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脸谱代表人物
京剧脸谱代表人物推荐文章1:
京剧脸谱代表人物推荐文章2:中国的脸谱文化,不只有“蓝脸的窦尔敦”,还有“紫色的天王”
脸谱就是在戏曲演出时在戏曲演员脸上进行的绘画,是直接拿着油彩在脸上绘画的,不同的角色化的妆是不一样的,他们会根据所演角色的性格的不同在脸上勾画不同的妆容。
戏曲有生旦净末丑,因为性格不同,生旦所需要的妆容就比较简单,脸上的油彩就比较少,这就叫做素面,净角、丑角所需要的油彩就比较多,二者相比净角所需要的油彩更多,也因此净角也被称为花脸,丑角因为需要在鼻梁处抹白粉,所以叫做小花脸。
说唱脸谱这首歌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就有体现,它的歌词是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红白黄绿蓝咧嘴又瞪眼,一边唱一边喊 哇呀呀呀,好像炸雷 叽叽喳喳震响在耳边;这是前面部分,说的是当时跟着爷爷去看京剧,看到戏曲演员在戏台上咿咿呀呀的唱着,当时的不甚了解戏曲的演唱方式,只是看着新奇。
蓝脸的窦尔敦 盗御马,红脸的关公 战长沙,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
这段歌词是在说不同的角色分配了不同的脸谱,不同性格的人是什么样的脸谱。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咙个哩个三大件,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跟上潮流,吸引当代小青年。这是当时的感受,与看法。
紫色的天王 托宝塔,绿色的魔鬼 斗夜叉,金色的猴王 银色的妖怪,灰色的精灵 笑哈哈……这是神仙,魔鬼,精怪不同的角色用什么颜色的脸谱。我爷爷生气说我纯粹这是瞎捣乱,多美的精彩艺术中华瑰宝,就连外国人也拍手叫好,一个劲的来称赞,生旦净末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功夫真是不简单,你不懂戏曲 胡说八道,气的爷爷胡子直往脸上翻。
老爷爷你别生气,允许我申辩,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创新要发展,哇呀呀呀,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一幅幅鲜明的 鸳鸯瓦,一群群生动的 活菩萨,一笔笔勾描 一点点夸大,一张张脸谱 美佳佳,哈哈哈。这个说唱脸谱从旁观的角度对脸谱进行了正面描写,体现出了脸谱的特点。
因为脸谱性格不同所需要的颜色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不同颜色的脸谱都代表着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性格的:
红色脸谱代表的正面意义忠义,耿直有血性,负面意义,假好人,代表人物关羽;
黑色脸谱有两种意思一种是代表正义,严肃,代表人物,包拯;另一种意思是孔武有力,比较勇猛,代表人物是张飞,李逵,焦赞;
白色脸谱是奸诈的意思,代表人物曹操,严嵩;
黄色脸谱意思是暴脾气,代表人物典韦;
蓝色脸谱意思是性格刚直,代表人物马武,窦尔敦;
紫色脸谱正面意思是稳重,代表人物徐延昭,负面意思是这个人长得丑;
金色脸谱意思是威武庄严,代表人物就是一些神仙,就像如来佛祖;
银色脸谱多用于精怪妖怪和神仙,应用在妖怪上是奸诈的意思,应用在神仙上就是威严的意思;
绿色脸谱,勇猛、莽撞、冲动。
脸谱在我国已经有了很长久的历史了,想要制作脸谱,就得先找到胶泥,胶泥必须是好的,将胶泥浸泡,揉搓,然后做好脸谱的模具,把泥放在准备好的模具上,刻出胚,将胶泥胚胎放在阴凉处风干,胚胎放凉后打磨抛光,然后由专人在胚上上色,脸谱最讲究着色,这需要专门的人制作,然后再进行一系列的创作,这样一张脸谱就制作好了,这就是泥塑脸谱的制作方法,还有一种就是直接在人脸上作画。
据说脸谱的好几种,一种是于歌颂高长恭的歌舞戏,因为高长恭的相貌雌雄莫辩,没有威严,所以高长恭在打仗的时候会带着酷似恶鬼的面具,当时纪念高长恭人们排练歌舞戏时也在脸上带上面具。
第二种是脸谱于部落图腾,传说在当时的部落社会要举行祭祀的时候,大巫师就要戴上面具来举行仪式。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脸谱一开始都是于面具的,一开始脸谱确实是面具之类可以直接戴在脸上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脸谱逐渐直接画在脸上。
