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写了多少首诗推荐文章1:“我少本多疾,屡亦频危殆”的陆游,为何成为宋代最长寿诗人

  :读特


  禀赋本不强,四十已遽衰。


  药裹不离手,对酒盘无梨。


  这是诗人陆游在《养生》中写下的诗句。陆游是宋代著名诗人,“中兴四大诗人”(其他三人是杨万里、范成大、尤袤)之一,一生写诗9300余首,其中900多首与病相关,约占总数的1/10,堪称“古今第一病人”。


  有趣的是,正是这位“我少本多疾,屡亦频危殆,皇天实相之,警告意有在”的“病秧子”,竟成宋代诗人中最长寿者,寿至86岁。


  陆游 画像


  从陆游丰富的病诗中,可知他患有糖尿病、龋齿、肺病、耳聋、近视、跛足、头痛、腰病等,且生活方式不健康。据学者刘扬中统计,在陆游的诗中,提到饮酒的作品多达2940多首,接近全部创作的1/3。陆游酒量甚小,他自己都写诗自嘲“陆生酒户如蠡迮(音如责,意为狭窄)”,也就是一勺的量,在陆游的诗中,1200多次写到“醉”,就算是壮汉,也未必经得起这么折腾。


  陆游一生颠沛,因主张恢复中原,两度被贬,晚年结交韩侂胄,遭士林鄙视,精神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中。陆游的基因算不上太好,他的父亲陆宰、爷爷陆佃都只活到61岁。


  那么,陆游为何如此长寿?一是陆游知医,祖上几代都喜修炼,二是他喜欢劳作,到80岁时还在干体力活。唐代药圣孙思邈曾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陆游是绝好的证明。


  写病亦是为忧国


  陆游生于1125年11月13日,高祖陆轸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曾任尚书右丞;父陆宰曾任京西路转运副使(相当于副部长)。


  陆游是第三子,生于乘船北上的途中,故名“游”。


  一说陆母仰慕诗人秦观(字少游),以其字取名,见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此说是附会陆游的诗《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而来。


  晚生常恨不从公,


  忽拜英姿绘画中。


  妄欲步趋端有意,


  我名公字正相同。


  诗中并没说因秦观而改名,叶绍翁的想象力太发达。


  陆游说:“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指陆宰,去世时受赠少师衔,故称少傅)居城南小隐,偶见藤床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奠定陆游一生喜写乡村的诗风。


  (宋)陆游《怀成都十韵诗》卷


  学者黄林蒙在《陆游疾病诗论析》中指出,从出生到33岁,陆游没写过一首病诗,和他自称的“予少多疾恙”似有不合:


  33岁之前 0首


  34岁至45岁 74首


  45岁至64岁 320首


  65岁以后 508首


  其实不矛盾,陆游出生仅2年,北宋灭亡,少年时听长辈忆旧,“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每言虏,言叛臣,必愤然扼腕裂眦,有不与俱生之意”。强烈的奋发精神,使陆游不屑于写个人病痛。


  中兴时期(宋孝宗执政期,1162年-1189年),朝政多弊,诗人皆爱写病,病诗多达1700余首,陆游也借此表达意见。


  诗中可见身患九病


  从陆游的病诗中,可见陆游中年病况。


  近视:宋代文人多近视眼,一是受科举取士影响,年轻时用功过度,二是宋人喜读书。陆游的父亲陆宰是藏书家,史称“越州藏书有三大家,首为左丞陆(宰)氏”,南渡后,皇室缺藏书,陆家捐书1.3万卷。陆游说:“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可见多读伤眼。


  龋齿:陆游曾写《齿痛有感》:“眼暗头童负圣时,齿牙欲脱更堪悲。”此外,还有“齿根浮动叹吾衰”“龋齿虽小疾,颇解妨食眠”等。


  头痛:陆游在《贫病戏书二首》中写道“头痛涔涔齿动摇”,头痛让陆游“我独呻吟一室中”,但略缓解后,又“头风间作已全轻,山雨虽频却快晴”。


  腰痛:如“病侵腰膂两经秋”“拄杖扶腰痛”“病腰扶拜苦龙钟”。


  脾病:如“下湿病在脾,余息仅如缕”,意思是住的地方低而潮湿,导致患了脾病,此时陆游已77岁。


  疟疾:陆游在四川任官9年期间,染上疟疾,即“瘴疠连年须药石”,以后多次发作,让他感慨道“久出天魔境,胡为疟鬼来”“依旧衰颜似叶黄”。


  肺病:陆游写诗自叹“肺热烦促无时平”“病肺经旬疏酒盏,愁来惟是上南楼”。52岁后,诗中5次提到肺病。


  跛足:49岁时,陆游在成都写下《登塔》一诗,说“眼力老未減,足疾新有瘳”。去世前,陆游又自称“人间跛男子”。


  最让陆游痛苦不堪的,是“糖网病”,即今之糖尿病。


  陆游何时患上糖尿病?一般认为,陆游在52岁时写下的《铜壶阁望月》中,留下蛛丝马迹:


  铜壶阁上看明月,


  身在千寻白银阙。


  十年肺渴今夕平,


  皓然胸次堆冰雪。


  “肺渴”是不是糖尿病,还有争议。传说历史上杨贵妃也“肺渴”,据《开元天宝遗事》载:“贵妃素有肉体,至夏苦热,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鱼儿于口中。”杨贵妃可能体重超标,但去世时才37岁,古代糖尿病高发年龄在55岁以上,杨贵妃应不至于患此病。


