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叫中国推荐文章1:最早“中国”的源头:3063年前,中国两个字首次出现我们是中国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所以我们的国家简称中国。这是普罗大众对于中国这两个字怎么来的最普遍的理解。但是,历史往往是更复杂,更具魅力的,我们不止是因为国家全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叫中国,我们历史上一直都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的意思

  新中国再往前倒,是中华民国,简称也是中国,再往前是大清国,我们现在提到不平等条约,比如《中英北京条约》,是因为当时清廷和很多列强签了这个条约,为了方便区分才加的中字,其实当时清朝根本不这么称呼自己。


  《南京条约》中,清朝自称是“大清”(“茲因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來不和之端解釋,息止肇衅,為此議定設立永久和約”),《望厦条约》自称是“中华大清国”(“茲中華大清國、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欲堅定兩國實永遠友誼之條約及太平和好貿易之章程”);《马关条约》自称是“大清帝国”(“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國大皇帝陛下為訂立和約,俾兩國及其臣民重修平和,共享幸福”)。


  而当时的列强称呼中国也无外乎两种,中国或者大清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文献是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尚书》,距今大约2600年。《尚书·梓材》记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这里的中国当然指的是周朝统治疆域。到了后来的朝代,也会自称中国,专指华夏民族居住的地方,以便于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区分开,是王化之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所以说,这个时候的“中国”只是一种地理概念,或者叫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到元明清,整整四千年王朝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政权将中国作为自己的正式国名。


“最早”中国源头

  1963年8月,在一个雨后的上午,陕西宝鸡农民陈堆发现后院土崖上漏出了一点亮光,于是和妻子去刨开,发现了一件青铜器,随后将之卖给了废品收购站。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干部佟太放在废品收购站看到了这件青铜器,冥冥之中感觉这应该是一件比较珍贵的文物,便以30元将这尊买回博物馆。1975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发现铭文并命名为“何尊”。


  “何”是铸造者的名字,是西周贵族,尊是酒器,也是祭祀礼器。有时候不得不感慨,幸亏我们的祖先有典有册,我们才能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何尊最珍贵的是它的底部铭文,短短12行122字,记录了周成王对其父武王盛大的祭祀,并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和赏赐,为纪念这份荣宠,何命人打造了这件青铜尊。


  铭文全文如下:


  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临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铭文中详细记载了武王伐纣和成王营建成周的历史史实,与先秦典籍《尚书》、《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互为印证,证实了一些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意义重大。


  而其中最为人关注的莫过于这句“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义)民”,这是“中国”第一次作为一个词组在历史上出现,何尊铸造于周成王五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应该是公元前1038年,也就是说,目前可考证的最早中国就是距今3063年前。


  中国


  接下来,我们解释一下“中国”这两个字,“中”字在古代指代为旌旗的象形,正中之位嘛。在原始社会中,氏族首领有要事召集族人,便于旷地中央立杆树旗,族人看到旗杆就会聚拢过来。“国”字最早写作“或”,由表意疆界的“口”与表意武器的“戈”组成,意思就是用手中之“戈”来守护疆界之“口”。“中”与“国”两字合起来,便构成了“树旌旗而聚民众,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意象。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意思。一件小小的青铜器却让中国两个字再添传奇色彩,就像新疆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一样,他们是祖先的智慧,更是中华的文脉,我们要永远流传下去。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推荐文章2:“中国”之名:从何而来,缘何而定?

  1963 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却因一件文物的出土而被历史铭记。一户陈姓人家在房子后面的断崖挖土时,一块大土块掉落,经过清理,一件布满锈迹的古铜器出现在他们眼前。当时,这家人并未意识到这件器物的非凡价值,只是将其拿回家中装粮食。


  两年后的 1965 年 8 月,陈家因经济拮据,将这件青铜器当作废品卖给了宝鸡的一家废品收购站,仅换得 30 元钱。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同年 9 月,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老佟偶然来到这家废品收购站。收购站的工作人员向他展示了这件收购来的青铜器,老佟见其造型、纹饰独特,直觉告诉他这件器物不简单,便立即汇给上级。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王永光随即前往查看,经鉴定,这件青铜器被认定为珍贵文物,就这样,它以被收购时的价格重回宝鸡市博物馆。


