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虫的功效与作用推荐文章1:

  禾虫的功效与作用推荐文章2:

  禾虫的功效与作用推荐文章3:珠海斗门人工增殖禾虫有望满足市场需求

  在“中国禾虫之乡”广东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由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以下简称“河口所”)开展的禾虫人工繁育和生态滩涂增殖技术日渐成熟,据副所长崔阔鹏介绍,2019年,他们在莲洲镇福安村建立了50亩的禾虫人工种苗增殖示范点,经过一年的养护,今年秋季亩产能达到30斤以上,预计2021年亩产可达80斤以上。


  ▲ 禾虫


  据了解,禾虫,学名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在系统分类上属于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疣吻沙蚕属。由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水稻田中有大量禾虫生活,在早晚两造水稻孕穗扬花时性成熟,破土而出,俗称“禾虫”。禾虫又被称为水中的“冬虫夏草”,是河口区特有沙蚕种类,自然分布区域在我国长江口以南至越南北部的沿海河口区域。禾虫在珠三角、广西和越南等地一向被视作盘中佳肴,具有补脾胃、益气血、利水消肿的药用功效。《本草纲目拾遗》写道:“禾虫,闽、广、浙沿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


  禾虫对生长环境要求高


  崔阔鹏介绍,珠江三角洲河口区历来盛产禾虫,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次可捕捞成百上千斤禾虫。近年来因禾虫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自然种群资源衰退,自2009年以来,在禾虫传统产区珠海斗门、中山神湾等地大部分禾虫滩每年亩产仅20~50斤。2015年后,许多禾虫滩涂亩产小于1斤,好的禾虫滩涂亩产也仅为10斤左右,许多禾虫滩涂处于荒废状态。


  “禾虫对土质和水质的要求非常高,有污染的地方就没有禾虫。”崔阔鹏说,禾虫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高,稍有污染便不能存活,加之其生长特性和活动规律,使得其产量较少。生长期的禾虫又细又长,成熟后体长从15厘米缩短至5厘米左右,全身营养物质转化为生殖细胞,为繁殖做好准备。在农历八月十五后,受到初一、十五天文大潮、水的盐度变化等影响,成熟的禾虫会从土里钻出来,在水面进行繁殖活动。“完成繁殖后的禾虫就会死亡,新一代禾虫则在土壤里发育成长,从幼虫到成虫破土而出需要一年时间。”


  滩涂增殖示范效果明显


  河口所在2015年已研发成功禾虫人工繁育技术,经过2年的养殖试点,完善了禾虫高产养殖技术。2016年至2017年度,河口所在斗门镇南门村村民李社平的禾虫滩涂开展禾虫人工种苗增殖试点,仅2017年秋季就收获禾虫2200斤,平均亩产禾虫55斤,而2017年斗门镇南门村附近的禾虫滩涂亩产不足10斤,斗门莲洲镇、白蕉镇等地禾虫滩涂亩产不足1斤。2018年,河口所在南门村的禾虫增殖试点滩涂年平均亩产禾虫130斤。


  ▲ 科研人员观察禾虫生长情况


  2019年,河口所又在禾虫传统产区之一的莲洲镇福安村选择一处50亩荒废的禾虫滩涂,经过资源调查该处荒废禾虫滩涂自然禾虫较少,自2015年以后亩产不足1斤。2019年7月,河口所租赁该处滩涂,正式开展长达10年的禾虫增殖示范点建设。在完成基础设施条件改造,完善水闸、排水沟渠和临河护堤后,当年秋季便开展了多个批次的禾虫种苗人工增殖,累计投放禾虫种苗8亿尾以上,今年该处禾虫滩涂恢复禾虫种群密度,预计秋季亩产能达到30斤以上,2021年可达80斤以上。“经过一年的人工增殖,今年应该恢复一定的产出,预计到2021年秋天,能够形成出禾虫的高峰。”崔阔鹏说。


