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的故事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推荐文章1:如何改变世界?特蕾莎修女:回家去爱你的家人
当特蕾莎修女被问及"如何改变世界"时,特蕾莎修女答道:"Go home and love your family."(回家去爱你的家人)。
这看似简单的回应,实则暗含深刻的社会变革逻辑:真正的改变始于微观人际互动,或许一句话,就能改变人的命运,扭转事件走向和改变历史。
这句话就颠覆了人们对"伟大事业"的认知框架,将社会关怀从宏大叙事拉回到具体实践。
神经语言学研究表明,精炼有力的语句能激活大脑杏仁核与前额叶皮层的协同反应,既引发情感共鸣又促进深度思考。
这种"语言触发器效应"在危机决策、价值观塑造等场景中尤为显著。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语言的边界即世界的边界",一句切中要害的话语足以重构认知图景,成为撬动现实的支点。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就是以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成就了非凡的人生,这位被誉为"加尔各答圣人"的女性,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以微小之事成就不朽之爱"。
一、身份觉醒:从巴尔干少女到印度修女
1910年8月26日,阿格妮丝·冈婕·博亚久(Agnes Gonxha Bojaxhiu)出生于奥斯曼帝国治下的斯科普里(今北马其顿首都)。
父亲是阿尔巴尼亚建筑商,母亲常带她参与教会慈善。
她12岁那年,有一次母亲带她去参加教会慈善活动,她听传教士讲述印度的一些悲惨见闻时,在她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悲悯之情。
她觉得应该有人站出来,去拯救那些水深火热之中的人。她第一次感受到"圣召"的触动。
当她成长到18岁时,已经决意成为修女,在她的不断努力下,终于加入爱尔兰洛雷托修会,离她成为特蕾莎修女和走进印度迈出了坚定的第一步。
1929年初,阿格妮丝·冈婕·博亚久,从爱尔兰抵达印度大吉岭。
她见到了传说中的圣地,也见到了最悲惨的人间炼狱。此时的她,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里将是她未来人生实现蜕变的地方。
1931年发初愿时,她给自己取名"特蕾莎",以此致敬16世纪主张"在世俗中实践信仰"的利雪的德兰修女。至此,阿格妮丝·冈婕·博亚久,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修女。
此后,在加尔各答圣玛丽中学任教15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培养拯救那些饥渴的灵魂。
在此期间,她不忘参与慈善活动,更多的接触认识到人间苦难。但也是这些活动,让她逐渐意识到"围墙外的苦难更需要拯救"。
二、天命时刻:1946年的"圣召中的圣召"
1946年9月10日,特蕾莎再次前往大吉岭,在火车上她经历了决定性时刻。
当时的火车上,她看到一个穷人衣衫褴褛,面容枯槁,蜷缩在一个角落。她眼含热泪,心里再次泛起悲悯,穷人更需要理解,更需要帮助。
她后来描述:"我清楚地听到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呼喊'我渴',这声音要求我离开修道院,到贫民窟侍奉'穷人中的穷人'。"
特蕾莎从此走上了长达两年的艰难申请。她在无数的深夜深思熟虑,辗转反侧想尽办法,无数的白天四处奔走求人相助。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经过特蕾莎不谢的努力,在1948年,她获得教廷特批,脱下传统修女黑袍,换上印度贫民妇女的粗布纱丽。
获得特批后,特蕾莎激动得喜极而泣,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可以走进贫民窟,走近贫民,用自己的双手帮助他们,给予他们爱和温暖。
当时的特蕾莎,身上只有5卢比,她就揣着少的可怜的钱和无限的爱,走进了莫蒂杰希尔贫民窟。
