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与农历的区别推荐文章1:为什么说农历不是阴历?阴历、阳历、公历、农历之间到底啥关系?

  日历


  你的生日是过农历还是公历?这个问题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经常被别人问到,尤其是长辈们。而且在前段时间,我看到有许多人因为2015年大年初一前出生的孩子,究竟是属马还是羊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属相是跟着阴历走,有人说属相是按照阳历算,还有人说阳历就是公历,阴历就是农历。听的人脑子都是嗡嗡的,不知道到底谁对谁错。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阴历、阳历、农历、公历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阴历与阳历是根据月亮、太阳的周期来制定的

  首先需要告诉大家,有两个结论:第一个,公历属于阳历,但阳历不一定是公历;第二个,农历并不是阴历,而是属于阴阳历,准确来说就是以阴历为主,阳历为辅。是不是依旧不是那么明白?那么下面,就依次来为大家解释一下。


  月亮运转周期的轨迹


  我们先来解释并区分一下阴历和阳历,先说阴历,阴历实际上是根据月亮运转的周期制定出的历法,月亮由阴转晴再由晴转阴便是一个月。那么就这样换算下来,一个月就是29天12小时44分2秒8,勉强算得上是三十天。


  再说阳历,它是根据太阳运转周期制定出的历法,大家都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也叫回归年,总共是365.24天。这样一来,平均下来12个月,每个月应该是30.43天。可是按照我们的习惯,天都是整数,没有带零头的。


  太阳系


  因此古埃及人就给每个月都分了30天,剩了差不多5天的时间,这五天就单拿出来,当成了年末。后来古埃及的制作出来的历法被古罗马人继承,而当时的罗马皇帝比较任性,觉得自己出生的那一个月,只有三十天不过瘾,于是就从二月拿了几天过来。


  经过罗马皇帝这么任性的行为,一来二去,别的月份基本上都是30,31天,而二月份却变成了可怜的28天。这种历法延续到今天,成为了我们经常所说的公历,因此才会说公历是阳历,但阳历却不一定是公历,因为不是所有阳历的二月都是28天。


  罗马皇帝


  

玛雅人有三种行星历法:太阳历、金星历、卓金星历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太阳历,月亮历之外,还有其他许多行星历法,比如玛雅人就有三种历法,除了太阳历,还有金星历,与中国的太阳历和月亮历不一样,它的一年是584天,还有一个比较稀奇的卓金星历,它一年的天数更少,只有260天。


  至于这个卓金星历是玛雅人从哪里得来的?众说纷坛,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有人说,卓金星可能是玛雅人想象出来的一种宗教信仰,为了表达自己的信仰,因此建立了这个稀奇的历法。这种说法倒也是蛮符合玛雅人,一向带给我们的充满神秘的形象。


  卓金星历


  还有人说卓金星应该是真实存在过的一颗行星,玛雅人发现了这个行星的存在,并根据它建立了历法。不过后来因为一些未知的缘故导致它爆炸了,变成了成千上万、无数块的小碎石,漂浮在了宇宙中,形成了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当然也有可能是反过来,这颗"卓金星"先爆炸后被玛雅人发现,然后玛雅人为了纪念它,才建立了历法。事实究竟如何,已经无法考究,而我们现在也知道了阳历、阴历、公历之间的关系,那么中国的农历呢?农历究竟是阴历还是阳历?


  玛雅人


  

农历是阴阳历,属相也是跟着农历走

  实际上,农历既不属于纯阴历,也不是纯阳历,而是阴阳历。准确来说它是以阴历为主,阳历为辅。因为单纯的阳历和阴历,其实都有着很明确的优缺点:像是阴历,它的优点就是月份要比阳历精确的许多,但是它跟太阳的周期有所偏差。


  这样就造成了阴历的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太阳周期的时间一长,四季就特别容易混乱,很有可能造成,原本的春天就成了夏天,夏天成了秋天的情况出现。原本现在的三、四月,九、十月就属于过渡期,季节不是很明确,要是再跟着阴历走,就更混乱了。


  二十四节气


  至于阳历,它的四季虽然精准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但是它没有办法精确的定义到月份,无法与二十四节气准确对应。这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好像没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这对于古代的农业社会来说,造成的影响就非常大。


  因此,中国古代时候的人们,结合了阴历和阳历的优缺点,制定了农历。农历的月份是按照阴历来的,月满为中,而月缺则为月初或者月末;年份是按照阳历来的,地球绕一圈就是一年。那么这一年十二月,加起来凑不够一个太阳年,也凑不够一个回归年的365天该怎么办?


