、有作为的一位。


  历史评价:★★★★


  宋神宗画像


  第7位:宋哲宗赵煦


  在位时间:公元1085年—1100年,在位15年。


  生平简介:神宗第六子,生于公元1077年卒于1100年,享年24岁。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同年即位,年仅10岁。即位之初,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启用司马光等保守派废止前朝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哲宗亲政后,下令绍述并重新恢复新法,史称“元丰新法”,朝政稍有起色。此外在军事上,他重启河湟之役,成功收复青唐地区,并连续对西夏用兵,迫使西夏臣服。也算得上一位有所作为的帝王,只可惜英年早逝。


  历史评价:★★★☆


  宋哲宗画像


  第8位:宋徽宗赵佶


  在位时间:公元1100年—1126年,在位26年。


  生平简介:宋神宗第十一子,哲宗之弟,生于公元1082年,卒于1135年,享年54岁。徽宗即位后,延续前朝新法,但任用的蔡京等奸臣打着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政治形势一落千丈,矛盾丛生,社会上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北宋统治危机四伏。而他个人则崇尚道教,在绘画和书法上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型皇帝。然而,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受李钢之言,禅让给太子赵桓,自己当起了太上皇。不料,汴京告破,连同自己儿子宋钦宗被金人掳去,最后客死他乡。历史评价上,若从他的政治功业来看,堪称北宋朝的灾难,十足的昏君一个。


  历史评价:★★


  宋徽宗赵佶画像


  第9位:宋钦宗赵桓


  在位时间:公元1125年—1126年,在位1年2个月。


  生平简介: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长子,生于公元1100年,卒于1156年,享年57岁。金兵大举南下时,宋徽宗禅位于他,但仅仅在位1年零2个月,便随同他老爹一起被金人俘虏北去沦为阶下囚,堪称悲剧。钦宗性格上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和他老爹一样完全没有判断力。此后,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病死于燕京,也是客死他乡。


  历史评价:★☆


  宋钦宗赵桓画像


南宋九帝

  第1位: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


  在位时间:公元1127年—1162年,在位35年。


  生平简介: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生于公元1107年,卒于1187年,享年81岁。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徽、钦二宗被俘虏北去后,康王赵构在部分朝臣拥戴下于应天府(南京)登基称帝,建立南宋。在位期间,初期迫于民心和形势,以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大将抗金,但同时又重用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最后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向金国求和,并以“莫须有”之罪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虽有建国中兴之功,但其实也是个胆小如鼠、优柔寡断的皇帝,这一点和他老爹和哥哥无差。


  历史评价:★★★☆


  宋高宗赵构画像


  第2位:宋孝宗赵昚


  在位时间:公元1162年—1189年,在位27年。


  生平简介: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养子,生于1127,卒于1194年,享年68岁。在位期间,孝宗勤于政事,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严惩贪污,有效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劝农课桑,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期间还任命主战派张浚展开隆兴北伐取得了一定成效,迫使金国从新修订原来的和议条款,史称“隆兴和议”。此后南宋得到了四十多年的和平时光。后世普遍认为宋孝宗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


  历史评价:★★★★


  宋孝宗画像


  第3位:宋光宗赵惇


  在位时间:公元1189年—1194年,在位5年。


  生平简介:宋孝宗第三子,生于公元1147年,卒于1200年,享年54岁。在位时间较短,虽有革故鼎新之意,但受害于“宫闱妒惧”,怕老婆心理严重,以致朝政荒废;此外,他又听信谗言疏离太上皇宋孝宗,引发内部政治危机。在位短短五年,便将“乾淳之治”的成果消耗殆尽,南宋自此由盛转衰。


  历史评价:★★


  第4位:宋宁宗赵扩


  在位时间:公元1194年—1224年,在位30年。


  生平简介:宋光宗次子,生于公元1168年,卒于1224年,享年57岁。宋宁宗在位期间,追封岳飞为鄂王,并削去秦桧封爵,进一步打击投降派;这时期,整个南宋朝相对安定太平,百姓比较富裕,南宋的人口、户口均达到峰值。宁宗自身虽无大的作为,但为人虚心好学,生活节俭,善听臣下之言,总体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