那天,她找到贫民窟的一堵肮脏的墙壁,便用粉笔在墙边写下露天学校的第一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清洁双手"。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双手是改造世界的工具,想要一个干净的世界,没有一双干净的手怎么行?特蕾莎将从此用一双双干净的手,打造一方净土,践行她的“以微小之事成就不朽之爱”的壮举。
在以后的日子里,特蕾莎为贫民提供衣食住行各方各面的帮助。
有一次,她看到一位贫民的伤口已经溃烂,不能及时救治会很危险,她亲力亲为,蹲下身为贫民清理溃烂的伤口。
还有一次,她路过一处阴暗的水沟,听到有微弱的呻吟声。她低头一看,赫然发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正躺在臭水沟里,身边还有老鼠正肆无忌惮地啃食着老人的身体。
特蕾莎不顾恶臭,赶跑老鼠抱起垂死的老人,进行救治……
三、仁爱传教会的诞生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即使特蕾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可是这个世界太大了,受苦受难的人太多了。
特蕾莎她一人能救多少?能帮助几个人?她深深的感到力不从心,同时也意识到单凭自己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召集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才行。于是,特蕾莎开始筹备组织慈善会。
1950年10月7日,在梵蒂冈批准下,特蕾莎终于成立了"仁爱传教会"(Missionaries of Charity)。但当时仅仅12人参加了她的慈善会。
虽然人数不多,但她们开展的工作却包括许多:
第一项工作就是临终关怀:建立"清净之家"(Nirmal Hriday),为街头垂死者提供尊严的临终关怀,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用有尊严的离开。至1997年已收容超5万人。
第二麻风病救治:建立"平安之城"(Shanti Nagar)社区,援助麻风病人,并改变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歧视。
他们还进行儿童救助,创办"儿童纯洁之心"之家,收养弃婴与残疾儿童。
更设置了流动诊所,用改装货车在贫民窟开展医疗巡诊,为需要的贫民提供医疗帮助。
到1997年特蕾莎去世时,全球已有4000多名修女在123个国家建立610个慈善机构。
这无疑是特蕾莎凭一己之力,完美诠释了“以微小之力成就不朽之爱”。
四、特蕾莎给我们提供的精神内核:在黑暗中看见光。
特蕾莎的独特之处在于她的"双重凝视":
物质贫困。她不仅看到了现实世界中的物质上的匮乏贫穷,并身体力行的进行改造。
她还看到了精神的荒芜。
她认为"爱的缺失比饥饿更可怕",曾写信给朋友:"我的黑暗如此浓重,连天堂都似乎空无一人"
这种灵性挣扎反而成就了她更真实的慈悲。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时,她要求取消颁奖宴会:"请把餐费省下,够1.5万印度穷人吃一天。"
特蕾莎虽然有着兼爱天下的慈悲,还是有人质疑与争议。
但尽管有人质疑特蕾莎的教会组织医疗条件简陋或有传教动机,但我们依然不可否认的是:
她让世界重新思考"慈善"的定义——不仅是资源分配,更是对人性尊严的捍卫。
她证明了微观行动的宏观力量:每个个体都能成为"改变世界的支点"
她留下的精神遗产超越宗教:2016年封圣典礼上,印度总理莫迪(印度教徒)称赞她是"慈悲的化身"。
1997年9月5日,特蕾莎逝世,印度为她举行国葬,覆盖国旗上写着:"她的一生是对人性的礼赞"。其故居陈列着三件遗物:一本破旧圣经、一双凉鞋、写着"微笑是爱的开端"的便签。
这些物件无声诉说着:最伟大的改变,往往始于最微小的坚持。一句话的力量往往超乎想象,它能改变人的命运、扭转事件走向和改变历史。
这也和我们老祖宗的那句,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谋而合。
后记:当我听到特蕾莎的名字。并收集资料,完成这篇不算成熟的文章时,我真的喉头哽咽,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还不值得我们纪念和追忆吗?
