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推荐文章1:关注患者安全 2025十大患者安全目标发布

  9月14日上午,依托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2024年首都国际医学大会-中国患者安全论坛在首钢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会上发布2025版《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明确十大患者安全目标。


  据了解,本届患者安全论坛响应2024年世界患者安全日主题“改善诊断,保障患者安全”,关注“人工智能+”视角下改善诊断策略与提升智能诊断技术的前沿趋势,致力于探讨科技驱动医疗创新的优秀实践案例,开拓患者安全工作的全新视角与先进方法。


  患者安全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亦是现代医学研究、医疗实践的前沿热点。为进一步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号召、推动社会各界增进对患者安全工作的认知与参与,在充分结合我国医疗卫生实践下,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毛群安发布了2025版《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共有十大患者安全目标,分别为:


  1.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2.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3.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4.加强有效沟通


  5.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6.预防和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7.加强孕产妇及新生儿安全


  8.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患者安全


  9.识别患者安全风险


  10.加强医学装备及医院信息安全管理


  据了解,2025版十大患者安全目标由来自18个省市的125位专家,包括医疗、护理、公共卫生、法律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结合当前我国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实际,遵循“实用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可实现性、可比性”的基本原则,进而最终确定。


  论坛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明朝教授代表中国医院协会发布《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行动计划框架(2023-2025)》。《框架》以第74届世界卫生大会(WHA)通过的《全球患者安全行动计划(2021-2030)》的总体框架为基础,结合我国医疗机构实情,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的指导下,按照“预防为主,系统优化、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进行确定。


  活动中,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姜辉主持发布2024年患者安全公益海,倡导安全文化、推动社会各界关注患者安全工作,共同提升患者安全水平。


  本次论坛还邀请了全国大型三甲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共话科技赋能患者安全体系建设。结合各家医院的优秀实践,探究医院智慧化建设对于防范与减少医疗错误的有效性,共同把握患者安全工作的重要抓手;在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下,着力消除医疗服务的“数字鸿沟”;在科技与文化协同的过程中,发挥新质生产力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次论坛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承办,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


  摄影/武辉 乔健


  文/北京青年记者 蒋若静


  编辑/谭卫平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推荐文章2:细说!2025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管理!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服务的复杂性日益增加,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面临的潜在风险也不断上升。从全球范围来看,每年都有大量因医疗差错、医院感染等问题导致患者安全受到威胁的案例。在我国,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也一直是医疗卫生领域的重点工作。


  2024年中国医院协会发布《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25版)》,旨在指导医院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按照患者安全目标,医院管理该怎么做?相关措施要做到位!


  2025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管理


  01、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目标阐述:确保在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杜绝因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医疗差错,实现患者身份识别准确率达到 100% 。


  问题分析: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引发的问题时有发生。例如在给药、输血、手术等关键操作中,若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可能导致错误用药、血型不匹配输血、错误手术部位等严重后果,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像曾有医院在手术时,因患者身份信息混淆,导致对错误的患者进行了手术,造成了严重的医疗事故。


  措施一:至少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住院号、出生日期等,在患者入院、转科、接受各项诊疗操作前,严格进行身份核对。


  措施二:全面推广使用腕带识别系统,确保腕带信息准确、清晰、完整,患者在院期间全程佩戴。


  措施三:引入信息化身份识别技术,如电子病历系统与身份识别设备的集成,实现快速、准确的身份验证。


  02、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目标阐述:通过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操作流程,显著降低用药错误和用血事故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用药与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问题分析:用药错误包括药物选择错误、剂量错误、给药途径错误等,可能导致患者治疗无效、病情加重甚至产生严重不良反应。例如,将儿童用药剂量错误地用于成人,或者给对某种药物过敏的患者使用该药物。用血安全方面,血型鉴定错误、血液污染、输血速度不当等问题都可能引发输血不良反应,如溶血反应、发热反应等,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用药安全措施:建立严格的医嘱审核制度,药师对医嘱进行全面审核,重点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剂量合理性、用药禁忌等,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规范药品采购、储存、领取和使用流程,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储存药品,确保药品质量。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用药安全培训,定期组织用药知识考核,提高用药安全意识和技能。


  用血安全措施:严格规范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操作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准确无误。加强对血液制品的质量监测和管理,从血液采集、运输、储存到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和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03、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目标阐述:从手术前的评估与准备、手术中的操作与协作、到手术后的护理与康复,全方位加强管理,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


