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靖姑的传说故事推荐文章1:惊!送子娘娘背后隐藏的神秘传说与历史渊源

  在民间信仰的璀璨星河里,送子娘娘绝对是一颗耀眼夺目的明星,她承载着无数家庭对新生命的热切期盼,那神秘的力量仿佛能跨越时空,给人们带来希望的曙光!可送子娘娘到底从何而来?又有着怎样神秘莫测的传说故事呢?今天,就让身为今日头条原创的我,带大家一起走进送子娘娘的奇妙世界,一探究竟!


  送子娘娘,也被人们尊称为“注生娘娘” ,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中掌管生子的神(道教)。其影响力极大,在古代,无数求子心切的夫妻都会虔诚地前往供奉送子娘娘的庙宇,祈求她赐予自己一个孩子。在医学并不发达的过去,生育往往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人们在面对生命诞生的神秘时,将希望寄托于神灵,送子娘娘便成为了他们心灵的慰藉和精神支柱。


  传说中,送子娘娘的形象慈爱祥和。她身着华丽的服饰,周身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怀中常常抱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那模样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她将把新生命赐予有缘人。关于送子娘娘的来历,有诸多传说。其中一个和观音菩萨有关,相传观音菩萨心怀大慈大悲,看到世间许多夫妻求子不得,痛苦万分,于是便化身成送子娘娘的形象,来帮助这些渴望孩子的家庭。观音菩萨以柳枝蘸取净瓶中的甘露,洒向人间,但凡被甘露触及的女子,便会顺利怀孕生子。这一传说为送子娘娘增添了几分神圣而又空灵的色彩,也让人们对她的神力深信不疑。


  在福建地区,还有关于临水夫人陈靖姑的传说与送子娘娘相关。陈靖姑是一位神通广大的女神,她擅长医道,尤其是在帮助妇女分娩、保赤救童方面有神奇的本领。传说她曾经在临水洞坐化为神,此后便常常显灵庇佑世间妇女儿童。人们为了纪念她,尊她为临水夫人,也将她视为送子娘娘的化身之一。陈靖姑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她的勇敢、善良和无私奉献,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也让送子娘娘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送子娘娘的信仰,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古代的一些重要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人们会前往庙宇祭祀送子娘娘,献上丰盛的祭品,表达自己的敬意和祈求。那些祭品中,除了常见的水果、糕点,还有象征着多子多福的石榴、花生等。庙宇里香烟袅袅,信徒们虔诚地跪拜磕头,口中念念有词,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新生命的渴望和对送子娘娘的信任。这种信仰不仅是一种宗教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族延续的重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现代医学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解决生育问题,但送子娘娘的信仰依然在民间有着深厚的根基。这不仅仅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送子娘娘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新生命的降临,更是一种希望和祝福,她就像一位永远守护在人们身边的神灵,给予人们力量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今天关于送子娘娘的探秘就到这里啦!不知道你对送子娘娘的传说有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呢?如果你还知道其他有趣的关于送子娘娘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哦!说不定下一篇文章,就会采用你的故事呢!


  陈靖姑的传说故事推荐文章2:陈靖姑传说的历代演变

  会文堂刊本《临水平妖志》第十二回插图


  临水夫人陈靖姑,是闽台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女神之一。作为“救产、护胎、佑民”的“妇女儿童保护神”,她与“海上女神”妈祖齐名,又被福州人亲切地称为“娘奶(母亲)”。历代关于陈靖姑的传说,从零星记载到蔚为大观,千百年来盛行不衰,为相关信俗文化增添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元素。


  历史上陈靖姑出生、活动于何时?相关记载始见于元末张以宁的《古田县临水顺懿庙记》,其中提及“其神姓陈氏,肇基于唐”。明弘治年间的《八闽通志》详载陈靖姑“生于唐大历二年(767年)”“年二十四而卒”。嘉靖年间高相的《罗川志》则称“生于唐大历元年(766年)正月十五日”。结合这些早期资料来看,陈靖姑生活于中晚唐的可能性较大,且其死后不久就受到了民间的祀奉。至宋宝庆年间,时任古田知县洪天锡为其庙树碑。可见,当时的陈靖姑信仰已经颇为流行,并最终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认可。遗憾的是,唐末以来的这段时期,关于陈靖姑传说的具体内容,暂时不得而知。


  元代时民间流传的陈靖姑故事,目前可见有两种。其一载于延祐二年(1315年)李存《送王既明序》:“临水女神也,闽人相传其亲死于妖,愤且之,亦死焉。”作为正统的理学家,李存没有过多交代陈靖姑的“斗妖”经历,而是突出强调她的“孝心”。一般百姓则没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束缚,民间对于“斗妖”的描述想必更加丰富多彩,而这一故事元素也成为后世陈靖姑传说中的重要部分。


