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的是谁推荐文章1:明朝那些事:于谦十七岁写的励志诗《石灰吟》,来了解下

  于谦十七岁写出的励志诗《石灰吟》,且读于谦生平。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也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于谦出生于美丽的西子湖畔,从小就很有志向。二十三岁中举,官至少


  保。于谦为官刚正率直,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明英宗在位时,宦官王振专


  权,百官们争相献金求媚,只有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时,什么东西都不带。有一


  次,他的一个同僚提醒他说:“你不送点金银财宝,也得送点土特产吧?”


  于谦甩了甩两只袖子,潇洒一笑,道:“只有两袖清风。”


  回到家中,他还专门写了一首《人京》的诗,以此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一向坚持自己的作风,惹得王振十分不满,因此他就联合朝中大臣


  李锡逢一道劾于谦,害得于谦下了大狱,还差点被判死刑。这件事情被京城


  的百姓知道了,他们联名上书才把于谦救了出来。


  土木堡战役明英宗被俘后,瓦剌军又乘胜追击,直逼北京。京师岌岌可


  危。朝廷中的大臣们纷纷乱作一团,又想逃到南方去避难。当时于谦已经官复原职,留在京城主持兵部的工作。针对部分官员弃逃的事,他厉声说道:“京


  师是天下根本,京师一动国家就完了。宋朝南渡的例子不是活生生地摆在眼前


  吗?再主张南迁的,都该杀!”


  尽管于谦这样说,但朝廷上下,大多数人留京的决心都不大。于谦一边


  忙于部署作战计划,一边努力稳定军心,最终把朝廷从一片哄乱中挽救了过


  来。国家不可一日无君。于谦又带头果敢上书皇太后,立成王为皇帝,是为明


  代宗。于谦片刻不敢耽误,新皇帝一即位,他马上上书急奏道:“敌寇留住了


  太上皇,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请皇上下令各边境守臣加强防守,京城加


  速准备兵马备战。”然后,他又给明代宗推荐了很多能人勇将,并详述了自己


  的作战计划,明代宗都——按照于谦所说的去做了。


  这一年十月,瓦剌首领也先果然挟持着明英宗,以送明英宗回朝为由,


  大举进犯北京,并很快在西直门外扎下了营寨。大将石享认为明军兵力弱,应


  该关起门来防守,瓦剌军弹尽粮绝,自然就会撤兵回去。于谦却不甘示弱地


  说:“敌人的气焰那么嚣张,况且又挟持太上皇,我们一定要给他们迎头痛


  击,杀杀他们的气焰!”


