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应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1:年轻人必须掌握的急救知识 避开九大生命陷阱

  在智能手机、智能手环充斥生活的今天,年轻人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健康”。然而,笔者在急救一线工作中发现,不少年轻人因自救互救误区陷入“生命陷阱”。过度依赖科技工具、混淆传统与现代急救方法、低估身体信号等问题,正在让年轻人付出惨痛代价。


  本文通过9个真实案例与科学分析,揭示年轻人最易忽视的生命危机,并提供实用应对策略。掌握这些知识,或许能在关键时刻挽救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陷阱一:智能设备有时会造成虚假安全感


  真实案例:25岁程序员李君深夜加班时突感心慌胸闷,智能手环显示心率140次/分钟,却标注为“压力预警”。于是他喝了能量饮料继续工作,最终因肺动脉栓塞险些丧命。


  需要注意的是,智能设备有较高的误判率:如有调查显示,38%的心脏异常会被识别为“焦虑”,29%的低血氧未被检测。智能设备多用于日常监测,无法替代专业医疗设备(如心电图机、医用血氧仪)。


  遇到数据异常,需结合血压、体温等其他指标综合判断;以身体感受为准,若感到明显不适(如持续胸痛、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而非依赖设备提示;应确保设备传感器清洁,定期校准,避免数据误差。


  陷阱二:别让“忍一忍”毁掉一生


  真实案例:32岁的金融分析师王铭连续工作36小时后,发生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撕裂10厘米),但王铭误判自己为腰背痛,于是自行服用止痛药,最终延误就医,导致半身瘫痪。


  急诊科常见易被误判的疾病有:主动脉夹层(容易被误判为颈椎病或腰肌劳损);急性胰腺炎(容易被误判为胃痛、胃肠炎);脊髓压迫症(容易被误判为腰肌劳损)。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危险疼痛有三大特征。一是强度异常,疼痛远超日常经验,如“撕裂样”剧痛;二是位置异常,如胸部腹部同时出现剧痛;三是性质异常,如伴随冷汗、恶心、肢体麻木等症状。


  陷阱三:健身房里的潜在威胁


  真实案例:27岁的健身教练张双在负重练习硬拉时突发脑血管破裂,因同事误判为“用力过猛”,延误送医救治,导致语言障碍后遗症。


  健身是年轻人热衷的活动,但其中隐藏的致命风险尤其需要注意,包括:憋气训练可使血压瞬间飙升,可能引发眼底出血甚至血管破裂;过度负重的危险在于,脊柱承受超过800牛顿压力时,腰椎间盘易损伤;如果健身后尿液呈“酱油色”,是横纹肌溶解的典型信号,须立即就医。


  在健身房如果出现紧急健康问题,急救需掌握三原则:立即停止训练、停用补剂、停止自行处理。如出现剧烈头痛、突发背痛、尿液颜色异常,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陷阱四:家庭急救的代际误区


  真实案例:2岁男孩发烧,因家长用厚被子“捂汗”退烧,诱发高热惊厥,险些造成脑损伤。


  急诊科常见的家庭急救误区包括:发热时捂汗,其容易诱发惊厥、脱水,科学的急救方法是物理降温(温水擦拭);扭伤后热敷容易加重肿胀、延缓愈合,科学的做法应该是急性期冰敷;昏迷时掐人中可能导致下颌关节脱位,正确的做法是保持昏迷者呼吸道通畅。


  遇到这类问题,正确的解决方案是参考最新医学指南,共同制定家庭急救计划,统一急救方法。用科普视频、案例讲解替代争吵,让长辈一起学习科学的家庭急救方法。


  陷阱五:心理与生理症状的混淆


  真实案例:23岁的应届毕业生刘萧,在重要面试前突感胸闷心悸、手脚发麻、呼吸困难,以为是心脏病发作。急诊检查心电图正常,被诊断为“惊恐发作”。然而同月,他的室友出现类似症状后自行服用安定片,实际却是心肌炎引起的心律异常,后来导致了永久性心脏损伤。


  胸痛发生时,需要鉴别是焦虑发作还是心脏病发作。通常焦虑发作会伴随颤抖、非现实感,症状多在30分钟内缓解;而心脏疾病通常持续胸痛≥30分钟,伴随冷汗、濒死感。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胸痛都需专业评估,切勿自行服用镇静类药物。目前,心电图检查是排除心脏问题的“金标准”。


