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谁发明的
文房四宝谁发明的推荐文章1: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谁发明的?最初以兔毛为原型
大家都只知道古代人是用毛笔写字的,现代人一般拿毛笔都是用来画画或者练书法的,很少会有人在日常生活中用毛笔写信或者记一些什么东西了,在以前毛笔被称为文房四宝之一而现在却没有多少人会写毛笔字,那么你们都知道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谁发明的吗?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谁发明的
毛笔起源于公园1600-1066左右,据说在秦王扫六合的时候,北边少数民族太猖狂了,对统一九州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那个时候人们写字都是用竹签,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蘸一下墨水只能写几个字,为了让秦王能够及时对战场上的信息进行了解,蒙恬开始想办法对笔进行改良。
在战争空闲的时候,蒙恬很喜欢去外面打野兔,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回去,在路上他就把野兔放在地上拖回去,兔子流出来的血水在路上留下了许多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突然脑洞大开,如果用兔毛来代替笔来写字,是不是也会这么连续不断呢。
于是蒙恬回去之后就把兔尾巴剪下来了,并将兔尾巴插在一根竹竿上,试着用兔尾巴来写字,但是兔毛很油太光滑了,几乎粘不住笔墨,写出来的字还是断断续续的,蒙恬接着又试了几次,结果发现还是不行,还浪费了一块绢,一气之下,蒙恬把兔毛丢出了门外。
但是蒙恬并没有因此就放弃改良笔的想法,蒙恬又开始慢慢尝试新的方法,可是都没有任何进展,后来蒙恬出门又看见了那支被自己丢弃的兔毛笔,蒙恬又将其捡起来了,用手摸了一下,发现兔毛已经变得非常柔软了,毛色也变得更加白了。
蒙恬马上拿着这支兔毛笔跑进了营房,将其往墨水里以蘸,发现这个时候的兔毛笔变得巨好用,写起字来也是十分的流畅,原来那天兔毛笔刚好被扔进了山石坑,山石坑里面有石灰,水是碱性的,兔毛经过碱水的浸泡开始变得柔软起来,又来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良,慢慢的毛笔就是这样诞生出来的。
介绍了这么多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文房四宝毛笔是谁发明的了吧,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是蒙恬的妻子是当时的才女,对人们使用的毛笔进行了很多次的改良,还会有现在人们手中的毛笔,并且在当时就已经普及并且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
文房四宝谁发明的推荐文章2:重庆特产传说(479) | 这锭墨发源于清朝咸丰年间 曾是文人眼中奢侈品
:上游新闻-重庆晨
墨,中国传统文房用具之一,文房四宝之一,是书写、绘画的黑色颜料,后亦包括朱墨和各种彩色墨。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而制墨的工艺,也延续至今,如今在重庆也能见识到其风采。
在铜梁,何氏墨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传承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早年人们书信都用墨,何氏制出的墨是西部地区的墨中精品,川墨的代表之一,也是贡品之一。晚清至民国时期,何氏墨达到鼎盛,是当时文人们送礼的“奢侈品”。
何氏制墨技艺代代相传,在没有任何资料、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言传身教,现如今已传至第七代。2016年,“何氏制墨技艺”入选重庆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这既是一种荣耀,也是对墨文化的传承、保护和认可。而对于坚守制墨160年的何氏家族来说,更是盼望已久,终迎曙光。
作为第五代传人的何文凯,从16岁开始跟着父亲、伯父学习制墨技术。1964年,产权下放,各个制墨厂也应运而生,何文凯的父辈被邀请进厂担任技术指导,他也跟着进厂学习实践。通过多年的刻苦学习,何文凯学会了整套祖传制墨模具的设计、雕刻、制作技艺,同时也掌握了整套的制墨技术。何文凯说,制墨行业的人员,或能制墨,或能制墨模,但能二者兼具的极少,而何氏家族的传人则能一人兼成两项技艺。
“川墨选材很考究,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因此墨色很亮,千年流香,万年不变色。”何文凯展示起他刚刚收集的2两多重的初品。在制墨的厂房内,有一根巨大的铝合金管道,一头是燃烧的桐油,一头冒着有香气的青烟,一块板子挡住管子的大半,何文凯说:“初品就是从这儿刮取下来,就可以用来制墨了。”
