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mlich
heimlich推荐文章1:1岁半男童被面条"锁喉"!虹口交警教科书式急救:3次按压抢回呼吸
3月30日下午
上海虹口区新市南路近车站北路
发生惊险一幕
▽
一名1岁半男童在进食时,不慎被面条噎住,一度无法呼吸,险些危及生命。幸运的是,过路执勤交警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紧急施救,最终帮助孩子转危为安。
当天下午5时15分左右,虹口交警支队四大队民警葛宏斌和辅警陈佳乐正在新市南路车站南路口执勤。突然,前方不远处有几位市民同时大喊起来:“快来人帮忙救人呀!有一个小孩子快没办法呼吸了……”两人听到呼喊后,立即奔到事发地。眼见一名男童全身瘫软,面色青紫,几近窒息,孩子的家人们在一旁急得哭倒在地,坐在地上不停地抹着眼泪。
男孩的家长是经营小吃店的个体户。事发时,男孩就在自家店堂里吃面。“刚开始还好好的,没过多久,他的身体开始剧烈抽搐起来,我们一下子吓坏了……”家长边哭边说,孩子很可能是被面条噎住了。葛宏斌见状,将孩子接过手中后,马上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展开施救,与死神“争分夺秒”。
葛宏斌在脑海里仔细地回忆急救方法后,示意家长配合自己一起行动。他先让孩子坐在自己的大腿上,将他的身体略前倾,随后把自己双臂从男孩的两腋下伸入,确保环抱住孩子后,葛宏斌用力地收紧双臂,向男孩的上腹部猛烈施压,经过三次有力地按压后,男孩咳嗽一声,将一坨面条呕出。
经确认,孩子的鼻息恢复顺畅,面色亦逐渐红润。此时,辅警陈佳乐也已拨通120急救电话。不久后,救护车赶赴现场,将幼童进一步送医救治。经警方回访,由于抢救及时,孩子目前已无生命危险。
急性呼吸道异物堵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由于气道堵塞后,患者无法顺畅呼吸,可能致人因缺氧而意外死亡。海姆里克腹部冲击法(Heimlich Maneuver)也称为海氏手技,是美国医生海姆里克先生发明。1974年,他首先应用该法成功抢救了一名因食物堵塞了呼吸道而发生窒息的患者,从此该法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拯救了无数患者。该法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拥抱”。
新民晚原创稿件
记者:徐驰
编辑:施雨
编审:魏丽英
heimlich推荐文章2:不止晚期癌症:陈小平20年前“疟疗”艾滋,美国合被查
春节前夕,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原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小平在中科院SELF论坛的一场公开演讲里,对外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利用疟原虫治疗晚期癌症患者。
这一尚无充分证据和足够数量证实该方法有效的“个案”在网络上引发持续关注,相关治疗医疗志愿者名火爆,同时也不乏有业内人士质疑。
澎湃新闻(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治疗晚期癌症,并非病原生物学专业出身的陈小平疟原虫(间日疟原虫)进行临床试验的首次应用。实际上,早在20多年前,陈小平就利用疟原虫治疗艾滋病患者,其1998年博士毕业时的论文题目即为《疟原虫与HIV的相互作用和关系:Ⅰ.疟疾疗法治疗HIV感染的Ⅰ期研究Ⅱ.HIV/AID患者干扰血源间日疟的临床反应、T细胞亚群和CD4细胞凋亡改变》。
陈小平在论文中称这种疗法为“疟疗”。其博士导师为中山医科大学从事寄生虫学研究的陈观今教授。博士论文的指导小组中还包括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授 John L. Fahey、美国辛辛那提Heimlich研究所教授 Henry J. Heimlich。
博士论文显示,通过19例的研究观初步证明,疟疾疗法治疗HIV/AIDS是安全的。未来的研究包括建立SIV(猴免疫缺陷病毒)和猴疟混合感染的动物模型,扩大临床试验、已申100例设对照组的Ⅱ期临床试验等。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陈小平博士毕业5年后,他们当年的研究内容在美国引发了波澜,并导致Fahey等人于2002年年底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调查,并于2003年初再度重启调查。《纽约时》在2003年3月的一篇道中称,“一些医疗专家严厉谴责在中国进行人体试验,而在美国,这样的试验是不可想象的。”
陈小平20年前的“疟疗”治艾滋病至今没有成为主流。20年后,他试图用同样的方法在晚期癌症患者身上看到更好的结果,并且还搭载了风头正劲的免疫疗法。