  起初,这件青铜器被命名为 “饕餮纹尊”,在博物馆中静静待了十年。直到 1975 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筹备在日本举办的中国出土文物精品展,这件青铜器被调集参展。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先生在为其除锈时,意外发现尊的内胆底部有一篇 12 行共 122 字的铭文。其中 “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这句话,震惊了整个文物界,因为这是目前所知 “中国” 一词的最早出现 ,这件青铜器也因此被正式命名为 “何尊”。


  何尊,作为西周早期贵族 “何” 铸造的一件青铜酒器,不仅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有变化,其铭文更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大意是周武王灭商后,诏告天下要在天下的中心建立都城,统治民众。这里的 “中国”,指的是 “天下的中心”,具体来说,就是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一个地域概念,与我们现在所指的国名有着本质区别。


  何尊的出土,为我们揭开了 “中国” 一词最初的面纱,让我们得以一窥三千多年前古人对天下中心的认知,也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与河南地方史、城市建设史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从何尊开始,“中国” 这个词汇踏上了它漫长而丰富的演变之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不断发展和传承。


先秦至汉:概念的延伸与拓展

  自西周 “中国” 一词初现,其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进入先秦时期,随着周王朝统治的逐渐稳固,“中国” 的范围也开始悄然扩大。此时的 “中国”,不再仅仅局限于京师之地,而是涵盖了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以及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 。《诗经?大雅?民劳》中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 “中国”,指的就是周王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身所处核心区域的认知。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百家争鸣,“中国” 的概念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这一时期,“中国” 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成为了一种文化和政治正统的象征。各诸侯国纷纷以 “中国” 自居,强调自身的文化优越性和政治合法性。例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里将 “诸夏” 与 “夷狄” 相对,突出了华夏文化的先进性,“诸夏” 即为 “中国” 范围内的诸侯国,表明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中国” 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和礼仪制度。


  同时,这一时期的 “中国” 与周边的 “四夷” 相对,形成了一种华夷观念。这种观念并非单纯基于种族划分,更多的是基于文化的差异。生活在 “中国” 地区的人们,以其先进的农业文明、礼仪制度和文字等,与周边的游牧民族或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区分开来。但这种区分也并非绝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中国” 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一些原本被视为 “夷狄” 的地区和民族,在接受了华夏文化后,也逐渐被纳入 “中国” 的范畴。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秦朝的统一,使 “中国” 的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中国” 的概念也进一步涵盖了全国范围。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统一措施,如统一度量衡、文字等,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和文化认同,为 “中国” 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的 “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大一统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疆拓土。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使汉朝的影响力远达中亚地区。同时,汉朝在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等地也进行了有效的统治和管理,将更多的地区纳入了 “中国” 的版图。在这一时期,“中国” 不仅是一个政治实体,更成为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华夏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


乱世与对峙:“中国” 的争夺与认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政权更迭频繁,南北对峙长达近三百年。然而,就在这乱世之中,“中国” 的概念却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演变,成为了各政权争夺正统地位的重要象征 。


  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如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在入主中原后,纷纷以 “中国” 自居。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全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礼仪文化,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积极融入华夏文化体系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使得北魏在文化和政治上逐渐向 “中国” 靠拢,增强了其作为 “中国” 政权的合法性。在他们看来,占据中原地区,继承华夏文化传统,就是 “中国” 的正统所在。


  与此同时,南方的东晋、宋、齐、梁、陈等政权,同样以 “中国” 自称,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为 “夷狄”。他们坚守华夏文化的正统地位,延续着自秦汉以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强调自身是华夏文明的正宗传承者 。在东晋时期,祖逖、桓温等多次北伐,虽未能实现统一,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东晋政权恢复中原、重建 “中国” 大一统的决心。