在另外一间小屋子里,可以看到一堆更加稀奇的“玩意”:一根长铁杆上,有几个挂钩,每个挂钩上有一个尖头圆底像帽子的锅盖,锅盖下面每个方位有一个碗。有的碗下面还垫了一块砖头。何文凯介绍,这是他改良的何氏制墨的第二代制墨工具,他的师傅们用的工具则是楠竹,这样的工艺虽然出来的都是精品,但是太慢了,因此当时何氏制出的川墨一块难求。如今在铜梁区非遗文化保护中心的支持下,他重新启动了何氏制墨,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制作设备进一步改良,如今效率大大提高了。
据了解,何氏制墨技艺共分配、叠、搓、印、烤、洗、刷、填、写、包等10个大步骤,40余项小工序。当墨制成后,用时就需要磨墨了。“磨墨不是随便在砚台里搅几下,磨墨不仅能够静心,在磨墨的时候还能构思、练手锋,这个‘三合一’的墨文化,是墨汁无法取代的。”何文凯说。
:铜梁区新闻中心、网信铜梁微信公众号、铜梁区融媒体中心、铜梁发布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上游新闻-重庆晨”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
文房四宝谁发明的推荐文章3:琴棋书画与文房四宝纸笔墨砚八位祖师爷
:安徽孟庆男
导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的文化瑰宝如繁星般闪耀。琴棋书画作为高雅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古人的才情与志趣;文房四宝——纸、笔、墨、砚,则是这些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在它们背后,有着八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祖师爷。他们或是以精湛技艺开艺术之先河,或是凭借独特创举推动工具的革新。探究他们的故事,不仅能让我们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知晓这些文化瑰宝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远意义。
琴道祖师爷:俞伯牙
俞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人,虽官职卑微,但琴艺超凡,为世人所敬仰。他的琴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每一次抚琴,都仿佛能与天地万物相通,将内心的情感通过琴弦传递给世间万物。
俞伯牙的代表作《高山流水》,更是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首曲子以其深邃的意境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描绘出了高山的雄伟和流水的潺潺,将大自然的壮丽与灵动完美地融合在了音乐之中。传说俞伯牙在子期墓前弹奏此曲后,断弦绝琴,终身不复鼓琴,以纪念这位知音。这份对音乐的执着和对知音的深情,让《高山流水》不仅仅是一首曲子,更成为了知音难觅的千古绝唱。
俞伯牙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精湛的琴艺,更在于他通过音乐传递了人类对自然、对情感的深刻理解。他的音乐理念和演奏风格,对后世琴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琴家树立了典范,成为了琴道的祖师爷,让古琴艺术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不断传承发展。
棋艺祖师爷:弈秋
弈秋,名秋,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棋手,也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围棋高手。在那个时代,围棋已经在贵族和文人中逐渐流行起来,而弈秋凭借其卓越的棋艺,成为了众人敬仰的对象。
弈秋不仅自己棋艺高超,还致力于传授围棋技艺。他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策略意识。在他的教导下,许多人对围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围棋的技艺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提高。
弈秋的出现,使得围棋这一古老的棋类游戏得到了更系统的发展。他的棋艺理论和教学方法,为后世围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成为了激励人们追求棋艺精进的动力源泉,也让围棋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成为了智慧和策略的象征。
书法祖师爷:李斯