  问题分析:手术前若对患者身体状况评估不全面,如未发现患者潜在的心肺功能问题,可能导致手术中出现意外;手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容易引发手术部位感染;手术后护理不到位,如伤口换药不及时、康复指导缺失,会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增加患者痛苦和住院时间。比如,某医院曾因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导致多名患者术后出现感染,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身心痛苦。


  术前管理措施:完善术前评估体系,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详细告知手术相关信息,包括手术风险、注意事项等,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做好手术器械、设备和药品的准备工作,确保手术所需物品齐全、功能正常。


  术中管理措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加强手术室感染控制。手术团队成员密切配合,确保手术操作规范、流畅,麻醉医生精准控制麻醉深度。建立手术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中出现的突发情况。


  术后管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04、加强有效沟通


  目标阐述: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包括医护人员之间、医护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沟通,确保信息准确、及时传递,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问题分析:医护人员之间沟通不畅,可能导致治疗方案执行不一致,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例如,医生下达的医嘱未能准确传达给护士,导致护士执行错误。医护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足,患者可能对治疗方案不理解、不配合,甚至产生医疗纠纷。如患者对手术风险不了解,术后出现并发症时就容易对医院产生误解。


  医护人员沟通措施:建立标准化的交接班制度,明确交接内容和流程,确保信息准确传递。定期组织医护人员沟通技巧培训,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利用信息化沟通平台,如即时通讯工具、医疗信息系统等,实现信息的快速共享。


  医患沟通措施:制定医患沟通规范,要求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主动、耐心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开展患者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疾病知识、治疗方案、康复注意事项等。建立患者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医疗服务。


  05、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目标阐述:建立完善的 “危急值” 告和处理机制,确保 “危急值” 能够及时、准确地被识别和处理,为患者的紧急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问题分析:若 “危急值” 未能及时告给临床医生,医生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患者可能错过最佳抢救时机。比如,患者的血钾严重异常,而检验结果未及时通知临床,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另外,临床医生接到 “危急值” 告后,若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同样会危及患者生命。


  措施一:明确“危急值”项目和范围,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和临床需求,制定适合本医院的“危急值”清单,并定期更新。


  措施二:建立“危急值”告流程,检验、检查科室一旦发现“危急值”,立即通过电话、信息系统等方式通知临床科室,确保告及时、准确。


  措施三:临床科室接到“危急值”告后,医生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在病历中详细记录处理过程和结果。


  措施四:定期对“危急值”告和处理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持续改进管理流程。


  06、预防和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目标阐述:通过加强感染防控措施,降低医院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患者创造安全的就医环境。


  问题分析:医院是各种病原体聚集的场所,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感染。医院环境清洁消毒不彻底,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合格,医护人员手卫生不规范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医院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例如,某医院曾因病房空气消毒不达标,引发呼吸道感染在患者之间传播。医院相关性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


  感染防控措施:加强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防控意识,定期组织考核。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配备充足的手卫生设施,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勤洗手。加强医院环境清洁消毒,定期对病房、手术室、医疗器械等进行消毒,确保消毒效果。规范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流程,确保医疗器械使用安全。


  抗菌药物管理措施: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和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行为。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


  07、加强孕产妇及新生儿安全


  目标阐述:从孕期保健、分娩过程到产后护理,以及新生儿的护理与救治,全面加强管理,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问题分析:孕产妇在孕期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若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会影响母婴健康。分娩过程中,如产程处理不当、助产技术不熟练,可能导致产妇大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严重后果。新生儿由于身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善,抵抗力弱,容易受到感染、喂养不当等问题的影响。例如,曾有新生儿因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导致脐部感染,引发败血症。


  孕产妇安全措施:完善孕产妇保健服务体系,加强孕期产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并发症。为孕产妇提供孕期营养、心理、运动等方面的指导,保障母婴健康。加强产科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急救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新生儿安全措施:建立新生儿护理规范,加强对新生儿的保暖、喂养、皮肤护理等。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和预防接种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疗新生儿疾病。加强新生儿病房的感染控制,确保病房环境安全。


  08、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患者安全


  目标阐述: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患者安全的认识和参与度,共同促进患者安全管理,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问题分析:患者及家属作为医疗服务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积极参与对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很多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参与患者安全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患者不按时服药、不遵守医嘱进行康复训练等,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同时,患者及家属若能及时发现医疗过程中的问题并反馈给医护人员,有助于避免医疗差错的发生。