  这种南北政权皆称 “中国” 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的深入发展。尽管南北政权在政治上处于对立状态,但在文化上却有着共同的根源和认同。无论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改革,还是南方汉族政权对华夏文化的坚守,都表明 “中国” 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各民族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通过战争、贸易、迁徙等方式,加强了交流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吸收,共同丰富了 “中国” 文化的内涵。


  此外,“中国” 代表正统地位的观念,在这一时期的政治博弈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各政权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纷纷争夺 “中国” 的称号,以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和民众支持 。这种正统之争,不仅体现在南北政权之间,也体现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政权之间。例如,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它们之间为了争夺正统地位,相互攻伐,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在这场正统之争中,文化因素成为了评判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标准。一个政权只有在文化上被认可为 “中国”,才能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


明清时代:“中国” 走向国际舞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明清时期,“中国” 的概念迎来了更为深刻的转变,它逐渐从一个蕴含文化与地域意味的词汇,演变为具有明确主权国家含义的代称,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


  明朝建立后,在对外交往中,首次在官方文件中使用 “中国” 来称呼自己。1368 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发的《赐日本国王玺书》中,多次提及 “中国”,以指称大明帝国 。此后,明成祖朱棣在给各国君主的外交国书中,也常以 “中国皇帝” 自称,将 “中国” 作为明朝的代表。这一时期,“中国” 不仅包含了对中原地区的传统认知,更代表了整个明朝的国家主权和领土范围,标志着 “中国” 向现代国家概念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明朝与周边国家的朝贡体系中,“中国” 作为宗主国的身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其影响力远及东亚、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地区 。


  清朝入主中原后,进一步强化了 “中国” 作为国家称呼的使用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统治者深刻认识到融入中原文化对于巩固统治的重要性。康熙年间编纂的《明史》等史书,直接以 “中国” 称呼明朝和前代王朝 。在内外交流中,“中国” 成为清朝的常规称谓,无论是在国内的官方文书,还是与外国的交往中,都广泛使用。1689 年,清朝与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是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边界条约 。在这份条约中,清朝首次以 “中国” 作为正式国号使用,明确了中国在东北地区的领土主权,这在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标志着 “中国”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称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也为后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


  此外,清朝在处理与周边藩属国的关系时,也始终以 “中国” 自居,维护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 。在这种秩序下,藩属国承认清朝的宗主地位,定期朝贡,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 的概念在东亚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巩固,强化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认同感 。


现代中国:名称确定与民族复兴

  时间来到近代,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中国” 一词也迎来了其意义的重大转变,正式成为代表国家的名称,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 作为 “中华民国” 的简称,首次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成为具有现代国家性质的正式名称 。这一转变,标志着 “中国” 从一个传统的地域、文化概念,向现代国家概念的根本性转变,它承载着中国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平等的追求,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标志 。


  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 作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简称,延续了其作为国家名称的地位,并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国” 不再是一个受列强欺凌、任人宰割的弱国代名词,而是一个独立自主、拥有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象征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 代表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人民的幸福,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和归属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 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以坚定的步伐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 这个名字,在世界范围内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见证 。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推荐文章3:“中国”竟是周公的“朋友圈”?从哪个朝代起开始叫“中国”?

  穿越三千年!“中国”竟是周公的“朋友圈”?你祖宗的身份证号藏着大秘密!


  各位看官,今天咱们聊点“祖传的骄傲”——“中国”这俩字到底啥时候开始用的?


  有人说夏朝就有了,有人说周朝才发明,还有人搬出考古学家说事……这事儿可比你家祖传的玉佩还复杂!


  别急,咱用三幕剧,带您穿越三千年,扒一扒“中国”这个名字的骚操作!


第一幕:周公的“地理盲”操作——原来“中国”是这么来的?

  话说三千年前,周武王刚打完商朝,还没坐稳江山,就急着给自家都城选址。


  这时候,周公旦(周武王的亲弟弟)闪亮登场,他干了件大事:拿根八尺长的杆子测日影,愣是宣称找到了“大地中心”——洛阳!


  从此,周朝人就把自家地盘叫“中国”,意思是“天下的中央”。为啥要这么干?周公心想:“咱得让天下人知道,周朝才是文明中心啊!”