李斯,秦朝丞相,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在秦朝统一六国后,李斯主持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这一举措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斯的书法作品以其严谨的结构、流畅的线条和独特的韵律而著称。他的《峄山碑》是小篆书法的经典之作,字体规整对称,笔画圆润流畅,展现了小篆的独特美感。在书写过程中,李斯注重笔画的粗细变化和节奏韵律,使文字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艺术价值。
李斯统一文字的贡献,不仅促进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也为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小篆的规范和统一,使得书法艺术有了更明确的审美标准和表现形式,为后世书法的演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书法领域的祖师爷。
绘画祖师爷:顾恺之
顾恺之,东晋时期杰出画家,他博学多才,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题材,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他的代表作《洛神赋图》,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生动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之间浪漫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在画面中,人物形象优美,神态各异,线条飘逸流畅,如“春蚕吐丝”,将人物的情感和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绘画理论,强调了绘画不仅要描绘出事物的外在形态,更要传达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这一理论对后世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绘画的重要指导思想。他的艺术风格和理论,为后世绘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被尊为绘画祖师爷。
造纸祖师爷:蔡伦
蔡伦,东汉桂阳郡人,他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制成了“蔡侯纸”,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蔡伦之前,人们用竹简、丝绸等材料记录信息,但竹简笨重,丝绸昂贵,都存在着诸多不便。蔡伦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制造的纸,原料容易找到,成本低廉,而且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这种纸的出现,使得书写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蔡伦的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不仅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还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蔡伦也因此被尊为造纸行业的祖师爷,他的功绩永载史册。
制笔祖师爷:蒙恬
蒙恬,秦朝时期名将,相传他改良了毛笔。当时的书写工具较为简陋,不利于书写。蒙恬在作战间隙,看到士兵用竹签蘸着颜料在竹简上写字,受到启发。他将兔毛插入竹管中,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制成了更适合书写的毛笔。
蒙恬改良后的毛笔,笔锋圆润,书写流畅,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和质量。毛笔的发明和改进,对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书法家和画家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创意,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蒙恬的贡献不仅在于发明了毛笔,更在于他开启了中国制笔工艺的先河。此后,毛笔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恬也因此被尊为制笔行业的祖师爷。
制墨祖师爷:韦诞
韦诞,三国时期魏国书法家、制墨家,字仲将,京兆杜陵人。他自幼聪明好学,擅长书法,尤精于楷书和草书。同时,他对制墨工艺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
