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博物馆观后感推荐文章1:中国地质博物馆:穿越时空的地质之旅

  中国地质博物馆,它不仅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国家级地学博物馆,更是亚洲历史悠久、藏品丰富、规模宏大的综合性地学博物馆之一。走进这座位于西城区羊肉胡同15号的博物馆,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地质之旅,让人不禁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探索自然的智慧肃然起敬。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6年,其前身是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标本陈列室。经过岁月的洗礼,1958年现馆舍建成,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1986年改为现馆名。这座博物馆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以其丰富的藏品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


  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十分合理,每日9:00至16:30(16:00停止入馆),星期一闭馆(节假日除外),为游客提供了充足的参观时间。票价方面,普通成人票为每人15元,未成年人、成年学生、教师及60岁以上老年人等群体可享受优惠票(0元)。此外,博物馆实行预约参观制度,游客需提前在微信公众号预约系统进行实名预约,以确保参观的顺利进行。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琳琅满目的地质标本。从巨大的恐龙化石到微小的矿物晶体,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地球亿万年来的沧桑巨变。博物馆设有地球展厅、矿物岩石展厅、宝石展厅、史前生物展厅等四个常设展厅,每个展厅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展品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地球展厅内,一个硕大无比的地球仪缓缓转动,地面是星座的图案,让人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宇宙之中。这个展厅以动力为主线,介绍了在内外动力的作用下,地球上发生的重要地质作用。从板块运动、褶皱断裂到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都得到了生动而详细的展示。通过这些展览,游客可以深刻感受到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以及地球内部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矿物岩石展厅则展示了自然界中矿物岩石的成因、原始产出情况、分类以及代表性矿物岩石的感官特征和可供人们使用的特性。这里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这些矿物标本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色彩,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游客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矿物岩石的纹理、光泽和硬度等特征,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地质背景。


  宝石展厅更是让人目不暇接。这里展示了宝石、玉石、有机宝石、贵金属等材料及其成品,并融入了宝石鉴定、鉴赏、琢型、评价等知识点和兴趣点。单晶宝石和玉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天然宝石与人工宝石的对比展示更是让人一目了然。在这个展厅里,游客可以近距离欣赏到红宝石、绿柱石、祖母绿、碧玺等珍贵宝石的风采,感受它们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和神秘色彩。


  史前生物展厅则带领游客回到了遥远的过去。这里展示了从最早期的生命到生物大爆发的各个阶段的化石标本,包括恐龙系列化石、古人类化石以及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这些化石不仅记录了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更让我们对自然界的奥秘充满了敬畏之心。游客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化石的形态和结构,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生命的奥秘。


  除了常设展厅外,中国地质博物馆还经常举办各种科普讲座和展览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参观体验,更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地质知识水平。例如,博物馆曾举办过“逐梦深地 探索未知”的主题讲座,邀请了地质学领域的专家为游客讲解地球内部的奥秘和地质勘探的最新进展。这些活动不仅让游客们学到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在科普教育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博物馆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接触地质学奥秘的机会,还通过举办各种科普活动和展览,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许多青少年在参观完博物馆后,都表示对地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将来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


  在参观过程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这里不仅是一个展示地质标本和科研成果的平台,更是一个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生动的展示方式,让游客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到了丰富的地质知识,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和魅力。


  此外,中国地质博物馆还非常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体验。在博物馆内,游客可以通过触摸屏了解地质现象的形成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威力,还可以通过VR技术身临其境地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这些互动体验项目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也让他们对地质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中国地质博物馆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自然与人类的桥梁。它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地球的历史和生命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地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守护这个美丽的家园。


  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一座充满魅力和知识的宝库。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学习到丰富的地质知识,感受到科学的力量与魅力。如果你也对地质学和自然科学感兴趣,不妨抽个时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地质博物馆观后感推荐文章2:在烟台认识和了解自然与地质现象的好去处:中国地质博物馆烟台馆

  原计划是去牟平养马岛,途中顺路在马山寨到路旁的烟台地质博物馆去参观一下,原来预留参观的时间是一个小时。


  中午时分自驾车到达烟台地质博物馆,疫情期间,按规定扫码登记后进入博物馆院内,才陆续发现馆内外的展览内容远远超出预期,原计划的一个小时,结果在此停留了半天时间,去养马岛的计划只能放弃了。这还仅是走马观花般的参加,如果细细观赏,估计一天的时间都不富裕。烟台作为一个地级市,能有一个如此规模和丰富展品的地质和自然博物馆,真是出乎意外。


