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的性味归经推荐文章1:秋冬季节,五味子治疗急性菌痢和肠炎

  【身边医药】第38期


  导读:五味子是一种较常见的普通中药材,是很多人喜欢的补益食材,很多人用来泡水、煲汤、煮粥等。五味子作为药材,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古人曾这样评价五味子“五味子皮肉甘酸、核甲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俱也”这也许是其名字的由来。


  

  五味子


  Wu Wei Zhi


  【】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


  【别名】玄及、会及、五梅子、北五味子、辽五味子等。


  【性味归经】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功能与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适用于久咳虚喘,自汗,盗汗,遗精,滑精,久泻不止,津伤口渴,消渴,心悸,失眠,多梦等症。


  【用量用法】煎服, 3~6g;研末服,1~3g。


  【选购指南】果肉油润,皮多皱缩。质坚韧,种仁黄白色。果肉气微弱,味酸。种子破碎后有类似花椒的香气,味辛而苦。以紫红色、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泽者为佳。


  【贮藏保存】放缸内盖紧,置于干燥处,防霉。


  【使用注意】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用。


  【效验单方】


  病毒性肝炎 取五味子适量,焙干研末,过80~100目筛。成人每次服用3g,每日3次,亦可制成蜜丸服用。20日为1疗程,一般用药2~3个疗程。急性、迁延性和慢性肝炎以及药物所致肝损害也适用此方。【】[赵冰清.中药材单味养生[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8:122]


  急性菌痢和肠炎 取五味子500g,加清水1200ml煎2~4小时,去渣加红糖150g,浓缩至500ml。每日3次,每次服用50ml,小儿酌减。【】[赵冰清.中药材单味养生[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8:122]


  神经衰弱 取五味子250g,蜂蜜适量。五味子水浸半日,煮烂去渣浓缩,加蜂蜜适量。此膏贮瓶。每次服用20ml,每日2~3次,连服数月,功效明显。【】[赵冰清.中药材单味养生[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8:122]


  支气管哮喘 生五味子研细末,过筛,加入70%医用酒精适量,调成糊状,装瓶封存或临用时调配。用时取药糊如鸽蛋大置神阙穴,上覆盖塑料薄膜,胶布固定。睡前敷,晨起去,20日为1疗程。【】[李贯彻.五味子预防支气管哮喘[J].中医杂志,1998,39(6):326]


  萎缩性胃炎 以五味子研末冲服,每次3g,每日3次,一般服用10天后症状可减轻,20天为1疗程。一般用药1~2个疗程后可复查胃镜。【】[周静.五味子治疗萎缩性胃炎.中医杂志,1998,39(7):390]


  慢性皮肤溃疡 取五味子略炒后研为细末,收贮备用。创面换药时常规清洗处理后,撒布上少许五味子粉末,以无菌纱布覆盖包扎,一般隔天换药1次。一般用药3~5 次即可有效。【】[张玉镇.五味子外用敛疮.中医杂志,1998,39(7):392]


  五味子的性味归经推荐文章2:五味俱全之果——五味子【】

  本品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


【性味归经】

  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功效主治】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

  2-6g。


【炮制规格】

  五味子,醋五味子(《中国药典》(2020版));酒五味子(《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22版),《河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标准(第一批)》(2023版),《湖南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21版));蜜五味子(《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22版),《湖南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21版));五味子炭(《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23版))。


【处方应付】

  五味子需根据临床需求确定应付五味子或醋五味子(《中药饮片处方应付规范》(TCACM/1364-2021))。


【药师提示要点】

  1、安全性问题提示


  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发者忌用。


  孕妇慎用。


  2、用法用量问题提示


  《中国药典》(2020版)记载五味子用量为2-6g。根据《中药饮片临床应用规范》(TCACM/1362-2021)及《中药饮片调剂技术规范专家共识》(2021版)要求,普通中药饮片单味剂量应根据《中国药典》及各省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相关饮片下的剂量范围确定,医师可根据病情需要,调整剂量大小,但剂量上限超过规定上限3倍,建议医师应双签字确认。


