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经推荐文章1:书刻同辉 文脉相传——观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

  :吴彧弓


  日前,由中国美术馆、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的“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三层、五层展厅展出。该展览汇聚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收藏的240余件精品文物。其中,五层展厅以“书刻同辉”为题,集中呈现了马家窑彩陶、殷商甲骨、秦公鼎、汉简帛书、六朝写本、隋唐写经以及明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等一系列珍品,生动勾勒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汉字与书法的发展脉络。


  回溯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神秘的刻划与绘饰符号,仿佛蕴藏着古老的书写密码。


  刻“フ”宽带纹彩陶钵 半坡类型8.1×23cm 甘肃省博物馆藏


  刻“フ”宽带纹彩陶钵的口沿外侧有一圈黑色宽带纹,纹饰间的横折记号镌刻清晰,两道线搭接的折角与末端刻痕的精细处理,明示出有意刻划的痕迹。


  双钩纹双耳彩陶罐上的“Z”形纹、肢爪纹彩陶壶上的万字符“卍”,线条流畅而有顿挫,应是先书写后烧制而成,与彩陶上的其他纹饰图案浑然一体,既闪烁着先民智慧的火花,又昭示着汉字萌芽的雏形。


  进入商代,甲骨文孕育而生,确立了汉字的基本构形方式,并因其兼具“六书”之“四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而成为结构成熟、功能完备的文字符号体系。展出的四块甲骨残片,尽管斑驳漫漶,仍可识读“丙”“卯”“其”“贞”“雨”等字,点画起收处尖锐的刀痕、衔接处方硬的折角,流露出刻凿与书写的韵味。


  垂鳞纹秦公鼎 40.5×41.5cm春秋 甘肃省博物馆藏


  商周亦是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金文”,线条圆转浑厚、遒劲古朴,与细直刻写的甲骨文相比,更具笔墨的动态与韵致。展出的春秋时期的秦公鼎,腹部饰三周鳞片相错排列的垂式重鳞纹,腹内壁有两行六字铭文“秦公作铸用鼎”,虽不求布局规整,但笔势劲挺、结字秀美,显示出书写的规范与庄重。


  文字的载体随时代发展而演变,所谓“镂于金石,书于竹帛”,在纸张广泛使用前,简牍是除金石铭刻外重要的书写媒介。“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揭示出简册制度的悠久历史。从殷商到魏晋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简牍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被大量使用,这一时期也因此称为“简牍时代”。


  一般来说,以竹制的称为“简”,以木制的称为“牍”;或细条形的称“简”(简札),方形的称“牍”(方牍),合称“简牍”。甘肃地区出土简牍6万余枚,以木简居多,材质多取自当地常见的松、胡杨、红柳等。这些简牍,蕴含、保留、书写、叙述了辉煌中华两千多年前在丝绸之路上的动人故事、真实事件、智慧光芒,可谓一部“百科全书”,对研究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史、中国书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就书法而言,甘肃简牍连接起由篆到隶、由隶到草的书体发展轨迹。居延新简中的篆书习字,既保留了篆书字形,又带有轻快的似隶书的笔意;肩水金关汉简的签牌,隶书标志性的“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等体现得淋漓尽致;《仪礼》简、相利善敝剑册等隶书书风,显示出笔法精到、字法规整、章法完备的纯熟面貌。敦煌悬泉汉简、马圈湾汉简更有奔放不羁的自由挥洒,其中飘逸的长线、连绵的字势,大胆简化甚至突破了隶书的规则与秩序,使线条带有强烈的草书韵律与飞动感,彰显出鲜活而率真的意味。


  在竹木载体上,简牍有其独特的书法技法和审美表现,历经千年而墨色如新、纤毫毕现,仿佛“活化石”,为今天探寻笔势、考察笔法提供了有效参照。每一枚简牍都是书法史的活页,点画间蕴含着书写者的意趣,方整谨严、灵动舒展、恣肆潇洒的日常书写之迹,编连起书法史的灿烂篇章。


  随着造纸术的改进与推广,以及丝织业的发展,更为轻便易携的纸张、绢帛逐渐成为重要的书写材料。它们的应用普及,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经典的传抄,也为书法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留下了大量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的墨迹档案。彩绘墨书铭旌 202×47.3cm 汉代 甘肃省博物馆藏


