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推荐文章1:跟着总书记探寻古籍里的生态文化·理念篇丨“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8月12日,世界大象日,让人们又想起了那段云南大象的北上南归之旅,长达1000余公里的旅程牵动全球目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领域的“中国式浪漫”向来不缺乏自然万物的生机繁盛、相依相存。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赋予时代新意。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衔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苍。”诗中描写的翠云廊绵延300余里,植有柏树1.2万余株,苍劲挺拔。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第一站就来到这里。“翠云廊确实是叹为观止啊!”总书记感慨:“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挖掘出很多意义,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这是2023年7月24日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拍摄的树龄约2300年的剑阁柏。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动辄上千年、甚至两千多年的参天古柏,让人们不禁从更广阔的时间维度上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精粹中汲取滋养,为古老文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面对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的发展考题,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循足迹,听嘱托——
在广西南宁,指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
在陕西榆林,指出“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在河北雄安新区,强调“‘千年大计’,就要从‘千年秀林’开始,努力接续展开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
…………
山高水远,对生态和谐的牵挂如初;思虑深长,着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未来。
万物并育·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
在黄河“几字弯”顶端有个优美的地名——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
一山分两原,一水生百湖。在这里,一半风吹草低,一半麦浪翻滚;一半策马奔腾,一半泛舟水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天地境界有了具象化呈现。
2020年10月27日拍摄的乌梁素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
5日,先去乌梁素海,看水;再到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看田。
6日,到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看林;随后前往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看渠;当日下午,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为防沙治沙把脉定向。
足迹昭示理念。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从2013年创造性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此后又把“草”和“沙”纳入其中,逐字增添,是实地调研后的渐进发展,是系统观念的深刻诠释。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思考,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古老智慧相得益彰。
有一组亮眼的数据:近年来,我国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山水工程”),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
“‘中国山水工程’将所有生态系统视为‘生命共同体’,通过不懈努力恢复了中国数百万公顷的土地。”2022年岁末,“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颁奖词如是赞誉。
千年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生态领域延伸拓展
历史的长镜头,定格惬意温馨的场景。
去年5月,古都西安,六国元首共同观看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大屏幕上,“秦岭四宝”次第展现,鸟兽虫鱼恣意栖息。
2015年底,津巴布韦野生动物救助基地,习近平主席亲切地摸着小象的鼻子,给它们递喂食物。习近平主席向救助基地创始人介绍了中国正在开展的大熊猫繁育计划,并提到中国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正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动物得到有效保护。
……
“我们致力于永续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我们身处同一个地球村,在我们有生之年可能找不到另一个星球供人类生存了。英语里也有一句话:‘地球不是我们从祖辈那里继承的,而是向我们的子孙借来的。’”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透着浓浓的天下情怀。
传承千年智慧,我们遵循“天人合一”与自然为伴,追求“美美与共”与世界相交。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生态领域延伸拓展,向世界发出中国主张。
——这是掷地有声的中国承诺: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有诺必践的中国担当:
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加快构建“双碳”政策体系……
——这是美丽中国的生态答卷:
“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我坚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必将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策 划:田俊荣、杨学博、姜 赟
统 筹:李 翔、赵 鹏
文 字:林小溪 张寒星(实习)
编 辑:尚 丹、温腾、仰婉晨
校 检:江润楠、朱利
: 人民日客户端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推荐文章2:跟着总书记探寻古籍里的生态文化·理念篇丨“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8月12日,世界大象日,让人们又想起了那段云南大象的北上南归之旅,长达1000余公里的旅程牵动全球目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领域的“中国式浪漫”向来不缺乏自然万物的生机繁盛、相依相存。
2021年8月13日在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何有刚 摄)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赋予时代新意。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衔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苍。”诗中描写的翠云廊绵延300余里,植有柏树1.2万余株,苍劲挺拔。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第一站就来到这里。“翠云廊确实是叹为观止啊!”总书记感慨:“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挖掘出很多意义,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这是2023年7月24日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拍摄的树龄约2300年的剑阁柏。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动辄上千年、甚至两千多年的参天古柏,让人们不禁从更广阔的时间维度上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精粹中汲取滋养,为古老文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面对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的发展考题,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循足迹,听嘱托——
在广西南宁,指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
在陕西榆林,指出“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在河北雄安新区,强调“‘千年大计’,就要从‘千年秀林’开始,努力接续展开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
…………
山高水远,对生态和谐的牵挂如初;思虑深长,着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未来。
万物并育·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
在黄河“几字弯”顶端有个优美的地名——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
一山分两原,一水生百湖。在这里,一半风吹草低,一半麦浪翻滚;一半策马奔腾,一半泛舟水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天地境界有了具象化呈现。
2020年10月27日拍摄的乌梁素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
5日,先去乌梁素海,看水;再到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看田。
6日,到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看林;随后前往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看渠;当日下午,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为防沙治沙把脉定向。
