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推荐文章1:这就是,曲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


  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很熟悉


  但你不一定知道


  这句话与一座小城


  有着特殊的渊源


  好客、儒雅、温柔敦厚


  提到这里


  人们马上想到的是


  圣贤之乡,礼仪之邦


  紧接着


  你的脑海中


  也许就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


  三千弟子手捧竹简高声吟读


  夫子端坐于上


  神情专注地倾听


  面积不大,但声名赫赫


  建城史已有3000多年


  在全世界范围都享有盛誉


  ……


  这座小城


  就是曲阜


  “郁郁乎文哉”


  ——


  《论语?八佾》


  “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


  是以封周公于曲阜”


  “曲阜”这两个字


  最早见于《礼记·明堂位》


  《尔雅》释名说:“大陆曰阜”


  东汉的应劭解释说:


  “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


  这就是“曲阜”名称的由来


  曲阜地处山东省西南部


  南瞻凫峄,东连泗水


  西抵兖州,北望泰山


  早在上古时代


  我们的祖先就在曲阜一带生息劳作


  新石器时代的


  “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为这里书写了悠远的过去


  神话也在这里


  留下了洋洋洒洒的笔墨


  中华民族传说的“三皇五帝”


  至少有四人


  曾在这里留下了活动的踪迹


  吞吐间,云水泱泱


  辗转中,沧海桑田


  周朝时


  在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中


  鲁国以文化高度发达著称,影响广大


  至今我们仍用“鲁”作为山东省的简称


  而作为鲁国的都城


  曲阜群贤毕至、人才济济


  光阴荏苒


  曲阜厚重的底蕴


  愈沉淀,愈绵长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


  《论语?雍也》


  说曲阜,当然要说到他


  虽然你和他素未谋面


  但他却对你


  乃至每个中国人


  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无数人


  都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


  “千年礼乐归东鲁,


  万古衣冠拜素王”


  曲阜这座看似


  不动声色的鲁西南小城


  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


  降诞于尼山


  成长于阙里


  设教于杏坛


  出仕于鲁都


  归葬于泗上


  ......


  曲阜是孔子的故里


  孔子是曲阜的符号


  正因为孔子


  曲阜


  是山东的曲阜


  也是中国的曲阜


  更是世界的曲阜


  曲阜孔庙金声玉振坊。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这些话语


  你也许在课本上读到过


  也许听父母说起过


  小时候还不太懂得什么意思


  然而


  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些话就是越琢磨越有哲理


  越品味越有感悟


  除了“万世师表”孔子


  人杰地灵的曲阜


  还出过许多圣贤


  在孔子之前


  有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少昊


  “能修太昊之法,以金德王天下”


  孔子之后


  有深得孔子欣赏的学生颜回


  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


  留下了这句名言: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还有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


  写出了中国古典名剧《桃花扇》


  问世三百多年来


  这部剧一直长盛不衰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


  《论语?乡党》


  谈到吃


  孔子可是出了名的“讲究”


  流传至今的“孔府菜”


  是鲁菜的重要代表


  用料广、做工精


  在火候、调味、成型等方面


  都有很多说法


  尤其有特色的是菜名


  或古朴典雅


  或形象生动


  比如“清汤芙蓉蝴蝶海参”汤色透明


  海参犹如蝴蝶飞舞


  寓意幸福美满


  再比如“连年有余”取材鱿鱼


  内厨借鱿鱼之音


  赋以吉祥寓意


  孔府菜。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除了端庄正统的“孔府菜”


  曲阜的小吃也是一绝


  羊肉泡粥是很多曲阜人的“乡愁”


  粥是糊粥


  一点点糊味夹杂着豆子香味


  羊肉是先腌后煮再焖而成的


  快刀切成薄片加到粥里


  一口下去


  肉香米香完美融合


  曲阜熏豆腐远近闻名


  豆腐表面呈棕黄色


  表层结实,里面细白鲜


  吃起来带有浓郁的木香或谷糠香味


  诱人还得属熏豆腐锅


  热气腾腾的锅里漂浮着各色香料


  老远就能闻到扑鼻的香味


  香气勾起食欲


  几块热乎的熏豆腐下肚


  能瞬间拉近你与古城的距离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


  《论语?雍也》


  曲阜的气质


  和“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北、东、南三面环山


  有凤凰山、九仙山、石门山、防山等山峦环抱


  这是2023年6月8日无人机航拍曲阜市尼山圣境。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其中最出名的


