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叫什么之年
五十岁叫什么之年推荐文章1:五十岁算老年还是中年?
50岁是个很特殊的年龄,人到了这个年龄,身体将走向衰老,体力和精神都会大不如前,身体素质会逐渐下降,50岁是古人口中的知天命之年,到了50岁,心态较以往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会逐渐懂得“天命”,心态会变得更加的平和,不会再强求什么。50岁也是个较为尴尬的年龄,说老也不算很老,说年轻也完全算不上年轻,那么五十岁到底算老年人还是中年人?老年是指多少岁?不妨来了解下。
50岁,到底算老年还是中年?老年是指多少岁?
从年龄的角度来看,50岁只能算中年人,不能算老年人。我国人均寿命是77岁,退休年龄是55岁,50岁还不到退休年龄,不能算老,算是中年人。不止是我国,世卫组织曾对年龄进行过划分,它的划分标准是45岁以下是青年人,45岁—59岁是中年人,60岁—74岁是年轻老年人,75岁以上是真正的老年人。从年龄的角度来看,50岁不能算老,老年是指60岁以上的人。
其实除了年龄,还有一种标准,是看心理年龄,认为一个人老不老,不能光看年龄,还要看心态。人老了,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心态会变差,对所有事物会逐渐失去兴趣。假如你的心态很好,对这个世界还充满了好奇心,看到新鲜事物还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很乐观很积极,不认为老,心态很好的话,若是这种心态,无论你是50岁还是60岁,都不算老。倘若你心态很差,认为自己老了,对这个世界也没有好奇心了,看什么都感觉幼稚、无聊,认为什么都无所谓,看什么都可有可无,心态很消极,若有这种心态,哪怕你还没有到50岁,说明你的心理已经老了,身体会跟着心理很快变老。
从身体机能和年龄的角度来看,五十岁还不算老年人,还属于中年的范畴,但是人到了50岁,身体机能会逐渐的下滑,身体会容易出问题,这个年纪是高血压等问题的高发期,若不注意保养,健康会大受影响,寿命也会受到波及。50岁后是养生养寿的关键期,在保养身体这件事上不能含糊。
50岁后,怎么保养身体呢?首先一定把摆正心态,不要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做什么都不行,明明还没老,就倚老卖老,心态变得很消极,也不能因为生活困难就每天为生活发愁。50岁是人生另一个阶段的新开启,要树立良好的心态,遇到难事要摆正心态,正确看待自己的年龄,心态好,身体会更好。
过了50岁,饮食上也要多注意,不能像年轻的时候一样饮食无度了。50岁后是心脑血管问题的高发期,为了预防此问题的发生,饮食要有节制,不能经常大鱼大肉,饮食要清淡,每顿饭吃七分饱。饮食还要合理搭配,多吃粗粮,多吃鱼肉、鸡肉等白肉、每顿饭都要吃点蔬菜,每天适量的吃点水果,均衡的摄入营养,可以帮助延缓身体机能的衰退,有助于延年益寿。
50岁后关节会适量的进行运动,不能不运动,也不能过量运动,不运动会加速衰老,而过量运动则对关节不利。对于50岁后的人来说,每天运动时间最好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可以选择慢跑、快走、太极等较为舒缓的作用,长期坚持,可以延缓衰老,有助于养寿。
50岁还不算老,但是也不年轻了,步入50岁,意味着进入了养寿的关键时期,平常要注意保养身体,养护好身体,身体才会更健康和易长寿。
五十岁叫什么之年推荐文章2:五十岁算老人吗?心理学家的答案很肯定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50岁已年过半百,应是知天命之年。不过,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医疗水平的进步,人们的平均寿命比起以往来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的法定退休年龄也往后延至50岁或55岁。大多数人更愿意将50岁看作是中年晚期。
但就个体而言,因为每个人生活的方式不同,子代遗传基因不同,后期个人生活态度不同,个体间衰老的速度也会不一样。
同样是50岁,有些人可能看起来精神焕发,身强体健,还在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追逐自己的梦想。
而有的人可能行动缓慢,身虚体弱,开始步入老年生活。
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50岁到底算不算是老年人呢?
