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灰堆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灰”中有“锦”八破不破——为海派绘画大师杨渭泉翻案|罗青

  杨渭泉《榕城款八破图》,作于福建榕城 (福州)


  约1920年代,35岁左右


  近代艺文掌故家郑逸梅,曾写过一篇文章《杨渭泉“锦灰堆”的代笔人》,先后收入他的《清娱漫笔》(1982)及《珍闻与雅玩》(1998)二书中,讽刺攻讦民初大画家杨渭泉(1885—1950?)是“欺世盗名,充满铜臭气”的福建奸商,自己不通绘画,却雇用代笔郑达甫(1891—1956)为他制作“锦灰堆”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居然摇身一变,成为上海家喻户晓“几乎妇孺皆知”的名画家。而“郑代笔”在他的威逼欺凌压榨之下,抑郁潦倒一生,最后沦落到“以打柴、卖烧饼”糊口的凄凉惨况。


  这段“戏说”故事,在郑逸梅的各类文章中曾被反复提及。因内容富有通俗肥皂剧与八卦洒狗血的特质,到了网络时代,遂被各种无聊写手重编又演绎,弄出几种不堪的版本,极尽毁谤之能事,大大扭曲了杨渭泉父子在墨彩画上的开发力与独创性,把“杨家锦灰堆八破图”对中国近代艺术史的锦绣贡献,搞得灰飞烟灭。


  杨肖泉《百纳集成八破图》


  1943年杨渭泉59岁时题


  杨氏父子的“八破图”创作,是海上画派中最能实时反映时代文化浩劫及变迁的艺术见证,在熟习各家各派的画法后,杨氏父子采用即兴拼贴(collage)、抽象构图、照相写实(photorealism)等乱真手法,还有以图像拼写文字等观念与技巧,一切不假外求,全从中国传统墨彩艺术中发展出来,成为二十世纪许多新奇画法之先声。


  郑逸梅在《代笔人》一文里,为博读者信任,先解释什么是“锦灰堆”:


  什么叫做“锦灰堆”,那是画家的游戏作品。不论一页旧书,半张残帖,以及公文、私札、废契、短柬,任何都可以临摹逼真,画成缣幅,所以一名“打翻字纸簏”。不过真个把字纸簏打翻了,那是杂乱无章的,所谓“锦灰堆”,却把那些东西,加以错综组织,有正有反、有半截、有折角、或似烬余、或如揉皱,充分表演着艺术意味,耐人欣赏。平素没有相当修养,是干不来的。(郑逸梅《清娱漫笔》,上海书店,1982年,62页)


  他又在《艺海一勺》的《谈谈字纸篓》一文中,对杨渭泉的“锦灰堆”画作,详细描写:


  在抗战前,上海有一位画“锦灰堆”的画家,名杨渭泉,几乎妇孺皆知,他画的“锦灰堆”,真是惟妙惟肖,画的一只字纸篓半倾倒在地,其中杂物散落在字纸篓旁,有一个信封,上面贴着邮票,邮票绘得几可乱真;再有一卷残画,纸面已被烧焦,微微卷起,连着另一半焦半黄的残存;有朱丝栏写着簪花妙格,仅留半页的诗稿;其他如儿童的天真画、商铺的发票、伙食账的一角、邀客宴叙的帖子等等,什么都有,错综变化,在凌乱中自据章法,这的确是一种艺术,不能以庸俗画加以抹杀。(郑逸梅《艺海一勺》,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70页)


  然而我们细读文章内容,便可察觉,郑氏对此一传统画种的来龙去脉,信息有限,所谓介绍,仅止于堆砌一些观画所得的表面印象而已。至于杨渭泉的出身来历如何?从事何种商业?何时自福建至上海鬻画?有无绘画作品流传福建?为何不能画而又非要以卖画为生?为何在消息灵通的上海能靠代笔而成大名?经过二十多年不被揭穿?有杨氏名款的画风书风与有郑氏名款的画风书风,有无差别?杨氏画中的内容究竟如何?代笔郑氏既然奇技在身,画又能畅销,为何不自立门户?凡此种种疑问,全都无解,读者也无由也无能深究,遂致以讹传讹,渐渐积非成是,酿成百年奇冤,至今未能洗刷。