当我以为,自己是渺小的,是无能的,是无人看见的,应该放弃梦想,放弃善良的今日,忽然看到了特蕾莎修女的事迹。忽然明白,微小之事亦能成就无朽之爱。
她的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令人豁然开朗。我那宏伟的目标必须落到实处,必须从小事做起,甚至从一句话开始。
如何改变世界?回家去爱你的家人。
如何改变世界?回来先去爱你的家人吧!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推荐文章2:用繁衍感突破自我限制,走出中年危机
最近在读《了不起的我》,读完整本书,我像又重新过了一生。
《了不起的我》陈海贤是一名从业13年的心理咨询师,他的工作就是帮助和陪伴来访者经历人生的转变,走过一段段艰难的人生时刻。
陈海贤本人,也经历了不小的人生转变。他原本是浙江大学的老师,渴望自由的他在马上要分到房子的前一刻,选择了离开浙大,成为一名自由执业的心理咨询师。他结合丰富的个案咨询以及自身经历写成的这本书。
书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利用繁衍感这个观点,来帮助中年人突破自我限制,走出中年危机。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中,繁衍的意义很广:在工作和休闲中保持活力、对生活怀有热情和好奇心、积极教导和关爱他人、为社会和他人谋福利、维护公平和正义......繁衍的核心就是借助这些活动突破自我限制。
简单说,就是用积极向上、善良热情、勇于奉献的心态去生活、工作。走出舒适区,做自己能控制的事,活在当下,不要在自卑、恐惧和焦虑的情绪里打转。
繁衍除了发生在家庭中的下一代上,也发生在家庭外的工作和社会领域。
中年的我们,如何利用繁衍感来突破自我限制,走出中年危机,我从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01 家庭中的繁衍
《了不起的我》中写到:繁衍感的本质是把自己奉献出去,让自己成为孩子的一部分。能真正为孩子着想,甚至为孩子忍受牺牲,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也是尊重自己的独立性。
小时候有个邻居老太太,很年轻的时候守了寡。大儿子成家早,他一直和小儿子生活在一起。
小儿子成家以后,老太太见不得小儿子和儿媳妇恩爱,她逢人就说儿媳妇是个野狐精,勾的儿子和她不亲了。处处针对儿媳妇,天天闹自杀,不是上吊就是撞墙。
最后逼得没办法,小儿子和媳妇离了婚。老太太这才不闹了,见人就说儿媳妇有多不好,这婚离的好!
之后,小儿子再也没有成过家,一直守着老太太。老太太去世以后,小儿子打了一辈子光棍。
这种繁衍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为儿子守寡,打着爱儿子的名义,满足对儿子的控制。这不是奉献,这是极度的自私。
真正的奉献,不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也不是一味地为孩子奉献,失去自我。而是为孩子奉献的同时,要保持孩子的独立性,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我们通过爱孩子,学会真正爱自己。在奉献的同时,我们也在加强自我。这种奉献式的爱,是我们克服中年发展障碍,走出中年危机的一种方式。
02工作和社会中的繁衍
除了家庭中的繁衍,工作和社会中的繁衍也很重要,共有三种方式。
第一 是创造性工作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繁衍方式。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创造能通过劳动,把一些个人常有的技能之外的新技能带到世上。
而这些新技能会独立于我们存在,这样就成了一种突破自我限制的存在。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不容易有停滞感。
央视有一个记录片,介绍过一位叫孔龙震的画家。他原来是一个集装箱司机,有一年开车,在一段长达14千米的下坡公路上,刹车失灵了,他咬牙抱着方向盘,侥幸逃过一劫。
那之后,他觉得人生必须做点什么。于是,他想起从小热爱的画画。他想让自己的生命留下痕迹,证明他在这世界来过。
后来,他利用跑车的间隙,在狭小的卡车内,把生活的心酸和无奈变成一副副独特的画作。用了10年时间,他画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成了一名职业画家。
中年的我们,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突破自我限制。这样生活比较充实有成就感,不会在空虚、焦虑等情绪中打转。
第二 是传承
书中说,传承做为繁衍的一种形式,包括技术上和关系上的传承。这两种传承都包含了某种形式的自我超越,因此都有繁衍的含义。
首先说技术上的传承。
我们总在电视剧或小说中看到这样场景,某个行业的匠人,会把自己所专长的技能传授给徒弟,这样一代代传下去。