  2020日历


  这种情况,就过个2~3年后加一个闰月就行了。是不是觉得过个2~3年加个闰月的说法,听起来很随便?其实一点都不随便,至于究竟是2年加一个闰月,还是3年加一个闰月,其实这些完全是可以科学准确地计算出来的。


  有学家已经精准计算出,闰月的周期是19年7闰,也是说19年里有7次闰月。按照我们现在的算法,19个回归年,总共是6939.601天,而农历的19年7闰之后,总共是6939.691天,那么换算下来,两者只差了两个多小时。


  农历


  是不是很惊讶于农历的准确度?这也是为什么老一辈的人们,比起公历、阳历更喜欢使用农历的缘故。而现在大家也应该都清楚阴历、阳历、公历、农历之间的关系了吧?这四个历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历法在中国很早以前就出现了。


  根据传闻,中国在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历法,但是没有证据可以进行佐证。倒是在《尚书·尧典》当中有记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懂得天文的官员们到各处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不过关于历法的材料至今还未发现。


  立秋节气


  等到了夏朝,历法就有了追溯的源头,《夏小正》依序记载了12个月中当月的星象、气象、物候等等活动;到了西周时期,历法开始逐渐完善,有了朔望的观念,当时他们的历法是以十一月为岁首;春秋战国时期,《左传》里已经有立春、春分、立夏等二十四节气的记载了。


  秦朝时期用的是"颛顼历",不过不是很精确;到了汉武帝时期,对"颛顼历"进行了修改,制定了更为准确的"太初历",是中国历法上非常大的进步。随着天文学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对历法的要求也更加的精细。


  颛顼历


  祖冲之所制定的"大明历"将一年定为了365.2428148日,与现代的相差的微乎其微;之后,僧一行制定了"大衍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后世的历法基本上都是按照它来制定,直到明朝末年时期,吸收了西洋的历法后才有所改变,逐渐变为了现在常用的历法。


  由此可见,历法是经过了漫长岁月,通过了众多天文学家一次又一次的测量,才制定出来现在的历法。至于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它的答案是属马,因为属相是跟着农历走。


  公历与农历的区别推荐文章2:一文读懂阳历、阴历、公历、农历的关系和区别,不再傻傻分不清楚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


  历法,一个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却也经常混淆的概念。


  所谓历法,就是根据天象制成的计算时间的方法。我们如今经常接触到的相关概念有:阳历、阴历、公历、农历。


  毫不夸张地说,大多数人根本弄不清楚阳历、阴历、公历、农历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以至于简单粗暴地认为,阳历=公历,阴历=农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还有一种错误的认知,以为阴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而阳历是西方舶来品。但实际上呢,也绝非如此。


  (历法)


  先说阳历和阴历。


  阳历,即太阳历,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观察的是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计365.24天(一个回归年),分摊给12个月,每个月平均是30.437天。


  阴历,即太阴历,是根据月球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观察的是月相的周期变化,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个月,计29.53天,乘以12个月,一年大概是354.36天。


  从分类标准来说,只有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简称阴阳历)三种历法。有了这个认知再探究公历和农历分别属于上述哪一种历法。


  (月相示意图)


  结论一: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属于阳历的一种,但是,阳历却并不等同于公历,二者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


  公历又称基督纪年,其基本特征就是将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即公元元年。1912年清朝灭亡,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里的“1912”和“1949”都是公历概念,意思是耶稣诞生的第1912年和第1949年。而阳历本身,其实并没有这种年份限定。


  阳历更像是一个学术概念,精准但并不实用,一年365.24天,一个月30.437天,不是整数,无法应用于日常。公历则不然,它更像对阳历的具象化的表达,把月和年都凑成了整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周期是“四年一闰”,所以平均下来,每年的天数是(365×3+366×1)÷4=365.25,与阳历回归年中的365.24天之间的误差已经很小了,再加上“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进一步精细调整,几乎可以达到完美契合的程度。


  (地球公转示意图)


  结论二:农历既不是纯阳历,也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历。


  由于阳历日期反映的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所以阳历的四季更准确。


  由于阴历日期反映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所以阴历的月份更准确。


  也就是说,阳历和阴历各有优缺点:


  阳历的特点是四季准确,气候规律,但月份与月相盈亏对应不上,1号未必是新月(朔),15号也未必是满月(望)。


  阴历的特点是月份准确,初一肯定是新月(朔),十五肯定是满月(望),但与太阳运行周期对应不上,所以时间一长四季就会混乱,夏天变成冬天,冬天变成夏天。


  (春夏秋冬)


