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最完整的家谱
杜家最完整的家谱推荐文章1:
杜家最完整的家谱推荐文章2:村名来历(158):山东省邹城市看庄镇杜家村
据杜家土地庙碑记载,明朝末年,有巩姓来此建村,名独庄。清初,杜氏始祖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至邹东土旺村,其子迁此定居,更村名为杜家庄。(注:该村有商姓居住)
据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修《邹县续志》,时杜家属南乡中的西曹社。据1930年《邹县地亩册》,西曹社杜家有居民27户。1947年属景淮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1月,属三区(看庄)白水乡。1958年9月,大杜庄、小杜庄生产大队属看庄人民公社王楼管区。因与邹城镇杜家庄重名,1982年,邹县人民政府以邹政发第7号文公布更名为杜家。1983年5月,杜家村属看庄区王楼乡。1987年1月,撤销区的建置组建乡镇时,属看庄乡。1990年1月,属看庄镇至今。
杜家最完整的家谱推荐文章3:杜甫爷爷杜审言
杜审言,生于公元645年。字. 必简,祖籍襄阳(今河南巩县)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合称“文章四友”。
杜审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他们祖孙俩末见过面。杜甫出生那年,祖父已经去世四年了;杜审言的长子叫杜闲,杜闲的长子就是杜甫,长子长孙在古代社会地位优越;杜甫生母崔氏出自清河崔姓望族,可惜生下后他不久就去世了。杜甫命苦,随姑母长大,他诗中没有提过继母,可能关系并不好。
那时在社会有点儿背景的家庭必定续家谱,杜家的家谱清晰:至少从汉武帝时期,杜家先祖杜周已在朝庭为官,官至御史;到了东汉末年曹魏时期,后人杜畿官至尚书仆射;其子杜恕曾任河东太守;杜恕之子杜预为司马昭高级慕僚,官至度支尚书,统管国家财政税收;杜预三子杜耽为西晋凉州刺史,为杜甫的直系先祖;四子杜尹为西晋弘农太守,是杜牧的直系先祖;从杜预时代到杜审言的时代间隔大约四百年,中间十几代人走过,至杜审言父亲杜依艺为官的时候,为巩县令,全家迁至河南巩县,所以杜甫的籍贯写河南巩县。
杜审言性格不算好,一辈子吃亏都与性格有关
他常以诗文、文章自负,觉得自己才气过人,谁也瞧不上,常常口出狂言。史载,一次杜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决定他文章生死的是苏味道。苏味道不是等闲之辈,两度跻身相位;《新唐书》说他“九岁能属辞,可见其文采”。可杜审言一出考场就说“苏味道必死”。有人大惊,问他为何,他回答说:“苏味道见到我的试卷,应当羞愧而死”。还曾说“论文章,屈原、宋玉可以当我的手下;论书法,王羲之也是我的学生”。从这些小事上,足以见杜审言不是审慎的人,恃才傲物。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杜审言擢进士及第入仕途,官一直不大,位居洛阳丞又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期间将吉州司马周季重、司户郭若讷惹毛了,二人随后设计将杜审言治罪下狱,准备问斩。不料杜审言次子,杜并是个大孝子,血气方刚,知道父亲蒙冤后悲痛欲绝,不思饮食,终日不语。当年的七月十二日,十三岁的杜并袖藏利刃,混进了周府,重伤了周季重,周季重身负重份,叹了口气说:“杜审言有如此孝子,我怎会不知,郭若讷害了我。”说完就死了。杜并当场被府内护兵乱刀砍死。
这故事像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仍让人悲壮难抑。
杜并三年后下葬时,杜审言悲痛欲绝“流目四野,抚膺长号,情为所钟,物为之感”。此事动静闹的太大,惊动了武则天,武则天知道后,下旨将杜审言召回长安,任授著作佐郎。不知是福还是祸?