  不过,“肺渴”确是糖尿病症状之一,如果像诗中所说,已“十年肺渴”,则陆游在42岁时已患病。


  54岁时,陆游写《过忠州醉归舟》,称:“耿耿船窗灯火明,东楼饮罢恰三更。不堪酒渴兼消渴,起听江声杂雨声。”陆游通医,知道“消渴”是糖尿病的专称,他曾写“百尺辘轳新浚井,一杯聊慰渴相如”,包含两个意思:


  其一,自己和汉代著名作家司马相如患的是同一种病。


  其二,剧饮无度,是引发糖尿病的主因。


  然而,陆游表示:还是要再喝一杯。


  有学者发现,陆游在46岁时,写诗称:“昏眸云雾隔,衰鬓雪霜新。”而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视力模糊,大约60%的患者眼部血管会受损,视力降低,重者或失明。唐代白居易也有糖尿病,写诗称“眼昏久被书料理”,陆游后来也自称“病眼茫茫每懒开”。


  可80岁后,陆游又近可见“蝇头字”,远可见“远山叠”。近视眼患者晚年视力会提升,陆游的“昏眸”应是近视,非糖尿病并发症。


  陆游 《清秋帖》


  饮酒加喝粥惹麻烦


  陆游为什么得糖尿病?一般认为,与嗜饮有关。


  据学者张剑钩沉,“酒”字在陆游诗歌中出现了1800多次,学者刘扬中认为:“他(指陆游)的咏酒诗的数量不但是宋代第一,而且也是古代第一。”


  陆游饮酒,多是“青梅煮酒”,其历史悠久,三国时曹操、刘备留下典故,后代文人引为雅事。


  其中“青梅”是佐酒菜,即陆游在《山家暮春》中说:“苦笋先调酱,青梅小蘸盐。佳时幸无事,酒尽更须添。”不仅可以蘸盐吃,也可以蘸糖吃,以去其酸涩。


  “煮酒”是一种独特的酒,即范成大所说的“煮酒春前腊后蒸,一年长飨瓮头清”。酒发酵到15度以后,会出现抑制发酵反应,为提高醇度,古人用泥封缸,创造无氧环境,可达26度。这种深度发酵的酒难免混入杂菌,饮前要蒸一下,所以叫“煮酒”。“煮酒”用红曲米发酵,呈血红色,与现代黄酒近似。


  黄酒含糖不高,但酒精在人体内分解时,会产生大量的糖,可能诱发糖尿病。宋人视“李白斗酒诗百篇”为雄,高兴时喝、忧伤时喝、相遇时喝、场面上也喝……加上陆游中年屡遭贬斥、心情郁闷,“但令闲一日,便拟醉千场”。


  除了饮酒,陆游还有一个养生的坏习惯,就是喜喝粥,曾写“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对普通人来说,喝粥确可养生,但粥会导致快速升糖,不利于糖尿病患者。


  饮酒加喝粥,所以陆游“瘦尽腰围白尽头”。


  陆游 《苦寒帖》


  颇通《本草》注重锻炼


  多病不幸,但对陆游来说,也有幸运的一面。陆游自己便写道:“饥能坚志节,病可养精神。”


  因多病,陆游从年轻时就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他说:“我壮喜学剑,十年客峨岷。毫发恐未尽,屠钓求隐沦。”“十年学剑勇成癖,腾身一上三千尺;术成欲试酒半酣,直蹑丹梯削青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陆游自称:“五十余年读道书,老来所得定何如?目光焰焰夜穿帐,胎发青青晨映梳。”到82岁时,竟然“神光出眦射窗扉”,就是眼睛能放光,射出窗户,可能有点夸张。


  陆游还喜欢打猎,“挂鞍狐兔猎场归”“壮年一箭落双雕”“天寒弓力劲……逐鹿应弦倒”。


  陆游出身世家,远祖是唐代名相陆贽,陆游记录说:“予家起自唐丞相宣公(指陆贽)在忠州时,著《陆氏续集验方》,故家世喜方书。”意思是,陆家祖传擅医。此外,陆游曾写诗说“吾家学道今四世”,因陆游的太爷爷陆轸晚年修道学仙,自号朝隐子。


  受这些因素影响,陆游颇通《本草》,他写过很多采药、种药诗,如“归去秋山斸茯苓”“篢子编成细箬新”“采药喜逢岷下客”“逢人乞药栽,郁郁遂满园”,还自己配药,“遣奴买药物,日夜事炮煮”。


  宋代流行导引术,陆游却觉得太麻烦,更愿“美睡宜人胜按摩”,这也符合养生之道。


  回乡务农得健康


  据《宋史·陆游传》记:“(陆)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晚年再出,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盖有先见之明焉。”


  韩侂胄是南宋权臣,与朱熹关系不佳,曾以“庆元党禁”,将朱熹、周必大、叶适等59人列入黑名单,其中不少人是陆游的好友。陆游时已年老体衰,回乡务农,未参与讲学,侥幸置身事外。