  3、特殊交代问题提示


  根据疾病、证候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敛肺止咳常配伍麻黄、半夏、干姜等;补肾宁心常配伍熟地黄、芍药等。


  饮食宜忌:五味子含有丰富的有机酸,严重胃溃疡、胃酸分泌过多的患者慎服。


【药师审方】

  1、处方用名是否规范


  五味子,醋五味子;其他参考其他炮制品规及炮制规范。


  2、炮制品规选择是否准确


  五味子应付生品五味子,醋五味子应付醋五味子;其他参考其他炮制品规及炮制规范。


  3、用量是否超剂量、是否双签字


  《中国药典》(2020版)记载五味子推荐剂量2-6g。根据《中药饮片临床应用规范》(TCACM/1362-2021)及《中药饮片调剂技术规范专家共识》(2021版)要求,普通中药饮片单味剂量应根据《中国药典》及各省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相关饮片下的剂量范围确定,医师可根据病情需要,调整剂量大小,但剂量上限超过规定上限3倍,建议医师应双签字确认。


  4、用法是否合适、特殊用法是否标注


  内服外用均可,用前多需捣碎。五味子,在《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但是如果要取辛味就必须要打碎,《雷公炮炙论》中载有“凡用五味子,以铜刀劈为两片”。


  5、是否有配伍禁忌


  不涉及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


【药师发药交代】

  特殊煎法交代


  取辛味用前需捣碎。煎药器具及储药容器应以砂锅、搪瓷锅、陶瓷、玻璃、不锈钢等材料为宜,不得使用铝和普通塑料制品,禁用铁质等易腐蚀器具。


  服法用法


  通常每付中药煎煮药液200-500 mL,可分2-3次服用;一般寒证宜温服,热证宜凉服;通常饭后半小时服用(尤其是消食方及含有刺激性中药饮片方),驱虫方、攻下方宜晨起空腹服用,补益方宜饭前半小时空腹服用,安神方宜睡前服用;或遵医嘱。


  饮食宜忌交代


  通常服用中药汤剂期间忌食生冷寒凉食物,忌油腻,忌辛辣,忌浓茶,忌海鲜鱼虾等。


【典籍记载】

  《中国药典》(2020版)收载。古代本草典籍中,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同作“五味子”药用,药材产区较多,且在基原物种方面记载不统一,《本草图经》记载“今有数种,大抵相近”,并未明确记载五味子种类。至明代,本草典籍中开始以“南产者……”“北产者……”来区分2种五味子,清代也多循此说,但未将二者区分成2种药材使用,因此关于2种五味子的资料信息记载始终相互交织,随着近代对南、北五味子药材研究的逐渐深入,2种药材间的差异不断明确。


  名称考证


  《尔雅》:“菋,荎蕏。五味也。”《神农本草经》记载:“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名医别录》曰:“一名会及,一名元及。”五味子得名之由,唐代《新修本草》记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明代本草对南五味子与五味子的记载增多,如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明确阐述了南五味子:“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本草蒙筌》也记载:“南北各有所长,藏留切勿相混”,自此,南五味子以“南产者”,北五味子以“北产者”作为区分,为明清众医家广泛认可。


  历代加工炮制


  五味子加工炮制相关的记载最早是在南北朝时期《雷公炮炙论》,整理本草中的加工炮制方法,除杂方式为拣去枝梗,干燥方式为晒干或阴干,干燥后针对所治病症选择捣碎或不捣碎的用法。炮制手段涉及炒制(微焙)、蜜炙(用蜜浸蒸)、酒炙(酒拌蒸用)及醋炙(以醋糊丸),其中以蜜炙的记载为最多。除使用加工炮制后的五味子入药外,也有采用鲜果加工入药的情况,如《本草衍义》(宋)记载:“方红熟时,采得蒸烂,研滤汁去子,熬成稀膏。”此种方法在本草典籍中也较为常见。


【化学成分】

  木脂素类(五味子甲素、乙素、醇甲、醇乙等)、萜类(β-爬虫脂烯、β-麝香烯、丁酸甲酯、丁酸乙酯、香柠檬醛等)、有机酸(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柠檬酸等)、多糖(五味子多糖)、其它(叶绿素、柠檬醛、甾醇、维生素E、维生 素C、树脂和单宁等)。