  其二是元人笔记《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中关于陈靖姑显灵救产的传闻:“建宁府徐清叟子妇怀孕,十有七月不产,举家忧惧。忽一妇女踵门,自言姓陈,专医难产。”“陈妇以产妇吹呵按摩,但见产一小蛇,长尺余,自窍而下,群仆箠杀之。”后来徐清叟任官福州时,得知当地陈夫人庙供奉的正是昔日恩人,因此向朝廷请封,并扩建庙宇,“凡有祈求男嗣及夫人难产,祷之立应”。后世陈靖姑传说中的“救产”情节,就渊源于此。


  总的来看,虽然明代以前关于陈靖姑的故事记载不多,但其信仰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元素都已出现,由此奠定了后世传说的基本形态。


  相较于明代以前,明清时期的陈靖姑传说从简单、分散变得繁复、连贯。如“斗妖”一事,在《八闽通志》中已经有了具体的对象:“临水有白蛇洞,中产巨蛇,时吐气为疫疠。一日,有朱衣人执剑,索白蛇斩之。”


  这些斩妖除孽的行为刺激人们进一步想象陈靖姑的法术能力。如万历道藏本《搜神记》载其“生而颖异”,“嬉戏每剪鸢蝶之类,噀之以水,即飞舞上下”。明末陈鸣鹤的《晋安逸志》称其救济路边的老妇,而后者实为神明化身,“遂授以神篇秘箓”,“得主地上鬼神”。利用这些法术,陈靖姑为闽王驱除盘踞宫中的白蛇,“夜围王宫,斩蛇为三”,“因驱五雷,追数百里,得其尾于永福,得其首于闽清,各厌杀之”。


  从为亲“斗妖”,到为乡民“斩白蛇”,再到为闽王“驱蛇”,在故事流传的过程中,陈靖姑的功绩逐渐拔高,而其出身也不再是简单的“生而颖异”了。清代《闽都别记》就提到陈靖姑乃观音菩萨滴血所化,长大后又去闾山拜许真君为师,习得高强法术为民除害。凭借这些想象,陈靖姑信仰与主流的佛、道二教汇合,由此获得更尊贵的身份地位。


  另一方面,“救产”故事也在逐渐扩充。明人何乔远《闽书》称陈靖姑“嫁刘杞,孕数月,会大旱,脱胎往祈雨,果如注,因祕泄,遂以产终”。陈靖姑因自己死于产难,故临终前发誓:“吾死后,不救世人产难,不神也。”到了《闽都别记》中,陈靖姑一生与蛇妖斗争,在最后的祈雨阶段,被蛇妖暗算,胎毁血崩而亡,死后以救产为志。可见,“救产”故事在扩充过程中,通过与“祈雨”攀连,最终与“斗妖”故事整合到了一起。陈靖姑传说,至此发展成了一套完整、统一的故事系统。


  元代流传的陈靖姑故事中,“斗妖”和“救产”分别独立讲述。发展到清代,陈靖姑故事变得饱满而综贯,形成了“出身—学法—斗蛇—祈雨—救产”的完整故事链。这一演变过程,呈现出了鲜明的故事层累特征。其中,“蛇”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经民众反复运用,最后更被塑造成了陈靖姑的“一生之敌”。这与福建山多林密,蛇虫出没无常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陈靖姑斩白蛇、救产难、护佑儿童的神职,正代表闽地民众在抗争中求生存,祈盼下一代过上和美日子的美好愿望。


  而作为上述愿望的化身,陈靖姑的形象显得愈发悲情动人。按《闽都别记》的说法,陈靖姑在学法时,因自己立志不嫁,所以不愿学习扶胎救产之术。许真人预知弟子将来的悲剧结局,叮嘱其24岁时务必闭关守静。然而陈靖姑24岁那年,偏偏赶上福州地区大旱,民不聊生。为救苍生于水火,陈靖姑毅然挺身而出,往闽江祈雨。蛇妖趁机偷食她寄放在娘家的胎儿,致使陈靖姑血崩落水。她凭借最后的气力,将蛇妖捉获,却“因坠胎落水,风寒侵入脏腹,未学救产之术,不能自救”,“遂坐蛇头而化”。


  直至今日,陈靖姑的神像仍然刻绘成身压蛇首的模样,似乎向世人诉说着她为民献身、死而不已的悲壮情怀。


  陈靖姑的传说故事推荐文章3: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俗

  香火氤氲缭绕、鞭炮声响彻云霄、往来人潮络绎不绝,这是坐落于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的“古田临水宫”在春节期间热闹非凡的景象。


