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推荐文章1:巜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文意疏解
1.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雄”代表着刚健、进取,“雌”象征着柔顺、退守。老子倡导人们虽知晓雄强的力量,但更应秉持雌柔的品性,像溪涧一样,处于低下之地,却能汇聚各方水流,寓意以柔和、包容的姿态处世。
2.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成为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从而回归到婴儿般纯真质朴的状态。当人以雌柔姿态处世,就能保持“德”的完备,而婴儿纯真自然,不受世俗污染,回归婴儿状态意味着回归到自然、纯粹的本真。
3.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以此作为天下的法式。 “白”象征着光明、荣耀,“黑”代表着暗昧、隐晦。此句表明人应懂得在知晓光明荣耀之时,仍能安于低调、隐晦,这样的行为可成为天下的范式,强调了不张扬、内敛的处世态度。
4.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作为天下的范式,永恒的德就不会有差错,进而回归到一种无穷无尽的境界。遵循这种内敛的处世范式,能使“德”保持纯正无偏,“无极”代表着一种超越有限、无限广大的状态,意味着回归到道的无限本质。
5.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山谷。 “荣”体现着尊贵、显耀,“辱”表示卑下、屈辱。人在面对荣耀时,要能安于卑辱,像山谷一样宽广能容,展现出一种谦卑、包容的胸怀。
6.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成为天下的山谷,永恒的德才会充足,从而回归到质朴的状态。保持谦卑包容,能使“德”不断充实,“朴”是一种未经雕琢的原始、质朴状态,回归质朴意味着回归到事物最本初、最自然的状态,不受世俗功利的影响。
7.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质朴的道分散后就形成了具体的器物,圣人利用这些器物,就能成为管理者。 “朴”代表道的原始统一状态,当它分化后形成各种具体事物。圣人懂得运用这些事物的特性,发挥其作用,从而担当起领导的职责,强调圣人对道的运用和管理才能。
8. 故大制不割:所以完善的政治制度是浑然一体而不割裂的。这是对前文的总结,表明遵循道的原则来治理,所形成的制度就像道一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会将事物强行分割,破坏其完整性,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和谐、整体统一的政治理念。
名家注解
1. 王弼注:
- 对于“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王弼注:“雄,先之属。雌,后之属也。知为天下之先者必后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也。谿不求物,而物自归之。婴儿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王弼以雄为争先的象征,雌为居后的代表,指出圣人知晓争先者必然后退,所以以退为进,像溪涧不主动追求,而万物自然归附。同时将回归婴儿状态与自然之智联系起来,阐述了这种处世态度的智慧。
- 在“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处,王弼注:“常德不离,言常得其所归也。言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王弼认为成为天下溪涧能使常德不离开,即常得其所归,进而回归到无极状态,强调了常德与回归本质状态的联系。
- 关于“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王弼注:“式,模则也。”王弼简单解释“式”为模则,即这种行为可作为天下的准则,说明知晓光明却安于暗昧可成为众人效法的范式。
- 对于“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王弼注:“不可穷也。”王弼指出回归到无极意味着不可穷尽,强调这种状态的无限性,表明遵循这种范式能回归到道的无限本质。
- 在“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处,王弼注:“为荣而得辱,如为洁白而必见黑也。”王弼以荣耀可能带来屈辱、洁白易显见黑色为例,说明应安于卑辱,像山谷一样包容,阐述了在荣耀与屈辱之间应持的态度。
- 关于“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王弼注:“足,犹全也。”王弼认为成为天下山谷能使常德完备,即保持完整,进而回归到质朴状态,解释了常德充足与回归质朴的关系。
- 对于“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王弼注:“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以善为师,不善为资,移风易俗,复使归于一也。”王弼将“朴”解释为真,认为真散后产生各种行为和事物,如同器物。圣人根据事物的分散,设立官长进行管理,通过引导使事物回归统一,阐述了道的分化与圣人管理的关系。
- 在“故大制不割”处,王弼注:“大制者,以天下之心为心,故无割也。”王弼指出完善的制度是以天下人的心意作为自己的心意,顺应自然,不强行分割,体现了道家自然和谐、整体统一的政治理念。
2. 河上公注:
