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什么山而小天下
登什么山而小天下推荐文章1:「旅游札记」登泰山,小天下,生荡胸层云,揽岱宗雄姿
文:东方雨
江南的三月应该是山花烂漫的时节,但居于北方的泰山却依然享受不到春天的温暖,时令虽已过了春分,但多个时候,时不时的从西伯利亚刮来点冷风,着实让咋暖还寒的气候有些飘忽不定,那些爱旅游的人们出行前免不了多增加了些装备。
泰安的三月感觉上有些寒冷,但气息中却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路边的小草偷偷钻出来,散发着青春的活力;迎春花早已开放,在料峭的春风中争奇斗艳;细细的柳枝像淑女的长发柔柔的垂下来,挂满嫩嫩的绿叶,在微风中飘逸,此情此景,正应了那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
月末有暇,几位好友相约去泰山自驾游,我欣然而往。此前,我曾多次登过泰山,但每次都是乘车至中天门,然后再徒步攀登到山顶。这次大家事先商定好了步行上山,想多游览一些风景和名胜,亲身体验一下泰山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乃五岳之尊,历史上曾因众多帝王莅临封禅而威名远播。远远望去山势挺拔雄伟,巍峨俊秀,山上苍松翠柏,茂密如黛,给亲临山下的朝拜者们以跃跃欲试的冲动。
登泰山主要有两条线路,天外村和红门。以前每次来我都是选择天外村,既然这次是徒步登山,自然选择红门这条线了。这条旅游线路不但距离近,而且沿途风景优美,更有许多古迹和石刻值得欣赏玩味。
红门位于泰山的山脚下,因“红门石”而得名,是进山的第一道门,习惯上看作是登山的起始点。这里有一组建筑群,由一门(一天门)、两坊(孔子登临处坊、天阶坊)、一宫(红门宫)组成。门楣和立石上镌刻着“第一山、登山必自、天下奇观、孔子登临处”等名人名言,更不乏帝王将相的题字摹刻。
从红门进山,我们慢慢前行。山路虽然都修饰过了,但大多保留了原始的痕迹,给人的感觉好似饱经风霜,历经沧桑。铺路的乱石早已被游人磨擦的光滑透亮,闪烁着熠熠光芒;后砌的石阶十分齐整,却也磨蹭得平滑得很,让人走起路来不得不格外小心谨慎。走在山道上,头顶苍松蔽日,路边怪石嶙峋。上山、下山的人群络绎不绝,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各色人等熙来攘往,川流不息,其中不乏求仙问卜的善男信女们……
从红门到中天门约5.5公里,几乎全为盘路。上午九点我们进的山,既然是徒步,自然着急不得,采取的方式是慢悠悠的走,随心所欲的看,遇到好风景就停下来细细品味一番。许是气温的缘故吧,山坡上的怪石间、林荫处尚留有薄薄残雪,给热闹的山林凭添了一份别致。
万仙楼是上山的第一道关隘。该楼为明朝创建,门楼呈跨道式,建设得宏伟气派,十分壮观;相传是泰山群仙聚会、讲经议事的地方。过了万仙楼,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曲曲折折的。我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谈论着泰山的历史传闻,沿途找寻些名胜古迹。斗母宫又是一组宏大建筑群,据说在清康熙初年,举办过祀北斗众星之母盛会,遂名斗姥宫(又称妙院)。宫内殿阁亭廊数十间,座落在三进院落之中,布局疏密得宜,建筑深秀庄严。东有“听泉山房”,可观“三潭叠瀑”;西有古槐伏地,如若卧龙翘首。身置此处,目睹重峦深涧,红墙碧瓦,苍松古柏,飞瀑清泉,伴随着古刹钟声,不觉雅趣动人,流连忘返。
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的东北方,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我们经漱玉桥,过高山流水亭来到石坪。石坪有一巨大缓坡,面积三千多平米,刻有隶书《金刚经》;经刻历经千年风雨剥蚀,早已残缺过半,虽然年月和刻者尚无定论,但其书法与内涵却令观赏者叹为观止。
我们继续攀登,不久到达壶天阁。壶天阁是上山的第二道关,也是跨道而建的城门楼式建筑,取名出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门洞上方镶嵌 “壶天阁” 石匾,为乾隆爷所题。
越过壶天阁,即达中天门(二天门)。中天门是一个十分宽敞的地方,也是登山的东、西两路的交汇点;到达中天门,登顶即为半程了。此处建筑颇多:北面立有两柱单门式石坊,上书“中天门”;坊北为黑虎神庙,庙内塑财神赵公明元帅执鞭跨虎;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由于这里是两路登山的交汇点,所以人脉旺盛,游人如织:有歇息的、有打尖的、有转乘索道的,也有换成汽车的……
中天门岭峻谷阔,楼阁簇拥。立于洞前,回首遥望,可见岭峻谷幽,景色壮美。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蜿蜒逶迤,陡峭狭长,使人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再伫立坊下,北瞻巍巍岱山,群峰拱立,林茂泉飞,缆车凌空,更使人疲意顿消、信心倍增。
看看时间,已是午后一点。我们觅了一处茶座,要了一壶热茶和一碗拉面,拿出随身携带的各种点心和水果,就此解决一下饥渴。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大家酒足饭饱,体力也得到了暂时恢复。
两点钟,我们开始了新的攀登。按照路标的指示,我们一步步向高处走,感觉石阶要比先前的陡而直了些,步履也变得沉重起来。虽然我们信心十足,但已没有出发时的轻快了。我们放慢了脚步,互相鼓励着前进。路过小摊,每人购买了一根竹杖,算是增加了依靠。随着上山的人流我们奋勇攀登,每个人脸上虽然表现着踌躇满志的样子,但对景色的欣赏已没有刚才的迫切了。我们过云步桥,在五松亭下合影留念;我们留恋五大夫松和望人松,探寻前人的历史足迹;我们盘桓对松亭和朝阳洞,找寻现存的珍贵遗迹……停顿的间隙,我回首凝视,身后人头攒动,摩肩擦踵;我举头仰望,十八盘高挂云天,直通云端。稍稍歇息,我们又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向山顶进发。