“请香接火”:陈靖姑信俗中的盛事

  从大年初一直至元宵节前后,来自福建省内外许多邻水庙的信众都会组织起来,陆续前往古田县临水宫,在殿内举行“请香接火”仪式,祭祀“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众们在古田临水祖庙殿内请求陈靖姑香火,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平安顺遂。仪式过程中,主持法事的道士身着红色头巾和长裙,吹响名为“龙角”的法器,据记载,红色头巾和长裙是陈靖姑科仪中女性化的象征,代表其作为“女神”的独特形象,“龙角”则是陈靖姑所属道教闾山派法器之一,经常出现在祈福、祭祀等法事场景中。


  “请香接火”仪式中道士吹奏“龙角”法器


  请香接火是陈靖姑信众们每年最期待的一天,见到祖庙陈靖姑神像后,他们虔诚跪拜、专注祈祷,开启神圣而庄严的人神交流时刻。待仪式进入尾声,分庙民众随即动身启程,将祖庙香火请回自家村庙,并在本村里举行绕境游神的系列活动。仪式队伍步入村口,原本悄然静谧的村庄变得喧腾鼎沸,每当队伍经过自家门前,男女老少都会热情地来迎接他们心目中的“女神”——陈靖姑。在仪式圆满结束,也意味着临水分庙与祖庙之间的关系获得延续,临水夫人的灵力通过请香接火仪式遍布到古田以外的各方百姓家中。对于陈靖姑信众来说,临水夫人犹如心灵寄托,每当心有所求、遇事不顺时,他们真挚地相信临水夫人会从中给予帮助,保佑他们心想事成、渡过难关。随着信众们的愿望纷纷实现,临水夫人灵验的事迹传遍四面八方,甚至有许多民众不辞千里远赴古田临水宫,就为当面向临水夫人祈愿,这也是陈靖姑信仰长年以来香火鼎盛的根本所在。


  临水分庙到祖庙进行“请香接火”仪式


  参与“请香接火”仪式的陈靖姑信众


  参与“请香接火”仪式的陈靖姑信众


  仪式中祭拜陈靖姑的虔诚信众


  仪式中祭拜陈靖姑的虔诚信众


  分庙队伍回村游行


“由人转神”:关于陈靖姑的故事

  陈靖姑信俗是以临水夫人陈靖姑为核心形成的信仰及文化,源自福建省闽东地区的古田县,至今已传承千年之久。根据史书记载,陈靖姑在唐大历年间出生于福州仓山下渡,她生来天资聪颖、勤奋乐学,家中世代为巫,13岁时离开家乡,前往闾山学法,拜许真人为师。在她学成归来后,经常通过医术、法术帮助乡邻、救济世人,当时民间就流传着当地居民受到妖魔鬼怪的叨扰、欺凌,陈靖姑出手解救的英勇故事。陈靖姑在18岁时与刘杞成婚,嫁至古田,持续匡扶正义、消灾除恶,深受地方百姓爱戴,一直以来她都是“福州人民的好女儿、古田人民的好媳妇”。


  相传陈靖姑上山学法即将学成下山之时,师傅曾万般叮嘱她下山的路上不可回头,她因感念师恩而在行走24步时回望师傅。师傅警告她说,24岁那年切勿施法,否则将承受无法挽回的后果。而恰逢24岁时,陈靖姑遇到了人生中的重大劫难。


  当时福建地区遭遇大旱灾,看到民众们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尽管陈靖姑已经怀有数个月的身孕,她仍毅然决然地脱胎祈雨、斩妖除魔。最终,当地百姓渡过了大旱之灾,但陈靖姑也因施法而遭受产难,不久便成道。传说在陈靖姑成神后,曾再度返回闾山学习扶产救胎之术,她更立下誓言,日后人世间若有妇女遭遇产难,必然出手相助。此后,陈靖姑遂成为民众心中的“妇女儿童保佑神”,举凡女子妊娠、保胎、生产,孩儿出生后健康成长、顺利成年,陈靖姑都在这些过程中为他们带来绵延不绝的庇护。