这样的技能有超越个人存在的价值,是前人不断总结经验一代代传下来,它属于全人类,不能随着某一个人的老去而消失。
越是重要的技能越有传承的责任,如果一个人接受了这样的责任,那这种传承就超越了自我。
还有一种是关系上的传承。比如,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帮助年轻人成长,成为年轻人的榜样和领路人。
这是一种带着敬意的担子,是一种传承的责任,这种责任很辛苦,需要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它需要付出,在这种付出中会超越自我。
当然,不是人人都要去传承什么,传承是一种精神,我们可以用这种豁达的精神去帮助别人,同时也突破自我。
第三种 是回社会的使命感
如是说家庭的繁衍和工作中的传承,限定在关系亲近的人身上。那么使命是传承的深化和扩展,它是把繁衍扩展到陌生人身上。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我们大多数人都听过,她被称为视为“贫民窟的圣人”。
27岁,她放弃了在女子学校和修道院做老师的优雅生活,向教会请辞,走出修道院的高墙,走进那些不避风雨的贫民窟。置身在贫困者中间,为他们带去爱心和慰籍。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使命既简单又直接,就是服侍穷人中的穷人,给他们带去爱和关怀。
她把生命中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将死之人,她一生都 在践行她的使命。
我们做不到她那样的伟大,但可以从她的使命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来突破自我限制。
03 繁衍是一种互惠
繁衍不只是单项给予,也是一种互惠。
年轻人需要榜样和领路人,老年人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发展繁衍感。年轻人和老年人相互需要,这是突破自我限制、传承文明的特殊形式。
有部电影叫《海蒂和爷爷》。电影中的海蒂被姨母送上阿尔卑斯山,与远离小镇独居于高山的祖父一同生活。
表面冷若冰霜、看似不近人情,其实内心善良热情的爷爷,被像暖阳一样的海蒂慢慢融化,从陌生排斥到亲密无间再到相依为命。
海蒂和爷爷之间就是一种互惠的繁衍形式。爷爷照顾、教导海蒂,海蒂因为爷爷的照顾和爱而不再四处漂泊,爷爷也得到了海蒂的陪伴和安慰而不在孤独。
中年的我们,需要这种互惠的方式生活,既温暖了别人,又以治愈了自己。
04 写在最后
生而为人会有太多限制,会老去、会死亡。但当我们突破这些自身的限制,真正学会关心他人,发展出广泛的繁衍感以后,我们就突破这种与生俱来的限制,拥有一种超越衰老和死亡的豁达。
发展繁衍感,无论哪种繁衍,都是突破自我,走出中年危机的方法。
愿我们每个深陷中年危机的中年人,都能利用繁衍感来突破自我限制,走出中年危机,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推荐文章3:只有时间不会撒谎(非常经典)
有一家银行,每天都会给你86400元,你必须在一天之内用掉这些财产,超过0点它们就会清零消失,但是次日,这家银行又会给你86400元。
一段时间以后,有的人成了富翁,有的人依旧贫穷。
这家银行名为“时间”。
《掌控24小时》这本书里写道:“我们要做的不是抓住时间,而是唤醒时间。”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有的人和时间一起做事,有的人只是和时间赛跑。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从掌握时间开始的。
01
唤醒时间,缔结同盟
歌德曾说过:“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每个人都值得被深度挖掘。只是很少有人意识到“唤醒”自己的时间,和它缔结同盟,一起成长。
《掌控24小时》的认为唤醒时间才能掌控时间,只有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在遇到阻力时,我们才意识到掌控自己的时间有多重要。
武汉大学举行2022年毕业典礼的时候,校长半蹲为一位学生拨穗,他,就是“轮椅学霸”张济凡。
张济凡3岁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小学六年级,他开始了与轮椅为伴的日子。
因为肌肉力量不足,他写字比同学们慢,不能及时完成随堂笔记;每天放学回家,张济凡还需要先完成一小时的复健,因此学习时间更加宝贵。
课间、午后、体育课……他都在“见缝插针”的做题,虽然承受着身体上的痛苦,张济凡不仅唤醒了自己,更唤醒了自己的时间。
高三时,张济凡因身体原因,不得不每上三天学就在家休息一天。在家学习的日子里,他更是与时间缔结同盟,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录取。
唤醒时间,也是分割时间,让自己把所有时间都充分利用起来。
特蕾莎修女说:“昨天消失了,明天还没有到来,我们只有今天,让我们开始吧!”