  当属尼山


  尼山位于曲阜东南60里


  海拔虽然仅有340多米


  但却来历不凡


  据《史记》记载:


  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


  所以孔子的名字其实很有意思


  名丘字仲尼


  而尼山


  也就是孔子的诞生地


  尼山上有孔子庙


  孔子庙内东南角有观川亭


  传说是孔子临川慨叹的地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那一叹,声闻千古


  这是2023年6月8日无人机航拍的曲阜市孔庙、孔府及周边城市风貌。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山有韵味,城更有故事


  知道曲阜


  那或许也知道“三孔”


  孔庙、孔府、孔林


  是众多对孔子


  心存敬仰的人“朝圣”的方向


  也是海内外无数人


  心向往之的世界文化遗产


  无论是声声悠扬的晨钟


  还是低沉激越的暮鼓


  抑或是高亢的孔府大戏


  和悠远的祭孔雅乐


  凡入耳之音


  声声皆令人沉醉


  “温故而知新”


  ——


  《论语?为政》


  曲阜城不大


  但有着自己的精巧


  曲阜城也不算繁华


  却保留着完整醇厚的鲁地风俗


  她以自己从容儒雅的节奏


  掌握着时间的游走


  这是2023年6月8日无人机航拍的曲阜市孔庙、孔府及周边城市风貌。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温暖的古老


  曾熨帖生活的褶皱


  深邃的智慧


  也渴望邂逅新的思考


  一场“传统”与“数字”的精彩相会


  正在这里上演


  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


  于6月25日至27日在这里举行


  这场对话


  以“人工智能时代:


  构建交流、互鉴、包容的数字世界”为主题


  跨越古今、连接中外


  这是2023年6月8日无人机航拍曲阜市尼山圣境。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千年的光阴


  于此处驻足


  不同的观点


  在这里汇聚碰撞又相互影响


  “温故而知新”


  遥远的教诲在今天依然清晰有力:


  把握“过去未去”


  走向“未来已来”


  历史虽已久远


  但先哲的言语从未消散


  倾耳听,便是“金声玉振”


  城垣巍峨,城门厚重


  望望“万仞宫墙“


  就仿佛遥见坦荡荡的君子气象


  孔庙万仞宫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斯文在兹


  千载不绝


  时光不息


  脚步不止


  这就是曲阜!


  :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


  总策划:刘健


  总监制:储学军 钱彤


  监制:周红军 刘加文


  策划:刘洪


  监审:牟彦秋 梁甜甜 黄林昊


  :董静雪


  校对:张玲琳 李桐 韩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推荐文章2:“师者”莫砺锋

  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6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师者”莫砺锋》的道。


  1984年10月22日,南京大学图书馆告厅高朋满座、俊彦云集,钱仲联、程千帆、唐圭璋等古代文学大师级学者和300多位南大师生共同见证了莫砺锋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第二天,我国首位文学博士诞生的消息上了《新闻联播》。那一年,莫砺锋35岁。


  时光流转,2023年6月2日,已经74岁、刚刚正式告别三尺讲台的莫砺锋又出现在《新闻联播》里。作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他以《普及古典名著 弘扬传统文化》为题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言。


  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民族所有成员的神圣职责,阅读古典名著从而汲取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也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向全社会普及古典名著是传承文化最有效的手段,孔子、朱熹等历代优秀学者都视此为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理应继承孔子、朱熹的精神。既要精选某些价值最高的经典介绍给社会大众,又要对它们进行准确可靠的注释及生动灵活的解说,从而让古典名著脱离学术象牙塔的束缚而走进千家万户。”


