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是什么意思
出师表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
出师表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21个前《出师表》里的成语,各个智慧,你记得几个?
出师表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出师表》中的成语
《出师表》以不足八百字的篇幅,其中派生出来的成语,竟达20个之多,当然有的不是很常用。今天我们选取其中六个最有名的成语,一起温习一下。
妄自菲薄
出自“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意思是发扬和鼓舞那些有识之士的才智,让他们为国效力,不应该看清自己,无所作为。
这个成语很容易被误解,原因在于跟“妄自尊大”很容易混淆,很多人误以为是骄傲自大之意,那就理解错了。
诸葛亮在文中,以这句话劝诫刘禅要有主见,要开言路,亲近贤臣,远离小人。
引喻失义
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紧靠在“妄自菲薄”之后,其意思是,一个人讲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这句话同样也是为了劝刘禅多听不同意见,说话做事要得体,掌握各种信息后,做出判断要果断。不能因为自己言语失当,处事不当而导致言路闭塞。
作奸犯科
出自“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一句。干坏事触犯法令者,应该严惩,忠诚良善之人,应该奖赏。
严明赏罚是诸葛亮一贯的态度,此处也是一再强调,要赏罚分明,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执行,不能有任何偏废不公的现象。
不毛之地
此成语当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演化而来,意思显而易见,不长草和庄稼的地方。这是现在依然很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
北伐之前,诸葛亮先致力于把南方的战乱收拾停当,解决后顾之忧,方可安心北进。南方荒芜,古时属于偏僻荒野之地,人烟稀少,流民粗蛮,属于没有开发和较少教化之地。
察纳雅言
出自“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指一个人要询问听取好的道理,采纳接受好的建议。同样是建议刘禅勤学勤问,有自己的主意,主见,采纳有益的良言良策。
《出师表》的核心就是劝诫刘禅要多听不同谏言,重用贤臣远离谗佞之人,已有的制度要严格执行,赏罚要果断公正。其中很大的篇幅,主要是希望刘禅能依仗一些可靠之臣,说得很具体,其次是兼听则明。
不知所云
此成语现在也用得极多,意思即是不知道在说什么。文中,这是最后一句话,即“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如今要进军北伐,马上出发了,对着表文,百感交集,流泪中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显然,这是诸葛亮的谦词,表明自己说了很多,陛下若觉得有益,可采纳。唯谦词,别人才更容易接受,如果说的信誓旦旦,志得意满,看文章的人,是不舒服不服气的,是会反感的。
一篇文章能诞生这么多成语,跟行文的热点,四字成句,有很大关系,这是形式上的原因,从内容角度看,言辞恳切,情真意浓,平实真挚,情理兼有,这些内在的含金量,或许进一步增加了文辞的魅力,以至于产生了这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
出师表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
出师表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何要提到名不见经传的将军向宠?
