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和肖是一个姓吗推荐文章1:北京小学生肖和:入学6年与父亲往返220封手写家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联系方式。对于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来说,他们鲜有机会体验木心笔下的“车,马,邮件都慢”的生活。即时通信工具如此方便快捷,收到一封手写纸质书信已变得十分“奢侈”。然而,对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学生肖和来说,写信却是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他入学伊始开始与爸爸通信,近6年时间父子往返家书220封……


  初心:一个承诺走过六载寒暑


  “当时我去拿信,周围的同学都看着我,觉得特新鲜,可我心里却很骄傲。”肖和至今还记得在学校收到爸爸第一封来信时的情景,这也是他第一次收到邮局投递的家书。


  “爸爸与老辈学人交往,保持了‘见字如面’的传统做法。他征求我的意见:跟老爸一起写信怎么样?”肖和说,“听到这,我没有半点犹豫,只说了一个‘好’。从此,我和父亲之间的书信往来就开始了。”


  6年过去了,肖和也渐渐地明白了爸爸的用意:打牢传统文化根基的途径无非是“多读、多背、多写”,而写信是重要的传统抓手之一。


  “‘肖和先生’……”肖和还记得,爸爸写给他的第一封信中,用了这样的称谓。


  “那年我才7岁。”肖和说,“我回的第一封信不长,连标点才110字。问了爸爸两个问题,我的名字和奥运会的‘和’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不叫萧和?因为学书法的缘故,信中还夹杂了几个刚学会的繁体字。”


  “与七八岁的孩子通信,当然会一波三折……”说起这些,肖和的爸爸感慨万千,“刚与儿子通信时,为了突出书信文化的‘仪式感’,他特意到琉璃厂荣宝斋选购木板水印信笺,每次写信前打底稿,然后用毛笔一笔一画誊抄到信笺上。从称谓到落款、时间都一丝不苟。肖和耳濡目染,渐渐上路了。这时,我抬高了门槛,对写信内容、字数都提出要求。见此,肖和抗议了,甚至将‘肖和敬上’成‘肖和敬下’。但抗议归抗议,他的家书却是越写越有味道。”


  “我手写我心,写信要表达真情实感。”肖和的爸爸再三提醒着儿子。最严厉的一次逼着肖和重写。


  “被老爸、老姐批评,例子太长,看不懂。重写一封信,这张留作纪念和反面教材……”看到儿子肖和挨批后写下的“补记”,肖和的爸爸特别欣慰:几年的努力终于看到了成果。


  如今,双休日成了父子“法定”的通信日。如无特殊情况,每周一中午肖和的爸爸必到邮局寄挂号信。随后,也会收到肖和的回信。


  6年中,即使出差、休假、旅游也不曾间断过。2020年父子往返家书多达64封。


  肖和还是孩子,当然喜欢玩游戏、玩手机。对此,他的爸爸时常提醒:“电子设备总在更新换代,而写信作为最原始的通信方式,自有它的生命力和价值。我们在这个时代更应该珍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传统。”


  共鸣:增进了父子之间的情感


  庚子岁杪,肖和受爸爸“委托”点校家书,他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自己的思想变化和成长进步,不时发出会心笑声。


  肖和牢记爸爸嘱咐:“凡事要过脑子,大胆怀疑,独立思考。”他不时向爸爸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昨天看电影《狮子王》,看到木法沙摔死时,不知你这个做父亲的有何感想?看到辛巴从逆境中成王时,又有何感想?”肖和爸爸感慨:“童言无忌,儿子的提问总能给我带来思考,某些方面甚至可以当我的老师了。”


  肖和说:“信是一种很特别的方式,可以传递语言无法表达的想法。多年的通信悄无声息间增近了我跟老爸的感情。”


  肖和说,“2017年暑假去浙江旅游,爸爸‘出尔反尔’让我带诗文,我写信据理力争‘不负责任的老爸’,并将这封信抄录参加‘全国青少年家书写作暨家书征集活动’,还获得了青少年组优秀奖。爸爸也抄录回信参赛,获得了成人组三等奖。我和父亲的家书同时入藏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肖和喜欢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看法,甚至反驳爸爸的观点,觉得这样写信才有意思。爸爸劝他“远离沉溺游戏的同学”,还抛出了名人效应……父子之间的思想、情感,就这样通过书信一点一滴地交流融合。


  肖和的家书中能读出不少少年的家国情怀。


  爸爸曾经在信里提出对儿子的希望:这代多出几个诺贝尔奖。


  肖和回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代没有,以后会有。”


  父子俩还探讨社会的公平正义、教育的城乡差别等问题……


  约定:一直写到天荒地老


  在2016年的最后一封信中,肖和写道:“还有不到五天,2016年就过去了,我长了一岁,但岁月,还留着,在纸上。”


  那时,肖和与爸爸通信刚刚一年多,彼时的他大概想不到家书会贯穿他的小学,爸爸还会在他六年级上学期《成长手册》上留言提出长远规划:“我们爷俩再坚持三十年,将是一千多封家书,放在书柜何其壮观!这样,老爸就可以用庄子‘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为人生画句号了,何其幸哉!”


  父子俩探讨过家书写作有何收获问题,觉得这种特殊的、传统的交流方式带给两人的意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家书犹如周作人笔下的《北京的茶食》:“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它与柴米油盐酱醋无关,与分数似乎也关系不大,但这种看似“无用的装点”却颇似“农家肥”,在慢慢滋养着什么。


  肖和也爽快与爸爸约定:“一直写下去。”


  目前,肖和正用心练小楷,他期待不久的将来能够用毛笔在精美信笺上给爸爸写信。许多年后,当肖和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足迹,或许会在鱼封雁帖中寻找到童年的回忆、青春的记忆——“岁月,还留着,在纸上”,在“父子昨日书”中。


  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萧和肖是一个姓吗推荐文章2:逝世12年后,他的党员身份得以公开

  萧华清


  我的外公萧华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重庆早期中共党组织诞生地、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中法学校,是外公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在这里,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在这里,他与我的外婆陈觉人喜结良缘,成为革命伉俪;在这里,他度过了革命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


  在我儿时记忆中,外公是一位慈祥可爱的老人。长大后,我从母亲所写外公传略以及中共党史文献中,特别是近期搜集整理外公资料和他所写的文章中,进一步了解了外公的革命事迹,也从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发展历程,以及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


  寻求真理投身革命


  萧华清,字子泉,1894年农历冬月十五生于四川省彭县(今彭州)。他四岁时,父亲病逝,家里主要靠母亲做针线活维持生活。萧华清自幼聪颖,很早在私塾读完了“四书五经”,后转入公立小学就读。


