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人格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独立人格”辨析

  “独立人格”这个用语,有它明显的时代的语境,有潜在的引起误解的危险。。


  “独立人格”一方面意味着主体性的增强,同时也意味着主体间性的增强。人格力越来越强大,同时通心力也越来越强大。


  检验是否是真独立人格,是看能量是否增加,接纳的范围是否扩大。


  一、“独立人格”与“满足自尊需要”


  一次开全人心理学研讨会,有一位学员是某大学心理系的大三学生,他当时面临一个矛盾,一方面很想继续上工作坊,因为工作坊能够不断让他体验到成长的乐趣。一方面又不想向父母要钱,因为尽管复训的学费并不高,但来往的路费、吃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他提出,自己想在毕业以后,挣钱了再成长,因为老是花父母的钱就是没有独立人格。


  我回答说:首先要看父母的经济能力如何,如果情况不错,花父母的钱,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没有人格的独立性。关键还是要回到“通心”,面对父母,能不能做到:1、清晰自己。2、换位体验。3、有效影响。


  如果“清晰自己”,也就是清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工作坊成长。进一步,能够对父母进行“换位体验”,例如,他们有的是钱,只是他们担心,学了以后,有没有什么用处?抓住这一点后,那么也就能够对父母能够进行“有效影响”了。即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能够支持自己。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区分,“独立人格”与“满足自尊需要”,这两个是有差异的概念,不能够搞混。


  独立人格是指:我自己对自己负责,我是自己命运的承担者。包括作一个决定,我不受他人任何人的影响,我只是由我最真实的自我作出决定。


  人们常常说:“经济不独立,人格就不可能独立。”没有错。但这是指长期而言,不排除在经济不独立的情况下,有人格的独立性的表现。包括在学生时期就能够不受父母意愿的限制,独立地做出一些正确的决定以及行动。


  所谓我要追求人格独立,我就要尽少的用父母的钱,因为这是他们挣的钱,这并不是独立人格的真正的含义——独立人格并不是指不用父母以及其他人的钱。


  ——我当前是学生,我现在还没有挣钱,我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成长,怎样能够学习、成长更好,就怎样学习和成长。作为一个学生,我现在还没有挣钱,只能用父母的钱,我不能因为用了父母的钱,我就感到内疚等,他们应该在这方面做投资,我有自信回他们,我以后能够还得起这个钱,这才是体现了人格的独立性。


  我认为,你恰恰把独立人格理解错了,你那种所谓的追求独立,是背后有一种虚荣心,所谓的要追求独立,其实是要满足你的自尊需要。


  学生时期,处于自尊需要占优势的阶段。自尊需要的初级阶段,是满足虚荣心。发展到后期,才逐渐走向自尊、自立、自强。也就是向自我实现,自己潜能的充分发挥发展。独立人格是有一个层次性和价值取向的,要经由自尊需要的满足,不断上升,到自我实现,乃至自我超越、大我实现。这一过程,通心力不断增加……


  需要层次满足向大我实现进军的人,通心力进入新的阶段,能够与先知通心。他们之所以能够深深认同佛陀,老子,耶稣,并非没有独立人格,而恰恰是由于人格的独立进入更高阶段后,通心力强大了……


  这个很重要,但很容易混淆。因为你现在自尊需要已经冒出来了,常常发生一个冲突,一方面要超越归属需要,满足自尊,一方面在内心深处还有强大的自我实现的冲动。你以为超越归属需要就是在追求独立人格,这恰恰是在受其他人的观念的影响,父母一有微词,自己的假清高、虚荣心就出来了。独立人格恰恰是要超越这些。才叫独立人格。超越原有跟父母的关系,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才是独立人格。


  有的独生子女的家庭并不富裕,却经常向父母要钱买高档衣服。这也不是独立人格,而是受社会风气影响的人格。溺爱的父母也没有独立人格,是把自己的需要投射在子女身上,甚至被子女控制。


  二、“独立人格”与“假性自体”


