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是词牌名吗
渔歌子是词牌名吗推荐文章1:《渔歌子》的“子”是什么意思|李荣
带鱼丰收(国画)张大壮
选自上海中国画院“总知春烂漫”特展
儿子马上要大学本科毕业了。有一次他说起,直到现在,晚上睡觉,还会做学习最紧张的中学时代考试的梦。梦里常常试卷来不及做完,考试结束的铃声却响了,就这样吓醒了。年近九十的老外公在一旁,安慰他说,别说你了,连我这么大年纪了,也还会做考试的梦哩。
说到考试,无论谁,都有自己不少的故事吧。我记得,中学时,每当语文考试,在准备完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段落之后,总要把课文下面的脚注和各种编者似乎是随意穿插的小知识、小趣事,都用眼睛扫一遍。因为老师出题,很喜欢在边边角角里找一点冷门知识,与学生在试卷上捉一回迷藏。背诵古诗词,即便内容已滚瓜烂熟,但如果不注意诗题、、年代、词牌名等等小零小碎,很可能因此吃亏。
这样的小零小碎里,至今还记得的,有一个词牌名,叫做“渔歌子”。中学课本里,以“渔歌子”为词牌的名篇,是唐朝那位亦显亦隐、颇有仙风道骨的玄真子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斜风细雨不须归”。词句琅琅上口,不用花多大力气,早已熟记在心。不过,我之所以把这个词牌名记得这样牢,却是因为有疑问,不理解——当时想,如果只是“渔歌”,那就没问题,好理解。而“渔歌子”,那个多出来的“子”字,怎么理解好呢?
我们人的记忆,或许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共鸣,充分理解了,那就忘不了。杨振宁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说过一个故事,他小时候从他父亲那里学到了“鸡兔同笼”的数学题,觉得有趣。后来他自己有了小孩,也教了他们同样的“鸡兔同笼”的数学题,他们也觉得有趣。但是他与他的小孩有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杨先生一直记得这个题怎么解,而他的小孩没过多久就都忘记了。这是因为杨先生明白了这个题里的奥妙,与自己的脑筋有了共振,所以印刻在那里,擦不掉了。但还有另一种情况,与之相反,是因为有“问号”,老是挂在脑筋里,得不到妥当的解答。这个存在“问号”的东西,也会让人挥之不去,老记在心上。
“渔歌子”之于我,便属于后一种情况。去年疫情封控期间,除了居家工作之外,找了几本书穿插着翻翻,也算是散散心,转换转换心情吧。其中有一册,是施蛰存先生的《词学名词释义》。其中有曰:
《教坊记》及其他文献所载唐代小曲名多用“子”字。唐人称物之么小者为“子”,如小船称船子,小椀称盏子。现在广东人用“仔”字,犹是唐风未改。曲名加子字,大都是令曲。……渔人的小曲,就名为渔歌子。
嘿,答案得来,全不费工夫,而且施先生的文笔,又是那样活泼而且风趣,更是让人欣喜。上面所言记忆深刻的两种情形,现在我是“占全”了:那个“问号”,让我至今记得“渔歌子”这个词牌名;而施先生的文章让我明白,“渔歌子”的“子”字,是“小”的意思,“渔歌子”即是“渔歌小令”。从此,我对“渔歌子”,不仅是记牢,而且是全懂了。
趁兴,又把二十四史里的《新唐书》翻找出来,看一看其中的张志和传记,又获知不少好玩的故事:
张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人。始名龟龄。……母梦枫生腹上而产志和。十六擢明经,以策干肃宗,特见赏重,命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赐名。
这个地方,我又记住了,因为留下了“问号”:为什么肃宗要“赐名”,让他改一个名字?是因为原来那个“龟龄”的名字不好听、不雅致,所以让他改,还是因为肃宗特别地看重他、欣赏他,用“赐名”的方法来提高他的身份和地位呢?我不知道。不过这个“问号”,我记牢了,以后会一直留意去找那个答案。
传记又曰:
后坐事贬南浦尉,会赦还,以亲既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著《玄真子》,亦以自号。有韦诣者,为撰《内解》。志和又著《太易》十五篇,其卦三百六十五。