  从首位文学博士,到唐宋文学的普及者,莫砺锋拥有过很多身份,其中不乏世人羡慕的头衔,但几十年来,他一直是那个“读常见书,乘公交车,吃家常饭”的莫砺锋。他是象牙塔里的一流学者,更是走向大众的“师者”。谈及这些,莫砺锋却云淡风轻:“我的一生里充满了偶然,学文是偶然,搞普及也是偶然。”


  因为十年浩劫,那个曾经意气风发、与同学相约“不学文科、不考师范”的少年,失去了当科学家或工程师的机会。1977年恢复高考后,莫砺锋考了安徽大学英文专业,转年又考入南京大学古代文学专业,成为程千帆先生“唐宋诗歌”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2年初,南京大学开始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从28位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资格的博士生导师中选出程千帆等10位先生,每人限招一名博士研究生。莫砺锋由此成为南京大学中文系第一个博士研究生。


  2002年,又是偶然的机会,莫砺锋的讲座《杜甫的文化意义》走进了百家讲坛。后来他又应邀录制了多期节目,还出版了多本古典文学普及作品,其中包括印册高达10万的畅销书。面对全国各地如雪片般飞来的读者、观众来信,莫砺锋意识到他不经意间打开了另一扇门:经典著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们流传至今的价值并不仅仅是专供学者研究,更应该供大众阅读、学习,从而获得精神滋养。


  曾有些深居简出、少与人交往的大学者,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一本本普及读物占据了他更多的写作时间。今年5月中旬,莫砺锋在四川眉山三苏祠以“风雨人生中的人格典范”为主题讲苏东坡,在成都杜甫草堂讲“杜甫和传统文化”,两场讲座线上线下听众均在200万左右。6月初,两本普及诗词的新作《小学生必读诗词112首》《中学生必读诗词125首》出版……那些曾陪伴、抚慰、激励他的唐诗宋词,赋予了他抗拒随波逐流、保持精神独立的力量,如今他希望能给予更多人。


  宁钝斋中一老翁


  初次看到莫砺锋的名字,绝大多数人会立刻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但事实恰恰相反。莫砺锋每次谈及这个话题都会笑起来:“别忘了我姓莫,当年父亲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我不露锋芒。他还给我女儿留了一个名字,叫莫杞,杞人忧天的杞。”


  理解了名字的本意,就会恍然大悟莫砺锋的书斋为何叫“宁钝斋”。这里还有双关之意,“一是宁愿的意思,我宁可钝一点,不要锋芒毕露。另外,宁也指南京,我是住在南京城里的一个比较愚钝的老翁。”坐在宁钝斋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莫砺锋说,“我想我一直是遵照父亲的遗愿的,一辈子都是这样,要求平一点、平庸一点。”


  时至今日,他仍然会搭乘地铁去学校。2018年,因为总打不到车,莫砺锋买了手机,他戏言这是“生计所迫”。在那之前,他是没有手机的,理由也很简单:他通常不是在图书馆或教室里,就是在家里,前两个地点是不能接听电话的,在家里有座机就行了。这个习惯即使是在2004年当中文系系主任期间都没有变过,为此还有人吐槽这位系主任“有些难找”。


  系主任当了一年多,莫砺锋迅速辞了职。说起那段往事,莫砺锋笑言其实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那1年零4个月中间,我一篇论文也没写成,心里面很乱,就开始写随笔。”这些随笔后来结集成书,就是大受读者欢迎的《莫砺锋诗话》。算起来,这也是莫砺锋走向普及之路的一次“偶然”。


  如果从1978年成为程千帆先生“唐宋诗歌”专业硕士研究生算起,45年学术生涯中,莫砺锋从未踏出“唐宋文学”这个领域。“我的才能和悟性有限,范围太大了也做不好,而且唐宋600多年的文学非常丰富,我一辈子都研究不透,所以就一直在里面。”莫砺锋的这番话,很多人会认为是谦虚。但想到程千帆的老师黄侃曾得章太炎先生评语:“学者虽聪慧绝人,其始必以愚自处。”这是师道传承,更是一脉相连。