  历史评价:★★★


  宋宁宗画像


  第5位:宋理宗赵昀


  在位时间:公元1224年—1264年,在位40年。


  生平简介:宋宁宗弟沂王的嫡嗣子,生于1205年,卒于1264年,享年60岁。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在位初期,受权臣挟制,不过问政务,醉心理学,纵情声色;史弥远死后,理宗正式亲政,开启了一系列整顿工作以期中兴,史称“端平更化”。军事上,期间南宋联合蒙古南北夹击灭了金国,后又出兵收复三京,以失败告终。不久后蒙古大汗窝阔台以宋朝背约为由,开始全面南侵,持续40多年的宋蒙战争彻底爆发。晚年的他又沉湎于酒色,无心恋政,朝政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


  历史评价:★★☆


  宋理宗画像


  第6位:宋度宗赵禥


  在位时间:公元1264年—1274年,在位10年。


  生平简介:宋理宗赵昀之侄,荣王赵与芮之子,生于公元1240年,卒于1274年,享年35岁。在位期间无甚作为,在蒙古大军持续南侵的国难当头之际,他自己醉心后宫,却将军国大权交由权臣贾似道把持,南宋朝更是暗无天日,国势的衰败一天比一天严重,再难起色,国土也是日益萎缩。


  历史评价:★☆


  宋度宗画像


  第7位:宋恭帝赵隰


  在位时间:公元1274—1276年,在位2年。


  生平简介:宋度宗次子,生于公元1271年,卒于1323年,享年53岁。即位之时年仅4岁,虽有谢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朝政大权实际上依然掌握在贾似道之手,后来擅权误国的贾似道虽被罢免,但朝廷又任命首鼠两端、欺世盗名的两面派陈宜中为相,原本早已风雨飘摇的南宋朝,更是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公元1276年,临安陷落,恭帝出城投降,宋王朝终告覆灭。


  历史评价:☆


  第8位:宋端宗赵昰


  在位时间:公元1276年—1278年,在位2年。


  生平简介:宋末三帝之一,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的哥哥,生于公元1269年,卒于1278年,死时年仅10岁。临安城投降前夜,时为益王的赵昰协同弟弟广王赵昺潜出城外,之后在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的扶持下一路难逃,行至福州登基称帝。在元兵的持续追击下,逃亡政府颠沛流离,一路逃到广东南部沿海,又突遭飓风,导致他不幸落水,年少体弱的赵昰最后病死。


  历史评价:☆


  宋端宗画像


  第9位:宋卫王赵昺(bǐng)


  在位时间:公元1278年—1279年,在位1年。


  生平简介:宋度宗第三子,同时也是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南宋末代皇帝,生于公元1272年,卒于1279年,年仅8岁。宋端宗赵昰半路病逝之后,陆秀夫等人随即拥立年仅7岁的卫王赵昺为帝,军民退守广东崖山一带。公元1279年3月,宋蒙爆发了最后一战——崖山海战,结果宋军全军覆灭,陆秀夫背上年仅8岁的末代皇帝赵昺跳海殉国,宋王朝真正的灭亡。


  历史评价:★


  宋卫王赵昺


  自太祖赵匡胤代周立宋之后,赵宋王朝总共经历了18位皇帝,虽久受边患之苦,节节南退,但在风雨飘摇中,不仅创造了中华文明的有一个顶峰,国祚也得以延续三百余年,也不可谓不齐伟。


  码字不易,欢迎关注@九州铮史。


  宋朝最后一个皇帝推荐文章3:惨!北宋末代皇帝,被迫继位流放北国,最终还被乱马踏为肉饼

  “咳咳”,昨晚炸了一宿金花,怕是有些沾了婆婆的顽疾。


  面对多年关注《鱼羊秘史》的读者朋友,有时看过你们的评论,心里十分佩服大家的才气,不过今天鱼公子就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当皇帝究竟好不好?”