  于是,《尚书·梓材》里第一次出现“中国”二字,翻译成现代话就是:“老天爷把中国和土地都交给周家了!”冷知识:周公这波操作,堪比古代版“朋友圈定位”——“我在中原,最靓仔!”


第二幕:从“京师”到“文化符号”——历代皇帝的“凡尔赛”

  周朝之后,“中国”这词成了历代皇帝的“口头禅”:


战国孟子写《孟子·滕文公》,张口闭口“当尧之时,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意思是:“尧舜那会儿,中国就已经人兽混居了!”(翻译:咱祖宗住的地方,连野兽都爱来串门!)汉朝人把“中国”和“礼仪之邦”挂钩,吹牛:“咱中国有华服(华),有夏礼(夏),全世界都得学我们!”唐朝诗人更狠,直接在诗里写:“哀恫中国,具赘卒荒”,意思是:“中国遭灾了,连外国都看不下去!”(翻译:咱中国出事儿,全球头条!)皇帝们的小心思:谁占“中国”名号,谁就是天命之子!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硬说自己住在“天地之中”,所以叫“中国。这波操作,和现代人抢注商标有啥区别?第三幕:从“地域黑”到“国家名”——“中国”的逆袭之路

  古代版“地域黑”:


宋朝人看不起南方人:“南方人是‘岛夷’,北方才是中国!”明朝人又怼回去:“你们北方才是‘胡虏’,我们江南才是正统!”现代版“国家认证”:1912年,孙中山一拍大腿:“咱就用‘中华民国’,简称‘中国’!”从此,“中国”甩掉地域标签,成了国家代名词。#冷知识#:“China”其实是“契丹”的音译!俄罗斯人、波斯人叫咱“契丹”,结果全世界都跟着叫,连咱自己都习惯了。这波文化传播,契丹人躺赢!终极彩蛋:你以为“中国”只是个名字?不,是文化密码!“中”字玄机:甲骨文里的“中”字,像一面飘扬的旗帜,代表“权力的中心”。帝王们用“中”字告诉天下人:“听我的,没错!”“国”字暗战:甲骨文“国”字是“口”里一个“戈”,意思是“用武力守住地盘”。后来加个“玉”,变成“国”,寓意“文明比刀剑更强大”。国际梗外国人口中的“China”=“瓷器”,但咱中国人偏要解释:“这是‘契丹’的音译!我们可是文明古国!”(翻译:说好的文化自信呢?)

  从#周公#测日影到现代国家,“中国”二字承载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倔强与智慧。


  它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认同的密码。


  下次有人说“中国是近代才有的名字”,你可以甩出这篇文章怼回去:“睁眼看看!


  咱祖宗三千年前就玩转‘中国’人设了!”


  互动话题:你觉得“#中国#”这个名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是#历史#底蕴?文化自信?还是……(疯狂暗示)评论区等你编故事!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推荐文章4:中国就是中国,无需“大陆”或“海峡两岸”的含糊表述

  在世界交流频繁的时代,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我们的表述更应该清晰、明确,不容丝毫含糊。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远的话题——中国就是中国,相对台湾省而言,我们不应轻率地称其为“大陆”或“海峡两岸。”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基本事实: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其地理位置和法律地位都是明确且不容置疑的。


  因此,将中国称为“大陆”,不仅忽视了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事实,还在无形中割裂了国家的统一性。这种表述方式,既不符合国家的法律原则,也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有人可能会说,使用“海峡两岸”这样的表述,是为了体现两岸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联系。然而,这种表述方式在特定场合下可能会引发误解。在国际交流或外交语言中,如果频繁使用“海峡两岸”来代指中国,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仿佛中国是由两个独立的实体组成的。


  这种表述不仅模糊了国家的统一形象,还可能为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提供借口。


  更重要的是,连自己国家的名字都不敢正视,还谈得上什么祖国统一?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该理直气壮地称呼我们的国家为“中国”,而不是含糊其辞地用“大陆”或“海峡两岸”来替代。