【药理毒理】

  五味子在使用中需注意临床道的不良反应,如个别病人服用五味子糖浆后出现过敏反应,故临床使用过程中应详细询问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者慎用。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主管中药师 单玲玲


  审稿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刘健


  五味子的性味归经推荐文章3:每天学习一味中药——五味子

  收涩药之敛肺涩肠药


  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病证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


  收涩药分类:可分为固表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三类。但某些药物具有多种功用,临床应用应全面考虑。


  第二节 敛肺涩肠药


  本类药物酸涩收敛,主入肺经或大肠经。分别具有敛肺止咳喘、涩肠止泻痢作用。前者主要用于肺虚喘咳,久治不愈或肺肾两虚,摄纳无权的虚喘证;后者用于大肠虚寒不能固摄或脾肾虚寒所致的久泻、久痢。


  本类药物治久咳虚喘者,如为肺虚,则加补肺益气药;如为肾虚,则加补肾纳气药同用。治久泻、久痢兼脾肾阳虚者,则配温补脾肾药;若兼气虚下陷者,则宜配补气升提药;若兼脾胃气虚者,则配补益脾胃药。


  本类药酸涩收敛。属敛肺止咳之品,对痰多壅肺所致的咳喘不宜用;属涩肠止泻之品,对泻痢初起,邪气方盛,或伤食腹泻者不宜用。


  :五味子,本品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主产于辽宁、吉林;后者习称“南五味子”。


  相关名字:北五味子、玄及、会及、五梅子、山花椒。


  产地: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性味归经:性温,味酸、甘。归肺经、心经、肾经。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属收涩药分类下的敛肺涩肠药。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毫米。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主治病证:


  1.久陔虚喘


  本品味酸收敛,甘温而润,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治肺虚久咳,可与黄苠、罂粟壳等同用;治肺肾两虚之喘咳,常与山茱萸、熟地黄、山药等药同用,如都气丸(《症因脉治》);本品长于敛肺止咳,配伍麻黄、细辛、干姜等,可用于寒饮咳喘证,如小青龙汤(《伤寒论》)。


  2.梦遗滑精,遗尿尿频


  本品甘温而涩,入肾经能补肾涩精止遗,为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及遗尿尿频之常用药。治滑精者,可与桑螵蛸、附子、龙骨等同用;治梦遗者,常与麦冬、山茱萸、熟地黄等同用,如麦味地黄丸(《医宗金鉴》)。


  3.久泻不止


  本品味酸涩性收敛,能涩肠止泻。治脾肾虚寒,久泻不止,《本事方》以之与吴茱萸同炒香研末,米汤送服;或与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同用,如四神丸(《内科摘要》)。


  4.自汗,盗汗


  本品五味俱全,以酸为主,善于敛肺止汗。治自汗、盗汗者,可与麻黄根、牡蛎等同用。


  5.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本品甘以益气,酸能生津,具有益气生津止渴之功。治热伤气阴,汗多口渴者,常与人参、麦冬同用,如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治阴虚内热,口渴多饮之消渴证,多与山药、知母、天花粉等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6.心悸失眠


  本品既能补益心肾,又能宁心安神。治阴血亏损,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之虚烦心悸、失眠多梦,常与麦冬、丹参、酸枣仁等同用,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用法用量:煎服,2~ 6g。


  临床运用:用量2~6克,煎汤内服;研末,每次1~3克;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煎水洗。用治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五味子的性味归经推荐文章4:一种“五味俱全”的中药, 既可敛肺益肾,又能宁心安神

  都说人生五味杂陈,其实在中药王国里也是一样的,比如乌梅酸、黄连苦、甘草甜、生姜辣、芒硝咸等,每一种中药都有它各自的味道,但其中有一味特别的中药,它本身就五味俱全,这味中药就是五味子,今天安安就带大家一起认识一下有趣的五味子吧!