韦诞所制之墨,“色如点漆”,质地优良,书写流畅,深受当时文人墨客的喜爱。他的制墨方法十分讲究,采用松烟、麝香、冰片等多种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这种墨不仅具有良好的书写性能,而且香气扑鼻,保存时间长久。
韦诞的制墨技艺对后世墨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制墨配方和工艺被后世墨工传承和改进,成为了中国传统制墨工艺的重要基础。他所制之墨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追求的珍品,被尊为制墨祖师爷。
制砚祖师爷:子路
子路,名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相传他是制砚的祖师爷,虽然关于他制砚的具体记载较少,但在历史的传承中,他被后人尊为制砚行业的先驱。
在古代,砚台是书写和绘画必不可少的工具。子路可能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了合适的石材,并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制作出了早期的砚台。砚台的出现,为墨的研磨和使用提供了便利,对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砚台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简单实用,到后来的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砚台成为了兼具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瑰宝。子路作为制砚的祖师爷,他的开创精神和探索精神,激励着后世的砚工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国砚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结语
这八位祖师爷,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各自的领域里开天辟地。他们或是凭借艺术天赋创造出流芳千古的作品,或是以创新精神改进工具,推动文化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他们的成就不仅属于那个时代,更成为了中华文化长河中永不干涸的源泉。如今,我们站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应当珍视这些祖师爷留下的宝贵财富,让琴棋书画与文房四宝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辽宁赵自清)
文房四宝谁发明的推荐文章4:墨韵万变、纸寿千年:文房四宝里的历史流变|观展
文博时空 王童
文物摄影|杜广磊
历代文人墨客对文房四宝多有赞叹,有的甚至爱之成癖,如米芾爱砚,甚至抱砚入眠;苏轼爱墨,藏墨、饮墨,留下“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诗句;李煜爱纸,重金遍寻造澄心堂纸的高手;苏轼亦爱诸葛笔,得笔忘流放之苦。
宋 赵昌 南唐文会图页(局部)
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随历史发展而有所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黄山市、宣城市)、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
走进安徽博物院常设展览“安徽文房四宝”,从笔、墨、纸、砚到文房雅器,浅窥时代演进与历史故事,领略古人的匠心独运与情思雅趣。
01
毫尖神韵,宣笔纵横
方形竹管竹石图笔(左 1、2)、象牙刻山水管笔(右 1)
笔杆通体象牙,笔套刻梅、竹图。象牙制作的毛笔,在古代多为皇室用品。
“治世之功,莫尚于笔。”(晋 成公绥《弃故笔赋》)自古以来笔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上自朝廷御批、金殿阅卷,下至书生写字、画匠描摹。笔,可序自然之情。中国历代文人通过毛笔挥洒奇思、宣泄情怀,为后人留下无尽的翰墨丹青。书圣王羲之行云流水写就“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草圣怀素笔走龙蛇写下超妙入神的《苦笋帖》,颜真卿极度悲愤下创作出感人肺腑的《祭侄文稿》。
中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相关考古证明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开始统一命名为“笔”。
毛笔的使用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现今考古发现的最早毛笔属于战国时期,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一座战国晚期的木椁墓中,兔毛制成。从秦至晋,毛笔形制不断成熟,制作工艺日趋精致。