杜审言的确文采过人,他工于五律,他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朝人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从题目上讲,这是杜审言唱和陆丞的一首诗。陆丞的原诗今不存,杜审言的和诗确流传至今,不因别的,还是诗本身就写的好。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崔融随军任武三思幕府掌书记。杜审言在饯行酒会后写下一首送别诗《送崔融》: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旗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
起句干净直奔主题,“书记”是指崔融。
“祖帐”道路旁设置的饯行帐篷。
“旌”饰有羽毛的旗子
“朔气”本义是一月之始
“坐觉”即顿觉
“烟尘”烽火尘土,代指战事
君王命武三思带将出行,崔融随从,辛苦自不待言。道路两旁的搭建的饯行帐篷一直到河边,阵势盛大到惊动了整个洛阳城。冬季的边塞寒冷,朋友请多保重。
杜审言与崔融私交不错,诗中虽不提二人感情,确依然能感觉到。杜审言老到,没有情意锦绵,却在不经意间带出了边塞诗的感觉。像边塞诗的先声,后来的边塞诗人一李硕、高适、岑参等都小于杜审言两代人,可见杜审言的诗歌诗魂非凡,诗境广阔。
杜审言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尤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虽然他的诗写景,还有不少应制之作。但他的诗写的浑厚扎实,不枝不蔓。连其长孙杜甫也说“吾祖诗冠古”,内心充满了家族荣誉感。
码字不容易,千山万水总是情,点个赞行不行
杜家最完整的家谱推荐文章4:
杜家最完整的家谱推荐文章5:赞皇、隆尧两县家谱记载的宁晋知县杜崇元
这是赞皇县《许亭村志》主编杜宝恒老师找到的老家谱残页,记载的明代嘉靖年间宁晋县知县杜崇元:“杜崇元,举人,宁晋知县。”这一页,记载的是杜崇元世系图,子孙三代,记载详明,且载有其功名和配氏。但是这部老家谱成谱于何年何代?不得而知。
这是赞皇县杜氏近年续修的家谱,谱名《杜氏家谱(第一卷)》,封面印有“赞皇县杜氏纪念馆2009年8月成谱”字样。谱中记载:“崇元,自许亭村迁居宁晋县野庄头东河庄。葬此村。举人,宁晋知县。配褚氏,故于任,葬宁晋野庄头东河庄村。”显然,依据的是上述老谱残页记载。
并且,杜宝恒老师提供了印谱书前的样书所记,补充说,老辈人相传:“崇元公因在宁晋居官,据说曾镇压过地皮无赖,又发生一起命案。”2009年续修家谱、其中的《隆尧县北西董杜氏简介》对此事始末、事情经过、前因后果记载的一清二楚:
隆尧县北西董杜氏,系荣祖永泰材支,祖籍赞皇县许亭村。材之次子“崇元”(七世),考取功名,得中举人后,皇帝钦点任宁晋县知县,于是,他便携家眷前往宁晋县赴任,之后其一家便在宁晋县野庄头东河庄定居,历三世,由“崇元”到“渐”,“渐”生四子:“光祖”、“正时”、“光宇“、“化宇”(九世)。
崇元在宁晋县居官多年,为官清廉,官声甚好。逝世后,为表彰其功德,皇帝钦赐,所有经过其坟茔前道路的大小官员“文官下轿,武将下马”,这对死者及其家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崇元之坟茔,离大道不远。有人不走大道,偏从杜家坟地中穿行,这种行为对死者极为不敬。当地有人,在朝中颇有政治势力,藐视杜家,出行公干经常坐车、骑马,放道他不走,执意从杜家的坟地中行走,来来往往不知从坟地中走过多少次,从不下车,更不下马。崇元的子孙们多次找这个举人“理论”,劝他不要践踏杜家坟茔,他不但不听,而且更变本加厉。
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清明节,光祖四兄弟上坟烧纸祭祖,逢举人骑马朝自家坟地走来,杜氏弟兄上前阻拦,不许他从自家坟地骑马而过,可举人执意要过。于是发生口角,进而酿成殴斗,该举人被杜氏兄从马上拽下来。在殴斗中,杜化宇失手将举人打死。举人家立即将此上告,朝廷下旨缉拿杜化宇。杜氏弟兄知已闯下大祸,宁晋县野庄头东河庄再不能安身,无奈决定弃家逃走。杜光祖、杜正时、杜光宇携其家小回赞皇县许亭村认祖归宗,定居许亭村。杜化宇只身潜回赞皇县隐姓埋名,先在“狼尾巴沟”(今冯家庄)避难,后来移往北清河村定居,更名“杜依清”,又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形成北清河杜氏一支。
杜化宇前妻王氏,娘家系隆尧县北西董村,事发时,已育有四子(十世、兰、贵、箱、美),杜化宇打死举人逃走后,她便率四子远离宁晋县野庄头东河庄,迁往娘家隆尧县北西董村,立业成家,繁衍生息,形成隆尧县北西董杜氏一支。
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杜化宇34岁,之前名“杜化宇”,之后更名“杜依清”,实是一人,北西董杜氏与北清河杜氏虽居两地,实是一家两支。
3月28日傍晚,杜宝恒老师微信发来上述史料,并写到:“资料奉上,以上供参考,信不信随你。杜家人是信谱书记载的。”笔者表示非常感谢,没想到的是,杜老师却说:“我该感谢你才对,了却了我多年的夙愿了。”
赞皇人杜崇元是否曾任明代宁晋县知县的历史之谜考证,进行到这里,怎么看?