  措施一:开展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播放视频等方式,向他们普及医疗知识、患者安全注意事项等。


  措施二:建立患者及家属参与医疗决策的机制,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充分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措施三:设立患者及家属意见箱、投诉电话等反馈渠道,鼓励他们对医疗服务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和反馈。


  09、识别患者安全风险


  目标阐述: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及时、准确地识别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问题分析:患者在医院可能面临多种安全风险,如跌倒、坠床、压疮、自杀等。不同患者的风险因素不同,如老年人、儿童、行动不便的患者容易发生跌倒;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出现压疮;患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的患者可能有自杀倾向。若不能及时识别这些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意外伤害。例如,某医院因未对老年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未采取防护措施,导致患者在病房内跌倒受伤。


  风险评估措施:建立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方式等因素,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制定风险评估量表,如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压疮风险评估量表等,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定期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预防措施。


  风险防范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为高跌倒风险患者提供防滑鞋、设置警示标识等。加强对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的安全管理,如病房卫生间、夜间等。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10、加强医学装备及医院信息安全管理


  目标阐述:保障医学装备的正常运行和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防止因设备故障和信息泄露给患者安全带来威胁。


  问题分析:医学装备是医疗服务的重要工具,若设备故障,可能影响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例如,CT机故障可能导致患者无法及时进行检查,延误病情诊断。医院信息系统存储着大量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医疗数据,一旦信息泄露,不仅侵犯患者隐私,还可能导致患者遭受不必要的麻烦,如个人信息被滥用、诈骗等。同时,信息系统的不稳定也可能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


  医学装备管理措施:


  建立医学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从采购、验收、使用、维护到废,进行全过程管理。定期对医学装备进行检测、校准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建立医学装备故障应急预案,及时处理设备故障,保障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


  医院信息安全管理措施: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采用防火墙、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等手段,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信息系统操作流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信息安全培训。定期进行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和漏洞扫描,及时发现和修复安全隐患。


  :医有数(转载仅作分享,版权归原所有。若有标注错误或,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推荐文章3:关注患者安全 2025十大患者安全目标发布

  9月14日上午,依托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2024年首都国际医学大会-中国患者安全论坛在首钢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会上发布2025版《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明确十大患者安全目标。


  据了解,本届患者安全论坛响应2024年世界患者安全日主题“改善诊断,保障患者安全”,关注“人工智能+”视角下改善诊断策略与提升智能诊断技术的前沿趋势,致力于探讨科技驱动医疗创新的优秀实践案例,开拓患者安全工作的全新视角与先进方法。


  患者安全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亦是现代医学研究、医疗实践的前沿热点。为进一步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号召、推动社会各界增进对患者安全工作的认知与参与,在充分结合我国医疗卫生实践下,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毛群安发布了2025版《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共有十大患者安全目标,分别为:


  1.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2.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3.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4.加强有效沟通


  5.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6.预防和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7.加强孕产妇及新生儿安全


  8.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患者安全


  9.识别患者安全风险


  10.加强医学装备及医院信息安全管理


  据了解,2025版十大患者安全目标由来自18个省市的125位专家,包括医疗、护理、公共卫生、法律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结合当前我国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实际,遵循“实用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可实现性、可比性”的基本原则,进而最终确定。


  论坛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明朝教授代表中国医院协会发布《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行动计划框架(2023-2025)》。《框架》以第74届世界卫生大会(WHA)通过的《全球患者安全行动计划(2021-2030)》的总体框架为基础,结合我国医疗机构实情,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的指导下,按照“预防为主,系统优化、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进行确定。


  活动中,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姜辉主持发布2024年患者安全公益海,倡导安全文化、推动社会各界关注患者安全工作,共同提升患者安全水平。


  本次论坛还邀请了全国大型三甲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共话科技赋能患者安全体系建设。结合各家医院的优秀实践,探究医院智慧化建设对于防范与减少医疗错误的有效性,共同把握患者安全工作的重要抓手;在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下,着力消除医疗服务的“数字鸿沟”;在科技与文化协同的过程中,发挥新质生产力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次论坛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承办,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


  摄影/武辉 乔健


  文/北京青年记者 蒋若静


  编辑/谭卫平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推荐文章4:发布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25版)》

  9月14日上午,中国医院协会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承办,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的2024年首都国际医学大会-中国患者安全论坛在首钢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