  左边那位朋友说了,这还用问吗?当皇帝自然好,君不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青史留名,富贵一生啊!”


  “咳咳”还有吗?


  楼上一个朋友站起喊道:“有啊!‘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当皇帝高高在上,威武凶猛,且后宫佳丽三千,夜夜翻牌,直叫君王不早朝,你说好不好?”咳咳,朋友你别急?先闭嘴坐会,再讲下去容易招来扫黄组。


  好了,今个话题有点整大了,我呢就保留一下自己的观点,到底好不好还是看完今天的文章再见分晓,咳咳!来讲今天的故事。


  北宋末代皇帝赵桓(huan)是宋徽宗的长子,即大宋第九代帝王,庙号‘钦宗’,因其性格平和、懦弱,年少时并不受父皇待见,虽说封过太子,可徽宗赵佶一直贪恋皇权美色,也就没让他早点即位。


  然而,随着大宋宣和十月的一声炮响,远处东北的大金国在灭辽之后,快速分兵两路南下攻宋,兵锋直指京都汴梁。赵佶闻惊恐不安,他拉着蔡攸和童贯的手颤抖的说:“金人咋来得这么快啊?”说完吓得跌落龙椅,昏了过去。左右大臣见状,又是灌药喂汤,掐人中,人工呼吸……好歹将他唤醒过来,那徽宗一醒,立刻向左右索来纸笔,于龙案之上飞快写下一行漂亮的瘦金体书法:“诏皇太子赵桓立刻即…即皇帝位!”内侍闻言忙跑向太子府,一路连呼:“恭喜太子爷,贺喜太子爷!……”


  此时的赵桓正背着手在庭院中看一只螳螂在捕蝉,又见一只黄雀在后面盯着螳螂,于是眯着眼偷乐,陡闻小太监的道贺声,以为啥好事来了,忙端正衣帽,紧紧领带,昂然随着内侍入得皇宫大殿,一见有气无力的老爹徽宗,再一听金兵正在攻宋路上,诏他太子临危受命即皇帝位、救亡图存安保黎民保家卫国……,“嘎——”当下他也晕倒在地,人事不省。


  可徽宗没管那事,他颤着手令人将昏厥的赵桓架上龙椅,披上龙袍,自我下诏退位,又以太上皇考察江南民生为由,带上侍卫飞快逃离京都,将身后整个烂摊子全交付给了儿子。


  待赵桓悠悠醒转后,见生米煮成熟饭,只好留着泪即了帝位,改国号 “靖康”,任大臣李纲为东京留守,整军备战,同时诏令各路人马纷纷赴京勤王。


  当时金兵已渡过黄河,距汴京已是不远,赵桓闻讯一着急也要效仿父皇赴江南考察民生,但被李纲等正直大臣生拉硬拽,勉强留了下来。后来私下听从大臣李邦彦建议,秘密派人赴金营割地求和。金人此次来得匆忙,又听闻各路勤王兵马陆续抵达近郊,担心一时不慎损兵折将,莫如多要些银钱、土地先回去以待时机,于是宋金这次和议很快达成。


  消息传回汴京,赵桓高兴得喜极而泣,以为自己这下因祸得福,大可安享君主的富贵人生了,可一转念,老爹太上皇还在去往南方的路上,一旦拥兵自立,自己哪敢抗拒老爹呢?不行,自己的帝位看来还是不稳,得将老爹赶紧请回尽孝,这么一想便派兵将刚刚走过安徽,抵达镇江的老爹——宋徽宗赵佶迎回了汴京。


  当晚,父子二人各怀心事的拥抱哭泣一番,接着赵佶就含糊地问了一句:“儿啊,你看这皇帝位还能不能让爹再坐几年?几年就行。”


  “爹,你说啥?这屋信号不好。”赵桓擦着眼泪说。


  “好吧,算我没说……。”