  陷阱六:夜间至清晨出现的身体症状可能是“死亡信号”


  真实案例:26岁的主播张繁凌晨突发视力丧失,她误判症状是过于疲劳导致的,结果错过视网膜动脉阻塞的90分钟黄金救治期,导致永久失明。


  夜间至清晨高风险症状发生时尤其要重视:23:00-01:00发生的静息胸痛潜在的疾病有变异型心绞痛;02:00-04:00突发呼吸困难有可能是心源性肺水肿;05:00-07:00发生了晨起眩晕有可能是脑供血不足。


  夜间至清晨发生的症状需加倍警惕,建议大家宁可多跑一趟医院,不可错过唯一的生机。


  陷阱七:止痛药可能掩盖病情


  真实案例:35岁的赵刚连续3天头痛,自行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参加重要会议。会议中他突然吐血倒地,送医发现是药物引起的胃出血,并伴有急性肾损伤。


  大家需要了解药物滥用的风险进程:0小时——自行服药会掩盖症状;6-18小时——器官损伤开始(如胃黏膜糜烂);24小时后——可能引发不可逆损伤。


  同时,要掌握安全的用药原则:一、非处方药使用不超过24小时;二、记录症状细节(如身体疼痛位置、疼痛发生频率)可后续供医生参考;三、止痛药治标不治本,症状如持续,需要就医排查病因。


  陷阱八:部分短视频信息不准确可能产生严重误导


  真实案例:患者吴浩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看到“心梗咳嗽自救法”视频,信以为真,致心梗发作时延误治疗,最终造成心功能不全。


  常见急救谣言如“心梗时用力咳嗽”,实际会延误心肺复苏的最佳时机;癫痫发作时给患者口中塞毛巾防咬舌,可能导致患者窒息。大家需要学习医疗相关信息的鉴别方法:一、查,看信息是否来自权威机构(如卫生健康委、三甲医院官网);二、查日期,当下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5年前的内容可能已过时;三、查,看信息发布者是否有医学背景;四、问医生,紧急情况直接拨打120急救电话。


  陷阱九:出院≠痊愈


  真实案例:29岁的徐强脑出血术后未按时复查,后发展为难治性癫痫。


  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急诊入院的患者,出院后0-3天风险指数最高,易发生感染、二次出血;31-90天仍需关注风险,并监测药物副作用。


  目前,可以依赖的智能监测方案包括:电子药盒+手机提醒,可避免漏服药物;佩戴健康手环,可以监测心率、血氧等指标;定期生成健康告,通过医疗云平台与医生共享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急救成功只是起点,12%的康复患者因中断监测陷入二次危机,所以出院≠痊愈。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亟须建立系统的急救素养。遵循“三懂四会”原则:三懂——懂身体信号、懂紧急处置、懂科学鉴别;四会——会观察、会警、会自救、会互救。


  生命只有一次,真正的“守护者”不是智能设备或网络谣言,而是科学知识与冷静的判断。


  ( 陶利民 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李君、王铭、张双、刘萧、张繁、赵刚、吴浩、徐强为化名)


  : 中国青年


  天应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2:

  天应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3:你的心脏有 “10怕”!别怕,告诉你10个办法→

  心脏,被誉为身体的“发动机”,其健康状况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颗强大的“引擎”也有其脆弱之处,同样“惧怕”很多因素。这10件事我们务必少做,尤其最后一件。


心脏最怕你做的10件事

  1、怕“咸”


  建议一般成人每天食用盐摄入量不超5克。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血管科主任中医师沈盛晖2024年在接受每日商采访时介绍,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如果摄入过多,大量的钠离子会进入血液,血中钠离子增多又会吸引水分,最终导致血容量增加,血压增高,加重心脏负担。有道显示,一个人每天多吃2克食盐,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2.0毫米汞柱及1.2毫米汞柱。


  2、怕“撑”


  过度饱食很伤“心”!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姜醒华2019年在健康时刊文提醒,过多的食物,特别是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难以消化,使腹部膨胀不适,膈肌位置升高,从而限制了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加重心脏负担。


  此外,平时喝水建议小口多次,而不是过猛地大量喝水。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支杰华2022年在人民日健康号刊文介绍,过猛的大量喝水会导致大量的水分快速地进入血液,让血液变得稀薄,也会导致身体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像是身体里面的水泵,血流量变大,自然就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3、怕“饿”