  朱熹等人死后,韩侂胄为了北伐,又“弛伪学党禁”,追复赵如愚、朱熹、周必大等人官职,而陆游素有北伐之志,且陆游的爷爷陆佃曾与韩侂胄的叔爷爷韩宗彦同事,韩家与陆家有“通家之谊”,所以陆游甘心为韩侂胄所用,招致俗儒诽谤。清代袁枚曾说,宋人炒作的陆游晚节问题,“皆属吹毛之论”。


  这段政坛风波,却意外地对陆游的健康产生了好处。


  在乡无事,陆游亲自参与劳动。比如在《贫病》诗中,他写道“行年七十尚携锄”,81岁时,还“平生诗句传天下,白首还家自灌园”。陆游原本就好动,在《冬日斋中即事》中,他写道:


  一帚常在傍,有暇即扫地。


  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


  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


  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易。


  因经常从事轻体力劳动,晚年陆游“岂料今八十,白间犹黑丝”“吾今垂九十,耳目未盲聋”。由此看来,长寿说难也不难,只要把一件事做对,长期坚持,有时可以将做错很多事的负面影响,都抵消掉。


  (原标题《“我少本多疾,屡亦频危殆”的陆游,为何成为宋代最长寿诗人》)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陆游写了多少首诗推荐文章2:好书·新书|陆游的诗词人生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陆游的诗词人生》


  王晨 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文史相证,


  在诗歌与历史的碰撞中,


  解开关于陆游的谜团;


  深度挖掘《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史料,


  还原大诗人深情、执着的一生!


  编辑推荐


  ·三十而立却惨遭秦桧黜落,科举落榜的陆游又是得到了谁的帮助才正式步入仕途?


  ·“泪溅龙床请北征”的背后,是一段怎样的临安为官之路?


  ·当“北伐”箭在弦上之际,陆游又为何要写下奏札反对用兵?


  ·陆游的“南山刺虎”与“铁马冰河”不是文学夸张,而是确有其事?


  ·五十四岁东归临安,是皇帝天恩还是另有隐情?


  ·陆游的敌人是“九关虎豹”的奸佞小人抑或别有幕后“黑手”?


  ······


  秦桧、张浚、史浩、虞允文、王炎、周必大、范成大、韩元吉、朱熹……恩怨瓜葛一一抽丝剥茧,故纸秘辛无不水落石出。


  全面解开关于陆游的重重谜团,再现南宋政治风云变幻!


  ___


  简介


  王晨,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大宋之愁》《苏轼的诗词人生》《辛弃疾的诗词人生》《大宋文臣的品格》《缔造的“中兴”:南宋绍兴三十二年的政局与人物》。研究方向主要为宋代历史和文学。


  ___


  内容简介


  本书以《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为第一手材料,兼及文人笔记、地方志等,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从而展现了陆游仕途坎坷同时文学成就极高的一生。在写作中文史相证,再现了陆游在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中的浮沉悲喜,厘清了其仕宦生涯中的不少疑难问题,并将陆游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诗词呈现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令读者一目了然。


  目录


  楔子 婚姻的悲剧/1


  第一章 少年游/6


  一、 生于乱世/6


  二、 求学与科举/10


  三、 陆游所处的世界/15


  第二章 雨霖铃/26


  一、 锁厅试与春闱/26


  二、 恩师、恩相与初入仕途/31


  三、 西府掾与面圣/39


  四、 罢归与再入临安/47


  第三章 满江红/54


  一、 赐出身与反对用兵札子/54


  二、 台谏与给舍的风波/61


  三、 隆兴北伐/74


  第四章 踏莎行/81


  一、 通判镇江/81


  二、 倅贰隆兴/93


  三、 乡居山阴/103


  第五章 金缕曲/120


  一、 入蜀记/120


  二、 佐夔州/137


  三、 尺素书/148


  四、 南郑歌/159


  第六章 西江月/186


  一、 归去来/186


  二、 困蛮方/202


  三、 频走马/219


  四、 锦官城/234


  第七章 鹧鸪天/273


  一、 枕上诗成梦不成/273


  二、 半世狂疏践骇机/286


  三、 只今身世付沧洲/298


  第八章 如梦令/314


  一、 经年薄宦客桐庐/314


  二、 九重宫阙晨霜冷/323


  三、 天意从来未易知/331


  参考文献/342


  精彩书摘


  第二章 雨霖铃


  一、 锁厅试与春闱


  转眼便已是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的秋天,这一年,陆游二十九岁。


  经过又十年的苦读,陆游再一次踏上了科场的功名之路,这一次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陆游参加了在两浙转运司衙署里举办的锁厅试。


  所谓锁厅试者,即是有官身之人应进士举,其考试之级别相当于州府的解试,取解后一样具备参加礼部省试的资格。至于为何叫“锁厅试”这个名字,《却扫编》云:“祖宗时,有官人在官应进士举,谓之锁厅者,谓锁其厅事而出。”这个厅事指的是官员办公的本厅,亦即锁其所在衙署的办公厅堂,然后参加考试。何以要锁办公厅堂呢?原来,北宋太宗、真宗时期官员只能参加一次锁厅试,如果锁厅试取解后在省试被黜落,这位官员身份的应举人便将遭到官、职、差遣一切勒停的严厉处罚,连锁厅试的考试官也须一体治罪严惩。勒停即意味着革职,本官、职名、差遣和行使职事、签押公文等权力一概停止,如此即非现任官员,自然也不能再参加锁厅试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严苛的锁厅试制度逐渐放宽。到北宋仁宗皇帝嘉祐三年(1058年)以后,有官身者应锁厅试便取消了次数的限制。最早也是在仁宗尚未亲政的天圣七年(1029年)开始放宽锁厅试应举次数,当时许文臣可应举两次,武臣一次。因此令人疑惑的是为何在十九岁落榜后陆游竟十年不赴科场?