  中国地质博物馆烟台馆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马山寨,北靠黄海、西临游艇中心和大型度假村、南接滨海路。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2.63万平方米,展陈面积1.3万平方米。


  根据介绍,该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是以海浪——岩石为景观元素来演绎这座山、海名城。饱经沧桑的岩石讲述着历史、生生不息的海浪见证了历史。就像这古老的硅木化石,记录了远古自然环境的变迁;神秘的甲骨文记载了过去人类历史发展的痕迹。也符合建筑“海浪拍石”的造型构思,同时衍生出海浪、波纹、水珠、岩石等景观符号始终贯穿在设计中。


  中国地质博物馆烟台馆暨烟台自然博物馆共设室外景观8处,室内展馆14个,馆藏标本1万余件,是一处以矿产为重点,以黄金为特色,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交相辉映的主题博物馆。


室外景观8处

  1、自然之门


  2、名贵花梨木 身高12米,胸围5.8米,体重32吨,产于缅甸的花梨木。


  3、中华第一硅化木 两颗产自中国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的巨型硅化木,长者41米、最大直径1.75米,迄今为止,当属“天下第一”。


  4、硅化木林 包括三个组团,52颗硅化木,分别来自新疆和缅甸。硅化木是数亿年前由地质运动、高温高压等条件形成,玛瑙质地、超然硬度,可与山河同在,似和金石争辉。


  5、钟乳石林


  6、结缘山


  7、七仙女下凡 大姐、二姐深闺金丝楠木,三姐身属黄金樟树,其余四姊妹出身黄金楠世家。


  8、王懿荣诗词碑林


室内展馆14个

  1、主题序厅


  主题序厅由前言、历史篇、现代篇、关怀· 希望四部分主体内容组成。系统展示了烟台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以及中国地质博物馆、烟台自然博物馆的历史及建设过程。


  2、地球厅


  地球厅由序厅和地球与宇宙、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自然灾害、人与地球五部分主体内容组成。系统展示了地球的无穷魅力。


  3、化石厅


  化石厅由序厅和化石的基本知识、各地质年代的生命演化两部分主体内容组成。系统展示了生命的进化历程。


  4、黄金厅


  黄金厅分为两个厅:以“中国金都”烟台为重点,揭示黄金的形成、分布规律、开采和提炼过程。


  黄金一厅由序厅和黄金的成因、黄金的性质及用途、金黄的历程三部分主体内容组成;黄金二厅展示了黄金的整个生产过程;地下采场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采金三部分主体内容。系统展示了可以触摸的太阳——黄金的不朽传奇。


  5、矿产厅


  矿产厅由序厅和矿产资源区、矿物区、宝玉石区三部分主体内容组成。系统展示岩石、矿物、宝玉石等地质标本,详细介绍烟台乃至全国丰富的矿石资源。


  6、生物厅


  生物厅由序厅和无脊椎动物及低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6部分主体内容组成。集中呈现生物的多样性。


  山东龙


  7、根雕艺术馆


  根雕艺术馆由序厅和根雕、木雕两部分主体内容组成。系统展示了根雕艺术的华美乐章。


  8、观赏石馆


  通过对我国古今四大名石和当今著名石种的精品标本,从中可以领略到中国赏石文化的博大精深。


  9、王懿荣馆


  介绍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对中国古文字研究的贡献和其在反侵略斗争中的光荣事迹。


  王懿荣馆由序厅和官宦世家、天降大任、金石巨擘、三任祭酒、甲骨之父、永垂青史、风范长存等七部分主体内容组成。系统展示了烟台优秀儿女——王懿荣的传奇人生。


  11、内画馆


  内画馆展出内画大师张广庆的部分作品,让观众感受到美轮美奂的内画世界。


  12、美术馆


  美术馆展出著名画家石齐先生的书画作品,给人们以艺术享受。


  13、四大名著根雕馆


  本馆通过根雕的手法将四大名著中的佳丽场景再现在观众眼前,其超大的体量和精湛的工艺,堪称华夏一绝。


  14、文房四宝馆


  介绍纸、墨、笔、砚四大书房用具,展出的巨型雕砚《五十六条龙》和《清明上河图》,在雕刻艺术和体量上全国独一无二。


  前往中国地质博物馆烟台馆无论自驾还是乘坐公交,交通都很便捷。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2001号马山寨高尔夫球场西侧