- 河上公对“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注为:“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虽自知尊显,当复守之以卑微,去雄之强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谿也。”河上公将雄比作尊贵,雌比作卑微,认为人应在知晓自身尊贵时,坚守卑微,摒弃强梁,秉持柔和,这样天下就会归附,形象地解释了以柔处世、汇聚人心的道理。
- 对于“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河上公注:“人能谦下如深谿,则德常在,不复离其身。复当如婴儿,含德之厚也。”河上公指出人若能像深溪一样谦卑,德就会常伴不离,应像婴儿一样蕴含深厚的德,强调了谦卑与德以及回归婴儿状态的联系。
- 在“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处,河上公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虽自知昭昭明白,当复守之以默默,如暗昧无所见。如是,则可为天下法式。”河上公将白解释为昭昭明白,黑解释为默默暗昧,认为人应在明白事理时,保持低调,这样可成为天下法式,阐述了内敛处世的意义。
- 关于“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河上公注:“为天下法式,则德常在于己,不复差忒。复当如无极之不娆,不挠则长生久寿。”河上公认为作为天下范式,德会常驻且无差错,应像无极一样不被扰乱,如此可长生久寿,解释了遵循范式与常德、无极状态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影响。
- 对于“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河上公注:“荣以喻尊贵,辱以喻污浊。人能自知身之有荣贵,当复守之以污浊,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谷也。”河上公将荣比作尊贵,辱比作污浊,认为人在拥有尊贵时,应安于污浊,像山谷容纳水流一样,能使天下归附,强调了谦卑包容的作用。
- 在“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处,河上公注:“人能谦下如谷,则德乃饶足。复当反身还归于质朴,不复为文饰也。”河上公指出人若能像山谷一样谦卑,德就会充足,应回归质朴,不再追求文饰,解释了谦卑与德足以及回归质朴的关系。
- 关于“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河上公注:“万物之朴,散则为器用也。圣人升用,则为官长也。”河上公简单说明道的质朴分化为器物,圣人运用这些器物就成为官长,阐述了道的分化与圣人管理职责的关联。
- 对于“故大制不割”,河上公注:“圣人制法,大无不包,小无不入,无有所弃,故曰不割也。”河上公认为圣人制定的制度,包容万物,无所遗漏,所以称为不割,强调了完善制度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推荐文章2:《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今译】
知道它的雄,持守它的雌,成为天下的溪流;成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德不会离失,复归于婴儿的状态。
知道它的白,持守它的黑,成为天下的模式;成为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不会差忒,复归于无极的状态。
知道它的荣,持守它的辱,成为天下的川谷;成为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会充足,复归于纯朴的状态。
纯朴,散裂就成为器具。圣人运用它,就成为百官的主宰。因此,大道制御,没有割裂。
【校正】
⑴溪:帛书甲本如此,从之;乙本作“鷄”,音近而误。傅、王本作“谿”。《尔雅·释水》:“水注川曰‘谿’。”溪、谿字通。
⑵恒德不离:帛书甲本“离”误作“鷄”;乙本如此,从之。傅、王本作“常德不离”。
⑶知其白,守其黑:帛书甲本作“知其,守其黑”,脱“白”字;乙本如此,从之。傅、王本同。
⑷恒德不忒:帛书甲本作“恒德不貣”;乙本作“恒德不貸”。傅、王本“贷”作“忒”,从之。《辞海》:“贷音忒,差爽也,失误也。《礼·月令》:‘毋有差贷。’”是贷与忒通。
⑸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帛书作“知其白,守其辱,爲天下浴”,与“知其白,守其黑”句重复,显是讹误;乙本“知”字损掩。傅、王本如此,从之。本段帛书在“知其白”句前,现语序从傅、王本。
⑹故大制无割:帛书作“夫大制无割”,与上文不甚相属。傅本同帛书。王本作“故大制不割”,从之,并依帛书改“不”为“无”。
谨按:本章顺序依傅、王本,“知其荣”在“知其白”之后,傅、王本之“常”字均应按帛书作“恒”字。帛书“恒德不离”、“恒德不忒”、“恒德乃足”三句皆重复,现从傅、王本。
【注释】
⑴知其雄,守其雌:
蒋锡昌说:“六十一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牝,雌也。牡,雄也。老子以雌表好静好下之德,以雄表好动好上之德。”
陈鼓应说:“在雌雄的对待中,对于‘雄’的一面有透澈的了解,而后处于‘雌’的一方。‘守雌’的‘守’,自然不是退缩或回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它不仅执持‘雌’的一面,也可以运用‘雄’的一方。‘知雄守雌’实为居于最恰切妥当的地方,而对于全面境况的掌握。”
⑵为天下溪:
苏辙说:“如水之赴谿,莫有去者。旷兮如谷之虚,物来而应之。德足如此,纯性而无杂矣!”
