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类动物有哪些
两栖类动物有哪些推荐文章1:
两栖类动物有哪些推荐文章2:云南省边境新发现5个两栖类物种
:央视新闻客户端
云南省毗邻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总长为4060公里。云南南部的边境区域属于印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近期,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调查新发现5个两栖类物种,其中3个为新物种,2个为我国新记录物种。
基于长期跨越边境的系统调查研究,车静课题组对我国境内及邻近东南亚国家的掌突蟾属物种多样性开展了工作,结合形态学和分子数据进行的整合分析研究,进一步确定,地方特有种和同域物种分布是掌突蟾属物种的常见分化模式,在文山小桥沟自然保护区同域就共存4种掌突蟾属物种,包括两个新种(黄腺掌突蟾和费氏掌突蟾)和两个中国新纪录(布氏掌突蟾和夜神掌突蟾);而雪山掌突蟾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海拔最高的掌突蟾属物种。
△ 掌突蟾属物种调查新发现
两栖类的物种鉴定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存在不少难解之结,掌突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掌突蟾属物种的体形普遍小型化,习性隐蔽,形态高度保守。形态趋同、演化模式复杂,给该类群的物种鉴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依据本研究,发现云南陇川县的掌突蟾种群可能是另一个新物种,留待后续进一步研究。
△ 掌突蟾属物种的体形小,形态高度保守
(总台央视记者 申泷洋)
两栖类动物有哪些推荐文章3: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最早出现在3亿~6亿年前,它们的祖先是鱼类。长期的物种进化使大多数两栖动物既能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目前地球上被正式确认的两栖动物的种类约为4350 种,主要包括蛙类、蟾蜍、蝾螈以及人们不太熟悉的蚓螈。所有的两栖动物都有潮湿的皮肤,其中大多数以陆地生活为主,仅在产卵时才回到水中,而有些两栖动物是胎生。
青蛙青蛙
红眼树蛙
雨娃
天蓝从蛙的繁殖过程
蟾蜍蟾蜍又名癞蛤蟆,它们的皮肤表面有疣,具有防止体内水分过分蒸发和散失的作用。它们行动笨拙,不善于游泳,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陆地上,只有在产卵时才会回到水里。蟾蜍的卵很长,通常会缠在水生植物上。当被敌人袭击时,它们会从眼后的耳后腺喷出毒液。蟾蜍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它们一夜吃掉的害虫数量要比青蛙多好几倍。冬季到来后,它们会潜入烂泥内冬眠。
红腹蟾蜍
海蟾蜍
蝾螈蝾螈是很害羞的动物,通常躲藏在潮湿的地方或水下。它们的皮肤光滑而有黏性,尾巴很长,头部钝圆。这种动物的视觉较差,主要靠嗅觉捕食蝌蚪、蛙和小鱼等。蝾螈的四肢不发达,但可以用前足或趾尖在池塘底部泥泞不堪的表面上行走,靠摆动尾巴来加快行走的速度。蝾螈的成体可分为水栖、陆栖和半水栖几类。水栖类在水中产卵;陆栖类的大多数在繁殖时回到水中产卵,少数种类在潮湿的陆地产卵,幼体要在水中发育成长。
蝾螈的种类
蝾螈的种类
鳗螈鳗螈的身体像鳗一样细长,脚短小,栖息在水中。它们白天隐藏在水草间或洞穴中,到了夜间才出来活动,以蜗牛、鱼、虾等为食。鳗螈幼体长成后,腮逐渐消失,只留下腮穴呼吸空气。鳗螈的眼睛很发达,喜欢生活在有光亮的地方。
两栖类动物有哪些推荐文章4:新知丨中国有尾两栖类的分辨特征
现今已描述两栖动物(Amphibia)有7400多种,包括蚓螈目Gymnophiona (206 sp.)、有尾目Urodela(695 sp.)和无尾目Anura(6554 sp.)(其中有尾目和蚓螈目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除了Plethodontidae的部分属种外,有尾类物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地区。北美地区是有尾类生活的集中地区,绝大多数科都在北美地区有分布。中国已知3科15属30多种,其中小鲵科和蝾螈科属种较多,还有隐鳃鲵科。
有尾目是两栖动物中最不特化的类群,终生有尾,有四肢,幼体与成体比较近似。有尾目有水生的,也有陆生和树栖的,有些水生成员还终生保持幼体形态(童体)。有尾目的个体差异是两栖动物中最大的,如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身长可达2米,而最小的墨西哥的一些索里螈Thorius sp.身长不到3厘米。
有尾目包括的科以及物种数量:
Order: Caudata有尾目 (695 sp.)
