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推荐文章1:很多人知道“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却不知是谁说的
说起历史上著名的狠话,尤其是大汉王朝,很多人一定会想起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的主人,正是西汉名将陈汤。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人。
年轻时,家境穷困,靠乞讨借贷为生,素来被州里的名士们鄙视。
他喜欢读书,学识渊博,通达事理,擅长作文,因在家乡无法立足,就到首都长安去寻找机遇。
富平侯张勃,很赏识陈汤才识,经常和他交往。
汉元帝于初元二年下诏,命公卿大臣们推荐人才,张勃便推荐了陈汤。
不巧的是,在陈汤等待朝廷授职期间,他的父亲去世了,陈汤得知后,担心若遵循礼制,回家奔丧守丧,会耽误朝廷的授职,于是就隐瞒了此事。
不过,这事很快就被人向朝廷举了,陈汤因此被弹劾“不孝”,被拘捕关进监狱。
年轻时家境贫寒,好不容易等到机遇却又造化弄人,陈汤可谓命运多舛。
好在时来运转,后来又有人大力举荐,陈汤终于被任为郎官,陈汤主动请求出使外国,几年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校尉甘延寿奉命出使西域。
而此时西域,匈奴内部矛盾激化,五个单于争夺王位,其中,郅支单于竟然困住汉朝使者江乃始,并对其进行羞辱,并且杀死另一名使者谷吉。
此时汉庭内部赶上饥荒,灾民兵变四起,汉庭只得忍气吞声派遣使者三次索要遗体,但是郅支居然连续三次殴打汉庭使者。
汉朝乃是天朝上国,岂容这些小部落欺负。
陈汤可忍不了,便集结了四万余部队,并娇诏分南北两路进军,两路大军迫近匈奴城下。
形成四面围城之势,穿越深沟,堵住城门,大盾牌在前,戟弩在后,仰射城中楼上敌人。
在土城外面还有一座木城,汉军就点燃柴草焚烧木城。
夜晚,几百骑兵想冲出城,但被汉军迎面射杀。
陈汤持剑下令总攻,很快汉军就攻入城门,并斩郅支单于于乱军之中。
战后归国,朝内就陈汤功罪问题严重分化。
一方面认为娇诏罪该灭族,另一派认为属于见机行事,为大汉挽回了尊严。
最终,宗室刘向力排众议,要求封赏陈汤。
于是汉元帝下诏说:
“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扣留并杀害了汉朝使者、官兵,深违事理,朕岂能忘记!之所以犹豫不决不去征讨,是因为难以兴师动众,劳苦将帅,因此一直克制忍着没有提这件事。如今甘延寿、陈汤看到可以乘机行事,特此封赏为关内侯。”
纵观陈汤的一生,前期贫苦,后期跌宕起伏,辉煌了没几年。
可单单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足以流传千古!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推荐文章2:"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由来,竟然是因为伪造圣旨
公元前36年的一个雪夜,西域都护陈汤带着四万联军在暴风雪中狂奔。这支队伍里既有汉家儿郎,也有西域各国的兄弟,他们要去收拾一个叫郅支单于的匈奴狂人。这个匈奴首领不仅杀了汉朝使者,还把使者的脑袋挂在城墙。谁都没想到,距离长安八千里的蛮荒之地,真会出现汉家旌旗。这场千里追凶,最终成就了那句燃爆历史的宣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一、西域惊变:使者头颅挂城头
汉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60年后,有个叫郅支单于的匈奴狠人搞事情。这哥们是杀了亲爹上的位,把西域各国当自家后院。最过分的是公元前45年,他竟把汉朝使团全灭了,还把使者的脑袋当战利品展览。在居延发现的汉代竹简上,还记录着匈奴抢劫商队的具体案例,连抢了多少匹马都写得清清楚楚。
二、千里追凶:史上最燃"假传圣旨"
长安城里的大臣们还在打嘴仗时,西域副校尉陈汤直接放大招——伪造圣旨,带着西域十五国联军开团!这支"多国部队"在零下30度的天气里狂奔四十天,上演了古代版《荒野求生》。
陈汤打仗绝对是个高手:龟兹国的重甲兵当人形坦克破城门,乌孙骑兵玩侧翼包抄,汉朝弩兵在后排疯狂输出。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军令写着:"拿大黄弩的兄弟往前压三十步",这种射程400米的古代"狙击枪",把匈奴人射得怀疑人生。
三、精神图腾:刻进基因的文明底气
当陈汤把郅支单于的脑袋挂上旗杆时,写给汉元帝的捷里蹦出了那句千古金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十个字背后,是文景之治攒下的钱袋子,汉武帝打造的枪杆子,更是中华文明特有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硬气。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推荐文章3: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推荐文章4:“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名将,为何一生不得重用
2003年,当美国试图在战争初期一击斩首萨达姆时,很多中国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战争,还可以这样打么?