吕惠卿说:“溪之为物,受于谷,而输于江海,受而不拒,输而不积,物之能通,而无忤者也。”
⑶恒德不离:
河上公说:“人能谦下如深溪,则德常在,不复离于己。”
徐梵澄说:“一贯其间者曰‘恒德’。其在《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⑷复归于婴儿:
范应元说:“谦下,则常久之德,不离于身,是以复归于婴儿之时,神全而气和矣。”
高明说:“婴儿纯真无欲,乃为人之本原。”
⑸知其白,守其黑:
刘骥说:“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故知其白,守其黑也。”
柳存仁说:“则守黑之旨,盖亦有近乎玄德。知白而守黑,则守之者其黑亦非如普通之暗矣。”
⑹为天下式:
王弼说:“式,模则也。”
宋常星说:“知白守黑,不受万物之染,终无得失之患,所以圣人以此为天下式,即是万民之模范,万事之准则也。”
⑺恒德不忒:
忒,差也,爽也。
吕惠卿说:“为天下式,无往而非一,则常德不忒矣。”
⑻复归于无极:
肖天石说:“无极者,天地未形,万物未生之象也。”
高明说:“宋儒周敦颐《太极图说》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也。’是谓宇宙本体,‘无极’乃为宇宙之本原。”
⑼知其荣,守其辱:
吕惠卿说:“知其荣,守其辱,去华归根,虽被以天下之所甚恶,而不能累焉,故为天下谷。”
范应元说:“其德尊荣,不敢矜伐,故知其尊荣,而守其卑辱也。”
⑽为天下谷:
谷,《说文》:“泉出通川者。”
吕惠卿说:“谷之为物,虚而能盈,应而不藏,而江海之源所自出者也。”
卢育三说:“谷处下,虚而且卑,为山水所归。喻圣人得道谦下,为天下所归。”
⑾恒德乃足:
范应元说:“虚而能容,则常久之德,无有不备。”
⑿复归于朴:
严复说:“朴者,物之本质,为五蕴六尘之所附,故朴不可见。”
蒋锡昌说:“朴者,真朴之谓,即一章所谓‘无名’,乃‘万物之始’也。”
⒀朴,散则为器:
徐大椿说:“散者,离其本质,加以造作之工。一有造作,则随人所为而成一器,此物不能为彼物,而太朴漓矣。”
蒋锡昌说:“言道散而为万物也。”
⒁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王道说:“官长,群有司之长也。朴可以割而为器,而器不可以为朴。官长可以统群有司,而群有司不可以为官长。圣人为母不为子,犹之为朴不为器,为官长不为群有司,正其本而已。”
林龙江说:“圣人直用此朴,以为官长已尔。官长者,天子乃百官之长也。而其所以长百官者,夫何为哉?亦惟抱朴而已矣。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
蒋锡昌说:“官长,即百官之长,谓人君也。”
⒂故大制无割:
王弼说:“大制者,以天下之心为心,故无割也。”
卢育三说:“最完整的制度无分割,亦即无为而治的意思。”
【解说】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对待万物的雌雄两种性质,既要真切知道它“雄”的一面,又要切实持守它“雌”的一面,善于以雌御雄,而把握住万物的全面,得到大道的完全,自身便宛如天下的溪流,以其柔弱低卑,而百川众流自然归趋,如是永恒的德不会离失,“复归于婴儿”的状态。正是由于“恒德不离”,不断含积,方能“比于赤子”,复归到人生之初的赤子、婴儿,“精之至”,“和之至”,(五十五章)阴阳高度和谐,精气神异常饱满,从而“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五十九章)
婴儿、赤子的和,是大道之常。老子于此揭示修道摄生的奥秘,乃在于“心使气曰强”,(五十五章)善于以心使气,从而“抟气致柔”,(十章)务使阳刚躁动的雄气制御于阴柔宁静的雌气,“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不断积累和气,达到和之至,乃复归于婴儿状态。它是“知其雄,守其雌”,以“为天下溪”、“恒德不离”的自然归趋,而获得的正果。
“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此为不欲,方能以静,方能“知其雄,守其雌”,而以其“柔弱胜刚强”。其胜也,非以力,非以有为,乃是胜之以“不争之德”,(六十八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其所以然者,正是守雌御雄、恒德不离、抱道不失之故。
“知其雄,守其雌”,这是老子大道思维的重要特色,即殊异于众之处,亦殊胜殊妙于众之处。
