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农民会是什么样?不是扛着锄头晒太阳,而是开着无人机、盯着屏幕调水质?在江苏高淳,全国人大代表邢青松正带着一群年轻人,掀起一场农业的“青春风暴”。2025年两会,他抛出的建议就像一剂强心针:现代农业缺的不是地,而是会玩科技的“新农人”。这让我好奇——种地,真的能成为年轻人的新赛道吗?


科技点燃种地新玩法

  邢青松是个“蟹塘老将”。从1992年开始养螃蟹,到2010年带着几万农户搞联社,他30多年没离开过田间水边。如今,他站在高淳的蟹塘边,却发现一个扎心的事实:干这行的,八成是60岁以上的“老面孔”。年轻人呢?大多跑城里去了。


  但事情正在起变化。他调研发现,年轻人不是不爱农业,而是讨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套路。换成无人机投饵料、手机监控水质,他们反倒来劲了。在高淳的永胜圩基地,蟹农们已经开始用“黑科技”养螃蟹——水草机械化种植,水质远程调节,连蟹苗投放都精确到克。这种“智慧农业”,让种地变得像打游戏一样带感。


  数据也挺硬核。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说,当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8%,全国智慧农业市场到2025年预计破千亿。这说明啥?农业不再靠汗水吃饭,而是拼脑子、玩技术。年轻人,正好是这波变革的主角。


从“逃离”到“向往”

  以前,农村是年轻人巴不得逃出去的地方。现在呢?邢青松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回来。为什么?因为现代农业不只是赚钱的营生,更能让人找到存在感。一个90后蟹农跟我说:“用无人机干活,比996爽多了,还能晒朋友圈。”种地不再是苦活,而是酷活。


  邢青松今年的两会建议,就是要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升级,搞更多机械化、


  智能化项目。他相信,只要把舞台搭好,“新农人”就会自己跳上来。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念头:在田野里干点不一样的事,既接地气又有成就感?


新农人的崛起不是梦

  再看看数字。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4年全国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超1000万,近三成投身农业。在高淳青松联社,新农人比例从五年前的不到10%涨到现在的近30%。这不是个例,而是趋势。年轻人带来的不只是劳动力,还有新思路、新技术。比如,有个小伙用数据分析蟹塘水质,硬是把螃蟹产量提了15%。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乡村上演。


你愿不愿意加入这场“风暴”?

  邢青松的建议,其实是抛给所有人的一道题:乡村的未来,需要谁来撑起来?是守着老法子的“老面孔”,还是敢闯敢试的“新农人”?我觉得,答案在你我手里。


  想听听你的想法:你愿不愿意回乡试试水?或者,你觉得“新农人”还能怎么玩出花样?在评论区聊聊吧!顺手点个关注,咱们一起为现代农业攒点人气!


本文标题:新农人“接棒”!谁说种地不能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