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的配方
补阳还五汤的配方推荐文章1:男性隐疾清代传世名方——补阳还五汤
清代京城有一个名医叫王清任,他写的 《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中就有一首可以治男性疾患的补阳还五汤,其效果堪称经典,今天我们就看看这个方子。
它的组方是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我们来看个医案,前几个月门诊来了35岁的一位患者,他就是阳伟,好几年了,遍用药无效,西医,中医,都试过了,撞遍南墙,妻子鼓励他继续求医。
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面色发黄,有点懒言少语,不想说话,同时还有身体乏力,精神差的表现,把脉发现他的脉象沉涩,看舌苔看到他的舌苔薄白,还有点发紫。
于是我心里有数,直接用清代王清任的名方,黄芪,当归,蜈蚣,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
结果这人看到这方子就问我:“医生你这方子补脾胃还是补肾气的?”
我说:“你知道你之前为什么好不起来吗?就是因为补这个字,这个方子什么都不补,而是活气血,相信我,一个疗程之后来看。”
后来来看,果然喜悦之色浮于脸上,我让他接着20天,诸症悉平。
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我们来看这名患者脉象和舌苔。
脉象沉涩,舌苔发紫,这说明气血不畅,气滞血瘀。所以我们直接用王清任的名方加减,王清任这个人非常擅用黄芪,善用到什么地步呢,由补阳还五汤就可见一斑,它的组方是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其他的药都是几克,但是黄芪重用黄芪了,黄芪重点是补气,其他的药都是活血化瘀,所以患者气滞血瘀,而这个方子治的就是气滞血瘀,当然我们做了加减,加了蜈蚣,蜈蚣可以通经活络,引阳气。他身体气足了,血活络了,宗筋得到了滋养,自然就好起来。
补阳还五汤的配方推荐文章2:治疗中风气虚血瘀的名方补阳还五汤,补的什么阳?又还的什么五?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中风这事儿啊,真是防不胜防。有人上一秒还在哈哈大笑,下一秒嘴角就歪了;有人睡前还好好的,醒来就一半身子不听使唤。你说气人不?可偏偏,这病就是这么猝不及防,像个爱搞突然袭击的小偷,专挑人放松警惕的时候下手。
说到治疗中风的名方,补阳还五汤算是中医界的“老熟人”了。可你要是认真琢磨这个名字,可能就有点犯迷糊——“补阳”?
哪门子的阳?“还五”?这又是哪五?今天咱们就来把这道方子好好掰开揉碎,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补的是什么阳?说起“阳”,大家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阳气,毕竟中医里“阳主生发”,阳气旺盛的人,精神抖擞、走路带风,像是天生自带光环。
可问题是,中风的病人,哪儿哪儿都不像个“阳气不足”的样子,反而是嘴歪眼斜、半身不遂,怎么看都像是气血不通、血瘀阻滞的表现。那这“补阳”到底是补的啥?
其实,这里的“阳”指的是“气”的动力,特别是推动血液运行的阳气。想象一下,血液就像河水,气是水流的推动力。
如果气虚了,血液运行就会变慢,甚至停滞,形成瘀血。
中风的一个重要病机,就是气虚导致血行不畅,进而血瘀阻塞经络,导致半身不遂、肢体麻木。
所以,“补阳”就是在补这个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让气足了,血才能流得动,瘀血才能化掉。补阳还五汤的核心,就是用“黄芪”这个大补气的高手,把气补足,把“河水”推着走,防止血液堵在半路。
二、还的是什么五?这个“五”啊,不是五脏六腑的“五”,也不是五花肉的“五”,而是中风后遗症中最容易受损的“五个部位”——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手足麻木、肢体无力。换句话说,这个方子就是冲着中风后遗症去的,目标明确,绝不含糊。
“还”字的意思,就是让这五个功能恢复,让瘫痪的人能站起来,说话含糊的人能清楚表达,手脚麻木的人能重新找回感觉。
用现代医学的话来说,就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血液循环,让中风后遗症的患者不至于“半残”。
三、补阳还五汤里的“七大天王”,个个身怀绝技要说补阳还五汤厉害,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立意精准,更因为它的配方精妙,七味药各司其职,配合得天衣无缝。
1. 黄芪——补气第一高手这个药啊,简直是“打气筒”本筒,专门用来给气虚的人“充气”。补阳还五汤里,黄芪用量超大,甚至能占到全方的一半!