  这份“愚”,还体现在虚怀若谷的谦虚上。莫砺锋的学生、目前已在南京大学任教的杨曦至今还保留着2018年莫砺锋发给他的邮件:“请问同学中有谁玩华为手机比较熟练,请他到我家来面授一课,主要想学会用手机打车及扫二(维)码付费。”记者接触到多位莫砺锋的学生,他们回忆说,这些年为了手机、电脑等的使用,他们都没少被莫老师请去“面授一课”,还经常能收到赠书作为答谢。


  关于手机的轶事还有不少。有次给古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生上选修课,莫砺锋严肃批评了两位坐在前排、一直低头摆弄手机的同学。课间他了解到,两人其实是在用手机看课件。第二节课一开始,他就当众承认自己错怪了两位同学,并诚挚地向他们道歉。


  如今,手机也已成为莫砺锋的生活“必需品”,但他还是会叮嘱记者:“要是发微信说一声,我不常看。”


  读书是一生大用


  初次到莫砺锋家拜访,门一打开,扑面而来的是一客厅的书柜。作为研究古代文学的大家,书籍汗牛充栋其实在情理之中,但记者还是忍不住一排排看过去,意图把握一些大师的读书密码。


  颇有些意外的是,书柜中不仅有各类学术专著和古籍,也有不少散文、小说等通俗读物。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有一段饮不同酒需用不同酒具的精彩描写,在莫砺锋这里,读书亦然——


  学术类书籍需在书房正襟危坐地读;若是躺在客厅沙发上,多半是读闲书;在餐室里独酌时,则常左手持一册诗词选本,右手轮流拿筷子与酒杯,读到好句子时,抿一口酒也别有滋味;枕边书通常只有一本,经常会换;还有“登厕之书”:短篇小说、散文集、科普读物等都很合适,纸杂志也可充数,纵不能如欧阳修在厕上构思文章,手捧一本有趣的书如厕也是不亦快哉。


  他的博士生蒲柏林还记得另一个小细节。“有次到莫老师家里设置电脑,其实没几分钟就需要他来输入一些东西,就这样,我偶一回头,发现他拿起一本《续资治通鉴长编》在窗边读了起来。”


  于莫砺锋,阅读已是刻入基因的习惯,也是把一切“偶然”化为“必然”的点金石。他说:“是文学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少年时期,莫砺锋是家乡远近出名的高材生——但并非是文科,而是理科。1962年上初二时,他代表学校参加江苏太仓县中学生作文竞赛和数学竞赛,作文名落孙山,数学却是满分第一名。中考前夕,琼溪镇中学的教导主任动员他考名闻遐迩的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他一考即中,成为全镇人的骄傲。高考填志愿,前三个志愿依次是清华大学电机工程、数学力学和自动化控制,他的目光里满满都是理科,梦想里只有科学家和工程师。


  梦还没开始就碎了。高考取消让莫砺锋的理工梦戛然而止,1968年秋,闲了两年的莫砺锋到太仓县璜泾公社插队落户,开始了长达10年的知青生涯。


  时代大潮关上了一扇门,莫砺锋用十年苦读打开了一扇窗。说是苦读,其实是有什么读什么,少年时“好读书”的习惯不仅没有湮灭,反而愈发枝丫繁盛、旁逸斜出。马列著作、中外小说、古籍史料、诗词古文……一本《新名词辞典》也津津有味读了好久,连《气象学教程》都囫囵吞枣地读完了,甚至开始自学英语。


  相交多年的王一涓曾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为题,记述她眼中的莫砺锋:“在学习没有任何动力、任何功利的10年中,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成就了莫老师。”


  回忆当年,莫砺锋说:“毕竟正在生命力旺盛的青春时代,生活再苦也能扛得住,最让我难受的是缺少书籍。”那时候的他,想必经常会梦回童年,一本《唐诗三百首》是全家人的挚爱。夏日夜晚里,小河边乘凉的莫家兄弟姐妹,与爸爸比赛背诗,颇有些“赌书消得泼茶香”的趣味。


  身处困苦之中,青年莫砺锋更能真正体味到那些诗句的力量。1973年秋天,他住了5年的房子屋顶被狂风刮破,重铺屋顶要好几天,“那天夜里,我缩在被窝里看着破屋顶外满天星斗,寒气逼人,四周漆黑一片,正在心里难受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温和、苍老的声音从黑暗中传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那一刻,莫砺锋第一次对杜甫这首名篇中的力量感同身受,一切也似乎变得没有那么难受。“暂将好诗消永夜”,苏轼的这句诗或许正是那无数个夜晚里莫砺锋的心情写照。


  斗转星移,重视读书、推崇知识的社会风气早已重新成为主流,那么又该如何读书?