这里又记下了一个“问号”。为什么肃宗“赐名”,如此倚重他,却没过多久就闹翻了,借了事端把他贬谪到偏远之地?虽然不多久又赦免了他,让他回来。他却坚决不再做官,只在江湖上做一个“烟波钓徒”。这里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新唐书》语焉不详。他的好朋友颜真卿和他世交的后代李德裕,在他们各自为他所作的墓铭和叙记中,也看不出很明确的线索来。这个“问号”,以后也会留心寻找答案。
传记接下来几处,活画出玄真子鲜明的个性,世罕其匹。他“豹席棕屩,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那当然是隐者之风。但“帝尝赐奴婢各一,志和配为夫妇,号渔童、樵青”,却是把江湖与庙堂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好。特别是他说的两段话,一段是对着茶圣陆羽说的——陆羽问:“孰为往来者?”对曰:“太虚为室,明月为烛,与四海诸公共处,未尝少别也,何有往来?”另一段话是对颜真卿说的——真卿以舟敝漏,请更之,志和曰:“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既不乏山林之志向,又不缺凌云之气象,实在让人佩服,过目便难以忘记,可当得杨振宁先生所谓与自己的脑筋“同频共振”了。
看历史上对于玄真子这位高人的品评,大约李德裕的几句话最为贴切。他称志和“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其严光之比欤”。在隐显、穷达之间,进而有退,退亦有进,无往而不合适。李德裕的话字面上是说“大概可与东汉的严子陵相比吧”,而那口气却似乎是“恐怕连东汉的隐士高人严子陵,也有点比不上他咧”。其品评之高,可想而知。那么,对于玄真子这位人物,借着自己中学时那点小小的“牵挂”,不论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看来都会一直地记牢留意,随机顺缘,在不知里求知,在不懂里懂起来。
古人有言:一物不知,儒者之耻。这当然是一种激励,但多少有点言重,听闻之下总让人感觉压力不小,容易消极、躺平。倒不如“执杓而饮河者,不过满腹”这样的话,更显积极而自然,知足却也并不便是满足了。
[南风之薰]是李荣在笔会的专栏
:李 荣
编辑:钱雨彤
渔歌子是词牌名吗推荐文章2:谈渔歌子词牌及代表作评析
一、“渔歌子”词牌的由来与演变
“渔歌子”是中国古典词牌名之一,源自唐代民间渔歌,后经文人雅化成为固定词调。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教坊曲名,敦煌写卷《云谣集杂曲子》中已见《鱼歌子》两首,被认为是该词牌的雏形。但真正使其定型并广泛流传的关键人物是唐代诗人张志和。
据《唐书·张志和传》记载,张志和因仕途受挫、亲人离世后归隐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于大历九年(774年)与颜真卿、陆羽等人唱和时创作了五首《渔歌子》,其中以《西塞山前白鹭飞》最为著名,被后世视为正体典范。此调最初为单调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后衍生出双调及仄韵变体,如五代顾夐、孙光宪等人的作品。
“渔歌子”的题材多与渔隐生活相关,既保留了民歌的质朴,又融入了文人的隐逸情怀,成为唐宋词中独特的文化符号。其东传日本后,甚至引发嵯峨天皇的仿作热潮,足见其影响力。
二、综合评选:历史上排名前三的《渔歌子》
第一名: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此词被誉为“渔歌子”词牌的巅峰之作。张志和以寥寥27字勾勒出一幅江南水墨画卷:白鹭翩跹、桃花逐水、鳜鱼肥美,渔父于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展现出超脱尘世的隐逸之趣。词中“不须归”三字,既是对自然之美的沉醉,也是对官场纷争的疏离。其意境清丽脱俗,语言凝练如画,被苏轼、黄庭坚等后世文人多次化用,却难出其右。
第二名:李煜《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原文: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评析:南唐后主李煜以“渔父”为题,借渔隐生活抒写对自由的渴望。词中连用四个“一”字,以极简笔法构建出扁舟独钓的意境,末句“万顷波中得自由”直抒胸臆,暗含对宫廷束缚的厌倦。其语言清新明快,结构精巧,虽未完全遵循张志和的平韵正体,却因情感真挚和哲理性思考而独具魅力。