脸谱是戏剧表演最直观的体现,脸谱能直接让人分辨出这个角色是好还是坏,不管是内外行人都可以一眼分辨出来。因为舞台脸谱的着彩比较多,给人一种美与丑的矛盾,但美与丑又有一种奇异的融合。
舞台脸谱绘画也是有手法的,脸谱的绘画方法一般有四种,分别是揉、勾、抹、破四种,揉是一种古老的形式,这种手法绘画的比较庄重,勾的色彩比较艳丽,图案也很丰富,抹的色彩比较浅,经常是用粉代替,破很明显就是两边脸化的妆是不一样的,这种手法一般经常用在丑陋角色上。
脸谱的图案一般有额头图、眉形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这几个部位,但因为戏曲演员的脸型不同妆感也不太相同,这些小细节不影响整体妆容。
脸谱能流传到今天靠的是一代代戏曲家的心血,脸谱也经历过一段低落期,但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很多爱好人士致力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到现在脸谱也得到了传承,有爱好戏曲的人继承了脸谱的绘画创作,有一些脸谱做成了商标,增加了大众的认同感,一些与脸谱有关的工艺品也出现在大众的眼里。
现在脸谱已经不仅仅在国内流传了,国际上都有着脸谱的影子,脸谱已经作为我国特色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京剧脸谱代表人物推荐文章3:看“脸”识人,你会吗?从京剧脸谱说起
上世纪90年代一首《说唱脸谱》以轻快的节奏,借鉴京剧唱腔和旋律,融合京剧与流行音乐,通过亦说亦唱的方式,红遍大江南北。歌词中有那么几句至今令我印象深刻:“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红白黄绿蓝咧嘴又瞪眼……蓝脸的窦尔敦 盗御马/红脸的关公 战长沙/黄脸的典韦……”那时我尚且年幼,手舞足蹈地也能跟着哼唱几句,脑海里想象着各种脸谱形象。也许是在这懵懂之间让我对京剧有了初步的轮廓,到后来亲眼所见各式各样的舞台京剧人物,为栩栩如生、形象鲜明的人物深深吸引。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从现场观看、收音机收听到如今网络线上点播。面对形形色色的京剧脸谱,非专业人士难免有些区别不清,而如果识别不了京剧脸谱、理不清人物关系,这势必会给观赏京剧大打折扣。看京剧首先得从“识人”开始,那么,如何看“脸”识人呢?本文将和你一起从京剧脸谱中了解看“脸”识人的秘密。
1.京剧从何处来
京剧在我国享有崇高的美誉,它与中国医学、中国书法等一道称为我国的“国粹”,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细心的读者朋友可能会发现,春晚作为中国人的文化盛宴,每年总有一道节目是属于京剧的,而京剧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海外的一道靓丽名片。那么,京剧是起源哪里?京剧,顾名思义是“京”这个地方的戏剧,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与此相关,中国有很多与地名相关的事物,比如淮剧、越剧、河北梆子、秦腔,再如苏绣、粤绣等,都是看名字便能知晓一二,这也反映了我国地方文化风情特色。据史料记载,京剧这一名称始于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的《申》,历史上曾有二黄、皮黄、黄腔、京调、京戏等称谓。更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京,后与京剧坛的昆曲、汉剧、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交融,正式形成约在1840年前后,最终演变成为京剧,它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京剧实际上并不是北京原汁原味的剧种,而是源自安徽,它是徽州商人在商业发展、贸易繁荣的基础上萌生了对文化方面的需求进而发展起来的。
