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推荐文章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推荐文章2: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推荐文章3:审判业务专家讲|孙之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良知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为切实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 ,激励全院干警汲取榜样力量,通州法院公众号特开设“审判业务专家讲”特辑专栏。本期一起来听听通州法院第一届院级审判业务专家、民事审判三庭庭长孙之智的工作感悟。


  孙之智


  勤思笃行,精益求精,


  他是精通理论与精研实践的行家里手;


  勇立潮头,开拓创新,


  他在涉副中心重点工程案件审理一线展现司法之智。


  三中院民三庭庭长全奕颖为孙之智同志颁发专家奖杯和证书


  感谢院党组和各位领导的肯定,获评通州法院第一届审判业务专家,我感到非常荣幸,也倍受鼓舞!这既是对我已往工作的认可和鼓励,也是对我未来工作的激励和鞭策。


  法律人的梦想有很多,成为法官应当是最普遍也最神圣的一个梦想。由阅读法学经典到参加学术会议,由办理各类案件到树立法治信仰,一路走来,唯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良知陪伴着我。


  法官要博学,博学以开阔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法官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要保持好奇心,通过孜孜不倦地学习,不断增加个人学识的广度和深度。


  一对年轻打工夫妇为了省钱,带着一岁幼儿住进单位宿舍。可宿舍旁十几米竟堆放着苯和二甲苯的化工废料桶。半年后,幼儿患上白血病。夫妇俩人将该公司告上法庭,经过三次鉴定,均做退案处理,无法鉴定因果关系。正当我一筹莫展时,我试着检索世界卫生组织的官方网站——苯可致癌,尤其是导致白血病的高发,极其微小的数量就会产生危害,其暴露没有任何安全水平可以被推荐。在判决书中,我直接援引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告结论,判决公司担责。此后,二审维持原判并顺利执行。


  法官要审问,审问以查明真相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揭露真相,是法官在法庭的规定动作。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问得准,问得巧,事半功倍,可得四两拨千斤之效。一起公司之间因独家代理权限引发的涉外民事纠纷,双方律师在谈话中围绕准据法据理力争。我注意到合同英文版本中约定的管辖法院为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遂问双方:你们公司之间的民事纠纷,准备提交联合国国际法院处理吗?


  法官要慎思,慎思以统筹兼顾


  有的案件的当事人很多、诉求很多、时间线很长、背景很复杂,既要防止遗漏关键因素,还要分清各个因素的大小轻重。就像函数一样,要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副中心站最后一户腾退案,从签约租地、强拆到最终腾退,时间跨度十几年。被腾退人搭建棚房,连续住3年,坚持诉求。盾构井结构外沿距棚房仅有约3米,此案不结,不能施工。谈话、开庭、勘察、鉴定、再勘察、再鉴定,十几项请求,逐一论理,摸清双方底数,理清裁判思路。庭前谈话暖心,判后立即答疑,和解工作不敢停歇,终于让双方服判息诉,被告主动腾退。此案被评为北京法院“疏解整治促提升”典型案例。


  法官要明辨,明辨以深化调研


  对法官而言,审判与调研,是一体两翼,不可偏废。“财产保全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保全所遭受的损失。”何为“有错误”?法律没有细化规定。围绕这一问题,我和小伙伴们先写论文,再申办京法精品课堂。最终,我院第一次京法精品课堂获得满堂彩。几年来,我和小伙伴们争创了通州法院历史上的几个第一:第一次申北京市法学会重点课题、第一次申最高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第一次申最高法院司法案例研究课题、第一次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法官要笃行,笃行以当判则判


  很多案件,我们总觉得事实查得不够清,法律适用还有争议,可以这样判,也可以那样判,左思右想,一拖再拖,不敢下判。这既有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差距,也有内心的彷徨与不安。法国民法典确立了法官不得拒绝裁判的司法原则。法官要断案,就要下定决心,敢于下结论,超越自己,相信自己!法官要有良知,有良知以不忘初心


  审判业务专家的第一身份是法官,法官的第一要求是有良知,不忘初心。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它永远也无法取代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法官。学会将心比心,与群众同心同德,与时代同频共振,才是最高级的审判业务专家。


  只有不懈努力地追光,才能更好地发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记初心使命,继续深耕审判业务,以公正司法回应群众急难愁盼,以务实举措助力副中心建设,切实发挥审判业务专家引领作用,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做法治中国的弄潮儿!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推荐文章4: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中山大学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广州地区实行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多所学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是一所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医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部省共建,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现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中山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


  中山大学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厚实基础,不断追求学术创新,以国际视野开放办学,现已形成了“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色。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树立了“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思路。学校正在努力推进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由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转变。现在,中山大学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为建设成为“国内高校第一方阵、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中山大学)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推荐文章5:广东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创办于2017年9月,为中山大学现有3所附属中学之一。为秉承中山精神与逸仙文化,办学伊始,学校就确定沿用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这十字校训,为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成立典礼上亲笔题写。1926年7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十字训词出自《礼记·中庸》。原文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要意是: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最后要切实地力行。


  中山先生曾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博文化知识的人才。中山先生强调独立思考,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中山先生把古代的“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


  赓续大学办学历史,着眼时代变迁发展,基于学校培养目标,我校将上述十字校训赋予新的诠释:一为博学,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二为审问,要刨根问底、吃透精神、认清实质;三为慎思,要辩证思考、探求真谛、把握规律;四为明辨,要识别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伪;五为笃行,要践履所学、锲而不舍、追求卓越。


  (系广东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中国教师》2021年03月03日第13版


  :罗朝猛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推荐搜索词:

  

  1.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是什么意思

  

  2.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哪个大学校训

  

  3.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是哪个大学

  

本文标题:博学慎思明辨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