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推荐文章1:海南大学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艺术实践在琼中举行

  南海网12月28日消息(记者 潘頔)12月23日-26日,“山海共建”项目海南大学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艺术实践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进行。该项目由海南大学“和美山海”乡村振兴实践队组织,带领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22级旅游文创及动画专业师生开启四天三晚的少数民族特色之旅。


  参加海南大学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艺术实践的师生。主办方供图


  据了解,参加活动的学生们在此进行了母山咖啡研学体验、黎族服装拍摄、舂糍粑、黎锦体验、黎族非遗歌舞表演、黎族长桌宴、高山流水、竹竿舞、篝火大联欢等多个少数民族特色活动,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创作出更多形式的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设计,如IP设计、海设计、插画设计、产品包装设计、视频等。


  师生们在母山咖啡研学。主办方供图


  在研学的最后一天,海南大学全体成员还为当地中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动画、旅游文创互动课程,激发了孩子们对艺术文化的兴趣。


  琼中的学生们体验互动课程。主办方供图


  “前期我们把黎母山镇的中小学生带到海南大学研学,到今天我们再把海南大学的学生再带到黎母山镇,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能对海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刻地了解,也对黎母山镇的农旅发展带来新鲜血液。”黎母山镇农旅发展顾问、海南大学“和美山海”乡村振兴实践队指导老师付广说。


  海南大学师生体验竹竿舞。主办方供图


  “山海共建”项目的实施旨在大幅度提升黎母山镇旅游产业,吸引大批高校艺术学院学生来此创作艺术作品,构建多层次的黎族民族特色艺术创作体系,进一步推进黎母山镇与海南大学“山海共建”项目,发展黎母山镇特色旅游资源,打造黎母山镇黎族少数民族旅游产业新业态。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推荐文章2:张巨斌: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将打造成为在东南亚有影响的高等艺术院校

  南海网海口11月28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马伟元 实习生 段赵杰)11月28日,海南大学艺术学院举行了建院30周年庆祝大会。当天,海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巨斌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十年,艺术学院将打造成为一所立足海南,面向全国,在东南亚一带有影响的高等艺术院校。


  建系之初学生在棚子中上课与壁虎“合奏”歌曲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前身是1985年设立的海南大学艺术系,当时建系时的时候条件比较艰苦,硬件、软件教学设施并不完善。


  谈起起建系之初的办学条件,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现任校长张巨斌告诉记者,经过与一些退休的教师讨论时得知,建系时学校仅有几十名学生,而当时招收的学生只是一些美术的专科学生。1989年,学院有了较大的发展,将艺术系更名为艺术学院,随着学院的发展,有了美术、音乐、环境设计、装潢设计、音乐表演,陆陆续续的专业开展起来。


  “当时条件比较艰苦,我们在档案馆翻了一些老旧的照片,当时海甸岛都是水泥路,房子都很简陋。”张巨斌说,为了更好地了解30年前海南大学艺术系的历史,他们翻看了一些资料,其中一张照片显示,学生们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棚子当中上课,前面放着一架钢琴和一张桌子,而后面则是一些建筑材料。


  张巨斌告诉记者,30年前学生们上课条件非常艰苦,地上都是一些蟑螂,墙壁上也到处是壁虎,当学生们唱歌跳舞的时候,下面的蟑螂、壁虎也跟着“伴奏”。


  “而当时的那些学生在步入社会当中后,现在都成为了社会精英人士。一部分在政府机关,也有一部分开办企业,而企业的开展都与之所学专业有关,也有一部分投身于房地产行业。”张巨斌告诉记者,1985年学院接收的艺术学校学生在就业方面都有了很好的发展。


  学院经历3次搬迁 软硬件设施共同发展


  “艺术学院搬过3次家,1985年建系之初就是简单的几间平房,90年代中期,学院搬到了老工会的地方,10年前搬到这里,一次比一次好。”张巨斌从硬件条件简单介绍了30年当中硬件条件的改变。他告诉记者,目前艺术学院有7000多平方米的教学面积,在风雨兼程当中走过30年,经过3次搬家,条件一次比一次好。特别是海南大学“211”建设以来,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软件方面也有巨大的提升,张巨斌称,最初学院只有专科美术专业,198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美术和音乐专业学生,发展至今,目前在学科方面涵盖了艺术学4个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下设6个本科专业:音乐表演、舞蹈编导、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专业硕士有4个专业:美术、艺术设计、音乐和舞蹈,研究方向有12个:声乐、器乐、指挥、艺术管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舞蹈编导。