京剧说到底是一种戏剧,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戏剧则是通过用歌舞的形式来表演故事,且往往内容丰富深刻,给人以启发。由于吸纳了昆腔、京腔、秦腔三者精华,使得集众家所长的京剧更加艺术精湛。京剧在唱词上注重音韵格律,讲究合辙押韵,整齐对称,它不仅融合了唱(曲调)、念(道白)、做(表演)、舞(动作节奏)、打(武艺)为一体,还将文学、舞蹈、美术、武术等元素贯穿其中,形成了气势宏丽、表现成熟、艺术综合性特点。因而,“综合性”是其第一个重要特征。“虚拟性”是京剧的第二个基本特征,看似简单的“手、眼、身、步”这四种基本动作,实则是蕴含了丰富的语言、情感表达,这种高度虚拟化表演可以引发观众的各种想象和意境,展现出时间与空间上的灵活自如。“程式性”可以作为京剧的第三个基本特征,“一招一式”已经形成高度的规范化和固定化。因而,许多专业的演员自幼年起就要接受各种程式动作的严格训练,勤学苦练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保证以后正式演出的质量和水平。
2.京剧脸谱知多少
京剧给人最直观的视觉符号就是它丰富多彩的脸部扮相,戏曲演员一上台,观众便能通过其脸谱特征大致知晓所扮演人物的相貌、性格、身份地位,舞台脸谱在人们的脑海中已形成理性观念与感性认识的统一。所谓京剧脸谱,即脸谱的构图章法,它要展现人物的共性与个性,自然需要活生生的人物特征作为依据。“貌有清、古、奇、秀之别”,我们常说通过一个人的脸部表情可以得出很多信息,如: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还有眉目传情之说。在史书中对人物亦有这样的描述:如宋江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还有张飞的豹头环眼,诸葛亮的面如冠玉等。由于脸部特征是最能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与生理特征的,因此,它是我们勾画脸谱色彩、线条、纹样与图案的基础。生活构成了脸谱的基础,但脸谱又不是全搬照抄的,而是在此基础上的放大、夸张。在舞台上,我们可以透过京剧脸谱,对人物角色“察颜知心知身”。
随着社会发展,京剧脸谱的谱式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把基本谱式作为一种程式,其他谱式在此基础上勾勒描绘,进而演变出无数个脸谱来,可以看下图。
下面介绍上述脸谱谱式,重点关注整脸、三块瓦脸和十字脸。
(1)整脸:脸上以一种颜色为主色,没有勾勒花纹,用来突出肤色,再勾画出、眉、眼、鼻、口和细致的面部肌肉纹理。从脸谱特征来看,这可以理解为舞台上上的主角或重要人物,给观众呈现的是整张脸,也便于识别,往往是开场出来或整场剧中戏份很大的重要人物。
(2)三块瓦脸:在整脸的基础上,重点勾勒出前额、左右面颊这三块主色,辅助用黑色将三者分隔开,再把眉、眼、鼻等在颜色上突出来,给人以浓眉大眼、眼神粗犷的感觉。用途较广,正、反面人物和有缺点的人物都可以用,如晁盖、马谡、关胜。
(3)十字门脸:由“三块瓦”发展而来,要勾勒出一个“十”字形,需从月亮门一直勾到鼻头以下,这样主色条与眼窝就形成一个“十”字形。其特点是将主色缩小为一个色条,如张飞虽是黑脸,但脸谱上黑色部分比例远小于白色的,这样的脸谱区分度也是非常高的,由于“十”字形特征明显,忠奸善恶易识别。
(4)碎花脸:如果说三块瓦脸已经将脸谱复杂化,那么碎花脸则是在三块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勾勒,除保留正额主色外,在其他部位用其他颜色勾勒,整体上看线条多、图案多、颜色丰富。识别技巧是:抓住主色特征,然后再细分。关于脸谱颜色,后面会细说。
(5)歪脸:不正为歪,毋庸多说,这种脸谱的色彩、构图是不对称的,通常是来表示反面、邪恶人物,脸谱特征非常明显,识别度很高,可以说是京剧脸谱中最好识别人物形象的之一。
(6)象形脸:这类脸谱也好识别,画法也是根据实际模样特征而来,一般用于神话戏,无固定谱式。似像非像的表现手段,观众一看就清晰明了,知道是何种妖怪化身。典型人物如孙悟空,猴子脸跑不掉!
(7)神仙脸:基本构型是“整脸”“三块瓦”,神、佛的面貌较为完整,构图取法佛像。金色是主色,一般辅助勾勒的颜色种类少,以示神圣威严。
(8)丑角脸:是京剧脸谱中最好识别的人物形象之一,抓住其最主要特点:在鼻梁中心画一块白色“豆腐块”。整体看上去让人忍俊不禁。
(9)元宝脸:它的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称“元宝脸”,这种脸谱识别度较高。再对比看看《千与千寻》中的巨婴宝宝,两者构型是不是很像?