第三名:孙光宪《渔歌子·泛流萤》
原文:
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重叠。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经霅水,过松江,尽属侬家日月。
评析:五代词人孙光宪的这首双调《渔歌子》,突破了单调短章的局限,以宏阔的时空视角描绘秋夜渔猎场景。上片写流萤明灭、金波浩渺,下片转至霜天雁鸣,展现江湖漂泊中的苍茫感。全词意象密集而意境悠远,尤其是“万顷金波重叠”一句,将自然之壮美与人生之孤寂交织,堪称双调渔歌子的典范。
三、总结:渔歌子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渔歌子”词牌的魅力在于其以小见大的艺术张力。张志和之作以隐逸之美定调,李煜以自由哲思拓展意境,孙光宪则以双调形式突破格律限制,三者分别代表了渔歌子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创作高度。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不仅是中国隐逸文化的缩影,更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李煜的词则展现了文人个体意识觉醒的萌芽;而孙光宪的双调尝试,则为宋词的长调发展提供了灵感。
这些作品共同证明:词牌的生命力在于创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正如清代俞樾所言:“短调难工,而渔歌子尤难,非胸有烟霞者不能道。”
参考资料:上述分析综合自唐代至五代的词集、词谱及历史文献。
#渔歌子#
#诗词格律#
#古诗词#
渔歌子是词牌名吗推荐文章3:张志和《渔歌子》赏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首先,还是介绍。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唐代诗人,浙江金华人。据说,他3岁就能读书,6岁会做文章。他曾做过不大不小的官,受过不少折磨,始终不得志。后来干脆隐居江湖。但他写的《渔歌子》这首词,可了不得,无论当时还是后世,一直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下面就讲讲有关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颜真卿与张志和。
颜真卿就是大家所知道的那位大书法家,是所谓颜、柳、欧、赵书法“四大家”之一。但他还是一位有成就的官员,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年月里,他立了大功。就是这个颜真卿却非常欣赏张志和。有资料记载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第二年到任。张志和听说后“驾舟往谒”,那是暮春时节,桃花水涨,鳜鱼肥美。面对如此美景,张志和、颜真卿与另外3个朋友即兴作词唱和。第一个作词并唱和的便是张志和,他共作了5首词(我们要讲的是其中的第一首)。接着颜真卿等4人也各作5首唱和,共得25首。他们互相赞赏,非常高兴。张志和更是激动不已,随即他弄来白色的丝绸,不仅把25首词全部抄录下来,而且给每一首词配上画图;所绘人物、舟船、鸟兽,烟波凤月,都合乎词中所写的内容,曲尽其妙。据说,不一会就制成5本。由此可见,张志和是精通诗词、音乐与绘画的奇才。
第二个故事:“渔歌子”与张志和。
大多数专家认为“渔歌子”这一词牌是源于张志和;唐崔令钦的《教坊记》,却说是大概源自民间渔歌。于是,有人把唐代写“渔歌子”词的作品一一列出,结果没有一首是写于张志和之前的。所以,现代学者谭正璧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写道:“他(张志和)的渔歌后世用为词调之一体,故被推为词家之祖。”可见,张志和的《渔歌子》在中国诗词史上,占有多么崇高的地位呀!