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师表》,大家都很熟悉了。
除了刘备刘禅诸葛亮,《出师表》里,还提到了四个人: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
郭攸之、费祎、董允,当时都是侍中、侍郎这样的职务。
唯独向宠是武职,他当时被封都亭侯,任中部督。
诸葛亮为何要推崇向宠?先看看向宠的履历。
在《出师表》里,向宠被描述为“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先帝称之为能”,那么这个将军向宠,有什么过硬的表现呢。
实际上,向宠虽然是军职,却没有过拿得出手的战绩。他是蜀汉名臣向朗的侄子,之前最亮眼的表现,是在蜀国伐吴的秭归之战中惨败后,保存了自己手下的完整建制,把部队带回了蜀中,这是“先帝称之曰能”的出处。
当时,他在蜀军中的职务是牙门将,这是个低级军官。
《三国志·向朗传》: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
夷陵之战是蜀汉由盛转衰的分界点,此战蜀军损失惨重,除了折损了大量精兵,更严重的损失是人才的损失。
马良、张南、冯习、傅彤、程畿阵亡,黄权、杜路、刘宁等投降东吴或曹魏。此外,马超、刘巴、许靖在同一年病故,再算上关羽、张飞,刘备苦心积累的人才储备几乎为之一扫而空。
更严重的是,随着荆州的丢失,这块为刘备贡献大量人才的地方再也不能为蜀汉所用了。
这种情况下,火线提拔一些中低级官员就成为必然操作。向宠曾经得到过刘备的夸奖,就在被提拔之列。
不过,受提拔的人显然不只向宠一个,诸葛亮何以在《出师表》里要专门提到向宠的名字呢,这得看他的官职。
在表中,诸葛亮只说“将军向宠”而没有提他的具体职务,在这时,向宠的职务是中部督。
中部督的具体职责,是掌管宿卫的禁军。
《三国志·向朗传》: (后主)建兴元年(223),(向宠)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
明白了向宠的职务,再联系下《出师表》里提到的其他三个人,就明白了诸葛亮的苦心。
郭攸之、费祎、董允都是刘禅身边的官员,尤其是费祎,他是荆州集团的老人,能力也更强,是诸葛亮安置在刘禅身边的一个保险。
那么,再加上统领宿卫禁军,同样是诸葛亮提拔的向宠,意思就很明确了。
联系《出师表》通篇,全文虽然名字叫《出师表》,不如叫进谏表更加合适。
表里先分析了一遍当时局势,随后就进入正题,
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起到“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用了408个字来劝说刘禅“亲贤臣,远小人”。
而出师表的全文也不过741个字,真正汇出师这回事的,还不到300字。
劝勉刘禅,才是出师表的主要目的。
《出师表》其实是借出师的名义,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都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在《出师表》中,能读到他这种性格。
首先是建言的时机。
建言的时机在出师北伐之前。诸葛亮即将率军出征,留下刘禅独自在成都,他会干出什么事来,诸葛亮也不能百分百确定,于是在出征前,激励一下刘禅,要继承老爸的遗志,发愤图强。就如同一个家长,出门前对不成器的孩子总要唠叨几句,唯恐他惹出什么乱子。
当然,对于熊孩子而言,这种进谏未必有什么用。所以诸葛亮也把话挑明了,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这几个人,能用,你要有什么事或者惹出了什么乱子,先找他们,能帮你摆平。
其次是建言的方式。
诸葛亮的方式不是简单粗暴,而是从侧面进行迂回,大打感情牌,通过先帝刘备来引导刘禅。我们知道,对熊孩子来说,讲道理是很难说得通的,从感情上打动他,往往更加有用。
爱之深、责之切。诸葛亮是臣子,要讲礼数,借着出师这个名头来对刘禅进行进一步劝诫,又安排费祎、向宠等在身边做保姆,确保万无一失。
武侯的彬彬之礼和儒家道德风范,在《出师表》里表现得很明显了。谨慎里不失周祥,仁爱中充满智慧,拳拳之心,昭然纸上。
《出师表》历来被称为“至文”,除了它的文学价值,文中诸葛亮所饱含的感情和智慧,是它始终被推崇的最重要原因。
武侯与刘禅相处,礼节上是君臣,感情上如同父子。刘禅虽然熊,也确实尊诸葛如父,拿诸葛亮的权力来说,已经是登峰造极,刘禅对他丝毫没有戒备,不拿武侯当外人。
这是臣子的最高境界:权臣忠而君不疑。
与之对比最鲜明的,显然是司马懿。
就算在《晋书》中对诸葛亮也评价极高:
览诸葛亮训励,应璩奏谏,寻其终始,周孔之教尽在中矣。为国足以致安,立身足以成名,质略易通,寓目则了,虽言发往人,道师于此。
能得到敌人这样的评价,不仅仅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做到的。
“当你的敌人都爱上你时,你将会被全世界景仰”。
出师表是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诸葛亮出师表是什么意思
2.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是什么意思
3.出师表是什么意思?
本文标题:出师表是什么意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