19例“疟疗”艾滋病,“可证明安全性”
通过注射感染疟疾、诱导持续性高烧,这种被通俗地称为“以毒攻毒”的疗法在20世纪初由一位奥地利医生“发扬光大”。
彼时青霉素尚未发现,医生对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梅毒束手无策,而晚期梅毒患者会导致神经性梅毒,典型表现及为麻痹性痴呆,患者因此难以避免死亡的结局。1917年,奥地利医生Julius Wagner-Jauregg通过直接向患者注射来自疟疾感染患者的血液,人为制造疟疾感染,结果发现疟疾对晚期梅毒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虽然其作用机制并不明确,但1927年诺贝尔医学奖仍授予了这位奥地利人,表彰其“发现了疟疾在治疗麻痹性痴呆中的治疗价值”。
陈小平试图效仿Wagner-Jauregg。他在博士论文中提到,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HIV/AIDS就像当年的神经性梅毒一样被列为“不治之症”。陈小平等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下”,开始尝试疟疾疗法治疗HIV/AIDS感染的Ⅰ期研究,开展地点在广州。
Ⅰ期研究共选择了8例男性患者,年龄分别为23、40、34、29、27、31、33和31岁。每个HIV阳性患者均经静脉注射间日疟现症病人全血10毫升(疟原虫总数约1000万至1600万)以诱发人工间日疟。疟疾高热阵法10-20次后用抗疟药物氯喹中止(治愈)疟疾。患者在治疗及以后的随访期间均不接受任何抗HIV或抗艾滋药物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陈小平在论文中还提到一个细节,他当时所在的团队最初于1992年提出疟疾疗法治疗HIV/AIDS,受到许多美国医生和中国医生反对。理由或包括很多资料表明,疟疾感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多种免疫因子,而其中许多因子的增高对HIV患者和AIDS病人不利,例如促进HIV的复制。
但陈小平当时提出一种假说,认为所有这些有害因子在疟疾发病期确实会明显增高(基于过去对疟疾的认识),但在中止(治愈)疟疾后由于免疫系统的反馈机制,这些因子会迅速恢复到疟疗前的基线水平甚至更低。
基于陈小平的这种假说,“最后学术委员会和上级主管部门才正式批准我们开展Ⅰ期研究”。
除上述Ⅰ期研究之外, 另外还有10名男性、1名女性参与了另一项实验,探讨“究竟是疟疾感染的直接作用还是中止疟疾后的续发反应或反馈机制其作用”。操作类似,HIV阳性患者和艾滋病人经静脉注射间日疟现症病人全血10毫升(疟原虫总数约1000万)以诱发人工间日疟。疟疾高热阵法10次后用氯喹中止(治愈)疟疾。
陈小平博士论文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通过19例HIV/AIDS患者人工感染间日疟原虫(和此次治疗癌症一样)的研究初步证实:第一,疟疾疗法治疗HIV/AIDS是安全的。第二,它可能改善HIV/AIDS患者的免疫学指标但不能杀灭HIV。
值得注意的是,陈小平等人彼时做的临床试验,并非是在基础研究基本清晰的情况下展开,更多的是验证一种假设。他提到,“将在下一步更深入的免疫学、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以及临床观察中得以证实或推翻”。
此外,他在撰写博士论文时已申请100例Ⅱ期临床研究(设对照组),并表示,“Ⅰ期研究的资助者已表示在第Ⅱ部分研究结束并取得与第Ⅰ部分研究相似或相同的结果时即批准资助Ⅱ期临床研究。”
澎湃新闻注意到,陈小平研究团队仍在进行艾滋病相关的研究,不过均为基础研究。2014年12月,研究团队还在逆转录病毒学期刊Retrovirology发表成果,在对疟疾和艾滋病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建立了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和疟原虫共感染的恒河猴模型,以模拟人免疫缺陷病毒(即HIV)和疟原虫的共感染。
陈小平当时对媒体表示,一些HIV阳性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前提下,如同时感染了疟疾,可能会获得一些病毒学上的益处。但同时提醒,由于研究还在进行中,因此并不提倡鼓励艾滋病患者故意感染疟原虫。
2017年6月,陈小平研究团队在基因治疗领域期刊Human Gene Therapy发表论文,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人原代CD4+T细胞的两个重要受体CXCR4和CCR5基因双敲除,证明双敲除的CD4+T细胞可以同时抵御X4-嗜性和R5-嗜性的HIV-1病毒株感染。该研究指向基于T细胞的艾滋病基因治疗。
美国合被校方调查
那么,资助方究竟是谁?