  由于家境贫寒,萧华清小学期间曾被迫辍学,当了半年印刷工人。后来,他在师友的资助下,在彭县中学读完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后,他投考了邮政局。当时,邮政局由外国人开办,萧华清因考试成绩优秀、英语口试流利而被录取。然而,当他前往到时,却碰上邮政局的外国人正用英语训斥辱骂中国职工,他的民族自尊心顿时受到挫伤。他默默地走出邮政局大门,撕毁了录取通知书。此后,他当了一年小学教师。母亲病逝后,他在师友的帮助下,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堂英语部。


  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运动,四川学生积极响应,成都掀起反帝反军阀运动的高潮。年仅25岁的萧华清立即投身时代洪流,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向往十月革命的故乡——苏俄。之后,他毅然放弃学业,告别在成都益州女中读书的未婚妻陈觉人,约同朋友前往北京,设法取道东北赴苏俄学习,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可是,从东北去苏俄的道路被军阀张作霖阻塞,萧华清只得转道上海,另取海路前往。


  他到上海后,结识了王维舟。王维舟是四川宣汉人,当时加入了朝鲜共产党。萧华清和王维舟经常在一起,两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1921年夏,远东运动会在上海虹口公园举行,有中国、日本、菲律宾三国学生参加。王维舟和朝鲜共产党上海支部认为,这是一次宣传爱国思想、揭露帝国主义在华罪行的好机会,决定在运动会上散发传单,号召广大进步青年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豪绅。经过王维舟的组织与联系,萧华清首先名,与王维舟、许持平、孙壶东等九人参加了这次行动。


  那天上午8点,运动会一开幕,萧华清等就散发传单。不久,他们的行动被租界巡捕发现,萧华清当场被捕。审讯中,巡捕问他叫什么名字?萧华清蔑视地回答:“Nobody。”(意思是“没有此人”)他们却愚蠢地写下“罗巴德”。


  萧华清等被捕后,王维舟积极开展营救工作。他通过私人关系,找到当时住在上海的杨沧白(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重庆人),通过杨又找到孙中山的英籍法律顾问林白克,设法营救。最后,租界开庭宣判将萧华清等驱逐出租界。


  实际上,萧华清又由租界巡捕房移押至上海龙华监狱,前后被囚禁13个月。狱中,他用草纸记下了这段经历,后改写成中篇小说,交刊物发表时题为《别墅》,寓意监狱是革命志士的“别墅”,表达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当时,龙华监狱归浙江督军卢永祥在上海特设的军事机构上海护军署管辖。孙中山曾两次派杨沧白与卢永祥商谈,内容之一是要卢告诫其部将、上海护军使何丰林不得重施北洋军阀的残酷手段,杀害革命志士。在这一背景下,四川同乡、老同盟会员陶闿士会见杨沧白,说:“我们四川有个萧华清,是我的学生,现关在上海龙华监狱,是否叫卢永祥给他的参谋长说一声,放了他。”杨沧白找到卢永祥,亲自出面保释萧华清出狱。


  身兼要职光荣入党


  萧华清出狱后,追求真理的意志更加坚决。既然苏俄不能去了,他决定前往北京寻求革命道路。


  1923年8月,萧华清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科。他一面读书,一面当家庭教师,自谋生计。


  1925年3月,童庸生(一排右一)在北京出席国民会议促成会期间,和北京YC团成员萧华清(一排左一)、李嘉仲(二排右一)、饶欲止(二排左一)合影


  1924年,萧华清在北京秘密参加了由杨闇公、吴玉章在成都建立的中国青年共产党(即中国YC团),并与四川籍在京大学生发起建立北京YC团。1925年初,吴玉章到北京后,拿出50元银钞作经费,让他们办一本刊物,取名《新世纪》。刊物主要宣传马列主义,介绍十月革命的经验和各国工人运动的情况。


  同年3月,童庸生到北京出席国民会议促成会。萧华清约同在北京高师教育研究科读书的李嘉仲,一起前往看望这位在成都高师时期的老同学,并合影留念。在北京YC团成员会议上,讨论YC团是集体还是个别参加中国共产党的问题时,萧华清积极支持吴玉章和童庸生的意见,明确主张YC团成员个别加入共产党。


  1925年5月,萧华清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随即到河南安阳省立第十一中学任教。同年底,他应吴玉章之聘,到重庆接替童庸生的职务,担任重庆中法学校教务主任兼英文教员。正是在这个时候,萧华清由杨闇公、童庸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担任党支部书记。


  因校长吴玉章经常外出参加革命活动,中法学校日常校务由萧华清和训育主任杨伯恺负责。杨伯恺着重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萧华清主管教学工作。中法学校的教职员和学生,许多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


  1926年初,萧华清担任中共重庆地委教育委员。5月,他同中法学校教员陈觉人(中共党员)结婚。这一时期,四川省国民党左派省党部移至莲花池办公,中共重庆地委主要通过它组织群众开展各项革命斗争。萧华清在地委书记杨闇公的直接领导下,在莲花池省党部参与中共对刘湘的统战工作。


  萧华清与陈觉人的结婚照


  同年冬,北伐军占领武汉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急需大批军事干部。党中央以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的名义特派招考委员陈维中到重庆,招考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生。陈维中和杨闇公经过商量,成立了由杨伯恺、萧华清等组成的招生委员会。


  萧华清等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保证了招收学生的政治素质。这次,从中法学校招了一批学生,其中徐彦刚、张锡龙后来成为红军高级指挥员,游曦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罗瑞卿、陈伯钧也被招入武汉军校。


  “摆起机关枪也还要去”


  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占领南京,当地群众集会庆祝。为阻止北伐军前进,英美军舰借口保护侨民,公然炮轰南京,武装干涉中国革命,造成死伤千余居民的暴行。蒋介石不但不抗议,反而和帝国主义勾结,阴谋背叛革命。他还派密使杨引之、向育仁入川,勾结军阀刘湘,密谋镇压四川革命。


  刘湘公开叛变革命的迹象已经显露,萧华清预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三三一前夕。自从上登出召开群众大会的启事后,各色各样的反动分子即四处散布谣言,说三月三十一日那天“共产党要暴动”“工人学生要打洋人”等等,妄图找寻借口迫害革命群众。南岸团阀申文英、曹燮阳把他们的民团调往黄桷垭、凉风垭和南岸沿河一带,煞有介事地声称是为了“保护”洋行、英美教会、教会学校及外侨住宅,实际是耀武扬威。英美帝国主义停泊在玄坛庙的兵舰亦无端地卸去了炮衣,炮口直指重庆市的中心区域。但是,革命的群众不是任何恫吓所能吓得到的。


  三月三十日那天,刘湘派他的师长罗仪三去恫吓闇公同志,说:“明天的大会最好不要开,外面部队的大炮已脱去了炮衣”,遭到闇公同志的斥责。第二天,闇公同志又收到一封他的一个亲戚(刘湘的参谋)派人送来的信,信中说:“若能不去赴会,军座(指刘湘)定有好音……”闇公同志看了信后,冷笑置之不理。


  郭勋祺旅长因为和我们常常接近,丢掉了旅长一职。三月三十日,我和他在街头碰着,他好心地劝我说:“我看明天的大会不要开了吧,现在市面的谣言太多了。”


  “群众的反帝情绪这么高,怎么能够不开!”我回答他。


  大约晚上八九点钟,我已回冉家巷家里休息,重庆《大中华日》的编辑谢琴西突然来访。这人平日在他们面前,亦常装着说几句“革命”的词句。他这个时候来会我,表现出非常惋惜的样子说:“你们的纠察队怎么今天牵一条狗,在大街上沿途喊着‘这是蒋介石的走狗,刘湘!’……督办听着非常生气呀!”