这就说明,它是这个方子的绝对主力,核心任务就是补足气,让血动起来。
2. 当归——活血补血的“润滑剂”血瘀的问题,光补气是不够的,还得把血液“养”得更好,让它能顺利流淌。当归就是干这个活儿的,它既能活血,又能补血,就像给堵住的水管加点润滑油,让血液不至于越走越慢。
3. 川芎——血管的“疏通工”川芎的任务很简单:疏通血管,打通关节。它的特点是“上行头目”,特别适合用来治疗中风后遗症,比如头痛、头晕这些症状。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疏通下水道的“管道工”,专门解决血管堵塞的问题。
4. 赤芍——清热解毒的“消炎高手”中风患者的血管里,其实往往有很多炎症,血管壁可能也是发炎的。
赤芍就是来干这个活的,它能清热凉血,减少炎症反应,让血管更通畅。
5. 桃仁——“血液清道夫”桃仁的任务,是把已经形成的血瘀慢慢化掉。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血液里的“清道夫”,负责把那些堵住血管的瘀血一点点清走。
6. 红花——加速血液循环的“发动机”红花的作用,就是让血液流得更快一点,避免再次形成瘀血。它就像是血液循环的“加速器”,让血不至于又堵在半路上。
7. 地龙——“血管扩张专家”地龙,别看名字奇怪,其实它是一种蚯蚓类的生物药材,它有个特别厉害的本事,就是能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这对于中风患者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能大大减少再次中风的风险。
四、关于中风的几个常见误区误区一:中风是“脑溢血”,吃点活血化瘀的药就行?错!中风分为两种:缺血性中风(脑梗)和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补阳还五汤适用于缺血性中风,而对于脑出血的患者,乱用活血药反而可能加重出血。
误区二:中风只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不一定!近年来,40岁以下的中风患者越来越多,甚至有20多岁的年轻人中风。 主要原因是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熬夜、压力大等因素,导致血管提早老化。
误区三:中风后只要能走路了,就算恢复了?走路不等于完全恢复!很多中风患者虽然能走,但走路僵硬、说话迟缓、手脚无力,这说明神经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
补阳还五汤的作用,就是帮助患者进一步恢复,让他们能更接近正常状态。
五、中风患者日常调养的几点建议1.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避免再次中风。
2. 饮食清淡,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燕麦、黑木耳等。3. 适当运动,太极拳、八段锦、散步都是不错的选择。4. 规律作息,别熬夜,睡眠不好容易加重血管问题。5. 情绪稳定,生气、焦虑、抑郁都会影响血管健康。
结语补阳还五汤不是“包治百病”的仙丹,但它确实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典名方。它的核心,在于补足气,让血液流通,让瘀血化开,让失去的五种功能尽可能“还”回来。中风虽可怕,但只要用对方法,调整好生活方式,还是有希望恢复的。愿大家都能远离中风,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补阳还五汤的配方推荐文章3:汤头歌诀—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赤芍芎 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 血中瘀滞用桃红
方解 :方剂由赤芍、川芎、当归尾、地龙、黄芪、桃仁、红花组成。本方为益气活血之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之常用方。常用于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舌暗淡,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方中重用生黄芪,甘温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为佐药;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并引诸药之力直达络中,为佐使药。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可愈。
补阳还五汤的配方推荐文章4:
补阳还五汤的配方推荐文章5:来自清代的一张名方——补阳还五汤,可补气活血,通络化瘀
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有这么一个方子——补阳还五汤。
它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证,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
先来看看补阳还五汤的组方: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方中黄芪补气升阳,当归尾活血补血,赤芍和地龙则能通经活络,川芎和红花则有助于行气活血,桃仁则能润肠通便,诸药合用,补气活血,通络化瘀,共同发挥出补阳还五汤的独特功效。
一般用到这个方子的患者都是由于正气不足,气血瘀滞,进而出现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症状。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气血瘀滞成为了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因此,补阳还五汤再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研究发现这个药方不仅适用于中风患者,还可以广泛应用于由气血瘀滞引起的其他多种疾病。例如,慢性疲劳综合症、失眠、抑郁等精神类疾病。
此外,补阳还五汤还可以用于辅助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往往与患者的气血瘀滞有关,而补阳还五汤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气血状况,从而达到辅助治疗的效果。
而我则常常将它加减后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中医认为,气血瘀滞、痰湿内阻是这个病的关键因素。若情志不畅、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致使体内气血运行失常,痰湿内生,脉络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便随之而来。
真实案例
张女士,47岁,患有高血压多年,平时血压控制不稳定。近期发现左眼视力模糊,看东西变形。查体:双眼瞳孔正大等圆,直径约3cm,左眼对光反射迟钝,有眼对光反射灵敏。小瞳孔可见:左眼底视盘边界不清,充血、水肿,动脉细,静脉迂曲扩张,管径不均,视网膜广泛的火焰状出血及棉绒斑,黄斑水肿,右眼眼底正常,确诊为左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部分阻塞。
患者感觉乏力、无明显口渴,大便正常,小便频数,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辩证:气虚血瘀证。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络。
开方: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三七粉。
治疗10天后,患者左眼视物不清较前好转,继用前方加生地黄,淮山药、桑椹子、菊花。服药10剂后,患者左眼视力恢复至1.0,复查眼底,左侧颞上侧静脉扩张稍减,星芒状出血逐渐减少。
此方在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方面也显示出独特的疗效。黄芪补气固表,当归养血活血,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能助当归破瘀通经,与黄芪相配,则补气而不壅滞,活血而不伤正。地龙、三七粉通络止痛,化瘀止痛,增强活血通络之力。
诸药合力,先通瘀阻之脉络,再调和气血,方能使眼部脉络通畅,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症状才得以改善。
而后期加入的生地黄、淮山药、桑椹子、菊花,则进一步强化了滋阴养血、清热明目的功效,使得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中医将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归类于“暴盲”之症。此病症的根源在于暴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热以及脉络闭阻。
《审视瑶函》古籍中明确提及,本病多由七情波动、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热病侵扰、痰火内蕴等因素诱发。根据中医理论,眼与脏腑、气血、经络等密切相关,其中“气”与“血”相互依存、互为表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需血以滋养,血需气以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血亏,血虚则气弱。气虚状态下,血流无力推动,易致血流滞缓、瘀滞,最终形成血栓,造成血管阻塞。同时,气虚还使得摄血无力,血液溢出脉络之外,造成视网膜出血。
在临床上,肝经郁热、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等症状较为常见。因此,在诊治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时,以活血化瘀、通络明目等方法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最后提醒大家,中医讲究对症调理,文章中的方法不适合所有人。万不可照搬照用,还需诊断才能更为准确。如不对症盲目套方反而会使病情加重。
补阳还五汤的配方推荐搜索词:
1.补阳还五汤的配方用量
2.补阳还五汤的配方剂量多少克
3.补阳还五汤的配方及功用
本文标题:补阳还五汤的配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