足迹昭示理念。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从2013年创造性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此后又把“草”和“沙”纳入其中,逐字增添,是实地调研后的渐进发展,是系统观念的深刻诠释。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思考,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古老智慧相得益彰。
有一组亮眼的数据:近年来,我国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山水工程”),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
“‘中国山水工程’将所有生态系统视为‘生命共同体’,通过不懈努力恢复了中国数百万公顷的土地。”2022年岁末,“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颁奖词如是赞誉。
千年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生态领域延伸拓展
历史的长镜头,定格惬意温馨的场景。
去年5月,古都西安,六国元首共同观看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大屏幕上,“秦岭四宝”次第展现,鸟兽虫鱼恣意栖息。
2015年底,津巴布韦野生动物救助基地,习近平主席亲切地摸着小象的鼻子,给它们递喂食物。习近平主席向救助基地创始人介绍了中国正在开展的大熊猫繁育计划,并提到中国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正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动物得到有效保护。
……
2018年1月27日,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山区内拍摄的野生朱鹮。新华社发(石铜刚 摄)
“我们致力于永续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我们身处同一个地球村,在我们有生之年可能找不到另一个星球供人类生存了。英语里也有一句话:‘地球不是我们从祖辈那里继承的,而是向我们的子孙借来的。’”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透着浓浓的天下情怀。
传承千年智慧,我们遵循“天人合一”与自然为伴,追求“美美与共”与世界相交。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生态领域延伸拓展,向世界发出中国主张。
——这是掷地有声的中国承诺: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有诺必践的中国担当:
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加快构建“双碳”政策体系……
——这是美丽中国的生态答卷:
“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我坚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必将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策 划:田俊荣、杨学博、姜赟
统 筹:李翔、赵鹏
文 字:林小溪 张寒星(实习)
编 辑:尚丹、温腾、仰婉晨
校 检:江润楠、朱利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推荐文章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旨归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反映,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标志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境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革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
人类社会发展,需要从自然界摄取物质、能量和信息,这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前提。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环境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且也是重要的精神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体力智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然而工业文明往往会过分突出人的主体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渐渐走向疏离。在实用主义的指导下,人把自然作为索取对象和工具手段,不断地对自然提出各种要求,逐渐发生了人与自然的分化,以至于发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错误地认为人可以主宰自然。然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却一次次地教育了人,人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不能站在自然界之外去支配自然界,人的血肉之躯于自然界并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奴役自然本身是不明智、不现实的,切近的、眼前的利益在短时间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事与愿违,“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自然灾害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为破坏了的自然会造成人类发展的困境。据联合国环境署告,2016年,冲突、暴力和自然灾害造成约3110万人在自己的国家流离失所,其中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人数达2420万人。自然对人类的复还体现在自然物种的加速灭绝,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等,全球生态危机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实质上,自然灾害是以“天灾”为表象的“人祸”,是人类过度地干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这就警示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既要利用好自然,又要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一方面,人要依赖于自然生存和发展,需要自然提供直接的生活资料和生命的活动资料;另一方面,自然对社会也有依赖,依赖人对它的认识和开发,依赖人对它的尊重,从而发挥其存在价值。人应该顺应自然,在人与自然“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建设美丽世界。当前我国处在多重挑战的关键期、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的攻坚期和解决生态问题的窗口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社会利益主体和需求表达呈现多元化、复杂化态势,特别是人们的生态文化理念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培育敬畏自然的生态价值理念迫在眉睫。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培育良好生态文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人的理念决定人对自然改造的方向,人的实践活动不是任意妄为的,需要正确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化解生态危机,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自然生态更优美,人民生活更美好。
树立“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思维。中华文明从肇始之初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化思维方式,从“人—自然—社会”整体意义上认知和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天人合一”认为人类和自然万物是一种整体性的大生命观,是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满合一的自然状态,人以其文化创造成为协和万物的德性主体,能“为天地立心”,把生养万物作为自己的职责,用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万物,行自然界的“生生之道”。“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思维是对工业文明的整体性超越。工业文明的理论前提是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可以依凭科技和工具的进步无限制地开发利用;其价值目标是为了实现资本利润最大化,对工人和自然进行双重盘剥;其实践指向是奉行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以无限追求物质财富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忽视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片面追求个人权利,忽视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为社会与自然危机埋下了隐患。新时代,生态文化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超越和扬弃,从而走向“天地人”整体观的视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是系统化的整体性思维,用协调发展的方式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要使人能够享有自然界的生态资源,并实现永续发展。