  走入古田临水宫映出眼帘的是两道台阶,一道为18阶,是指陈靖姑在18岁时自福州仓山下渡嫁至古田,另一道为24阶,纪念陈靖姑于24岁时因脱胎祈雨而最终成道。


“传承与演变”:陈靖姑信俗的历史发展

  陈靖姑去世后,百姓因感怀其功德,为她立庙祭祀。元代文学家张以宁着有《临水顺懿庙记》,其中记载临水夫人灵迹遍及八闽大地,宋代时被敕封为“顺懿夫人”,更有时任古田知县洪天锡在听闻陈靖姑的事迹后,在其庙内立碑。后来,随着朝代更替,官方与民间各地对陈靖姑的敬仰绵延不绝,尽管历史上有过多次“毁淫祠”运动,许多座临水夫人庙宇被视为民间淫祠而受到摧毁,但民众对陈靖姑的信奉是日积月累所产生的结果,她不仅是人们的精神慰藉,更是百姓心理诉求、文化表达的呈现方式之一。


  古田临水宫內的《临水顺懿庙记》石碑


  明清两代是陈靖姑信俗发展过程的巅峰時期。除了朝廷授予陈靖姑“天仙圣母”、“顺天圣母”等崇高的封号以外,民间所衍生出的传说故事、祭典仪式也在日积月累下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比如,明代《使琉球录三种》中曾记载一行人乘船驶往琉球的航程上,半夜突遭逆风侵袭,船只受到猛烈震荡,船体濒临崩坏之危,众人倍感惊惧,立即烧香祭拜临水夫人,祈求此行平安順利。隔日早晨他们迎来了风平浪静。这些人在返回福建后,至临水夫人庙中立碑、设祭,以此表达对陈靖姑显灵的感谢。诸如此类的见闻充斥在百姓生活中,人们在亲身经历与有所耳闻的交互影响下,积累出对陈靖姑深厚的景仰之情。


  古田临水宫殿内神像(由左至右分别为李夫人李三娘、临水夫人陈靖姑、林夫人林九娘)


  古田临水宫殿神像(左至右:石夫人石夹二奶、李夫人李三娘、临水夫人陈靖姑、林夫人林九娘、江夫人江虎婆)


  陈靖姑降妖佑民的故事备受后世推崇。相传闽王宫中曾有蛇精化成王后人形,藉此魅惑闽王,闽王因而无法辨清王后是否为真身。一日,蛇精佯装生病,并告诉闽王必須取下陈靖姑的菩萨心,其病方可康复,闽王于是命请陈靖姑赶赴宫中,好在她一见王后便知其为蛇妖幻化而成,朝着妖孽泼水,蛇妖立刻现出原形,随后陈靖姑亲率其弟子来到王宫,将蛇怪斩为数段,并对蛇头贴符,令其永世不得超生。在闽王知晓来龙去脉后,心中大悦,认为陈靖姑既避免蛇精祸害王宫,更是保护天下万民的大功臣,便封她为“崇福昭惠临水夫人”,并赏赐古田百户。陈靖姑婉拒了闽王所赐食邑,闽王因而改赐宫女36人做其弟子,陈靖姑也在几年后隐居于海上。传说故事中的陈靖姑饱含忠义仁爱、公而忘私、舍己为民的奉献精神,成为后世百姓值得效法学习的对象,并为当地社会带来许多正向风气。


“深植民心”:丰富多样的陈靖姑信俗

  在古田当地方言中,百姓将临水夫人亲切地称作“大母亲”,表示陈靖姑在所有人心中共同作为母亲的角色,许多人会选在每年新春佳节前往古田临水宫祭拜她。在陈靖姑信俗中,与保佑孩童有关的仪式十分常见。“洗三旦”是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由产婆或年长女性为其洗浴,并以糯米饭、鸡蛋、鸡汤等物供奉临水夫人,表达对她的感恩之情。“寄子”是让幼童寄至临水夫人名下,成为她的孩子,从此在临水夫人的保护下平安长大。“过关”是孩童成年前经常举行的仪式之一,由于闾山教认为人生素有“三十六关煞”,前几关正值孩童成长期间,只有过关才能确保孩童健全,因此生活在陈靖姑信仰圈的人们,童年历经数次“过关”也就不足为奇。


  当地民众在古田临水宫祭拜临水夫人陈靖姑


  陈靖姑除了作为“妇幼保护神”之外,随着时空变化,人们对她进行祈愿的内容也在逐步增加,举凡求姻缘、祛病痛、除厄运、助农产、保社稷、佑万民等,皆在民众对于临水夫人的祈愿范围内。此外,陈靖姑信俗也和中国传统节庆、地方风土民情形成有机结合。比如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正好是临水夫人诞辰日,福建各地将祭祀陈靖姑的活动与元宵灯俗进行融合。“灯”在福建方言中与“丁”的读音相似,因此“添灯”即为“添丁”,而在陈靖姑信俗中也有许多与求子相关的习俗内容,“请花”是女子到临水宫取走红花或白花,红花表示祈求生女孩,白花则意味着祈求生男孩。这些民俗活动同在一日举行,使得喜庆、祈福的氛围更显浓厚。