  在喜好新奇,不论绘画辈分的上海艺术市场眼中,画家只要技艺高超,便可大方施展卖艺生存之道。海派名家如沈心海笔法风格题材,全部师法钱慧安而能自树门庭;倪墨耕为追求时代流行画风,弃王素而转学任熊、任颐,也能立足上海。汪仲山山水工笔写意,皆私淑吴石仙而仍获画市欢迎。这些都是靠自己手艺,从模仿以致成功糊口的例子。


  杨渭泉在上海出名后,模仿“八破”风格的第二代画手,比比皆是,然在内容及技巧上,鲜有能与匹敌者,例如胡啸风、袁彤辉、郑孝纲、陈沅龛等,在技术的精工与题材的选择上,都不能与杨争胜。只有他的儿子杨肖泉,在制作技术上,能得乃父真传。善画“锦灰堆”的郑达甫,居然无法如胡啸风等,在上海争得出头之地,必有其绘画技术上的缺陷与不足。郑逸梅此一“指责”,在艺术史学的研究、透视及检查的标准下,实在不堪细究,一侦即破。


  郑孝纲(1905-1968?) 《半学书家半画家八破图》1960年56岁作,在第二代画家中,风格与杨渭泉最为接近。


  有人认为郑孝纲即郑达甫(1891-1956),然年代不合,查无实据


  “锦灰堆”又名“八破图”,原为元代钱选为哀悼赵宋亡国之痛,捡拾前朝断简残篇、废弃遗物,集为一图,以为凭吊。我曾见过明代仿陆包山仿钱选本的仿画,知道此种画法,在明末清初已渐成一门独特画科,工匠画家不断仿制,力求精工,甚至还有画入鼻烟壶内的例子。事实上,最早的“锦灰堆”只是简单杂物堆积的横卷,并没有在画法上刻意追求乱真的企图。


  “锦灰堆”此一“母题”(motive)在清代初期,因王朝更替,再度流行,除了画轴形式外,还描绘到瓷器之上,外销日本、东南亚。乾隆后期毘陵派女画家恽珠,便长于此道。稍后画僧六舟达受,曾拓古砖成为八破图式《古砖拓影锦灰堆》立轴,在画法上开始有写实乱真的意思。这可能受十七世纪以来,西方油彩画所流行的“乱真画”(TrompeI'oeil)的影响。“乱真画”顾名思义,在纸上画一可以乱真的木板,并于板上画出插挂粘贴的书信笔记等杂物,光影栩栩如生,令人伸手欲摘。例如我前不久在德国德莱斯登美术馆,所见韦龙(WallerantVaillant,1677—1658)的《信插板》。


  韦龙《信插板》1623年作,纸本,裱在帆布上,德国德莱斯登美术馆


  在“八破图”中,这种有意乱真的画法,大约出现在鸦片战争后。寒斋所藏李成仁作于光绪十六年的《八破图四屏》(1890)便是杨渭泉画法的前身,画中描绘的断简残篇,虽然相互微有重叠,然基本上各自独立,至于其乱真的技法,还不太成熟,无法与杨渭泉相比。


  1885年出生于福建的杨渭泉,可能在榕城福州画店当学徒时,便研习此道。经过一番精工改良,他把李成仁式残破物件各自单独排列的“八破图”,重叠拼贴,使构图形式更为完整紧凑,近看状如太湖奇石,远观有如抽象败壁。其中所绘之物件,全是残破、烧毁、浸湿之纸片书籍,经过艺术家一番精挑细选,古今书画、经典名篇、珍本拓片……凡举中国五千年文化遭西洋列强劫余之物,尽在其中。如他在1920年三十五岁左右,作于福建的《榕城款八破图》,便是佳例。