(10)僧道脸:包括“和尚脸”和“道士脸”。“和尚脸”的眼窝是腰子状、花鼻窝、花嘴岔,脑门上再画一个舍利圆珠或点上九个点。“道士脸”最大特征是脑门中画有一个太极图或八封符号。识别时抓住头顶的圆点或太极图,便知是和尚还是道士。
(11)太监脸:基本也是整脸的形式,两者的区别在于眉、眼、鼻、口等各个部位表现太监特点。太监一般都擅权害人,色彩只有红白两种,具有“整脸”与“三块瓦脸”的基本形貌,要注意区分,但夸张了太监的特点;还要注意脑门的圆光,这表示其阉割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这一点上要与前面的僧脸区别。脑门和两颊的胖纹,是刻画其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的神态。
(12)六分脸:又称“老脸”。将脑门的主色缩为一个色条,眉形带有夸大色彩,识别时抓住眉毛特征。典型人物有《群英会》中的黄盖、《将相和》中的廉颇、《沙陀国》的李克用、《御果园》的尉迟恭,元勋老臣一般都勾“六分脸”。
(13)小妖脸与英雄脸
“小妖脸”常见于神话戏中的天将、小妖等角色。又叫“随意脸”,无存在感的角色,了解就好。
“英雄脸”记住这不是指类似关羽、张飞这样大英雄的脸,而是指舞枪弄棒的教头和武斗打手的脸。看看下面几幅图,将有助于进一步识别。
通过上面的系统介绍,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归纳:京剧脸谱是以整脸为基本雏形,然后辅助线条细分、色彩点缀、区域凸显,或夸大或美化、丑化,从而演化成其他脸谱,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简到繁脸谱绘画的过程,在形式上使人产生视觉联想,唤起人们对脸谱角色的认知,近而产生移情,达到情感的共鸣。变形、传神、寓意是京剧脸谱艺术特色的三个主要方面。
3.京剧脸谱色彩很丰富
知道了脸谱的谱式分类,对于了解京剧脸谱还不够,还不能完全做到看“脸”识人。我们会发现同样一种脸谱形式,对于不同的人物,其脸谱颜色有区别,甚至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戏剧中也会有略有不同。颜色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之分,那么京剧脸谱也是以此为基色。下面再一起看看京剧脸谱的色彩,进一步学会辨别忠与奸、善与恶等。
(1)红脸:表示忠诚勇敢侠义,有血性的角色,属于典型的正面人物形象,看来要根正苗红,首先脸得红啊!典型代表人物有关羽,但如果红色稍微弱化一点,如褐色脸谱、粉红色脸谱,则一般指正义感的老人。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前面太监脸中刘瑾勾的是红脸,按理说这是反面人物,是不是搞错了呢?其实这里给他勾红脸是具有嘲讽之意,也有说是因为刘瑾在《法门寺》一案中,也做了点好事,故勾红脸,要特别注意这点。
(2)黑脸:表示刚正不阿,富有正义感,给人以威严感,这点很好理解,黑着个脸,是会让人怕三分的。典型代表人物比如张飞、包拯。
(3)白脸:我们平时常说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与黑脸相对,白脸表示奸诈、凶恶或愚蠢,典型代表人物如曹操。需注意的是,年迈的老人、太监也使用白色脸谱,如赵高,前面讲到的《黄金台》剧中的太监伊立。
(4)黄脸:表示智勇兼备,但也可能是脾气暴躁那种,代表人物有典韦、宇文成都。
(5)蓝脸:表示刚强、桀骜不驯、有心计人物,代表人物清代盗御马的窦尔敦。虽然蓝脸也有表示勇猛的意思,但与黄脸最大的区别在于,蓝脸勾画的人物有桀骜不驯的显著特点,如窦尔敦,这是个盗御马的人物,勇猛自不必说,但也反映出他的反抗精神。
(6)绿脸:表示勇武莽撞之辈,如一些绿林好汉,这也好理解,绿林好汉藏居山林,这样的特征身份易识别,代表人物有程咬金。
(7)其他颜色脸:除上述六种主要颜色脸谱外,还有以下几种,在平时观看京剧过程中,可以细分观察。紫色脸谱往往庄重、正义的象征,典型人物如三国里的张郃;金色脸谱表示神秘、威武、庄严,一般都是神仙专用脸谱,典型人物有如来、二郎神;银色脸谱则表示妖精怪类之类的形象。
