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庙供奉的是谁
奶奶庙供奉的是谁推荐文章1:你不知道的传统风俗,四月八给奶奶庙烧香祀子
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乡间有这样的风俗,当了婆婆的女人带着儿媳到奶奶庙烧香求子。给庙里的奶奶做了纸灯笼,纸锈鞋,点了红色印的大馒头,羊糕,给奶奶跪下磕头,请奶奶保佑新媳妇早日怀胎九月,生下贵子,传宗接代。
各村都有奶奶庙,县城更是在东西南北都建有奶奶庙,表达了人们对繁殖后代和生育活动的热心。因为古有法则,百世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做为一个女人,不能为夫家生育儿女,就是最大的不孝。如果新媳妇几年没怀孕,男方就要下一纸休书,休掉妻子。过去有钱的男人要娶正室,还要纳几房妾,就为家族兴旺。在古代社会,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在民国时代尚是一夫多妻,妓院可凭营业执照经营。
在四月八奶奶庙会这天,大街上随处可见给奶奶庙送鞋的女人,一群群,一伙伙。奶奶庙院内拉起铁丝,挂满了花灯。灯光辉映一张张笑脸。给奶奶送了鞋,还要在神像前压上零钱,祷告,承诺等有了子要来还愿。生了子的人家来还愿,有钱人家在奶奶神像前奉上银娃娃,没钱的人家送上两个布娃娃。神像前的娃娃可让前来祈愿求子的女人拿走,图个吉利。现在许多村子还有奶奶庙,有求子的人烧香供奉。
我小时侯住县城城东学门底的民房,隔墙就是奶奶庙。四月初八奶奶庙会求子这天,晚上爬在庙的山墙上瞧热闹。
农历四月初八,也是神农炎帝的出生日。高平市是神农故里,历朝历代有官方组织的大型祭祀神农炎帝活动,朝庭派钦差到场恭读祭文。每年的祭祀活动在县城东关外的炎帝下庙举行。古有彦语,走扬州,下汉口,不如到高平羊头山看祭社首。
还有彦语曰,神农生,四月八。他给后人留下吃和穿,世代不忘他。吃,是指神农炎帝发明五谷,开创农耕文明。穿,是指炎帝娘娘发明用蚕和麻制作衣裳,解决了人类遮羞和暖身问题。
因此,四月八奶奶庙求子的风俗来自远古神农炎帝时期,也未尝可知。至于有些地方的观音庙求子,则是后来的事了。
奶奶庙供奉的是谁推荐文章2:神仙被“承包”,奶奶庙养活了谁?
在香火最旺的正殿,1尊后山奶奶像如今演化出了9尊,甚至各有分工。(南方周末记者 冯叶/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寸土寸金奶奶庙》)
有了新的承包制以后,承包商吃香火,老股东吃承包费。按照权益大小,承包商里又分为大承包商和小承包商。一般来说,大承包商赚大钱,从三月初一赚到三月十五;小承包商只能赚淡季的钱。
近日,公号“一席”发表了一篇清华大学建筑系在读博士徐腾的演讲。其中,他描述了自己于2016年底探访河北易县奶奶庙的神奇经历。这篇10万+的公号文章迅速传播开来,奶奶庙瞬间火了。
奶奶庙的神奇之处在于,这里充斥着你能想到以及想不到的各路神仙,比如手握方向盘的“车神”,保佑姻缘的“狐仙”以及分别职掌“消灾、求学、送子”等9大功能的“老奶奶”。它摆脱了以往宗教体系和历史的局限,奶奶庙一位管理员就对徐腾说:缺哪个神仙,随便建一个。
更重要的是,这个简陋的民间宗教场所其实是一桩实行承包制的生意。其中,一个人气中等的庙宇,4年的经营承包费已超过700万元。每年100万的人流量,为这些承包者带来约四五千万元的收入。
奶奶庙所处的洪崖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北15公里处,距北京120公里,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名叫马头。马头村10平方公里,境内是山,约800户、近4000村民皆环马头水库而居。
为奶奶庙赋予意义的是一则历史传说。易县文化馆编辑公李1990年撰写的一本《后山神话》的书中提到,相传王莽称帝时,易县有一个叫张生香的姑娘,自幼父母双亡,身世坎坷。十五岁时,为了反抗逼婚,她含辛茹苦,逃到后山,一住就是四五十年。老奶奶为人刚强,乐于帮助穷人,又因晚年救了刘秀(东汉开国皇帝),成了后山主神。
由于历史原因,奶奶庙曾遭到一次破坏,如今的奶奶庙正是由马头村村民在改革开放后复建的。但复建后的奶奶庙已与《后山神话》中的奶奶庙大相径庭。用徐腾的话来说,如今的奶奶庙创造了新的神仙和文字标识系统。
复建之后,马头村村民继续经营奶奶庙,通过不断演变的承包制,少数家庭获得了经营权,香火和香客捐赠是他们主要的回。
奶奶庙的经营之道并不是秘密,但为什么每年还会有上百万人来此朝拜呢?