唤醒时间,和时间一起成长,你,可以。
02
驾驭时间,实现目标
一位哲人说:“时间的三大杀手:拖延,犹豫不决,目标不明确。”
很多人埋头与时间赛跑,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写下你的未来愿景。写下来,便意味着开始跑起来。
让自己看见目标,再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目标计划,才能真正实现目标。
制定目标的时候眼光远一点,格局大一点。明确目标是一种势不可挡、长久持续并且一心一意的决心。
卡耐基曾这样说:“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他都拥有绝对的主要的目标,他会为达成目标制定计划,他会为达成目标投入绝大部分的思考和精力。”
一个明确的目标是任何形式的成功的根基,可是,所有的成就都是理想化和实际行动的共同结果,还需要努力用行动去实现它。
为了给中国建成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著名天文学家南仁东带领他的团队用了22年去坚持这个目标。
22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云贵300个喀斯特地区的低洼,常年的野外生活异常艰苦。
他们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最终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超越。
南仁东的同事和同学们说:“南老师这二十几年只做了这一件事。”
8000多个日夜,为了追逐梦想,实现目标,被称为“天眼之父”的他心无旁骛,殚精竭虑,终有所成。
坚持是实现明确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困难和挫折,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去寻找方法,主动出击,实现目标,成为时间真正的朋友。
03
掌控时间,掌控命运
富兰克林曾说:“我从未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
掌控时间,才能把握人生的主动权。
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粉霞是扎根职教领域的执着追梦人。
李粉霞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从教二十余载,她恪守为师之责,在平凡的岗位上,永不停歇。
“一生择一事成一事”是李粉霞的信念,每日她都把时间掌控在自己手里,有条不紊地支配。
李粉霞的时间安排特别紧,既要搞教学创新,又要正常教学。
在同样的时间里,做出不一样的成绩,唯一的秘诀就是:掌握好时间,让每一分钟都能有成效。
和学生在一起,一边教一边研。这样的时间习惯让她能够重构课程体系,实施教学改革,打造有趣、易懂、接地气的课堂。她花时间和精力,还打造了一支优秀的职业教育创新团队。
她常说:“只要把时间掌握好,就一定会有结果。”
掌控时间,你就会掌控自己的命运!