  一次工作坊讨论时,D女士提到了“假性自体”对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当时我没有展开,今天也不想太展开,先简单说几句。“假性自体”的“自体”就是“self”,有的翻译成“自我”。翻译成 “自我”容易跟另外一个词“ego”(“ego”我翻译为“私我”)混淆。翻译“自我”是不好的。“自体”的意思主要是我们人格中真正的属于你独有的那一部分,就是你真实的部分,表现你独立人格的那一部分。至于它的形成,有先天的生物因素,也有后来的环境因素。


  如何理解“假性自体”?由于我讲“独立人格”讲得比较多,可以与之进行比较来理解。——怎样来体会“假性自体”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理解为“假独立人格”。你认为你是完全独立的,实际上你的人格中有一部分并不是你的,而是你的父母带给你的,是社会权威带给你的,但你难以分清楚。在“假性自体”中,社会,包括文化带给我们的那部分最难消除,当然我们父母带给我们的也很难消除。


  “假性自体”温尼科特谈得比较多,温尼科特的书是我这几个月以来看得很多,他所有的书我都买了。你们说的“假性自体”,撞到温尼科特的枪口上了,而温尼科特撞到我的枪口上了,我对这个概念很有感觉。为什么呢?


  就是我从小就对“真诚”的问题体会很深,从小我最大的体验就是真诚与虚伪的对立,我一直在体验、推敲、琢磨,所以我第一篇成功的文章,就是《真诚,以及对真善美对追求》。


  回到温尼科,他研究“假性自体”非常彻底、丰富,因为他是儿科医生,有密切接触。他从婴儿与母亲最早的互动就开始,假性自体是怎么形成的?就是从婴儿生下来之后,他的需要的满足就开始进行了,母亲怎么去回应他?这对他影响很大。例如,如何满足婴儿吃奶的需要?母亲是完全顺应婴儿的需要,还是带有自己的情绪?足够好的妈妈,婴儿用哪种方式要奶喝,她就用哪种方式适应他。婴儿的哭有多种多样的哭,据说至少有六种,她是否能够区别对待?温尼科特对此是乐观的,他认为如果母亲当时有丈夫和环境的支持,一般都能够胜任。也就是与婴儿通心。


  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在中国你从小就被强化,好乖、好乖,乖孩子,你是乖孩子,你要听话,有没有?这也就是教你们形成“假性自体”。温尼科特一个最大的特点还是允许孩子的攻击性。


  假性自体的形成可以追随到婴儿期。如果一个母亲在小孩到了能够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妈妈,我饿了!”能够及时给他吃的,那他就能够正常发展,因为婴儿不会撒谎,他常常只是有简单的表情,微笑表示满足、舒适,哭,表示有需求,这是他最真实的表现,这就是他的“自体”。“自体”那个时候只有身体的特性,在进一步发展到心理的“自体”。因为每个婴儿有差异,如果这个时候母亲心里想:管你那么多,等我准备好了我再喂你,或者我现在心情不好,过一会再说,婴儿就已经受到了不通心的对待。


  温尼科特的理论可以用通心理论来进行梳理和优化,能够具有更大的解释力。如果没有得到通心的对待,逐渐儿童、婴儿就被培养出一个迎合父母的部分,这部分本来是不属于他的。但长大后,他会错认为是他的。其实“迎合”的这部分通过父母形成的“假自体”。有的人错误把这些当作他真实的独立人格,要任性,其实他是虚假的独立。


  关于假性自体,假独立人格,就是在人格里边不是属于独特的那些你自己的部分(或者子人格)。做事情要按照自己的真我,而不是假性自体。我以前不是讲到我自己的经历吗?1984年我在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工作的时候,我能做出那样惊人的决定,为了搞心理学,放弃优厚的环境、工作不要,主动调到一个条件差很多,没有住房,只能睡办公室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当时叫社会科学研究所)去工作,每天白天起来,起床第一件事情把铺盖卷起来,放在角落,这样的一种生活我并不后悔。


  当时就是一个强烈的感觉和信念作出的选择:人生苦短,要做就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一般喜欢做的事情都不做。


