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仗队是什么意思
仪仗队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阳刚之气、威武之仪——漫谈军人礼仪
: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 :徐平
有“礼”走遍天下——礼仪和军人礼仪的概念
“礼仪”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和《礼记》。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直到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才逐渐缩小,现在则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简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礼”指礼貌、礼节;“仪”指仪表、仪式。礼是通过仪来表达的。在西方,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的Etiquette,原意为“法庭上的通行证”。但它一进入英文后,就有了礼仪的含义,意即“人际交往的通行证”,真是有“礼”走遍天下。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如果将礼仪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和军人礼仪等分支。
军人礼仪,也称军事礼仪、军队礼仪,是军人和军队在内外关系中表示敬意的礼节、仪式,具有严肃、认真、正规、划一的特点。军事仪式是军事典礼的形成,是部队作风、纪律的体现。外交活动中的军人礼仪可以体现国威、军威。
军人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军人称呼、军人仪容、军人着装、军人举止、军队内部礼节、对外交往以及军旗、军乐、礼炮、仪仗队等等。而每一类又可细分为多种具体的礼节和仪式,如仅与军旗有关的仪式就有授军旗、迎送军旗、升军旗、向军旗宣誓、向军旗告别、赠军旗、军旗覆盖等。
向军旗宣誓
古代“五礼”之一——军礼无处不在
中国自古素称“礼仪”之邦,中国文化可视为一种礼文化。“华夏”称谓的正是丰富的礼仪文化,古人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而“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说的是礼的总纲有三百条之多,细目有三千条之多。当然,如此之多的这些礼仪并非要求所有人都掌握,也只是各个等级的人掌握与他的等级地位相关的礼仪,甚至从“礼不下庶人”来说,平民百姓不需要学习那么多的礼仪,只要知道基本的礼仪就可以了。
秦朝阅兵
受到礼文化长期影响的中国古代军队在军事实践中筛选、过滤着礼文化的有效成分,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军队礼仪。军礼在我国古代亦称“兵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西周时期的军礼为“五礼”之一,即吉、凶、军、宾、嘉。古代“军礼”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从西周来看,主要是指军队和军人的行为规范、礼仪形式,既包括交战的规则,也包括了军队中的各类礼仪和纪律。这些礼仪在当时也是维持军事纪律、保证军事行动效率的重要制度。兵法云: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古代将士出征、交战、凯旋乃至战败都有礼。“退避三舍”是一种礼;“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也是一种礼;“击鼓而进”是一种礼;“鸣金收兵”是一种礼;打了胜仗,奏凯乐,唱凯歌,是一种礼仪;打了败仗,竖白旗,甚至缴械投降,也是一种礼。正所谓礼仪无处不在。中国古代军事礼仪中的文化内蕴和教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外化仁德,锻造正义之师;彰显节义,陶冶军人情操;明确尊卑,严格军纪制度。
《八旗阅阵图》
1945年10月10日故宫受降典礼