时间的流逝,不可逆转。
有效地唤醒时间,掌控时间,明确未来规划,迈出小到不可能失败的第一步,以此触发改变。只要开始行动,就已经走上了自我发展的轨道,脚踏实地去创造我们想要的生活。
有人说:“时间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变量。”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美好的未来和现实之间的鸿沟,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跨越。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唤醒自己的时间,制定自己的目标。每一天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一刻都不会荒废。
简介:南英子,四川省攀枝花市作家协会会员,多篇文章发表于国内副刊杂志。喜欢文字,热爱写作,一支清淡的笔书写光阴的故事。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推荐文章4:快乐的真谛
一、快乐是删减的艺术
日本茶圣千利休曾用粗陶茶碗招待丰臣秀吉。当贵族们炫耀华贵茶具时,他轻声道:「器物之美,在于盛放的姿态,而非它本身的价值。」
现代心理学研究印证了这一点:物质丰裕时代,简约生活反而能提升幸福感。
减少50%的衣物,衣柜里留下的每一件都是心动之物;
拒绝无效社交,把时间留给真正想见的人;
学会说「不」,为生命腾出呼吸的空间。
快乐不是占有更多,而是放下执念后的轻盈。
二、快乐是深耕热爱的土壤
敦煌壁画修复师李云鹤九十高龄仍握着画笔,他说:「当我一笔一画描摹飞天时,时间消失了。」
神经学家发现,当人专注于热爱之事时,大脑会分泌内啡肽与多巴胺,这种「心流」状态正是幸福的源泉。
厨房里翻炒蔬菜的你,因专注调味而忘记疲惫;
书房中临摹字帖的你,因笔尖流淌的韵律而心神宁静。
快乐不需要惊天动地,它藏在平凡日子里的「微小确幸」中。
三、快乐是联结的温度
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的贫民窟中拥抱麻风病人时说:「世界上对爱的饥渴,远大于对面包的渴望。」
哈佛大学长达85年的「幸福研究」揭示:良好人际关系比财富、地位更能预测长寿与幸福。
为陌生人让座时收获的微笑;
家人围坐时碰响的碗筷声;
朋友深夜听你倾诉时的沉默陪伴。
真正的快乐,是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一束光。
四、快乐是活在当下的勇气
诗人泰戈尔写道:「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当我们沉迷于过去遗憾或未来焦虑时,生命正在从指缝间溜走。
晨跑时感受阳光掠过睫毛的重量;
泡茶时凝视茶叶在水中舒展的轨迹;
晚风拂过脸颊时,听见自己真实的心跳。
快乐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起舞。
重新定义「快乐」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与目标。」
它不是财富积累的瞬间的快感,而是清晨醒来时满怀期待的心境;
不是他人眼里的成功标签,而是深夜独处时内心的笃定从容。
当我们停止用世俗标准丈量人生,便会发现:
快乐如同山间清泉,不在远方,而在脚下。
? 「快乐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如何看待所拥有的。」——赫拉克利特
? 「种花的人最快乐,因为他心中有春天。」——禅宗公案
? 「人生真正的圆满,是笑着流泪时,依然能握紧手中的玫瑰。」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推荐文章5:神的仆人特蕾莎修女:一生都在为穷人服务,身无一物走进天堂
1997年的9月5号,一位伟大的女性去世了,她就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
身高仅有1米31的特蕾莎,却如一位爱的巨人,用自己全部的爱,为需要帮助的穷人服务了一辈子。
01
特蕾莎修女所著的《活着就是爱》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完全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这些小事情。”
特蕾莎修女1910年出生在现在北马其顿共和国首都斯科普里,当时属奥斯曼帝国科索沃省。斯科普里人主要信仰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特蕾莎修女一家却是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她的姐姐也是一名修女。
8岁时父亲去世,10岁她进入学校就加入了天主教学生会。特蕾莎修女从12岁开始就立志当一名修女,将来要到全世界各地帮助穷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几年后特蕾莎奔赴英属印度的加尔各答,在喜马拉雅山下的达耶林城修炼,正式成为一名修女。
(特蕾莎和姐姐)
1937年,27岁的她发永愿,决定成为终身修女。成为修女后,特蕾莎被派到加尔各答的修女会学校,教地理和宗教课。
学校位于贫民窟旁边,但学生都是富家女孩,高大的围墙隔离着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印度贫富差距非常大,校内一片安宁,校外却满街都是无助的麻风患者、乞丐、流浪孩童……目睹这一切,特蕾莎的心都碎了,她坚信这是神在呼唤她去救助这些穷苦的人们。