  于谦调兵遣将,带兵出城摆好了攻击瓦剌军的阵势,并严肃了军纪。将


  士们被于谦勇敢坚定的精神感动了,一个个斗志昂扬,要跟瓦刺军决战到底。


  由于于谦和部将们防守严密,作战有方,几十万瓦剌军被打得抱头鼠窜,死伤


  惨重,也先见再这样下去要吃苦头,就带着明英宗和残兵败将逃走了。


  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于谦是最大的功臣,受到了全城百姓的


  爱戴,打了胜饮后,于谦一点都不敢掉以轻心,兢兢业业加强防范,坚决不跟


  瓦剌讲和,誓与敌军奋战到底。在生活上,他拒绝领取厚禄,甚至还拒绝了皇


  帝爱给他盖一座住所的好意,吃住都十分简朴。于谦刚正不阿,直言善谏,代


  宗对他十分敬重和信任,但这却招致了一些朝中奸佞大臣的嫉妒与怨恨。幸好


  代宗力排众议,常常帮他解围。


  明英宗当了一年人质后,终于被也先放了回来。但他一直对于谦耿耿于


  怀,怨恨于谦在他流亡时拥戴他弟弟当了皇帝,还在西直门的大战中没有及时


  救他。公元1457年,明代宗大病,明英宗勾结徐有贞、石亨以及几个宦官,一


  起制造了一起“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病床上的明代宗则被软禁了起来,


  不久就被气死了。


  明英宗重新当上了皇帝,之前一直对于谦不满的人又开始猖狂起来,不


  断在明英宗面前诬陷于谦。明英宗一开始还以“于谦有功”而迟疑不决,但他


  禁不住徐有贞一伙人三番五次的唆使,最终还是以“谋反”的罪名将于谦送向


  了刑场。崇文门外,阴云密布,天色惨淡,京师的百姓,不论男女老少都跑了


  出来,哭着为于谦送行。谁也没有想到,一个日夜为国分忧的大功臣,竟然会在他奋血浴战拼死捍卫过的土地上,迎来被斩的命运。于谦死后,官府去抄家,结果除了必需的生活用品外,家无余财。于谦就这样带着他的清白走了。明英宗杀死于谦后,朝廷变得混乱不堪,边


  境也频频遭受侵犯,可无人能治,无人能敌。当他面临无助的绝境,再度想起于谦时,除了叹息就只能悔恨了。


  石灰吟的是谁推荐文章2: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主题是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描写,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不怕艰难、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千锤万凿出深山”,石灰要经过无数次的捶打和开凿,才能从深山中开采出来。描绘了石灰开采的艰辛。


  

  “烈火焚烧若等闲”,即使面对熊熊烈火的焚烧,它也把这当作很平常的事。展现出石灰的无畏。


  

  “粉骨碎身浑不怕”,哪怕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进一步强调石灰的勇敢和坚毅。


  

  “要留清白在人间”,只为了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这是诗人借石灰来表明自己坚守清白、正直的志向。


  “千锤万凿出深山”,想象那幽深的山脉,寂静而神秘。在那山峦的深处,蕴藏着石灰的原石。无数的工匠们,带着工具,踏入这片寂静之地。他们挥起手中的锤子,一下又一下,重重地敲击着山体。每一锤下去,都伴随着石头的崩裂和四溅的石屑。凿子在他们手中如同灵动的画笔,在坚硬的山体上勾勒出一道道深深的痕迹。那声声锤凿之音,仿佛是大地的脉动,奏响了石灰诞生的序曲。经过无数次的辛勤劳作,石灰原石终于从沉睡的深山中被唤醒,被人们艰难地开采出来。这千锤万凿的过程,不仅仅是对石灰原石的磨砺,更是对坚韧和毅力的考验。


  

  “烈火焚烧若等闲”,被开采出来的石灰原石,被投入了熊熊燃烧的烈火之中。那炽热的火焰,舔舐着每一块石头,仿佛要将它们吞噬。然而,石灰却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姿态面对着这烈火的考验。火焰越烧越旺,温度不断升高,周围的空气都似乎被燃烧得扭曲起来。但石灰在这极端的环境中,没有丝毫的退缩和畏惧。它们默默地承受着高温的炙烤,将烈火的焚烧视为等闲之事。这种从容和坚定,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本质和初心。


  

  “粉骨碎身浑不怕”,经过烈火的焚烧,石灰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但考验并未结束,它们还需要经历粉碎的过程。巨大的石碾无情地碾压着已经烧透的石灰,将它们一点点地碾碎成细腻的粉末。在这粉骨碎身的剧痛中,石灰没有丝毫的抱怨和悔恨。它们深知,只有经历了这样的彻底破碎,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使命。这种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句是石灰精神的升华,也是诗人于谦内心的真实写照。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却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这清白,是纯洁无暇,是正直无私,是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追求。于谦以石灰自喻,表明了自己无论面对怎样的压力和诱惑,都将坚守高尚的品德和节操,不为世俗的污浊所染,不为权势的威逼所屈。他要以自己的行动和精神,为世间留下一份清白和正义的典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有时甚至会感到迷茫和无助。但当我们想起这首《石灰吟》,想起石灰那坚韧不拔、无所畏惧的精神,便能从中汲取力量。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崎岖,只要我们拥有像石灰一样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就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坚守自己的内心,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而不懈努力。


  