礼多人不怪——世界各国军队礼仪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军队对军人礼仪问题看得很重。如美国陆军认为个人的着装和仪表,是体现军队纪律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俄罗斯军人说:“在俄军,看一个军人的气质如何,只要先看看他的军靴和军服是否干净整洁就大概知道了。”俄军对军人仪容仪表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军人素质养成的重要一环。俄军连队宿舍楼每层都设有专门的擦鞋间。一排鞋刷整整齐齐地放在高出地面几十厘米的脚垫上,墙上挂的是在室内和野营地擦皮鞋的标准动作图。就连因陋就简的野营地里,也有用于熨烫衣服的帐篷。擦军靴、熨衣服,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俄军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俄军官兵的眼中,军靴和军服是否干净整洁,不仅仅是一个着装仪表的问题,它已经上升到军人气质养成的高度,并进而体现着军人的荣誉与尊严。
《俄联邦武装力量内务条令》和其他国家军队的有关条令条例,都对军人的礼节和仪表作出规定。美军各军种的军官、士官、士兵手册中,对军人习俗、礼仪、着装、仪表等都有具体要求和规定。但由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民族传统、经济发展等情况不同,各国对军人礼仪的规定也有所不同。比如,我军军官礼服绶带的佩戴部位是男左女右,而美军正相反,其参谋绶带是男右女左。一些伊斯兰教国家规定女兵不得化妆,外出必须穿长袍,耳、颈、手臂、小腿等不得外露。而苏联女兵根本就没有军裤,一年四季都穿裙子。荷兰等国女兵把化妆作为必修课,是军人礼仪的一部分。美军考虑到女兵的需要,于新世纪初为她们修订了《军人着装与仪表条例》。现在,女兵可以染发,还可以扎时髦的非洲小辫。
胜利日阅兵上的俄罗斯女兵们
在世界各国所有的军种中,海军无疑是礼仪最多的军种。这大概是因为海军参加国际交往和重大活动最多。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挂满旗、满灯、升挂国旗、设仪仗队和军乐队、舰员分区列队(站坡)、鸣笛、鸣放礼炮、海上阅兵等等。目前,虽然世界各国海军的礼仪在等级划分、规模及执行方法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其表现形式是基本一致的。
北海舰队113舰站坡
世界各军兵种的标志性军礼五花八门,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用某种仪式表示:现在我手中没有武器或是无法操作武器。陆军举右手:我的手是空的;骑兵双手拉马注目,或者举一只手示意:我现在不可能拔刀;海军列队甲板:我已离开炮位;空军在地面和陆军一样,在空中是摇摆飞机:我在专心操纵飞机,没可能分神开炮等等。
驻港部队钦州舰挂满旗
持枪礼和持刀礼——军人特有的礼节
在世界各国军人礼仪中,使用最广泛的莫过于行军礼了。军礼,即敬礼,是军队中使用的严肃礼节,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礼仪。我军《内务条令》和《队列条令》规定:军人敬礼分为举手礼、注目礼和举枪礼。着军服戴军帽或者不戴军帽,通常行举手礼。携带武器装备不便行举手礼时,可以行注目礼。举枪礼,仅限于执行阅兵和仪仗任务时使用。
仪仗兵常见的举枪礼
还有一种携带武器不便于行举手礼时的持枪礼(也称护枪礼、扶枪礼),士兵右手持枪,枪托垂直置于地上,枪口和枪刺朝上,左手平放在胸前。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中这种持枪礼非常普遍,不论士兵持步枪,或机枪、冲锋枪、驳壳枪,都有行持枪礼的要求。而且,行持枪礼的场合也非常广泛,如部队相遇时,士兵向首长告时,士兵接受任务时,部队接受检阅时,哨兵换哨时,值岗卫兵遇军官通过时,等等,都要行持枪礼。
在建国初期我军仍使用这种持枪礼,在很多照片中都可以看到。
抗战时期,一队肩扛驳壳枪(加枪托)的女兵行持枪礼。
建国初期我军的持枪礼
一位抗战老兵接受采访时向记者行持枪礼——没有枪,用锄头代,那标准的动作和严肃的神情透露出几十年不褪的军人素质。
目前我军《内务条令》和《队列条令》中没有关于持枪礼的明文规定,但在有些场合也有使用。其实,手持枪械的行军礼都可称为广义的持枪礼,包括举枪礼、端枪(适用于冲锋枪)礼、扶枪(护枪)礼等。
礼兵的持枪礼(冲锋枪)
而骑兵则有持刀礼(也称军刀礼)。马刀是骑兵的传统武器,古代骑兵还使用长矛,随着管型火器的发展,近代骑兵普遍配备了马枪(骑枪),淘汰了长矛,而马刀作为格斗武器和骑兵的象征保留下来了。马刀也成为骑兵行军礼必不可少的“道具”。骑兵的持刀礼(军刀礼)分为抱刀礼、举刀礼、撇刀礼等几种。抱刀和举刀的动作都是刀尖垂直向上,表示敬重;撇刀是刀尖向下,原意是我已放下武器,请你过来!引申为“欢迎”。
骑兵举刀礼
骑兵抱刀礼
1950年国庆阅兵骑兵方队领队行撇刀礼
军队仪仗队指挥官也有持刀礼,是从骑兵沿袭过来的,因为过去指挥官都是骑马的,也配备马刀,因此保留并发扬了骑兵的传统礼节。