  锁厅试实则是比较容易取解过关的。按照宋朝的贡举制度,为了使得锁厅试不挤占本路州府军监的解额,锁厅试是有单独解额的,最初规定每十人解三人为额,这也就使参加锁厅试的通过率高达十分之三,远高于布衣百姓参加的解试录取率。到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才改为七人解一人,相当于降低了一半的比例。在陆游生活的南宋,此时也仍遵行《元丰贡举令》,即锁厅试七人解一人,一直要到后来乾道年间,才又降低了解额,变成二十解一。


  陆游在绍兴十四年临安锁厅试落榜后,按理说绍兴十七年即可参加下一届科举的锁厅试来“取解”,但今已不能见到任何记载,姑且只能认为陆游未能参加,原因则不详。再下一届科举则是绍兴二十年举行的秋闱,这一次陆游不曾参加锁厅试倒是有原因的:原来,陆游父亲陆宰两年前去世,陆游尚在丁忧服丧,当然不能参加科举。


  总而言之,二十九岁的陆游终于再次踏入科场。


  锁厅试的主考官陈之茂是一位仕宦性格颇刚正的官员。然而在太师秦桧的权力阴影下,刚正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代价的。摆在陈之茂面前的锁厅试应举卷子都已经过仔细的阅览,有一份卷子答得极佳,以陈之茂这样一位精于诗赋绘画的文雅士大夫看来,这可真是才华横溢的非凡之人方能为之。若按照公平公正的贡举评定原则,自然须点这份卷子为第一,可偏偏此次锁厅试有一个不得了的人物也参与进来,这个人便是独相秦桧的孙子秦埙!


  秦埙今年才十七岁,可他已是从六品“右文殿修撰”(宋徽宗政和五年由集贤殿修撰改名而来,属高等贴职,次于集英殿修撰,距待制侍从级别已很近)在身的有官人。要知道,陆游之父陆宰做了一辈子官,贴职也只是正八品的直秘阁!


  秦埙的卷子应该给他第几名呢?这种事情根本不需要云霄之上的太师来特地明示,而是早已在其专权的绍兴体制下,近乎所有大小官员都心照不宣的事情。但陈之茂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把那份真正称得上锦绣文章的卷子点为第一名!


  于是二十九岁的陆游竟力压秦埙成了两浙转运司锁厅试的第一名,若以同级别解试而论,这便是解元了。


  多年以后,陆游业已年过古稀,仍然记得陈之茂的恩情,乃赋诗追忆往事,云“国家科第与风汉,天下英雄惟使君”——在国家的抡才大典,神圣的科举考试中,您把宝贵的赏识和第一名的荣誉给了我这样一个满口狂言疯语的人,在秦桧淫威之下,如您这般秉持公心和气节的英雄,当时天下间也是极其少数的!


  写这首诗的时候乃是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陆游已七十五岁高龄了。


  但此时的陆游对于这些,大约尚一无所知呢,他怎能料到,一位当朝的权相居然因此惦记上了自己?


  第二年,陆游赴行都临安参加礼部省试。


  通过了礼部试之后,便只剩下殿试了。而殿试不过是定最后的排名,一般来说,绝不会黜落谁,判谁不合格的(自北宋仁宗嘉祐年间起,除殿试“杂犯”,如用庙讳、御名、文理纰缪等,一般都不加黜落,而尽赐出身;到哲宗元祐八年后,连“杂犯”亦不再黜落,而由皇帝定夺,往往是授诸州文学或附第五甲末尾之出身,南宋沿袭之,率皆如此)。也就是说,只要过了礼部试这一关,对于普通人来说,几乎就标志着释褐为官。而对陆游来说,也将是他取得出身,得授差遣,为国效力的开始。至于同样参加春闱省试的秦埙,那不过是走个过场,他自然认为状元是内定给自己的。


  这一次,秦桧做了远较锁厅试更严密细致的安排。他的心腹,御史中丞魏师逊知贡举,汤思退则以权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同知贡举。


  安排了两个亲信主持此次礼部试,就为了让自己宝贝孙子秦埙能够成为状元。


  礼部贡院内,汤思退与魏师逊等人相视而笑。他们此时完全明白了“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的深刻内涵,情不自禁地弹冠相庆,相与言“吾曹可以富贵矣”!