获得“完善感”——老年期主要任务
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心理发展观中指出:“老年期”年龄阶段是50岁以后直到死亡的这个时期,这段时期也可以叫做成年晚期。
这个年龄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感”的获得。在这个阶段需要有厌倦感和绝望感,在体验个人智慧和人生价值实现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
Ericsson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环境和自我相互作用并且不断整合的过程。
知命之年后,我们更关注自身内在情况,去浮躁更加沉稳,会去体会人生的本质价值。
要是没有“完善感”,那当我们在回忆自己经历过的大半生时,会感到失败,充满遗憾,甚至会感到厌倦和失望,这使得我们更容易害怕死亡。
“毕生发展观”与“老年丧失观”
人类是从哪个年龄段开始衰老的,这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一直存在争议。
在这之中有两种观点:“毕生发展观”与“老年丧失观”。
持毕生发展观的学者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贯穿一生的,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停止,所以即便是老年,人的心理也会受自身经历、历史事件、社会文化等的影响不而发展。
因此,在他们看来50岁并不代表着止步不前,而是还有并且一直有发展空间。他们也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去追求热爱的生活,而不是看着时间的流逝,等待最终命运的审判。
相比而言,持老年丧失观的学者则与其相反。他们认为心理的发展是不可逆的是单向前进的。50岁之后属于中老年时期,由于年龄的增长,人的心理状态也会随之不断衰退和老化。
老年心理学(Geriatric Psychology)
老年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上的分支,主要研究的是老年人心理的变化规律,又被称老化心理学。
老化是人类的一种返归——这是霍尔在《衰老》一书中经典论述。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学者们开始关注老年人心理状况,大量的新观点新研究被提出,老年人的心理研究进入了井喷式阶段,在此基础上老年心理学体系构建起来了。
如今看来,学者们对于老年的定义还是不够清晰偏模糊的。50岁的人是否是老人,也要因人而异。
经常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拥有稳定的社交关系就能有效的延缓衰老,甚至可以降低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率。想想这样的人即便到了50岁,依旧活力满满,乐于接受新事物,在我们看来也算不上老年人。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那就是心态。
许多人年过半百后,会总觉得没有价值,自己无用,担心未来,整日愁眉苦脸,觉得不再年轻。
这样的心态会使人不安,甚至焦虑抑郁,加速衰老的进程。
怎样延缓衰老?
就像“安慰剂”效应对人的作用一样,毫无根据的担忧,负性思维会深深地影响我们的心理,我们会更加切实的感觉自己年老体衰,平日生活行动上也会逐渐体现出来。用消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也会以消极的姿态呈现出来。
此外,我们会一直强调压力过大对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很多人会觉得生活压力大是导致衰老的根本原因之一。其实并非如此。
看看日本我们就知道,日本人是人均寿命达到81岁,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稳居第一。
同时日本也是加班最疯狂,生活压力很大的国家。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呢? 日本人对此的解释是——Ikigai。
Ikigai——就是从事你擅长的事,做你热爱的事,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长寿的秘诀不是逃避压力而是接纳压力,给压力以积极的意义,压力也可以成为动力之一。
《如何延缓衰老》是BBC的纪录片,其中身为外科医生的主人公,认为延缓衰老的关键在于:
注意抗糖化的摄入,也就是减少淀粉摄入,戒糖。同时多吃颜色鲜艳的食物,带有苦味的食物和富含脂肪的鱼类。物理上注意防晒。
综上所述,延缓衰老的关键在于调整自我状态,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保持社交,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而不是用毫无根据的担忧和焦虑填满生活。
不要因为自己50岁了就觉得自己老态龙钟了,毕竟生活状态是由环境、心理和生理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的。
切记不要出现“人未老、心已老”的状态。
- The End -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enile》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五十岁叫什么之年推荐文章3:50岁算老人吗?心理学家的答案很肯定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古人看来,50岁已是年逾半百,因此50岁也被称作“知命之年、大衍之年”。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均寿命有了显著提高,法定退休年纪也延迟到了50或55岁,很多人将50岁看作中年晚期。
并且,由于个人生活方式、态度等因素,衰老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有的人来说,50岁正是精神焕发的阶段、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而有的人则身体虚弱,已经进入老年的生活状态。那么,从心理学角度看,50岁究竟算老人吗?
老年期主要任务:获得“完善感”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在其心理发展观中,将50岁以后直到死亡的这个年龄段称为“老年期”,也叫做成年晚期。这个年龄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和厌倦感,体验着个人智慧与人生价值的实现,形成自我的人生哲学。
如果没有这种感觉,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将会是失败的、充满遗憾的,还会感到厌倦和失望,并容易恐惧死亡。并且,Ericsson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整合的过程。在50岁以后,人们会更关注自己的内心,去掉浮躁感,体会人生的本质价值。
“老年丧失观”与“毕生发展观”
在发展心理学中,对于人类真正开始衰老的年龄段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老年丧失观”与“毕生发展观”两种观点。持老年丧失观的学者认为,50岁以后的中老年时期,人的心理状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老化和衰退,因为心理的发展是单向前进、不可逆转的。
而毕生发展观则与之对立,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贯穿一生的,即便是在中老年时期,人的心理也会受到社会文化、自身经历、历史事件的影响而不断发展。所以,他们认为50岁的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去追求自己喜爱的事,而不是将时间倒数,等待命运的审判。
老年心理学(Geriatric Psychology)
老年心理学又称老化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上的分支,主要研究老年人心理变化规律。比较早期的研究当属霍尔在《衰老》一书中的经典论述:老化是人类的一种返归。上个世纪70、80年代,老年人心理研究进入井喷阶段,大量的新研究、新观点被提出,老年心理学体系得以构建。
目前看来,学界对于老年的定义仍然是偏模糊的,50岁算不算老人要因人而异。例如,有学者发现,经常参与户外锻炼和运动、保持交际和规律的作息,能有效帮助减缓衰老的进程,甚至能减轻老年痴呆的发病率。这些人即便到了50岁,也是充满活力的,所以根本算不上老年人。
另外,心态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进入50岁之后,整日愁眉苦脸,感伤消逝的时光,担忧未来,这种心态很容易让他们陷入焦虑与不安当中,甚至加速衰老。
如何延缓衰老?