然而,这种“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作战方式,老美根本算不上首创——早在2000多年前,已经有一位中国将领在战场上快剑如风地运用实践,并且一举成功,使大汉王朝威震西陲。
设若要问中国历史上抗击匈奴的名将有哪些,相信人们的头脑中立即就会蹦出一大串的名单来。
卫青、霍去病自不用说,其他诸如李牧、蒙恬、李广、窦固、窦宪等自然也会名列其中;但如果不是熟读历史的人,能够想到陈汤的人可能就少之又少了。
其实,无论是从军事上的胆识谋略,还是从对历史的实际贡献来看,西汉末年的陈汤都要算得上是数千年中国军事史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说到陈汤,就不能不说西汉末年的汉匈关系。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可以这样讲。我们经过一段努力,川普政府要投靠中国,各项联络筹备已到位,具体实施程序也启动了,然而副总统不干,要取川普而代之,可他在美国立不住脚,就拉着一批人到日本,诱逼安培政府反华。
中国很感棘手,幸有一支远方部队在东北亚,部队有一副将领见状果断处置,杀掉副总统,东京的政界元老也杀掉安培,成立亲华派政府,这样,这支部队扫除了最大的国家危害,川普也铁心归顺中国了。
这是二千年前发生的,美国是匈奴,日本是康居,川普是呼韩邪单于,副总统是郅支单于,安培是康居王,果敢处置事态的中国远征部队副将领是陈汤,事发地在今天的吉尔吉斯坦一带。
虽然汉军是攻城方,但是在副将陈汤的指挥下,伤亡比例却比匈奴小得多,最终获得一场大胜。正当主将甘延寿与副将陈汤带领将士凯旋时,朝中的执法官员也从长安出发了,他们在大路上拦住陈汤,对他进行检查。
原来陈汤一向贪财,攻克郅支城后,私藏了不少金银财宝,被知情者举,所以执法官员准备拘捕他。陈汤立即上书皇帝,说:“我与将士们不远万里诛杀郅支单于,按理说,朝廷应派出使者来慰劳军队,并表示欢迎,如今却是司隶来检查审问,还要拘捕我,这不是为郅支仇吗?”皇帝便下令撤回司隶,并令沿路县城摆设酒食夹道欢迎得胜之军。
然而见了面后,汉元帝不仅没有奖赏陈汤,还差点将他抓起来打入死牢。
因为此次西征,陈汤涉嫌假传圣旨,死罪。眼看要身陷囹圄,而且面临杀身之祸,陈汤赶紧联合犹豫不决的主将甘延寿上书汉元帝,有理有据,做了自我辩护: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一句让中华振奋千古的名句,便是由此而来。
陈汤功劳是毋庸置疑的,可惜为人缺点较多,尤其贪污严重,所以在后世并不出名。
但一句“名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却昭示着我国国土与主权不得侵犯,直至今日。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推荐文章5:砍出来的盛世,大汉为何敢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把刀功不可没
【军武次位面】:上官竹
公元前35年正月,长安百姓还没有从严冬中缓过劲来,臣民照例在新的一年里抚恤弱小、照料鳏寡,大汉沉浸在一片祥和中。
此时,一匹快马从西域带回一个盒子和一封奏疏,奏疏中有一句千古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盒子里就是陈汤斩下的郅支单于的首级!