4.看“脸”识人实战演练,速来围观
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下面举现实中京剧舞台上两个例子,来看“脸”识别他们。
已知:剧情属三国演义《空城计》,剧照1和2分别为剧中两位主要人物。
试求:初步判断两位人物各是谁。
剧照1
剧照2
解答过程如下:
根据剧照1可知,(1)该人物在脸谱谱式上没有过多的线条和色彩,基本以整脸为主,又已知为剧中主要人物,对照整脸特征分析,判断为整脸谱式。
(2)从脸谱颜色上看,主要为红色,略带淡红色。结合红脸特征,可知属于典型的正面人物,从脸谱的淡红色来判断,该人物年龄稍大些。
(3)综合已知条件和剧情发展,可以判断为诸葛亮。
根据剧照2可知,(1)该人物脸谱也是整脸谱式,对应上了已知条件,属于剧照主要人物。
(2)在脸谱颜色上主要为白色,白色脸谱表示奸诈、狡猾人物。另外太监也可能是白脸,但是从剧照上并没有看到表示太监脸的脑门“圆光”这一显著特征,故排除太监。
(3)综合已知条件和剧情发展,初步判断为司马懿。反过来验证看,这也与其性格、身份特征相符。
当然,以上是比较简单的两个人物脸谱,易于判断。同样,对于复杂的脸谱特征,在实际观剧过程也是通过抓住脸谱谱式、颜色这两个主要特征来判断。可能有读者朋友说,诸葛亮最好判断,看到羽扇就知道是他。确实如此,对于一些显著特征的人物,从他使用道具、武器、着装上也能判断出来,这又是另外的话题了。今天我们这里只讲看“脸”识人。
总结与感悟
基于上面的介绍,看“脸”识人已不是难事,总结起来就是一点,抓住人物主要脸谱特征,判断主要脸谱颜色,再给它定型与定性,这样一来也能识别个八九不离十了。在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影视传媒强烈的冲击之下,京剧的发展受到了挑战,似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危”感。因此,这样独特富含魅力的京剧文化不应该只停留在家门口,要让它漂洋过海地传遍世界。对于这样富有艺术美感、浓厚人文底蕴的国粹,我们也不要有“相见恨晚”之叹,而应该重视它的传承与发展,看到它的机遇所在,自觉承担起宣传、学习了解的重任,树立起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
看“脸”识人,你也会的!
(注:为叙述方便,引用的图片均源于网络,表示感谢!)
京剧脸谱代表人物推荐文章4:
京剧脸谱代表人物推荐文章5:京剧脸谱完全手帖,不同颜色背后居然有这么多寓意
脸谱,指京剧演员脸上的化妆图案。其作用是运用不同的色彩和线条构成各种图案,以象征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各种特质。
京剧脸谱所使用的色彩多样,寓意不同,一般而言:
红色,代表忠勇、正直。
黑色,代表勇猛、直爽。
白色,代表奸诈、狠毒、阴险。
油白色,代表自负、跋扈。
蓝色,代表刚强、骁勇。
绿色,代表顽强、侠义。
黄色,代表凶暴、沉着。
灰色,代表老年枭雄。
紫色,代表智勇刚义、刚正威严。
金银色,代表神、佛、鬼怪、精灵。
京剧脸谱的描绘着色方式有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
揉脸:用手指将颜色揉满面部,再加重眉目及面部纹理轮廓,是一种象征性的脸谱。
勾脸:用毛笔蘸颜色勾画眉目面纹,填充脸膛色彩,成为五光十色的图案。有的贴金敷银,华丽耀炫,光彩夺目。
抹脸:用毛笔蘸白粉把脸的全部或一部分涂抹成白色,表示这一类人不以真面目示人,是一种饰伪性脸谱,又称“粉脸”。
破脸:指左右图形不对称的脸谱,揉、勾、抹三种脸中都有破脸,是一种以贬意为主的脸谱。
◎脸谱鉴赏 · 神魔◎
二郎神
青龙
白虎
韦陀
伽蓝
挐嗟(哪吒)
磨天在
大佛
水妖
化身
女妖
金眼豹
银眼豹
◎脸谱鉴赏 · 历史传奇人物◎
包文正(包拯)
王朝
马汉
斩雄飞(展昭)
白玉堂(锦毛鼠)
曹操
刘备
孔明
黄忠
赵云
许褚
张郃
夏侯惇
魏延
夏侯霸
曹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