  话没说上几句,赵佶就被赵桓派内侍送到后苑一座高楼圈养起来,还告诉侍卫,没朕的命令,再不许太上皇私自外出。


  之后的时光,宋钦宗赵恒就开始美滋滋的享受起“性福”的帝王生活。


  可谁都没想到,是福不是祸,是祸他就躲不过!当年八月,金军竟再次分兵两路伐宋,十一月底两军会师汴京城下,宋兵匆忙出城交锋,接连惨败,没奈何钦宗只得两次入金营求和称臣,然这次金兵是不要钱,却要国,赵桓于是被金人拘押。翌年二月金兵攻破汴京城,虏获被儿子软禁的宋徽宗赵佶!这就是历史有名的“靖康之耻!”北宋从此宣告灭亡。


  金军抓获徽、钦二帝及大量赵氏皇族,嫔妃朝臣多达三千余人,分成七队在漫天飞雪中开始一路押解北上,途中徽宗不知有几子饿毙当下,又不知有几多公主、妃嫔惨遭金兵蹂躏,俯身所见路上宋俘尸身枕籍,哭嚎哀叫声不绝于耳,种种惨景难以笔述。


  当年七月下旬,经凄凄惶惶一路北行,父子二人最终在燕京得见,由不得一时亲情流露,再次抱头痛哭。九月,俩人继续遭押解到达上京(黑龙江阿城),金人让他们身穿孝服拜祭太祖完颜阿骨打庙加以羞辱,接着叩见金太宗,跪地称臣。金太宗志得意满,下旨封赵佶为昏德公,赵桓为昏德候,迁往边境苦寒之地五国城(黑龙江依兰)择地安家。


  到达五国城后,二人先徒手挖地建了半截木屋,算是有了住处,回首屋内缺柴少米,又不见其他亲人,徽宗不禁老泪纵横,作为儿子的赵桓只得稍加安慰。当时北国的冬天奇寒难挡,一年到有大半年都是漫天飞雪,且木屋又四下漏风,金国看守人员因语言不通,每天只是扔下数个馒头就走,再不管其他。没奈何,作为儿子的赵桓只得身穿单衣亲自出外捡取干牛粪回来引火取暖,回来还要为老爹烤那冻馒头充饥,到了晚上,俩人便相互拥着度那漫漫寒夜。


  日子就这样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三年。这天五更时分,一阵呼啸的北风惊醒父子二人,徽宗此时已病体缠身,赵桓怕父亲受凉,便扶起赵佶的腰身让他靠墙坐下,然后点上半截蜡头,烛光下见老爹散乱的白发,瘦削的脸颊,赵桓不由鼻子一酸潸然泪下,赵佶愣愣地瞅瞅他,勉强露一丝苦笑对他说:“儿啊,繁华如梦,你不觉得这三年才是咱父子最有亲情的三年吗?”赵桓擦擦眼睛,哽咽着点点头。赵佶为安慰儿子,一边轻摸着儿子的头,一边从枕下取出一张纸说:“儿子,这是爹昨晚写的,你看比那李煜如何?”赵桓接过一看,上面是首《在北题壁》诗:“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于是再也忍不住,立时嚎啕大哭起来。赵佶原想安慰一下儿子,怎知却适得其反,一着急忙对赵桓说:“儿啊,哭啥!你爹我诗画当世超绝,但你咋就没有继承我的这点基因呢?如今长夜漫漫,你就为爹也写一首诗好不好?”


  望着泪花在眼圈打转的徽宗老爹,赵桓抓耳挠腮的想了半个时辰,也没想出半句啥诗来,转头见天要放亮,忙道:“爹,儿子还得去捡牛粪,你在家多写几首,儿回来给你热饭。”说完自责地哭着跑了出去。晌午时分,当赵桓踏着松散的雪地,抄手挎着牛粪框回家一掀门帘,立时望见老爹正仰躺在炕下,呼呼喘着粗气,怕是马上就要不行了。赵桓吓得扔掉粪筐喊道:“爹,你醒醒啊,儿子想出一首诗来啦,你听着哦,儿子这就给你念:“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儿去捡牛粪;给爹您、您、您……”未等念完,历史上著名一代昏君宋徽宗——赵佶脑袋一歪,病死在儿子赵桓的怀里。“爹——”一声惨叫响彻风雪正紧的塞外边陲!