  莫砺锋用自己博士第一年作比。虽然是唐宋文学方向,但程千帆先生开出的必读书目却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左传》《诗经》《楚辞》《史记》《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没有一本是唐朝以后的,这些都是“古代文学的基本功”。


  他还提到大卫·丹比,“在功成名就之后回想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发现对他人生最有用的一门课是讲西方文化经典的,于是他回去重读了这个课程,写了一本《伟大的书》,就是介绍这些西方典籍。它们和我们的古代典籍一样,看似没有任何实际用处,但就像庄子说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诗歌尤是如此。


  “在当代社会里,诗歌其实是精神上的清凉剂。”几十年过去了,莫砺锋给诗词的定义依然是精神家园,可以给身处钢铁丛林的当代人以精神的桃花源。“其实远方和近处是一样的,所谓诗意的栖居不必走去远方,陶渊明说‘心远地自偏’,这是一种生活的意境,一种境界的追求。”


  做人是第一要务


  “感谢南大的同学至今没有把我轰下讲坛,使我完整地走完了教学生涯。”5月23日,在最后一课后,莫砺锋说,“作为老师,我觉得自己一直还是兢兢业业的。”


  《论语》里写:“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蒲柏林说,跟老师读了6年书,感觉这三句话简直就是他的写照。诚然,包括记者在内,很多上过莫砺锋课的学生对他的第一印象都是“严肃”“不苟言笑”。蒲柏林还记得刚入师门时的惴惴不安,提问时都紧张得牙齿打架,怕问题太幼稚被批评或忽视,“老师会说问题没有好坏,无论是成熟的还是浅近的问题,他都会认真作答,有时甚至还把我们逻辑层次不清晰的问题掰开揉碎讲一遍。”今年毕业的蒲柏林也将走上讲台,在他心中,莫砺锋就是他为师的榜样。


  师道确实是可以传承的——每当提到老师程千帆先生,莫砺锋总是津津乐道。


  当年,正是了解到程先生也是“弃理从文”,莫砺锋才暗暗下决心全身心投入古代文学研究。读博的两年多是莫砺锋至今仍深切怀念的时光,程先生带他有点像“手艺人带徒弟”,还邀请周勋初、郭维森、吴新雷三位先生为助手,四人一起对他“施加友善的压力”。虽然“被压得九死一生”,但总算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学博士。


  博士生周斌用“德不孤”来形容追随莫砺锋学习的感觉,“很多道理是可以体悟的,但如果你能看到身边的人就是这么做的,那么自己的信念就会格外坚定,老师给我的就是这种信念。”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莫砺锋的学生们跟记者聊的内容里,学术占比极低,更多是关于做人的言传身教。“纯粹”“简单”“勤奋”“简朴”……周斌甚至还背起莫砺锋写给夫人的诗句,羡慕他们情比金坚的爱情。


  莫砺锋应该很开心。因为在他的教育理念里,首先就是做人。他的学生很多都记得,他一直提倡“比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如果没有学会做人,那学问做得再好也没有意义”。面对记者的采访,他直言:“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的教育就失败了。”


  如今,莫砺锋还是南京大学梅庵书院院长,3年前书院成立时莫砺锋曾说:“更大的意义可能是人格的培养。我们在人格方面要有一种坚持,要有一种操守。将来大家到了社会上,也许有各种力量把你们拉向随波逐流的泥潭,但是我们要有抗拒的力量。”


  在莫砺锋眼中,人格提升是一辈子的事情,学校只不过“给他起了一个头”“培养一种好的倾向”。这也是莫砺锋过去这些年里在社会“大讲台”上大展手脚的缘故,他希望这些东西可以陪伴大家一生,成为人生道路上的指引。