正如“安慰剂”效应对人的影响,无根据的担忧会深入他们的内心,使得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年老体衰,进而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消极悲欢的态度应对周围的事物,导致事情真的发展到了他们所担心的样子。
另一方面,我们总是会夸大压力对人的影响,在很多人看来,生活压力大是衰老的根本原因,其实不然。日本是全世界加班最疯狂的国家,却也是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人均寿命81岁,稳居世界第一),原因是什么呢?日本人将其称为——ikigai
也就是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从事你所擅长的,做你所热爱的,这便是ikigai,很多时候,长寿的秘诀不在于避免压力而在于接纳压力,将压力赋予积极意义。BBC曾有一部很火的纪录片《如何延缓衰老》,主人公是一名外科医生,她认为延缓衰老的关键在于:
注意防晒,抗糖化(减少淀粉的摄入,戒糖),吃颜色鲜艳的食物、富含脂肪的鱼类、带有苦味的食物。
综上所述,如果你想要延缓衰老,首先要调整自我心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让内心的担忧焦虑占据自己生活的全部,避免“人未老、心已老”。毕竟人的生活状态是由生理、心理与环境共同决定的,没有必要因为到了50岁就觉得自己老态龙钟了。
- The End -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老年心理学》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五十岁叫什么之年推荐文章4:人过五十才知道,生死是一场归途
01
人生一世,上半场拼命,下半场惜命。
看似漫长的岁月,其实只是生死之间而已。对于快乐的人来说,生有何欢,死又何惧;对于悲观的人来说,苟且偷生,生不如死。
有道是,五十知天命。知道生死,是必然的,就像远行的人,回来也是必然的。
02
父母过世了,人生就要直面生死了。
《百年孤独》里说:“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 你和死亡好像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
小时候,有几次陪着大人们去送葬。祖母、祖父、二祖父......他们陆续离开,我走在送葬的队伍之中。从家门口,一直走到半山腰。
虽然,我和大人一样,披麻戴孝,但是我不像大人那么悲伤。有时候,还会和表兄妹一起嬉戏,就在棺材边上。
棺材里的人,和我很近,但是我觉得,他们只是睡着了。
当我长大了,看到父母苟延残喘的样子,心里“咯噔”一下,慌神了。真的好担心,父母会离开,我会失去最好的依靠。
父亲过世的那天,天空万里无云。
前一天晚上,父亲还在和大哥喝酒,第二天早晨就不行了。父亲突发脑溢血,连送医院都来不及了。
当我火急火燎地赶到父亲身边的时候,泪如雨下。为什么父亲连一句话都没有说,就匆匆离开?为什么父亲临走前,还种了一块地,秧苗已经绿了,但是他却看不到稻谷黄了。
《韩诗外传》里有一个小故事:一个叫皋鱼的人,外出多年,回到家,发现父母过世了,儿时的记忆找不到了,嚎啕大哭。
皋鱼说:“我这一生,最大的过失,就是父母过世了,才发现自己不孝......”
孔子把皋鱼的话,告诉了弟子,然后有几个弟子回家去了。因为他们的父母年岁已高,见一面少一面,最好不要分别。
五十岁之后,我们的父母在话,七八十岁了。更普遍的情况是,父母已经永远离开了——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母过世了,接下来的安排,就是自己要直接面对生死。
我们就是挡在儿女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只要还活着,就能为儿女挡住一些风雨,让他们活得幸福一些。
03
善良的人过世了,就是获得重生。
春秋时的某一天,孔子和弟子们闲聊。
孔子说:“古人把死人叫做‘归人’,相对应的,活着的人就叫做‘行人’。一直在外面行走,而不回家的人,是抛弃家庭的人。一直抛弃家庭的人,是放荡的人。”
子贡听了很多的道理,有点厌倦了。
孔子说:“人活着,就不要谈休息。”
子贡忽然感慨:“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意思是说,君子过世了,叫做休息,小人过世了,叫做埋葬。
穿越时空,我们还听到了诗人臧克家的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写诗的时候,想起了鲁迅先生。虽然,鲁迅已经过世多年,但是他的精神依旧活着,引领着我们勇往直前,一直走到光明的地方去。
不难发现,直到今天,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我们还在津津乐道,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我们还耳熟能详——这就是生死的真谛所在。
活着,就要为社会贡献什么,要为别人做点什么。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感动的画面,也有了很多感动的人物。
比方说,靠蹬三轮赚钱,帮助穷困学生的白方礼老人;想尽办法帮助别人的雷锋......