陈小平的这篇博士论文也有相应的线索。论文致谢部分提到,Heimlich“给予本研究的大部分经费资助和其他的帮助”,Fahey“无偿提供我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实验研究的全部经费资助和给予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此外,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Najib Aziz博士、Pari Nishanian 博士和Hripi Nishanian女士“在我做实验时给予许多方便和帮助”。
而该研究的得以展开,时任广州市卫生防疫站站长肖斌权或起到关键作用。陈小平在致谢中表示,“最后,特别分量的感谢要给予广州市卫生防疫站站长肖斌权教授,因为本课题在多次论证会上得以通过,肖教授的努力和支持起关键性作用”。
综合时间轴来看,陈小平和Heimlich最晚在1992年就已达成合作意向。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提出之初就遭到多名中国和美国医生反对的研究,在陈小平博士毕业5年后,在美国再度引发波澜。
《辛辛那提问询》(Cincinnati Enquirer)在2003年2月发表了一篇文章,Heimlic描述了他在中国的工作,并提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Fahey也参与其中。而据《纽约时》2013年3月的一篇道,陈小平的这项研究是应Heimlich的要求在中国展开,研究持续时间为1993年至1996年。
Henry J. Heimlich
已于2016年12月去世的Heimlic是海姆立克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又称“海氏急救法”)的发明者。1974年,时年54岁的Heimlic将一套利用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冲出异物的方法用于异物卡喉等气道堵塞情况下的急救。1985年,美国公共卫生部将“海姆立克急救法”称为最佳急救法,目前也是全世界抢救气管异物患者的标准方法。
然而,Heimlic也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争议点之一即包括疟疾疗法。他认为,诱发疟疾高热可以刺激免疫系统对抗艾滋病、莱姆病和癌症。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好莱坞举办了筹款晚会,从电影明星和经纪人那里筹集了数万美元,用于治疗疟疾和艾滋病。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反对疟疾疗法,一些医学专家也曾严厉批评他在中国进行人体试验。注意到Heimlic鼓励用疟疾治疗艾滋病和莱姆病,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官员在1993年4月曾发布一份备忘录,称这种做法“不合理”。当时的道则提到,在美国,这样的试验是不可想象的。
谈及此前他资助的在中国展开的这项研究,Heimlic在2003年2月21日表示,在他2001年最后一次与中国同事接触时,有一人死于与艾滋病无关的疾病,其他人还活着。
但科学界对研究结果并不认可。前艾滋病研究员Peter Lurie博士表示, “不足以说明任何问题”,并表示Heimlic利用人体受试者来检验他的理论假设的做法“令人无法容忍”。 时任芝加哥大学医院临床医学伦理中心主任Mark Siegler博士说,“50年前,美国曾向患者注射一种危险的疾病来对抗另一种疾病,但现在这种做法不会被容忍。”
多位知名的艾滋病研究人员表示,Heimlic的假设是没有任何科学意义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非洲人就是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疟疾。“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疟疾会抑制艾滋病病毒。”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启动两次调查后,在2003年4月表示,确认一名研究人员违反了联邦法规,参与了一项有争议的医学研究。这名研究人员就是Fahey,其间接参与了在中国展开的实验。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机构审查委员会负责对涉及人体的医学实验进行审查。该委员会发表的一份声明提到,Fahey没有直接参与有争议的试验,而是在未经审查委员会必要许可的情况下,对一名中国科学家带来的数据和生物样本进行了评估。调查还认为,该校另一名接受调查的研究人员Aziz没有违反规定,“在Fahey博士的管辖范围内工作”。
Fahey则在随后的一份声明中说,他“对这件事造成的误解感到遗憾”。他说,他在1997年间接参与了所谓的疟疾治疗研究,当时他正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负责培训中国科学家陈小平。陈小平作为访问学者培训期为三个月。当时,陈小平正在检测几年前从他在接受疟疾治疗的中国艾滋病患者身上采集的血清。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当时还重申, “从来没有批准过任何与艾滋病病毒的疟疾治疗研究有关的研究”。