培育道德共同体的伦理价值理念。生态整体主义要求把“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以此作为评判人类生产生活、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准。罗马俱乐部在《人类处在转折点》中提出全球伦理学,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促动了人类对生态伦理的普遍关注,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提出大地伦理,要求人对构成生态的无生命物也负有道德责任,建立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和谐的价值观,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要义是树立道德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责任意识、公正意识和价值意识三个方面。在责任意识上,强调既要对人和社会负责,也要对大自然负责,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像对待兄妹那样对待他人,视万物(动物和植物)为自己同胞的时候,这个人才是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在公正意识上,强调既要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公正,还要体现种际、代际和环境公正,如以均衡的条件、平等的机会实现代际之间的有效整合,发达国家作为生态污染的主要破坏者和全球能源资源的最大消耗者,有义务和责任为全球环境的平衡和恢复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价值意识上,强调既要树立工具价值理念,也要树立人的内在价值理念,即实现求真和向善的统一。在地球环境遭受大量生产、大量浪费的今天,只有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一切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础标准,才能以“仁爱”之心面对自然万物,实现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共存。
塑造丰富完美的生态人格。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生态人格的塑造。生态人格是指具有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人所具有的品质,是尊严、责任和价值的集合体,集求真、趋善、臻美于一体,是在生态化思维方式指导下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知性的人,“求真”是生态人格塑造的第一个基本要求,即首先需要对自然、社会与人自身及其关系有科学的认知,掌握其客观规律,从而适应强大的自然,进而运用自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其次,生态化的人需要超越工具理性,达到“趋善”的价值理性,具有“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主义生态思维,在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认识自然的内在价值,实现“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其三,生态人应具有“臻美”的品格,具有生态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生态人格,心存敬畏之心,与大自然互融共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达到人与自然融通之境。面对当前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从生态文化培育的视角去反思人的思维方式、伦理价值和人格塑造,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路径。
:学习时 :王艳峰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推荐文章4:跟着总书记探寻古籍里的生态文化·理念篇丨“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8月12日,世界大象日,让人们又想起了那段云南大象的北上南归之旅,长达1000余公里的旅程牵动全球目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领域的“中国式浪漫”向来不缺乏自然万物的生机繁盛、相依相存。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赋予时代新意。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衔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苍。”诗中描写的翠云廊绵延300余里,植有柏树1.2万余株,苍劲挺拔。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第一站就来到这里。“翠云廊确实是叹为观止啊!”总书记感慨:“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挖掘出很多意义,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这是2023年7月24日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拍摄的树龄约2300年的剑阁柏。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动辄上千年、甚至两千多年的参天古柏,让人们不禁从更广阔的时间维度上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精粹中汲取滋养,为古老文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面对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的发展考题,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循足迹,听嘱托——
在广西南宁,指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
在陕西榆林,指出“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在河北雄安新区,强调“‘千年大计’,就要从‘千年秀林’开始,努力接续展开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
…………
山高水远,对生态和谐的牵挂如初;思虑深长,着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未来。
万物并育·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
在黄河“几字弯”顶端有个优美的地名——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
一山分两原,一水生百湖。在这里,一半风吹草低,一半麦浪翻滚;一半策马奔腾,一半泛舟水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天地境界有了具象化呈现。
2020年10月27日拍摄的乌梁素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
5日,先去乌梁素海,看水;再到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看田。
6日,到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看林;随后前往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看渠;当日下午,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为防沙治沙把脉定向。
足迹昭示理念。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从2013年创造性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此后又把“草”和“沙”纳入其中,逐字增添,是实地调研后的渐进发展,是系统观念的深刻诠释。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思考,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古老智慧相得益彰。
有一组亮眼的数据:近年来,我国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山水工程”),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
“‘中国山水工程’将所有生态系统视为‘生命共同体’,通过不懈努力恢复了中国数百万公顷的土地。”2022年岁末,“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颁奖词如是赞誉。
千年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生态领域延伸拓展
历史的长镜头,定格惬意温馨的场景。
去年5月,古都西安,六国元首共同观看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大屏幕上,“秦岭四宝”次第展现,鸟兽虫鱼恣意栖息。
2015年底,津巴布韦野生动物救助基地,习近平主席亲切地摸着小象的鼻子,给它们递喂食物。习近平主席向救助基地创始人介绍了中国正在开展的大熊猫繁育计划,并提到中国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正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动物得到有效保护。
……
“我们致力于永续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我们身处同一个地球村,在我们有生之年可能找不到另一个星球供人类生存了。英语里也有一句话:‘地球不是我们从祖辈那里继承的,而是向我们的子孙借来的。’”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透着浓浓的天下情怀。
传承千年智慧,我们遵循“天人合一”与自然为伴,追求“美美与共”与世界相交。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生态领域延伸拓展,向世界发出中国主张。
——这是掷地有声的中国承诺: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有诺必践的中国担当:
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加快构建“双碳”政策体系……
——这是美丽中国的生态答卷:
“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我坚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必将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策 划:田俊荣、杨学博、姜 赟
统 筹:李 翔、赵 鹏
文 字:林小溪 张寒星(实习)
编 辑:尚 丹、温腾、仰婉晨
校 检:江润楠、朱利