  本届患者安全论坛响应2024年世界患者安全日主题「改善诊断,保障患者安全」,发布《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25版)》。会议致力于探讨科技驱动医疗创新的优秀实践案例,开拓患者安全工作的全新视角与先进方法。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25年版)

  据了解,2025版十大患者安全目标由来自18个省市的125位专家,包括医疗、护理、公共卫生、法律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结合当前我国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实际,遵循“实用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可实现性、可比性”的基本原则,进而最终确定。


  论坛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明朝教授代表中国医院协会发布《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行动计划框架(2023-2025)》。《框架》以第74届世界卫生大会(WHA)通过的《全球患者安全行动计划(2021-2030)》的总体框架为基础,结合我国医疗机构实情,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的指导下,按照“预防为主,系统优化、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进行确定。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25版)


  ● 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 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 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 加强有效沟通


  ● 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 预防和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 加强孕产妇及新生儿安全


  ● 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患者安全维护


  ● 识别患者安全风险


  ● 加强医学装备及医院信息安全管理


患者安全的信息安全管理

  在当今医疗领域,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和服务的核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患者安全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患者安全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业务流程优化、智能监测与预警、以及危急值处理等。科进软件通过系列创新产品,为患者安全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全面而高效的解决方案。


  业务流程优化:科进软件通过精细化医务管理系统、医疗投诉纠纷管理系统等,优化了医院的业务流程,减少了人为错误和疏漏,从而提升了患者安全。例如,精细化医务管理系统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的手术授权分级管理方式,避免越级手术行为,确环节合规,降低了医疗事故的风险。


  实时智能监测:科进软件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预警平台,利用AI智能技术,实现了对医疗过程中潜在风险的实时监测。这一平台不仅提高了医院对不良事件的反应速度,还通过数据分析,帮助医院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为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良事件智能监测平台:科进软件首创将AI智能技术引入不良事件管理,实现了不良事件的主动监测和智能抓取。该平台功能全面、成熟度高,帮助医院实现了医疗安全的管控关口前移,加强了患者的就医安全。精细化医务管理系统: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方式,科进软件的精细化医务管理系统优化了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降低了医疗事故的风险,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危急值管理系统: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患者检查结果,一旦发现危急值,立即通过企业微信、钉钉、电脑弹窗发出警,确保医务人员能够第一时间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即时响应机制大大缩短了救治时间,降低了患者生命风险。

  患者安全的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科进软件作为中国医院协会理事会成员单位,也将秉承协会精神,用先进的产品和服务,为患者安全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全面而高效的解决方案,持续服务中国医院,致力于推动医疗机构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为提升医院整体运作效率和安全质量品质贡献力量。


世界患者安全日海分享

  活动中,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姜辉主持发布2024年患者安全公益海,倡导安全文化、推动社会各界关注患者安全工作,共同提升患者安全水平。


  :中国医院协会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推荐文章5:保障患者安全,中国医院协会发布2025十大患者安全目标

  :【人民日健康客户端】


  9月14日,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毛群安在首都国际医学大会-中国患者安全论坛上,发布了2025版《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倡导加强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保障患者安全。


  患者安全的十大目标是: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加强有效沟通、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预防和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加强孕产妇及新生儿安全、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患者安全、识别患者安全风险、加强医学装备及医院信息安全管理。


  当天,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中国医院协会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承办,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的2024年首都国际医学大会-中国患者安全论坛在首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毛群安。主办方图


  毛群安介绍,2025版十大患者安全目标由来自18个省市的125位专家(包括医疗、护理、公共卫生、法律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结合当前中国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实际,遵循“实用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可实现性、可比性”的基本原则,进而最终确定。


  会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明朝教授代表中国医院协会发布《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行动计划框架(2023-2025)》。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姜辉主持发布2024年患者安全公益海,倡导安全文化、推动社会各界关注患者安全工作,共同提升患者安全水平。


  本届患者安全论坛响应2024年世界患者安全日主题“改善诊断,保障患者安全”,关注“人工智能+”视角下改善诊断策略与提升智能诊断技术的前沿趋势,致力于探讨科技驱动医疗创新的优秀实践案例,开拓患者安全工作的全新视角与先进方法。


  责编:任璇


  主编:杨小明


  校对:王卓


  本文来自【人民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推荐搜索词:

  

  1.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25标准

  

  2.患者十大安全目标记忆方法

  

  3.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最新版

  

本文标题:患者十大安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