Family: Ambystomatidae 钝口螈科(37 sp.) (包括陆巨螈科Dicamptodontidae)
Family: Amphiumidae两栖螈科(3 sp.)
Family: Cryptobranchidae隐鳃鲵科 (4 sp.)
Family: Hynobiidae小鲵科 (66 sp.)
Family: Plethodontidae无肺螈科(453 sp.)
Family: Proteidae洞螈科(8 sp.)
Family: Rhyacotritonidae急流螈科 (4 sp.)
Family: Salamandridae蝾螈科 (116 sp.)
Family: Sirenidae鳗螈科 (4 sp.)
两栖动物的成体和幼体的形态特征即外部、内部构造等,是鉴别科、属、种的主要依据,特别是骨骼特征是确定属以上分类阶元的重要依据。有尾目成体的外部特征,根据该目的分类检索常用的形态特征和术语进行简单的描述。
有尾目检索分类基本量度和外部形态特征如下:
图1.有尾目成体基本量度(山溪鲵属;来自费梁等,2005)
1.全长(自吻端至尾末端),2.头长(自吻端至颈褶),3.头体长(自吻端至肛孔后缘),4.头宽(左右颈褶间最宽处),5.吻长(自吻端至眼前角),6.眼径(与体轴平行的眼的长),7 尾长(自肛孔后缘至尾末端),8.尾高(尾部的最大高度),9.尾宽(尾基部的最大宽度),10.上眼睑,11.鼻孔,12.口裂,13.唇褶,14 颈褶,15.肋沟。Ⅰ、Ⅱ、Ⅲ、Ⅳ分别表示指和趾的顺序。其中3、7、13、15是比较主要的特征。
有尾目的常用分类检索术语包括:犁骨齿(vomerine teeth)、囟门(fontanelle)、唇褶(labial fold)、肋沟(costal groove)、尾鳍褶(tail fin fold)、角质鞘、垫(horny cover)、卵胶袋或卵鞘袋(egg sack),童体型或幼态成熟(neoteny)。
犁骨齿:着生在犁腭骨上的细齿,其齿列的位置、形状和长短均具有分类学意义。
图2. 有尾目口腔犁骨齿、内鼻孔和舌形态(左:小鲵科,中:蝾螈科,右:Hynobius nigrescens)
图3. 挂榜山小鲵(Hynobius guabangshangensis)和爪鲵(Onychodactylus fischeri)犁骨齿示意图
囟(xìn)门:指颅骨背壁未完全骨化所留下的孔隙。位于前颌骨与鼻骨之间者称前颌囟;位于左右额骨与顶骨之中缝者称额顶囟。
图4.囟门的示意图。从左到右依次为爪鲵Onychodactylus fischeri,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商城肥鲵Pachyhynobius shangchengensis
唇褶:颌缘皮肤肌肉组织的帘状褶。通常在上唇侧缘后半部,掩盖着对应的下唇缘。如山溪鲵、巴鲵等属物种。
图5. 龙洞山溪鲵Batrachuperus londongensis和爪鲵Onychodactylus fischeri
肋沟:系指躯干部两侧、位于两肋骨之间形成的体表凹沟。
图6. 肋沟示意图,义乌小鲵(Hynobius yiwuensis;左)和蓝尾蝾螈(Cynops cyanurus;右)
尾鳍褶:位于尾上(背)、下(腹)方的皮肤肌肉褶襞称做尾鳍褶;在尾上方者称为尾背鳍褶反之为尾腹鳍褶 不同于无尾目蝌蚪的膜状尾鳍 在尾上方者称为尾背鳍褶,反之为尾腹鳍褶。不同于无尾目蝌蚪的膜状尾鳍。尾鳍褶有尾背鳍褶和尾腹鳍褶。
图7.尾鳍褶情况。盐源山溪鲵(Batrachuperus yenyuanensis;左图),东北小鲵(Hynobius leechii;右上图)和商城肥鲵(Pachyhynobius shangchengensis;右下图)
角质鞘、垫:一般指四肢掌、蹠及指、趾底面皮肤的角质化表层,呈棕黑色,如山溪鲵。其中还有角质爪,指四肢指、趾末端黑色角质锐爪,如爪鲵。
图8.角质垫、鞘和角质爪。角质垫:龙洞山溪鲵Batrachuperus londongensis(左上)和西藏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角质爪:爪鲵Onychodactylus fischeri和东北小鲵(Hynobius leechii)
卵胶袋或卵鞘袋:成熟卵在输卵管内向后移动时,管壁分泌的蛋白质将卵粒包裹后产出,蛋白层吸水膨胀形成鞘袋状物,卵粒在袋内成单行或多行交错排列。
图9.卵带形式。普雄原鲵(Pseudohynobius (Protohynobius) puxiongensis;左),东北小鲵(Hynobius leechii;右上)挂榜山小鲵(Hynobius guabangshangensis;右下)
童体型或幼态成熟:指性腺成熟能进行繁殖 但又保有幼体形态特征(如具外鳃或鳃孔)的现象。
图10.童体型特征。织金瘰螈(Paramesotriton zhijinensis;红色箭头示童体型特征:鳃迹)和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无童体型特征)
:中国科普博览——从水到陆专栏
两栖类动物有哪些推荐文章5:同样水陆两栖,为啥青蛙是两栖动物而鳄鱼是爬行动物?