  为了取长补短,聪明的中国古人发明了农历,其特点是月份跟着阴历走,年份跟着阳历走,如此一来,便既可以根据月相变化设置月份(月亮变化比太阳变化更易于观察),又不至于四季混乱,简直不要太完美。


  也就是说,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并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阴阳合历(阴历为主,阳历为辅)。


  但是问题来了,阴历一年是354.36天(29.53×12),阳历一年是365.24天,阴阳合历必须协调农历年与回归年间的这一的矛盾,于是设置了闰月,每2~3年置1闰,具体闰周是19年置7闰。


  我们算一下误差。按照阳历算,19个回归年共6939.56天(365.24×19),按照农历算,19个农历年共6939.55天(354.36×19+29.53×7),这个精确度,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了。


  19年是置闰循环的最小周期,这就是为什么19岁那年,阳历生日和农历生日会重合在同一天。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农历实际上是比纯阳历(包括公历)、纯阴历更先进的一种历法,只是民国之后,为了与世界接轨,我国才引进了公历,目前是农历与公历并行使用。


  (如上图春节这一天,2021年2月12日是公历表述;正月初一是农历表述;而辛丑牛年庚寅月辛卯日是天干地支纪年,也属于阳历的一种。)


  结论三:天干地支和二十四节气,也都属于阳历。


  阳历不只有公历这一种表达,也并非西方的独创,中国传统的干支历和二十四节气,其实都是阳历,而非阴历。


  以二十四节气为例,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的,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很明显,观察的是太阳周期,所以是阳历。


  (二十四节气划分方法)


  仔细观察二十节气在每年的具体日期也会发现,它更趋近于公历日期,而非农历日期。


  比如,2020年的立春是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一,2021年的立春是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二,2022年的立春是2月4日,农历正月初四……公历的日期,相差不会超过一两天,但农历的日期,却相差甚远,毫无规律可言。


  (立春:太阳到达黄经315°,公历2月3—5日交节)


  同样的,其他二十三个节气也是这种情况。


  这是因为,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作用是顺应农时,而阳历比阴历更能反映自然节律和气候变化,所以二十四节气必然使用阳历,而非阴历。这一点或许会与大家的认知相悖,但真实情况的确如此,对农耕影响明显的是阳历(太阳、温度),而非阴历(月亮、月相)。


  至于纯阴历,其实并不十分实用,目前也只有少数中西亚国家仍在使用,比如伊斯兰历就属于太阴历。


  怎么样,这下弄懂了阳历、阴历、公历、农历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了吗?有点绕,慢慢捋!


  (本文完~)


  公历与农历的区别推荐文章3:阴历、阳历、农历到底有什么区别?

  每当身边有朋友过生日时,许多人都会问一句:“这是阳历生日还是阴历的?”


  除了这两种对日期的说法,我们还常听到一种叫做“农历”的日期,那么这三种说法到底有什么区别?


  1912年之后,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公历,俗称“新历”,与中国旧有的历法相对。1949年后则正式采用公元纪年。


  而阴历也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


  阴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所谓“月有阴晴圆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旧有的历法是阴历还是阳历呢?


  其实都不算。


  中国自古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一般称为“农历”。


  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二者还是有差别的。


  阴历的时间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


  如果完全按照阴历来,可能不出五年,我们就要在夏天过春节了。


  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因为中国的历法中有一项伟大的发明叫“置闰法”。


  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称为闰年。比如2016年、2020年都是闰年。


  陆游的诗《蜗舍》中有:“麦因多雨损,蚕遇闰年迟”。


  农历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所以二十四节气来自农历,而非阴历。


  但是,除了清明节之外,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都是根据阴历设置的。


  如今,属于汉文化圈的人们每年仍要庆祝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


  所以说,中国传统的历法是结合了阳历和阴历的一种阴阳历。


  它用置闰法填补了阴、阳历的时间差,又用阳历的规律制定了安排农事的二十四节气。


  在农历的时序中,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一致,春耕秋收也得到了有条不紊的规划。日月相合的农历,其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他历法。


  它不仅仅是一种历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黄子孙们,千百年来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化身。


  公历与农历的区别推荐文章4:公历和农历的区别:深入了解两种历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公历和农历是我们最常接触到的两种历法。虽然它们都被用来记录时间,但它们的起源、计算方式以及应用场景却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公历和农历的区别,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两种历法。


  

  什么是公历?