  此时他已是当地名家,常有人买他的画,自题上款,转送他人。此画在内容上,以较过去的“八破图”,丰富许多。李成仁的画,多写时下流行的书画题材,而杨渭泉力求高古,把秦砖汉瓦、《西岳华山庙碑额》拓本、《般若波罗蜜经》及《史记》焚余残本、宋本《苏东坡集》残页、《山海经》拓本残片、《金石录》“酒爵图”残片,与清代的《心出家庵粥饭僧金农小象》拓本、《任熊仙翁献寿》残轴、《赵之谦法帖》拓本、翁同龢书简残纸……混杂交叠在一起,反映时代思潮及社会动荡。


  而其哲嗣杨肖泉的画中,则增加了杨氏在上海发展出来的《尚书》残本、南朝齐永明二年(484)《孔子问礼图》碑拓残本(1933年戴季陶意外得之于洛阳,成为上新闻)、《新莽嘉量铭》拓本残片、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拓本残片、魏《上尊号碑》拓本残叶、《全唐诗》李颀“送马录事赴永阳”诗残叶、宋本《汉书》残叶、《宣合博古图》残叶、《东坡画竹》朱墨拓本残片、《苏轼诗集·太白词》五首残叶、《米南宫法帖》残本等意象。最难得的是,连稀有善本如明吴国伦万历年间刊刻的《甔甀洞稿》残书,也画了进来。此书现今上海复旦大学藏有明万历十六年(1588)清白堂杨新泉刻本,上海图书馆则藏有清初吴栋元刻本。由此可见,杨渭泉父子绝不是一介不通文墨的商贾。


  我们细察杨渭泉的绘画历程与画作内容,从他三十岁左右在福建榕城(福州)卖画崭露头角开始,到他四十多岁在上海成大名后,所有的作品,都没有“字纸篓半倾倒在地”的意象,也没“有一个信封,上面贴着邮票,邮票绘得几可乱真”的描绘;更没有“儿童的天真画、商铺的发票、伙食账的一角、邀客宴叙的帖子等等”,可见郑记者对杨画的描述,只是耳闻,并非亲见。他或许看过杨渭泉之后第二代画家的“锦灰堆”,不过其时代应该较晚,约在二十年代之后,此时的“八破图”上才会出现邮票、商铺发票或儿童画,甚至钞票、外文汇票、军令、官府公文书之类的意象。


  我们对杨渭泉早期求学与学画的经历,所知不多,无法详述。他大约在四十岁左右,从福州窠笔至上海,卖画为生。在他属名系年“画于海上”的作品中,最早有画于“庚午”(1930)四十六岁时的作品。除了画锦灰堆八破图外,他也尝试用不同的手法,画其他较为新奇的题材,也能画任熊式的人物、吴石仙式的米家云山、倪墨耕任伯年式的花鸟等。我们从他的画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是目不识丁只知技术的画匠,而是读过经典进过私塾的布衣,虽不能断然认为他是好学博览之士,但却可判断他是知书好古之辈。如他于1928年代左右初至上海时所作的《汉永健如意鐎斗图》,便是例子。此图画鐎斗一,佐氏瓦当残片一,汉顺帝年号“永建”砖一。自题云:


  汉如意鐎斗,无铭识,佐氏弋瓦削,李氏录云:《考工记》,筑氏为削,如仲尼作《春秋》,笔削是也。古钱,舜时策马币砖。东汉孝顺帝年号即“永建”。杨渭泉橅于海上。


  杨渭泉《汉永健如意鐎斗图》


  约作于1925年40岁时


  从以上这段自题,我们可以看出,杨氏雅好古玩多年,醉心考证,凡举与钟鼎器物、金文款识、钱币刀布有关的实物,从具体的收藏到文献的阅读,皆有涉猎。这种用毛笔以“焦墨密点法”所制作的模拟墨拓画,是由干笔焦墨,细细点成,有如西洋印象派大师修拉(Georges-PierreSeurat,1859-1891)的“点描画法”(Pointillisttechnique),但其最终目的,则是要达到墨拓画那种平面化的“斑剥高古意趣与历史沧桑之感”,恰巧与印象派要追求现实光影的立体变幻效果相反。中西绘画立意之别,于是乎在。