  公交指南:17路、61路公交车至地质博物馆站下车


  地质博物馆观后感推荐文章3:山西地质博物馆:穿越浩瀚发现山西大美

  文博山西


  山西省博物馆协会


  山西地质博物馆


  视频导览


  地质是科学,也包含一种美学——无论是从天空俯瞰大地奇观,还是微观如进入矿物晶体内部,你总会有各种惊奇的美的发现。


  在山西,浓缩这种美的,是一座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


  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太行吕梁翼列东西,中条五台分峙南北,黄河汾河奔腾其间,七大盆地串珠其中。涓涓河流如叶脉蔓延,汩汩湖泉似明镜点缀……山西,何其壮哉!但你能想到吗?这首先是地质运动的结果:亿万年地质历史的沧桑变迁,造就了表里山河的锦绣风光,赋予了物华天宝的自然资源。钟灵毓秀的自然形态,四季分明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滋养了富饶肥沃的三晋大地,孕育出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与发祥于此的中华民族五千年厚重历史文明,相映成辉。


  壮美、秀美、柔美、丰美、幽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山西地质博物馆,穿越浩瀚,感受表里山河三晋大地的地质演变,感受一座博物馆的大美。


  “地质赋”中的雄心 这是一座“珠联璧合”的博物馆


  “混沌元初,天地一体。洪荒亘古,寂无生灵。见证太古新生诸代,凡历动物灵长进化,萃取岩英,上下求索,卒有地质编年探究之学也。我三晋者,山河表里,人文锦绣,含哺中华,典范百代,固亦所来有自矣……为彰往古来今之脉络,昭国土保护之重责,遂创建地质博物馆……”在山西地质博物馆外面广场上耸立的门石上,镌刻着这样一篇“地质赋”,它是山西地质历史的完整写照,也折射出山西地质博物馆的建立初衷。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地质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经济建设先行军。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成立,李四光任部长。1958年,山西省地质厅地质标本陈列室和全省地质资料室建成,1983年分别更名为山西省地质矿产陈列馆、山西省地质资料馆,收藏、展出种类典型的矿物原料、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地层剖面及山西全部的地质调查、勘察资料文献,为山西地质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资料基础和历史记载。1995年,作为山西省地质工作发展标志的地质“三馆”——山西省地质矿产博物馆、山西省地质资料档案馆与山西省地质矿产科技图书馆合并为“山西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馆”,形成了集地质标本收藏、展览、地质资料、图书管理于一体的地学科研科普机构。进入21世纪后,又增挂“山西省地质矿产科技评审中心”“山西省矿产资源储备中心”两块牌子,职能业务不断拓展,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新馆于2007年3月1日奠基开工。2014年,位于汾河西畔的新馆竣工,同年正式更名为山西地质博物馆。2017年5月1日,山西地质博物馆作为全省唯一一座普及自然资源知识和地球科学知识的自然类地学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


  山西地质博物馆的外形采用了“天圆地方、珠联璧合”的建筑理念,寓意深刻。建筑下方犹如自然巨石砌成的“百宝盒”,外披网格状“珠帘”,象征空间的“四面八方,地大物博”;上部展厅呈扁圆形,形似“玉璧”横空,象征时间的“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天圆地方”在建筑理念上象征时间和空间,在建筑设计上更有“珠联璧合”的美好寓意,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宇宙”的自然内涵。