  30年过去了,海南大学艺术学院从过去的几十名学生,发展到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9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5人。现有专业教师86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硕士学位教师40余人,初步形成一只结构较为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未来十年将学院打造成为东南亚一带有影响的高等艺术院校


  谈起学院的未来规划方向,张巨斌表示,初步计划,未来的十年,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将打造成为一所立足海南,面向全国,在东南亚一带有影响的高等艺术院校。主要突出在三个方面,一方面包括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重点在本土艺术的挖掘整理,突出本土艺术的办学特色。一方面则在于旅游艺术的专业方向研究、利用以及人才培养。而另一方面开始了博士点建设工作,力争在10年内开展博士点。


  作为为海南甚至全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学院,学院秉承“海纳百川、大道致远”的校训和“爱岗敬业、厚德弘毅”的校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艺术人才。


  对于今天开展30周年院庆的重要意义,张巨斌认为,“三十而立”作为一所院校,要总结学院走过哪些路程,还有哪些长处、经验需要挖掘、发扬,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都要进行总结。


  “同时,将优秀的校友通过院庆,召集在一起,由校友们为我们提建议意见。”张巨斌说,通过院庆邀请校友以及高校一起为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把脉,建言献策,让学院未来发展的更快、更稳妥、更健康。


  另外,张巨斌表示,将以提升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核心,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团结学院全体师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重点抓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共同为艺术学院的发展建设携手共进,开创新篇章。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推荐文章3:学费全免!海南大学启动琼剧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项目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海口5月21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胡丽齐)近日,南海网记者从海南大学获悉,由海南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琼剧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名已启动,计划面向全国招收30名学员。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由国家艺术基金全额资助,学员学费全免。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许潇尹介绍,自5月初启动起,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各专业院团、民营院团以及各戏校等机构的在职人员或学生,学员需具有一定的琼剧表演基础以及相关工作经验。其中,长期从事琼剧表演的人员优先,有主演作品或获奖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琼剧表演青年人才优先。通过集中授课、专家讲座等方式,开展戏曲、音乐理论学习及人文素质培养、声乐基础、乐理及视唱练耳、琼剧艺术研讨等学习方法。


  据悉,该项目将依托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技艺精湛的师资队伍及设施齐备的教学硬件,并将聘请国内声乐教育、戏曲领域著名专家学者讲座授课。


  许潇尹表示,此次的项目充分研究和总结了琼剧发展过程人才高、精、尖紧缺的现状;同时,利用学院派专业的教学模式可摆脱单一低水平培养模式,戏曲人才培养速率低、后备力量不足的劣势,探索出一条戏曲人才培养的道路。该项目符合国家对于戏曲发展质量的要求,群众对于戏曲专业性的要求,以及音乐专业人才对于就业宽度的需求。


  “目前已有20余人名,主要是本科音乐专业学生、中小学音乐教师以及演艺团体等方面的考生,我们课程的时间安排比较活泼,尽量减少与在职人员上班时间的冲突。这个项目名截至5月25日,希望有兴趣的考生抓紧时间,过时将不再受理。”许潇尹介绍,项目将于6月15日-8月15日期间,分为三个阶段举办琼剧表演人才培训班。录取学员名单将于2018年6月1日在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官网公示。此外,本次项目培训期满,成绩合格的学员名单将录入到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库,并由国家艺术基金颁发认证的结业证书。


  许潇尹说,本次项目重在提高琼剧青年表演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通过科学发声方法,使琼剧唱腔具有系统性、艺术性,突出艺术实践、夯实理论基础、传授舞台表演经验。“我们希望以此举提升琼剧演员表演水平,使琼剧表演艺术薪火相传,实现对琼剧表演艺术保护、传承、振兴、繁荣的可持续发展。”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推荐文章4:从艺六十余年,他锻造了中国画的“新楚风”

  “我从事绘画创作已有几十年,只走了一条路,就是探索民族文化之根的路。我认为寻根并非复古,在改革开放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应积极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尤其是面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强势扩散和冲击,我的态度是吸纳精华、去除糟粕,绝不盲从。”易至群在日前于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的个展开幕式上说。