接受检阅的清末北洋新军仪仗队和军乐队,指挥官行撇刀礼,仪仗兵行举枪礼。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执行队长行举刀礼(资料图)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执行队长行撇刀礼(资料图)
崇高的敬意——各国军人通用的举手礼
由于举手礼在各国军队中使用最广泛、最普遍,因此,举手礼也成为军礼的代名词。全世界的军礼含义都是一样的,即致以崇高的敬意!当今世界各国的军礼(举手礼),其由来有两种传说。
1945年6月24日,朱可夫元帅在战胜法西斯德国的胜利阅兵式上向受阅部队行军礼。
2005年5月8日,在英国纪念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仪式上,身着皇家海军服装的英国王储查尔斯向二战中牺牲的英国士兵行军礼。
一种传说,军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在古罗马帝国庞大的骑兵军团里就已经有了军礼的雏形。每当帝国的骑士们策马相遇时,都会相互举起头上戴的面甲,据说这一方面是为向对方表示敬意,体现骑士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出自己的脸部,以免被对方所误伤。到了11世纪,欧洲各国的骑士们大都去掉了面甲,举面甲的传统也慢慢演变成脱下头盔或帽子以示敬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其代表人物克伦威尔领导的新式军队正式把脱帽致礼的传统改为用手接触帽檐敬礼。这时候的英国军人相互敬礼时,右手掌紧贴帽檐,手心向外翻,用以向对方表示自己手中没有武器,同时两腿并拢呈立正姿势,以显示其军人的气魄。这种军礼形式,最先从英国陆军开始,然后传到了海军。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军队也先后实行了这一新式军礼。不久,这种军礼又传到了美国,进而逐渐传到了全世界。目前世界各国军队的军礼虽然有细微差别,主要是手心向外或是向下,但举手接触帽檐致敬的这一表现形式却基本一致。
另一种传说,英国军队奋力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女王为凯旋归来的将士举行了一次壮观的祝捷大会。在会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亲自为有功的将士颁发奖品。当时,为了维护女王的尊严,特别规定将士领奖时,要用手遮蔽眼部,不得对女王平视。这一动作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军礼。
波兰陆军的敬礼方式为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其他三指握拳。
印度三军军礼都不同,区别在于手掌朝向:陆军外翻;海军朝下;空军介于二者之间,向外呈45度角。
中国军队行举手礼始于清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也采用西方军队的举手礼等,以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跪拜礼等。1905年2月(光绪三十一年正月),练兵处奏定《陆军行营礼节》,规定新军军中礼节为注目礼、举手礼、举刀礼、举枪礼等。同时规定,新军官兵除朝觐拜谒外,在穿着新式军服时不再施行跪拜礼节。军人礼节的改革,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标志之一。
正在接受检阅的北洋新军,士兵行举枪礼。
军礼看似简单,但意义非凡。军礼的标准不标准,不仅表示了对受礼人的态度,也反映了敬礼人的军人养成和精神风貌。从电影《芳华》一开始男女主角互敬军礼的镜头,就可以看出:一个军礼,往往就能区别是不是真的当过兵。因此,各国军队无不把军礼当作军人最基本的日常和队列动作之一。
2015年12月10日,朝鲜国家功勋合唱团和牡丹峰乐团到达北京。图为朝鲜女军人标准的军礼。
199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陆军女军官接受检阅时行军礼。
电影《红海行动》中国军人行军礼的镜头。我军以前规定行军礼(举手礼)必须戴军帽,从新世纪初起,根据不同场合礼仪的需要,改为行军礼时可以不戴军帽。
展示文明之师形象——人民解放军的礼仪