  汉代铭旌“姑臧东乡利居里壶”的鸟虫形点画别致,具有装饰性,尚存古篆遗风;“持书来”残纸的草书笔势迅捷,鲜活飘动;元致子方书的隶书流畅自然、雄健端庄。


  魏晋以降,楷书逐渐成熟,成为官方文书、经典抄录,乃至日常书写的规范书体。《三国志·步骘传》抄本丰劲挺秀,刚健方硬;《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如来性品第四之三》亦多尖起顿收,隶意尚未褪尽而显高古;《大集经卷六》《金光明经》代表了唐人写经的成熟风范,结字匀称工稳、点画提按分明,骨力与丰润兼备;五代写本《大乘无量寿经》,则在工整中流动着书写的迅疾与草化……


  在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的滋养下,这些纸、绢文书并茂,使古代经典得以保存和流传,并在时光的淬炼中,演绎出由篆隶至真楷的书体流变,散发出动人而真切的墨韵芬芳。


  纵观汉字的产生与书法的发展史,从文字的滥觞到书体的定型,从实用的书写到审美的自觉,书法,始终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书刻着文化的传承,凝结着艺术的美感。


  《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之一 明34×40×8cm 甘肃省博物馆藏


  五层展厅的正中位置,陈列着15块明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一字排开,蔚为壮观,有如一座微缩的碑林。《淳化阁帖》,顾名思义,北宋淳化三年(992)由内府秘阁藏历代名家法书摹刻而成,被誉为“法帖之祖”,集法帖之大成,开“帖学”之风气。这部丛帖,多以“双钩填墨”的方式,力求精准地还原出103位书家、420件作品的真实笔迹、精妙笔法和生动笔势,对后世书法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行草书法帖甚多,特别是十卷中有五卷是被奉为经典的“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行草书,奠定并开启了以“二王”书法为圭臬的帖学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淳化阁帖》原石已不存,但其翻刻、重辑版本众多,质量良莠不齐。而明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的底本,“浓嫣遒劲,神彩泛溢”,是品质上乘的宋拓本。刻石选用陕西富平县所产的富平石,又名“铜磬石”,石质坚润,叩之铿锵,刻后锲口平齐,历久弥新。摹刻者温如玉、张应召均工书法,善镌镂,历时七年,“纸凡数易,石必再更”,精益求精而终成此“砥行立名”之功绩。因此,刻石点画挺拔、笔势纵逸,可谓“新旧不爽,毫发俱在”,深得《淳化阁帖》原拓本真传。


  从现存141块刻石中选展的15块几乎都是经典的行草书,从张芝的龙蛇飞动、索靖的银钩虿尾、王羲之的中和遒逸、王献之的豪迈纵横,到欧阳询的劲险峭拔、虞世南的温润含蓄、褚遂良的疏朗绰约、柳公权的骨力瘦硬等精彩纷呈,诠释着行草书的灵动与生机,串联起刀锋、笔锋交融的书法图谱。


  丝路长歌辽远,文脉薪火相传。千百年来,广袤的甘肃大地不仅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千年走廊,更是汉字源流与书法演进的有力见证者。这一件件跨越时空的艺术珍品,是承载汉字与书法的物质媒介,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宝库,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强大动力。


  (单位中国美术馆展览部)


  : 艺评空间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推荐文章2:东渡出使僧人华克勤写经《佛说无量寿经》现世,将亮相永乐春拍

  撰文丨林凡


  佛经抄写历史悠久,对于现代人来说也并不陌生。5月5日,“元明间高僧华克勤写经《佛说无量寿经》二卷学术沙龙”在杭州举行。首都图书馆原馆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副会长倪晓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古籍研究家翁连溪,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佛教资源与研究中心主任、东京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何欢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编辑部主任能仁法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博士潘文勰,艺术史博士、书画鉴定学者颜晓军,萧山图书馆馆长孙勤出席,共同围绕即将亮相永乐春拍的元明间高僧华克勤写经《佛说无量寿经》二卷展开探讨,并从中日文化交流、古籍版本以及佛教思想史等多个角度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在学术沙龙现场,与会嘉宾认为,传统的抄经大部分都是由工匠完成,少见像这部《佛说无量寿经》一样,由僧人署名抄写的经册。不仅如此,对谈中与会嘉宾还指出,僧人克勤是被朱元璋派遣至日本的使节,正是因为其在日活动极为不顺,因此于停留期间发心发愿,抄写下了这部逾17000字的经文,以求“顺心除障,不辱使命”。无论是经册本身,还是抄写者的经历,都十分独特。