当我们五十岁的时候,接受了太多的“精神洗礼”,因此,我们对于生死,已经领悟了什么。
坚持做一个好人,人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04
普通人过世了,一切都放下了。
当然,大部分的人,都是默默无闻的人。那么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有句话说得好:“人死如灯灭。”
所有的烦恼、痛苦、喜悦、悲哀、惊讶、金钱、豪车房子、恩怨,都会随着死去的时刻,灰飞烟灭。
因此,在死之前,把所有的恩怨都化解,不留给下一代;对于钱财,都要看淡,无所谓富有,无所谓贫穷。珍惜当下的每一分钟,日子就会现世安好。
孔子在泰山的时候,遇到一个叫荣启期的老人,穷困,却很快乐。
荣启期说:“人是万物中的一员,但人却更高贵;男尊女卑,作为男人,更加幸福;我已经活了九十多岁,够了。之后,我就是静待人生的终点。”
孔子豁然开朗,说:“自宽者也。”
做人啊,活着是时候,承受了再多的苦,受了再多的气,到了快死的时候,一定要安慰自己。
五十岁之后,慢慢退出职场,回归家庭;从强壮到弱小,从远方到家乡,从繁华到简单。如果你还拼命折腾,说明你内心有欲望,什么都放不下。
如庄子所言:“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因为没有什么出息,也不奢望能名垂千古,因此我们真正活成了“自己”。美或者不美,好或者不好,都是自己说了算的。
05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坐上了开往坟墓的列车。
五十岁的似乎,列车已经驶过了中点。接下来,每一个站点,都有同龄人下车,一挥手,再也不见。
人活着,本就是来搭车看风景的,你又何必战战兢兢,又何必纠缠不清。
生死未卜,你若安好,就是晴天。
: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于网络。
五十岁叫什么之年推荐文章5:50岁60岁70岁80岁90岁100岁是什么意思?涨知识了
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仪式感的国家,古代对于年龄的称谓非常多,每隔十年会有一个相对应的称谓,许多人不知道50岁60岁70岁80岁90岁100岁分别被称为什么,其实这几个年龄段的称谓一般人都会比较陌生,不过不要紧,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1、50岁:天命之年
2、60岁:花甲之年
3、70岁:古稀之年
4、80岁:耄耋之年
5、90岁:鲐背之年
6、100岁:期颐之年
一、天命之年
天命之年指到了五十岁的中老年人,天命的由来是孔子所说的一句话里,他形容自己五十岁而知天命,这里的知天命并不是听天由命的意思,而是尽全力做事,事情的最后结果就看天意了。这个年龄段的人做事情虽然还是全力以赴,但是他们只看重过程,而不看重结果。
二、花甲之年
花甲之年就是六十岁,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也可以叫做花甲之年,这里的花甲并不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所吃的花甲,而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一个甲子是六十年,而花的意思是干支的一个名号,没有特别的实际意义,所以一个花甲就指六十岁,还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三、古稀之年
这句话源自杜甫的一首诗《江曲二首》里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人的一生到了七十岁是非常稀有的事情,因为古代的医学水平不是特别发达,许多疑难杂症很难处理,所以许多人都活不到七十岁,不过放到现在来看活到七十岁的比比皆是,这也归功于医学科技的发达。
四、耄耋之年
八十岁至九十岁的人就成为老人,古代的时候医学水平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能过到这个年龄段的人已经是非常稀有了,所以这个年龄段的人在当时真的是非常老了,但从这两个字的组成就能知道,是形容人十分苍老的意思,而它的意思是如同我们所想,指年龄非常大的人。
五、鲐背之年
鲐背就是指的九十岁的老年人,因为人到了九十岁,身上的皮肤已经不像年轻时那么紧致,松松垮垮的,还会出现褶皱。有一种叫做鲐鱼的鱼,它的背部就非常像老年人背上的褶皱,也因此,这个年龄段的老人也被称为鲐背,这个词也被用来形容年纪非常大的人
六、期颐之年
这是出自《礼记》中的一句:“百年曰期,颐”。意思是说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所以后人就用“期颐”指代百岁老人了。
五十岁叫什么之年推荐搜索词:
1.六十岁叫什么之年
2.四十岁叫什么之年
3.七十岁叫什么之年
本文标题:五十岁叫什么之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