  金太宗获悉赵佶死了,下旨剖开肚腹,取其油脂熬灯油。因另外原由,转封赵桓为天水郡公,赐一处上等房舍安家,几年后又将他及子女,妃嫔一道迁至上京城安住。


  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即位迁都燕京,并带上宋钦宗赵桓及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这样做是因一能放心地严加看管,另外也使南宋赵构不敢正视金国,否则便立钦宗为傀儡,这也是金兀术的主意,消息传到临安,赵构果然再不敢发兵北伐,且直接害死了岳飞。


  公元1156年六月一天,完颜亮大宴群臣,令宋钦宗、辽天祚帝为金国臣民出赛马球取乐,当时场上万马奔腾,场外人声鼎沸,八十一岁天祚帝耶律延禧须发飘摆,他悄悄靠近赵桓低声道:“稍后趁乱你我二人一起逃走如何?”这一声吓得赵桓瞪大眼睛不敢作声,比赛开始后,辽天祚帝瞅个机会,纵马便冲出人群,向外狂奔,孰料暗中早有弓箭手盯着,一见耶律延禧要逃,立时万箭齐发,大辽末代皇帝天祚帝就这样万箭穿身死于马下。这一幕让赵桓看到,吓得他是心胆俱裂。然而比赛还要继续,赵桓不得不纵马欲行,不料适才一番惊吓,让他眼前一晃顿时万点金星四射,竟自我翻身摔下马去,这时场内正万马奔腾在比赛,谁还看觑他?年已五十七岁的赵桓倒地后呼破喉咙也是无人响应,最终惨死在乱马奔腾的铁蹄之下,很快踏为肉饼,成为中国古代帝王死得最悲催一个。咳咳!


  :李广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宋朝最后一个皇帝推荐文章4:

  宋朝最后一个皇帝推荐文章5:他是北宋最后的皇帝:国破家亡妻女成娼,“纵观古今,帝王之不幸,无出其右也!”

  他是北宋最后一帝:国破家亡妻女成娼,14个孩子“5个”不是他的


  “被囚9年归国无望,妻女被夷族欺霸凌辱,1135年宋徽宗病死于五国城。直到宋徽宗去世2年后才传到临安城,听闻消息后,宋朝上下无不掩面”


  “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


  但历史爱开玩笑,这位“轻佻”、“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的端王赵佶却登基即位。


  如果要问宋徽宗是不是昏君,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因为在印象中,他只顾享乐不理朝政,最终发生了靖康惨剧。都城汴梁被金兵攻占,他也被掳至金兵老巢,落得个客死异乡的结局。


  当然,作为亡国之君,你也很难替他辩解,国没了就是没了,说啥都没有特别大的意义。今天,不妨让我们先放下固有思维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认识他。


  赵佶其人


  赵佶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宋神宗第十一子,农历5月出生,后因5月出生的人命格不好,于是被改为农历10月初10。自幼好吃好喝的养着,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恋声色犬马,舞文弄墨,青楼妓馆,更是成为赵佶的拿手好戏。


  其中以刘氏和李师师的风流往事最为知名


  刘氏本是酒家之女,一日内侍杨戬偶然发现此女出身卑贱但长得光艳风流,于是极力在徽宗面前夸赞。


  徽宗一见,魂不守舍,瞬间便爱上了这个女人,随即将其纳入后宫玩乐。


  徽宗对刘氏大加宠爱,与她形影不离,若没有刘氏陪伴,吃饭也不香了,睡觉也开始失眠了。刘氏也非常聪明,尤其是在胭脂粉黛方面,装扮起来就像天上的仙女一般。以至于京城内外的女子竞相仿效。