在佛像上,承包者很贴心地用硬纸板标明“送子奶奶”。(南方周末记者 冯叶/图)
马头村的媳妇娶不起农历三月十八日相传为后山奶奶的生日,因此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一至三月十五,是奶奶庙人气最旺的时候。
“香火太旺了。”提起三月初一至十五,五十多岁的村民梁有贵兴奋地用手比划,他向南方周末记者描述,从三月初一开始,山上就是黑天白日,人流不断。人挤人,一直挤到山脚下五六公里。到了晚上,灯火通明,宛若一条夜龙。最热闹的要数三月十四日夜里十二点,钟声一响,所有人都要点香,“可是人多到根本就点不着”。
一年到头,后山要烧掉几百吨香。别看平日里,漫山遍野的彩钢棚都是空的,等到热闹的时候,就会被香火、元宝等填得满满当当。整个后山找不到一个垃圾桶,因为做生意的时候,一寸土地一寸金。
后山奶奶庙人称“华北第一道场”。根据马头村的官方数据,后山一年的人流量大概在150万左右,仅三月初一至三月十五,就有百万人流。也就是说,如果按照人均50元的消费推算,最热闹的半个月,整座山就可以吃进5000万。
马头村是一个水库搬迁村,现在的居民全部环马头水库而居,领着国家搬迁补贴。村里几乎家家种麻核桃(没有仁,一种手上玩的核桃),早些年产量少的时候,一些纹路罕见的可以卖到几十万,现在产量过剩,卖不上价了。还有人上山挖崖柏(岩石缝里长出的柏树,体积小而密度大),为此送命的不在少数。
“马头村赚钱,就指着这个庙。”梁有贵站在村里,朝北往山上一指说,一个村四千多人,靠庙富起大部分,也有出去打工的,但只有好活儿才出去。
马头村的媳妇很难娶得起。除了要房要车,现在礼金最低也要八万八。这个价钱是易县很多村的几倍。附近的村子没办法,只能跟着涨,梁有贵说:“总之,每一次涨价都是从马头村涨上去。”
马头村的好日子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的。“文革”期间,奶奶庙曾被毁。
1988年左右,马头村村民自发复建奶奶庙。然而,庙盖好了,却被易县旅游局接管了。多位村干部和村民均向南方周末记者提到,大约在1990年,县旅游局在后山脚下立了一个山门,门票2元/张。但在接管一年后,县旅游局就放弃了,山门也拆了。
梁有贵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就在县旅游局接管的那一年,后山反常地频频失火。失火大多发生在人流最多的3月,那时候还是春天,树上没有什么叶子,山上一着火,县里都看得见。旅游局不得不派人灭火,一年下来,收的门票钱还抵不上灭火的花费。
对于县旅游局放弃的原因,村支书梁阳旭则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了另外一个版本,他说,当时是因为门票太贵,引起村民抗议。
县宗教局随后接管了奶奶庙,最终将管理权下放给了村里。
“除了马头村的人,谁也别想插手”徐腾在探访奶奶庙时发现,马头村采用了承包制。也就是说,这里其实是个承包到户的寺庙步行街,表面上由宗教法义控制的空间序列,背后其实是各自分离的商业门面。
他没有提到的是,马头村采用的承包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最初一拨复建庙宇的村民被称为老股东,改革开放以后,他们租下了后山土地的使用权,在上面复建了庙宇。
据一位村委干部回忆,他当时与四十多户村民一起,准备复建最重要的正殿。那时候工资每天2元,但他们每户拿出了2000元,交给村委会,建设还要另外出钱。很多人为此背上了贷款。
因为缺乏经费,刚开始复建的庙宇又小又破,但还是很快赚到了钱,主要是香火和香客捐赠。梁有贵说,那个时候都是用油桶装钱,装满了之后再装一个大麻包,然后塞到大梁上。等到晚上人少了,股东们围一个圈,开始数钱,数好了再装进麻包,扛下山来。
“数钱要花费好大功夫,最大的面值就是10块。”梁有贵说,现在每天还是装麻袋,只不过,晚上改由当地小银行上去取钱,山下有运钞车等候。
奶奶庙建成现在的规模,花了三十多年。早年赚钱以后,小破庙越修越好,更多的庙宇修建了起来,也有更多的村民想要加入老股东的行列。老股的价格从最初的一股三四百元,涨到了如今的十多万元。
一路增资扩股后,老股东们不愿意继续稀释自己的股份。2007年左右,新的承包制诞生了。由村民组建的承包商,开始抱团从老股东手里承包庙宇的经营权。比如财神殿的承包商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是从2017年开始,由14户花了710万,向九十余户老股东承包下来的,承包期为4年。财神殿上一次承包,价格也是七百多万,但期限是6年。