  至于在书法上,杨氏入上海后的字体,较在福州时要来得舒放一些。他的笔法,基本上从柳公权来,其中参以米元章与黄山谷,四十岁左右入上海后,明显受赵之谦、高邕之影响,又融入于右任早期的书风,最后以赵体为皈依。整体说来,他的字体,以于右任为本而偏向赵书,能够自成一格。


  杨渭泉到达上海后,画作受到国民党大老于右任的赏识,认为他的八破图不但反映西洋列强摧毁中华文化,同时也可象征被讥为一盘散沙的中国,终于“由割据而统一”、“乱者治之象也”。于右老多次以如此词句为杨渭泉题画,成为他初抵沪上最大的知音,也助他在上海骤享大名,弄得“几乎妇孺皆知”。


  杨渭泉《寿同金石图》约作于1928年44岁时


  于右任题识云:“吉光片羽”


  五十九岁的他,在上海发展了近二十年,终于在日本占领上海期间,盼到自己培养的子嗣,能够继承家学,画出了他认可的《百纳集成八破图》,于是欣然命笔题诗云:


  颠倒唐碑晋帖,纵横宋版元刊;百纳集佳本,千秋蔚做奇观。


  癸未(1943)端阳后二日,杨渭泉题肖泉画。


  朱文印:“杨”;白文印:“渭泉”、“杨肖泉”。朱文印:“古闽杨肖泉画”。


  笔者研究“八破图”多年,从未见过所谓“杨氏代笔人”郑达甫的作品,但却看过不少杨渭泉的假画。例如伪称“己卯(1939)闽侯杨渭泉绘”的《岳阳楼记八破图》,笔法拘谨呆板,题款书风也不类,一望便知不是杨氏五十五岁的风格。这样的画,即使有杨渭泉的亲笔题款,也难以蒙混过关,不可能被视为真迹。


  如今,大约在1950年代去世的杨渭泉,大似一段灿烂的碎锦,已经完全被艺术史抛入废画的灰烬之中。不过,他精心制作的“八破图”,在有识者的慧眼下,依旧占有“颠扑不破”的地位与闪烁不灭的光辉。


  :罗 青编辑:吴东昆


  锦灰堆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破碎文物“活”起来 这场会稽金石传拓技艺展值得一看

  2019-04-22 14:37 | 绍兴晚


  《寿如金石》


  残破的古砖、瓦当、印章、青铜器,将这些金石拓印在纸上,随意组合堆砌,再由名家题字勾勒,一幅兼具艺术价值和鲜明特色的锦灰堆画作就自然形成了。近日,“岁朝清贡”会稽金石传拓技艺展在绍兴市文化馆开展,展出了51幅特色鲜明的锦灰堆画作。残缺的文字和图案,平添了一丝遗憾之美,也给观众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一件件破碎金石,演绎世间繁华


  走进展厅,入目第一幅作品名为《兰亭修契》。画卷中心是一块东晋时期的古砖砚,创将砖砚的正反面以及四个侧面拓印在画上,再由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一闻提笔配上几枝梅花,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映晖题字。整幅作品清俊雅致,可谓“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这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锦灰堆。


  锦灰堆,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从锦绣灰堆中拾出来的。它的颇具戏剧性,相传,元初与赵孟頫齐名的绘画大家钱选,一次醉酒兴起,将当天散落在饭桌上的剩菜残羹,信手绘成一幅横卷。旁人见了个个称奇,随即挥笔题款“锦灰堆”。此后,锦灰堆逐渐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游戏之作。由于它就像是从文人的废纸篓里拾出来的,因此也被人称为“打翻字纸篓”。