  在明初外交史上,无逸高僧使团的出使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向为学界所重视。而无逸所写《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有确切的时间记录:“洪武五年岁次壬子五月十七吉日”,或可为第一手研究史料。此外,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而言,《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有助于了解明代后来“海禁”政策的背景和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方式,成为再现明初中日外交史第一手资料。


  “元明间高僧华克勤写经《佛说无量寿经》二卷学术沙龙”现场,沙龙由在艺科技及云杪文化创始人谢晓冬主持。


  克勤法师与《佛说无量寿经》


  据介绍,《佛说无量寿经》分上下两卷,是明洪武五年(1372)的渡海使僧克勤法师在京都东福寺内所写。克勤无逸俗姓华,明绍兴萧山(今杭州萧山)人,天台宗讲僧,天台宗澄性湛堂的法裔,师从杭州集庆教寺原璞法师。大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第四次向日本国派出使团以交涉沿海“倭寇”问题,皇帝钧旨特选的两位佛教高僧——克勤无逸和仲猷祖阐为使团主使。


  据《明太祖实录》、宋濂等人记载的史料和当时使团在日通信等资料,使团于当年四月二十八日抵达日本博多(今福冈),博多原属南朝怀良亲王,本已建立联系,但此时已被北朝占领,使团一行遂被北朝扣留于圣福寺。担任主使的克勤无逸给延历寺天台座主尊道入道法亲王写去一封密信,之后这封信被转给北朝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使团方获自由。


  对于克勤法师渡海、写经的过程,潘文勰介绍说,当时克勤法师与禅僧仲猷祖阐等人奉命作为使节来到日本进行交涉,正值日本南北朝混战时期,出使的过程并不顺利。于是,在停留于日本东福寺期间,法师为祈求顺利而抄写了《佛说无量寿经》二卷,以求“顺心除障,不辱使命”。此后,该经一直保留在东福寺内,直到近代因战乱流传到私人收藏家手中。


  至于克勤法师本人,则在日本盘桓两年多的时间后才顺利从博多返航,历时五天回到舟山。六月底,克勤法师抵达南京,参见朱元璋汇出使日本的经过。朱元璋觉得他不辱使命,于是令其还俗从政,成为山西布政使,这也是克勤法师不太寻常的一点。对此,首都图书馆原馆长倪晓建评价其为僧又为官,且为僧、为官都做到极致。


  在明初外交史上,无逸高僧使团这次出使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如此,谢晓冬还指出,克勤法师应是元末明初中日交流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在写经传统中,大部分都是职业的抄写者写经,对于高僧大德有名款的写经比较少见。通过克勤法师的墨迹,能据此进一步认识到他在这段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对于这部经文,翁连溪具体讲解到,经文从形制上看,分五行、每行17字,而这是中国没有的接法。对于这一点,浙江大学教授何欢欢也提到,这在日本一般属于官方格式,再早一点的唐代民间写经一般是19个字,甚至21个字。因此,克勤法师抄写的这部经文虽然是官方的,但也带有一点民间的形制。何欢欢表示,“我们在日本看到大量的写经,也有中国高僧大德在国内抄了之后,再由遣唐使、后来日本的留学僧人自中国带去日本之后,再仿照中国原件自己进行抄经,抄写者基本上都是日本人。但克勤法师的经册例外,是中国的高僧到了日本之后在日本抄写的。”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是中、日净土宗中的重要经典


  据能仁法师介绍,《佛说无量寿经》是中、日净土宗中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历史上有五个译本,包括后汉、东吴、曹魏,唐代及赵宋,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曹魏时期康僧铠的译本。虽然唐代菩提流支的译本、赵宋法贤所译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在一定时间、区域内有所流传,但实际上从思想义理、义辞、内容结构、完整性、简明性及体系性来说,曹魏康僧铠的译本影响更为重大。从译本写经的角度来看,这本《佛说无量寿经》补足了佛教观念史、思想史中很重要的一环,即明初流传的也是曹魏康僧铠的译本,这也再次印证该译本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