  山西地质博物馆占地5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陈列面积1.18万平方米,晋地宝藏标本园0.6万平方米,收藏了具有山西本土特色的岩石、矿石、古生物化石珍品、宇宙陨石标本、世界各地矿物珍品瑰宝及地质资料文献等藏品5.1万件(其中标本1.6万件、地质资料1.4万件、实物地质资料约2.1万件)。藏品丰富、种类齐全、稀有性和独特性俱佳,其中发掘和收藏的山西山西鳄、择义王氏鳄、锯齿龙、大同云冈龙、黄氏左云龙、天镇大同龙、晋地甲龙、王氏晋北龙等化石,在世界范围内也声名显赫;收藏的各类精美矿物晶体标本美轮美奂,山西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狗头金标本、灵丘县产出的千姿百态的自然银标本都在矿物晶体界独树一帜。馆内还保存有山西历史上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的资料,其中有抗日战争时期俄文、日文、英文等珍贵文物资料。


  馆内馆外唯见满目琳琅 “一馆一园”凝聚表里山河珍奇


  山西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称谓,山西地质博物馆正是以“表里山河”为陈列主题,由一馆、一园组成。


  “一馆”的基本陈列由“一线两点一院”构成。“一线”即一条主题展线,包括“穿越时空”“远古物种”“大地宝藏”和“物华天宝”四个主题展厅。“两点”即“测天绘地”“衣被天下”两个专题展厅和两个临时展厅。“一院”即球幕影院。在主体建筑中央,有一个独立悬空的球幕影院,恰似一颗正在太空遨游的行星,是国内最大的独立悬空的球幕影院,可以同时容纳76名观众同时仰望星空开启“太空之旅”。


  “一园”,即“晋地宝藏”标本园。标本园共展示标本150块,重约1300吨,包括“晋韵宝藏”“晋地明星”“晋地时空”三个分区,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自然资源之美。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个展示场所将山西省行政区划分、交通路网、地形地势、区域地质特色与园林设计有机结合,在每个相应位置,展示了岩石、矿石、能源和矿山企业的特色矿产资源标本和文化符号、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千万年的时空纳于一园,加上标本园北侧6000平方米范围内的“奇石林”陈列的奇石40余块,信步徜徉,所见即科学,所见即知识,所见即文化。


  在山西地质博物馆的主题展厅里,你可以从137亿年前宇宙的诞生、46亿年前地球的诞生,了解到地球的起源与演化、最早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演化与狂奔、人类的诞生。令您意想不到的是,25亿年前的五台山区竟然是一片汪洋大海;23亿年前滹沱群发育的最早的红色岩石、最早的叠层石和最早的石盐假晶分别代表了地球早期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的变化,3亿年前的华夏植物群记录了三晋大地曾经位于赤道附近、约2.54亿年的保德石千峰龙是国内仅有的最精美的远古副爬行动物、2.4亿年前的中国肯氏兽动物群证明了大陆漂移、恐龙时代的天镇恐龙动物群也见证了这里曾是恐龙的乐园、2000多万年前的保德三趾马动物群和900万年前的榆社动物群记录了山西曾经像现今非洲大草原一样热闹非凡;你会了解山西东西两侧高山隆起而中间呈“多”字型断陷盆地是因为25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同时也因为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亚洲及世界的环境,干旱的气候孕育了黄土高原,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永和县的乾坤湾跟太极八卦图可没什么关系,宁武县的万年冰洞是世界上非冻土带的奇迹,真的有上百万年的历史……在这里,你还会知道山西矿产不只有煤、铁、铝,还有丰富的煤层气、金、银、铜、镁、锰、盐等矿产资源。而芮城西侯度遗址记录了180万年前点燃的人类第一把圣火、古代对运城盐湖的开发利用、永济黄河岸边出土的黄河大铁牛、中条山区绛县西吴壁古冶铜遗址都是山西矿产资源开发历史的有力佐证。


  在这座博物馆,几件精品不得不看。


  山西地质博物馆正门口,展示着重达30余吨的磁铁矿标本和3.6吨的无烟煤标本,彰显着山西煤铁之乡的身份。但是,山西的宝藏不仅仅是这些。在“大地宝藏”展厅,有一块称重425克的“狗头金”,因其形似金蟾,故名“华北金蟾”,产于大同市灵丘县的料堰金矿,其纯度可达90%以上,是山西有史记载以来发现并保存下来的最大的一块。“狗头金”的周围,环绕陈列着一组珍奇稀缺的自然银标本,也产自灵丘县,它们形态各异,光华闪耀,既像火树银花,更像匠心独具、巧夺天工的现代艺术品。