:科学大院
儿子:什么是两栖动物?
爸爸:青蛙就是两栖动物啊,小蝌蚪在水里生活,长大了变成青蛙在陆地上生活,这就是两栖动物啊。
儿子:那鳄鱼也是两栖动物吗?
爸爸:鳄鱼是爬行动物。
儿子:鳄鱼不是又能在水里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吗?
爸爸:……
儿子:娃娃鱼也会爬啊,它是爬行动物吗?
爸爸:……娃娃鱼是两栖动物。
儿子: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究竟有什么区别啊?
爸爸:……
两栖纲与爬行纲动物确实是比较难分辨的两类动物,很多人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会经常发懵。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说,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晚出现在地球上,并产生了更多陆生适应性演化特征。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哪些区别呢?下面大院er为大家一一解读。
装甲皮肤
外观相近的斑点钝口螈Ambystoma maculatum(两栖纲,左)与钝尾毒蜥Heloderma suspectum(爬行纲,右)(图片:wiki)
你能看出上图两者的区别吗?
左边的蝾螈皮肤滑溜溜、湿哒哒,而右边的蜥蜴却披上了一副“轻型装甲”——鳞片,这就是两者外观上最直接的区别。
对于人而言,皮肤上湿嗒嗒的我们会感觉很难受,然而对于两栖动物来说,时刻保持皮肤湿润却是来“保命”的。原来,两栖动物肺呼吸的能力不强,因而需要一层潮湿、皮下毛细血管分布密集的皮肤来辅助呼吸,有些水生两栖动物几乎完全靠皮肤呼吸,以获取氧气。
相比起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皮肤就干爽多了。它们披上了一层装甲,比如蛇、蜥蜴、鳄鱼表面的角质鳞片,是为轻型装甲;又比如乌龟的龟壳,这是重型装甲。
有了这层装甲皮肤,就可以有效防止水分蒸发,不管湿润还是干燥的环境,都可适应。这样,爬行动物才能深入内地,称霸大陆,成为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陆生动物(terrestrial animals)。
左:蛇头的鳞片,右:非洲马刺龟(图片:wiki)
此外,爬行动物皮肤中的色素细胞相对发达,在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下可以迅速变色(例如避役科的很多种变色龙),可以保温或者形成保护色。
羊膜卵
如果要问爬行动物在动物演化史上最突出的里程碑是什么?则非羊膜卵莫属。从爬行动物开始,动物出现了“羊膜”这个结构(下图中的10),卵生种类的卵称为羊膜卵。
1。硬质外壳;2。卵黄膜;3。卵黄;4。毛细血管;5。蛋清;6。绒毛膜;7。角质层;8。尿囊;9。气室;10。羊膜;11。胚胎;12。羊水(图片:wiki)
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过“羊水”这个词,羊水就是羊膜包裹着的、胚胎浸泡着的这些液体,它在胚胎的整个发育过程中浸着胚胎,给它提供水分同时防止机械损伤(如与外壳摩擦等)。
图片: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恐龙蛋化石(笔者手拍)
羊膜卵这种结构的出现使得爬行动物的生育完全离开了水环境,从此以后,“蛋”不需要泡在水中,胚胎就可以在羊水中生长发育,这让爬行动物向陆地纵深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两栖动物虽然也能在一定时间内登上陆地,但依然要在身体干燥、缺乏水分或需要交配、产卵时返回水塘、湖泊等水环境,这限制了两栖动物向陆地发展的空间,将它们束缚在水环境的周围。
然而当羊膜这个结构出现之后,机体水分充足时,爬行动物完全可以在离水环境较为遥远的地方产卵。脱离了水环境对生活栖息地的强力限制,爬行动物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过上了更加自由的生活。