一个国家的形象往往是通过公众的礼仪来体现的;一支军队的形象也是通过官兵的礼仪来体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礼仪之邦的精髓发扬光大,经过数十年的创新发展,形成了特有的人民军队礼仪,展示了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早在红军时期,我军就制订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说话和气”、“不打人骂人”、“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等等,都是对革命军人在处理内外关系时所提出的礼貌要求。1936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国工农红军暂行内务条令》,规范了红军官兵的行为举止。此后,随着军队的发展和军事斗争形势的变化,中央军委先后对内务条令进行了10次修订。我军内务条令对军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如礼节、着装、仪容、称呼、举止)和日常制度中的一些具体要求,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一是关于军队内部的礼节以及军人和分队对军外人员的礼节的规定。明确了军人在各种时机和场合下应行的礼节。二是关于军容风纪的规定。明确了军人的着装和仪容的具体要求。三是关于称呼和举止的规定。明确了军人之间的称谓,提出了军人在各种场合的举止要求。四是关于军容风纪检查的规定。明确了军容风纪的检查制度等,这些都是对军人行为的规范,是军人形象和礼仪的标准。2001年10月,总政治部颁发施行《军人道德规范》,作为全军官兵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迎军旗
军队礼仪作为特定的仪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融严整的军容、刚毅的气质、文明的形象、良好的军姿于一体,对内有着特殊的激励作用;对外展示了人民军队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有着特殊的震撼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各种仪式生动地体现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精神内核,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发挥仪式的力量,必须使仪式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1955年,总干部部向中央军委呈了《国防部关于授予军衔仪式的规定(草案)》。《仪式》规定,“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士、兵的军衔时,应举行隆重仪式,以激发全体军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是我军建国后首次在正式文件中对举行仪式活动进行明确要求。2002年,总政治部专门组织拍摄了一部总结部队仪式教育基本做法的教育光盘——《军队仪式教育》,确定了7种仪式:升国旗仪式、阅兵仪式、宣誓仪式、授装仪式、授军旗仪式、授予晋升军衔仪式、向军旗告别仪式,为加强全军仪式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新兵授衔仪式
授枪仪式
当然,我军不同军兵种部队、不同的重要活动有着不同的礼仪,远不止这7种仪式,诸如:换岗仪式、发枪仪式、新式服装发放和展示仪式、立功受奖仪式、三代坦克交接仪式、巡洋舰接收仪式、烈士灵柩迎送仪式、环球舰队环球航行证书发放仪式等等。大到国庆阅兵式,小到战友送别时一个激情的拥抱,一个深情的眼神,甚至“默默无语两眼泪”,都是一种礼节、一种仪式。仪式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更不是纯粹多余的形式。一个庄重、生动的的仪式,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已成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很多人回忆自己的军旅生涯时,许多事情都记不起来了,而那些仪式却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向军旗告别
特战女兵退伍:最后一次以军人的身份向国旗致敬,向党和人民宣誓。
今天,我军正在向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迈进,而高度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具有高度的文明礼貌。军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肩负特殊的使命,军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事关人民军队的整体形象,直接影响着军队的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和战斗力,影响着军队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一个军人的姿态、仪表,是革命军人素质的表现。一支威武雄壮的军队形象,代表国威军威,反映出一支军队的整体素质。军人文明礼貌的养成,离不开军旅生活的训练和熏陶。我们每个官兵从加入人民军队行列那一刻起,就应努力按照条令条例的要求,自觉加强军人礼仪修养,“礼”直气壮地塑造自己的形象和气质。