不过,就在Fahey接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调查期间,Heimlic还宣布,他正在与医生合作,开始在五个非洲国家对这种疗法进行人体试验。他称“不知道Fahey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工作中是否遵循了正确的程序,这是Fahey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之间的事”。
陈小平的官网简历显示,1980年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后,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做了5年感染科医师、助教。1985年-1988年为中山医科大学传染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医学硕士学位;1995年-1998年为中山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医学理学博士学位。期间于1997在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
陈小平1997年参加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福格蒂艾滋病国际培训与研究项目,该项目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访问学者提供艾滋病控制方面的培训。
heimlich推荐文章3:风波中的疟原虫疗法:曾尝试用于治疗艾滋被美国疾控中心警告
2月14日,在团队早期研究成果被个别自媒体篡改为“疟疾治愈癌症”等标题文章大肆刷屏之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教授陈小平团队宣布招募名额已满,并强调“疟原虫免疫疗法临床研究还处在早期阶段,仍然需要不断探索”。
2月14日晚,中科蓝华官网发布消息称,本期招募名额已满
陈小平团队长期进行“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晚期癌症”的相关研究,但2019年春节前后,经由一场论坛演讲、央视采访钟南山院士和“疟疾治愈癌症”为标题的自媒体相关文章的连番刷屏后,引发了来自患者咨询火爆和业内同行质疑的“冰火两重天”。
数日来,该项目合作的三家医院门庭若市,甚至连地处僻远的中科蓝华公司,也不断有患者前来咨询。
2月13日,该公司工作人员在接受患者咨询时透露,目前名的患者人数早已经超过计划人数,即便是符合各项招募条件的患者,“至少也要等到3个月之后”。
但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为代表的质疑声音仍在持续。
继质疑陈小平演讲内容中的理论基础、临床数据以及生物学机制研究之后,王立铭的实名认证微博2月14日继续发声,称陈小平在上世纪90年代与国外科学家合作进行疟原虫治疗艾滋病的研究时,被美国国家疾控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严厉警告,国外媒体有过较多道。
澎湃新闻注意到,2003年3月4日,纽约时的道指出,在中国进行的相关研究是应海姆立克博士的要求完成的。1993年4月29日,在注意到海姆立克鼓励使用疟疾疗法治疗莱姆病和艾滋病,美国疾控中心发布了一份备忘录,称这种做法“不合理”,故意让病人染上疟疾有可能杀死他们。
对此,陈小平团队仍保持沉默。一名负责对接媒体的工作人员回应澎湃新闻称,现阶段谢绝媒体采访,团队正忙于应对实际需要帮助的病人,没有时间应对同行学者。
“不真正从事临床工作的人,不知道实际执行中需要经历什么。”该人员称。
广州中科蓝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患者咨询火爆,费用并非全免
家住广州的邓芬(化名)2018年确诊肝癌晚期,经过肝切除手术和化疗后,目前病情稳定,但是转移的肿瘤组织仍然存在,目前并没有适合的靶向药物可以治疗。
“现在主要是定时复查,医生已经不给开药了,我就自己吃一点中药,看到新闻上说有新的疗法,没想到离得这么近。”2月13日,邓芬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中科蓝华公司,公司一名负责临床的员工在会议室接受咨询,约10平米的会议室内有两组患者在同时咨询。
澎湃新闻注意到,该试验青睐肿瘤处于非进展期、病情较为稳定,且无可靶向抗癌药可用的患者。
接待咨询的工作人员强调,如果有其他治疗手段,团队仍然倾向于推荐患者去尝试其他疗法,“试验还是有风险的,比你吃靶向药的风险要大得多”。
该名员工还透露,实际上目前名的人数早已经超过了计划招募人数,“其实在‘广告’之前,我们招募情况虽然不能说完全饱和,但是也是基本招满了,现在官网上需要等待6个月,这边现场至少也要等3个月。”
对于所提到的“广告”是否就是陈小平教授的演讲,该名员工简单回应说,“你也可以这么说吧。”
中科蓝华办公室位于广州市萝岗区科学城内的广东华南新药创智中心,在办公室所在楼层的墙壁上,贴着有关于公司核心团队、研究设施、专利技术等宣传彩。
在公司技术技术体系的介绍中,包括癌症的疟原虫免疫疗法、基因修饰疟原虫新型癌症疫苗、rVAR-CAR-T细胞疗法等新型免疫细胞疗法、新型高效抗疟药等4大块内容。其中,癌症的疟原虫免疫疗法作为核心技术被加黑加粗。
该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在咨询过程表示,目前公司仅有疟原虫免疫疗法在人体临床试验中,共有三家合作单位。
目前名人数远超招募人数,是否有其他合作医院跟上?上述负责临床的工作人员表示,尽管他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合作医院,但是目前仅有三家,“其中广州医大附一院是三甲,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是一家民营医院,还有昆明的一家。”