  在“远古物种”展厅里,有镇馆之宝山西山西鳄,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唯一一具稀世珍宝。还有一件全世界保存最为完整、数量最多的择义王氏鳄标本,其中保存有11条完整的择义王氏鳄个体,为证明择义王氏鳄这一物种的有效性提供了珍贵材料。位于序厅的“晋地甲龙”原地埋藏化石标本也是必看的,“晋地甲龙”发掘于山西左云,是山西地质博物馆自主调查发现与研究命名的,目前已知保存最为完整、最原始的具有骨质尾锤的甲龙类恐龙,它已经在地下沉睡了将近1亿年,经历了沧海桑田,挨过了千万年风霜雨雪,终于破土而出,等到了与大家见面的这一天。


  除了神奇的古生物化石、漫长的地质历史、丰富的矿产资源,山西地质博物馆还是一个美轮美奂、晶莹剔透的矿物世界、晶石天堂。一件件五颜六色、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矿物岩石精品在专用灯光的“抚慰”下仿佛向观众播撒秋波,晶莹剔透的祖母绿、独特天蓝色的天河石、特有绿色的绿松石、柠檬黄色的自然硫,更有色彩斑斓、变幻莫测的荧光矿物,为您提示着自然的神奇与奥秘……无需多余文字的图解,人与晶石的交流与沟通尽在“石语”中。


  从“博物馆奇妙夜”到AI机器人 自然资源科普知识的传播者


  如今的山西地质博物馆,已成为三晋大地汾河之畔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山西一张亮丽的名片、一扇科普窗口,为观众了解山西提供了别样的角度。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远古物种、山河景观、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地质演化,无处不彰显着华夏文明发源地上久远深厚的物质和时空底蕴,引导着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起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美丽家园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近年来,山西地质博物馆不断推陈出新,引进、举办“地球瑰宝——中国地质博物馆百年精品展”“飞向蓝天的恐龙”“天外来客——陨石展”等专题展览,持续为公众献上文化大餐和科普盛宴。“探秘三叠纪”“恐龙猎人”“采矿小创客”等系列科普教育活动定期开展,野外科普实践、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下乡等活动也如火如荼地举办,与中国古动物馆共同举办的“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受到观众热烈的追捧和参与,形成具有地质博物馆特色的常规科普教育活动。与中国地质大学、太原市实验小学等30家大中小学共建校外科普实践基地,广泛开展校外实践和馆校合作。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编写出版科普图书20本,其中《生活与地质》《煤炭传奇》荣获国土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山西省科技奖三等奖。


  这还是一座活起来的博物馆:在展厅内打造的“史前部落”观众互动体验区内开发了VR体验、“恐龙涂鸦”游戏、恐龙化石挖掘等互动体验项目,引进AI讲解服务机器人,有效地提升了参观的互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与中国联通山西分公司签订5G战略合作协议,为展品数字化展示、视觉AR技术等方面增添科技新动力,积极探索“智慧博物馆”建设。


  自2017年正式开放以来,山西地质博物馆立足自然资源研究基地、科普殿堂基本职能,不断创新科普宣传形式,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科普工作成效显著。同时不断深化媒体合作,探索科普教育新方向。比如,参加山西省文物局、山西广播电视台举办的大型文博栏目《文明守望——博物馆之夜》录制,馆藏山西山西鳄化石标本也被评为“山西十大镇馆之宝”;与太原广播电视台合作拍摄《探秘山西地质博物馆》系列科普节目,播出后受到广大青少年喜爱;与太原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听得见的博物馆》节目在FM97.5电台开播;创立“地博科普讲堂”品牌,与山西晚“文博山西讲坛”合作举办专题科普讲座15期,线上线下观众累计达450万人次。目前,山西地质博物馆已经成为省内知名的网红博物馆。


  山西地质博物馆因其在科研科普、社会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先后被授予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全国第一批甲级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全国十佳古生物博物馆、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国家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山西省科普基地等荣誉。


  馆长推荐


  山西地质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丰富,远古物种、山河景观、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地质演化……漫步馆内外,步步有景,处处有宝。接下来,由山西地质博物馆馆长史建儒为大家推荐该馆的镇馆之宝!