十八盘是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泰山盘路中最为险要的路段。石阶陡而直,如梯子状。人在其间,如若登天。此处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十八盘是登山山路中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程,那情景看上去就令人望而生畏;加上路边的山涧更是深不可测,胆小的人往往会头晕目眩,不敢偷觑。泰山十八盘共有1827级石阶,登山者必须耗费很大的气力和时间,才能得以征服;泰山自古就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传说,很多人至此常常会望而却步。我们抓着护栏步步攀登,由于路窄人多,不免前簇后拥,有时难免会侧着身子前行。人群中有很多皓首年长的老人,看上去他们个个精神矍铄,步履坚定。有位老婆婆,年纪大约七十多岁了,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走几步,歇一歇,但依然不甘落后地向上攀登。我想去搀扶她,而她却固执地说自己行,想来大凡朝拜者都具有非凡的虔诚和忍耐力,否则就啥也不会灵验了。
到达升仙坊,已是下午三点多,南天门已是近在咫尺。升仙坊是紧十八盘的起点,为两柱单门式石坊,额题楷书“升仙坊”。此处山势陡峻,悬崖峭壁,上临岱顶,似有飘然升仙之意境。游人至此,每每浮想联翩。回视山下,常有腾身云霄之感;举首仰望,南天门近在眼前。
南天门(三天门)是盘道尽端,也是登顶门户,古称“天门关”。元朝时由布山道士创建,明清多次重修,建国后又两次翻修,现保持清代建筑风格。南天门坐落于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由山下仰视,犹如天上宫阙。内有小院,楼宇飞檐斗拱,高大宏伟,正殿为关帝庙,祀东岳大帝像。东、西配殿供女神像。
出了南天门,折而东北。我们拾阶而上,穿过高大壮观的石坊——天街,算是真正进入“仙境”了。我们徜徉天街,在阳光的沐浴下,闲庭信步;清风徐来,轻拂面颊;我们倚栏俯瞰,但见云海翻腾,风起云涌,群山若隐若现,真正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气魄。
继续向东,攀过一段陡立石阶,就到达了著名的碧霞祠。碧霞祠是泰山香火最旺盛的地方,殿内供奉着道教女神——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又俗称泰山奶奶(或泰山娘娘、泰山圣母),传说是东岳大帝之女,民间说她能福佑众生,灵应九州,特别保护妇女儿童,且有求必应。现在每年有逾百万的香客来此登山朝拜、求仙祈福。碧霞祠建于宋,原名昭真祠,金称昭真观,明改名碧霞灵应宫,清改称碧霞祠。碧霞祠大殿高大气派,蔚为壮观。檐下高悬雍正帝“赞化东皇”,乾隆帝“福绥海宇”巨匾。大殿内雕梁画栋,金光璀璨。碧霞元君贴金坐像,凤冠霞帔,慈颜安详。座前香火缭绕,“梵音”袅袅;香客们顶礼膜拜,虔诚备至。
步出碧霞祠,向东不远即是日观峰。日观峰是泰山观日出的最佳去处。如若晴天,定能看到壮观的日出。但是若要看日出,须在夜间登临,四点钟左右达到这里,静心等待。据说每年的五一和十一看到日出的机会最多。峰顶有迎旭亭,与三十多米的观日长廊相衔接。峰崖处斜立一块观海巨石,如若登临其上可尽欣赏旭日东升之壮丽美景。可惜事先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打算,所以也就欣赏不到日出的景象了。
下了日观峰,我们向泰山的最高处泰山极顶——玉皇顶进发。玉皇顶是泰山主峰,又名天柱峰,因建有玉皇庙而得名。庙内玉皇殿前立有一块“极顶石”, 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1546米);殿内祀有玉皇大帝铜像,神龛匾额题“柴望遗风”。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设坛祭天之处。庙内还建有东西望亭,伫立东亭(迎旭亭),可望“旭日东升”, 伫立西亭(望河亭),可观“黄河金带”。
极顶上的景物还有许多,有月观峰、瞻鲁台、天烛峰、后石坞、北天门等,因时间关系,我们只好作罢。
一路走来,我们沿途除了欣赏了泰山的诸多美景和历史风物,还领略了许多著名的石刻与留言,像“五岳独尊”“置身霄汉”“昂首天外”“大好河山”“山辉川媚”“海日奇观”“壁立万仞”等等享誉海内的至理名句,给游者以美的享受,也算是一种莫大的收获。
下山的时候,我们乘坐索道至中天门,然后换乘汽车至天外村。在天外村,我们沐浴落日余晖,再回首泰山雄姿,不觉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们驱车回返,身心虽有些疲惫,但想到这一次是用双脚征服了泰山,心中颇感快慰。
作于2011年春
泰山十八盘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我要料
