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推荐文章2:经典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水调歌头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诵读者】徐同生,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朗诵协会副主席,三门峡市吟诵艺术团副团长,三门峡同声语言艺术中心创办人。多次参与三门峡电视台春晚等节目的策划与演出,2012年全国婚礼主持大赛被授予“全国十佳金牌婚礼主持”称号。


  策划:焦森森 李海峰 责编:师宝华 徐伟


  投稿邮箱


  新闻热线0398—2981057


  法律顾问:河南宇萃(三门峡)律师事务所


  赵双良 胡 彬


  苏轼《水调歌头》推荐文章3:「小封读诗」《水调歌头 中秋》

  诵读:张雅涵


  《水调歌头——中秋》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诗词简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诵读小达人】张雅涵,8岁,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料微信关注:ihxdsb,3386405712】


  苏轼《水调歌头》推荐文章4:苏轼写给弟弟的另一首《水调歌头》,画面感超绝,字字深情缱绻

  提到苏轼的词,虽然经典佳作层出不穷,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一定还是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节,彼时苏轼在密州任职,与弟弟苏辙七年未见。对月怀人,他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祈愿,感动了后人上千年。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写完这首《水调歌头》后的第二年,苏轼便真的实现了词中的期望,与苏辙相见并共度了中秋。


  图片源自网络


  这次相聚是因为苏轼调任徐州,而苏辙也将赴应天府(南京)判官。途径徐州时,苏辙停留下来,与兄长“相从彭门百余日”。


  可喜的是,兄弟俩能够久违地共度中秋佳节,但可叹的是,中秋一过弟弟马上就要离开徐州。


  于是在中秋这天,苏辙想起兄长的前作,写下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在结尾部分,苏辙直接引用了王粲登楼之典。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时常登上高楼、远眺故乡来排解愁闷,然后写出了《登楼赋》。他借此典,既表达了怀念故国乡土之情、即将告别亲人之悲,也是借他的郁郁不得志来抒发自己的悲哀与无奈。


  图片源自网络


  一首词引动了苏轼的愁肠,令他忍不住感喟“其语过悲”,挥笔步原韵和了一首《水调歌头》以慰弟弟的愁情。


  苏轼在词前小序中介绍了这首词的渊源: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东武”是密州的治所,前一年中秋他在东武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寄给弟弟。这一年中秋两人终于相见了,却又马上面临着离别,故而又写了一首《水调歌头》,以未来早早退出官场、彼此过从为乐来安慰弟弟。


  词为《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词的上片全部都是引用东晋名臣谢安的典故,借他的人生经历来写“以不早退为戒”。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时鬓发已霜秋。中年以后愈发难以面对与亲友的别离,唯有丝竹之乐能略微慰藉离愁别绪。


  “安石”是谢安的字,他少有重名,却屡征不起,早年一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因为会稽东临大海,故称“东海”;因为他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所以才有“鬓惊秋”和中年之叹。


  “中年”二字表面简单,实则也是引用了《晋书·王羲之传》中一个与谢安有关的典故。


  书中谢安曾经对王羲之说“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意思是人到了中年之后,就更容易为情感而伤心,每次与亲友分别后,总是要连着好几天都怏怏不乐。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谢安既出山用世,本想着功成名就之后,就从东海回到故乡,退隐东山。不料最终抱病还京,未遂初志。


  据《晋书》中记载,“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谢安一路做到了宰相的高位,却始终都存着“东山雅志”,希望能早早回到家乡会稽,归隐于上虞境内的一座名为“东山”的山丘。


  他被人称作“江左风流宰相”,不仅多才多艺,而且为政治军皆有大才,曾亲自指挥了著名的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晋室得以存续。


  然而,战后他却因功名太盛而被晋孝武帝猜忌,被迫离开皇城、出镇新城。出发前,他造了泛海的船只和装备,打算等到天下大体安定后,从海道回东山。可惜不久之后他就病重了,扶病回到建康,从西州门进入城内,不久就病逝了。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雅志”本意为“平素的意愿”,后引申为高雅的志向,也代指隐逸之志。苏轼“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吕渭老“雅志念湖海,小艇一丝竿”皆借咏此意。


  “轩冕”,古代制度中大夫以上的官员才可以乘轩服冕,故多用来代指谋取官位爵禄的行为,或者借指显贵之人。李白“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之句,便是借以喻指孟浩然归隐山林。


  “沧洲”在词中并非地名,而是指水滨。自南朝谢朓诗“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后,多被借指为隐者所居住的地方。


  谢安一心想要早早归隐东山,却不得不纠缠于红尘,未能早早跳出,所以最终身死异乡,徒留余恨。


  这种“遗恨”,正呼应了小序中提出的观点:“以不早退为戒”。


  上片写的是谢安“不早退”的遗恨,下片便是设想自己与弟弟苏辙早日“退而相从之乐”了。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如今我们既然已经年高衰朽,便应该及早筹谋退隐之事,准备回归身穿粗服的百姓身份。