  ——但是有人现在还做自己不是很喜欢的工作,严格起来,还是“假性自体”在起作用。但每个人的情况也不一样,如果你清晰哪部分是假的,不是自己的。由于策略的需要,你暂时还需要那样做的话,也必须那样做,这个还不算假性自体在完全支配你,因为你对自己的假性部分有所觉察,清晰自己。


  从通心理论看,一个人通心力的发展,与与其人格的独立性成(或者说“自性化”)成正相关的。独立人格中的假性的部分,正是我们还没有和原生家庭、父母、社会权威、文化中落后部分等完成分离的部分……


  一个人的人格越独立,意味着分离得越多……


  有假性自体的人,往往在通心方面,完全清晰自己很难做到。这样通心力的发展就受到限制,难以达到人格发展的更高层次。


  独立人格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什么是独立人格?

  面对困难从来不怕,面对事情只会找方法解决,从来都是自己一个人做决定,跟他在一起就感觉好像你的想法,在他面前什么都不是,虽然他不会尊重你的想法,但他会尊重你们的生活


  独立人格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什么是独立人格

  我给你们讲个故事,你们知道雨果吗?就是法国的大文豪雨果。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烧杀抢掠,抢完之后洋洋得意,有个军官就给雨果写信,说,你这次没来真是亏大了,我们发了,这次在中国看到无数好东西,遍地黄金,等回国了给你带两件好东西。雨果说,我为你们感到羞耻,这是法兰西历史上黑暗一夜,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你们把东西送回去并向人家道歉,你们这是强盗行为。这叫独立的人格,雨果没有因为自己法国人而同流合污,他自己有自己的判断,所以不要被别人的观点左右,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独立思想,这才是人格独立。


  独立人格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心理学小知识—人格独立

  1,什么是人格独立?


  人格独立,反映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性格。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赖于任何现实的一些东西,而是能够拥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精神。


  2,人格独立的表现


  A ,与原生家庭分离,能够与父母建立起清晰的边界。


  B ,能够适应环境,可以独立地处理好与外界的关系及适应外界的环境,在面对重大抉择时能够独立的做出决策。


  C ,能够掌控好自己的情绪,能够自主地控制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受他人影响较小,也拥有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D ,敢于表达与他人冲突的需求和价值观,独立人格需拥有一套自我价值的评估标准,即使和他人的观念存在冲突,也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与价值观。


  3,独立人格的重要性


  A ,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才是赢得他人尊重的硅码。你越是低头,只会越显得自己廉价,别人越不把你当回事。身处低位,不仰视讨好;身处高位,不俯视傲慢。


  B ,能够掌握好分寸感,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4,独立人格在爱情中的重要性


  A ,爱情中,既要修炼彼此的感情,更要磨练自己的人格,能够真正的做自我,而对方还能彼此接纳并欣赏才能长久的相处下去。


  B ,不过度依赖对方,不是一味的总想掌控对方,留给对方喘息的空间,将能更好的维持这段亲密关系,独立的人格能够让各自充满能量的做自己的事情,能够真正的给对方合适的空间。


  C ,人生海海,凡事纷扰,修得内心的独立,也能够抵挡外界的一些诱惑,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及给予对方时间去调整。


  独立人格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谈一谈到底什么才是“独立人格”

  人们时常提到这么一个词汇,叫“独立人格”。什么是独立人格?


  一般的解释是“不依附任何外在精神、权威、力量等而存在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


  这种人格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因为就个人立场来讲,独立人格构建了每个人的独有性,且现在独立人格更是一种魅力化的形容。


  但在现实中,人们对独立人格的理解很多时候是存在偏差的,且这种偏差还促生了很多畸形的价值观,在当代社会年轻人中肆意蔓延。


  比如肆无忌惮的“个性主义”;自以为是的“傲慢主义”;以及把“自私”包装成“独立”的“利己主义”等等。


  这些畸形的价值观不仅不是独立人格,反而应当归纳为是非不分的人格丧失。


  那么这些价值观促生的背后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推动力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孟子曾经的故事。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都子好奇地问孟子:“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公都子问孟子门外有个叫滕更的人在问你问题,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呢?