  镇馆之宝


  山西山西鳄:奇特名字表明它独一无二


  山西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山西山西鳄。很多人初听这个名字,总会有一种“是不是写错或读错了”的感觉,但不用怀疑,它的名字确实是山西山西鳄。这个名字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之父”杨钟健院士于1964年所命名的,并著有《山西的假鳄类》古生物专志,这个奇怪的名字表明它是山西鳄属山西种,就好比一个人有着相同的姓与名。


  地质学研究表明,2.4亿年前的三叠纪早中期,华北地区发育着一个波光浩淼的鄂尔多斯古湖,而山西正处于古湖的东缘。这里夏季炎热多雨,沼泽遍布,蕨类植物繁茂,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之后的生物复苏,使庞大的“中国肯氏兽动物群”在中国北方陆地辐射、繁衍,活跃在三晋大地这片土地上。中国肯氏兽、宁武副肯氏兽、山西兽、前棱蜥以及其它植食性的动物慢悠悠地徜徉在这片大地上,山西山西鳄这种古老的爬行动物正是这些巨兽的天敌,是名副其实的“顶级猎食者”。


  这具标本是山西地质博物馆科研人员于2010年8月在黄河边三叠纪地层中发现的,也是目前全世界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具山西山西鳄化石,完好地保存了头骨、6节颈椎和8节背椎。它的发现,不仅提供了该类群头骨和脊椎的解剖学信息,而且扩展了古地理分布区域,修正了山西山西鳄的鉴定特征,具有极高的科研科普价值。


  山西地质博物馆地图


  山西地质博物馆,是了解山西地质的终点,也是继续探索山西的起点。那么,如果从山西地质博物馆出发,如何深入了解山西呢?我们专门为您绘制了3张地图,让我们沿着3个方向,从山西地质博物馆走向山西各大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开启“表里山河”探秘之旅。


  一、远古物种——人类曙光照临之前(5天)


  沧海桑田间,无数的生物经历了起源、发展、消亡的过程。地球是人们目前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有机生命源于无机物质,并伴随着地球的变化长达40亿年。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海洋到陆地,生命起源及演化的历程步步艰辛,曲折且幸运。无论环境如何变迁,生命之树都能通过自身的演化去适应环境而得以枝繁叶茂。现在,从最古老的时代遗存出发,探索最神秘的时代记忆!


  山西地质博物馆“远古物种”展厅——太原台骀山(古植物化石博物馆、古森林遗址博物馆)——晋中榆社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埋藏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世界闻名的“化石之乡”)——晋中榆社县化石博物馆(脊椎动物化石重点保护区)——长治长子县国家级重点保护木化石集中产地(国内唯一的古生代时期的木化石群)——临汾襄汾县丁村博物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化石遗存)——运城芮城县西侯度遗址(国内已知的最古老的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人类最早用火的印记,第一缕文明曙光)——运城垣曲县自然博物馆(世界上最早的具有低等灵长类向高等灵长类过渡的动物—世纪曙猿化石,了解人类起源)


  二、晋地宝藏——大自然的神奇造物(5天)


  如海洋蔚蓝,如彩虹灿烂,如大地质朴……人间造物之神奇,令人叹为观止。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山西是中国的资源大省,煤与煤层气、铝(含耐火黏土)、铁在全国具有突出优势;铜、镁、金红石、金、银、锰、石膏、硫铁矿及盐类等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它矿产如石灰岩、石墨、膨润土、沸石、硅石、含钾岩石等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还有更多已知矿产的潜在价值正在逐步被发现。那么,现在就开始我们的发现之旅吧!


  山西地质博物馆“大地宝藏”“物华天宝”展厅、“晋地宝藏”标本园——中国煤炭博物馆(全国煤炭行业历史文物、标本、文献、资料的收藏展示中心,可亲身体验)——太原西山国家矿山公园(矿井探秘、生态旅游、地学科考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矿山公园)——忻州宁武国家级重点保护肯氏兽—硅化木集中产地(宁武古生物博物馆,国家级古生物化石集中地)——忻州宁武县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三百万年前,全国一万多个洞穴中仅有的九个冰洞之首)——朔州右玉县火山颈群国家地质公园(“恒阳十景”之一的独特死火山景观)——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悠久的采煤历史文化和罕见的侏罗纪煤层地质奇观)——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我国六大著名火山群之一,唯一发育在黄土高原上的死火山群)——大同土林(“东方古人类文化摇篮”的泥河湾盆地文化遗存,神奇壮观的地质地貌)——忻州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滹沱系叠层石,誉为“地球早期历史的博物馆”)——忻州禹王洞(碳酸盐侵蚀岩层,喀斯特溶洞,有“华北第一洞”之称)