  “岁云暮”三字承上转下,本指一年到了即将结束的时候,词中代表的是年华逝去、人已渐老。


  此时的苏轼只有41岁,苏辙比他还小两岁,远远谈不到暮年,所以此处指的是心境的颓丧。公元106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辙被贬出京;三年后苏轼也同样因为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遭到御史弹劾,自请出京。


  他们在地方基层辗转数年,政途坎坷,再加上恩师欧阳修病逝,失去了庇护,心境自然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他们曾经自诩“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最终却只能奔波于羁旅宦途,自我安慰“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难怪生出早早归隐之志。


  “褐裘”,本意是粗陋的衣服。《后汉书·梁鸿传》中有“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之句,后世也借指高人隐士。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这几句写的是对两人辞官归乡途中的欢乐闲适生活的畅想,极写想象中“退而相从之乐”的情态:


  此去返回故乡,有千里之遥,每逢山水名胜或有贤主良朋接待的好去处,我们就可以随意逗留,尽情游乐,不必如官场中人因王命在身而行道局促。酒醉之后,我放声高歌,你在旁唱和;脚步踉跄将要摔倒时,你一定要记得扶住我,因为只有酒能够使我们忘却忧愁。


  短短几句却勾勒出无数鲜活的画面,将苏轼设想的归隐之路中,弟兄的“相从之乐”跃然纸上。


  但“惟酒可忘忧”五个字,却又暴露了他内心的不甘。此句典出《晋书·顾荣传》,顾荣常常纵酒豪饮,他曾对朋友张翰说:“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


  谢安虽一心想归隐,却也是在然“功成名遂”之后,而此时的苏轼兄弟却还未能进入权力中心,更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虽然口中笔下都说着归隐,但内心深处出仕思想仍占着上风,故而常怀隐忧,无法排遣。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玄德”是三国蜀帝刘备的字,“高楼”之典出自《三国志》中刘备曾与许汜、刘表一起共论天下之士的故事。


  在谈到陈登时,许汜不以为然地评价他“湖海之士,豪气不除”,但刘备心中并不认同,于是问他为何认为陈登骄狂。


  许汜说,他曾经去拜谒过陈登,他却毫无客主之礼,自顾自地高卧大床,却让宾客们坐在下床。


  于是刘备说,“您素有国士之风。现在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元龙希望您忧国忘家,有匡扶汉室之志。可是您却向元龙提出田宅屋舍的要求,言谈也没有什么新意,这当然是元龙所讨厌的,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元龙和您说话?假如当时是我,我肯定会高卧百尺高楼上,而让你们睡在楼下,哪里只有区区上下床的区别呢?”


  刘备与陈登都是胸怀大志之人,看不上许汜“求田问舍”、只知谋求个人私利的行为。


  苏轼认为如果刘备看到自己的想法,一定会嘲笑自己胸无大志、弃官隐居的行为,高卧百尺高楼上不屑搭理自己。


  “一任”二字,有一种“任凭他们如何看不起我们,也不要去管他”的潇洒感。但是作为整篇词的结尾,苏轼用此典显然并非如此简单的自嘲,也并没有能够挥手而去的潇洒,个人认为,也是对前文中不可忘之“忧”的呼应。


  他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既想决绝地转身离去,却又舍不得建功立业的理想。但他更想慰藉弟弟的悲与怨,所以尽可能低展露出从容与豁达之姿。


  整首词中,唯有“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一句,直接写了苏轼与弟弟的相处画面,然而他的深情藏在了每一个字中。


  :“林家清欢”


  编辑:阿杰、马京京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苏轼《水调歌头》推荐文章5:毛主席畅游长江后,写下一首《水调歌头》,奇绝想象力可比肩苏轼

  1956年6月,毛主席三次畅游了长江。江山如此多娇,可是自从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都没有时间好好地欣赏一下。


  那一年,毛主席已经62岁,但他仍三次涉险畅游长江,并且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该词记录下了毛主席从1956年6月1日至6月4日,畅游在江上时的所见所思。


  这首词中既饱含了毛主席对祖国山川风物、现实生活的热爱,又带着他对“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的奇绝想象。


  词中妙用典故,一如既往地带着浪漫主义色彩。从这一首词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年逾花甲的开国领袖,是如何将他“与天斗其乐无穷”的精神付诸实践的,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


  从前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为开篇丰富的想象力,被后世传诵了千年。毛主席的这一首《水调歌头·游泳》,同样极富想象力。


  并且,毛主席当初设想的“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如今已经全部都得以实现。从这一点上看,该词之豪放、想象力之奇绝,完全可以跨越千年,与宋朝大文豪苏轼比肩。


一、《水调歌头·游泳》赏析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白话翻译:


  才喝到长沙的水,这会儿又吃到武昌的鱼。畅游万里长江,仰望楚天空阔,极目之处,心情舒畅。任凭它风吹浪打,我就当是在庭院中散步,这难得才有的空闲。


  夫子曾经说:逝者如斯夫。时间过得好快呀!一艘帆船自江上开过,两岸的龟山和蛇山,静静地矗立,我在心中勾勒出了一幅宏图。


  先架一座高高的飞桥,连接南北两岸,让天堑变成通途。再在长江西边修建一个大坝,截断巫山的云雨,将长江三峡的水面抬得比原来的江面更加高。


  巫山的神女,应该无恙吧?如果她还在的话,那么她一定会惊讶——如今的世界,与过去是多么地不同!