第三个故事:中国皇帝、日本天皇与张志和。
唐玄宗与唐肃宗(唐玄宗之子李亨)都欣赏张志和,他原名是龟龄,志和之名是唐肃宗所赐。此后,唐宪宗(唐代第12位皇帝李纯)在位期间,曾画像求访张志和的《渔歌子》,已不可得。直到唐穆宗(唐代第13位皇帝李恒)年间,才被御史大夫李德裕找到。但,该词的唱法已不得而知。此后不久,《渔父词》传至日本,酷爱诗词的嵯峨天皇非常赏识,他竟然模仿张志和的《渔父词》也写了5首,题为《杂言渔歌》。嵯峨天皇和唐宪宗、唐穆宗是同时代人。那时的中国皇帝与日本天皇就如此看重《渔歌子》,从这个侧面可看出张志和在词坛上的地位。而李德裕能够寻找到张志和的《渔父词》,又能抄录下来传播于国内外,也值得大赞。
第四个故事:苏东坡与张志和。
苏东坡对张志和的《渔父词》非常赞赏。他曾高兴地在张志和原作中加了一些词语,改为《浣溪沙》,自歌自赏:
西塞山前白鹭飞,
杨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他还在词前写了序:“玄真子《渔父词》(指第一首词,略)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今以《浣溪沙》歌之。”后来,他还改写为一首《鹧鸪天》。
上面几个例子,就很能说明张志和的《渔歌子》自古以来脍炙人口的原因了。
其次,解释这首词中的几个词语。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也有说在湖北省黄石市的。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箬笠:用竹叶、竹篾编成的宽边防雨帽子。箬,一种竹子。
6.蓑衣:用草或棕编成的雨衣。
7.鳜鱼: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8.不须:不必。
最后,欣赏这首词。
这首词非常好,但又非常不好讲。为什么?一是因为写得太好了,二是因为讲这首词的作品也太多了。而我却不想鹦鹉学舌,可又无独树一帜之才能,在如此尴尬的情形下欣赏张志和的《渔歌子》,岂不是自讨苦吃!但是,当我想到“见仁见智”这个词语时,就释然了。即使如此,也不敢从艺术的角度去窥测《渔歌子》的匠心所在,只想逐句讲讲我对这首词的一些感受。
1.“西塞山前白鹭飞”。看到“白鹭”,我想到了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接着想到了郭沫若的散文《白鹭》。郭沫若写到了白鹭的站立:“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也写到了它的飞翔:“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我想,杜甫写白鹭“上青天”,是不是表现诗人昂扬向上的姿态?而郭沫若既写白鹭的“站立”与它的“低飞”,是不是也在暗示他的独立人格与低调的人生姿态?那么,张志和写“白鹭”写“飞”,除了形容鱼米之乡的勃勃生机外,是不是也在隐喻自己离开官场后,那种“天高任鸟飞”的自由与快乐呢?
2.“桃花流水鳜鱼肥”。所谓“桃花流水”,就是指桃花水。每年二三月间,北方有的地方冰雪还未化尽,而江南已是桃花盛开、溪满河溢的时候了。于是,鱼群便会逆水而上,也来享受这初春的大好风光。唐代诗人戴叔伦《兰溪棹歌》中有“兰溪三月桃花水,半夜鲤鱼来上滩”的句子,好像是专为张志和这句词作注解似的。不过,与戴叔伦不同的是,他不写鲤鱼,而是写鳜鱼。一个“肥”字,不仅使读者观赏到鳜鱼那胖乎乎的样子及其美人似的游姿,还使读者感受到鳜鱼强大的诱惑力,足以使人馋涎欲滴。
3.“青箬笠,绿蓑衣”。这是说戴着青箬笠,穿着绿蓑衣。可这个人是谁?他在干什么呢?有人说,这个人当然是。我说:恐怕不一定。理由如下:一般说来,戴箬笠、穿蓑衣的是渔父,可能就是写渔父垂钓或在水中捕鱼的情景;但,也可能是同他好友们一起,像渔父一样戴着箬笠、穿着蓑衣在水中划船捕鱼,或者就在岸边垂钓的活动。如果说这个人就是自己,恐怕不妥。因为,如前所说,我们所讲的只是所写5首《渔歌子》的第一首,更何况当时还有颜真卿等人的唱和之作呢。读者可以想象,当时与他的好友们,是不是还可能拜渔父为师,虚心学习水中冲浪捕鱼,以及在岸边专注垂钓的技艺呢!这是多么有趣而又惬意的生活呀!