  记者手记


  追“锋”


  2000年坐在南京大学教室里聆听莫砺锋先生讲课时,万万想不到23年后的自己会坐在莫先生对面,完成一次似乎冥冥天定又有些“坎坷”的采访。


  5月底在出差途中看到莫先生告别讲坛的消息,心里默默想,这是多么值得采写的一个选题啊。不承想,没两天就接到了《新华每日电讯》的约稿,编辑部还特意强调“想找一位听过莫老师课的记者来写”。


  于是,我这个有幸听过几天莫先生讲课,但实际上早已忘得七七八八的不肖学生,幸运地得到了这个美差。


  初次给莫先生打电话,是颇做了一番心理建设的。印象中的他不苟言笑,一副“拒人千里”的样子。当年作为本科生,也没有多少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自觉和勇气,事实上,除了听课,我与莫先生并无交集。


  早就听说莫先生不用手机的“典故”,所以得到一个家庭固定电话号码时,倒也并不惊讶。电话那头的莫先生很和蔼,但不巧的是,“这一周我都没空,可能要到下周了。”


  那个周末,莫先生出现在《新闻联播》里。原来他是去北京参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了,而且还是发言代表之一。


  6月3日,也就是座谈会后第二天,我就在高铁站“堵”到了刚回南京的莫先生。但由于时间缘故,没能进行深入交流,只是简短采访了他参加座谈会、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感想。


  莫先生和记忆中的样子没有太大变化,74岁的他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一如在课堂或讲座上侃侃而谈的样子。


  我则非常忐忑。全然忘了几天前和他的学生们聊天,一群博士生让我不要惶恐:“莫老师变化挺大的,现在都会比‘V’拍照了。”


  后来谈及变化,莫先生笑了:“我不觉得我有什么特别大的改变,可能我早年做老师的时候比较严肃,年纪大了以后,可能更放得开一点了。”


  好事多磨。莫先生回来以后采访、讲座、告、座谈不断,我的采访不出意料地延期了。其间甚至有一次已经约好,但因南大中文系有个会,虽然再度和莫先生见面,采访却依然没能进行。


  但我也要感谢延期。这段时间里,我翻阅了大量莫先生的自述作品和讲座、讲话,以及一些友人、弟子的文章。再加上和他的学生们聊天,渐渐地,忐忑的心情减退,对于从何处落笔也有了一些眉目。


  采访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完成了。一向时间观念极强的莫先生说:“我只有一个小时,你控制一下时间。”所幸,我没让这位“时间管理大师”失望。采访结束后问他如何做到上课、讲座都能精准控制时间、分毫不差时,他笑着反问:“你们喜欢总拖堂的老师吗?”


  此刻我已完全放松,答曰:“好老师的课,怎么拖堂都可以。”


  但显然,莫先生有自己的原则。采访结束闲聊了几句后,莫先生忽然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差不多了,我要端茶送客了。”


  那一刻,我大概也理解了为何他的学生们喜欢用《论语》中那三句话来描述老师:“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同时我也想用另一句《论语》中的话来形容莫先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授业”“解惑”相比,“传道”才是第一位的。对学生,他的要求首先是做人。对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他的一言一行,对身边人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道”。他的学生们一辈子都会记得,毕业那天,白发苍苍的老师带着他们到两个校区拍照,去各个标志性建筑门口打卡,甚至还学年轻人摆比较新潮的姿势,一拍就是一天。


  表面是拍照,核心却是仪式感,是“礼”。毕竟,他是希望追随孔子、朱熹等古代先贤和自己恩师程千帆等老一辈先生的脚步,为文化传承做出自己贡献的。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约这就是莫先生现在的状态吧。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推荐文章3:文章简明通俗是大智慧

  【改进文风大家谈】


  :崔应贤(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会长)


  文章也像其他事物一样,有着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它们的匹配关系是检验文风好坏的重要指标。


  孔子在他的那个时代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论语》中记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果两者之间没有协调一致,内容厚重而形式简单,就会显得草率粗疏;相反,言之无物而形式上望之俨然、叠床架屋,就会流于浮华。单纯突出任何一方都不好,只有两者相得益彰、文质彬彬,才能体现如君子一样的风采气象。