我军某综合训练场宣誓仪式
(系军史专家)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徐 平
编辑:陆金路
编审:曲延涛
投稿邮箱:
转载请注明
仪仗队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我骄傲 我是中国仪仗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四队十中队中队长 赵 颖
“三军仪仗队是中国的一张‘名片’。”这是我从小就听爸爸说过的一句话,他曾是三军仪仗队的一员。
父亲的那双马靴,我以为这一生都无缘穿上。但如今,却已穿坏了不下10双。
2014年2月,三军仪仗队女兵分队正式组建,我如愿穿上了第一双高跟马靴。
“我们采取阶梯式考核方式,最终最先达标的队员将执行第一次任务。”首次任务,这对每一个入选的仪仗女兵而言,都有着巨大吸引力。而阶梯式考核,意味着每一次训练都要力争比别人更快达到标准。
仪仗队对队列动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是出了名的。站军姿不仅要威武、挺拔,还要能在炎炎烈日和凛冽寒风中,纹丝不动地站立3个小时以上;走正步不仅要做到踢腿带风、落地砸坑,还要走百米不差分毫,走百步不差分秒;每一个眼神都要“神采奕奕”、每一个表情都要“不卑不亢”,双眼更是要风吹不眨、沙打不眯,行注目礼3分钟不眨眼。
为了早日“突围”,大家除每天8小时的常规训练外,还要给自己“开小灶”。眼神不行,就盯着镜子练;腿踢不直,就和队友一起互相压脚尖、压膝盖……
那时,脚上的水泡是我们最常见的“朋友”,训练结束后手经常抖得夹不住菜,胯骨也常被七斤半的礼宾枪磕得青一块紫一块。
我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每次听到“赵颖,过”的时候,都会再次暗暗下决心,再给自己加点“小灶”。
第一双高跟马靴踢坏了,100天的“魔鬼训练”也结束了。同年5月,在欢迎土库曼斯坦总统访华的仪式上,女仪仗队员首次亮相。我,是13名队员中的一个。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外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红地毯让人心生肃穆。那个曾经只能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就在我面前。望着鲜艳的国旗,站得笔挺的我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张。
“总统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
“向右看——敬礼”,听到口令的我握紧礼宾枪,迅速提至胸前,并摆头看向习主席与土库曼斯坦总统。看着他们走过的那一刻,我的腰杆挺得更直,嘴角的微笑也更加自信。
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那天任务结束后回到驻地的我们都哭了,也记得那天国歌响起的那一刻,内心无比激动。就是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退休后的爸爸为什么在家没事总要“走两动”,也明白了那句“三军仪仗队是中国的一张‘名片’”的含义,更明白了三军仪仗队“零失误”执行4800余次仪仗司礼任务的缘由。
2015年,在俄罗斯国际军乐节上,首次出国的30名中国女仪仗队员用行动再一次展示了“中国名片”。
一次表演前,疾风骤雨突至,不少国家都取消了演出,但中国女仪仗队员们却坚持穿着雨衣,走上“舞台”,以完美的状态圆满完成了由177个队列动作组成的枪操表演。刚柔相济、美轮美奂的动作获得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不少观众称赞“中国军人,真棒”,还有当地华侨对我们竖起大拇指:“咱们中国军人就是不一般,太令人自豪了!”
如今,在世界舞台上,三军仪仗队屡屡精彩亮相,获得无数“点赞”。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对仪仗队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军人的肯定。
有人曾问,当一名仪仗兵如此辛苦,值吗?