送到长安后,首级被悬挂于胡人聚居的长安藁街之中。胡人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与大汉为敌的下场:虽远必诛。
遥想一百多年前,大汉建国之初,高祖刘邦统帅百战之军,却被匈奴人困于白登山,差点丢了老命;70多年后,卫青、霍去病率领汉军复仇匈奴,横扫漠北;再90多年后,陈汤斩杀郅支单于,高呼"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一百多年时间里,大汉王朝强势崛起,打得匈奴溃不成军,不敢窥边。从白登之围、和亲政策到横扫漠北、斩杀单于,是什么让大汉崛起?让"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江河所至,皆为汉臣"的?
一
陈汤曾说:"胡兵五而当一,何者?兵刃朴钝,不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汉军能以一敌五、走向强大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武器装备的改进。
汉初,汉军普遍使用汉剑,汉剑难敌匈奴铁骑,故有白登之围。
公元前200年,高祖刘邦率三十多万大军北击匈奴。冒顿单于故意示弱,引诱刘邦只率领先头部队孤军深入,进入平城,四十万匈奴大军随即兵围平城的白登山,刘邦被围困七日。
汉军欲突出重围,但手中的汉剑远不是匈奴铁骑的对手,里头冲不出、外头杀不进,楚汉相争时的百战雄兵只能拿着汉剑徒呼奈何。若不是冒顿单于解围一角,让刘邦逃出平城,中国历史很可能会被改写。
此后,汉朝为保边境绥清,开启了数十年屈辱的和亲政策。
白登之围除了与刘邦孤军深入、寡不敌众有关外,汉军手中的长剑拼不过匈奴骑兵也是重要原因。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剑成了战场的主要武器,被称作短兵器之王。汉剑轻薄,适用于步兵配合盾牌作战,但面对骑兵时,其缺点暴露无遗。
汉剑的主要用法是刺击。刺击的威力远远大于劈砍,因此汉剑颇受步兵青睐。但当面对疾驰的骑兵时,汉剑很难刺到敌兵的要害部位,即使刺到,汉剑也常常插入敌兵身体中,或难以拔出、或被折断,这一致命缺陷让汉军战斗力大打折扣。
因此,早期的汉匈之战中往往会出现滑稽一幕:汉军杀死匈奴兵后,丢下长剑,去捡匈奴人的战刀。
这种作战方式别说以一敌五了,简直一胜难求。
二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登基。经过文景之治,西汉臣民修生养息,国富兵强,雄心壮志的汉武帝预感到反击匈奴的时机到了。
但是,汉剑打不过匈奴铁骑的问题还没解决,取代汉剑、克制骑兵的武器会是什么?
汉武帝令工匠日夜研究,终于有人发现:马下作战时,以刺击为主的汉剑威力更大;但在马上,以劈砍为主的战刀威力更大。
于是工匠把汉剑改良,锻造出匈奴骑兵的克星——环首刀。
环首刀的长度一般在1米以上,采用单手握柄,刀柄端口有一铁环,故名环首刀。铁环除了装饰作用外,还能平衡刀身,士兵劈砍时可以更好地把握重心。最重要的是,士兵通过铁环把环首刀绑在身上,可以防止战刀脱落。
汉武帝时期,炼钢技术得到极大发展。环首刀的锻造采用百炼钢工艺,通过不断折叠锻打铁块,去掉氧化物杂质、渗碳,最终得到坚韧的刀身,这保证了环首刀拥有更好的强度。
与汉剑相比,环首刀是单面开刃,工匠把刀身锻造得更厚的同时也让刀面拥有更小的角度,增加其锋利性。另外由于是单面刃,工匠省时省力,环首刀比汉剑更适合批量锻造。
与大汉相比,匈奴生产力落后,只能冶铁不能制钢。因此在接下来的历史中,面对手持环首刀的汉军时,匈奴只有挨打的份,甚至需要五个人合力围击才能打败一个汉兵。
环首、窄身、长刃、直背,大汉环首刀从此成为匈奴克星。
甚至有人认为:"匈奴之败,败于环首刀"。
三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吹响了反击匈奴的号角。
这一年,匈奴入上谷,杀民夺货。
震怒的汉武帝派遣四路大军北击匈奴:卫青出上谷,公孙敖出代郡,公孙贺出云中,李广出雁门。
此战,公孙贺一无所获,公孙敖、李广被匈奴打败,只有卫青如一柄利剑直插匈奴心脏,发起龙城之战。
龙城距离上谷数百里,卫青领军出征后没有看到一个匈奴人身影,心有不甘的卫青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与其无功而返,不如突袭匈奴圣城龙城。