  可是,汤思退也在其中发现了几个将经义诗赋乃至策论都做得十分过人的考生。这其中有两人的卷子,汤思退尤其喜欢,在他想来,那便都放到前列吧。


  其中一人自然是陆游。所谓“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


  如无意外的话,他将顺利以名列前茅的成绩通过礼部试,然后参加最后争夺进士排名的殿试。


  但意外终是降临了。


  原来,太师秦桧还惦记着去年锁厅试里陆游夺走了自己孙子秦埙的第一名,他一发话,魏师逊、汤思退两位主考官谁敢不从?也有可能,秦桧想到了前副宰相李光与陆游一家交好的事情。当年李光罢执政,归故里绍兴,本就算得上陆宰的乡党,便常常拜访于他,陆游父亲与李光每每畅谈甚欢,直到冬天,李光被远谪藤州安置。赵鼎、李光都是秦桧的眼中钉,你陆氏竟敢交结奸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在秦桧的淫威下,陆游居然被荒唐地黜落了,再次落榜。这一打击可想而知。务观近在眼前的功名,合该获得的殿试资格、进士出身都这样被生生剥夺了。


  “顷游场屋,首犯贵权”,三十而立的陆游本想学那鹏鸟,抟扶摇而上云天,结果却被太师相公权力的巨手一巴掌打落到泥坑里。


  祖父陆佃曾是礼部试的省元,也就是礼部省试第一名。在殿试中更是高中一甲第三名,便是俗称的探花郎。他是熙宁三年叶祖洽榜的进士,同榜的进士里还有蔡京、蔡卞兄弟,以画家身份著称于后世的李公麟,绍圣年间被算作阿附苏轼苏辙兄弟而一起被弹劾贬谪的工部侍郎李之纯,被讥为“护法善神”的福建子吕惠卿的弟弟吕升卿等名人。


  但到了孙辈陆游这里,他连参加殿试,夺取进士排名的资格都没有。


  他被秦桧的特权生生卡在了最后一道坎上,而实际上以他的才学,进士之名本是探囊取物一般。但历朝历代,在绝对的权力面前,到处是才华横溢却屡屡碰壁的失意人,何足怪哉?


  只是这事情发生在陆游自己身上,便不是茶行酒肆的笑谈了。


  陆游或许只能看着那榜下捉婿的热闹,看着状元郎鲜衣怒马的模样,这一榜进士,名人和值得说的尤其多——状元是高宗皇帝赵构钦点的张孝祥,同一榜尚有采石矶力挽狂澜的虞允文,还有南宋四大家之二的杨万里、范成大,有后来写了《三朝北盟会编》的徐梦莘,甚至有和朱熹闹出一则千年公案的唐仲友,有和辛弃疾起冲突的施元之……


  但所有这些,与陆游竟是全无关联,他恍若一个可怜的看客,有盖世的文采,却被权力的手掌轻易摧折。


  自绍兴二十四年被秦桧黜落后,他的心情难免低沉,颇有“浮云不卷时时雨,薄酒无功日日愁”的怅惘情绪。


  陆游终于是明白了,只要秦桧活着,他便没有翻身出头的那一天。


  这种残酷的体认究竟给到陆游怎样的打击,我们也只能在想象中去揣测了。


  资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编辑:葛 斐


  陆游写了多少首诗推荐文章3:“我少本多疾,屡亦频危殆”的陆游,为何成为宋代最长寿诗人

  禀赋本不强,四十已遽衰。


  药裹不离手,对酒盘无梨。


  这是诗人陆游在《养生》中写下的诗句。陆游是宋代著名诗人,“中兴四大诗人”(其他三人是杨万里、范成大、尤袤)之一,一生写诗9300余首,其中900多首与病相关,约占总数的1/10,堪称“古今第一病人”。


  有趣的是,正是这位“我少本多疾,屡亦频危殆,皇天实相之,警告意有在”的“病秧子”,竟成宋代诗人中最长寿者,寿至86岁。


  陆游 画像


  从陆游丰富的病诗中,可知他患有糖尿病、龋齿、肺病、耳聋、近视、跛足、头痛、腰病等,且生活方式不健康。据学者刘扬中统计,在陆游的诗中,提到饮酒的作品多达2940多首,接近全部创作的1/3。陆游酒量甚小,他自己都写诗自嘲“陆生酒户如蠡迮(音如责,意为狭窄)”,也就是一勺的量,在陆游的诗中,1200多次写到“醉”,就算是壮汉,也未必经得起这么折腾。


  陆游一生颠沛,因主张恢复中原,两度被贬,晚年结交韩侂胄,遭士林鄙视,精神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中。陆游的基因算不上太好,他的父亲陆宰、爷爷陆佃都只活到61岁。


  那么,陆游为何如此长寿?一是陆游知医,祖上几代都喜修炼,二是他喜欢劳作,到80岁时还在干体力活。唐代药圣孙思邈曾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陆游是绝好的证明。


  写病亦是为忧国


  陆游生于1125年11月13日,高祖陆轸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曾任尚书右丞;父陆宰曾任京西路转运副使(相当于副部长)。


  陆游是第三子,生于乘船北上的途中,故名“游”。


  一说陆母仰慕诗人秦观(字少游),以其字取名,见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此说是附会陆游的诗《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而来。


  晚生常恨不从公,


  忽拜英姿绘画中。


  妄欲步趋端有意,


  我名公字正相同。


  诗中并没说因秦观而改名,叶绍翁的想象力太发达。


  陆游说:“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指陆宰,去世时受赠少师衔,故称少傅)居城南小隐,偶见藤床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奠定陆游一生喜写乡村的诗风。


  (宋)陆游《怀成都十韵诗》卷


  学者黄林蒙在《陆游疾病诗论析》中指出,从出生到33岁,陆游没写过一首病诗,和他自称的“予少多疾恙”似有不合:


  33岁之前 0首


  34岁至45岁 74首


  45岁至64岁 320首


  65岁以后 508首


  其实不矛盾,陆游出生仅2年,北宋灭亡,少年时听长辈忆旧,“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每言虏,言叛臣,必愤然扼腕裂眦,有不与俱生之意”。强烈的奋发精神,使陆游不屑于写个人病痛。


  中兴时期(宋孝宗执政期,1162年-1189年),朝政多弊,诗人皆爱写病,病诗多达1700余首,陆游也借此表达意见。


  诗中可见身患九病


  从陆游的病诗中,可见陆游中年病况。


  近视:宋代文人多近视眼,一是受科举取士影响,年轻时用功过度,二是宋人喜读书。陆游的父亲陆宰是藏书家,史称“越州藏书有三大家,首为左丞陆(宰)氏”,南渡后,皇室缺藏书,陆家捐书1.3万卷。陆游说:“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可见多读伤眼。


  龋齿:陆游曾写《齿痛有感》:“眼暗头童负圣时,齿牙欲脱更堪悲。”此外,还有“齿根浮动叹吾衰”“龋齿虽小疾,颇解妨食眠”等。


  头痛:陆游在《贫病戏书二首》中写道“头痛涔涔齿动摇”,头痛让陆游“我独呻吟一室中”,但略缓解后,又“头风间作已全轻,山雨虽频却快晴”。


  腰痛:如“病侵腰膂两经秋”“拄杖扶腰痛”“病腰扶拜苦龙钟”。


  脾病:如“下湿病在脾,余息仅如缕”,意思是住的地方低而潮湿,导致患了脾病,此时陆游已77岁。


  疟疾:陆游在四川任官9年期间,染上疟疾,即“瘴疠连年须药石”,以后多次发作,让他感慨道“久出天魔境,胡为疟鬼来”“依旧衰颜似叶黄”。


  肺病:陆游写诗自叹“肺热烦促无时平”“病肺经旬疏酒盏,愁来惟是上南楼”。52岁后,诗中5次提到肺病。


  跛足:49岁时,陆游在成都写下《登塔》一诗,说“眼力老未減,足疾新有瘳”。去世前,陆游又自称“人间跛男子”。


  最让陆游痛苦不堪的,是“糖网病”,即今之糖尿病。


  陆游何时患上糖尿病?一般认为,陆游在52岁时写下的《铜壶阁望月》中,留下蛛丝马迹:


  铜壶阁上看明月,


  身在千寻白银阙。


  十年肺渴今夕平,


  皓然胸次堆冰雪。


  “肺渴”是不是糖尿病,还有争议。传说历史上杨贵妃也“肺渴”,据《开元天宝遗事》载:“贵妃素有肉体,至夏苦热,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鱼儿于口中。”杨贵妃可能体重超标,但去世时才37岁,古代糖尿病高发年龄在55岁以上,杨贵妃应不至于患此病。


  不过,“肺渴”确是糖尿病症状之一,如果像诗中所说,已“十年肺渴”,则陆游在42岁时已患病。


  54岁时,陆游写《过忠州醉归舟》,称:“耿耿船窗灯火明,东楼饮罢恰三更。不堪酒渴兼消渴,起听江声杂雨声。”陆游通医,知道“消渴”是糖尿病的专称,他曾写“百尺辘轳新浚井,一杯聊慰渴相如”,包含两个意思:


  其一,自己和汉代著名作家司马相如患的是同一种病。


  其二,剧饮无度,是引发糖尿病的主因。


  然而,陆游表示:还是要再喝一杯。


  有学者发现,陆游在46岁时,写诗称:“昏眸云雾隔,衰鬓雪霜新。”而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视力模糊,大约60%的患者眼部血管会受损,视力降低,重者或失明。唐代白居易也有糖尿病,写诗称“眼昏久被书料理”,陆游后来也自称“病眼茫茫每懒开”。


  可80岁后,陆游又近可见“蝇头字”,远可见“远山叠”。近视眼患者晚年视力会提升,陆游的“昏眸”应是近视,非糖尿病并发症。


  陆游 《清秋帖》


  饮酒加喝粥惹麻烦


  陆游为什么得糖尿病?一般认为,与嗜饮有关。


  据学者张剑钩沉,“酒”字在陆游诗歌中出现了1800多次,学者刘扬中认为:“他(指陆游)的咏酒诗的数量不但是宋代第一,而且也是古代第一。”


  陆游饮酒,多是“青梅煮酒”,其历史悠久,三国时曹操、刘备留下典故,后代文人引为雅事。


  其中“青梅”是佐酒菜,即陆游在《山家暮春》中说:“苦笋先调酱,青梅小蘸盐。佳时幸无事,酒尽更须添。”不仅可以蘸盐吃,也可以蘸糖吃,以去其酸涩。


  “煮酒”是一种独特的酒,即范成大所说的“煮酒春前腊后蒸,一年长飨瓮头清”。酒发酵到15度以后,会出现抑制发酵反应,为提高醇度,古人用泥封缸,创造无氧环境,可达26度。这种深度发酵的酒难免混入杂菌,饮前要蒸一下,所以叫“煮酒”。“煮酒”用红曲米发酵,呈血红色,与现代黄酒近似。