一、对于客观事物的雌雄,即一体两面,要全面地“知”之,缺一不可,昧一不可!知雄知雌,是为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对于任何事物作整体性、全面性的观察、了解和把握,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要求,否则便堕入于形而上学思维中去了。雌与雄,相根相倚,不知雌,不足以知雄;不知雄,不足以知雌。这是阴与阳的辩证关系。
二、已经认识和把握了事物的雌雄双方,符合全面性、整体性的要求了,还要进一步切实地持守着雌的一方,于是方能成为天下的溪河,而为百川众流所归趋,所汇聚。
三、既为天下溪矣,尤要“恒德不离”,务使大道的玄德于我永恒地得到而不至于离失,于是乎乃得“复归于婴儿”,而臻于“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五十九章)与道合真、天人合一的大道真善美境界。
这是从事物的后天来说的,即分雌分雄之后,顺之则生老病死,逆之——“反者,道之动也”,(四十章)乃“复归于婴儿”,复归于人生之初,复归于人生之朴,亦即我命由天亦由我,是老子大道摄生延寿的无上妙法也。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对待万物的黑白两种性质,既要真切知道它“白”的一面,又要切实持守它“黑”的一面,善于以黑御白,而把握住万物的全面(整体),得到大道的完全,自身便宛如天下的模式,以其昏愚顽鄙,而百姓万世自然效法,如是永恒的德不会差爽,复归于无极的状态,正是“道恒无名”。(三十二章)由于“恒德不忒”,不断含积,乃能“莫知其极”,复归于大道,复归于万物的本初——无极,“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复至于大顺”。(六十五章)玄德无极,大顺自然,于是“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
“虚其心”,“弱其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三章)欲“实其腹”,“强其骨”,使民之身心无不治,得以健康长寿,着重从炼不可见的“心”入手。因为要“心善渊”,(八章)更进而“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十章)此为老子修真大道的超越性所在,体现了“知其白,守其黑”,外似“无为而已”,实“则无不治矣”。
修身如是,修之于天下,也莫不如是。“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二章)圣人之所以无为、不言、不有、不恃、不居者,“守其黑”也;而万物作焉、生焉、为焉、大功成焉,“知其白”也。
老子要求“建德若偷”,(四十一章)“鱼不可脱于渊”,(三十六章)“高必以下为基”,(三十九章)“居其厚”,“居其实”,而“不居其薄”,“不居其华”,(三十八章)以至“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七章)凡此正是“守其黑”之义。若偷也,渊也,下也,厚也,实也,后也,外也,俱属于“黑”的内涵;而其相对待的一面,若高也,薄也,华也,先也,存也,俱属于“白”的内涵。以黑御白,亦即以阴御阳也。它们为道的一体两面,为万物的一体两面,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失之一偏,便不成其为道、为万物了。但是,以黑为其根本、为其基础,即矛盾的主导方面,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世人皆知“有”的为用,而大昧于“无”的为用,孰知无用之用,乃是大用哉!孰知无为之为,乃是大为哉!老子的大道辩证法是全面法,是主动法,是超越法,于此可见其一斑。