  这种理直气壮,不仅是对国家主权的尊重,也是对民族自尊心的坚守。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台湾海峡作为地理概念的存在。在局部地区或特定语境下,使用“台湾海峡两岸”这样的表述是恰当的。但是,这种表述绝不能被用来代替或模糊“中国”这一国家概念。


  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基石,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准则。


  在此,我们呼吁中国各级政府及公民,在涉及台湾问题的表述上,要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我们要理直气壮地称呼我们的国家为“中国”,无需搞地域含糊。同时,我们也要在国际舞台上积极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行为。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推荐文章5:中国为何叫"中国"?这三个冷知识颠覆你的认知

   北京胡同深处,一位外国游客举着手机导航反复确认:"这里真的是'中国'吗?"这个看似荒诞的疑问,却暴露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超过80%的国人说不清祖国名字的由来。


   当我们在护照上写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时,可曾想过这个承载五千年文明的名字,竟藏着三个令人震撼的历史密码?


  

   一、甲骨文里的"中":比孔子更早的文明密码


   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中"字赫然是一面迎风招展的旌旗。商朝人用这个象形字表达"中央"与"权力",当时"中商"二字已出现在占卜记录中。周灭商后,《尚书》记载周公营建洛邑时说的"此天下之中",将"中国"概念首次具象化为地理中心。


  

  

   但真正让"中国"成为文明符号的,是战国时期的《礼记》。书中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首次将文化认同置于地理概念之上。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此时的"中国"已超越政权界限,成为文明共同体的代称。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壁画中,唐太宗被描绘成"天可汗",各族使者朝拜场景印证了"中国"的文化向心力。元朝《经世大典》明确记载:"中国之统,始于尧舜",游牧王朝同样自认中华正统。


  

   二、紫禁城里的国号博弈:鲜为人知的命名之争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国号之争激烈程度远超想象。章太炎力主"中华民国",认为"中国"二字不足以彰显民主;康有为则提议"中华帝国",试图保留帝制残余。最终孙中山一锤定音:"共和国体,必称民国",但英文国名仍保留"China"。


  

  

   1949年新政协筹备会上,"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曾是最热选项。张奚若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得通过,这个名称既延续历史文脉,又突出人民主体地位。鲜为人知的是,方案送中央前,有人建议去掉"共和"二字,被周恩来坚决否决。


  

   当代学者葛剑雄研究发现,自秦汉至明清,23个王朝有17个在正式文书中自称"中国"。元朝圣旨开头必写"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谕中国诸色人等",清朝与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满文本中,"中国"(Dulimbai Gurun)出现达7次之多。


  

   三、"中国"二字里的文明基因:超越时空的精神图腾


   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的"大唐天威大将军"印玺,印纽铸有"中"字纹样;故宫太和殿藻井中心的轩辕镜,暗合"允执厥中"的治国理念。这种"执中守正"的哲学,从《尚书》"允执厥中"到王阳明"心即理",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主轴。


  

  

   三星堆青铜神树的九只太阳鸟,暗合"天有九野,地有九州"的空间观念;良渚玉琮的内圆外方,演绎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认知。这种"以中为尊"的思维方式,在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中化作立体山水,将现实地理与佛教宇宙观完美融合。


  

  

   新时代的"中国"概念正被赋予全新内涵。从"一带一路"的文明对话,到杭州国家版本馆的"文瀚阁"设计,设计师王澍用混凝土浇筑出"中央书库"的现代演绎,让传统"中国"理念在当代建筑中涅槃重生。


  

   站在二里头遗址的"最早中国"纪念碑前,我们终于读懂:这个名字不是地理标识,而是文明基因的传承密码。从甲骨文的旌旗到联合国大厅的国名牌,"中国"二字承载的不仅是五千年文明积淀,更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图腾。当我们在快递单上写下"中国"时,笔尖流淌的实则是半部人类文明史。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推荐搜索词:

  

  1.我们国家为什么取名叫中国

  

  2.旧中国叫什么名字

  

  3.我国为啥叫中国

  

本文标题:中国为什么叫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