在村民眼里,老股显然比承包值钱。“我们都是给老股东打工。”一位承包商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承包费越来越高,经营挣不了多少,还有可能赔钱,但老股赚的钱是不动窝的钱,“就是待在窝里都有钱”。
在承包期限内,老股份亦被锁定,因而变得更加难以加入。村民们说,这些老股将世世代代传递下去,同时还可以转让。据一位村委干部估算,全村八百多户,大约有1/4持有老股。
一位没有股份的村民十分后悔。他本想在一股三四千元的时候买一股老股,但当时家里老人“封建”,认为赚老奶奶的钱不好,没有让他加入。如今不“封建”了,他连承包也承包不起了。十多年来,他再也没有爬过后山,“后山离我一里地,与我一点关系都没有”。
不止寺庙,后山上任何一个角落,包括停车场、索道、汽车道甚至厕所均有垄断的承包者。比如平日里,后山几乎没有公共厕所,但等到最热闹的时候,就会有人用床单在山上临时围起来一个厕所,向香客收费。
一位外村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除了马头村的人,谁也别想插手奶奶庙。“就算马头村的人,你开车开到奶奶庙的停车场,他也会装作不认识你,照样收钱。”
“庙是村民去经营。”村支书梁阳旭向南方周末记者坦言,比如三个人经营一个庙,五个人经营一个庙。此外,这些庙每年一共向村委会交三十多万元,用于接待三月庙会时,县里各部门的执勤人员。
亦有村干部表示,马头村是以庙养庙,村民其实并不赚钱。但多位村民反映,无论是股东构成还是收入流向,在马头村,均没有公开账目。
就在奶奶庙刷爆朋友圈的第二天,2017年8月7日,易县政府网挂出了县长刘杰的一篇讲话稿。他在2017年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动员大会上说:“加快推进大狼牙山景区五坨三十六峰、洪崖山、柴厂沟域、白沙河流域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严格落实旅游资源管理办法,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管控,对没有编制规划,未经县政府审批的旅游项目决不允许实施。各乡镇村要严格规范土地、山场等资源的承包流转工作,加强后续监管,绝不允许以承包之名,行旅游开发之实。”
九个奶奶洪崖山不高,海拔只有716.5米,成年人来回一趟大约需要2小时。按照《后山神话》中的地图,共有39座庙宇分布在整座山上。其中,最重要的庙宇是位于山顶的正殿和奶奶老家。
复建后的奶奶庙大多在原址上重建,不过,现在一些很直白的称呼,如“前殿、中殿、后殿”,过去并不存在。《后山神话》中也没有关于“车神”的记载。
复建和承包了奶奶庙的股东们,实际上一直在根据自己的意愿,装饰自家庙宇。“没事就光琢磨这个,你在想什么,什么对你有意义,想到了什么就去搞一个。”梁有贵说。
在这些神中间,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手握方向盘的“车神”。“车神”保佑开车平安、考驾照顺利。这个创意诞生于中国刚刚有车的时候。
不过,“车神”的创造者已经去世了。而现在的“车神”实际上是个仿造品。新“车神”坐落在半山腰的一个简易彩钢棚里,据村干部介绍,像这样的庙宇,都是村里“有关系”的人,私自搭起来的。
在这些神中间,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手握方向盘的“车神”。(南方周末记者 冯叶/图)
在香火最旺的正殿,1尊后山奶奶像如今演化出了9尊,甚至各有分工。她们分别叫做“文学奶奶、送子奶奶、蚕姑奶奶、消灾奶奶、眼光奶奶”等等。这些名字就用黑色墨水笔,潦草地写在一块块手撕的硬纸片上,立在每位奶奶的脚下。
南方周末记者本已选好了一炷香,但等到烧的时候,正殿管理者却一次拿来3炷,因为3尊奶奶必须各烧一炷。随后,他还用不容置喙的语气,要求南方周末记者再捐3次功德。
快速完成一系列劝香动作后,他随即歪在一旁搭起的简易床上。对于南方周末记者想要听听历史讲解的请求,他只是指了指硬纸片说,“上面有。”
“这是狐仙,保佑姻缘的。”在后山脚下的文化苑,一位女性管理者神神秘秘地向南方周末记者耳语。她手上拿着一张佛卡,上面画着一位袒胸露腿的妖娆女子,旁边是一条九尾狐。
“很多香港、北京来的有钱太太都买这个,买了给老公搁到卡包里。”她继续推荐说,这样可以保佑婚姻不变,没对象的话,求狐仙给找一个好点的,“你顺当点不比什么好啊?”