老子于此论述白与黑的辩证关系,知白守黑为天下式,足可为天下的模式、法则,于是,“恒德不忒”,永恒的玄德,不会差忒,即无所偏差散失,乃“复归于无极”矣。无极者,道的本体无名、无物也,乃自有而返于无,混混沌沌,溶化于道。较之“复归于婴儿”——复归于后天之朴,又更进一层次而复归于先天无极状态,“道恒无名”(三十二章)也,是乃人生的无极,无我,无欲,无名,无事,无为,无味,无学,无形,无声,无圣,无智,无巧,一切皆无之,最终如庄子所说的连无也无之,连无无也无了,无无了极,是为复归于无极,天人不分,浑沌一体,是为究竟,入于“不可致诘”(十四章)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十五章)的本体境界矣!绝声色味象,弃名言虚实,言语道断,心行路绝,不可思议,不可致诘,是为玄之又玄啊!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对待万物的荣辱两种性质,既要真切知道它“荣”的一面,又要切实持守它“辱”的一面,善于以辱御荣,而把握住万物的全面(整体),得到大道的完全,自身便宛如天下的川谷,以其谦虚卑下,而为涓涓细流所汇聚,如是永恒的德才会充足,复归于纯朴的状态。正是“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是其以贱为本也,非欤”?“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三十九章)由于不断含积,“恒德乃足”,乃能“见素抱朴”,(十九章)“敦兮!其若朴”,(十五章)复归于大道,复归于万物的始初——纯朴,而“朴虽小”,“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三十二章)“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于是“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
老子于此揭示人生内真外圣之道——修之于身与修之于天下之道,须在世修真,入世化俗,超世成圣,关节处在于“知其荣”而“守其辱”,于是不但宠辱不惊,而且以大道的高度理性自觉,深度感性自愿,处恶而若饴,而“受邦之垢”、“受邦之不祥”(七十八章)而若素,乃以之为自我修真的严峻课题,以之为炼我真金的烈火炉,于是乎!何荣何辱,何正何邪,我乃俱玄而同之,我的理性与激情浑合为一,我的自觉与自愿浑合为一,“复归于朴”,遂自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人生得到了大道的自由,是乃自觉、自愿、自由三位一体,“配天”之极啊!大顺于自然,“无为而已,则无不治”,(三章)无为而无不为矣!
老子以三知三守来论述和处理雄与雌、白与黑、荣与辱三对矛盾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这三对矛盾之中,老子既是全面论,又是重点论,是两者于大道高度的辩证统一,反映了于事物的矛盾有机统一体之中所客观实在的自然发展——生、长、化、灭的辩证历程,即自然界的客观辩证法,虽然,一分为二,但是却非平等并列,而是有主有从的。或误认为老子是主阴派,是守柔派,是女性哲学,是弱者哲学,等等之类,皆是有违自然之道。老子乃全面派,乃自然派,是为执天之道以立人之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也。
肖天石于此深有体悟:
“知其雄,知其白,知其荣,此三知者,圣人之大知也,所以明白四达,朗照天下,洞烛万类,前知后知,而无或遗也。
守其雌,守其黑,守其辱,此三守者,圣人之大守也,所以柔弱自处,愚昧自全,卑下自居,光而不耀,而应化无穷也。
为天下溪,为天下式,为天下谷,此三为者,圣人之大行藏也,圣人道超天地,智周万类,德冠群伦,学绝今古,而能卑下自持,藏身于虚,应物而无伤也。
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此三复者,圣人之大休歇处也。婴儿者,中和之至也;无极者,虚无之至也;素朴者,全真之至也;斯乃返本还无,复归于道也。”
老子的“三知三守”,一言以概之,“知其阳,守其阴”也。此乃老子大道哲学——自然辩证法的要妙所在。
统此三段,着重于“复归”。复归者,否定之否定也,乃从高度的否定之中,获得大道的肯定——大肯定、大超越、大升华矣!是为老子大道哲学精妙的所在,乃老子修真大道要妙中的要妙,乃古代《归藏易》的旨归所在。复者,反也,“反者,道之动也”。(四十章)反之于俗,乃复归于道;反之于后天,乃复归于先天;反之于器,乃复归于朴矣!归者,归乎大道的本体本根也。合而言之,复之使归,归之于道,是为复归的意旨义蕴,是为大道之要,是为人生之要。
于此可见“复归”,是“道之动”,唯有“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十六章)方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如婴儿,如无极,如纯朴,精之至,和之至,生气勃勃,生机无限,而得大道之全,证大道之真善美。否则,便是“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