  86岁高龄的他仍在勉励自己,抓紧时间不断进取,在艺术的道途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艺术家易至群。


  8月6日,由海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海南省美术家协会承办,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武汉画院协办的“惊彩绝艳新楚风——易至群画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


  展览开幕现场。


  本次展览由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担任策展人、文化学者王鲁湘担任学术主持,展出海南大学亚太美术创作中心主任、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易至群的中国画作品一百余件,以“新楚风”“楚骚辞意”“敦煌舞韵”“创作手稿”等系列集中呈现了易至群从艺60多年来的艺术创作成果。


  海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夏斐、本次展览学术主持王鲁湘、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湖北美术学院原院长徐勇民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易至群致答谢词,徐涟宣布展览开幕。开幕式由鲁虹主持。


  易至群 九歌图 248cm×248cm 1988年


  谈及此次展览,夏斐表示,86岁高龄的易至群将一生都奉献给艺术事业,在2023年荣获海南省南海文艺奖“终身成就奖”。他的画作中有着浓郁的湖北和海南地方文化特色,他对苏东坡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描绘和对敦煌的艺术再现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的表现。


  易至群 离骚辞意 68cm×68cm 1993年


  王鲁湘认为,易至群是当代画坛“文化寻根”的代表性画家,是“荆楚文化”的探拓者和坚守者,是锻造中国画“新楚风”的里程碑式先驱人物。其作品既有浓墨重彩般的时代意蕴,又有清新淡雅般的生活情趣,往往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艺60年多来,易至群不论身处何地,始终情系丹青,心怀华夏,以求实的赤子之心,讴歌历史与人文、当下与现实。


  易至群 惊世华彩鸳鸯豆 180cm×96cm 2023年


  徐涟谈道,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易至群始终以转化传统的方式坚守传统,放笔抒怀,将自己对于中国历史、中国传统与中国绘画的思考与感受,转化为浓墨重彩的国画作品,并赋予其鲜明的个性色彩。首先,他的创作题材,具有强烈的传统性。其次,他坚持以中国绘画的材料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进行中国画的当代转型。最后,他坚持中国绘画的叙事性、抒情性、平面性。在“惊彩绝艳新楚风”的意蕴之外,易至群的绘画还有更多的研究价值与启发意义。


  学术研讨会现场。


  展览开幕当日还举办了相关学术研讨会,贾方舟、荣剑、李虹霖、陈明、薛良、杨卫、林宏、张鹏、王锐、樊枫、王心耀、鲁虹等专家学者围绕易至群的艺术创作展开深入交流。研讨会由王鲁湘主持。


  观展现场。


  展览将持续至8月11日。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推荐文章5:海南大学艺术学院雕塑专业毕业展开展

  据海南日客户端丨记者刘冀冀


  雕塑展现场。记者刘冀冀 摄


  5月20日上午,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2018届雕塑专业(方向)毕业展在该校展出,作为历届学生人数最多,艺术特色最为鲜明的一次汇展,展览时间将从5月20日持续至6月18日。


  雕塑展现场。记者刘冀冀 摄


  雕塑展现场。记者刘冀冀 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海洋之音》作品前围满了观展的人群,据介绍,作品灵感来自海南的大海,沉睡在海洋之音里的鲸鱼,象征着平和而美好。


  “雕塑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艺术形态,艺术语言展示人们对历史,对现实和对未来的述说。给人们以美的陶冶和启迪,具有独特的社会教育功能——反思人类历史文明孕育历程,显示现代文明的精神力量。”海南大学雕塑专业教授叶仄辉告诉记者,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是本省最早的和唯一的具有雕塑教育基础的院校。


  据了解,海南大学作为海南省唯一的综合性大学,雕塑专业(教育部颁布的艺术类二级专业学科)的设立,从艺术形态的角度去探索和研究雕塑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也是时代的必要;同时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具备相对雄厚的科研和教学实力,为雕塑专业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雕塑专业教育伴随着艺术学院已经走过了近21个春秋,基本建立了完备的学科和教学体系。


  据海南大学雕塑专业教授叶仄辉介绍,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文化的需求更为迫切,这就为雕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新时代的特区雕塑艺术提出了新的课题。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将围绕自由贸易区(港)大学建设,把行动切实落实到雕塑专业建设的工作实践中。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推荐搜索词:

  

  1.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官网

  

  2.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3.海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本文标题:海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