然而,不同的管理者对狐仙佛卡的说法和定价都不一样。其中一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狐仙是从佛教四大圣地之首山西五台山请回来的,开价100多元;另外一位则说是由本庙的大师从台湾请回来、开过光的,定价216元,一分不让。
看南方周末记者有些犹豫,她们又很快达成了一致:“这是大庙,我们这不敢胡来,伺候老奶奶,不能说瞎话。”作为购买馈赠,南方周末记者还可以获得一条抽丝了的红布,据说有“消灾免难”的功效。
在当地人的车里,经常能够看到“车神”的平安符——一串小葫芦。即便是利用庙宇赚钱的股东们,对奶奶庙也保有某种虔诚。比如一些庙里的管理者,会在每天上午,准时为供奉的神仙上一炷香。
“说来说去,迷信始终围绕中国人的思想。”一位村干部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是最早开发奶奶庙的人之一。
(应受访者要求,梁有贵、刘威为化名)
奶奶庙供奉的是谁推荐文章3:每年收入近千万,奶奶孔子耶稣都供 | 河北奶奶庙的“生意经”
2017年8月10日,河北省易县后山奶奶庙里,几名管理人员和朋友在正殿门口摆起饭局,相互劝酒。新京记者 朱骏 摄
40岁的马头村村民陈清扬(化名)每天清晨吃完早饭后的第一件事,是骑着电动车,去村后奶奶庙的财神殿“上班”。哪天去得早了,遇见其他庙舍管理者,对方会跟她打招呼:“今天这么早上班啊?”回得晚了,人家也会关心:“还没下班啊?” 在这里,经营庙宇被称为“上班”。
将殿宇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后,陈清扬把香一捆捆摆放在案台上,等待香客的到来。
卖香火和收取香客捐的“功德钱”,是她一天“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她创收的基本方式。陈清扬说,财神殿是奶奶庙香火最旺的庙舍之一,“少的时候一天挣几十、一百,多的时候上千元”,在庙会期间,“有时一天就能挣好几万元”。
陈清扬“上班”的奶奶庙,位于河北保定市易县城北约15公里的洪崖山,山脚下流井乡马头村的村民称之为“后山”。今年8月以来,一篇题为《现在隆重介绍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一尊神仙》的文章在网络走红,河北易县奶奶庙的名声冲破了信徒圈,扩展到全国。
最近十余年来,奶奶庙成为马头村的经济支柱。马头村村委会主任梁宝贵说,经粗略统计,近年来,奶奶庙30余处庙舍每年的总收入达近千万元,“村集体每年收入44万元,全部来自于奶奶庙的承包费用。”
据多名村民介绍,近四十年来,当地村民多次集资重修、新建奶奶庙的各处庙舍,成为奶奶庙的原始股东,近二十年来逐渐形成由村民承包庙舍的“管理方式”;基本的承包形式是,原始股东与村委会签订承包合同,向村委会缴纳承包费,原始股东再将经营、收益权进行“拍卖”,竞标价高者成为二级承包人。
梁宝贵说,原始股东和二级承包人均是马头村民,“外地人进不来”。
2017年8月10日,河北省易县后山奶奶庙里,当地村民的山羊在庙舍间随意进出。新京记者 朱骏 摄
从“奶奶”到耶稣
村民们说,当地崇拜“奶奶”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关于“奶奶”的来历,多位村民提供了不同说法,或云“凡人修道成仙”,或云“玉皇大帝的妹妹”。但关于奶奶庙最早的修建,则流传一个相对一致的故事版本: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权,要斩草除根杀刘秀,后者逃至易州洪崖山处,得一老妇相救。刘秀称帝后,为了恩,就在山上建起了一座“奶奶庙”,封老妇为“后土皇娘老奶奶”。
“奶奶很灵,求什么什么灵。”70多岁的村民梁贵生说,包括“后土皇娘老奶奶”在内,一共有九位“奶奶”,她们各司其职,涵盖求学、婚姻、子嗣、财运、消灾等各个领域,“就跟人在办公室一样,有股长、科长、处长,各管各的事情。”
从山脚到山顶,“奶奶”分布在十余个地方,有的“奶奶”神像栖身于殿庙内,有的“奶奶”神像安置在蓝色彩钢搭建的简易棚子中,有的“奶奶”神像则是露天摆放。
2017年8月10日,河北省易县后山奶奶庙里,管理人员使用的冰箱被临时堆放在庙舍里。新京记者 朱骏 摄