修真的大道正果——道果:婴儿也,无极也,朴也,俱为复归于道,即从事于道者道亦德之的必然性结果,不期然而然,咸其自然,亦不得不然也。
老子重《归藏易》,其大道的源流与《归藏易》一体同源,是以他的“修道养寿”,要“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十六章)着重于“复”字。复者,复归也。知此复归者,为道何难之有?不识复归者,离道万里,一心外逐,驰而不返,何道之有哉!不过是从事于失者,道亦失之,种失得失之徒也。
“朴,散则为器。”
无名之朴,裂散则成为有名之器——万物。朴是处于无名阶段的道,而器则是处于有名阶段的道。朴与器乃是道的一体两面,俱从属于道,相生相根,相互转化,而又不离于道。
婴儿也,无极也,其于道也,皆可视之为“朴”,是为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朴。朴散为器,反映朴与器的辩证关系,即道与万物、道与器的辩证关系。《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实,虽然言之有理,却也一间未达。因为,形而上者,指称处于无物、无名状态的道,即无极状态之道也;形而下者,指称处于有物、有名状态的道,即“三生万物”、“朴,散则为器”的阶段。其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四十二章)乃其自无极而万物的中间过程,乃无中生有的过程,是为周行不殆的积渐过程,而非爆发式的一蹴而就的,可视之为无中之有的历程,到了“三生万物”,遂自虚无而生实有,是为无中生有,从无而有,从虚而实。然而,万物虽有、虽实,其中未尝不含虚、含无,盖道生万物之后,仍然内在于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而为万物各各内在生命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力,于人即为性命、心身全部的构成、功能与生命生机、活力的所在;同时,又超越于万物,无所不在。因此,器中未尝无道。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以道莅天下的圣人,抱朴,守朴,用此无名之道,以为百官的主宰,以其“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四十五章)因此,大道制御万有,是没有割裂的,只是抱守此“无名之朴”而已。“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六十五章)愚之者,“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五十八章)也。割之者,“民之难治,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六十五章)“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五十八章)也。
老子于此揭示了朴散为器律。圣人善用其“朴”,“则为官长”,为天下万事万物的官长,以道莅天下,不言而教,无为而益。若不知守朴,唯用其“器”,遂流散于无穷,不得其根本,失国之母矣!是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三十八章)道德递降,每况愈下,至于失礼而后法,失法而后兵,天下无道而大乱矣!是乃老子的大道历史观——历史辩证法。如何自此道德异化而复归于道、复归于朴?老子认为莫要于“大制无割”。大制者,至高无上的制度,浑朴不失,无所割裂,即“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三十九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二十二章)无割者,“朴虽小,而天下不敢臣”,(三十二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四十五章)也。
善为道者,须以此三知三守以复归,作为人生修真的法则,作为人生处世的楷式,“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一切唯道而已,凡事但无我心,而“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如是而已,岂有他哉!