  黄酒含糖不高,但酒精在人体内分解时,会产生大量的糖,可能诱发糖尿病。宋人视“李白斗酒诗百篇”为雄,高兴时喝、忧伤时喝、相遇时喝、场面上也喝……加上陆游中年屡遭贬斥、心情郁闷,“但令闲一日,便拟醉千场”。


  除了饮酒,陆游还有一个养生的坏习惯,就是喜喝粥,曾写“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对普通人来说,喝粥确可养生,但粥会导致快速升糖,不利于糖尿病患者。


  饮酒加喝粥,所以陆游“瘦尽腰围白尽头”。


  陆游 《苦寒帖》


  颇通《本草》注重锻炼


  多病不幸,但对陆游来说,也有幸运的一面。陆游自己便写道:“饥能坚志节,病可养精神。”


  因多病,陆游从年轻时就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他说:“我壮喜学剑,十年客峨岷。毫发恐未尽,屠钓求隐沦。”“十年学剑勇成癖,腾身一上三千尺;术成欲试酒半酣,直蹑丹梯削青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陆游自称:“五十余年读道书,老来所得定何如?目光焰焰夜穿帐,胎发青青晨映梳。”到82岁时,竟然“神光出眦射窗扉”,就是眼睛能放光,射出窗户,可能有点夸张。


  陆游还喜欢打猎,“挂鞍狐兔猎场归”“壮年一箭落双雕”“天寒弓力劲……逐鹿应弦倒”。


  陆游出身世家,远祖是唐代名相陆贽,陆游记录说:“予家起自唐丞相宣公(指陆贽)在忠州时,著《陆氏续集验方》,故家世喜方书。”意思是,陆家祖传擅医。此外,陆游曾写诗说“吾家学道今四世”,因陆游的太爷爷陆轸晚年修道学仙,自号朝隐子。


  受这些因素影响,陆游颇通《本草》,他写过很多采药、种药诗,如“归去秋山斸茯苓”“篢子编成细箬新”“采药喜逢岷下客”“逢人乞药栽,郁郁遂满园”,还自己配药,“遣奴买药物,日夜事炮煮”。


  宋代流行导引术,陆游却觉得太麻烦,更愿“美睡宜人胜按摩”,这也符合养生之道。


  回乡务农得健康


  据《宋史·陆游传》记:“(陆)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晚年再出,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盖有先见之明焉。”


  韩侂胄是南宋权臣,与朱熹关系不佳,曾以“庆元党禁”,将朱熹、周必大、叶适等59人列入黑名单,其中不少人是陆游的好友。陆游时已年老体衰,回乡务农,未参与讲学,侥幸置身事外。


  朱熹等人死后,韩侂胄为了北伐,又“弛伪学党禁”,追复赵如愚、朱熹、周必大等人官职,而陆游素有北伐之志,且陆游的爷爷陆佃曾与韩侂胄的叔爷爷韩宗彦同事,韩家与陆家有“通家之谊”,所以陆游甘心为韩侂胄所用,招致俗儒诽谤。清代袁枚曾说,宋人炒作的陆游晚节问题,“皆属吹毛之论”。


  这段政坛风波,却意外地对陆游的健康产生了好处。


  在乡无事,陆游亲自参与劳动。比如在《贫病》诗中,他写道“行年七十尚携锄”,81岁时,还“平生诗句传天下,白首还家自灌园”。陆游原本就好动,在《冬日斋中即事》中,他写道:


  一帚常在傍,有暇即扫地。


  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


  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


  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易。


  因经常从事轻体力劳动,晚年陆游“岂料今八十,白间犹黑丝”“吾今垂九十,耳目未盲聋”。由此看来,长寿说难也不难,只要把一件事做对,长期坚持,有时可以将做错很多事的负面影响,都抵消掉。(责编:沈沣)


  陆游写了多少首诗推荐文章4:陆游最经典的12首诗排行榜,他是否担得起“宋朝第一诗人”之称?

  陆游,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写七律和七绝,他流传下来的诗篇超过九千首,是所有诗人中最多的一位。


  我认为陆游写诗水平超过苏轼和王安石,堪称“宋朝第一诗人”。那陆游最精彩的12首诗都是哪些?如何排名?本文即将揭晓谜底,分享陆游最精彩的诗和朋友们一起欣赏。


  

第12名 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这首七绝是陆游由陕西南郑前线被贬四川成都,途经剑门关时所写。


  全诗写景抒情俱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含蓄地表达出不被重用、国无门、有苦难言的情怀。


  

第11名 陆游的《秋思》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这是陆游的一首七律佳作,借秋日之思抒发国无门的英雄落寞感。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一联最精彩,用砧杵、秋月、井梧、落叶等秋日典型景色烘托气氛,愈显苍凉。尾联用陈登的典故回应开头,表达自己渴望收拾旧山河,但却国无门的愤慨。


  全诗用语悲壮苍凉,委婉含蓄,很有艺术感染力,确实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七律佳作。


  

第10名 《沈园》二首其二

  梦断香销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沈园》两首是陆游75岁时重游沈园,因怀念原配夫人唐婉而作,人老情深,情意动人。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对唐氏的感情至死不渝,真是凄婉动人,惊艳叫绝!