卫青率领汉军直扑龙城,汉军手挥环首刀、勇往直前,龙城毫无防备,被汉军一举摧毁。龙城之战持续一夜,无数匈奴人倒在环首刀之下,七百余俘虏被环首刀押着南下,成了奴隶。
龙城之战是大汉扭转局势、反击匈奴的第一战。环首刀所向披靡,寒光在夜间夺人心魄,从此成为匈奴人的梦魇。
公元前121年春,为"断匈奴右臂",霍去病发起河西之战。河西走廊是联结大汉和西域的交通要道,夺得河西走廊就可以打通处于匈奴控制之下的西域。此时驻守于此的是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霍去病采取长途奔袭战术,他从陇西出发,一路涉水搭桥,转战六日,到达皋兰山,在这里向匈奴人发起突袭。
霎时间,汉军漫山遍野而来,战马嘶鸣、杀声震天。汉军一手拿长矛、一手挥舞环首刀,摧枯拉朽,如潮水般涌向匈奴人,匈奴军狼奔豕突,瞬间败北。匈奴折兰王、卢侯王被杀,浑邪王之子被俘,八千余人战死沙场。
同年夏,霍去病发起第二次河西之战。这次,霍去病从长安出发,过太原、居延山、小月氏,转战两千余里,绕道河西走廊西北,发起突袭。此战,手持环首刀的汉军仍然所向披靡,斩首三万余级,俘虏五位匈奴王、五十九位单于阏氏和王子。
连续两次痛击匈奴,环首刀成为匈奴克星。匈奴人为此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环首刀出鞘,哀嚎遍野。
两次河西之战后,大汉夺取河西走廊,在此设立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即盛大辉煌;汉武帝赐御酒给霍去病,霍去病不愿独饮,于是将酒倒入泉水,与将士共饮,于是有了"酒泉";张掖即"张国臂掖,以通西域",显示大汉进取西域之雄心;武威即"武功军威",为汉武帝彰显大汉军威。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环首刀让大汉威震四方。
四
龙城之战和两次河西之战让匈奴领略了汉军风采,尝到了环首刀的滋味,但真正让匈奴人元气大伤的是漠北之战。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卫青率五万大军出定襄郡、霍去病率五万大军出代郡,两路汉军寻找匈奴主力决战。
卫青出塞一千余里,路遇伊稚斜单于,五千汉骑拿着环首刀向一万匈奴骑兵发起冲锋。双方陷入激战,直到入夜时分匈奴支撑不住,大败而逃,卫青一路追杀,杀敌近两万。
最精彩的大战发生在霍去病部。霍去病出塞两千余里,与匈奴左、右贤王相遇,汉军向匈奴发起猛烈攻击,匈奴骑兵挡不住所向披靡的环首刀,大败而逃。此战,汉军死伤万人,杀敌七万余人,左、右贤王麾下将士死伤殆尽,霍去病挥军北进,封狼居胥,成为万人敬仰的战神。
环首刀一次次出鞘杀敌,汉军一次次摧枯拉朽,曾经兵围白登、差点活捉刘邦的匈奴成了环首刀的手下败将。
大汉帝国惮赫千里,虽远必诛,恰如这锋芒毕露的环首刀。
西汉初期,冒顿单于写信羞辱吕后,樊哙大怒:"我愿率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却被季布怒斥"樊哙该斩",当年高祖的三十多万大军尚且有白马之围,你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
打败匈奴,当年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在武帝时期成了常规操作,打得匈奴"漠南无王庭";在元帝时期虽远必诛,斩杀郅支单于首级;在章帝时期班超三十六人杀匈奴使者,夺取西域;在和帝时期,窦宪燕然勒石,彻底解决匈奴之患。
环首刀让大汉走向强盛。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推荐搜索词:
1.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谁说的
2.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原文
3.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谁的名言
本文标题: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