  客观地讲,前一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不管是人类语言的初创时期,还是孩童作文之始,言不达意,表达跟不上的情况是正常的。人类社会的进步,学生求学,都体现了对语言表情达意掌控能力的不断提高。


  后一种情况则有些复杂,有不自觉与自觉之分:所谓不自觉,就是语言文字上追求过了头,一如孩子学大人想早点成熟,这是成长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偏差,通过及时的教育是可以校正的。所谓自觉,就不一样了,这种情况完全是以文为美,唯形式是求。清代桐城派的文章思想整体来看是值得肯定的:义理、考据、辞章,文和质都兼顾到了。但这并不代表该派中每个成员都坚守,如吴汝纶就主张:“与其伤洁,毋宁失真。”显然在形式的追求上达到了极致,甚至不惜以丧失内容的真实为代价。


  这种不好的文风像一种顽疾,在不同时期时不时地会表现出来。具有普遍性的就是长而空,所谓“米不够,水来凑”。这样一来又会显得唬不住人,于是只好借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术语概念来装潢门面。篇幅冗长与故作艰深,像一对孪生兄弟。


  古人认为,语言文章的简明通俗是一种大智慧,是人品、话品中的一种高品格,并且是美学追求中的高境界。《易经》中申明:“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姚鼐《与王铁夫书》中说:“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措语遣意,有若自然生成者。”


  为文的简明通俗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首先要有一颗为听众读者着想的心,换位思考,才能赢得言语对象的依赖。再有,要对语言有相当的掌控力,不要以为通俗就是流俗、简明就是简单,用最有限的言语将其重要内容进行有效的传递输出,这种功夫不是随便就可以做到的。还需要知道的是,人民群众的语言最为生动丰富,要赢得他们的认可和喜欢,获得美的效果,这需要终生去追求。


  《光明日》(2025年03月17日 01版)


  : 光明网-《光明日》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推荐文章4:背下这66句《论语》,提升境界!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孔子说:“《关雎》篇,快乐而不放荡,悲哀却不伤痛。”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孔子说:“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20.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孔子说:“经常能约束自己的人,犯错误的时候就少了。”


  21.德不孤,必有邻。


  【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真象腐朽的木头一样无法再雕琢,象粪墙一样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个人,我还责备他什么呢?”孔子又说:“开始时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宰予使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23.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谥号?”孔子说:“他聪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5.三思而后行。


  【原】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原】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


  【译】颜渊、季路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但愿使老人能享受安乐,使少儿能得到关怀,使朋友能够信任我。”


  27.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原】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划。”


  【译】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不足。”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话,是走到中途才废弃而停止,但现在你还没开始,就给自己划了一条截止的界限而停止前进了。”


  2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孔子说:“一个人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显得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2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孔子说:“(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30.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3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子贡说:“如国有人广泛地给人民百姓许多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以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那必定是圣人!尧舜尚且为做不到这样而感到为难呢!所谓仁人,自己想要成功,先要帮别人成功,自己想要通达,先要帮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算是实行仁的方法啊。”


  3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译】只传述(旧的文化典籍)而不创作(新的),相信而且喜爱古代的文化典籍。


  3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不能领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不能举一例就理解其他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3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如果)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于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孔子说:“君子总是心胸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悲伤。”


  39.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原】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曾子得了重病,召集他的弟子们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有没有毁伤之处)!《诗经》中说:‘小心翼翼,就像站在深渊之旁,就像踩在薄冰之上。’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再也不会受伤了。弟子们!”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而且道路遥远。


  4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考虑那个位置上的事。”


  4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道德和学问)抬头仰望,越仰望越觉得高耸,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好象就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停止前进都不能。我竭尽全力,仍然像有座高山矗立眼前,虽然我想攀上去,却没有途径。”


  4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地留去。”


  44.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孔子说:“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4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孔子说:“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4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仲弓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出门(工作、办事)时要像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用差遣人民时要像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为国家办事没有怨恨,处理家事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47.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子夏说:“每天都学习一些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或所不懂的道理,每月都不忘记所学会的东西,这样就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


  48.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命中注定,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要)敬业而不犯错误,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呀。君子担心什么没有兄弟呢?”