工作人员称,年前入组的受试者已经全部在春节时结束治疗出院,下一批试验由于春节假期刚刚结束,尚未开展。
澎湃新闻记者在咨询中获悉,患者如果确定参与试验,需要在合作的定点医院住院4-8周时间,而在费用方面,工作人员称,公司仅承担涉及到疟原虫抗癌治疗的部分,包括床位和其他身体检查项目费用,仍然需要患者自己承担,至于营养费、差旅费等是否销等并未提及。
对此,国内一家知名CRO(合同服务组织)公司负责患者招募工作的负责人张勇(化名)告诉澎湃新闻,目前较多以上市注册为目的的药物临床试验,试验负责方一般会承担包括住院费、家属陪护费,甚至营养费在内的各项支出。“90%的(临床试验)住院费用都能销,提供营养费的项目也超过30%,特别是一、二期临床试验,本身就相对不受待见,一般销比例会更高。”
据悉,目前国内的药物临床试验主要分为两类,除了比较常见的以药企注册上市为目的的临床试验外,还有一类是由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陈小平的试验属于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与以注册上市为目的的临床试验相比,监管的标准要低一些,只需要所在单位的伦理审查通过即可,而后者需要先通过国家药监部门的批准才能开始,且需要符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在张勇看来,陈小平团队的宣传背后,或许有着融资的需求,“临床试验非常烧钱,特别是到后期招募样本越多时,引入资本可以分担他们的风险。”
在接待咨询的办公室内陈列着多个荣誉证书和锦旗 澎湃新闻记者 刘楚 摄
疟疾疗法曾遭外媒质疑风波
在学界的质疑声音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给出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从理论基础等多方面对疟疾抗癌疗法提出质疑,并称,他坚决反对一项非常早期、仍未接近成功的研究过度包装,轻率地推向公众,认为会容易误导不具备太多医学知识的老百姓,“给他们虚假的希望,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王立铭还提及,陈小平十多年前也曾通过媒体宣扬“疟疾疗法抗艾滋”的故事,但如今也没有下文了。
澎湃新闻检索发现,外媒与陈小平有关的道主要集中在2003年和2013年。其中2003年,洛杉矶时、纽约时等媒体质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微生物学教授John L. Fahey和一名助理Najib Aziz在中国参与为治愈患者艾滋病向患者注射间日血疟虫的试验。
洛杉矶时2003年2月19日的道称,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发明人、美国胸外科医生亨利·海姆立克(Henry Heimlich)一直在为使用疟疾疗法来治疗艾滋病、癌症和莱姆病而募集资金。
2003年3月4日,纽约时的道指出,在中国进行的相关研究是在1993年至1996年期间应海姆立克博士的要求完成的。1993年4月29日,在注意到海姆立克鼓励使用疟疾疗法治疗莱姆病和艾滋病后,美国疾控中心发布一份备忘录,称这种做法“不合理”,故意让病人染上疟疾有可能杀死他们。
道引发关注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并最终认定John L. Fahey间接参与了该试验。
然而,澎湃新闻检索知网发现,陈小平的博士论文《疟原虫与HIV的相互作用和关系:Ⅰ.疟疾疗法治疗HIV感染的Ⅰ期研究 Ⅱ.HIV/AID患者干扰血源间日疟的临床反应、T细胞亚群和CD4细胞凋亡改变》,内容便是关于对共计19名艾滋病患者人工感染血源性血疟的研究。
论文致谢中,提到海姆立克教授对其研究的经费资助,并且感谢John L. Fahey在其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访问学者期间的经费支持。
2003年媒体质疑风波以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对于研究的调查和结论,并未影响海姆立克与陈小平的合作。2013年,美国圣路易斯本地媒体RFT(Riverfront Times)道称,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下,圣路易斯大学与备受争议的中国医生陈小平开展合作。
海姆立克的儿子是其父疟疾研究的反对者,他向RFT发送的邮件披露称,陈小平与辛辛那提海姆立克研究所合作进行了十多年的中国“疟疾治疗”实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暴行”。医学专家谴责这项工作是“最高级别的庸医行为”。
不过,随后圣路易斯大学向海姆立克的儿子作出回应,强调该工作不涉及对人类受试者的测试。该校负责科研管理的雷蒙德·泰特(Raymond Tait)在回应中也指出,目前的合作关系是基于老鼠模型完成的。
圣路易斯大学还在对RFT的回复中作出澄清,“圣路易斯大学与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疟疾和艾滋病研究没有任何联系。此外,我们已经研究了陈博士之前研究中提出的问题并证实了这一点。研究是在当时中国的监管机构允许下进行的。”
无论是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还是陈小平上世纪90年代的疟原虫感染治疗艾滋病临床试验,实际上引发争议的焦点都在于,是否应该批准陈小平有关于疟原虫的人体临床试验。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调查后重申,“从来没有批准过任何与疟疾治疗艾滋病有关的研究项目”。
临床科研是否过早面向公众?