  早餐要吃好,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霍勇2019年在一场直播中介绍,如果人们空腹时间比较长,会导致早晨血压升高。而若是常年不吃早餐的话,势必会导致相关激素的紊乱,人更容易出现暴饮暴食的行为和肥胖的发生,也会造成身体血脂水平的波动。相关研究发现,吃早餐有助于降低血压,进而防止血管堵塞等各种心血管事件。


  4、怕“熬”


  不少熬夜族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个熬夜的时刻,突然感觉自己心脏“咯噔”了一下。这是因为熬夜会让神经大晚上兴奋起来,把本该休息的心脏强行叫起来“干活”。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会让主导心跳起搏的窦房结增加故障的概率。


  2021年《美国生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就发现,长期睡眠不足的健康成年人心率模式异常。


  5、怕“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杨林承2019年在健康时刊文介绍,打鼾不一定危害心脏,但是有一种打鼾会损伤心脏——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即睡眠中会呼吸暂停,甚至突然被憋醒。


  当呼吸暂时停止时,人们体内的含氧量将急剧下降,对氧气需求旺盛的心肌细胞就会发生损伤。


  睡眠打鼾如果伴有鼾声间歇或者打鼾中出现面部青紫、憋醒一定要引起注意;睡眠质量下降第二天白天困倦、嗜睡、记忆力下降也需要引起注意。


  6、怕“气”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的高虹2020年在该院公众号介绍,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激动、紧张的情绪下,会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度升高,刺激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继而损害血管和心脏。


  如果偶尔生气,心脏和冠脉很快就能恢复正常,但如果长期处于急躁、愤怒的状态,就会增加心脏负荷,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心肌缺血,还能使冠脉痉挛,产生胸闷、剧烈的心绞痛,导致心梗的发生。


  7、怕“坐”


  北京地坛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张强2017年在健康时刊文表示,久坐少动者,血液循环减缓,血液黏稠度增高,心肌收缩乏力,久而久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都会伴随而来。


  8、怕“累”


  一项刊发于2020年的《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的研究就发现,猝死发生的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而情绪激动(26%)、劳累(25%)排猝死诱因前两位。


  9、怕“胖”


  2018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指出,与腰不粗的胖人相比,腰粗的胖人腰围每增加9.5厘米,发生冠心病、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死于冠心病的风险分别增高29%、30%、32%。腰围粗的人,就意味着腹部脂肪堆积过多,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0、怕“烟”


  戒烟很多人都做不到。2023年刊发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国人心脏年龄已老化7岁。其中,导致这一情况的前两位危险因素是——超重或肥胖、吸烟。


  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9月发布的一项告显示,五分之一的心脏病死亡是由烟草引起的。全球每年有190万人死于烟草引起的心脏病。这一数字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已增加了20多万。


改善心脏健康的10个秘诀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改善心脏健康的重要方式。2024年1月,欧洲心脏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指明了10个可以改善心脏健康的秘诀。


  1、常量量腰围,腰围别超标


  你的腰围大小和心脏疾病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腰围增加会导致心衰风险增加、心脏疾病风险增加。因此,建议大家日常勤量一量腰围,把腰围控制在合理范围。


  男性腰围


  女性腰围


  此外,通过规律运动和适度减少热量摄入来控制缩小腰围、提高肌肉质量。


  2、试一试地中海式饮食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都证实:地中海饮食对心脏健康有明显益处。地中海式饮食的主要原则是:


  (1)多吃蔬菜、全谷物、豆类、坚果和水果,避免或少吃精制碳水食物(如蛋糕、面包)。


  (2)多吃植物蛋白质(如豆类、坚果和全谷物),以及鱼、海鲜和低脂的乳制品;肉类多选择一些禽类,适当摄入瘦肉(猪牛羊),避免或少吃加工肉类(火腿、培根、熏肉等)。


  3、好好吃饭,每餐八分饱


  吃饭时不分心不要刷手机、看视频,最好与家人一起用餐;每餐尽量做到八分饱,每周吃1-2次蔬菜和豆类沙拉;一天的早饭和晚饭尽量在8~10小时内完成,少吃零食。


  4、规律运动,不要久坐


  每天至少30~60 分钟的身体活动,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可减少内脏脂肪,改善糖代谢、胰岛素敏感性、血压和血脂;尽可能减少久坐时间,避免久坐就能预防心血管疾病。


  5、能不喝酒,就不喝酒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酒精对心脏健康无益,还可增加患心脏病、房颤的风险;能不喝酒,就最好不要喝。