  “绝对没有这回事!”我坚决地回答他。


  “革命,未必我还不赞成?”他说,“不过不要太过火了!”


  “根本没有那回事嘛!”我又坚决地回答他,“怎么谈得上‘过火’呢?!”


  我把这个献“好心”的人送走之后,郭勋祺旅长这时派人送一封信给我,说“明天的会恐怕凶多吉少”,劝我不要去参加大会。我心中想着:“怕什么?摆起机关枪也还要去!”


  三月的重庆,寒风飒飒。夜深沉,萧华清脱衣入睡,准备参加第二天抗议英美炮击南京的群众大会。


  在惨案中虎口脱险


  1927年3月31日,重庆各界民众在中共重庆地委的领导下,在打枪坝集会,声讨帝国主义的罪行。萧华清不顾危险,很早就前往会场。当天,蒋介石勾结刘湘屠杀集会群众,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三三一惨案。


  萧华清在回忆文章中记述:


  重庆是有名的“山高路不平”的山城。三十多年前,学校里要找一个篮球场都是不容易有的,至于一个足容一万人左右的群众大会的场所更是不易得。打枪坝,是在通远门内西北角上,城垣边的一个空旷坝子。平时作演习打靶之用,故名“打枪坝”。进通远门经右,循着金汤街经五福宫的唯一大道走去,便可以看见一段高耸的城垣。迤逦往南,倾斜着一片广大的草地,这便到了打枪坝了。它的南边是一段危岩,西南角有一小道通往下面的领事巷。


  大革命时代,重庆群众经常集会,小会在夫子池,一万人左右的大会便只有在打枪坝开了。三月三十一日,我一早起床,照常先到学校。早饭后即集合学生队伍,和教师们一道率领学生前往打枪坝参加群众大会。一路上只见各界群众队伍打着队旗和横幅标语,陆续赶往会场。


  我们到达会场,只见许多队伍已经照预先指定的地段分别站好,工人纠察队和学校的童子军把会场的秩序维持得有条不紊,群众的队伍一队接一队地前来会场。这时,杨闇公、李筱亭、冉钧、周贡植、杨道庸、程秉渊等同志及各界群众的领导人都先后来了。闇公同志又一次对负责会场的同志嘱咐:要严密地维持场内的秩序。


  “旅长请你到他家去一下。”郭勋祺旅长的一个勤务兵突然走来这样对我说。郭勋祺虽然早已免去了旅长职务,他的部下仍然以旅长称他。郭的公馆离此不远,我便随着那勤务兵去了。


  “听说有人要捣乱,你可以不必参加今天的大会!”郭一见我就这样地说。


  “没关系!”我回答他,“我们不能对群众失信,如有什么事情,我们更不能先群众而跑开!”接着,我便想起昨晚他给我一信时的思想情况,对他说:“怕什么?机关枪摆起我也还要去!”


  “对嘛,我也去!”他受到我的鼓舞,表示也要去参加大会。当时他带着几个背枪的弁兵和我一道再到会场。


  “啊!武装同志来给我们维持秩序了!”筱亭同志用手抹着他的胡子,笑着对郭勋祺说。


  “到会的群众已经超过一万人了!”一个负责会场秩序的同志向我说。这时,无组织的群众总是不大听指挥,东一堆、西一团地站着。


  “把那些人请到指定的地方去!”负责会场秩序的同志向着纠察队一再发出指示。


  突然,潘文华司令部的一个传令兵飞也似地跑到郭勋祺面前告说:“师部召开紧急会议,请旅长快回去!”郭笑着向我们说:“我回去了,我看今天亦不会出什么大的乱子。”“好吧,你回去。”我这样回答。


  这时,场内场外人声嘈杂,秩序有些动荡起来。“大家不要说话,快开会了!”主席台上一个司仪的同志拿着传话筒高声地叫着。


  这时,《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中国》一书的著者、《新蜀》主笔漆南薰(字树棻)从场口进来了,我们正相对地笑着点头招呼。突然,“砰!砰!!”会场入口处枪声连续响了几下,一些人往内面拥进。紧接着会场西南角和城墙上又砰砰地响了一阵。“打呀!打共产党,打呀!”的吼声从那些无组织的人群中发出来。我才发现这些喊“打”的人原是混进来的暴徒。他们一起拿出手枪、铁尺或木棒,向手无寸铁的群众乱打乱杀,一时场内混乱,枪声四起。这时,闇公同志正在主席台上,他连忙叫大家不要惊慌,就地卧倒。


  后来枪声更密,群众队伍被冲散了,场内大乱,哭叫声震动全场。暴徒从东边打来,群众向西边躲开;暴徒从西边攻来,群众从东边跑去。这时,会场入口处早已被暴徒占据,枪声就是从那里开始发出的。南边是一段危岩,下面是一片房屋,群众不能往那里跳下。通往领事巷的小道口早已被蓝文彬的军队堵住,他们借口是来“保护”领事馆的,不许群众通过。


  “向城墙上冲!”群众中有人这样喊。接着,一大群、一大群的人向城墙上冲去。我也向城墙上冲去,但城墙上散开的暴徒用枪、铁尺和木棒向群众乱打。不管怎样,还是有大部分群众冲上了城墙,跳城脱险,但因此跌伤的亦多。


  这时闇公同志他们在什么地方,我也找不着。我在场内东躲西避,跑了几处,发现李筱亭同志和一群人蹲在东边的墙脚下,便跑到他那里去。


  这时,我们面前有一队商团,持枪未动,对暴徒的乱打乱杀作壁上观。“你们是商团吗?”我走去质问商团的队长。


  “是啊!”队长把我上下打量一下,有声无气地回答我。


  “群众当中有许多人就是商民和商民的子弟,你们为什么让这些流氓土匪乱打乱杀见死不救呢?”我严厉地指责他们。


  “我们怎敢惹他们啊!”队长把我上下望一望,也不明白我是什么人。后来,他说:“我们要走了,你们可以跟我们出去。”


  “立正,向右转,跑步走!”队长呼了口令,商团持枪向入口处冲出去,一些群众夹杂在商团中间,一齐冲出了会场,我和筱亭同志亦就在这时跟着挤出去了。我远远看见杨道庸同志忽然亦从会场内跑出来了。