马头村村委会主任梁宝贵告诉记者,2007年,易县相关政府部门曾对奶奶庙进行一次寺庙整顿,一共确定了前殿、太阳殿(炎帝)、九龙殿(道教九龙圣母)、玉皇殿、正殿、后殿六大庙区,“神位只有在庙区内才有效,如果有违章搭建的小庙,就会被拆掉。”
长寿奶奶、送子奶奶、消灾奶奶、转运奶奶、生意奶奶、车神奶奶……在各处庙舍,这些“奶奶”依靠神像前的名牌得以区分。多位慕名而来的游客向记者表示,从山脚到山上,这些“奶奶”的神像几乎长得一模一样,如果没有“注释”,根本无法分辨。
除了在神像前立上名牌之外,管理庙舍的村民会通过一些直观的办法来提示香客某某“奶奶”司何职务,例如,神像前摆放着一件布娃娃的“奶奶”,是送子奶奶;手上夹着一张百元大钞的“奶奶”,是生意奶奶。
河北省易县后山奶奶庙前殿里,供奉着满足各类祈愿诉求的奶奶像,一尊奶奶像的令牌上夹着百元大钞。新京记者 朱骏 摄
“奶奶庙供奉的九位‘奶奶’,分别是后土皇娘老奶奶、注生奶奶、送生奶奶、催生奶奶、子孙奶奶、斑疹奶奶、天花奶奶、眼光奶奶、蚕姑奶奶。”83岁的村民梁树明告诉记者。他是个孤儿,从小跟着山上的道士读书写字,自己整理了一本小册子叫《后山庙传说》,是村里公认对奶奶庙历史掌故最了解、最权威的。
他说,以前奶奶庙根本没有什么车神奶奶、生意奶奶,都是“胡闹,不像话”。这九位奶奶司职有重叠的部分,但主要集中在生育、疾病等方面,“奶奶是女性,管的主要就是这些方面,什么财运、官运、学运,以前的奶奶不管这些。”
另一位村民、后殿的管理者梁贵生则坚持说,“奶奶什么都管,只是以前不一定叫这些名称。以前的名称太晦涩,现在改成财神奶奶、车神奶奶,大家一眼就能看得懂,就知道有什么事情就去求哪一位奶奶。你不这么改名字,你跟凡人怎么讲?”
颇受争议的是车神奶奶。包括后殿在内,分布着十余处车神庙、车神奶奶庙。这些手握方向盘的神像保佑着车辆安全出行,在网络上引发争议。
图片来自网络
梁树明说:“车神是假的,以前根本没有。”梁贵生则认为,车神自古就有,车神的前身是老奶奶的车夫。“以前的车神手里拿的是马鞭,保佑的是马车,现在与时俱进,保佑的是小轿车、大客车、货运车。”
在村委会主任梁宝贵的印象中,“车神”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出现的。他表示理解:“现在家家都有车了,保佑车行平安,也是香客的需求。”
河北省易县后山奶奶庙里,一间庙舍里供奉着一尊车神像,前面摆着汽车方向盘,满足人们出行平安的祈愿。新京记者 朱骏 摄
多名村民告诉记者,奶奶庙自古以来属于道教场所,文革之前,山上还住着道士。公开资料显示,1987年,后山奶奶庙被河北省政府确定为开放的道教活动场所。
但从山脚到山下,还分布着包括如来佛祖、济公、斗战胜佛等佛教神明,乃至于孔子、耶稣也被“请”进了庙舍里。
在山脚下有一个人工新建的“丹霞洞”,耶稣的塑像和众多不知名的神像一起,栖居在洞内。在前殿、正殿、中殿、后殿等多处庙区,均可看到佛祖等佛教神明。
中殿的管理者、村民梁秋凤说,这不是乱建,都是依照香客的心愿建的,“比如说,有的香客拜完老奶奶,还想再拜拜佛祖。村民们一琢磨,嗨,那就建个佛祖庙呗,让他们磕个头,心里痛快。”
河北省易县后山奶奶庙前殿里,供奉着满足各类祈愿诉求的神像。新京记者 朱骏 摄
香火的“竞争”
山下开饭馆的村民梁海山说,奶奶庙一年四季“不打烊”,每天有数百人进庙朝拜。相传农历三月十五是“老奶奶”的生日,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十五举办庙会,庙会期间,近百万香客赶来祭拜,会将山道围得水泄不通。
面对众多庙舍,香客每每感到疑惑:到底在哪儿朝拜“奶奶”才最灵验?山上管理各处庙舍的村民给出了不同答案。
管理后殿的梁贵生说,后殿所在地是“奶奶”修仙得道的地方,是“奶奶的老家”、奶奶庙的正根;一名正殿的守庙人说,“你从正殿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里才是最正宗的,正殿香火一直是整座山最旺的”;山脚下前殿的守庙人则说,“奶奶”在哪座殿里都很灵,但是山上的香火要比山脚下卖得贵,没必要上山。
河北省易县洪崖山,前往奶奶庙的山路边,随处可见各类佛像神像。新京记者 朱骏 摄
“买香吗?山下的香便宜。”在洪崖山脚下,这是记者被当地村民问得最多的一句话。
一名在山脚下摆摊卖香火的村民告诉记者,山上的香比山下的贵三分之一以上,“山路不好走,把香运到山上,得使骡子驮,运费就要算在里面了。在山下,十块钱可以买三炷香,山上只能买两炷。”
梁贵生说,前殿占据上山的必经路口,管理前殿的村民往往会竭力劝说香客不上山、就在前殿朝拜;对这种“半路截胡”,梁贵生表示不满。