毛笔结构图
一管好笔的诞生,将引得举国关注,并有幸成为“贡笔”,特供至皇家御用。宣州盛产的笔,在唐代一举成为贡笔,并命名为“宣笔”,宣州也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唐代诗人耿湋(wéi)写有一首《咏宣州笔》诗:“寒竹惭虚受,纤毫任几重;影端缘守直,心劲懒藏锋。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
北宋时期,宣笔制作名工辈出,守正创新。制笔名家诸葛高制作的三副笔、散卓笔等质量上乘,为世人倚重。到了南宋时期,因政治中心的南迁和长年征战使得宣笔式微,笔工流离失所,部分笔工依附徽州墨庄仍继续制笔、传承宣笔技艺。
毛笔形制图
制笔工具
苏、黄之争
安徽最出名的毛笔当属诸葛家族制作的笔,是安徽宣笔的代表品牌。明人娄坚《学古绪言》卷二十中写道:“宋时笔工称宣城诸葛,然苏、黄之论似微不同。”诸葛笔早在唐代便已是声名显赫,宋代时期更是独步海内,诗人梅尧臣、政治家欧阳修、文学家苏轼、文学家黄庭坚等文人名士都极度推崇诸葛笔。但苏轼与黄庭坚二人对诸葛笔的见解颇有分歧。
苏轼十分崇尚诸葛笔,认为诸葛笔仍能沿袭唐制,毫健心圆。他也常常赞叹诸葛笔制作的奇妙,并认为只有善书法者方能领悟到诸葛笔的奥妙之处。以至于当苏轼流放岭南后回都城,偶然在叔静(孙鼛,字叔静,钱塘人)家用到诸葛笔,喜不自胜,不仅称赞诸葛笔含蓄内敛,“乃尔蕴藉耶”,还认为这是流放归来的大喜事:“今日于叔静家饮官法酒,烹团茶,烧衙香,用诸葛笔,皆北归喜事。”(《书赠孙叔静》)
相比于苏轼的极尽赞美,黄庭坚认为,如果用诸葛笔写小字,那确实十分精妙,但是,如果用来写大字,那就差强人意了。一句“试提笔去纸数寸书,诸葛笔败矣”,充分说明了,在黄庭坚心里,古法制作的诸葛笔,也不过尔尔。
苏轼与黄庭坚在诸葛笔上的不同见解,也是缘自执笔方式的迥异。黄庭坚在《跋东坡论笔》中说:“东坡平生喜用宣城诸葛家笔,以为诸葛之下者,犹胜它处工者。平生书字,每得诸葛笔,则宛转可意……然东坡不善双钩悬腕,故书家亦不伏此论。”
执笔方式的不同不仅是各书法家的个人风格迥异,同时也与家具的演变相联系。唐代以前的坐具一般是低矮的席、榻,人们席地跪坐,执笔者与纸的距离较远,必须得悬腕、肘书写,以手指运动为主,这时期的笔杆细长,笔锋劲弹尖利。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擅长悬腕,据说唐代有人慕名求诸葛氏制作的笔,诸葛氏只得说:“似此特常笔与之尔。前两枝(吴本‘前’下有‘与’字)非右军不能用也。”在五代时期,有人为了学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楷法,为获得宣城诸葛笔一枝,酬以十金。
中唐开始,高型家具开始流行,垂足直立书写成为常态,书写姿势变为伏案而书。书写依靠手腕发力,肘腕倚于案,手指执笔,笔杆开始变短且加粗,笔锋加长。
明 仇英 西园雅集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图画的是北宋时苏轼、米芾、李公麟等学士文人雅集于驸马都尉王诜家西园的故事。画中,这些文人雅士风云际会,挥毫用墨,吟诗赋词,抚琴唱和,打坐问禅,衣着得体,动静自然,书童侍女,举止斯文,落落大方。宋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高家具与矮家具并存。画面中有矮桌的出现,书写者跪坐执笔。
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局部(唐摹本) 大英博物馆藏
画面中女子站立执笔。
“大明万历年款”青花瓷管笔
宣城变样蹲鸡距
宣笔有许多品种,或以用材,或以形制而名,诸如紫毫、散卓、鼠毫、鸡距等。鸡距笔因其笔头形状像鸡爪后突出的距而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鸡距笔赋》称赞道:“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鸡距笔以兔毛为毫,采用缠纸法,用麻纸裹住柱根,笔锋短小犀利,笔毫回弹自然。宋代诗人黄庭坚写有《谢送宣城笔》,感叹鸡距笔难得,“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
鸡距笔结构图
电影《妖猫传》中的“鸡距笔”
日本高僧空海随遣唐使来唐,两年后带走了一批唐朝的毛笔及制作技术。据空海献给日本皇帝的《狸毛笔表》称:狸毛笔四管……昨日进止,且教笔生坂井名清川造得奉进。空海于海西所听见如此,其中大小、长短、强柔、齐尖者,随字势粗细,总取舍而已。简毛之法,缠纸之要,深墨藏用,并家传授。讫空海自家试看新,不减唐家。
鸡距笔历史悠久,早在魏晋至隋唐时期,书法大家们多使用笔锋粗短而硬劲的毛笔,其中较著名的有鸡距笔。有专家分析,晋人王珣《伯远帖》可能是用鸡距笔写成的。书中折笔处往往提起再下的动作与很贴合鸡距笔的运笔特征。从隋智永的《真草千文》的墨迹分析,楷书部分有些捺画以及钩画顿笔处有贼毫冒出;草书部分墨少行笔时常常出现笔画开叉的现象,这些也是由于短锋缠纸硬毫形制特点所造成。