“走向世界”:陈靖姑信俗的海内外传播

  “陈靖姑信俗”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国范围内重点保护和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尽管陈靖姑信俗盛行于当今社会,依旧出现了部分科仪、民俗内涵濒危的境况。陈靖姑信俗的代表性传承人黄光辉在近年来对外招收学徒、开班授课,使得更多民众有机会深入了解陈靖姑信俗的文化精髓,并进一步让临水夫人的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得以永世流传。据黄光辉的徒弟叶赵平说,陈靖姑的科仪内容古时均为家传,因而不向外人传授,到了近代,由于社会风气更加开放,并且在陈靖姑信俗进入到国家级非遗的行列后,拥有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好学者慕名而来,渴望拜师为徒,师傅现在也十分乐意将一身绝学倾囊相授给勤奋乐学的弟子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靖姑信俗代表性传承人黄光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靖姑信俗代表性传承人黄光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靖姑信俗代表性传承人黄光辉


  陈靖姑信俗诞生于福建古田,自唐代起,传播至浙江、湖南、江西、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内各地,并在当地社会形成一定的文化影响力。目前,海内外信仰临水夫人陈靖姑的民众总计1.2亿人,显示出陈靖姑文化在全球华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自2009年起闽台两地共同组织“临水夫人陈靖姑金身巡游台湾“活动,吸引台湾地区10余个县市的民众一同参与,临水夫人不仅深受海峡两岸信众的喜爱,更为两岸和平发展搭建起良好的精神桥梁。此外,我们也可以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国发现临水夫人的踪迹,尤其在许多华人社会区内,陈靖姑早已成为当地居民无可取代的民俗文化之一。


  临水夫人陈靖姑的对外传播途径


  陈靖姑信俗发展时间长远,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并通过文化传播进入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无论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它都是中国文化的明珠、华夏文明的瑰宝。


  文、图:陈怡蓁


  陈靖姑的传说故事推荐文章4:福州非遗的“女性缘起”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不少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追根溯源起来,都与女性关系密切。这对于研究闽都女性文化以及女性地位影响,具有启示价值。


  女性之拳


  清初,郑成功反清复明失败退守台湾,在战争中,福建沿海男丁锐减,很多地方只剩孤儿寡母。福建莆田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师太,原名朱红梅,也是反清志士。为了帮助弱女,她将禅武结合,创出一套适合女性演练的功夫——詠春拳。


  那时候,女子出嫁后没有名字,她们练习詠春拳后,学会写“詠春”二字,便将这两个字绣在贴身衣物上,慢慢地“詠春”就成了她们的名字。姓马的,就叫“马詠春”,姓严的就叫“严詠春”,叫“詠春”的女性听说达300多位。后来,清廷对福建反清力量进行残酷绞杀,她们为自保只能秘密行动,甚至外逃。


  由于创始人是女性,所以詠春拳拳理充分剖析女性弱点和特长,其中还利用了人体力学、杠杆结构、三角力学等原理,擅长的就是“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因而詠春拳又被称为“女人拳”。


  詠春拳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并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今天它为人所关注,得益于李小龙、叶问等武术大家的影响力。目前它已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元首保镖、皇家卫队、特警队、海空陆战队等特殊组织团队必修的拳术之一。


  无独有偶,省级非遗项目儒家拳的创立也与女性有关。


  明末年间,闽越古都有四位儒士结伴进京赶考,因朝廷昏庸,科考未果,故遍访名山古寺习文演武,习得源于唐代黎山老母八个女徒弟所创的内家拳,即儒、鱼、牛、犬、猴、鹤、鸡七种拳法中的鸡、犬、儒、鱼四种拳法。


  金鸡晓以为天,犬顺地势以为地,儒士以为上人,鱼游阴阳以为和。这四种拳法集上、中、下盘为一体,寓意着天、地、人、和,儒士们将老子的“无为”“虚实”等哲学思想贯穿于武学拳路中,形成独特的儒士之拳。


  因为是于女性之拳法,儒家拳演示起来,较为舒展悠缓,有文雅之风。过去的书生可以穿着舒适的宽袍长袖,将整套拳打完。


  母亲文化与孝文化


  福建有“海上女神”妈祖,也有“陆上女神”陈靖姑。陈靖姑信俗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陈靖姑,唐朝后期福州仓山下渡村人。相传,16岁时学法,18岁嫁到古田,24岁脱胎祈雨,造福万民,可是自己所脱之胎却被妖精所害,羽化登真,后被敕封为“临水夫人”“顺天圣母”等。