  五味子的典故


  相传在长白山一带,一位名叫苦娃的年轻人孤身一人靠替员外家帮工为生,因受到员外剥削,常年劳作和毒打,苦娃有一天终于病倒了。员外见其命不久矣便将他扔到路边,他就这样在草丛中昏死过去。这时,一只喜鹊从远处飞来,把嘴里衔着的几粒种子撒在苦娃身边的草地上。苦娃苏醒后,见周围长出了一株株藤蔓、枝条上挂满一串串红里透黑散发着清香的果子。苦娃饿得难以忍受,见到果子喜出望外,便随手摘了一串塞进嘴里,只觉得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非常爽口。神奇的是在食用完这种果子后,他积劳成疾的身体顿时轻松了不少,本来已经回天乏术的病症竟被这野果子给治好了。从此,人们不管患了什么病,就会去寻找这种五味果来吃。因这种果子具有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人们就将它取名为五味子。


  五味子与南五味子


  五味子,又名五梅子、山花椒、玄及等,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中记载:“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自1963版起收录五味子,1977-1995年版将五味子与南五味子合并收录,2000年版开始将五味子与南五味子单独分列。


  五味子为木兰科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主产于东北三省,为东三宝之一。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果肉柔软,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种子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味酸、气微,种子破碎后气香、味辛、咸、微苦。


  南五味子为木兰科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陕西、湖北、山西等地。粒较小,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种子上。以色红、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泽者为佳。


  五味子的药用价值


  在中医理论中,五味子被视为一味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良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而益脾胃,五脏可养也。”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入肺、心、肾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等功效,常用于治疗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等症。


  《中国药典》把五味子与南五味子分开,但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还是完全一样的。实际上二者各有特点,在传统用药上存在一定差异。历代医家在临床应用中认为五味子为传统使用正品,除收敛固涩外,功偏补益心肾,而南五味子则偏敛肺止咳,入滋阴药当以五味子为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五味子今分南北,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药补必用北者乃良”。《本草蒙荃》: “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味最妙”。


  2020年版 《中国药典》收载含有五味子的成方制剂共有100 余个,如生脉饮、麦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等,涉及到的主要功效有的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通过配伍不同的药物而达到安神、清热、收涩、平肝、熄风、解表、利水、渗湿、理气、化痰止咳、温里、活血化瘀、止血、化湿等作用。


  五味子的现代研究


  五味子中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木脂素类、多糖以及有机酸类。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五味子可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疾病治疗。在中枢神经系统方面主要有保护脑组织、增强学习记忆能力、镇静安眠、抗衰老以及镇痛等作用。其中多种成分均具有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在消化系统方面主要为抗溃疡作用;在心血管系统方面主要有抗心肌缺血、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及降血压等作用。除此之外,还具有降血糖、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肝保护、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结语


  在日常生活中,五味子也被广泛应用于食疗和保健领域。人们常用五味子泡水饮用,以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同时,五味子还可以与其他食材搭配,制作出美味可口的药膳,如五味子炖鸡、五味子粥等。这些药膳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还达到了养生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五味子味酸涩为重,性收敛,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痰稠不利者均不宜使用。


  参考文献:


  1.杨钰潇,张明晓,白羽琦,等.南北五味子古今功效的考证[J]. 中国现代中药,2020,22(5):800-804.


  2. 刘宇灵,付赛,樊丽姣,等. 南北五味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差异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2):228-234.