我想每一个队友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就如同大队长韩捷说的那样:“能成为国家的一张‘名片’,我们每个人都十分自豪。希望通过我们的表现,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和中国军人。”(解放军记者李姝睿采访整理)
仪仗队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军礼知多少丨军人特有的礼节——举枪礼
:中国军网微信·中国军号 :徐平
在世界各国军礼中,除了最常见的举手礼,还有举枪礼、举刀礼等,都属于军人之间的敬军礼。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规定:军人敬礼分为举手礼、注目礼和举枪礼。着军服时,通常行举手礼。携带武器装备或者因伤病残不便行举手礼时,行注目礼。举枪礼仅限于执行阅兵和仪仗任务时使用。
仪仗兵行举枪礼
举枪礼,也称持枪礼。中国军队行举枪礼始于清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按照西方军队武器装备、编制、操法建立起来的北洋新军,也采用西方军队的礼节,以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跪拜礼等。1905年2月(光绪三十一年正月),负责编练新军的练兵处奏定《陆军行营礼节》,规定新军军中礼节为注目礼、立正礼、举手礼、举刀礼、举枪礼等。其中,举枪礼节规定动作为:“凡目兵双手举枪用右手将枪携至胸前,枪正面向后,同时用左手握表尺下食指齐表尺座下端,拇指伸直靠表尺旁,左上臂夹紧,下臂向前右横平,右臂向下左斜伸,中箍与嘴齐,枪筒对准鼻端,上下竖直,不偏不倚。”所谓目兵,即班长以下的士兵。军人礼节的改革,改掉了封建的繁文缛节,军营气象一新,举枪礼与举手礼等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标志之一。
正在接受检阅的北洋新军,士兵行举枪礼
1911年8月,清末海军将领程璧光率“海圻号”巡洋舰抵达纽约,中国军舰首次访美。图为程壁光(前左)陪同纽约市长盖诺尔(前中)和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之子、纽约区陆军司令官小格兰特将军检阅“海圻号”仪仗队,中国海军士兵行举枪礼。两个月后,“海圻号”在归国途中得知辛亥革命爆发,程璧光率全舰官兵宣布起义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北洋)政府军队沿用了清末新军的礼节,包括立正、注目、举手、举枪、举刀等军礼。
北洋军举枪礼
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后,黄埔学生军和后来的国民革命军均行举枪礼,并将举枪礼写入条例,如1929年颁布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礼节》,规定国民革命军陆军礼节为立正、注目、举手、举枪、举刀等五种,并规定了行举枪礼的场合。但到30年代后,又将举枪礼改为扶枪礼。
黄埔军校学生举枪礼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于“八一”南昌起义,起义部队来自国民革命军,以后的不同时期也有大量的起义部队加入人民军队序列,因此沿用了黄埔军校及北伐军的军礼,包括举枪礼。不过使用举枪礼的场合不多,一般只在检阅或迎送首长、外宾时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在迎接外宾时行举枪礼
《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规定:举枪礼用于阅兵式或者执行仪仗任务。
口令:向右看——敬礼。要领:右手将枪提到胸前,枪身垂直并对正衣扣线,枪面向后,离身体约10厘米,枪口与眼同高,大臂轻贴右胁;同时左手接握表尺上方,小臂略平,大臂轻贴左胁;同时转头向右注视受礼者,并目迎目送,右、左转头角度不超过45度。
礼毕时口令:礼毕。要领:将头转正,右手将枪放下,使托前踵(半自动步枪托底钣)轻轻着地,同时左手放下,成持枪立正姿势。
仪仗兵的举枪礼
武警方队举枪礼
除了举枪礼,还有一种携带武器不便于行举手礼时的持枪礼,也称扶枪礼、护枪礼:士兵右手持枪,枪托垂直置于地上,枪口和枪刺朝上,左手平放在胸前;或肩扛枪支,枪托在前,枪口朝后,右手扶枪托,左手平放在枪托之上。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士兵行扶枪礼