  毛主席这首词的前两句用了一个典故,出自《三国志·吴书·陆机传》里面的“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用到这里的目的,是想描述他在江中畅游的情形。


  才从长沙那边下了江,一会儿就游到了武昌,游得非常快。毛主席当时的体能,是非常棒的,第一次就游了两个小时。


  因为提到了武昌的鱼,又让人想起苏轼。因为苏轼除了文章、诗词写得好,他对吃这方面也有很深的研究,并且他特别爱在诗词里面提及身边的美食,颇有意趣。


  词的第三、四句是说,毛主席在江水里面仰泳。因此,他才可以看到武汉一带的明净空阔天空,心情特别好。


  接下来的五、六两句,写毛主席不怕风吹,也不怕浪打,只把游泳当成闲步一样。其实在毛主席下水游泳之前,曾遭到了警卫们的强烈反对。


  因为当时是6月份了,长江已经进入夏季汛期,江浪湍急、凶险。可是毛主席说不怕,就当是就在庭院里面散步,后来“闲庭信步”就成了一个成语,非常有名。


  第七句解释了毛主席为什么要冒险游泳,他说“今日得宽馀”。因为他工作一直很忙,只有那时才有时间,来欣赏这秀丽河山。


  下半阕中的风墙是指帆船,龟蛇是指长江岸两边的龟山和蛇山。毛主席看到眼前的景象,他想的,不是要自己怎么过逍遥自在的生活,而是马上在心中勾勒出一幅江山的蓝图。


  毛主席想建一座大桥,让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动工,1957年通车。毛主席还想建一个三峡大坝,截断巫山的云雨。三峡水利工程1994年动工,2009年全部完工。


  最后两句中,毛主席发挥了浪漫主义的想象。他突然想到,巫山神女现在还在吗?他说,如果巫山神女还在的话,看到如今的世界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一定会非常惊讶吧!


  最后两句读起来颇有些俏皮的味道,似乎是想向巫山神女示威,让她也出来看一看,如今这些中国人的本领!


二、“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毛主席1956年准备游长江,刚开始派了一位姓韩的队长前去探察江水的情况。韩队长回来告说:水流湍急,还有漩涡,不适合游泳。


  毛主席听了之后就说:你下水了吗?对方回答说:我没有下。毛主席很不高兴地说:你都没下水,怎么知道不能游?然后毛主席一挥手说:你给我走!


  后来,又有警卫科的人去了解了水文情况。发现桥墩下面真的有很多的漩涡,确实是非常危险,但是毛主席仍然坚持要下水。


  等到第一次畅游完长江,上岸的时候,湖北省委的王任重,表情凝重地赶来。毛主席马上就对王任重说:谁说长江不能游,你看我不是很好吗?


  见对方没有答话,毛主席又指着身边的警卫田云毓说:此人叫小田,他是拥护我游泳的。1966年的7月,毛主席又一次畅游长江,当时他已72岁了,他的这一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中外的人士纷纷好奇地询问:毛主席的体魄如此强健,是怎么办到的?其实,这和毛主席一直坚持游泳有很大的关系。


  毛主席在长沙读书的时候,不管寒凉暑热,一年四季都用井水洗澡。除此之外,毛主席还很喜欢爬山运动,他在求学时,曾经讲过一句名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毛主席曾经在延安抗战大学作告的时候,金句层出不穷,他当时告诉抗大的学生:不光要学好文化知识和军事技术,还要锻炼身体,因为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晚年的时候,毛主席不能去长江游泳了,就只能在中南海的游泳池里游泳,他曾经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游泳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尤其是仰泳的时候,上可见青天,下可见白水,独不见当中任何污秽的东西,犹如到了一个纯净的世界,心旷神怡,大感舒畅。


结语

  《水调歌头·游泳》的上半阙,描写的是毛主席亲身在长江里畅游的感受,下半阙写的却是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最神奇的是,词中“架飞桥,以通天堑;筑高坝,以治三峡”这两项宏伟工程都已经成为了现实,分别是武汉长江大桥、三峡水利工程。


  当然,这首词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年过六旬的毛主席老当益壮,偷得浮生半日闲,然后在长江中“与天斗、与地斗”的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


  希望每位读过这首词的人,都记住毛主席的教诲。记住——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苏轼《水调歌头》推荐搜索词:

  

  1.苏轼水调歌头歌曲原唱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诗

  

  3.苏轼水调歌头背景故事

  

本文标题:苏轼《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