  “这是中法大学的杨道庸!”一个叫肖治安的国民党右派,向一个暴徒指点。那暴徒立即举起手枪向道庸同志的头部开枪。鲜血,从他的头皮上朝面部直流下来。“这是我们的教官,不许乱打!”忽然一个穿制服的军官出来挡住,暴徒正在莫明其妙,道庸同志就由这位军官护送出来了。


  我挤出打枪坝后,到天主堂街一个熟朋友开的一家书店楼上暂避。从楼上,我看见王陵基的兵队正在街上巡逻,对面的墙上贴出了一张江巴卫戍司令王陵基预先石印好的布告,街上的人正在围着看。书店的主人告诉我,布告的内容有所谓“本日打枪坝工人与学生冲突,因而互有死伤,各色人等不得造谣惑众……”等语。他还告诉我,街上茶房酒店里,对今天打枪坝的暴行议论纷纷,一致地表示愤慨:“王陵基、蓝文彬和申文英、曹燮阳他们干出来的滔天罪行!”有些人悄悄地这样议论。也有人说:“听说刘湘还不知道呀!”“哼!土地菩萨不开口,老虎敢吃人吗?”这种论调遭到反驳。


  这时,街道上来回不断地有被难者的家属从打枪坝抬死尸回去,或挟着受伤的人去求医治疗的。当时已经知道被打死的有四五百人,被捕的有百多人,至于挤伤、压伤或跳墙跌伤的更是不计其数。山城的大街小巷充满了哭儿哭女的声音。


  1957年3月31日,萧华清在《重庆日》上发表纪念三三一惨案30周年诗作《向“三·三一”烈士们致敬》


  流亡十年回川抗日


  萧华清从会场脱险后,跑到附近一位朋友开的书店楼上暂避,并托店里的伙计把情况通知妻子。


  此前,萧华清开展党的工作,和刘湘部的郭勋祺有所接触。加之萧的妻子和郭的妻子是成都益州女中的同学,萧和郭进一步熟识。


  三三一惨案当天,郭勋祺的妻子派人到萧家,接陈觉人去公馆暂住。正当陈觉人锁门之时,两个持手枪的暴徒闯进萧家。暴徒没有抓住萧华清,只得骂骂咧咧地走了。郭勋祺从陈觉人口中得知萧华清暂避地点,便派四个士兵到书店,把萧华清护送到他的公馆。


  萧华清到郭家后,和周钦岳不期而遇,周也在这里避难。萧华清和周钦岳交换了相互了解的情况,焦虑事态的发展,他们都关心杨闇公是否脱险。1927年4月1日夜,萧华清用暗语写了一张字条,请郭勋祺找亲信带到二府衙杨闇公家,向中共重庆地委告,并请示动向。晚上11点钟,萧华清和周钦岳收到杨闇公的亲笔指示,要他们“速赴武汉”。


  4月2日早晨,萧华清和周钦岳化装成郭勋祺的弁兵,跟随郭的大轿,通过了警卫森严的通远门。他们在临江门渡过嘉陵江,到江北才脱下军服,与郭告别。随后,萧、周到唐家沱河边,沿江东下。


  萧华清因被刘湘通缉,流亡到宜昌,代理宜昌地方的组织工作,不久即赴武汉。在武汉期间,他被派到农民运动讲习所找寻一部分川籍学员,并给他们讲课。


  同年秋,萧华清偕妻子前往上海,在招商公学任教。不久,杨伯恺也来该校教书。次年秋,任白戈到上海后和萧华清等同在招商公学共事,他们在上海度过了一段革命流亡生活。


  这一时期,萧华清的女儿肖鸣锵出生。由于当时处在革命低潮,肖鸣锵的出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和安慰,她的小名就叫“慰娃娃”。


  1930年,萧华清到安徽泗县中学任教。其间,因被泗县国民党反动派盯上,他于1931年回到河南安阳第十一中学教书。


  萧华清充分利用学校这一阵地,向学生宣传革命道理,指引革命方向。他用笔名发表了一些讽世的杂文,还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理鞭挞黑暗的若干短篇小说,并结集交杨伯恺、任白戈、沙汀等在上海开办的辛垦书店出版。


  萧华清在安阳活动的情况,后来被一个川籍特务密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刘峙令地方专员查询,幸得校长张尚德力言他是个“纯粹教育工”,萧华清才免于被捕。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萧华清决定带着妻儿返回四川,投身抗日民族救亡运动。1938年1月,他经西安回到成都。


  在成都,时任川康特委组织部长兼工委书记的程子健(即程秉渊),很快和萧华清取得联系,他们经常在成都市中心总府街智育电影院见面。同年,萧华清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成都分会聘请,担任学术委员会指导。


  两任校长坚持地下斗争


  1939年4月,萧华清出任成都协进中学校长。为躲避日机轰炸,他带领师生,把学校从成都少城外西胜街迁往新繁县乡下龙藏寺内。他“力求以革命精神办抗战教育,为祖国多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他与群众的关系极好,以教师为友,视学生为子弟”。


  学校里秘密的党、团组织很活跃,师生在校园里可以阅读《新华日》及《群众》周刊。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救亡活动如火如荼,这里成了学生革命的摇篮。当时有人称“协进是成都的陕北公学”,“龙藏寺是小延安”。


  萧华清一向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学习。他主动兼课或代课,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如抗战宣传、课外自学、文化娱乐等。他在政治上尤其爱护学生,不仅坚决抵制国民党在协进学生中发展三青团员,且经常在全校师生的周会上发表讲话,针锋相对。一些进步学生为萧华清担心,在会下对他说:“你可以说隐讳一些,我们听得懂!”萧华清却说:“怕什么?我说的是事实!”他还常对学生说:“我宁愿丢掉饭碗,也不做对不起师生的事。”“要我出卖灵魂是办不到的!”


  萧华清担任校长期间,聘请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这些革命者和萧华清一样,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各种革命活动。共产党员方敬是诗人、作家,曾撰文回忆萧华清:“我是学校中共党小组长,萧华清同志以他从20年代起长期参加革命斗争的经验,来多方掩护和支持我们党小组的地下工作,加强联系、沟通信息、交换情况、提供便利条件,他总是相信党、尊重党、爱护党。成都从抢米事件到皖南事变,又掀起反共高潮,布开白色恐怖,政治风险大,萧华清同志处境艰危,但他仍能坚定地顶住险风恶波。学校经费拮据,人事更迭,萧华清同志不辞艰苦,奔波劳碌,以献身精神坚持办学。萧华清同志是一个永远令人怀念的好同志。”


  1942年10月,国民党教育部以萧华清系“老共产党”为由,秘密勒令其辞职。萧华清被迫离开了协进中学。1943年,经党组织同意,萧华清由张澜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他在张澜主持的慈善团体“慈惠堂”任职,以此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在民盟内担任领导职务,为巩固和发展党的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工作。