澎湃新闻梳理发现,学界或业界人士在质疑的同时也均表示,疟原虫抗癌治疗值得探讨。但颇为一致的是,王立铭、李治中等国内知名科普学者认为,过早地将未经同行评议的早期研究结果向公众发布不妥,继而产生“疟原虫是抗癌神器”等个别自媒体文章误导患者。
笔名“菠萝”的李治中发文认为,疟原虫治疗癌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在目前仍有很多问题待解、未有人体试验数据论文发表情况下,过早的通过媒体道可能会有负面影响。
李治中表示,过早大范围曝光对于临床科研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加快找到患者入组、对试验进度有提前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国内外科学家将目光聚焦在试验上,如果试验设计出现纰漏,或者进展不顺利,可能会引起很大舆论压力。
引发舆论关注后,李治中在2月8日发表的自媒体文中透露,“中科院相关研究团队的人”向其发信,希望在回复患者咨询时表明:虽然对一部分患者有效,但作用有限。到目前为止,癌症需要综合治疗才能让患者最大获益。最近网上转发的信息太添油加醋了。
澎湃新闻梳理发现,陈小平演讲视频于2019年1月28日首发于公号“SELF格致论道讲坛”,但真正刷屏的是部分自媒体的转载文章,其中一篇发表于2月4日的《大年三十好消息!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一文,引发了人们热议。
2月9日,央视采访了陈小平在演讲中提到的合钟南山院士,这位曾在非典期间获得极高声誉的科学家在电话中肯定了陈小平所言的两例受试者治疗有效的事实,但同时也强调,目前研究仍有很多未知数,不宜过早下定论。
但不幸的是,钟南山院士的回应却“催生”又一波自媒体文章的“刷屏”,有人炮制标题为《央视CCTV告诉您:被刷屏的中国科学家陈小平用疟原虫感染治愈晚期癌症的真相》的爆款文章,继续刷屏朋友圈。
《央视CCTV告诉您:被刷屏的中国科学家陈小平用疟原虫感染治愈晚期癌症的真相》被标记为不实信息
目前上述两篇文章均已无法打开,其中发布在微信公号“世界医疗科技资讯”的第二篇文章,已被标记“不实信息”,并且链接到丁香医生发布的质疑文章《疟原虫治愈癌症?科学研究成果,不该沦为博眼球的工具》。
2月14日晚间,中科蓝华发布落款为疟原虫免疫疗法临床研究项目组的通知,称本期志愿者招募名额已满,并提供了系统名链接,下期招募开始后将通过系统进行筛选。
除了中科蓝华,另一家合作医院——云南昆钢医院也同样发布类似公告,无独有偶,上述两条声明都再次强调,“疟原虫免疫疗法临床研究还处在早期阶段,仍然需要不断探索。”
heimlich推荐文章4:广西健康科普活动进校园 助学生应对青春期身心变化
中新网广西新闻10月19日电(俞舟 黄艳梅)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馆,赴南宁市良庆区大塘镇中心学校开展“健康知识进校园,守护成长每一步”健康科普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青春期所面临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同时让家长了解和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在关键时刻能为他人提供有效的帮助。
图为讲座现场。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供图
活动中,医院安排了儿童保健科医生朱才荣和急诊科护士刘水友为百余名高年级小学生和家长分别进行了题为《青春期健康知识》和《急救知识》的微讲座。讲座内容包含“我会保护我自己”“悦纳我的身体”“海姆立克法”“心肺复苏(CPR)”等。
现场还邀请学生家长进行了急救知识实操练习,通过实操演示和互动体验,家长们不仅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还能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对于提高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非常有帮助。
图为急救知识实操练习现场。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供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阳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韦蓉表示,急救知识对于家长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海姆立克法(Heimlich maneuver)是一种用于帮助窒息患者排出气道异物的急救技术,心肺复苏(CPR)则是在心脏骤停情况下维持血液循环和呼吸的紧急医疗手段。
大塘镇中心学校1903班一位施姓同学说,今天的讲座让她学到了很多关于青春期的知识,尤其是如何面对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觉得非常有用。