4.“斜风细雨不须归”。最后这句,应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词中的“斜风”与“细雨”,不是各自独立的,也不仅是二者互衬的,而是与前面所写的“山”“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白”“飞”“肥”“青”“绿”这些词语中蕴含着的物与景、动与静、远与近、高与低、色与声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渔翁烟波垂钓图,奏出一组山水共鸣交响乐。
这首《渔歌子》全篇只有“不须归”3个字是直接抒情,其余都是通过写景隐喻思想感情的。所以,如果说“斜风细雨不须归”是点睛之笔,那“不须归”就是眼睛中那颗圆润而又闪着异样光彩的眸子!
我查找到一些资料,得知鳜鱼这种鱼主要是捕食小鱼,春天时节肉就肥了,而晚上与早晨正是它们觅食的时间。所以,“不须归”3个字,是不是有意告诉读者,与他的好友决定,今天晚上就不回去了。
再大胆猜测一下,这里的“归”字,也许另有寄托;是不是暗中寄托他此生将徜徉于山水之间,长期过隐逸生活,不再回到官场之中的心情呢?须知,是辞官出来的,如果他想回去,那是容易的。比如,他的挚友颜真卿就是大官,而且皇上也不会拒绝他回来。皇上曾赐给他奴、婢各一名,听他使唤。可他却给二人取名:男的叫“渔童”,女的叫“樵青”,还把二人配成夫妇;他也给自己起了一个号:“烟波钓徒”。
这样看来,我对“不须归”中的“归”字的猜测,恐怕也有点道理。
对张志和的这首传世之作,我的体会只能如此了。我不能用“江郎才尽”形容自己,倒是觉得用“黔驴技穷”这个词更好一些。剩下的就请我的学生与友朋研究与评论了。
渔歌子是词牌名吗推荐文章4:最美宋词·渔歌子:一曲渔歌万里船,两沓青波隔岸开
「愿品诗文三分骨 | 望赠好友十里香」
专注古典诗词 | 鼓励原创文学
歡迎訂閱 | 若喜歡本文 | 請與好友共饗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最早见于唐朝诗人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后来李珣、孙光宪等诗人用过此调。又名《渔歌曲》《渔父》《渔父乐》《渔夫辞》,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原为单调廿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后来此调多用为双调。“子”即“曲”,《渔歌子》即《渔歌曲》。
【格律】
此词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为正体:
中仄平平仄仄平,
西塞山前白鹭飞,
中平中仄仄平平。
桃花流水鳜鱼肥。
『平仄仄,仄平平,』
青箬笠,绿蓑衣,
中平中仄仄平平。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词君注:“衣”在平水韵中属于五微(平),古今读音不同。诗词君这几天做了一个查韵的页面,如果大家写诗想查询韵部,可以回复关键字“查询”先行体验。
符号含义:
平:填平声字;
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
中:可平可仄。
逗号和句号:表示句;
粗体字:表示韵脚字。
『』:例作对偶。
《渔歌子·霅溪湾里钓鱼翁》
年代:唐 : 张志和
霅溪湾里钓鱼翁,蚱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渔歌子·草芊芊》
年代:宋 : 孙光宪
草芊芊,波漾漾,湖边草色连波涨。
沿蓼岸,泊枫汀,天际玉轮初上。
扣舷歌,联极望,桨声伊轧知何向。
黄鹄叫,白鸥眠,谁似侬家疏旷?