  何欢欢对克勤法师为何选择抄写《佛说无量寿经》,而不是在佛教界及民间更流行的《金刚经》这一点提出疑问。她认为,抄写任何经典都有目的,并不是随意地选择。在后面的落款或跋文里可以看出,克勤法师是为了祈求佛的庇佑以顺利地完成出使任务而抄写经文,而《佛说无量寿经》作为净土宗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其中核心的内容是阿弥陀佛的“他力信仰”。


  对此,何欢欢以净土宗祖师——善导大师的故事为例,对此进一步加以说明。这个故事是净土信仰在中国的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也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俗语的。因此,何欢欢认为,对于想要祈求阿弥陀佛的保佑,借助佛菩萨的力量来使自己摆脱困境的克勤法师来说,《佛说无量寿经》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她指出,这部写经无论在古籍版本学上,还是在研究思想和信仰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


  活动现场。


  颜晓军介绍,抄经历史非常悠久,在版刻佛经、印刷佛经流行前佛经的流传主要是靠抄的。由此也诞生抄经手以及跟抄经有关的抄经体这种书法。版刻佛经广泛流布后,抄经慢慢式微,抄经的人越来越少。


  但与此同时,一些文人、士大夫因为各种目的参与到抄经中,比如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都有抄经作品留存至今。对于克勤法师的抄写,颜晓军认为其抄写于印刷佛经,而非默写。于是,这部抄写的《佛说无量寿经》也在版刻古籍和书法艺术之间形成了互动。


  对于写经传统中的书法风格,他谈到,写经体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是一个相对封闭传承的体系,也有自己的演变过程。在书法史上看到往往是名家的书体,但在下面还有很多没有传记和姓名的抄经手,这些不容易被看见的抄经手才是书法的主体。不同于董其昌以追求书法造诣的目的去抄经,僧人抄经书写是生活中的日常,其中倾注的宏愿使其有别于书法家的创作。


  丨林凡


  编辑丨张进


  校对丨赵琳


  :新京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推荐文章3: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推荐文章4: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推荐文章5:一篇文章带你了解“无量寿经”

  佛教智慧中蕴含着无尽的慈悲与福寿,那就是《无量寿经》。这部经典如明灯,照亮信徒的心灵之路,引领他们走向解脱与觉悟的彼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无量寿经》的神秘面纱,探寻其背后的佛教神话与历史文献,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福寿与智慧。


一、佛教神话:《无量寿经》的起源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1.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


  这一名称源自梵语,“阿弥陀”意为“无量”,包括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命和无量的智慧。在佛教神话中,阿弥陀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未成佛前,阿弥陀佛曾是妙喜国的国王乔尸迦,听闻世自在王如来说法后,心怀畅悦,遂发无上菩提心,弃舍王位出家修行,赐号法藏比丘,法藏比丘为救度一切众生,发下四十八大愿,欲建立一殊胜极乐世界来摄度众生。经过漫长修行,积累无数功德,最终成佛,号阿弥陀。


2. 《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教诲的传世之作

  《无量寿经》是佛教净土宗的重要经典之一,最早由印度大乘佛教学者慧远翻译传入中国,该经主要讲述了阿弥陀佛的教诲,强调信仰念佛、持诵阿弥陀佛名号可以获得无量寿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功德。


  经文中释迦牟尼佛通过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的问答形式,详细阐述了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这些描述不仅激发了信徒们对极乐世界的向往,也为他们提供了修行净土法门的具体指导。


3. 佛教神话中的极乐世界

  《无量寿经》中描述的极乐世界,是一个充满光明、快乐、智慧和福寿的神奇世界,在那里,众生没有烦恼和痛苦,只有无尽的喜悦和满足,地上铺满黄金和七宝,行树间可见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众生从莲花中化生,拥有金刚不坏身,相貌庄严,寿命无量。


  这样的描述不仅体现了佛教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佛教对于人性、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洞察,在极乐世界中,众生可以自由地学习佛法、修行禅定、享受天伦之乐,最终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彼岸。


二、历史文献:《无量寿经》的流传与影响1. 《无量寿经》的汉译与传播

  《无量寿经》在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多次翻译和流传,其中最为著名的版本有东汉支娄迦谶所译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和曹魏康僧铠所译的《佛说无量寿经》,这些译本在佛教界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无量寿经》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译本的流传让《无量寿经》逐渐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寺庙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壁画和雕塑;在佛教法会中,信徒们也会诵念《无量寿经》以祈求福寿和智慧。