  恰有“刘氏回眸一笑,六宫粉黛尽无颜色”之势。


  道士林灵素看刘氏竟如此被宋徽宗喜欢,便拍马屁称刘氏是“九华玉真安妃”转世,还绘制刘氏像供奉于神霄帝君旁侧。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刘氏渐渐风韵不再,生性轻佻浮浪的徽宗审美开始疲劳,又开始微服出宫寻找新欢。


  此时,京城名妓李师师出现在宋徽宗眼前


  李师师本姓王,王师师四岁时父母双亡。为了生存流落街头。恰恰被经营妓院为业的李蕴撞见,李蕴见她姿色出众,于是将她收养为义女并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并改名为李师师。


  后来,李师师成为汴京知名青楼女子,因其色艺双全,慷慨有侠名,被人称之为“飞将军”。


  名冠汴京李师师,被高俅、王黼引荐给宋徽宗,宋徽宗一看,果然惊为天人。


  自此以后,徽宗经常微服出宫宠幸李师师。


  天子不惜九五之尊,游幸于青楼妓馆,并非光彩之事,看不下去的秘书省正字曹辅上疏规谏“圣上应爱惜龙体,以免贻笑后人”。宋徽宗听后勃然大怒,当即将曹辅发配郴州。


  即位大统


  公元前1100年正月,年仅25岁的父亲宋哲宗突然病死,皇位一下子就空了,到底立谁继承大统一时间也吵得不可开交。


  按照惯例来说,应该是以神宗皇后子嗣择长而立之,但奈何神宗皇后并没来及的生下子嗣。


  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许将等老臣的支持下,想立赵佶为帝。那时候的赵佶性格柔软,也比较乖巧,向太后想着“垂帘听政”啥的也比较好控制。


  但左相章惇更倾向拥护简王赵似或者申王赵佖继承皇位,并直言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我说的算还是你说的算?”


  随即,18岁的赵佶即位。


  赵佶即位后,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赵佶基本上就等同于“傀儡”。


  在把赵佶即位的事情安排妥当后,向太后开始找左相章惇等人算账。


  向太后先是任命一众支持她的人给予要职,同时对左相章惇、执政蔡卞等人进行打压,而执政蔡卞则被贬为知府祭旗,当年七月章惇被罢,左相韩忠彦升任,右相曾布升任。


  但向太后好景不长,在赵佶即位的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


  当时守旧派与新派的斗争日趋激化,有官员就建议改年号为“建中靖国”以示“本中和而立政”,“昭示朕志,永绥斯民”。


  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一月,守旧派邓洵武攻击左相韩忠彦独权,志向远大的(傻乎乎)的赵佶随即采纳。


  为什么邓洵武会拥护蔡京呢?这还起源于一个插曲。


  因为神宗期间邓洵武因为拥护王安石变法改革,后面又投机附和司马光积极推翻新法,一来一回间,两面三刀的邓洵武被革职。没事可干的邓洵武就到处溜达混圈子,结识了一批爱好书法的官宦,也恰恰蔡京也混这个圈子,同时加上蔡京和邓洵武都属新法圈子,邓洵武自然的也和蔡京更亲近。


  在听说赵佶欲变法革新后,邓洵武敏锐地捕捉到千载难逢的政治机遇,果断地写奏折给徽宗大推蔡京,认为徽宗“必欲继志述事,非用蔡京不可”。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历史遗留问题:


  宋神宗在位期间为了效仿高祖图治和王安石联手推动了一场变法,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参与王安石变法的官员被称作新党,反对变法的官员就被称作旧党。这场变法在客观上扰乱了北宋的政治生态。新法出台以后,司马光等人表示反对,但王安石有宋神宗作为靠山,极力打击反对派。


  旧党和新党之争严重扰乱了朝堂秩序,一时间弄得宋徽宗十分烦躁。

本文标题:宋朝最后一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