这种扶枪礼在战争时期的中国军队中曾经非常普遍,不论士兵持步枪,或机枪、冲锋枪、驳壳枪,都有行扶枪礼的要求。而且,行扶枪礼的场合也非常广泛,如部队相遇时,士兵向首长告时,士兵接受任务时,部队接受检阅时,哨兵换哨时,值岗卫兵遇军官或队列通过时等等,都要行扶枪礼。并且,将扶枪礼的动作、场合写入条令。如1942年国民政府颁行的《修正陆军礼节条令》规定扶枪礼:立正后将左前臂向右水平(持骑枪斜贴)横贴胸前,手掌向内五指伸直并轻扶枪之上端,同时向受礼者注目,并目迎目送。托枪时立正后将左前臂向右平伸,距离胸前约十公分,掌心向内,五指伸直,并扶枪上并向受礼者目迎目送。
《条令》还规定:持自来得手枪和冲锋机枪时也与步枪相同行扶枪礼。所谓自来得手枪即驳壳枪,也叫二十响、盒子枪、匣枪;冲锋机枪即冲锋枪。
一队英姿飒爽肩扛驳壳枪(加枪托)的抗战女兵行扶枪礼
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解放军,也广泛使用扶枪礼,这在很多照片中都能看到。
聂荣臻在杨成武(前左)陪同下检阅晋察冀军区一分区部队,长长的士兵队列行扶枪礼
1946年4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在军区司令部与哨兵互相敬礼,聂司令员行举手礼,哨兵行扶枪礼
1946年在本溪,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华向士兵敬礼,士兵行扶枪礼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军仍使用这种扶枪礼,如仪仗队: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军的扶枪礼
1953年12月15日,苏联新任驻华大使尤金向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呈递国书时检阅我军仪仗队,我军仪仗队行扶枪礼
一位抗战老兵接受采访时向记者行扶枪礼——没有枪,用锄头代替,那标准的动作和严肃的神情透露出几十年不褪的军人素质
今天,扶枪礼(持枪礼)已经从我军的条令中取消,目前我军《内务条令》和《队列条令》中没有关于扶枪礼(持枪礼)的明文规定,但在有些特定场合也使用这种持枪礼。其实,手持枪械时行军礼都可称为广义的持枪礼,包括举枪礼、端枪(适用于冲锋枪)礼、扶枪(护枪)礼等,其基本含义都是表示崇高的敬意!
礼兵的持枪礼
(:军史专家徐平)
(中国军网微信·中国军号出品)
仪仗队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三军仪仗队使用的礼宾枪是真枪吗?为何总是“咔咔”响?
在网络上,中国三军仪仗队被称誉为“最帅的都上交到了国家”。作为国际重要活动中的国家名片,这支队伍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细致的考虑。
他们手中的礼宾枪,就是从对我国意义重大的“56半”修改特制而来,每当整齐划一的标志动作“劈枪”出现,更是每每抢尽眼球,引起一片赞叹之声。
三军仪仗队:国之风貌仪仗这个概念,我国很早就有了——每当帝王、高官等身份重要的人物出行时,护卫人员会手持旗帜、伞盖、障扇、兵器等规定的物品在前方列队引导,这就被称为仪仗。
据古籍记载,神农、黄帝、尧帝等人都拥有特制的专用仪仗,后世帝王更是层层加码、花样百出,为了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不遗余力。
当然,仪仗的功能并不仅仅只有仪式感一项,其威严带有迫力的视觉效果还可以起到驱散闲人的作用,部分仪仗还带有更具体的功能性。
《汉书》记载过一种叫做“豹尾车”的仪仗,这是皇帝出行车队中位置最末的一辆车,车上悬挂着豹尾。对周围负责警戒的卫士(执金吾)来说,这辆挂着豹尾的车具有号令的作用——等这辆车驶过之后就意味着整个车队都过了,卫士才可以撤除警戒。
在英语中,仪仗队对应的说法是“guard of honour”,字面直译就是“荣耀的卫兵”。不难看出东西方含义的相通之处。
正因为仪仗队蕴涵的意义重大,因此世界各国都把最高级别的仪仗队视为展现国家风貌的第一窗口,不管选人、服装、器械,还是他们的一举一动,全都经过了细致周密的考虑。
在我国,承担最高礼宾任务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仪仗队,简称“三军仪仗队”。每当有国际重要来访活动发生,这支队伍就会成为迎宾致礼的先行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