  三、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的变迁(5天)


  宇宙有着137亿年的历史,地球有着46亿年的历史,人类只有数百万年的历史,面对宇宙及地球的无穷奥秘,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执着地探究着日月星辰与山川湖海的变化。山西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称谓,东部边界是雄峻的八百里太行山脉,成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西边是自北而南劈开黄土高原的晋陕大峡谷,引导黄河从内蒙古草原奔流而下一泻千里。“表里山河”形象地概括了山西的山川特征,而这些山川正是地质科学的基础与研究对象。这次,跟着我们的步伐一起穿越时空,去感知这片神奇的沧海桑田。


  山西地质博物馆“穿越时空”展厅——太原汾河景区(三晋儿女母亲河)——长治武乡县太行龙洞(沉积大量钙华,形成独特景观,兼具南北方溶洞特点)——长治平顺县天脊山国家地质公园(汇聚太行山水之精华,融北国大山的大气磅礴和江南水乡的飘逸妩媚)——长治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被称为“天然大氧吧”)——晋城陵川县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豫晋两省分界点,“云山幻影”瞬息万变)——运城垣曲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天鹅、灰鹤等珍贵飞禽越冬地,山西省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运城芮城县黄河大禹渡(誉为“黄河明珠”,住在黄河岸边,品尝黄河鱼宴,眼观黄河风景,夜听黄河涛声)——运城盐湖(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中国死海”)——运城河津市禹门口(“鲤鱼跃龙门”神话故事发生地)——临汾吉县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研究黄河演化史、黄土地貌的天然博物馆,研究第四纪以来地壳运动和古气候变化的实验室)——临汾永和县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天下黄河第一湾)——临汾隰县黄土国家地质公园(黄土地区最美的红黄相间的黄土崖景观)


  08—09版采写:山西晚记者 吕国俊 南丽江 孙轶琼 通讯员 杨敬 制图:王辰翔


  (责编:李琳)


  地质博物馆观后感推荐文章4:

  地质博物馆观后感推荐文章5:破译亿万年前的地球密码——“探秘科普教育基地”系列道之山西地质博物馆

  孩子们正在参观山西地质博物馆。


  “物华天宝”主题展厅内的展品。


  20亿年前地球自转的速度比现在快得多,平均每年有460多天;有一种动物十分弱小,却能历经数次危机生存长达3亿年,它就是三叶虫;“天外来客”陨石记录了几十亿年太阳系的演化过程,具有不可估量的科研价值……如果你对大自然充满好奇,或者你感觉生活中充满了琐碎与烦恼,那么,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去,它可以带你穿越亿万年的时光,真切感受地球历史之神奇、生命演化之奥妙、自然科学之魅力,置身其间,你会充满敬畏之心,感受自我的渺小,从而迸发出生命的力量。9月21日,记者来到我省唯一一座集地学研究,地质标本典藏、展示,地学知识宣传和普及于一体的自然类地学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随工作人员一起打开地球奥秘之门,开启了一段探索发现之旅。


  5.1万件“宝贝” 充满宇宙级的浪漫


  当你来到山西地质博物馆东大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位于广场东面的门石。


  有人说,看石头单调无趣,其实不然。山西地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如果说人类的历史是写在书籍里,那么地球的历史则是写在了石头里,藏进了厚厚的岩层中。”这块门石是山西地质博物馆的精品岩石标本之一,如果能够读懂它,也就基本认识了山西地壳25亿年前所经历的地质沧桑与历史。乍看一下,它就像一幅山水画,勾勒出行云流水的线条,再细看,刚柔相济,张弛有度,给人以巧夺天工的艺术感受。触摸这块石头,感受亿万年时光,很难想象,它是如何在地壳深部高温高压的改造下形成的。


  馆内“穿越时空”展厅内,还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石头,有山西地区最早的红色石英岩、石盐假晶以及叠层石等标本,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头都不普通。