  6、抓紧戒烟,包括电子烟


  吸烟、二手烟都会损害心脏健康,增加冠心病、中风等疾病风险;因此,不要沾染任何形式的烟草,包括电子烟。


  7、早点睡觉,高质量睡眠


  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是高血压、房颤、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因素。因此,要早点睡觉,保证7~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睡前30 分钟不再看手机等,是促进高质量睡眠和维持心脏健康的重要方法。


  8、注意给自己减减压


  不要忽视心理健康,慢性精神压力和持续的负面情绪会显著影响心脏健康,愤怒会引发室性心律失常。


  9、多做好事、多些社交


  培养良好的社交关系,多与家人朋友沟通联络。通过助人行为,减轻内心紧张等负面情绪。


  10、多去亲近大自然


  多亲近大自然,在无污染的环境中锻炼,特别是在公园和林区,既能保护心脏,也让心理更健康。


  (:健康时微信公号)


  天应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4:健康我来说|重视生命早期1000天,从“宫”内做起

  :新华社


  什么是生命早期1000天?为什么要重视生命早期1000天?新华社《健康我来说》邀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杨慧霞,为大家答疑解惑。


  :高菲菲 王伟 谢晗 牛亭焰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天应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5:年轻人必须掌握的急救知识 避开九大生命陷阱

  在智能手机、智能手环充斥生活的今天,年轻人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健康”。然而,笔者在急救一线工作中发现,不少年轻人因自救互救误区陷入“生命陷阱”。过度依赖科技工具、混淆传统与现代急救方法、低估身体信号等问题,正在让年轻人付出惨痛代价。


  本文通过9个真实案例与科学分析,揭示年轻人最易忽视的生命危机,并提供实用应对策略。掌握这些知识,或许能在关键时刻挽救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陷阱一:智能设备有时会造成虚假安全感


  真实案例:25岁程序员李君深夜加班时突感心慌胸闷,智能手环显示心率140次/分钟,却标注为“压力预警”。于是他喝了能量饮料继续工作,最终因肺动脉栓塞险些丧命。


  需要注意的是,智能设备有较高的误判率:如有调查显示,38%的心脏异常会被识别为“焦虑”,29%的低血氧未被检测。智能设备多用于日常监测,无法替代专业医疗设备(如心电图机、医用血氧仪)。


  遇到数据异常,需结合血压、体温等其他指标综合判断;以身体感受为准,若感到明显不适(如持续胸痛、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而非依赖设备提示;应确保设备传感器清洁,定期校准,避免数据误差。


  陷阱二:别让“忍一忍”毁掉一生


  真实案例:32岁的金融分析师王铭连续工作36小时后,发生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撕裂10厘米),但王铭误判自己为腰背痛,于是自行服用止痛药,最终延误就医,导致半身瘫痪。


  急诊科常见易被误判的疾病有:主动脉夹层(容易被误判为颈椎病或腰肌劳损);急性胰腺炎(容易被误判为胃痛、胃肠炎);脊髓压迫症(容易被误判为腰肌劳损)。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危险疼痛有三大特征。一是强度异常,疼痛远超日常经验,如“撕裂样”剧痛;二是位置异常,如胸部腹部同时出现剧痛;三是性质异常,如伴随冷汗、恶心、肢体麻木等症状。


  陷阱三:健身房里的潜在威胁


  真实案例:27岁的健身教练张双在负重练习硬拉时突发脑血管破裂,因同事误判为“用力过猛”,延误送医救治,导致语言障碍后遗症。


  健身是年轻人热衷的活动,但其中隐藏的致命风险尤其需要注意,包括:憋气训练可使血压瞬间飙升,可能引发眼底出血甚至血管破裂;过度负重的危险在于,脊柱承受超过800牛顿压力时,腰椎间盘易损伤;如果健身后尿液呈“酱油色”,是横纹肌溶解的典型信号,须立即就医。


  在健身房如果出现紧急健康问题,急救需掌握三原则:立即停止训练、停用补剂、停止自行处理。如出现剧烈头痛、突发背痛、尿液颜色异常,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陷阱四:家庭急救的代际误区


  真实案例:2岁男孩发烧,因家长用厚被子“捂汗”退烧,诱发高热惊厥,险些造成脑损伤。


  急诊科常见的家庭急救误区包括:发热时捂汗,其容易诱发惊厥、脱水,科学的急救方法是物理降温(温水擦拭);扭伤后热敷容易加重肿胀、延缓愈合,科学的做法应该是急性期冰敷;昏迷时掐人中可能导致下颌关节脱位,正确的做法是保持昏迷者呼吸道通畅。