事已至此,对此,你怎么看?我怎么看?各位看官大家怎么看?
我认为,如下三点,需要指出:
一、孤证不立,独木难支。
常言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历史研究圈内有个规矩叫“孤证不立”,尽管杜老师有老家谱为证,尽管2009年续修家谱,是赞皇县杜氏阖族共襄盛举,尽管隆尧县西董村杜氏参与并定稿形成定论,事关两县。但是,关于杜崇元任职宁晋县知县的记载,很显然抄的是老家谱、从老家谱上抄来的,《许亭村志》也是依据的老家谱这一页记载,仍是孤证。仍需要找到更多的直接证据、确切证据,来佐证、确证,甚至形成闭环的证据链,这个研究课题、这项历史考证工作才算大功告成。
二、谜团无解,仍然待解。人们常说“前三百年,后五百年”。明代嘉靖年间就在这个区间。赞皇人杜崇元任职宁晋县知县,尽管杜老师有老家谱为证,但违反古代常理,违反明代的避籍制度,与朝廷划定的硬杠杠、死框框不符。石家庄市的王海亮、元氏县的曹吉辰、正定县的邢怀良等多地文史学者参与考证,强调指出,有两点存疑:一者,县令任职一般有区域回避制度,同属直隶真定府,不会让这么近当县令;二者,赞皇、宁晋等县志乃至《真定府志》《正定府志》查无记载,着实可疑。笔者撰写并发出《曾任宁晋知县的这个赞皇人,为何不见方志记载?》《赞皇人杜崇元,不可能任明代宁晋县知县》两篇短文后,至今仍然缺乏真凭实据,无人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上述两个历史之谜仍没有正确答案。重任在肩,接下来的考证工作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眼见也不一定为实。这是杜宝恒老师提供的隆尧县西董村杜氏先祖碑记,康熙六十年立《清故显考杜四公(讳)茂才(字)化宇暨母王氏之墓》,其中铭刻:“直隶真定府赵州宁晋县野庄头、城南二十里祖茔村地,移居隆尧县北西董村,不孝男三十四岁而卒,母率四子成家,享年八旬,亦今择吉邦圣地,以志不忘。”
该碑文和上述《隆尧县北西董杜氏简介》一文,回答了宁晋东河庄如今有无杜崇元后人这一问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宁晋已无杜崇元后人,因为杜崇元后人在清初就已经迁出了。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此碑记载的“野庄头”三个字,犯下了两个错误:
1.康熙六十年,宁晋县已无“野庄头”村名。早在康熙十八年,“野庄头”就已改名为“东河庄”。如下所示,康熙十八年《宁晋县志》卷一《村庄》载有“北河庄、南河庄、东河庄”。
康熙十八年,是比如“野头庄”、“东野庄”改名“东河庄”。
2.野庄头,应为“野头庄”。东河庄,康熙《宁晋县志》写作“野头庄”。康熙《宁晋县志》卷一,城南乡村庄集市:“野头庄,一七(集)”如下所示。并请参阅笔者《宁晋县野头庄改名东河庄,具体是什么时间》一文。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其实和福尔摩斯破案一样,在历史研究中,经常是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墓碑对历史事实和一些关键词的记载也不一定可靠。不能一味迷信家谱和墓碑,甚至古籍和县志也有错字、错误,不可全信,不能轻信,要认真比对,相互印证,加以甄别,辨别谬误,才能得出正确的真实可靠的结论。千万不能被这些所谓历史真相牵着鼻子走,不能被所谓真相蒙蔽了眼睛。
杜家最完整的家谱推荐搜索词:
1.山东杜家最完整的家谱
2.杜家最完整的家谱立字辈
3.杜家最完整的家谱贵
本文标题:杜家最完整的家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