  五味子的性味归经推荐文章5:滋补圣品、慈禧补品——五味子

  五味子,别名辽五味子、北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北五味子主产东北各省、


【性状特征】

  落叶木质藤本,除幼叶背面被柔毛及芽鳞具缘毛外余无毛;幼枝红褐色,老枝灰褐色,常起皱纹,片状剥落。叶膜质,宽椭圆形,卵形、倒卵形,宽倒卵形,或近圆形,长(3)5-10(14)厘米,宽(2)3-5(9)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部边缘具胼胝质的疏浅锯齿,近基部全缘;侧脉每边3-7条,网脉纤细不明显;叶柄长1-4厘米,两侧由于叶基下延成极狭的翅。雄花:花梗长5-25毫米,中部以下具狭卵形、长4-8毫米的苞片,花被片粉白色或粉红色,6-9片,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6-11毫米,宽2-5.5毫米,外面的较狭小;雄蕊长约2毫米,花药长约1.5毫米,无花丝或外3枚雄蕊具极短花丝,药隔凹入或稍凸出钝尖头;雄蕊仅5(6)枚,互相靠贴,直立排列于长约0.5毫米的柱状花托顶端,形成近倒卵圆形的雄蕊群;雌花:花梗长17-38毫米,花被片和雄花相似;雌蕊群近卵圆形,长2-4毫米,心皮17-40,子房卵圆形或卵状椭圆体形,柱头鸡冠状,下端下延成1-3毫米的附属体。聚合果长1.5-8.5厘米,聚合果柄长1.5-6.5厘米;小浆果红色,近球形或倒卵圆形,径6-8毫米,果皮具不明显腺点;种子1-2粒,肾形,长4-5毫米,宽2.5-3毫米,淡褐色,种皮光滑,种脐明显凹入成U形。花期5-7月,果期7-10月。


  醋五味子


【性味与归经】

  味酸、甘,性温,归肺、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

  滋补养颜、健脾益肺、安神补心。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研末;每次1-3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配伍应用】

  五味子 + 黄芪:


  五味子和黄芪都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二者搭配使用可以加强补脾益气的效果,适用于脾气虚弱、气虚乏力的人群。


  五味子 + 熟地黄:


  五味子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而熟地黄则具有滋养肾阴、补血的功效,二者结合使用可用于治疗肾阴亏损、血虚所引起的症状


  五味子 + 当归:


  五味子具有温补肺气的作用,而当归则具有活血养血的功效,二者结合可以起到补气养血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两亏的症状。


【古籍摘要】

  《衍义》


  五味子,《本经》言温,今食之多致虚热,小儿益甚。《药性论》以谓除热气,《日华子》又谓暖水脏,又曰除烦热。后学至此多惑。今既用主治肺虚寒,则更不取除烦热之说。补下药亦用之。入药生曝不去子。


  《注解伤寒论》


  《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


  《用药心法》


  (五味子)收肺气,补气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气,肺寒气逆,则以此药与干姜同用治之。


  《本草会编》


  五味治喘嗽,须分南北。生津液止渴,润肺,补肾,劳嗽,宜用北者;风寒在肺,宜用南者。


  《纲目》


  五味子,入补药熟用,入嗽药生用。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方剂举隅】

  朝药认子:果实为太阴人药;主要用于太阴人咳嗽,口渴多汗,心悸,失眠,多梦《朝药志》。


  五味子:实治肾虚腰痛,胃酸缺乏,早泄《图朝药》


  五味子膏(《医学入门》),用治梦遗虚脱。


  此方收录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用来给慈禧补身体和养心神的。本品性温,味甘酸,入肝、肾、肺、心诸经。历代医药学家认为有“养五脏,壮筋骨”等滋补强壮作用


  药物组成:五味子250g、蜂蜜适量


  五味子丸(《经验良方》),用治白浊及肾虚,两腰及背脊穿痛


  药物组成:五味子30克,白茯苓30克,车前子45克,巴戟30克,肉苁蓉60克,菟丝子90克。


  用于治疗滋阴补气,填精益髓。用于肾气不足,腰膝疼痛,记忆衰退,头晕耳鸣,四肢无力。


  五味子为著名中药,其果含有五味子素及维生素C、树脂、鞣质及少量糖类。有敛肺止咳、滋补涩精、止泻止汗之效。其叶、果实可提取芳香油。种仁含有脂肪油,榨油可作工业原料、润滑油。茎皮纤维柔韧,可供绳索。


  :广东省中山市西区医院 杜桂芳


  审稿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中山市西区医院 副主任药师 韩群英


  五味子的性味归经推荐搜索词:

  

  1.五味子的性味归经及功效

  

  2.五味子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

  

  3.五味子的性味归经与禁忌

  

本文标题:五味子的性味归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