学生家长黄女士称,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作为家长,她对孩子的青春期健康问题一直很关注,今天的讲座让她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医院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不仅对孩子有帮助,家长也能从中受益。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宣传统战部主任(健康教育科)文俊骁介绍,医院希望通过此类科普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了解自我健康的平台,同时也增强家长们的健康管理意识。未来,医院将持续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助力健康广西行动,为更多基层学校的家长和学生带去健康与关怀。(完)
heimlich推荐文章5:科普|遇到气道阻塞、心脏骤停怎么办?急救核心步骤了解一下
当心脏骤停、气道阻塞等意外情况发生时,若能在“黄金时间”内获得及时急救,生存机会将大大提升。掌握急救技能,不仅能保护自己,还能为他人争取宝贵的生命时刻。本文中,笔者将带您了解“黄金时间”内如何应对常见急救场景,守护生命安全。
“黄金时间”是急救医学中的关键术语,其通常与急性病情的发展速度和疾病的可逆性相关。例如,在心脏骤停、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危急症中,患者的生命和功能损害往往与及时救治的时间密切相关。所谓的“黄金时间”就是在此段时间内,急救措施则可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而错过这一时间窗,病情可能会迅速恶化,导致不可逆的伤害。
常见的五大急救场景如何快速应对?急救有什么核心步骤与注意事项?
一是心脏骤停
用“按压-呼吸-除颤”三部曲争分夺秒。心脏骤停为突发的生命威胁情况,迅速而准确的急救干预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应急响应的核心是“按压-呼吸-除颤”三部曲,确保每一步都迅速到位。
按压: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用双手掌根叠加在患者胸骨下半段,保持每分钟至少100次的按压频率,压深约5-6厘米。
呼吸:若急救者具备足够能力,可以进行人工呼吸。确保气道畅通,将患者头部轻微后仰,捏住鼻子并通过口对口呼吸,维持每次呼吸大约1秒钟,确保患者胸部有明显起伏。
除颤:尽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当AED到达时,快速放置电极片并按照设备提示进行操作。电击可帮助恢复心脏正常节律,及时除颤提高生还率。
二是气道阻塞
掌握海姆立克法,让窒息者“喘口气”。气道阻塞,大多是由异物引起的窒息,其属于较为常见的急性生命威胁,因此需要利用海姆立克法(Heimlich maneuver),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呼吸。
判断窒息情况:首先,确认窒息者无法正常呼吸、讲话或咳嗽,且出现明显的窒息症状。如果窒息者还能咳嗽或讲话,不要干预,让其尝试自行清除气道异物。
站位和姿势:站在患者背后,双腿分开,稳定身体,避免被患者撞倒。用一只手握拳,拳头位于患者腹部上方,肚脐和胸骨之间。
用力压迫:用另一只手抓住握拳的手,快速向内向上用力压迫。这种动作模仿强力咳嗽,能产生强烈的气流,推动异物从气道中排出。
多次施救:如果异物没有排出,可以重复这一动作,直到异物被清除或患者恢复正常呼吸。
三是严重出血
使用压迫、包扎、止血带,减少失血量。严重外伤导致的出血是临床急救中的常见危急情况,若无法及时有效止血,则可能导致休克甚至死亡。因此,面对严重出血时,急救人员会迅速采取措施,减少失血量,为专业医疗救援赢得时间。
直接压迫止血:对于大部分小到中度的创伤性出血,直接压迫伤口是最有效的止血方法。使用干净的纱布、绷带、衣物等物品,直接按压创口。按压时要稳固并持续,直到出血被控制。
包扎创口:在压迫止血的基础上,使用绷带进行紧密包扎,确保包扎紧密并覆盖整个伤口。包扎时要注意防止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包扎后检查创口及肢体末端的血液流动情况,确保血流不被完全阻断。
使用止血带:如果伤口在四肢且无法通过直接压迫止血时,使用止血带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将止血带绑在伤口上游(靠近身体的一侧),并收紧至出血停止,但注意不要过度紧绷以避免截断肢体的血液供应。每20-30分钟松开一次,释放部分压力,避免局部组织坏死。
持续监测和调整:在止血过程中,不要忽视其他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创口、伤员的体位以及意识状态,确保伤员处于稳定状态。
四是意外溺水
强调安全施救与CPR结合。在施救过程中,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避免被溺水者拖入水中。对于非严重溺水者,首先要将其拖离水面,确保其呼吸道畅通并迅速检查有无意识丧失。
对于溺水导致窒息的患者,必须立刻进行心肺复苏(CPR)。施救者应先确认溺水者是否有呼吸和脉搏。若无呼吸,则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施行CPR时,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按压深度达到5-6厘米,保证每次呼吸后胸部有明显起伏,确保氧气输送到肺部和重要器官。
五是突发昏迷
判断原因(低血糖、脑卒中等),采取正确措施。突发昏迷是急救中常见的危急情况,患者意识丧失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包括低血糖、脑卒中、药物中毒等,此情况急救步骤如下:
第一,首先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和脉搏。如果患者没有呼吸和脉搏,则表明发生了心脏骤停,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和除颤操作。
第二,判断昏迷原因。若怀疑低血糖,可以检查患者的血糖(如果有条件的话),或者通过轻轻刺激患者,观察是否有反应。如果怀疑是低血糖引起的昏迷,及时给予患者含糖的饮料或食物(如含糖液体、葡萄糖等)。如果患者不能吞咽或处于呕吐状态,切勿口服给药,避免误吸。若怀疑是脑卒中引起的昏迷,应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并尽量让患者保持平躺,避免移动患者的头部,保持呼吸道通畅。脑卒中的黄金治疗时间是发病后的3小时内。若昏迷患者有滥用药物或饮酒的历史,可能是中毒引起的。需要检查是否有药物、酒瓶、针管等迹象,并根据中毒类型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对于药物中毒的患者,避免强行让其呕吐,防止误吸。
第三,若患者倒地时有呕吐物或异物,需将患者置于侧卧位,防止窒息。同时,应检查患者的舌头是否下垂,确保气道没有阻塞。
急救的核心步骤
首先,快速冷静下来。面对突发的急救事件,冷静下来是急救成功的前提。情绪的波动往往会影响判断和决策,因此,急救者需要迅速调节情绪,理清事件的轻重缓急。冷静判断能帮助识别最紧急的生命威胁,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急救者需要保持清晰的思维,避免无谓的慌乱导致错误的决策。
其次,呼救与分工。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向接警员提供清晰的信息,并告知患者的状况和准确地点,为专业救援争取时间。若现场有多名救援人员,应合理分工,确保每个人都能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任务。
第三,实施初步救助。初步救助旨在确保伤者在专业救援人员到达之前,生命体征得到稳定。最基本的任务是保持气道通畅。在呼吸停止或呼吸不畅的情况下,须迅速采取措施,防止窒息。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可以为患者赢得宝贵的生存时间。与此同时,止血和包扎也是急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严重外伤或出血的患者,应尽早止血,避免失血过多导致生命危险。
“不要因为不会做就不要救”
“不会做就不要救”是许多人面对突发急救情况时常抱有的误区。很多人在遇到急救情境时,担心自己处理不当反而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选择袖手旁观。但事实上,正确的急救尝试远比袖手旁观要重要得多。
急救并不是医学专家的专利,普通人也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急性病症如心脏骤停、气道阻塞等,若能在“黄金时间”内进行正确的急救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比如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可使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获得氧气供应,从而大大减少脑损伤的风险,甚至挽救生命。
错误的急救尝试远不如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得糟糕。很多情况下,急救错误的风险较小,且很多基础急救措施的误操作不会导致严重后果。与其让患者在等待急救人员的过程中错过黄金时间,不如采取基本的急救措施,哪怕是简单的拨打急救电话、保持气道通畅或止血等,也可为患者争取关键的生存时间。
根据统计数据,如果在心脏骤停发生后1分钟内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CPR)和除颤(AED)的帮助,患者的生还几率就会降低约7%-10%。在心脏骤停后的前几分钟,心脏仍然可以通过外部的按压得到部分恢复,血液流动可以为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提供必要的氧气,从而最大化延续患者的生命。若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可能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生还率急剧下降。
急救的关键时刻,可以说是生死一线之间。每一次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的干预,都可能让患者脱离险境,赢得生命的奇迹。而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一时刻扮演重要的角色,从不确定的旁观者转变为生命的守护者。希望我们都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急救的基本原则与实操步骤,真正做到“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 王妙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heimlich推荐搜索词:
1.heimlich手法是什么
2.heimlich manoeuvre怎么读
3.heimlich怎么读
本文标题:heimlich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