  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陈靖姑的动人故事:保胎护幼,拯救难产孕妇,割股疗亲、喂饲乞妇、庇佑“苦儿”,严惩恶夫等。千百年来,她成为海内外民间共同敬仰的“妇女儿童保护神”。


  在福州民间,人们尊称她为“娘奶”“临水奶”,本地话即为妈妈的意思。福州家庭还常常让孩子从出生直到16岁认陈靖姑做干妈,以保佑孩子平安长大。可以说,陈靖姑信俗的本质是崇尚慈爱、坚强的母性文化价值。


  市级非遗项目福州“拗九节”习俗,其与“目连救母”的传说有关。


  目连的母亲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饿极。目连探监送食物去,但均被看守狱卒吃掉。于是他把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入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狱卒见黑乎乎的,问是什么,目连答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现在,福州有了拗九节风俗,每年出嫁的女儿要给父母送“拗九粥”,以求父母平安、健康,表达孝意。


  省级非遗项目永和鱼丸制作技艺,起源也与母亲有关。但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上世纪20年代,家住福州塔巷的刘二俤(大名刘必松)染上赌博恶习。母亲为此伤心欲绝,竟然一时想不开上吊自尽。刘二俤惊醒,立志洗心革面,做个有担当的男儿。打鱼丸是当时门槛最低的行当,刘二俤决定从做鱼丸开始。他后来跨海到了台湾,在永和镇一家饮食店落脚打工,上世纪30年代回福州创立“永和鱼丸”。目前成为福州市现存最老的鱼丸品牌。


  娶亲“女助手”


  福州有独特的喜娘习俗,至今已有800多年。它将富有本地特色的传统婚庆仪式与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省级非遗项目。


  喜娘在福州方言中俗称“伴房嬷”“伴房妈”,旧时多是通晓礼仪的已婚中老年妇女。以前的人结婚较早,婚前男女双方都没见过面,家族成员多,婚礼上礼数也多,姑娘出嫁时难免紧张、害羞。所以婚礼上都要请一位“伴房嬷”陪护新娘,为她说好话,教她行礼等。现在婚礼的一些仪程被简化或取消了,喜娘的作用更多的是传达孝敬父母、相伴一生、相敬如宾等精神内涵。


  市级非遗项目田螺姑娘传说,也与帮助娶亲有关。


  故事出自《搜神后记》,讲的是晋朝时,福州男子谢端从小父母双亡,好心的邻居收养了他。他忠厚老实,勤劳节俭,成年后在山坡边搭屋,开始独立生活。因为一贫如洗,一直没有娶妻。


  一天,谢端在田里捡到一只特别大的田螺带回家。自此他劳作回来,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知谁帮他把饭煮好了。为探明真相,他偷偷在劳作中间溜回家,发现一个少女在灶下生火。原来,这是田螺化成的姑娘,天帝派她下凡为他烧火煮饭,料理家务,助他成家立业。


  天机泄露,田螺姑娘必须离开,临走前留下田螺壳,用它贮藏粮食,能使稻米生息不尽,用不完。果然,依靠勤劳的双手和神女的帮助,谢瑞的日子逐渐红火起来。几年之后,他娶了妻子,并中举当上了县令。


  三公主的“骄傲”


  畲族在罗源人数众多,形成了独特的畲族文化。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畲族服饰、省级非遗项目畲族婚俗,很能体现畲族人对女性的崇敬和仰慕。


  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王打仗有功,高辛帝就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婚礼上,三公主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打扮得像凤凰一样。从此,畲家女便世世代代穿上“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因为凤凰是畲族的图腾符号。


  头顶盘着红绳,象征凤头;衣服、围裙绣上五色花边,象征凤羽;蚕丝带扎在腰后随风扶摇,象征凤尾;银饰叮当作响,象征凤鸣……这一套装束就是“凤凰装”,通过印染、刺绣、纺织、装饰等,搭配和谐,鲜艳夺目,美轮美奂。与畲族女性的“凤凰装”相比,畲族男性的服装则素朴单调得多。


  畲族婚俗(罗源)更可以看出畲族女性的特权地位。畲族娶亲的第一个环节是接“亲家伯”。迎亲前一天,新郎家要选择一名同辈男子挑礼到女家做“亲家伯”,不仅是增加欢乐气氛,更意在向女方表示日后不会欺侮新嫁娘。另外,和汉族传统婚礼不一样的是,新人拜堂时只有新郎下跪,新娘不行跪礼只点头鞠躬即可。这些都充分表现出畲族对女亲一族的敬重。