  这个滕更是滕国国君的弟弟,是一个典型的贵族子弟。


  孟子回答公都子:


  “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孟子说有五种人来请教问题,我是不屑于理会的。


  第一种“挟贵而问”,就是自己把自己的地位特别当回事,觉得自己是领导,或是动辄“我爸是谁谁谁”。带着这种语气和感觉来问问题,这就是挟贵而问。


  而第二种“挟贤而问”,自己读过几本书,便觉得自己不得了了,谁的观点都听不进去,这在佛家讲叫“增上慢”,带着这种心理来问的便是挟贤而问。


  第三种“挟长而问”,“长”不是长处的意思,是年长的意思,挟长而问的意思就是倚老卖老。


  有句老人们常说的话叫“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这就是典型的倚老卖老,殊不知吃的多不代表吃的对,所以挟长而问孟子也是不屑于搭理的。


  第四种“挟有勋劳而问”,就是仗着自己有些成绩,来问问你,基本上你一回答他便要说“我当年干某某事的时候”,这就是“挟有勋劳而问”。


  这四种其实便是“傲慢主义”。


  而最后一种“挟故而问”,就是话里有话,通过问话的引子来了解一些其他的事情,或者是玩些小聪明,语言套路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就叫挟故而问。


  这种做法很多时候是很不礼貌的,而且会给人很阴险的感觉。这便与“自利主义”和“个性主义”是十分相似的。


  在孟子的年代虽然没有独立人格这个词汇,但这五种情况所展现的心理状态与现在很多人倡导的那种扭曲的独立人格是一模一样的。


  对于这五种情况只要有一种,孟子的态度很坚决,“皆所不答也”,根本不屑于搭理。


  而滕更这个公子哥,贸然前来想必有两种心理,一种仗着自己是个“王爷”,心理很高傲,觉得自己很不一般,二来肯定是带着目的来的。


  所以对于这种虚伪高傲的公子哥,孟子就直接晾在门外了。


  通过孟子的这种态度我们不难有所感悟,我们倡导独立人格,可不是让我们把独立当成幌子,来肆意放任自己的自私和傲慢,而是应当真正去明了大义,通达事理,能够在内心确立中流砥柱般中正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一种刚毅正直的人格。


  正如孟子总结: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这里的“殉”不是殉葬的意思,而是顺应的意思。天下有道,社会风气良好,大家都能遵守社会规则,与人为善。


  这个时候人们自然而然便处于“道”中,顺应这种状态生活就好了。


  而如果天下无道,社会风气变坏,人们唯利是图,都在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互相斗争,那么这个时候就要选择避开这些乱象。


  当然避开不是说要躲到山里去,而是不掺和到这些混乱中去。


  就拿孟子来说,孟子就处在天下无道的乱世之中,他尝试过周游列国,但最终发现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本改变不了乱世。


  所以最终选择了“师道”,退隐传道、著书,把孔门儒学和中华上古文化的信仰传承下来,这便是“以身殉道”的典范。


  而“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有道还是无道,真正的“道”永远都在那里不变。


  比如就我们当代的普通人来说,要坚守自己积极向上的信念,不被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不好的现象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


  不能因为网络上爆出一个老人讹人就复性认为所有老人都坏,就否定了帮助老弱病残的美德。


  助人无论何时,都是美德,这一点永远不会变,这就是“道”。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自己坚守不了自己的人格立场,反而还要把责任推给社会。


  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明明是曲学阿世,还总要摆出一副受害者的无奈姿态,这些问题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想明白。


  不因外界的波动,干扰了自己的正见,不因社会的鱼龙混杂,而动摇了自己的信念,不敌视时代,亦不讨好时代,这才是真正的“独立人格”。


  独立人格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独立人格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2.独立人格什么意思在英语当中

  

  3.人格不健全的表现

  

本文标题:独立人格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