  1946年春,萧华清重新回到协进中学任校长。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节节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共产党人的迫害。是年10月,中共川康特委副书记马识途得知国民党要逮捕萧华清,他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协进中学,通知萧撤离。而后,萧华清经雅安转重庆,后赴上海。他一路艰辛,于1948年6月抵达香港,参加民盟总部工作,任组织委员。


  1949年1月,萧华清与李相符奉组织派遣潜赴武汉。他们与武汉地下党取得联系,做湖北、武汉民盟的工作,“说服那里的同志们不要轻信,不要麻痹,要继续加紧革命工作”。完成任务后,萧华清等由汉口通过封锁线进入江汉军区,随军前进,于同年5月抵达北京。


  1950年1月,受中共中央调遣,萧华清回到四川,留在重庆。他历任重庆市第一届文教局长、教育局长、市府文委主任、体委主任、民盟中央委员、民盟重庆市主任委员、市政协副主席等。1953年,萧华清前往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任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重庆分团副团长。1969年2月21日,萧华清去世,享年75岁。


  外公萧华清一生刚强,恪守初心,从不显露自己。他严守党的机密,即使在其回忆录中,也很少涉及他的革命活动。


  1981年,外公逝世12年后,经中共四川省委批准,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请中共中央统战部同意,公开了萧华清是1925年入党的中国共产党老党员。他的骨灰盒上,庄严地覆盖上了中国共产党党旗。


  (崔健)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上观图编 图片编辑:苏唯


  ::红岩春秋


  萧和肖是一个姓吗推荐文章3:都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1000万人集体改姓是有什么苦衷吗?

  全球没有哪个国度像中国人这样重视姓氏文化。


  只许生一孩的时代,小孩随父姓还是随母姓是争论非常大的话题。


  因为传统文化观念里,“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姓氏是一族血脉延续的见证。大丈夫行走江湖,哪能随便就改名叫做“阿猫阿狗”,即便在实行“连坐”的旧时代,有族人犯罪可能会被牵连灭族,很多人也是不愿意改姓的。


  可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千万人集中改姓,现在看来仍是咄咄怪事。


从二简字说起

  生活中同姓的两人初次见面,总是以“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来拉近关系。


  以下这几个“不同”姓氏的人,大概都不用追溯到500年前,50年前就可能是一家。


  典型的案例有萧和肖、傅和付、阎和闫、戴与代、樊和凡等。


  二简字简化的姓氏用字(部分)


  造成这个奇怪现象的原因的汉字简化运动。


  1977年12月,咱们国家颁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试行版,方案中规定,“萧”字简化为“肖”、“阎” 简化为“闫”……


  这版“二简字”在前后断断续续试行九年后,因为种种原因,1986年6月被废止,但是给涉及到的部分姓氏带来的问题影响至今。


  因为在当时很多人就已经将户口本姓名改成简化字,这么一来往往导致一个家庭父子(女)不同姓,甚至一家几兄弟都存在姓氏混乱的情况。


  如上图汇总的因简化字改姓的重点案例,目前人口数量大约1680万以上,占目前全国总人口为14亿的1.2%左右。


  时光倒推到80年底初期二简字盛行时,全国人口大约10亿。


  假设全国各姓氏人口增长率大约相等,折算一下,80年代初期以上“简化字改姓”的人口数量大概在1200万左右,去除一部分该“简化”姓氏原本就有的人口(如肖,萧简化前有此姓,极罕见),保守估计,批量改姓的人口也在千万左右。


  二简字简化的姓氏用字(部分)


  姓氏用字简化,在“二简字”表里大概分为两类。


  一是字形简化,如“阎—闫”、“傅—付”,还有表里没提及的董姓简化为苳,檀姓简化为枟等。


  二是同(近)音字代替,如“萧—肖”、“戴—代”“蓝—兰”等。


  还有一些是二简字里面没有的,如“樊—凡”、“詹—占”等,这一类是老百姓长期使用,约定俗成的情况。


几个典型案例

  萧与肖


  萧和肖是两个不同的姓,前文提及二简字之前,肖姓已有,不过古时萧是大姓,肖是稀姓。萧姓是殷民六族之一所建的萧国之后,载入二十四史的名人好几百,留下过“萧规曹随”这样的成语。肖姓虽然汉朝已有,但历代人丁稀少,直到二简字推行才迎来大规模爆发。


  萧劲光大将


  以开国大将萧劲光一家为例,萧将军六子三女是三四十年代出生的,自然姓萧,但是从目前公开的资料来看这些子女都有被姓“肖”的情况,而三子萧卓能(著名歌唱家李谷一丈夫)的女儿,1977年出生,正好碰上简化字施行,所以姓“肖”名一,很典型的祖孙三代乱了姓。


  傅与付


  傅和付也是两个不同的姓, 不能相混。


  傅姓始于商朝的傅说(悦),古代也有付姓,春秋时鲁有付乙,但付与傅不同宗。二简字之后大量“傅”姓被简化成“付”姓。


  傅作义将军


  如:“傅作义”将军的名字被写成了“付作义”。


  阎与闫


  阎和闫也是古时候就有的两个不同的姓氏,但“阎”不能简化成“闫”姓。


  著名艺术家阎肃


  《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收1840年至1888年期间历史人物10750 人,其中没有一位闫姓人物,据此来看,简化字运动之后“阎”错讹成“闫”的不在少数。


  戴与代


  戴姓和代姓也是古代就有, 只不过是发展到近现代,姓代的已经很少了,如果不是简化字造成的错写,代姓会更少。


  中国远征军名将——戴安澜将军


  樊与凡


  大学有个同学姓“凡”,这是我首次接触到这个奇怪的姓,后来聊起来才知道他们家族谱和先人墓碑上的姓都是“樊”,又一个简化字简化了姓的典型案例。


  充分说明,尽管凡姓虽然古代就有,但是个非常稀罕的姓氏,简化字运动 “成功”增加了凡姓人口。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看完上面的案例,我们明显感觉到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


  传统的声音认为:


  1、姓氏是家族的传统符号, 要敬畏先祖, 姓氏不可随便改。


  改萧姓为肖,是为不“肖”,


  改戴姓为代,不可乱“代”,


  拒改樊为凡,不甘平“凡”!


  2、二简字是特定时期的产物,那时候民众文化普遍不高,为了推广识字普及率可以理解。后来二简字方案都废除了,“肖”“付”等已不再是 “萧”“傅”的合法的简化字,国人文化素质也已大大提高,废除简化姓氏是顺理成章的。


  3、有的简化字不尽合理,用来做姓氏更是荒唐。


  如有“窦”姓简写为“豆”,原本对“窦”的印象是两汉望族之后,看到“豆”本能直呼“吃饭睡觉打豆豆”。另有,“董”姓简化为“苳”,“檀”姓简化为“枟”,简化字笔画是少了,可大家反而不认识了,这本来就与“简化”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而持有现代思维人士看来,已简化的姓氏不必强行恢复:


  1、“将错就错”,习惯成自然,大家用得多了就成对的了。历史上各种原因改姓的不在少数,简化字只是其中一种,试问“司马”改成“冯”、“同”的需要改回去吗?