到晚唐时期,书法大家柳公权点评鸡距笔:“出锋太短,伤于劲硬。”一下点出了鸡距笔的缺点,开始慢慢由鸡距笔向散卓笔转变。据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在《山谷笔说》中说:“宣城诸葛高系散卓笔,大概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
左:清 鹿角杆笔
右:清 漆木管鬃毫提笔
02
落纸如漆,徽墨流芳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里记载:“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墨是古人书写必不可少的用品,一般分为“松烟墨”和“油烟墨”两种。在中国书法中,墨与笔相得益彰,有言“墨法之少,全从笔出”。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也说:“书法字法,本寸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芝一大关键已。”在中国绘画中,根据墨与水的不同比例,衍生出“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清。
历代油烟墨配方
书写用墨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天然墨,人工墨的出现不晚于秦代。到了唐末,制墨名家李超、李廷圭父子南迁至歙州(今安徽歙县)采松制墨,徽墨开始闻名四海。徽墨自五代发端,两宋崛起,至明清达到顶峰。徽墨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有落纸如漆的美誉。
“四宝”之一的李廷圭墨
古人有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古代使用的墨与现代的墨汁不一样,而是需要加水研磨的墨锭。经过匠人们千杵万揉的捶打,良墨如漆,经久不衰。墨中至宝当属徽墨,谈起徽墨,一般认为开创者、奠基人是代十国时南唐制墨名家李廷圭。
李廷圭原籍河北易水(今河北保定),李廷圭的父亲李超是制墨名工,为了躲避唐末战乱,举家南迁至歙州(今安徽歙县)居住。因歙州多古松,李家重操旧业,以造墨为生。李廷圭制作的墨坚如玉,且有犀纹,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特点。
李廷圭原姓“奚”,因为他与其父亲奚超制作的墨宝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召奚廷圭担任墨务官,并赐国姓“李”。宋宣和三年(1121 年),改歙州为徽州,李氏制作的墨及其他各大家之墨,统一定称为徽墨。李廷圭墨与澄心堂纸、龙尾砚、诸葛笔并称四宝。宋宣和年间,曾出现过“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方、程之争
明清徽墨有三大流派,以地理位置划分,分别是歙县派、休宁派、婺源派,其中歙县派代表人物程君房、方于鲁二人为抢占市场,相互竞争,在良性竞争中推动徽墨品质的提升,促进了徽州制墨业的进一步发展。
明清徽墨三大流派
方于鲁(生卒年不详),初名大滶,以字行,改字建元,原籍歙县(今安徽歙县),徙居新都(今属四川),明朝万历时墨工。初投谒于程君房门下,后自立门户。自创墨样,编撰《方氏墨谱》。程君房(生卒年不详),活跃于万历年间,名大约,以字行,又字幼博,号筱野,新安(今安徽新安县)人。精于制墨,其墨光洁细腻,款式花纹变化多端,深得文人士大夫喜爱,著有《程氏墨苑》。
明 方于鲁制仙桃形墨
墨形似桃,正面一侧填金阴文隶书表明日期“庚子年甲申月丁酉日记”,另一侧填金阴文篆书“西王母赐汉武桃 宣和殿”。背面阳文楷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以库藏核桃命大学士宋濂为赋一事。侧款为阳文楷书“方于鲁”。
明 程君房制百爵图石绿墨
正面阴文楷书填金“题丁南羽百爵图”和阴文楷书七言诗,背面镌刻百雀图,“雀”通“爵”,百雀图即百爵图。墨一侧阳文楷书“天气元年程君房制”。墨取材天然石绿的彩墨,多用于绘画。
明 程君房制百牛图墨
两面各镌刻 50 头牛图案,饮牛吃草、嬉戏打闹,神态各异。墨正面阳文楷书“程君房”,背面阳文楷书“贡墨”。
徽州墨业历代不乏能工巧匠,在竞争中,墨品的设计充满着文趣,且根据不同客户群体,分为精品墨、贡墨、文人定制墨、礼品墨等,品类繁多。墨的形状也多变,其上雕刻精细、描金施彩,逐渐由实用文具演变为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清 蓝采和立像墨
取自民间传说“八仙”之一蓝采和形象。墨人右手提花篮,立于龙首碧波之上。底座为阳文楷书“乾隆年制”。非常典型的“礼品墨”,讲求墨形和图案的吉祥寓意,烟料稍逊一筹。
在明代中晚期,开始出现了按一定主题设计制作的“集锦墨”,又名“遥函墨”,它们的形状、名称、图案各具特色,有的如画卷,有的似古钱,有的象琴,有的类钟,有的做成亭台楼阁等。集锦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所有墨锭形状相同,图案纹饰不同;二是墨块形制,图案纹饰迥然不同。清代制墨名家胡天柱(1742年-1808年)创立“胡开文”墨业品牌,集各家之长,名品数不胜数,比如“黄山图”、“御园图”系列,都属于集锦墨。
御园图集锦墨墨模拓印图