多名村民和庙舍管理者向新京记者表示,奶奶庙虽然是马头村的集体资产,但由不同村民承包管理。庙舍的香火兴旺与否,直接关系到承包户的实际收入。因此,承包户要像经营一桩生意那样,想方设法提高“竞争力”,留住香客。
绞尽脑汁在庙舍内布置有吸引力的神像,正是众多承包者纷纷采取的经营方式。
“多建一个神像,就多一笔收入。”村民梁树明说,之所以出现车神奶奶等等以前没有的神像和庙宇,是因为村民们认为这些神像可以吸引香客、增加收入。
财神殿的承包者陈清扬想出的“增收”办法,是在殿里增添了一台冰柜。冰柜平时放在财神殿的角落里,为了防尘盖上了布。看到那些看上去很疲惫的香客,她有时会主动问他们需不需要喝冰水解渴。山下1元一瓶的矿泉水,在财神殿里卖3元一瓶。
陈清扬有些发愁,她觉得自己并不在行,不会“忽悠”,也不知道如何将殿宇布置得“更有吸引力”。在这点上,她有些羡慕承包中殿的村民梁秋凤。
梁秋凤的丈夫白红保是奶奶庙名气最大的几位“大师”之一。当地多名村民说,如果需要看相、算命、做法事,找白红保是最灵的。梁秋凤说,白红保今年53岁,从17岁开始悟道,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道行”;白红保没有正式出家,算是道家的“俗家弟子”,已有100多名徒弟遍布北京等全国各地。
为香客看相、算命、做法事,是白红保“增收”的重要途径。梁秋凤说,她和丈夫承包的中殿位于半山腰上,为了方便那些专程前来找他“排忧解惑消灾”的香客免去登山的辛苦,他们还特地承包了山脚下前殿的配殿“太宁宫”,平日里就在山脚下接待香客。
不过,梁秋凤也有自己的烦恼。她告诉记者,中殿的承包费用一年需要30万元,加上购买香烛的成本,挣的钱“有时候都不够还银行贷款的利息”。
河北省易县后山奶奶庙入口,十二生肖石像身上缠满了祈愿带。远处安放着观音菩萨像、孔子像、老子像。当地的管理人员说,奶奶庙里“佛道儒不分家”。新京记者 朱骏 摄
庙宇承包制
“你只买一捆香吗?买两捆吧,买两捆吉利,人财‘两’旺。”8月13日上午,村民汪桂梅在庙前这样招呼一个香客。
今年以前,汪桂梅并不太明白拜神的“规矩”,承包半年后也上道了,会指引香客“拜车神要手心向下,九磕首,拜完摸摸车神手中的方向盘;拜财神要手心向上,表示‘接财’”,会对香客说“摸摸财神手,财运跟你走”之类讨喜的话。
汪桂梅是前殿“车神庙”的承包人。车神庙里供奉着车神、财神、药王三位神明。汪桂梅说,她从今年开始承包车神庙,一共承包两年,每年的承包费是一万元。今年的承包费,已经在三月庙会时挣足了;目前是淡季,一个月只能挣一千元左右。
汪桂梅说,马头村大部分村民都在奶奶庙持有原始股份,这其中,部分村民再向原始股东进行二次承包。汪桂梅承包车神庙,即属于二次承包,“就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之前承包的人挣了多少我不知道,但我想,每天这么多上香的,应该是挣了不少。”
多名村民表示,奶奶庙的承包可追溯至约四十年前。
今年83岁的村民梁树明回忆,文革期间,洪崖山上的庙舍和神像几乎全被损毁,只余下地基;文革结束后,马头村不少虔诚的村民出于对“奶奶”的信仰,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原址上重新修起了奶奶庙。
“你家有一些砖,我家有几根柱子,这几十户出钱修正殿,那几十户出钱修前殿。”梁树明说,这些村民成为了最原始的股东,“他们出了钱修庙,庙里的香火钱会分给他们作为补偿。”
彼时,重新建起的庙舍非常简陋,梁树明说,与其说是庙,不如说是棚子。奶奶庙重修后,各地香客渐渐云集,香火钱也渐渐多了,当地村民感到,“收了香客们的钱,却让他们朝拜这么破旧的庙舍,于心不忍”,遂在上世纪八九年代多次向村民集资,大修奶奶庙。奶奶庙的股东也迅速增长。
村委会主任梁宝贵告诉记者,奶奶庙是由县里主管、乡政府和村委会代管,各庙舍以参股的形式向村民集资,村民参与日常管理。马头村全村700余户,超过400户是奶奶庙的原始股东,“每一处庙区由几十户至百余户村民参股承包,正殿最多,181户,中殿20多户,后殿30多户,前殿50多户,财神殿100户。”
梁宝贵说,各处庙舍的原始股东,均需和村委会签订承包合同,合同数年一签,重签时也会重新约定承包费,目前所有庙舍加起来,一年的承包费是44万元,属于村集体收入,“由于村集体有时需要用钱,大部分庙舍的承包合同已续签到十年之后。”