  

第9名 南宋陆游《沈园》二首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这首诗比上首更要精彩和传神,“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极其惊艳,今昔对比鲜明,佳人犹在梦中,无限遗憾和不甘弥漫在字里行间,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第8名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是爱国诗人的一首爱国诗。中原大好河山陷于敌手,大宋遗民们泪眼期盼王师早点收复失地,但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收复旧土,徒留遗民们只能在失望中度过一年又一年。


  全诗弥漫着诗人失望而近乎绝望的感情,读来令人泪目。


  

第7名 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首劝学诗,是陆游写给小儿子陆聿的,写此诗时陆游已经74岁,陆聿21岁。


  这首诗富有哲理和思辨精神,是陆游一生做学问经历和经验的高度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不能纸上谈兵,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真乃真知灼见,令人赞叹!


  

第6名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是晚年的一首七律,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游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感情喷薄而出。


  全诗用语凝练、清新,在情感和气势上由高到低而又浑然一体,诗意盎然,无愧于陆诗佳作。


  

第5名 陆游的《病起抒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社庙,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这首七律作于陆游52岁时,当时他被免官,大病二十余天,因而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挑灯夜读《出师表》,有感而写此诗。


  此诗表达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满是的爱国深情和忧国忧民之心。


  

第4名 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这首诗时陆游已经61岁,闲居于家乡山阴,想到自己被小人诬陷,不被重用,为国效力的愿望再也难以实现,不禁悲从中来,愤慨而写此诗。


  此诗感情沉郁,全诗紧扣一“愤”字,通过今昔对比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情感极其复杂。


  

第3名 陆游的《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一首田园七律,写的是江南农村生活,诗人紧扣“游”字,抒发不尽之游兴。


  全诗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起来,优美婉转,自然成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富含哲理,乃千古丽句,被后人频繁引用。


  

第2名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是爱国诗人的一首爱国诗,陆游此时虽已年老,但爱国之心丝毫未变,他仍然盼望自己能够提枪上马、奋勇杀敌、收复失地,可惜这一切只能在梦中实现,读来满是遗憾和无奈。


  

第1名 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排名第一的是陆游的临终诗,他至死仍在盼望朝廷收复失地,真是死不瞑目啊!


  此诗淋漓尽致地展示出诗人的赤子之心和爱国精神,陆游真无愧于“爱国诗人”的称号!


  陆游最精彩的12首诗分享完了,每首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俱高的佳作,陆游无愧于“大宋第一诗人”之美称。


  朋友们,除了文中这些,陆游还有哪些精彩的诗作?你最欣赏陆游的哪首诗?欢迎分享高见。


  陆游写了多少首诗推荐文章5:陆游10首词选:作为宋代最杰出的诗人,陆游的词又是什么水平?

  陆游是南宋“四大中兴诗人”之一,是整个宋代最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写了9000多首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而陆游也写下了140多首词,刘克庄曾说陆游“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那么陆游的词到底是什么水平呢?本文选择其中的10首词来解读下。


  

1,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172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月的军旅生活,这段历史是陆游最难忘的时光。后来,陆游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来怀念这段经历,这首词是其中的一首,写于现居山阴期间。在词中,陆游先回顾了自己在南郑的日子以及当时的雄心壮志。然而很快就被调离关中,自己只能在梦中时而到达前线。下片,词从慷慨转为了凄凉,面对现实,自己只能“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首词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是南宋豪放派词的代表作之一。


  

2,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173年,陆游担任嘉州(乐山)知州,在赴任时,陆游在眉山遇到一位蜀中高士,也就是师伯浑。《师伯浑文集序》说他:“知其天下伟人。伯浑自少时名震秦蜀,东被吴楚,一时高流皆尊慕之,愿与交。”第二年春,陆游离开嘉州,和师伯浑饯别于青衣江上。这首词就是在分别后,送给师伯浑的。这首词的已经和《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相近,主要抒发自己国无门,有志不获骋的郁闷情绪,也表达了对南宋君臣苟且偷安的不满。词的风格沉雄悲壮,是豪放词的精品。


  

3,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1162年,42岁的陆游被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弹劾,免去隆兴通判之职,于是闲居镜湖三山。在此期间,陆游写下了许多田园诗词,这是其中一首。此的上片写退隐生活的舒适悠闲,这和官场生活比起来,那简直是太高洁、太惬意了。下片议论,表面是表达自己豁达的精神,实际上则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全词情调高昂,含蓄委婉,简洁平易,北大袁行霈评论道:“词中虽极写隐居之闲适,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气仍然按捺不住,在篇末流露出来。也正因为有那番超脱尘世的表白,所以篇末的两句就尤其显得冷隽”。


  

4,木兰花·立春日作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


  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唐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幡判醉倒。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1171年,陆游47岁,担任夔州通判一职。之前的1163年,陆游被贬出京城,担任镇江通判、隆兴通判,此后又被免职还乡,隐退镜湖之滨。三年之后,陆游被重新启用,被派遣到夔州担任通判。然而当时陆游久病体弱,直到1170年才开始出发上任,这期间的经历可谓挫折。词的上片主要写自己的飘荡不定的经历以及抑郁潦倒的情绪。下片,陆游强自宽解,故作旷达,实际上则表达了虚度光阴的悲哀。


  

本文标题:陆游写了多少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