  开展禾虫产业化研究


  目前,河口所已经形成完整的禾虫繁育和滩涂人工增殖技术体系,可有效提高低产禾虫滩涂的产量。通过在禾虫传统产区,恢复荒废禾虫滩涂产量,建立禾虫养殖示范基地,利用禾虫人工繁育和生态增殖技术,显著提高禾虫滩涂产量,能够达到示范带动作用,恢复当地禾虫资源,从而为禾虫的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禾虫营养丰富,清香鲜美,广受食客欢迎。崔阔鹏表示,接下来,他们还将继续进行人工增殖,在禾虫繁育季节,开展禾虫人工种苗的投放工作,争取提高禾虫滩涂产量至100斤以上。与此同时,计划在禾虫滩涂开展海水稻共生种植实验,利用禾虫水稻的共生生物特性,提高禾虫品质,增加禾虫滩涂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滩涂环境增加水稻生产面积,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政策。此外,将继续开展禾虫营养价值研究,为避免禾虫滩涂大面积增产后,市场鲜食消费量有限影响禾虫价格,提前进行禾虫营养价值研究,为禾虫深加工产品做技术储备。


  :海洋与渔业


  记者:吕华当、金亚平 图:受访者提供


  禾虫的功效与作用推荐文章4:

  禾虫的功效与作用推荐文章5:广东的朋友回避一下,给北方的朋友科普下禾虫

  禾虫,学名疣吻沙蚕,因其喜居于稻田中、出产季节集中在禾苗抽穗扬花的季节,故在广东、广西俗称为“禾虫”。《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禾虫,闽、广、浙沿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禾虫富含钙、磷、铁、锌、硒等元素,可为人体补充多种元素;含有碘酸、纤溶酸、胶原酶等,可防治高血压、动脉硬化;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和羟氨酸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癌、美容养颜、抗衰老等功能;禾虫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禾虫有保健功效、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受到食客追捧,广东人民对禾虫有特别的偏好。


  禾虫


  1.禾虫简介


  禾虫主要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河口区以及东南亚一带。在粤、桂、闽三省和上海、南京一带,渔民常大量捕捞并出售其性成熟的异沙蚕体,供人们食用或作钓饵。禾虫又被称为水中的“冬虫夏草”,在珠三角地区一向被视作盘中佳肴,不少地方一直有食用及护养禾虫的传统。


  禾虫主要栖身于咸淡水之交的稻田表土层里,栖息地较为独特、范围狭窄,近年来由于滩涂湿地破坏、围海围滩养殖、防浪防汛工程等导致其栖息地(稻田或草滩)锐减;禾虫生长的季节性很强,以广东为例,禾虫每年只有在农历的三月、四月和八月的初一、十五大潮时才出来(业界称为出造),俗称“一年两造”;再加之水域污染、农药、无节制捕捞等因素影响,禾虫自然资源逐年枯竭。


  2.形态特征


  体细长稍扁,长40~80毫米,宽约5毫米,全体有60多个体节。前端背面到口腔基部绿褐色,后面稍带红色,背中央浅红色。头略呈六角形,有大眼2对。头部腹面中央有口,有触须4对,触角和触手各2个。吻分前后两部,每部又分3小区,吻无小齿,而有软突起;体中部的疣足,背须有大基叶,腹须同长,基叶不显,背肢较小,其腹侧有一舌状叶,刚毛多而长,大多成桨状,肛节有小肛须1对。


  成虫


  表1 禾虫生物学特性


  中文学名


  疣吻沙蚕


  拉丁学名


  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


  别 称


  禾虫、流蜞


  分类地位


  动物界、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疣吻沙蚕


  分布区域


  广东、广西、福建、浙江


  3.种群分布


  栖于沿海、河口或稻田中。广泛分布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沿海、河口或稻田中。在东南亚和中国广东、广西、福建等地都有分布。


  禾虫可以做成各种美食哦,详细下回分解。


  禾虫的功效与作用推荐搜索词:

  

  1.禾虫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2.禾虫的功效与作用图片

  

  3.禾虫的功效与作用、烹饪方法和营养价值

  

本文标题:禾虫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