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博士推荐文章1:国防科技大学2024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仪式直击:拨穗礼成,踏上新程

  拨穗礼成,踏上新程


  ——直击2024年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仪式!


  12月31日


  国防科技大学


  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仪式隆重举行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炙热的眼神 灿烂的面庞


  庄严而神圣的典礼


  见证了无数场蜕变


  岁月如歌 璞玉雕琢成器


  时光荏苒 学子意气风发


  歌声嘹亮


  目光炙热


  笑容灿烂


  毕业是欢愉中饱含不舍


  是憧憬中夹杂着迷茫


  是战友和同窗的暖心告别


  是导师和队干部的殷殷嘱托


  百般滋味在这场典礼中肆意挥洒


  别离依依


  挥手熠熠


  “校花”锦簇


  “校草”轩昂


  校领导、导师、毕业学子、家属代表们


  齐聚一堂


  共享“拨穗正冠”的荣光时刻


  一幕幕定格在毕业学子们的脑海中


  记录着让人热泪盈眶的“高地”青春


  齐聚一堂


  拨穗正冠


  家人祝福


  踏出校门


  母校熠熠生辉的学位证书


  会时刻温柔地提醒你


  时光不负赶路人


  少年何妨摘星辰


  告别2024 喜迎2025


  祝愿毕业研究生


  怀揣炽热梦想


  乘风破浪 扬帆起航


  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


  奋力驰骋


  继续书写“高地”荣光!


  文字:朱靓薇 李自然


  编辑:张云慧


  图片: 朱靓薇 安琪 王喆 郑中旭


  一审:吴立珍


  二审:尹 健


  国防科技大学博士推荐文章2:毕业一年就当电气系统指挥,这个博士不简单

  :中国军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奉青玲 郝裕彤 安莲


  岗位上的张健。


  秋日高照,秋风送爽。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某型号任务准备现场,一个身穿蓝色工作服、戴着厚框眼镜的“大男孩”辗转于发射场火箭系统各个测试场所,对数十台套地面设备和箭上状态进行技术把关和状态确认,沉稳、细致、专业的他,难以想象,是一个毕业参加工作仅一年半的职场新人。


  张健博士毕业照(右)。


  2020年1月,刚满28岁的张健从国防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在学校,他是师生们眼中的科研达人,5篇顶尖SCI论文、2项国家发明专利、多项科研课题……毕业后顾不上参加女儿的周岁生日宴,他就独自踏上了去往西北大漠的火车。


  一到中心,张健被分配到了发射测试站基层实习锻炼。从内地到大漠,从繁华都市到戈壁点号,从实验室到田间菜地,张健尽管有些不适应,但他用最短的时间调试自己,积极融入到航天这个大家庭。2020年7月,实习结束,张健安排到技术室,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航天之旅。


  张健参加火箭测试。


  “电气系统各号注意,两小时准备!”2021年7月29日天绘一号04星发射现场,测发大厅传来了电气系统指挥清晰洪亮的口令声。循声望去,一张年轻而又陌生的面孔映入眼帘,“那是张健,他不是去年才分配到咱们单位吗?成长这么迅速啊!”从学员到电气系统指挥,张健只用了1年,他的“进步”速度让人惊叹。


  世上没有天才,只有背后不为人知的努力。到室里后,面对新的领域,张健抛开自己固有的专业思维,将组内的所有人都当成老师,从最基础的学起。白天上班测试操作,晚上自学原理知识到深夜。将工作生活中的碎片时间都整合起来:饭后十几分钟的空闲他会默记一下数据,睡觉前的几十分钟他会重温一下专业知识,上下班途中他会思考电路图走向。仅用一个月,他就弄懂了控制系统所有电路图原理、信号、流向、功能,梳理提炼出100多页的专业笔记。


  张健在工作中。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21年1月,因为原有火箭测发控设备寿命到期,新的一体化测发控系统开始投入使用。新设备需要重新铺设和调试,新技术状态需要从头学习掌握,工作量非常大,标准要求非常高,“让张健去打下这个硬山头”,在室主任赵磊的决策下,初出茅庐的张健扛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火箭测发不是儿戏,在“天绘一号04星”任务中,新一体化测发控系统首次实战,新设备、新文书、新岗位配置、新测发流程,对每一名参试人员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对首次担任电气系统指挥的张健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为了打好这一仗,张健把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细之又细,新编测试操作规程、应急处置预案、安装调试设备、敷设电缆……张健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为了提高操作手们的学习效率,他梳理出新设备的注意事项和知识要点,这些资料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厚积而薄发,经过充分的准备,在持续一个月的任务测发周期中,张健带领的电气系统测发队伍没有出现一次误口令、误操作,新应用的一体化测发控系统实现了零故障参试,任务实现了过程完美,结果圆满。