“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形成二次承包。”梁宝贵说,原始股东与村委会签订承包合同,向村委会缴纳承包费,原始股东再将经营、收益权进行竞标,出资多的某位原始股东就成为日常的经营者。不过,二次承包时,并不签订具体的承包合同,而以口头协议的形式进行。
二次承包财神殿的村民陈清扬、二次承包前殿车神庙的村民汪桂梅,也向记者证实,没有和原始股东签订具体合同。
“成功竞标的股东也就是'庙头',庙头一般会联合几户、十几户村民,一起来负担二次承包费。”梁宝贵说,二次承包人向原始股东支付承包费后,原始股东不再插手庙舍的经营、管理,日常各处庙舍的香火钱则全部归二次承包人所有、自负盈亏。
“我们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入的股,当时一股要交500元。”2003年以前,陈清扬在北京打工,此后回到村里,承继了祖辈的“基业”,经营着奶奶庙的财神殿。陈清扬说,每隔几年,各处殿宇都会重新进行二次承包,随着奶奶庙香火越来越旺,“生意越来越好”,二次承包费也在竞标中被越抬越高。
在今年,财神殿刚刚签订了新的二次承包合同,4年共700万元。这意味着,在100户原始股东每年一共向村集体缴纳5万元承包费的同时,14户二次承包的村民每年要向原始股东支付175万元。
这个数额虽高,但陈清扬觉得,只要“经营”得好,就不会亏本。
梁宝贵认可承包制对于奶奶庙的作用,“以前县里也曾接管过奶奶庙,村委会也接管过,但是由于人力、物力成本太高,都会亏本。采用承包制,谁出资、谁收益,这是市场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奶奶庙的香火一直保持兴旺。”
当然,也有一些村民不愿意入股的。在马头村和易县往返跑运输的村民陈金海(化名)说,“把别人给‘老奶奶’的香火钱揣到自己兜里去,这种钱我拿不得。”
北省易县后山奶奶庙入口的放生池里积满了塑料垃圾。新京记者 朱骏 摄
感谢“奶奶”发工资
对于马头村而言,奶奶庙是当之无愧的“经济支柱”。
山脚下,是一条长约三公里的“商业步行街”。由于当地多年前修建水库,马头村大部分村民早已搬迁到数里之外的“新马头村”,但这并不影响村民们在洪崖山脚下,沿路开起一整条街的饭馆、商铺、农家旅社。从饭馆到旅社,尽管经营业务各有不同,但几乎都售卖一种共同的商品:香烛。
新京记者粗略统计,从山脚下约五公里远开始,一直到山顶,村民们搭建的简易公厕有近20间,这些公厕有的是砖块砌成,有的则是铁皮棚,墙面上大多写着“收费公厕,一人一元”字样。一名村民告诉记者,平时淡季的时候公厕没人管理、不收费,主要是在庙会期间收费。
马头村里则先后出现了6家香厂。
在奶奶庙,烧香山价格不菲。一名承包前殿的村民告诉记者,烧香山是指用香搭起一座小山,根据不同的规格,香山的高度不一样,山上配置的纸质摇钱树、金元宝种类也不一样,“就像套餐一样,烧的香越多也就越灵验。普通的香山几百元,贵的有几万元,普遍是在一两千块钱左右。”
梁秋凤说,2012年庙会时,前殿配殿“观音殿”由于烧香山不当,引发了一次大火,整体建筑几乎全被烧毁。负责承包前殿的村民,每户出了5万元修缮费用。自那以后,村民们集资修建了水塔,水管通到了每一处庙舍。 “烧香山”也被严格限制在香灰池内。曾经长6米、粗10厘米的高香也被禁止使用,最多只允许烧两米长的一种香。
有的承包户因此对记者说,自己每天去庙里上下班,主要不是为了挣钱,是为了防火,中午都不能休息,“大庙得保证至少三个人时刻睁着眼,小庙至少一个人睁着眼。”
有的承包户则坦承,“就是靠山吃山,做点小生意”。
梁宝贵说,经粗略统计,近年来,奶奶庙30余处庙舍每年的总收入达近千万元。几乎所有村民都能享受奶奶庙带来的经济利益,“香客们这么多,在山下卖香、卖水、存车、开饭馆,只要肯干,哪户都能挣个千儿八百。”
“这叫靠山吃山,要感谢‘奶奶’给我们发点工资养家糊口。”陈清扬说。
梁宝贵说,马头村所在的流井乡,14个行政村超过一半是贫困村。马头村是在最近十多年靠着奶奶庙的香火才摘下“贫困村”的帽子,“平均来算,围绕奶奶庙产生的收入,要占每个村民人均年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马头村的女婿王师傅告诉记者,易县农村这几年娶媳妇的彩礼钱大概在三万三,而要娶个马头村的媳妇大都要达到八万八,“很多小伙以娶到马头姑娘为荣。”
奶奶庙在网络上走红后,众多网友对奶奶庙“胡乱造神”、“把信仰当生意”等发出质疑。记者问梁宝贵,是否担心这些质疑会对奶奶庙带来不利影响?