: 人民日客户端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推荐文章5:生态文明: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的生态思想,吸取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和方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相结合的科学产物,指明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科学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汲取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吸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的生态思想,针对当代现实问题,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和方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指明了科学方向。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资源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资源。“天人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议题。尽管天具有“天帝”、“天命”、“天意”等客观唯心主义的局限,但也具有自然之天的意思。如孔子所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同时,尽管存在着天人相分、天人感应、天人交相胜等观念,但“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观念,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蕴。如唐代韩愈所言:“形于上者谓之天,形于下者谓之地,命于其两间者谓之人。”
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儒家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统一的“三才”思想,要求“与天地参”。
三才即天、地、人三者构成的系统,“与天地参”即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或可称之为“致诚配天”。客观无妄的“诚”是天道运行法则,诚实守信的“诚”是人道准则。以诚实守信之心对待客观无妄的自然,即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家提出了天大、地大、道大、人大四者相统一的“四大”思想,要求“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自然而然的意思,如同深层生态学所讲的“让河流自己流淌”。可见,天人合一具有遵循自然规律的唯物主义意蕴。
由于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业民族,因此,天人合一要求人类行为必须遵循“天时”。生物与环境的有机联系在时间上的表现和表征形成了生态学季节节律。中国古代用“时”(天时、农时)来表达这一规律,要求根据四季轮回,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切不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孟子的话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即遵循生态学季节节律是农业生产、渔猎生产、林业生产可持续性的条件,是人类生活可持续性的保证。同时,他引用荀子的话指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即尊重天时是实现自然可持续性和人类可持续性的基本保证。显然,遵循天时(月令)是天人合一的直接要求。
总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
西方社会同样存在有机思维传统,但近代以来,适应资本逻辑的要求,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成为主导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人为自然立法”,结果导致了生态危机。在批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揭示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和社会实质,形成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在科学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内在关联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露了形而上学的反自然、反生态的弊端。通过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吸收和改造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思维,他们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共产主义的重要规定和重要追求。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他们认为,历史科学是唯一的科学,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两个方面。只要有人存在,二者就不可分割。在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过程中,他们指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劳动和自然界共同构成了财富的源泉。在此基础上,以进化论等方面的自然科学成果为依据,恩格斯提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是不可分割的系统。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在人与自然构成的有机系统中,自然具有先在性、客观性和条件性,但是,人类能够通过实践使自然成为人化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通过劳动实现物质变换,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种典型的生态关系。
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复。人类必须根据自然规律来调节自己与自然交往的行为。人类的肉体和精神都于自然,都存在于自然当中,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人类的超越性就在于,能够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构造。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结合,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毛泽东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思想,邓小平发出了全民义务植树的倡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当中,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和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根本遵循
面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和方略,实现了视域融合和综合创新。
在一般方法论意义上,过去一般将联系、全面、发展看作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的观点和方法也看作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这正如中国古代所讲的“五行”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木水火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循环不已。”从系统观点来看,自然是一个统一的生命整体,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链条。同样,必须将环境治理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他要求我们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因自然而生。只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养育自然,才能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正常进行,这样,人类才能繁衍生息,社会才能永续发展。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
在社会发展的层面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深刻反思和批判资本主义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弊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坚持绿色发展,努力促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例如,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息,就在于具有有机农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齐民要术》的话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今天,只有坚持以绿色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哲学实质来看,无论是作为目标的生态文明还是作为手段的绿色发展,都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和”是有原则和有差别的统一,即“以他平他谓之和”。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荀子的话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过程中形成的二者系统发生、协同进化的过程和状态。这是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灵魂和实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的生态思想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实现了有机思维、辩证思维、生态思维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成果,是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根本遵循。(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云飞)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推荐搜索词:
1.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2.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例子
3.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标题: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