登什么山而小天下推荐文章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6月10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总书记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为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 古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后,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后,便觉得天下都变小了。 中国人自古崇拜泰山,将其尊为“五岳之首”,将德高望重的长者尊称为“泰山北斗”。不过,这里所说的泰山,不仅仅是一处自然的风景,更具有文化的隐喻——孟子想要表达的,当然不是泰山在地理高度上带给人的视角之高、方位之高,而是泰山在文化高度上教给人的眼界之高、心境之高。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孟子的话,体现了一种广阔的视野、一种大气的格局、一种高远的境界。这种登高望远的眼界、海阔天空的心志,是泰山以它恢弘的气势给予人们的启示,也是中国文化一直引导人们去养成的人生的恒常姿态。因此,古往今来,与孔子有着同样体会的人不在少数: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无论怎样踮起脚向远处望,却总是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 王勃也在登泰山时有感而发:“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登上泰山之高去博览群山,就能将山脉起伏尽皆了然,唯有伫立在这样的高峰上,才能纵览山川走向,看到全局,看到长远; 杜甫则在《望岳》诗中吟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步足于泰山之顶、凌驾于群峰之巅时,这种高远的境界让他不禁顿生“荡胸生曾云”的壮志和“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此外,还有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孟郊“试登山岳高,方见草木微”,王溥“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等,这些生活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际遇的文人志士们,用不同的表达,阐述了同样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要望见别人难以看到的风景,只有身处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种登高望远的智慧与境界,不仅文人志士有,普通老百姓也有,从古时重阳节登高的民俗中便可看出。自西汉起,每当秋季尤其是重阳佳节来临,老百姓们会倾室出游、登高踏秋,在秋水长天的景象中领略山远云淡的气象,蓄养天高地阔的胸怀志向。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一民俗:在一年行至秋暮的阶段,登上高处,回望来时的路,远眺未来的路,沉淀行路所得、判断所处局势、树立前景所愿,继续攀登进阶、继续登高向前。古时的老百姓们把这一最朴素的生活智慧变成了一种习俗而流传至今,告诉我们应时不时让自己在垂首赶路的惶急中抬起头,登一登高、望一望远,找一找方向、想一想计划;让自己在日常匆忙的琐碎中停下来,开开眼界、养养心志,从而能够更自信、更坚定、更有力地向前走。 从古时到今朝,从看山望远到做事做人,道理是相通的:要观大势,谋大局,既看局部,更看全局;既看当前,更看长远;既看前路,也看来路。今天我们谋划发展,同样需要这样的大眼界、大胸襟、大气魄、大追求——着眼全局和长远,才能看到何为时代潮流、何为人心所向、何为大势所趋、何为共同愿望,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担负起时代使命。 在这久沐齐鲁之风的黄海之滨,感受着中国传统文明的“和合”底蕴,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登高望远对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保护主义思潮迭起,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安全威胁依然严峻,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上合组织肩负着促进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重任。当此之时,尤其需要我们登高望远,高举“上海精神”旗帜,加强团结协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峰会提出的五项建议,同舟共济、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我们才能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多学一点】以下是上文中提到的诗词古语,收藏起来吧!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原典: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原典: 先秦·荀子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 原典: 唐·王勃 然天下之理,不可穷也;天下之性,不可尽也。有穷尽之地者,其唯圣心乎?有穷尽之路者,其唯圣言乎?故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会归可见也;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原典: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原典: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6.试登山岳高,方见草木微原典: 唐·孟郊 上将秉神略,至兵无猛威。 