  2、权威辞书已经接受了,如《新华字典》:“萧”(姓)俗作“肖”。


  3、现在的“新新人类”都讲求自由、个性,凭啥非要改回去,只要我高兴,新换一个姓也不是不可以,现代公民有选择自己“姓”和“名”的权利。


  在慕容君看来,姓氏是一代代薪火传承而来,有的已经走过了几千年,中华民族了不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能够传承历史文化五千年连绵不绝。姓氏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确系因为简化字造成改姓的,我赞成改回去!毕竟,改回祖姓合乎天理人伦,现在的法律也是有明文支持的,很多地方的简化姓氏,已经成功恢复为祖姓。


  回到现实,现在国家繁荣,人民生活富足,故而各地修族谱之风盛行,不少人也削“简”姓回“本”姓,实现认祖归宗。但从目前现有“简化姓氏”数量来看,安于现状不愿折腾的不在少数,恢复祖姓的道路显得任重道远。


  生活中您还碰到过哪些被“简化”不当的姓氏,您认为这些简化姓氏是否需要恢复祖姓呢?欢迎留言讨论。


  萧和肖是一个姓吗推荐文章4:逝世12年后,他的党员身份得以公开

  萧华清


  我的外公萧华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重庆早期中共党组织诞生地、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中法学校,是外公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在这里,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在这里,他与我的外婆陈觉人喜结良缘,成为革命伉俪;在这里,他度过了革命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


  在我儿时记忆中,外公是一位慈祥可爱的老人。长大后,我从母亲所写外公传略以及中共党史文献中,特别是近期搜集整理外公资料和他所写的文章中,进一步了解了外公的革命事迹,也从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发展历程,以及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


  寻求真理投身革命


  萧华清,字子泉,1894年农历冬月十五生于四川省彭县(今彭州)。他四岁时,父亲病逝,家里主要靠母亲做针线活维持生活。萧华清自幼聪颖,很早在私塾读完了“四书五经”,后转入公立小学就读。


  由于家境贫寒,萧华清小学期间曾被迫辍学,当了半年印刷工人。后来,他在师友的资助下,在彭县中学读完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后,他投考了邮政局。当时,邮政局由外国人开办,萧华清因考试成绩优秀、英语口试流利而被录取。然而,当他前往到时,却碰上邮政局的外国人正用英语训斥辱骂中国职工,他的民族自尊心顿时受到挫伤。他默默地走出邮政局大门,撕毁了录取通知书。此后,他当了一年小学教师。母亲病逝后,他在师友的帮助下,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堂英语部。


  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运动,四川学生积极响应,成都掀起反帝反军阀运动的高潮。年仅25岁的萧华清立即投身时代洪流,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向往十月革命的故乡——苏俄。之后,他毅然放弃学业,告别在成都益州女中读书的未婚妻陈觉人,约同朋友前往北京,设法取道东北赴苏俄学习,以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可是,从东北去苏俄的道路被军阀张作霖阻塞,萧华清只得转道上海,另取海路前往。


  他到上海后,结识了王维舟。王维舟是四川宣汉人,当时加入了朝鲜共产党。萧华清和王维舟经常在一起,两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1921年夏,远东运动会在上海虹口公园举行,有中国、日本、菲律宾三国学生参加。王维舟和朝鲜共产党上海支部认为,这是一次宣传爱国思想、揭露帝国主义在华罪行的好机会,决定在运动会上散发传单,号召广大进步青年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豪绅。经过王维舟的组织与联系,萧华清首先名,与王维舟、许持平、孙壶东等九人参加了这次行动。


  那天上午8点,运动会一开幕,萧华清等就散发传单。不久,他们的行动被租界巡捕发现,萧华清当场被捕。审讯中,巡捕问他叫什么名字?萧华清蔑视地回答:“Nobody。”(意思是“没有此人”)他们却愚蠢地写下“罗巴德”。


  萧华清等被捕后,王维舟积极开展营救工作。他通过私人关系,找到当时住在上海的杨沧白(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重庆人),通过杨又找到孙中山的英籍法律顾问林白克,设法营救。最后,租界开庭宣判将萧华清等驱逐出租界。


  实际上,萧华清又由租界巡捕房移押至上海龙华监狱,前后被囚禁13个月。狱中,他用草纸记下了这段经历,后改写成中篇小说,交刊物发表时题为《别墅》,寓意监狱是革命志士的“别墅”,表达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当时,龙华监狱归浙江督军卢永祥在上海特设的军事机构上海护军署管辖。孙中山曾两次派杨沧白与卢永祥商谈,内容之一是要卢告诫其部将、上海护军使何丰林不得重施北洋军阀的残酷手段,杀害革命志士。在这一背景下,四川同乡、老同盟会员陶闿士会见杨沧白,说:“我们四川有个萧华清,是我的学生,现关在上海龙华监狱,是否叫卢永祥给他的参谋长说一声,放了他。”杨沧白找到卢永祥,亲自出面保释萧华清出狱。


  身兼要职光荣入党


  萧华清出狱后,追求真理的意志更加坚决。既然苏俄不能去了,他决定前往北京寻求革命道路。


  1923年8月,萧华清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科。他一面读书,一面当家庭教师,自谋生计。


  1925年3月,童庸生(一排右一)在北京出席国民会议促成会期间,和北京YC团成员萧华清(一排左一)、李嘉仲(二排右一)、饶欲止(二排左一)合影


  1924年,萧华清在北京秘密参加了由杨闇公、吴玉章在成都建立的中国青年共产党(即中国YC团),并与四川籍在京大学生发起建立北京YC团。1925年初,吴玉章到北京后,拿出50元银钞作经费,让他们办一本刊物,取名《新世纪》。刊物主要宣传马列主义,介绍十月革命的经验和各国工人运动的情况。


  同年3月,童庸生到北京出席国民会议促成会。萧华清约同在北京高师教育研究科读书的李嘉仲,一起前往看望这位在成都高师时期的老同学,并合影留念。在北京YC团成员会议上,讨论YC团是集体还是个别参加中国共产党的问题时,萧华清积极支持吴玉章和童庸生的意见,明确主张YC团成员个别加入共产党。


  1925年5月,萧华清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随即到河南安阳省立第十一中学任教。同年底,他应吴玉章之聘,到重庆接替童庸生的职务,担任重庆中法学校教务主任兼英文教员。正是在这个时候,萧华清由杨闇公、童庸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担任党支部书记。


  因校长吴玉章经常外出参加革命活动,中法学校日常校务由萧华清和训育主任杨伯恺负责。杨伯恺着重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萧华清主管教学工作。中法学校的教职员和学生,许多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