  最初,锦灰堆大都是文人雅士用毛笔画出来的,直到晚清时期,一位金石收藏大家六舟和尚,以传拓金石的方式创作了一幅锦灰堆画作《百岁图》,将不同时期的文物融汇在一张画卷上,打破了文物原有的意境,呈现出全新的艺术价值,欣赏性更强。


  此次展览的作品,均为金石拓印的锦灰堆画作,来自绍兴古甓收藏专家张笑荣的私人博物馆——会稽金石博物馆,前后耗时一年多创作而成。他们将历朝历代残缺的古砖、瓦当、钱币等金石,通过复杂的重叠堆栈拓印构成画面,再邀请西泠印社多位名家配画、题字,让破碎的金石重新焕发艺术价值。


  锦灰堆又名八破图,最大特点在于一个“破”字,要突出破碎、翻卷、重叠、玷污、撕裂、火烧等古旧样貌。因“碎”与“岁”谐音,因此也寓意岁朝清供、岁岁平安。展览中不少展品都具有祈祷福寿的寓意,如《寿如金石》《天下太平、人间长乐》等。


  《金石圆融》


  绘制锦灰堆技艺,亟待传承创新


  锦灰堆与西方拼贴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相比简单的拼贴,它的绘制难度更大,对技术的要求更高。因此,绘制锦灰堆的艺术家极少,流传于世的锦灰堆画作也不多,这一技艺已濒临失传,亟待传承和保护。


  创作锦灰堆,一般先在画纸上框定轮廓,再拓印各类重叠交错的残破金石。这种拓印方法很考验创的技术,各类金石上图案庞大杂乱,毫无规律,对于先拓什么、后拓什么,创要了然于心,同时还要对画面整体布局有较强的控制力。拓印好后的配画、题字尤为重要,要求创熟知各种碑拓、青铜器,善写各家字体和善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


  展品《道在瓦甓》由永和九年的石砖、齐国的瓦当、南朝的貔貅拓片等堆叠而成,本是毫无关联的金石拓印,组合在一起却显得很协调,创还额外加入了一个莲蓬,给画面增加一丝趣味。上方“道在瓦甓”四个题字,更是使画作升华,让人对古人的智慧肃然起敬。


  展品中有一组四条屏,立体拓印了永和年间的古砖、古砚,并以古砖为花盆,其上增添翠竹、梅花、兰花、假石等物什,一组花鸟屏就此形成,画风细腻雅致,让人赏心悦目。据了解,其中运用了拓印中一种名为“全形拓”的墨拓技法,在平面的拓纸上传达立体的青铜器、古砖等金石的形制和花纹。在没有摄影技术之前,全形拓可谓古人的“黑科技”。


  锦灰堆画作突破了金石原有的历史厚重,在创笔下,变得意趣盎然。如作品《大利东北》拓印了一块汉代古砖砚,砖砚侧面分别刻有青龙、玄武,创便题了“大利东北”四字,寓意如意吉祥。一组十二幅屏分别拓印了从永和一年至十二年的12块古砚,每一个年份的古砚侧面刻有年份,正面则是曲水流觞图,再配以水墨山水画,给观者呈现古代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风流场面。


  据悉,张笑荣和会稽金石博物馆共收集了2万多件古砖,年代最早的是东汉时期,最晚的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目前,他们已创作了100多幅锦灰堆作品,接下来将到全国各地进行巡展。


  (原标题《岁朝清贡——会稽金石传拓技艺展 突破历史厚重,让破碎文物“活”起来》,原杜珊珊。编辑阮帅)