  

  公历,也被称为阳历,是全球通用的历法系统。它的计算基础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也就是回归年。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约为365.2422天,因此公历通过设置平年和闰年来调整天数。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每四年出现一次闰年。


  

  公历的月份天数如下:


  - 1月:31天


  - 2月:28天(闰年29天)


  - 3月:31天


  - 4月:30天


  - 5月:31天


  - 6月:30天


  - 7月:31天


  - 8月:31天


  - 9月:30天


  - 10月:31天


  - 11月:30天


  - 12月:31天


  

  公历的月份天数固定,便于记忆和使用。它不仅用于日常生活,还在国际商务、科学计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什么是农历?


  

  农历,又称阴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起源于夏朝。它以月亮的圆缺变化(朔望月)为基础,一个朔望月的长度约为29.53天。因此,农历的月份分为大月(30天)和小月(29天),全年通常有12个月,约354天。


  

  由于农历的年长与太阳回归年相差约11天,为了保持季节与农时的对应关系,农历采用了置闰法。每隔19年,农历会增加7个闰月,使年份延长到383天或384天。


  

  农历不仅记录日期,还包含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农耕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根据农历来计算的。


  

  公历和农历的主要区别


  

  1. 计算依据不同


  - 公历:基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回归年,是一个纯阳历系统。


  - 农历:基于月亮的圆缺变化(朔望月),结合太阳回归年的周期,是一个阴阳合历系统。


  

  2. 年份周期不同


  - 公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个闰年。


  - 农历:通常12个月,约354天,每隔19年增加7个闰月,使年份延长到383天或384天。


  

  3. 月份天数不同


  - 公历:月份天数固定,分别为31天、30天和28/29天。


  - 农历:月份分为大月(30天)和小月(29天),年年不同。


  

  4. 使用范围不同


  - 公历:全球通用,广泛应用于国际事务、科学计算和日常生活。


  - 农历:主要用于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主要用于传统节日和农耕活动。


  

  5. 节日不同


  - 公历:元旦、情人节、劳动节、国庆节等。


  - 农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为什么我们需要同时使用公历和农历?


  

  尽管公历是全球通用的历法,但农历在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农历不仅用于传统节日的庆祝,还与农耕活动密切相关。二十四节气帮助农民安排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确保农业生产与自然节律相协调。


  

  此外,农历在文化传承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传统习俗和仪式都与农历日期相关,如春节贴春联、端午节赛龙舟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公历VS农历


  总结


  公历和农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历法。公历以其简单明了和全球通用的特点,成为国际交流和日常生活的基础工具;农历则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与自然节律的紧密结合,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结晶。


  

  了解公历和农历的区别,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安排生活和工作,还能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文化的传承。无论是记录时间还是庆祝节日,这两种历法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和便利。


  (记得点赞评论加关注哦!!)


  公历与农历的区别推荐文章5:公历和农历有什么区别?

  世界各国的历法,大都先有阴历后有阳历。我国于1912年采用公历历法后,人们习惯把公历称为阳历,而把传统的“阴历”,称之为农历。


  公历亦称太阳历、新历、西历,也称格里高利历。于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实行的历法,是现在国际上公用的历法。


  

公历和农历有什么区别呢?

  1.性质不同:农历是阴阳合历。以阴历的月相变化周期作为历月的基础,又根据太阳回归年周期来计算一年的时间。农历和阴历一样,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以两个朔日之间日期为一月。


  公历是太阳历,是以太阳回归周期算作一年,作为基础的历法,然后把这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2.天数不同:农历有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年则设为12个月,354天。时间和公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4天或383天,称为闰年。


   公历每个月分为30天、31天、28天或者29天,有的年份是366天,称为“闰年”;有的年份是365天,称为“平年”。一般四年一“闰年”。


  3.使用纪年不同 :公历以公元纪年,分公元前后;而农历使用甲子纪年,六十年一轮回。


  4.使用范围不同:公历为绝大多数国家通用;农历为我国等少数国家使用。


  中国自古的历法,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一般称为农历。它以月相变化周期作为历月的基础,又根据太阳回归年周期来计算一年的时间。它的特点是依据月相来确定月的长短,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数倍,而与太阳回归年无关。


  农历还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日月相合的农历,在农业、文化等领域的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他历法。


  今天中国人仍依据农历来庆祝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照此推算到2262年会有闰正月,就可有两个春节,可以放两次长假了。


  公历与农历的区别推荐搜索词:

  

  1.公历与农历的区别哪个时间在前

  

  2.公历与农历的区别是什么

  

  3.生日公历与农历的区别

  

本文标题:公历与农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