  从武术到娶亲,从母亲到孝子,从女神到公主,从汉族到畲族,女性在福州非遗里的翩然身影,令人几多思量,几分向往。女性在福州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福州非遗中,她们所扮演的角色基本都是有立场、有力量、有价值的,骨子里是骄傲的。她们身上的保护与指引色彩几乎可以说明,传统福州是一座具有母性的城市。


  林若菡图


  (全文共2839字)


  :万小英


  : 福州日


  陈靖姑的传说故事推荐文章5:陈靖姑历劫成神堪比“西游”

  丹霞大圣


  紫霄岩,俗称“娘娘岩”,位于罗源县城北郊外,今属起步镇。


  陈靖姑信仰传说有很多,核心部分还是护产保婴、祛邪治病。其威灵还显现于收妖除怪,《海游记》是现今发现最早的临水夫人故事小说,本名《新刻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传》,“降魔”主题已经突显,后因各地因袭附益,其凡到一地即除一妖,所历“难簿”实不逊于唐僧师徒“九九八十一难”,亦见民间“妈祖是文的,靖姑是武的”所言不虚。


  闽版“杜十姨”


  现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的欧阳健,称其1995年来福建工作前,对于临水夫人之事一无所知,后竟意外购得民国版《临水平妖传》,“欣喜自不待言”。


  “《临水平妖传》堪称是古老神怪模式的集大成者。”欧阳健说,历来神怪小说写过的精怪,诸如虎妖、猴怪、蛇怪、蜃怪、蜘蛛精、画怪,它都一一写到。还有以往不曾写的,如张坑山一坑川泽之浊气,因受日月之精华,混结而成的张坑鬼;又如乌山中能变成美女诱人至洞口,突然现出原形,二石合拢将人夹死的石夹女。


  在临水夫人谱系中,石夹奶是其手下最能干的女将之一,挨拔鬼就被她们夹成了“扁鸭”。郭柏苍《乌石山志》“惠安明应王庙”条末云:“按《旧志》,城西旧有石八娘庙,(王)审知欲以配享,别创闺阁。”因陈郯《显应王庙碑》文佚,石八娘庙由来今已不详。


  明人闵文振《涉异志》则云:罗源紫霄岩有二女神,号石真妃,灵显颇著……二妃者,其初罗源徐公里石氏女也。姊曰月华,妹曰雪英,皆有姿色,涉书史。五季末,处州青巾贼作乱,二女被掳,义不受辱,相继投河死……曰吾石氏女,遭难而死,上帝悯吾贞烈,敕吾为火部曜灵真妃,吾妹为水部风毒真妃,封此岩为紫霄岩,命吾主之,俗呼曰石八娘岩是也。


  清康熙版《罗源县志·神异》亦有详载。明代罗源知县章简《双烈祠祀记》又云:“嘉靖壬辰(1532年),同知朱世忠毁五显庙,奉其像,匾为‘双烈’。”由此可知,石夹奶本是正神,却在福州民间传说中形象大变,直至陈靖姑设计收服。而有关乌石山“石夹”故事,俨然已含对“性”的调侃。


  好好的两女子,为何被当作生殖崇拜的对象?徐晓望说,这是由于罗源二女庙设于石峡之中,罗源人简称为石峡奶,久而久之便转化为石夹奶,一些人便根据“石夹”二字浮想联翩。


  杜甫官号“杜拾遗”,被讹传成“杜十姨”,旧时就有祠庙塑成女像祭拜。张永言将此类语言现象称之为“民间词源”,“由误会而成附会,还会扩展成为民间传说”。推想而知,“石夹奶”当为“杜十姨”在闽翻版。


  万物皆可成精


  《临水平妖传》写道,时传早晚念经拜佛食长斋者,待其寿至六十、斋奉十年,便可于某年某日赴连江海口登仙境,成佛逍遥,实际上却是落入蜃鱼怪之口。


  对于这部小说“出色的笔墨”,欧阳健赞赏有加,认为“想象力极为丰富”。试看“连江蜃怪幻楼台”一段:


  这原来是海中蜃鱼怪,将大口张开化作一座楼台,把舌头化作长桥,长须化作栏杆,两个头角化作奇峰仙石,一派绿须化作翠草绿苔,两只眼睛化作琉璃灯,两排牙齿化作小沙弥,鼻孔中呼吸的声音,合着水浪风声,如同笙箫鼓乐。


  当大众登桥入境之时,靖姑刺中蜃妖之喉,妖精负痛,急急收舌,先行登仙的老人落在水中,霎时仙境全没,楼台杳然。


  旧时“万物皆可成精”,志怪之多,令人瞠目的当数浙江温州鼓词《南游》,虽系改自靖姑神迹传说,但已经本土化改造。唱词涉及飞云江斗蜘蛛精、杜山头收畚斗精、勾路桥收雨伞精、唐桥收鲤鱼精、地洋岭除桃梅精、钱仓除沙鳗精、三洋地封山羊、肖江渡除水獭精……光这一路发生大小故事就有70多个,总字数超过100万,要演唱七昼夜。