  1926年初,萧华清担任中共重庆地委教育委员。5月,他同中法学校教员陈觉人(中共党员)结婚。这一时期,四川省国民党左派省党部移至莲花池办公,中共重庆地委主要通过它组织群众开展各项革命斗争。萧华清在地委书记杨闇公的直接领导下,在莲花池省党部参与中共对刘湘的统战工作。


  萧华清与陈觉人的结婚照


  同年冬,北伐军占领武汉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急需大批军事干部。党中央以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的名义特派招考委员陈维中到重庆,招考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生。陈维中和杨闇公经过商量,成立了由杨伯恺、萧华清等组成的招生委员会。


  萧华清等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保证了招收学生的政治素质。这次,从中法学校招了一批学生,其中徐彦刚、张锡龙后来成为红军高级指挥员,游曦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罗瑞卿、陈伯钧也被招入武汉军校。


  “摆起机关枪也还要去”


  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占领南京,当地群众集会庆祝。为阻止北伐军前进,英美军舰借口保护侨民,公然炮轰南京,武装干涉中国革命,造成死伤千余居民的暴行。蒋介石不但不抗议,反而和帝国主义勾结,阴谋背叛革命。他还派密使杨引之、向育仁入川,勾结军阀刘湘,密谋镇压四川革命。


  刘湘公开叛变革命的迹象已经显露,萧华清预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三三一前夕。自从上登出召开群众大会的启事后,各色各样的反动分子即四处散布谣言,说三月三十一日那天“共产党要暴动”“工人学生要打洋人”等等,妄图找寻借口迫害革命群众。南岸团阀申文英、曹燮阳把他们的民团调往黄桷垭、凉风垭和南岸沿河一带,煞有介事地声称是为了“保护”洋行、英美教会、教会学校及外侨住宅,实际是耀武扬威。英美帝国主义停泊在玄坛庙的兵舰亦无端地卸去了炮衣,炮口直指重庆市的中心区域。但是,革命的群众不是任何恫吓所能吓得到的。


  三月三十日那天,刘湘派他的师长罗仪三去恫吓闇公同志,说:“明天的大会最好不要开,外面部队的大炮已脱去了炮衣”,遭到闇公同志的斥责。第二天,闇公同志又收到一封他的一个亲戚(刘湘的参谋)派人送来的信,信中说:“若能不去赴会,军座(指刘湘)定有好音……”闇公同志看了信后,冷笑置之不理。


  郭勋祺旅长因为和我们常常接近,丢掉了旅长一职。三月三十日,我和他在街头碰着,他好心地劝我说:“我看明天的大会不要开了吧,现在市面的谣言太多了。”


  “群众的反帝情绪这么高,怎么能够不开!”我回答他。


  大约晚上八九点钟,我已回冉家巷家里休息,重庆《大中华日》的编辑谢琴西突然来访。这人平日在他们面前,亦常装着说几句“革命”的词句。他这个时候来会我,表现出非常惋惜的样子说:“你们的纠察队怎么今天牵一条狗,在大街上沿途喊着‘这是蒋介石的走狗,刘湘!’……督办听着非常生气呀!”


  “绝对没有这回事!”我坚决地回答他。


  “革命,未必我还不赞成?”他说,“不过不要太过火了!”


  “根本没有那回事嘛!”我又坚决地回答他,“怎么谈得上‘过火’呢?!”


  我把这个献“好心”的人送走之后,郭勋祺旅长这时派人送一封信给我,说“明天的会恐怕凶多吉少”,劝我不要去参加大会。我心中想着:“怕什么?摆起机关枪也还要去!”


  三月的重庆,寒风飒飒。夜深沉,萧华清脱衣入睡,准备参加第二天抗议英美炮击南京的群众大会。


  在惨案中虎口脱险


  1927年3月31日,重庆各界民众在中共重庆地委的领导下,在打枪坝集会,声讨帝国主义的罪行。萧华清不顾危险,很早就前往会场。当天,蒋介石勾结刘湘屠杀集会群众,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三三一惨案。


  萧华清在回忆文章中记述:


  重庆是有名的“山高路不平”的山城。三十多年前,学校里要找一个篮球场都是不容易有的,至于一个足容一万人左右的群众大会的场所更是不易得。打枪坝,是在通远门内西北角上,城垣边的一个空旷坝子。平时作演习打靶之用,故名“打枪坝”。进通远门经右,循着金汤街经五福宫的唯一大道走去,便可以看见一段高耸的城垣。迤逦往南,倾斜着一片广大的草地,这便到了打枪坝了。它的南边是一段危岩,西南角有一小道通往下面的领事巷。


  大革命时代,重庆群众经常集会,小会在夫子池,一万人左右的大会便只有在打枪坝开了。三月三十一日,我一早起床,照常先到学校。早饭后即集合学生队伍,和教师们一道率领学生前往打枪坝参加群众大会。一路上只见各界群众队伍打着队旗和横幅标语,陆续赶往会场。


  我们到达会场,只见许多队伍已经照预先指定的地段分别站好,工人纠察队和学校的童子军把会场的秩序维持得有条不紊,群众的队伍一队接一队地前来会场。这时,杨闇公、李筱亭、冉钧、周贡植、杨道庸、程秉渊等同志及各界群众的领导人都先后来了。闇公同志又一次对负责会场的同志嘱咐:要严密地维持场内的秩序。


  “旅长请你到他家去一下。”郭勋祺旅长的一个勤务兵突然走来这样对我说。郭勋祺虽然早已免去了旅长职务,他的部下仍然以旅长称他。郭的公馆离此不远,我便随着那勤务兵去了。


  “听说有人要捣乱,你可以不必参加今天的大会!”郭一见我就这样地说。


  “没关系!”我回答他,“我们不能对群众失信,如有什么事情,我们更不能先群众而跑开!”接着,我便想起昨晚他给我一信时的思想情况,对他说:“怕什么?机关枪摆起我也还要去!”


  “对嘛,我也去!”他受到我的鼓舞,表示也要去参加大会。当时他带着几个背枪的弁兵和我一道再到会场。


  “啊!武装同志来给我们维持秩序了!”筱亭同志用手抹着他的胡子,笑着对郭勋祺说。


  “到会的群众已经超过一万人了!”一个负责会场秩序的同志向我说。这时,无组织的群众总是不大听指挥,东一堆、西一团地站着。


  “把那些人请到指定的地方去!”负责会场秩序的同志向着纠察队一再发出指示。


  突然,潘文华司令部的一个传令兵飞也似地跑到郭勋祺面前告说:“师部召开紧急会议,请旅长快回去!”郭笑着向我们说:“我回去了,我看今天亦不会出什么大的乱子。”“好吧,你回去。”我这样回答。