  张健参加神十二任务。


  “他是我见过的成长最快的电气系统指挥了,我从操作手到指挥,干了7年,普通人一般都要六七年,他才用了1年,太优秀了!”控制系统老指挥、发射测试站高级工程师潘涛赞叹地说。


  扎实、认真、好学是同事们对张健的一致评价,虽然是博士,但他扑得下身子,拉得开面子,遇到不懂的就问;任务排故,就算不是自己专业的也场场参加;不局限于测试操作,深入学习总结岗位原理、故障模式和应急处置。


  张健自学电路图。


  工作之余,张健利用自己博士专业特长,结合岗位工作,在一年时间内就以第一兼通讯的身份,在《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SCI期刊发表3篇论文,其中的观点被国内外各科研单位引用。


  “在这里,每一棵树都很难种活,可现在航天城绿树成荫,发射场郁郁葱葱,这都是前辈们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见证。我将以此鞭策自己,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为航天梦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看着雄伟的发射塔架,张健满怀期待地说。


  (文字:奉青玲 图片:郝裕彤、安莲)


  (中国军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国防科技大学博士推荐文章3:高地喜讯(8)| 国防科大2篇论文入选中国电子学会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

  近日,2024年度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结果正式公布,经过形式审查、专家函评和专家会审等程序,从全国范围遴选25篇博士学位论文和44篇硕士学位论文入选。国防科技大学第六十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艺夫的博士学位论文《基于智能超表面的通信抗干扰关键技术研究》入选,导师为姚富强院士;电子对抗学院研究生学员吴文俊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MIMO阵列的综合射频系统波形设计》入选,导师为唐波教授。


  “中国电子学会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旨在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文字 | 朱勇刚 张晨曦 王心旷编辑 | 罗雅岚

  国防科技大学博士推荐文章4:国防科大博士论文双双入选CCF榜单!

  近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公布了2024年“CCF博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入选名单,从全国范围遴选10篇论文入选、3篇论文获得提名。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2022届博士毕业生何浩辰的博士论文《面向性能的配置理解与缺陷检测技术研究》与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尚文的博士论文《智能化编程关键技术研究》,双双入选,获此殊荣!


  博士论文《面向性能的配置理解与缺陷检测技术研究》聚焦装备“软件定义”时代,针对国产化软件性能难以保障的问题,创新提出了系列方法,深入研究软件配置与性能的关系。论文建立了配置-意图-性能模型,提出基于配置预期的测试预言与学习启发式测试方法,揭示了软硬件性能不适配的特征与根因模式。方法已应用于MySQL、PostgreSQL等近20款主流软件及麒麟操作系统等国防重大项目,预防数十个严重性能问题,为软件性能安全提供有力支撑。该论文指导教师是廖湘科院士和李姗姗教授。


  博士论文《智能化编程关键技术研究》聚焦智能化软件开发,针对编码意图拟合难、代码转化质量低及迭代支持不足等问题,构建智能化编程技术体系,提升开发质量与效率。论文提出首个适配敏捷开发的代码框架自动化构建方法,减少对文档依赖;探索搜索式与生成式自然语言到代码转化方法,为基于自然语言的编程提供技术路径;提出基于分治思想的两阶段代码自动修改方法,支持编码迭代演进。基于上述方法,开发系列工具原型,在实际数据集上验证有效性,并成功应用于国产操作系统与军事航天系统,显著缩短系统核心功能研发周期,为国家与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该论文指导教师是毛晓光教授。


  “CCF博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原称CCF优博)是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自2006年起设立的激励奖项,每年从国内高校计算机学科博士毕业生中评选不超过10名获奖者。以表彰其在博士学习期间所做出的优秀成果,同时鼓励计算机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潜心钻研,务实创新,解决计算机领域中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文字 | 何浩辰 王尚文编辑 | 冉卓

  国防科技大学博士推荐文章5:国防科技大学博士顾善植他好牛!创业志向太远大了!

  :饭圈小表妹


  #国防科大博士立志要做长沙六小龙# 国防科技大学博士顾善植他好牛!创业志向太远大了!从科研思维到创业实践,他紧扣千行百业发展需求,用科技力量降本增效!为大家赋能,很庆幸有这样的人物在!#夺金2025#


 

本文标题:国防科技大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