  锦灰堆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锦灰堆

  如贝


  家里有一本王世襄的代表作《锦灰堆》,买了许久还没读。故而,一直也没深究“锦灰堆”三个字是什么意思。


  今日下午,在永宁门城墙上,邂逅一个“锦灰堆”文创品展厅。原来,“锦灰堆”是一种非遗文化,又名“八破图”。“锦灰堆”的画面内容,主要是描述文人书房里的所见物品,古旧字画、扇面信札、碑拓残片等等。简单来说,即书房物品局部的堆叠。不介意残破,破书、破扇、破字帖、毛笔、摆设等等皆可入画。


  那么,我要定个小目标了:等我学了画画,我要创作一幅自家书房的“锦灰堆”。


  此外,回家要开始读王世襄老先生的《锦灰堆》。再不读就不像话了。


  锦灰堆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超级冷门的2种翡翠题材,打赌你不知道

  大家好,我是轩哥。


  翡翠的雕刻题材,一向都很丰富。


  只不过市场上常见的题材,还是佛公、观音等居多。


  而轩哥今天要给大家分享2个极为冷门、又极富艺术气息的翡翠题材。


  

  这2个翡翠题材,分别是「花开见佛」和「锦灰堆」。


  其中「锦灰堆」在翡翠界属于小众到不行的文艺青年。


  而「花开见佛」则让人觉得有点“另类”。


  

  之所以会说「花开见佛」有点另类,是因为它有区别于常见的翡翠佛公。


  大家常见的佛公形象基本是以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等为主,或有坐姿和站姿的不同。


  玉雕师在塑造翡翠佛公形象的时候,风格也是偏严肃、庄严。(弥勒佛除外)


  

  而「花开见佛」则是在佛公形象的基础上,多了一圈花。


  这就让佛公的形象看起来没有那么庄严,还有点“花里胡哨”的。


  还有些翠友开玩笑说:“这是想让佛祖走花路的意思吧”。


  

  其实「花开见佛」的由来一点都不草率,而是出自一个典故。


  佛教信徒相信只要生前信奉佛教,知行合一,死后就能前往极乐世界。


  佛祖的化身会手拿一只莲花,接引此人的神识去往极乐世界。


  这个典故说的是佛教信徒达到一定境界之后,就能悟道开慧、获得永生。


  

  当然,所谓的“永生”自然是不存在的。


  如今的「花开见佛」更多寓意着一份哲理和禅思,为人谦和、具有忍耐心,身心清净方能获得更高的智慧和力量。


  

  

  总的来说,「花开见佛」的佛教气息依旧很浓郁。


  而「锦灰堆」则是满满的文艺气息,对玉雕师有着极高的艺术要求,同时还考验着玉雕师的技艺。


  这也是它在市场上极为少见的主要原因。


  

  「锦灰堆」又叫做八破图,由破碎的文物碎片(书籍、画作等等)拼接而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少有的“混搭风”。


  看似随意、实有密意,有人称赞它是一种“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的独特创造方式。


  

  也有人说「锦灰堆」是一种残缺美,类似于断臂的维纳斯。


  如果是没有艺术审美的人,最后拼出来的也是一堆“垃圾”。


  能将这种杂乱无章发挥到极致的人,需要有强烈的艺术触角以及绘画能力。


  

  可想而知,「锦灰堆」这种对艺术要求这么高的题材,想要呈现在翡翠上具有多么巨大的难度。


  因此,少有玉雕师会选择这个题材进行创造。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翡翠「锦灰堆」,是书、画、雕刻三者合一的产物,极为难得。


  并且「锦灰堆」对于翡翠料子也有一定要求。


  首先料子的颜色必须要丰富,这样才能展现出「锦灰堆」的多样化元素。


  

  如果大家见到过不错的翡翠「锦灰堆」,可以留言评论。


  让轩哥也看一看大师的手笔。


  

  我是轩哥,关注我,专注每天分享翡翠干货!