  石灰吟的是谁推荐文章3:于谦曾写《石灰吟》,后抗击蒙古被明英宗冤杀,罪名竟是谋反文/傅华轩

  岳飞是家喻户晓的南宋抗金英雄,同时也是著名的词人。尤其是那首满江红,脍炙人口,激荡人心,"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其实,那个蹲在临安安乐窝里的南宋皇帝高宗赵构,看到这首词时,心里一定酸溜溜的。心里想:岳飞呀岳飞!好你个小子!"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闹了半天,你还惦记着被金国掳去的二帝呀,你要是把他们俩都弄回来,我往哪儿摆?一个国家不就出了仨皇帝了?我就要挪窝了?想到这里,不由得用手摸了摸屁股底下的龙椅。听说你小子还有一个口号:"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直捣黄龙府就是把金国的老窝端了,金国灭了,我也就完了,待到二帝回归日,就是我赵构下台时啊。赵构忽然觉得脑门子上,渗出了冷汗。


  于是乎,就把在前线战斗正酣的主帅岳飞,用十二道金牌,紧急召回,由他的打手秦桧,心领神会地给岳飞造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残忍地处死了。残害忠良的罪名,就一直由秦桧顶着。


  在明朝,也有一个著名的抗击蒙军的将领,他也有一首著名的诗: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顾,


  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也算是"一语成谶"。


  他最后也落得个"意图谋逆"的罪名,被处死了,朝廷的群臣心里明白着呢,他是"只留清白在人间"的忠臣。


  此人就是于谦。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明英宗年间,蒙古人大兵犯境。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明英宗,经不住臣子王振的再三撺掇,决定"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这个地方被蒙古人打败了,不但全军覆没,自己还被蒙古人俘虏了。这个土木堡就在现在河北省怀来县境内,在居庸关到大同的长城一线的内侧。从地理上来看,土木堡离北京很近了,现在开车走高速,最多也就一小时车程。北京城里听说皇帝给人家俘虏了,一下子乱套了。皇太后急急慌慌地准备了无数的金银财宝,给蒙古人送过去,想把儿子赎回来,结果,蒙古人把金银珠宝收下了,但是,就是不放人!还扬言攻打北京,恢复"大元江山"!


  就在这紧急关头,朝廷上众多大臣,竟然纷纷表示,弃城而逃吧,到南京


  去避避风头,如果让人家蒙古人全都逮去就麻烦了!到了南京然后再慢慢和蒙古人议和……。


  在这个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兵部尚书于谦力排众议,力主抗蒙,有条不紊地从各地调来兵马,积极备战迎敌。并且严惩了罪魁祸首王振的余党,大快人心。一时稳住了局面。


  国不可一日无君,群龙无首怎么迎敌啊。于是,于谦又拥立了英宗的弟弟郕王为皇帝,是为代宗。当蒙古人挟持着英宗攻到北京城下时,于谦披挂上阵,身先士卒,一鼓作气击溃了蒙古大军。蒙古人带着英宗灰溜溜的逃走了。


  后来,蒙古人觉得这个英宗是块烫手的山芋,留着也没有用了,就把英宗放回来了。英宗回来后,开始和已经做了皇帝的弟弟代宗斗法,最终英宗趁着代宗生病的机会,夺取了皇位。夺了皇位之后,他心里还暗暗地记恨着于谦,好你个于谦,差点把老子的皇位给弄没了。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之后,大将石亨等也是心领神会地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到了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岳飞也是在后来的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比较起来,于谦的悲剧和岳飞还真有某些相似啊。


  石灰吟的是谁推荐文章4:「学习强国 诗词赏析」(96)《石灰吟》(明·于谦)

  学习强国答题系统中有很多题目都是关于中国诗词文化的,学习强国,赏析诗词,岂不快哉!书生整理其中部分相关题目,供大家学习借鉴,若有错误疏漏之处,还望大家多多包涵,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文中部分图片及内容于网络,若有,通知必删!)


强国题目

  强国题目


诗词原文

  诗词原文


诗词译文

  诗词译文


  石灰吟的是谁推荐文章5:《石灰吟》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戳音频,让全国最好的声音带你穿越回到少年


  小学《语文》第12册 人教2006年版


  简介


  于谦像


  于谦(1398-1457),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字廷益,号节庵,明朝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石灰吟的是谁推荐搜索词:

  

  1.石灰吟的是谁?以及全诗是什么?

  

  2.石灰吟的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3.石灰吟的是谁带拼音

  

本文标题:石灰吟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