恐龙称霸大陆,绝非偶然(图片:wiki)
次生腭
两栖动物的头骨宽而扁,整个头中留给脑子的空间比较小。更要命的是,两栖动物的鼻腔和口腔是共用的,因此在吃东西时无法呼吸。
到了爬行动物,终于演化出了次生腭这一神器,它将鼻腔和口腔分隔开,从此,爬行动物们可以咀嚼更加大型的食物,也不会影响呼吸,妈妈再也不用担心食物堵住我的鼻孔啦。
霸王龙:吃吃吃,不会塞鼻孔。(图片:youtube)
“点头”和“摇头”
从两栖动物开始,头骨最底端出现了一个结构,称为枕骨髁,这个结构的功能是将头骨固定在脊柱上。两栖动物有两个枕骨髁,以“掎角之势”卡在第一脊椎骨中,两栖动物头骨比较宽,因此它们很难摇头,只能点头。
“今晚来个爆炒牛蛙吧?”蛙(点头):“都行,都行。”(图片:wiki)
爬行动物的枕骨髁只有一个,同样卡在第一脊椎骨中,这种结构让爬行动物很难点头,但是它们的头能转动的角度很大(如果没有鳞片和骨板挡住的话),因此它们会“摇头说no”
“今晚来个‘龙凤呈祥’(广东菜名,蛇和鸡)吧?”眼睛蛇(摇头):“你问过我的意见吗?”(图片: wiki)
心脏
心脏是脊椎动物(vertebrate)的“发动机”,鱼的心脏比较简单,有一个心耳(相当于高等动物的心房)和一个心室,心脏中流动的血液全部是静脉血;两栖动物的心脏演化出了两个心房,仍然只有一个心室,因此心脏跳动一次,心室朝肺和组织方向泵出的血液既有动脉血又有静脉血,我们把这种血液称为混合血。
脊索动物心脏发展史,从左到右:鱼类(fish),两栖动物(amphibian),爬行动物(reptile),鸟类(bird),哺乳动物(mammal)(图片:aboutanimals)
从爬行动物开始,它们的心室出现了不完全的分隔,流向肺的血液中有更大的部分为完全的静脉血、流向组织的血液中有更大的部分为动脉血,因而循环效率更高。这种不完全分隔现象在鳄类的心脏中发展到了极致,只留下了一个小孔,这个孔称为“潘氏孔”。
从演化生物学角度来说,爬行动物的这种心脏结构演变是一种革新,然而称不上飞跃或者质变,毕竟这依然不能使它们和鸟类、哺乳动物一样成为恒温动物,也无法切实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可以开玩笑的说,只要这个潘氏孔一堵上,脊椎动物演化中的一次飞跃就到来了,鳄鱼也能像鸟类一样在天上飞了。
鳄鱼:“我要飞得更高!”(图片wiki)
爪
说了这么多,最后教给大家一个极其简单的区别方法:两栖动物的指/趾端是没有爪的,爪是从爬行动物才开始出现的。
所以,只需要看看这些难分辨的动物有没有爪,就能判断出这只动物究竟是两栖类还是爬行类啦。
兽脚类恐龙前肢的大爪子化石。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兽脚类恐龙在从食肉动物向食草动物转变的过程中,演化出了各种各样的爪子形状,以适应挖掘、抓握或穿洞等特殊功能。(图片:布里斯托大学)
结语
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
1、两栖动物用皮肤呼吸,爬行动物有鳞片等装甲;两栖动物皮肤湿润,爬行动物皮肤干燥。
2、爬行动物首先出现了羊膜卵。
3、两栖动物口鼻同腔,爬行动物吃饭不堵鼻子。
4、两栖动物不会摇头,爬行动物不会点头。
5、爬行动物有心室瓣膜,两栖动物无。
6、爬行动物有爪,两栖动物无。
区分它们也许只是茶余谈资,我们更应该看到生命是如何克服重重困境、一步一步适应环境的,生命的演化史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国,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温馨提示:以上为科普百分百网上阅读所浏览内容,转载分享只为知识传播和学习宣传,本文内容仅代表原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
两栖类动物有哪些推荐搜索词:
1.常见的两栖类动物有哪些
2.两栖类动物有哪些动物
3.两栖类动物有哪些独特的防御策略
本文标题:两栖类动物有哪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