03
光洁如玉,宣纸千秋
早在西汉时期,古人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中国造纸经历千年,集大成者便是自唐代兴起的宣纸,产自安徽宣城郡(今安徽宣州泾县)。据载,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长安的进贡之物中,宣城郡船中有纸、笔等贡品。
唐代大臣、画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写道:“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唐开元年间宣城郡造的纸因为品质出众而成为贡品,宣纸闻名天下。宋元时期,宣纸的制作技艺趋于成熟,漕溪汪氏和小岭曹氏已有技艺谱系传承。明代年间,宣纸原料配方趋于稳定,品种花色日愈增多。到了清代,编书修志之风盛行,再加上徽商繁盛,带动了宣纸的广泛传播,宣纸的制造业居于全国造纸业之首。
宣纸的生产地安徽泾县,地处中纬度南沿,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境内草本植物越计 1000 余种,独有的草本原料造就该地生产制作的纸有独特魅力,当宣纸与墨相遇,施之于笔墨,有着“墨韵万变”特点。宣纸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因其具备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等特质,享有“纸寿千年”的美誉。
宣纸的主要原料
不同品类生宣原料配比
宣纸的特点是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明清时期,宣纸已成为中国书画用纸的首选。清代中后期以后,除了常用的生、熟宣外,生宣成为各种高级加工纸的首选素材。经过浸染、涂刷、洒溅、砑花等多种工艺复合而成的加工宣纸,蜡笺光滑细腻,虎皮浑然天成,色宣鲜亮动人。
南宋 生玉版宣——张即之《楷书华严经》
以青檀皮为原料,纸品厚实,洁白绵韧,性柔细薄,色如美玉,为宣纸上品。
04
玉德金声,歙砚永泽
汉 三足双龙石砚
1956 年太和县李阁乡双古堆汉墓出土。砚呈圆形,砚盖透雕双螭首,盖顶有提梁,浅刻方格纹。盖内浅刻云纹,间有奔马、飞鹿等神兽。砚底三足刻有熊样纹饰。专家根据石质判断此砚为歙砚,是歙砚“汉代起源说”的重要实物依据。
北宋官员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有记载:“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汉代以前称为“研”。砚的种类繁多,有石砚、泥砚、瓷器砚、铜砚、漆砂砚等。
安徽自古砚石品类丰富,有黄山歙砚、淮南紫金砚、宣城宣砚等,其中尤以歙砚最具盛名。歙砚又名龙尾砚,因产自安徽歙州而得名。歙砚石质细腻、发墨益毫、滑不拒墨、储水不涸,叩之似金属声,所以有“玉德金声”美誉。
歙砚制作工序
歙砚的起源至今仍有争议,一般认为兴于唐宋。形状上以箕形为主,前高后低、前窄后宽,背部的尾端上有两个柱足,造型简单,实用性强。中唐以后,歙砚砚式逐渐丰富,砚石选用逐步规范。歙石石色青莹、坚润如玉;玉石的品类繁多、秀美异常。
隋 赭釉多足砚
1952 年无为县严家桥出土。砚底部有二十一根蹄形柱足,砚面无釉,砚身和砚池有黄褐色釉。砚面微凸,环一周砚池,蕾丝西周君主所设太学——辟雍,所以又名辟雍砚。这种形状是隋唐时期流行的砚形。
南唐时期,专门设有砚务官督采歙砚事宜,歙砚成为贡品。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将龙尾旧坑砚与李廷珪墨、澄心堂纸三者并称为“天下冠”。宋时,歙砚进入大发展阶段,砚石开采达到顶峰。抄手砚(砚底部镂空,手可以伸入,便于移动)代替箕形砚成为主要砚式,文人品砚、藏砚之风盛行,出现了研究歙砚的专著。
任伯年《紫绶金章图》(1883 年)
明代盛行玩砚之风,歙砚的艺术性逐渐超越实用性。歙砚砚雕技艺不断发展,题款刻铭逐渐成凤。清代歙砚开采仍持续低迷,但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发展至顶峰。歙砚雕刻受到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影响,题材涉猎广泛、设计工艺精湛。清代歙砚抄手砚逐渐减少,平底和四边留沿、中间凹下为附池的样式成为主流,且在附池内提铭、雕刻书画图案成为风尚。
05
文房雅赏,沉淀性情
古人的书斋生活是文人的心灵存放处。早在汉代,文学家张衡就曾称赞自己的书房可“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明代戏曲作家高濂(1573 年—1620 年)曾说过:“时乎坐陈钟鼎,几列琴书,拓帖松窗之下,图展兰室之中,帘栊香霭,栏槛花妍。虽咽水餐云,亦足以忘饥永日,冰玉吾斋,一洗人间氛垢矣。清心乐志,孰过于此?”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曾是无数名士的桃花源。文房(书房)虽方寸斗
本文标题:文房四宝谁发明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