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
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重叠。
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
经霅水。过松江,尽属侬家日月。
《渔歌子·泛流萤》
年代:宋 : 孙光宪
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
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
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
经霅水,过松江,尽属侬家风月。
《渔歌子·柳如眉》
年代:唐 : 魏承班
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
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
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
《渔歌子·荻花秋》
年代:唐 : 李珣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渔歌子·楚山青》
年代:宋 : 李珣
楚山青,湘水渌,春风澹荡看不足。
草芊芊,花簇簇,渔艇棹歌相续。
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
酒盈尊,云满屋,不见人间荣辱。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蓬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
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郎归去。
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
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
九疑山,三湘水,芦花时节秋风起。
水云间,山月里,棹月穿云游戏。
鼓清琴,倾渌蚁,扁舟自得逍遥志。
任东西,无定止,不议人间醒醉。
声明:本微信账号发布的【最美宋词】系列均为原创编辑,其他账号请勿随意转载。
-----------------------
关注微信,获取更多诗词创作技巧、格律知识、诗词赏析、美文欣赏。
请关注→微信订阅号:助赢诗词文学
请关注→新浪微博@诗词网
-----------------------
渔歌子是词牌名吗推荐文章5:张志和最经典的一首《渔歌子》,短短27字,令人向往
文|丁十二
我们常说唐诗宋词,故很多人都以为词这一文学体裁是起源于宋朝,这是不对的。事实上,词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达到顶峰。故今人多谓之“宋词”。
中国文化历史进程中,词家代表不甚枚举,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北宋的苏东坡、欧阳修、秦观,南宋的李清照、辛弃疾、吴文英等。在唐代就已有名家,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历史上第一首《浣溪沙》出自唐代诗人韩偓,最早的《如梦令》出自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及今天我们要提到的这个词牌名——《渔歌子》最早也是出自唐代诗人张志和。
《渔歌子》:词牌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本来是民间的渔歌。被张志和用于词的创作,遂为词牌名。历史上作此调者甚众,除欧阳炯、李煜等,连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亦有《渔父》词十八首。只是在众多《渔歌子》中,以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最为著名,连苏东坡和黄庭坚也纷纷“抄袭”,但与张词相比,都差了些韵味,失了些颜色。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张志和三岁诵诗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就得到太子李亨器重,曾和舅舅李泌献计于唐肃宗,大败安禄山,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但在父母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有感于宦海浮沉和人生无常,遂辞官归隐,渔樵为乐。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唐代宗大历七年,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流水,鳜鱼肥美,两人即兴唱和,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名地点,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诗人选取“白鹭”这一象征“自由、闲适”的意象,来烘托渔父内心的悠闲自在。白鹭以水中鱼虾为食,故同时暗示此地乃是人杰地灵,鱼米之乡。正好适合隐居生活。
“桃花流水鳜鱼肥”从季节时令特点出发,极言江南水乡的美好生活。每年暮春,桃花开得正艳,天气暖和,雨水丰沛,追逐着水里飘落的花瓣,一条条肥美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此句与戴叔伦的《兰溪棹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合前面明丽秀朗的湖光山色,这就是渔父生活的环境,宛若人间仙境。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不过如此。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前面两句字,诗人都在极力渲染渔父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到了后面三句,就该我们的主人翁渔父出场来,他在干嘛?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垂钓,是那么的悠闲自在,宛如得道散仙一般。
纵观整首词,宛如一幅神仙居住的山水画卷。有春水碧于天,有山青花欲燃,有白鹭自在飞,有鳜鱼逐流水。渔翁在细雨蒙蒙中垂钓忘归,好不惬意自在。这既体现了诗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力,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超脱的生活意趣和生活追求。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毫无疑问,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坛绝响。
文末附苏东坡“抄袭”之词,而这或许也是苏东坡败得最惨的一次。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疫情之下,好好读书
图片/网络
渔歌子是词牌名吗推荐搜索词:
1.渔歌子是词牌名吗?词牌名具体指什么?
2.渔歌子是词牌名吗还是诗名
3.忆江南是词牌名吗
本文标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