  (图片于网络,侵删)


  

  锦灰堆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锦灰堆”,你听说过吗?只为抱残守缺之美

  郑达甫锦灰堆画《万事如意》


  “锦灰堆”,你听说过吗?


  从字面看,“锦”是精华,“灰”为糟粕,“堆”在一起,是否有一种大杂烩的感觉?


  没错,它就是大杂烩。


  不过首先它是一个画种。锦灰堆也叫八破图,是一种以描绘文人书房案台等的杂物为主,以三维画面进行艺术表达的写实画法。


  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把一堆有文化含义的残破东西放在一起,然后画成或拼贴成一幅画,是一种“变废为宝”的艺术,不仅构图特异,而且视觉效果逼真,在中国画中独树一帜。如今它已成了一项非遗。


  由于画面上经常会出现散乱的旧帖、古画、纸、扇面以及公文、私札、废契、短柬等物,呈现方式有正有反、有半截、有折角,或似烬余、或如揉皱,类似文人纸篓里的“可回收垃圾”,所以这种画又有个名称叫“打翻字纸篓”。此外,它还叫“集珍”“断简残篇”“杂锦灰堆”“集锦”……


  王世襄先生文集《锦灰堆》


  12年前,三联书店出版了一本王世襄先生的集子,收入这位大收藏家、大鉴定家的105篇文章和120首诗词,书名就叫《锦灰堆》,其意思非常明了。


  历代以来,业界公认的画锦灰堆的第一人,是宁波人郑达甫(1891-1965,别名孝纲、佐宸),出自镇海澥浦郑氏十七房。


  郑达甫像


  镇海郑氏十七房


  锦灰堆的起源,和宁波有些联系


  说到锦灰堆的起源,和宁波也有无法割舍的联系。


  宋末元初,吴兴(今湖州)有一位和赵孟頫齐名的大画家,叫钱选(1239-1299),喜欢喝酒,名声在外。


  当时,位于宁波西乡横街、由“庆历五先生”之一王说创建的桃源书院,传到了其八世孙王敬止手里,王敬止想给书院造点声势,就盛情邀请钱选来宁波。美酒佳肴款待的同时,请他为书院画一幅画。酒酣耳热之际,《四明桃源图》诞生了。众人见之,无不拍手叫好。


  回到吴兴,某日钱选在又一次醉酒后兴起,索性将散落在饭桌上的吃剩残物绘成了一幅长卷,并题款“锦灰堆”。画中有虾壳蟹钳、破败蔬果以及掉落的羽毛,描绘细腻,呈现一派寂寥景象。


  自古绘画多描摹美好清雅之物,呈现诗情画意,为何钱选会剑走偏锋?他在款识中解释:“世间弃物,余所不弃,笔之于图,消引日月。其间荣悴皆本于初……荣悴互为其根,生生不穷。”画破败之物,使其重焕新生的同时,也为画家带来了希望与慰藉。


  之后的元代书画家张雨、杨维桢等都不吝夸赞这件作品,并称“此俗所谓锦灰堆者是也”。自此,“锦灰堆”得以推广。


  这也是史书上对锦灰堆的最早记载。


  在文人画家的圈子中,“小众”的锦灰堆缓慢地向前发展着。


  直到19世纪中期,才迎来了一个小高潮。擅长金石的六舟和尚(1791-1858,俗姓姚,名达受,嘉兴海宁人),将全形拓(以墨拓技法把器物原貌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特殊技艺)融入锦灰堆,开创了“墨八破”之法。他的一幅画中,甚至包含了86幅随意排列的器物拓片。


  博古与金石,开始被借鉴在锦灰堆中。


  19世纪末,画家孙鸣球(1823-1903)凭借精湛的八破画技艺在北京声名鹊起。他在一面团扇上,以旧书画绘制出一幅“画中画”,进一步增加了创新的想象叙事和构图技巧,被认为“代表了美学和绘画概念上的一次重要飞跃”。