  山西地质博物馆内共有4个主题展厅,除了“穿越时空”展厅外,还有“远古物种”“大地宝藏”和“物华天宝”3个展厅。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能从石缝里挤出“蓝金”的页岩、土中的“贵族”铝土矿、“千面佳人”方解石、“坠落人间的彩虹”碧玺、“百变大咖”石墨,还能看到奥陶纪的“海洋霸主”震旦角石、最可爱的鹦鹉嘴龙的化石标本、在地下沉睡了2亿多年的无脊椎动物海百合。当然,还有“镇馆之宝”山西鳄化石标本、重达425克的狗头金。


  山西地质博物馆收藏了岩石、矿产、古生物化石、地质资料及世界各地矿物珍品瑰宝5.1万件。进入其中,就仿佛打开了神奇百宝盒。


  日月星辰,大地精华,充满了宇宙级的浪漫。


  150块标本 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


  看完馆内的藏品,跟随着工作人员,再看看馆外的。


  在山西地质博物馆东广场南侧,有一片园林叫作“晋地宝藏”标本园。如果从空中俯瞰标本园,可以发现它的整体轮廓与山西版图很相似。在大同市对应的位置,有一组5块标本组成的石景,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火山弹。“由于火山喷发的力量巨大,喷出物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受到空气流体的作用发生旋转,就会形成面包状、牛角状、麻花形、纺锤形、椭球形、陀螺形、梨形等外形,如果这些飞行物在落地前没有完全固结,就会在接触地面时摔成饼状、牛粪状或其他的不规则形状。如果地面非常坚硬,这些火山产物就可能被摔得‘粉身碎骨’……”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才明白火山弹要经历如此惊心动魄的过程,真可谓浴火重生。


  山西地质博物馆的标本园共展示标本150块,重约1300吨,包括“晋韵宝藏”“晋地明星”“晋地时空”三个分区。“晋韵宝藏”展示每个地市本地特色的岩石、矿石、古生物标本。“晋地明星”分区展示省内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单位、能源和矿山企业的特色矿产资源标本和企业文化符号。“晋地时空”以三晋大地几十亿年的地质变化记录为主线,反映山西从古至今形成的岩石、矿石、古生物特征及演变过程。其中,标本园北侧6000平方米范围内的“奇石林”陈列了世界及我国各地奇石40余块。


  可以说,一块标本就是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故事。标本园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自然资源之美,为公众提供集科学普及、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科普乐园。


  丰富的活动 传播生动有趣的科学


  “一馆一园”交相辉映,成为山西地质博物馆里璀璨的明珠。


  近年来,山西地质博物馆倾力打造“地博科普讲堂”、“小小地学家”养成计划、“听得见的博物馆”系列科普节目、“神秘地球”移动展览等科普品牌,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其中,“小小地学家”养成计划项目荣获第二届山西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听得见的博物馆”系列科普节目登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被自然资源部评为“守正创新讲好自然资源故事”十佳案例;“神秘地球”移动科普展览走进岢岚县、娄烦县、武乡县等偏远地区中小学,被省文物局评为“全省博物馆中小学教育示范项目”。


  据介绍,山西地质博物馆“小小地学家”养成计划志愿服务项目于2018年7月启动,主要带领9周岁至16周岁的中小学生开展职业体验、研学实践、专家讲座、互动研究等活动。多年来,该项目秉承“收获、分享、传承”的教育理念,通过让青少年学习地学知识,了解标本背后的故事,体验地质学家日常工作等,增长地学知识,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感悟科研精神。今年暑假,共有41位“小小地学家”参加了博物馆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科普讲座、专题参观、手工活动、野外研学等。同时,每一位“小小地学家”还为博物馆观众提供了精彩的讲解。在项目结业仪式上,山西地质博物馆馆长史建儒寄语这些孩子们:“希望你们能继续怀揣着地质文化的种子,将地质精神发扬光大,用独特的视角,将地质知识、地质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


  让每一个人认识科学,让神秘的科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许这就是科普的真正意义。


  :太原晚


  地质博物馆观后感推荐搜索词:

  

  1.地质博物馆观后感简短

  

  2.地质博物馆观后感300字

  

  3.黑龙江地质博物馆观后感

  

本文标题:地质博物馆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