  4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原】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成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5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孔子说:“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达命令,群众也会自觉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达了命令,群众也不会服从。”


  51.近者说,远者来。


  【原】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译】叶公问怎样为政。孔子说:“使近处的人民感到喜悦幸福,使远处的人民来投奔归附。”


  5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原】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子夏到莒父做地方长官,问怎样为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5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孔子说:“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54.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是容易的。”


  55.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56.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孔子说:“古人学习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


  5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原】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您的自我表述啊!”


  5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


  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6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子贡问怎样实现仁,孔子说:“工匠要把活儿干得好,一定要先把工具弄得精良好用。(要实现仁)生活在国家中,就要侍奉那些品德高尚的大夫,结交那些仁义的士人。”


  6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孔子说:“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6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孔子说:“君子不会根据言论推举选拔人才,也不会因为某人有缺点错误而废弃他的言论。”


  63.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情。”


  64.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孔子说:“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


  65.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译】孔子说:“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运势不好加大师微信(nxzfs68),助您安居乐业,内修涵养,增添财运!


  6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原】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译】过去的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来得及改正。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推荐文章5:《论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论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过于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浅鄙陋,但是文采多于质朴,又会显得华而不实。只有把两者均衡结合,才能称得上是君子。


  文,象形字,从玄,从爻。《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本意是指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后来人们把刻在器物上的图案也叫作“文”,由此引出文辞、文采等意。质,形声字,从贝,从斦。《说文》中释为“以物相赘也”,意为以财物相抵。从字源学上看,“质”可以解释为没有经过加工的素材,它的意思应该和朴实、自然等特征相关。


  自古以来,人们对“文”“质”的内涵有着多样的理解。孔子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义以为质”,此处的“文”相当于现在常说的文化教养,而“质”其实就是本质的意思;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礼贵得中,奢侈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从礼乐的角度出发,把“文”看作是礼节的形式,把“质”当做礼的实际内容;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以“文”“质”分别代指文学创作中的虚拟和写实手法。


  对于“文”与“质”的关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为人处世角度进行思考。《吕氏春秋》记载了一则孔子逸马的典故,说的是孔子的马跑到别人田里啃庄稼,结果被农夫扣下了。子路自恃勇武过人,粗鲁地命令农夫还马,而子贡则利口巧辞,给农夫讲诗书中的大道理,结果都被农夫赶了回来。此时孔子的马夫对农夫说,假使你耕于东海,我耕于西海,我们就没有相遇的机会,我的马也不会吃你的庄稼。可你不耕于东海,我也不耕于西海,彼此住得不远,庄稼也长得差不多,马儿又分不清庄稼的区别,怎么能保证你我的马都不吃别人的庄稼呢?农户觉得在理,遂将马归还。


  子路因疏于礼节而显得过于粗野,孔子评价子路:“野哉,由也!”子贡虽利口巧辞,但卖弄诗书未免流于虚浮,冯梦龙认为其“文质貌殊,其神固已离矣”。而马夫则把自己摆在和农户平等的位置,体现出与人为善的交往礼仪,又结合生活实际阐明了道理,从而成功地打动了农夫。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彬彬,犹斑斑,物相杂而适均之貌。”文质二者不可偏胜,质胜于文就会像子路那样粗野,而文胜于质则会如同子贡一般华而不实。可见“文质彬彬”讲求的其实是“文”与“质”的适均之貌、相衬之美。


  在儒家之后,“文质彬彬”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哲学、美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说:“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主张修史要文质兼顾,既要注意语言优美,又要保证史料的真实。魏征则言:“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认为应当兼取南北文学风格的绮丽与真实,融会贯通以达到美的巅峰。


  “风标自落落,文质且彬彬”,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文质彬彬”的君子意涵中习得修身之道,以文质协调发展的理念正心修身、固本培基,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水平。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所有,如有,请联系删除。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推荐搜索词:

  

  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思

  

  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哪里

  

  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谁的观点

  

本文标题:文质彬彬然后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