  历史上温州就是一个水城。民俗学者上官素荣发现《南游》中的妖怪多与水有关——花鳗精、鹭鸶精、野鸭精、团鱼精、鲶鱼精、螃蜞精、子鱼精、金鱼精,还有红肚兜、被单也能成精,漂在水上作怪,诱人去拿而溺亡。


  温州过去还有做稻福(又称拦垟福)的习俗。乡民抬着“陈十四娘娘”巡游,凡游过之地即插一旗帜,以示神灵所到。过境后,把所捉蝗虫、青虫、卷叶虫等装钵,带入祭坛,贴灵符,埋路下,“人人踩一脚,虫害永世不得翻身”。


  虽事涉迷信,当中也不乏警世意味。如“牛栏头换心救李平”,说的是卖绡客李平被白骨精吃得只剩骨头,待一口仙气吹去,黄犬与李平同时醒来,“黄犬有义先谢恩,摇头摆尾谢圣驾”,李平却得寸进尺,说:“阿姐啊,你会化来我会卖,带你回家结婚姻。开门日进千样宝,放开仓库积金银。”


  “呸!”陈靖姑听了气极,打一个雷公诀,便把李平连人带笼化为灰尘,又跪地祷告:“从今后,只救畜牲不救人!”


  靖姑收“大圣”


  神殿壁画中的娘娘多是慈眉善目或眉清目秀,而在浙南《夫人咒》中描述的陈靖姑形象,却是“脱了罗裙穿神裙,头戴铁盔身穿甲;手执神刀和神铃,身骑铁马救良民”。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闽剧发展的“黄金时代”,恰是机关布景兴盛时。“《陈靖姑》由于故事本身出神变化的特点,更适合用机关布景表现。”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晓珊说,而且除妖灭怪,武术、魔术、杂技兼备,这种丰富性、多样性不是一般剧目都会有的。


  当时闽剧舞台大量运用真雨真水、鸭子咬席腾空、草索变蛇、粪箕变虎等机关,演出非常炽烈,轰动榕城,以至有人撰文批评:“一幕动辄千金,所需电力且不计也。最著者,如《陈靖姑脱胎》《火烧碧云宫》,风云雷电,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矣,乃以幕景尚奢靡之故。”


  现有资料表明,最早的闽剧《陈靖姑》剧目是1920年由闽班“新赛乐”首演的《收丹霞》,可见“大圣戏”无论何时都是大众首选。尽管《闽都别记》《临水平妖传》等小说竭力撇清,说丹霞大圣“非齐天大圣也”,但徐天胎在《福建神道迷信》中说:“猴有丹霞大圣之称,当在明代前后,即从《西游记》齐天大圣而来。”


  若按徐天胎的说法,再参考萧仕平《从神猴到齐天大圣》一文,那就热闹了。陈靖姑有许多尊号,“通天圣母”是其中之一。政和县杨源乡坂头花桥,为桥庙结合模式,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桥北头神龛供奉的“通天圣母”即陈靖姑;旧时寿宁道士作“禳关”法事时所准备的过关文书,其中也称陈靖姑为“通天圣母”;至今闽东的木偶剧团仍有一出《通天圣母全集》的节目。


  五代后,顺昌成为陈靖姑信仰的亚中心区。一个入列国家祭典,一个只是民间淫祠,两者高下立判,“通天圣母”尊号便被当地神猴信仰所吸收、改造,转换为“通天大圣”崇拜。元代杨景贤《西游记杂剧》里的孙行者就自称“通天大圣”,家里还有个大哥叫“齐天大圣”。到了明代,又因《西游记》等神魔小说在民间的压倒性影响,原先的“通天大圣”形象最终被“齐天大圣”孙悟空所替代。


  各路猴精的形貌和特性,总是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而且“民间信仰在神灵的塑造上带有很大的任意性”。照此看来,陈靖姑与孙悟空的渊源,似乎也非“关公战秦琼”那般离谱。毕竟俗世中人殷盼之切,使得神力被无限放大,其故事自然如“漫威宇宙”呈现野蛮式生长。


  陈靖姑的传说故事推荐搜索词:

  

  1.陈靖姑的传说故事简写

  

  2.陈靖姑的传说故事100字左右

  

  3.陈靖姑的传说故事视频

  

本文标题:陈靖姑的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