  遇到这类问题,正确的解决方案是参考最新医学指南,共同制定家庭急救计划,统一急救方法。用科普视频、案例讲解替代争吵,让长辈一起学习科学的家庭急救方法。


  陷阱五:心理与生理症状的混淆


  真实案例:23岁的应届毕业生刘萧,在重要面试前突感胸闷心悸、手脚发麻、呼吸困难,以为是心脏病发作。急诊检查心电图正常,被诊断为“惊恐发作”。然而同月,他的室友出现类似症状后自行服用安定片,实际却是心肌炎引起的心律异常,后来导致了永久性心脏损伤。


  胸痛发生时,需要鉴别是焦虑发作还是心脏病发作。通常焦虑发作会伴随颤抖、非现实感,症状多在30分钟内缓解;而心脏疾病通常持续胸痛≥30分钟,伴随冷汗、濒死感。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胸痛都需专业评估,切勿自行服用镇静类药物。目前,心电图检查是排除心脏问题的“金标准”。


  陷阱六:夜间至清晨出现的身体症状可能是“死亡信号”


  真实案例:26岁的主播张繁凌晨突发视力丧失,她误判症状是过于疲劳导致的,结果错过视网膜动脉阻塞的90分钟黄金救治期,导致永久失明。


  夜间至清晨高风险症状发生时尤其要重视:23:00-01:00发生的静息胸痛潜在的疾病有变异型心绞痛;02:00-04:00突发呼吸困难有可能是心源性肺水肿;05:00-07:00发生了晨起眩晕有可能是脑供血不足。


  夜间至清晨发生的症状需加倍警惕,建议大家宁可多跑一趟医院,不可错过唯一的生机。


  陷阱七:止痛药可能掩盖病情


  真实案例:35岁的赵刚连续3天头痛,自行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参加重要会议。会议中他突然吐血倒地,送医发现是药物引起的胃出血,并伴有急性肾损伤。


  大家需要了解药物滥用的风险进程:0小时——自行服药会掩盖症状;6-18小时——器官损伤开始(如胃黏膜糜烂);24小时后——可能引发不可逆损伤。


  同时,要掌握安全的用药原则:一、非处方药使用不超过24小时;二、记录症状细节(如身体疼痛位置、疼痛发生频率)可后续供医生参考;三、止痛药治标不治本,症状如持续,需要就医排查病因。


  陷阱八:部分短视频信息不准确可能产生严重误导


  真实案例:患者吴浩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看到“心梗咳嗽自救法”视频,信以为真,致心梗发作时延误治疗,最终造成心功能不全。


  常见急救谣言如“心梗时用力咳嗽”,实际会延误心肺复苏的最佳时机;癫痫发作时给患者口中塞毛巾防咬舌,可能导致患者窒息。大家需要学习医疗相关信息的鉴别方法:一、查,看信息是否来自权威机构(如卫生健康委、三甲医院官网);二、查日期,当下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5年前的内容可能已过时;三、查,看信息发布者是否有医学背景;四、问医生,紧急情况直接拨打120急救电话。


  陷阱九:出院≠痊愈


  真实案例:29岁的徐强脑出血术后未按时复查,后发展为难治性癫痫。


  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急诊入院的患者,出院后0-3天风险指数最高,易发生感染、二次出血;31-90天仍需关注风险,并监测药物副作用。


  目前,可以依赖的智能监测方案包括:电子药盒+手机提醒,可避免漏服药物;佩戴健康手环,可以监测心率、血氧等指标;定期生成健康告,通过医疗云平台与医生共享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急救成功只是起点,12%的康复患者因中断监测陷入二次危机,所以出院≠痊愈。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亟须建立系统的急救素养。遵循“三懂四会”原则:三懂——懂身体信号、懂紧急处置、懂科学鉴别;四会——会观察、会警、会自救、会互救。


  生命只有一次,真正的“守护者”不是智能设备或网络谣言,而是科学知识与冷静的判断。(系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李君、王铭、张双、刘萧、张繁、赵刚、吴浩、徐强为化名)


  :中国青年


  天应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搜索词:

  

  1.天应的准确位置图片图

  

  2.天应的准确位置图片及作用

  

  3.天应的准确位置图作用功效

  

本文标题:天应的准确位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