  这时,场内场外人声嘈杂,秩序有些动荡起来。“大家不要说话,快开会了!”主席台上一个司仪的同志拿着传话筒高声地叫着。


  这时,《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中国》一书的著者、《新蜀》主笔漆南薰(字树棻)从场口进来了,我们正相对地笑着点头招呼。突然,“砰!砰!!”会场入口处枪声连续响了几下,一些人往内面拥进。紧接着会场西南角和城墙上又砰砰地响了一阵。“打呀!打共产党,打呀!”的吼声从那些无组织的人群中发出来。我才发现这些喊“打”的人原是混进来的暴徒。他们一起拿出手枪、铁尺或木棒,向手无寸铁的群众乱打乱杀,一时场内混乱,枪声四起。这时,闇公同志正在主席台上,他连忙叫大家不要惊慌,就地卧倒。


  后来枪声更密,群众队伍被冲散了,场内大乱,哭叫声震动全场。暴徒从东边打来,群众向西边躲开;暴徒从西边攻来,群众从东边跑去。这时,会场入口处早已被暴徒占据,枪声就是从那里开始发出的。南边是一段危岩,下面是一片房屋,群众不能往那里跳下。通往领事巷的小道口早已被蓝文彬的军队堵住,他们借口是来“保护”领事馆的,不许群众通过。


  “向城墙上冲!”群众中有人这样喊。接着,一大群、一大群的人向城墙上冲去。我也向城墙上冲去,但城墙上散开的暴徒用枪、铁尺和木棒向群众乱打。不管怎样,还是有大部分群众冲上了城墙,跳城脱险,但因此跌伤的亦多。


  这时闇公同志他们在什么地方,我也找不着。我在场内东躲西避,跑了几处,发现李筱亭同志和一群人蹲在东边的墙脚下,便跑到他那里去。


  这时,我们面前有一队商团,持枪未动,对暴徒的乱打乱杀作壁上观。“你们是商团吗?”我走去质问商团的队长。


  “是啊!”队长把我上下打量一下,有声无气地回答我。


  “群众当中有许多人就是商民和商民的子弟,你们为什么让这些流氓土匪乱打乱杀见死不救呢?”我严厉地指责他们。


  “我们怎敢惹他们啊!”队长把我上下望一望,也不明白我是什么人。后来,他说:“我们要走了,你们可以跟我们出去。”


  “立正,向右转,跑步走!”队长呼了口令,商团持枪向入口处冲出去,一些群众夹杂在商团中间,一齐冲出了会场,我和筱亭同志亦就在这时跟着挤出去了。我远远看见杨道庸同志忽然亦从会场内跑出来了。


  “这是中法大学的杨道庸!”一个叫肖治安的国民党右派,向一个暴徒指点。那暴徒立即举起手枪向道庸同志的头部开枪。鲜血,从他的头皮上朝面部直流下来。“这是我们的教官,不许乱打!”忽然一个穿制服的军官出来挡住,暴徒正在莫明其妙,道庸同志就由这位军官护送出来了。


  我挤出打枪坝后,到天主堂街一个熟朋友开的一家书店楼上暂避。从楼上,我看见王陵基的兵队正在街上巡逻,对面的墙上贴出了一张江巴卫戍司令王陵基预先石印好的布告,街上的人正在围着看。书店的主人告诉我,布告的内容有所谓“本日打枪坝工人与学生冲突,因而互有死伤,各色人等不得造谣惑众……”等语。他还告诉我,街上茶房酒店里,对今天打枪坝的暴行议论纷纷,一致地表示愤慨:“王陵基、蓝文彬和申文英、曹燮阳他们干出来的滔天罪行!”有些人悄悄地这样议论。也有人说:“听说刘湘还不知道呀!”“哼!土地菩萨不开口,老虎敢吃人吗?”这种论调遭到反驳。


  这时,街道上来回不断地有被难者的家属从打枪坝抬死尸回去,或挟着受伤的人去求医治疗的。当时已经知道被打死的有四五百人,被捕的有百多人,至于挤伤、压伤或跳墙跌伤的更是不计其数。山城的大街小巷充满了哭儿哭女的声音。


  1957年3月31日,萧华清在《重庆日》上发表纪念三三一惨案30周年诗作《向“三·三一”烈士们致敬》


  流亡十年回川抗日


  萧华清从会场脱险后,跑到附近一位朋友开的书店楼上暂避,并托店里的伙计把情况通知妻子。


  此前,萧华清开展党的工作,和刘湘部的郭勋祺有所接触。加之萧的妻子和郭的妻子是成都益州女中的同学,萧和郭进一步熟识。


  三三一惨案当天,郭勋祺的妻子派人到萧家,接陈觉人去公馆暂住。正当陈觉人锁门之时,两个持手枪的暴徒闯进萧家。暴徒没有抓住萧华清,只得骂骂咧咧地走了。郭勋祺从陈觉人口中得知萧华清暂避地点,便派四个士兵到书店,把萧华清护送到他的公馆。


  萧华清到郭家后,和周钦岳不期而遇,周也在这里避难。萧华清和周钦岳交换了相互了解的情况,焦虑事态的发展,他们都关心杨闇公是否脱险。1927年4月1日夜,萧华清用暗语写了一张字条,请郭勋祺找亲信带到二府衙杨闇公家,向中共重庆地委告,并请示动向。晚上11点钟,萧华清和周钦岳收到杨闇公的亲笔指示,要他们“速赴武汉”。


  4月2日早晨,萧华清和周钦岳化装成郭勋祺的弁兵,跟随郭的大轿,通过了警卫森严的通远门。他们在临江门渡过嘉陵江,到江北才脱下军服,与郭告别。随后,萧、周到唐家沱河边,沿江东下。


  萧华清因被刘湘通缉,流亡到宜昌,代理宜昌地方的组织工作,不久即赴武汉。在武汉期间,他被派到农民运动讲习所找寻一部分川籍学员,并给他们讲课。


  同年秋,萧华清偕妻子前往上海,在招商公学任教。不久,杨伯恺也来该校教书。次年秋,任白戈到上海后和萧华清等同在招商公学共事,他们在上海度过了一段革命流亡生活。


  这一时期,萧华清的女儿肖鸣锵出生。由于当时处在革命低潮,肖鸣锵的出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和安慰,她的小名就叫“慰娃娃”。


  1930年,萧华清到安徽泗县中学任教。其间,因被泗县国民党反动派盯上,他于1931年回到河南安阳第十一中学教书。


  萧华清充分利用学校这一阵地,向学生宣传革命道理,指引革命方向。他用笔名发表了一些讽世的杂文,还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理鞭挞黑暗的若干短篇小说,并结集交杨伯恺、任白戈、沙汀等在上海开办的辛垦书店出版。


  萧华清在安阳活动的情况,后来被一个川籍特务密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刘峙令地方专员查询,幸得校长张尚德力言他是个“纯粹教育工”,萧华清才免于被捕。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萧华清决定带着妻儿返回四川,投身抗日民族救亡运动。1938年1月,他经西安回到成都。


  在成都,时任川康特委组织部长兼工委书记的程子健(即程秉渊),很快和萧华清取得联系,他们经常在成都市中心总府街智育电影院见面。同年,萧华清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

本文标题:萧和肖是一个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