——黄友敬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推荐文章3:《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悟道之语,静心之境。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道德经的第二十八章内容。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北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推荐文章4:《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解析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主张人们知晓阳刚、雄强的一面,却甘愿坚守阴柔、雌弱的位置。就像甘愿成为天下的溪谷,接纳万物。溪谷处于低位,汇聚水流,象征着包容与接纳。当人能做到如此,就不会背离永恒的德,进而回归到婴儿般纯真质朴的状态。婴儿毫无心机,纯真自然,不受世俗污染。这启示人们,在生活中不逞强好胜,以柔和谦逊的态度处世,才能保持内心的纯净,顺应自然规律。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此句中,“白”代表光明、荣耀,“黑”象征黑暗、屈辱。人们虽明白光明荣耀之事,却能安于身处黑暗屈辱的境地,以此作为天下的范式。当遵循这样的范式,永恒的德就不会有差错,进而回归到“无极”的状态。“无极”代表着一种没有穷尽、无边无际的混沌初始状态,意味着不受世俗偏见与固定模式的束缚,达到一种广阔、超脱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一种超越世俗二元对立的智慧。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人们知晓荣耀,却能安于屈辱,甘愿做天下的山谷。如同山谷般,包容万物,谦逊低调。如此,永恒的德就会充足,最终回归到质朴的状态。“朴”指未经雕琢的原木,象征着事物最本真、原始的状态。这表明人不应被虚荣荣耀迷惑,要保持内心的质朴,不被世俗繁华所累,坚守本真自我,以质朴之心对待世界,方能领悟生活真谛。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推荐文章5:《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原文及祥解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下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是老子思想的重要体现,涵盖了阴阳哲学、道德观念以及自然法则的深刻内涵。通过对这一章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提倡的生活智慧和处世哲学。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这一句揭示了阴阳的辩证关系。雄性象征着阳刚、主动和力量,而雌性则代表着阴柔、包容和静谧。老子强调,虽然我们要认识到雄性的特质,但更重要的是要守护雌性的特质。这里的“溪”象征着柔和的水流,代表着滋养万物的生命源泉。溪水虽柔,但却能穿石,体现了柔性之力的伟大。老子借此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既要有勇气和决断力,也要懂得包容和忍耐,才能创造出和谐的环境。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接下来的“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进一步阐述了这一和谐状态的内涵。常德是指一种持久的道德状态,意味着在生活中保持一种纯真和自然的状态,像婴儿一样无邪、真实。婴儿的状态是未被污染的,象征着纯洁和无畏。老子提倡回归这种原始的状态,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常德不离,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时刻保持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满足与安宁。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同样探讨了阴阳的关系。白色象征着光明、知识和显性,而黑色则代表着黑暗、未知和潜在。老子在此强调,认识到光明的存在,但更要守护黑暗的智慧。黑暗并不是消极的,它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力。通过守护黑暗,我们可以保持谦逊,避免骄傲自满,从而更好地适应变化的世界。这种智慧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从容应对,寻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为天下式,常德下忒,复归于无极
“为天下式,常德下忒,复归于无极”说明了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同时,要保持谦卑和柔和的态度。常德下忒意味着常常保持低调,谦卑地面对世界。无极代表着无穷无尽的状态,意味着在这个状态下,万物皆有可能。老子提倡的这种态度,让我们在面对变化和不确定性时,能够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受一切可能性。无极的状态也暗示着一种无所不包的智慧,只有在这种智慧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复杂性。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进一步深化了对荣辱观的理解。荣誉和耻辱是人们常常追求和畏惧的两种状态,老子在这里提醒我们,应该认识到荣誉的表象,但更要守护内心的谦卑与真实。谷是丰盈的象征,意味着通过谦卑和包容,才能获得真正的富足和满足。老子提倡的这种心态,让我们在面对外界的荣誉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然,避免因追逐荣誉而迷失自我。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强调了内心的满足和自然的状态。常德的存在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到充实和满足,而复归于朴则意味着回归到一种简单、自然的状态。朴是质朴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实的生活方式。老子提倡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种简单、真实的生活态度,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朴散则为器,意味着这种简单的状态可以转化为丰富的创造力,象征着在简单的基础上可以创造出各种器物和价值。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说明了朴素的状态可以转化为各种器物,象征着在简单的基础上可以创造出丰富的事物。圣人则是那些能够利用这些器物的人,他们以谦卑和智慧来管理和引导他人。老子在此强调,真正的领导者并不是依靠权力和地位,而是通过内心的智慧和对他人的关怀来赢得尊重和信任。大制不割则意味着在治理和管理中,应当顺应自然法则,保持和谐与统一,而不是通过强制和割裂来实现。
总结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二十八章通过对阴阳、荣辱、德行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老子哲学的深刻内涵。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谦卑,追求和谐与自然的状态。通过理解这一章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建立与他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老子的智慧在于,他教导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简单而真实的心,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推荐搜索词:
1.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2.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拼音版
3.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感悟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