  镇海人郑达甫的作品,曾畅销上海


  近半个世纪后,将锦灰堆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的,是来自宁波镇海的郑达甫。


  虽然被业界公认为这一领域的“单项冠军”,但郑达甫的一生却颇为坎坷,29岁离开家乡来到上海,以卖画为生。后来他的画技被商人发现并利用,不仅原创作品被冒名,连劳动所得也被分走大半,可以说饱经沧桑。


  如今的镇海郑氏十七房


  据新编《镇海县志》“人物传”记载,郑达甫“家贫少孤,在家乡小学任教,性喜绘画,尤擅临摹”。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编的《馆员名录——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六十年1953—2013》记载,该馆馆员郑达甫早年曾任镇海辅德小学、普益学校教员,镇海县政府书记,后专事绘画,擅长国画。


  这里说他“专事绘画”,指的是1919年,郑达甫离家来到上海,成为一名职业画家。然而正所谓“笔砚生涯苦食艰”,他的“沪漂”生活过得捉襟见肘,甚至到了居无定所的境地。


  此时有个在上海的福建商人杨渭泉,好笔墨而不善画。结识郑达甫后,杨渭泉动了个“移花接木”的歪脑筋,将郑达甫留在家中,专门为其代笔作画。而郑达甫正为生计所困,见有人提供住宿,画不愁没销路,还有稳定收入,也就一口答应了。


  于是,杨渭泉在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善于绘制“锦灰堆”。打开知名度后,将郑达甫作的画署上自己名字,开始出售。


  由于这种画视觉效果逼真,构图奇特,在中国画中独树一帜,因此吸引了不少富户和收藏家购买。


  卖画所得,杨渭泉拿走六成,郑达甫仅得四成。这样的合伙生意做了十八年,杨渭泉一直名利双收。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锦灰堆生意的“金主”没了,销路几近断绝。在杨渭泉眼里,郑达甫没有了利用价值,两人的合作也就此终止。


  不过之后较长一段时间里,在古玩市场中流通的锦灰堆画,凡落款为“古闽杨渭泉”的,皆是郑达甫的旧作。


  这些署名杨渭泉的锦灰堆画,皆为郑达甫所作。


  这门中国艺术,引起了国际关注


  在上海没有了立足之地的郑达甫,无奈回到镇海老家,以打柴、卖烧饼讨生活,空余时间,仍坚持画画。但在当地,没有人知道他的画曾畅销上海滩(另有一种说法则是,郑达甫一直没有离开过上海,而是在上海的居委会从事里弄文教工作)。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帮人代画的隐秘才被捅破,他的画作受邀参加1955年全国第二届美展,“锦灰堆”艺术获得了美术界的认同,王世襄、朱家溍等文物界人士更是大加赞赏,郑达甫也顺理成章地在这些精彩作品中署上自己的名字。


  1956年,他被上海市文史研究馆聘为馆员,赢得了应有的尊重。郑达甫是该馆第180位馆员,和他同批入馆的有丁悚、马公愚、王个簃、朱屺瞻、吴湖帆、陆小曼等人。


  锦灰堆艺术的名声还走出了国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了对八破画(锦灰堆)的关注,留学美国的饶宗颐弟子、中国香港大学教授万青屴和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罗青,也在各个渠道推介这种源自中国的艺术。


  2017年6月,波士顿美术馆举办了由美国学者白铃安(Nancy Berlinner)策划的“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专门展览,引起学界瞩目。其间,白铃安女士多次来中国,展开深度研究。


  白铃安研究锦灰堆的专著《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


  白铃安研究锦灰堆的专著《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


  2023年,她撰写的《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一书由社会科学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封面上的推荐语是:重寻遗失于中国美术史上的八破遗珠。


  锦灰堆是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锦灰堆是什么意思冫

  

  2.锦灰堆是什么寓意

  

  3.“锦灰堆”

  

本文标题:锦灰堆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