2. 唐代对《无量寿经》的推崇与注解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而《无量寿经》在这一时期更是受到了空前的推崇。唐代高僧们纷纷对《无量寿经》进行注解和阐释,使得这部经典在佛教界的影响力和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善导大师对《无量寿经》的注解尤为著名,通过详细解读经文中的每一个词句和段落,为信徒们提供了修行净土法门的具体方法和指导,善导大师的注解不仅深化了人们对《无量寿经》的理解和认识,也推动了净土法门在唐代的广泛传播。


3. 《无量寿经》对东亚佛教的影响

  《无量寿经》不仅在中国广泛传播,还对东亚其他国家的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日本、韩国等国家,这部经典同样受到了极高的重视,日本的高僧们对《无量寿经》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和注解,并将其融入了日本的佛教文化中。


三、深层解读:《无量寿经》的智慧与启示1.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无量寿经》中强调了发菩提心和行菩萨道的重要性,菩提心是佛教修行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代表着对众生的慈悲和智慧,菩萨道则是修行者在菩提心的指引下,通过实践六度万行等菩萨行来利益众生、成就佛道的过程。


  在《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正是因为发愿救度一切众生而建立了极乐世界。这一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真正关心他人、利益众生时,才能获得真正的福寿和智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幸福而忽略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无量寿经》中的这一教义提醒我们要以慈悲和智慧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2. 信愿行:净土法门的三资粮

  在《无量寿经》中,信愿行被视为修行净土法门的三资粮。信即信仰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愿即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行即修行净土法门的具体实践,这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成了修行净土法门的核心内容。


  只有当我们真正信仰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时才能坚定自己的修行信念和决心,同时我们还需要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将这一愿望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动力,最后通过修行净土法门的具体实践我们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和福寿水平。


3. 往生极乐,究竟解脱

  《无量寿经》中描述了往生极乐世界的种种美妙景象和利益。在那里众生可以摆脱轮回的束缚和痛苦获得究竟的解脱和觉悟。这一描述不仅体现了佛教对于解脱和觉悟的追求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超越世俗、追求更高境界的目标和动力。


  《无量寿经》中的这一教义提醒我们要以超越世俗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境。通过修行净土法门、追求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可以逐渐摆脱轮回的束缚和痛苦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4. 福慧双增:修行净土法门的目标

  在《无量寿经》中福慧双增被视为修行净土法门的重要目标之一。


  福即福德和福;慧即智慧和觉悟,修行净土法门我们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福德和福水平同时也可以增长自己的智慧和觉悟能力。


四、佛教神话与历史事件的交织:《无量寿经》背后的故事1. 净土宗的祖师与《无量寿经》的传奇

  净土宗的祖师们对于《无量寿经》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东晋时期的慧远大师被誉为净土宗的初祖,他不仅在庐山建立了东林寺还大力弘扬净土法门倡导修行净土法门以求生极乐世界,在他的影响下《无量寿经》逐渐成为了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之一。


  慧远大师不仅自己修行净土法门还积极传授给弟子们。他通过讲解《无量寿经》中的教义和方法引导弟子们修行净土法门、追求往生极乐世界,在他的努力下净土法门逐渐在佛教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除了慧远大师外唐代的高僧善导大师也是净土宗的重要祖师之一。他对于《无量寿经》的注解和阐释为净土法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善导大师通过详细解读经文中的每一个词句和段落为信徒们提供了修行净土法门的具体方法和指导,净土法门在唐代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2. 《无量寿经》与佛教艺术的融合

  《无量寿经》作为佛教经典之一对于佛教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佛教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为主题的作品如壁画、雕塑、绘画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无量寿经》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些佛教寺庙中我们可以看到描绘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壁画。这些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生动地展现了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和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此外在一些佛教雕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以阿弥陀佛为主题的作品如阿弥陀佛立像、坐像等,雕塑造型优美、神态逼真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推荐搜索词:

  

  1.佛说大乘无量寿经清净平等觉经全经译文

  

  2.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读诵45分钟

  

  3.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白话文

  

本文标题:佛说大乘无量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