特蕾莎和老人
1947年,印巴分制,印度教和穆斯林教暴力及战争给印度加尔各答带来了数以千万的难民,导致麻风病和霍乱爆发,加尔各答恍如人间地狱,她冒着被传染疾病的风险帮助这些人。
特蕾莎和救助的孩子
1948年2月,特蕾莎写信给罗马梵蒂冈的教皇,请求允许她离开修女会,专心救助穷人。半年后,教皇同意了,允许她以自由修女身份外出行善。
特蕾莎立刻离开学校,到一家医院接受了三个月的护士训练。然后,她开始救助生病、有困难的穷人,还在最穷的贫民窟,为失学穷苦儿童办了一所露天学校,成为了后来的“儿童之家”。
特蕾莎和救助的孩子
然而需要救助的人太多,特蕾莎咬紧牙关,不辞艰辛,努力坚持。渐渐地,她的善行得到一些人的认可,纷纷捐助财物,给予支持。
1952年,42岁的特蕾莎创办了垂死者收容院,取名“静心之家”。在修女们的细心照顾下,一些有快死的穷人得以起死回生。即便是奄奄一息的将死之人,也受到贴心的临终关怀,平静安详而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02
特蕾莎的行为开始受人瞩目。1960年,50岁的特蕾莎第一次离开印度,受邀前往美国参加会议,后又到罗马拜见教皇。
1962年,特蕾莎被授予亚洲的诺贝尔奖——麦格塞塞奖,社会影响力大增。
1969年,英国记者蒙格瑞奇拍摄了以特蕾莎为主的纪录片《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片中收容所和印度街头惊人的贫穷和无助,特蕾莎决定终生救助穷人的精神,令人感动。特蕾莎成为了世界名人,而蒙格瑞奇也受到感召,改信了天主教。
特蕾莎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发展迅速,有4000名修女,超过10万名义工。特蕾莎在全球运作了517个慈善计划,在171个国家里,建立了740家救济院、119个麻风病中心、700多家巡回诊所、数家艾滋病医院等等。
1969年,59岁的特蕾莎被印度授予尼赫鲁奖。
1971年,教皇颁予她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和平奖。
1972年,她获得印度政府最高奖——印度国宝勋章。
1976年,她获美国天主教会颁发的“和平于世奖”。
1979年12月10日,69岁的特蕾莎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她身穿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纱丽走上了领奖台。
站上领奖台的她说:“这个荣誉,我个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领奖的,因为我相信,你们愿意借着颁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
以穷人的名义领奖,是因为她一生都以穷人的名义活着。
当她知道诺贝尔奖颁奖大会的宴席要花7000美金时,她恳求大会主席取消宴席,她说:“你们用这些钱只宴请135人,而这笔钱够15000人吃一天。”宴会被取消了,修女拿到这笔钱,同时还拿到了40万瑞币的捐款。那个被所有人仰慕的诺贝尔奖牌也被她卖掉了,所得售款连同奖金全部献给了穷人。对她来说,那些奖牌如果不变成钱为穷人服务就一钱不值。
特蕾莎获奖照片
1997年,87岁的特蕾莎退休,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但病情日益恶化。9月5日,特蕾莎病逝,享年87岁。去世时,她的个人财产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粗布莎丽。
印度政府为特蕾莎举行了隆重的国葬,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包括三位女王与三位总统参加了她的葬礼。
1999年,美国评选“20世纪最受尊敬的人物”,特蕾莎高居榜首。2016年,特蕾莎被天主教册封为圣人。
03
最后借用特蕾莎的一首诗和大家共勉: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
不管怎样,还是爱他们;
如果你友善,人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
不管怎样,还是要友善;
如果你成功,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
不管怎样,还是要成功;
你今天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遗忘,
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
说到底,那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和别人无关。
――特蕾莎修女的诗《无论如何》
也许外面的世界经常让我们感到沮丧、愤怒,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渺小与无力。但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又或者我们想要活出最美好的样子,尽管它只是一个愿景,但至少我们内心真诚坦荡的?活着,这就够了?,与?君?共勉?。
特蕾莎修女的故事推荐搜索词:
1.特蕾莎修女的故事简短
2.特蕾莎修女的故事启发
3.特蕾莎修女的故事视频
本文标题:特蕾莎修女的故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