三军当严冬,一抚胜重衣。 霜剑夺众景,夜星失长辉。 苍鹰独立时,恶鸟不敢飞。 武牢锁天关,河桥纽地机。 大将奚以安,守此称者稀。 贫士少颜色,贵门多轻肥。 试登山岳高,方见草木微。 山岳恩既广,草木心皆归。 7.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 原典: 宋·王溥 清河诗客本贤良,惠我新吟六十章。 格调宛同罗给事,功夫深似贾司仓。 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 好去蟾宫是归路,明年应折桂枝香。 以上为廉廉看网络廉政文摘阅读所推荐内容,本文内容仅代表观点,不代表廉廉看头条号的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您需要 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登什么山而小天下推荐文章3: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引自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典出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上》
释文: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
登什么山而小天下推荐文章4: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他一生的活动与五岳之首泰山有着密 切的联系。孔子一生多次登临泰山,同时,孔子也 开创了名人登泰山的先河,后人不断仿效,接踵而 至。“登泰山而小天下”成为历代文人名士不可缺 少的生活内容,久而久之,演变成了传统文化中的 一大景观。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心怀仁爱 的人,为什么喜欢山?”孔子回答:“你看这山, 葱茏伟岸,万民观仰,草木丛生,百鸟群集山林,各种动物得以休养生息,山中富藏矿产,山川生养 万物而不知疲倦,四方人民各取所需也不限制,从 山里吐出的风云,成为贯通天地的生命气息,如果 没有山来给人们提供生存环境,国家怎么称其国家 呢,这就是仁慈的人喜欢山的原因。”正因为孔子 有着“仁爱”的思想,才能在当时说出了“苛政猛 于虎”这样流传千古的名言。
登什么山而小天下推荐文章5: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强国学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在《望岳》一诗中抒发了登上泰山而万物皆小的凌云壮志。登山如此,治国理政亦当如此。“登高望远”有助于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不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
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青年有声思政课强国学堂。您正在收听的是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和中国青年·中青在线联合出品的《学讲话 品典故》。今天我们与您分享的典故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018年6月10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引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典故,强调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为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后,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后,便觉得天下都变小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泰山,不仅仅是一处自然的风景,更具有文化的隐喻——孟子想要表达的,不是泰山在地理高度上带给人的视角之高、方位之高,而是泰山在文化高度上教给人的眼界之高、心境之高。
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孟子的话,体现了一种宽阔的视野、大气的格局、高远的境界。这种登高望远的眼界、海阔天空的心志,是泰山以它恢弘的气势给予人们的启示,也是中国文化一直引导人们去养成的人生态度。
从古时到今朝,从看山望远到做事做人,道理都是相通的。今天我们谋划发展,同样需要这样的大眼界、大胸襟、大气魄、大追求——着眼全局和长远,才能看到何为时代潮流、何为人心所向、何为大势所趋、何为共同愿望,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担负起时代使命。
本期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您下载中国青年客户端。品味典故、了解中国智慧,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监制:唐轶 姜继葆
策划:苏诗 王羽璋
:郝思斯
撰稿:姜珊
编辑:田梦溪
旁白:陈昱霏
制作:蔺奕斐
制图:吕元圣
图片:视觉中国
:中国青年客户端
登什么山而小天下推荐搜索词:
1.登什么山而小天下五岳归来不看山什么山归来不看岳
2.登什么山而小天下全文
3.登什么山而小天下自古什么山一条路什么山夜雨涨秋池
本文标题:登什么山而小天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