梁宝贵淡定地回答:“信仰不会受影响。”
新京记者王剑强 实习生孙青 摄影朱骏 编辑陈薇 校对陆爱英
奶奶庙供奉的是谁推荐文章4:奶奶庙的传说
图片内容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听老人们讲,很早以前,我们村里曾经有一座奶奶庙,坐落在旧时村东头一个池塘边高地上,大约就是现在村东十字路口附近。
据老人们描述,奶奶庙并不十分高大。它坐北向南,仅一间大殿,里生外熟土木结构,普通悬山式建筑,比普通民居略高,青瓦灰墙,飞檐翘角,屋顶瓦脊装饰灵兽,檐下为彩绘斗拱,灰砖白缝,素雅清新,暗红殿门,雕花棂格,十分精致;门两旁有联,“神光施德泽,慈云佑黎民”,上书“心诚则灵”;殿前几株或高或矮的松柏,为奶奶庙增添了庄严和肃穆。
据说殿内供奉着三位神仙奶奶,有“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的泰山老奶奶,另两位是慈眉善目、大慈大悲的“送子娘娘”和的“眼光娘娘”,顾名思义,送子娘娘主管送子,眼光娘娘主管治眼病。三位俗称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其实按旧时说法,奶奶庙一般供奉的是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即我们俗称的泰山老奶奶,这个倒是对的,但左右配祀应为佩霞元君和紫霞元君,考虑应该是老百姓记不清这雅致的称呼,古时候孩子和眼睛是老百姓最看重的两件大事,大家便根据需要便尊称她们是送子奶奶和眼光奶奶也是理所应当的了,还有一说另外两位神仙是送子奶奶和观音菩萨的,不一而足。
图片内容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说起奶奶庙,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说很早时候,当地闹瘟疫,由于当时没什么医疗条件,疫情久聚不散,百姓或病或死,以至于方圆百里生计艰难、民不聊生。一游方道士经过该地,面对此病遍施其术,也没什么效果,正苦恼间,一日在该村东小池塘边纳凉时,忽见红黄绿三条蛇,颇感诧异。道士是个有见识的,感觉三条蛇有些灵异,便施法布道,念念有词:“蛇仙大神,你们要是真有本事就显灵,把村子里生病的人给治好了,日后必定给你们盖大庙,年年烧香磕头,把你当神仙供奉。”不曾想这三条蛇果然有些道行,之后不久,附近村子里人的病慢慢好起来,人们欢欣鼓舞,都把三条蛇当成神灵对待,道士也不食言,四下游说,挨家化缘,募得许多钱财,就地盖起一座庙,特意选了一个黄道吉日,把三条蛇请到庙里,还请人给它们塑了红黄蓝三尊神像,尊称她们为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奶奶庙 。
当然,传说只是古代人们一种与自然斗争的一种美好寄托。还有一个说法就比较靠谱了,说当地有一张姓财主,独生子有病,久治不愈,遂登泰山求神许愿,后病渐好,便每年进山还愿,后来财主年老上山不便,便发动村民族人,有钱的拿钱,有人的出力,在村边建起此庙,把神仙请到身边供奉起来,也算还了一个大愿,做了一项大功德。
有人说我们村奶奶庙当初香火旺盛,说奶奶庙的几位奶奶本事大,有求必应,十分灵验,没有办不到的,在附近十里八村很有名,但凡人有个什么灾什么病的,都会到奶奶庙里,祈求奶奶们帮忙给自已治病;甚至谁家久婚不育想要个孩子,就会来到庙里抱个小泥人回去,小泥人是拃吧长的小孩样的泥塑,过不久便十月怀胎了;谁有个过不去的坎,到庙里上柱香,祈求奶奶们降福保平安,也许就成了。这都是老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旧时的乡村民俗都是这样吧。当然也会有求而不应的,那就只能怪你自己心不诚了。
大约在清代民初时期,社会动乱,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奶奶庙年久失修,香火渐失,终于在一场暴风雨中轰然倒塌,只给村民留下一片废墟、一片叹息,留给后人一个遗憾,一个传说。(文字内容根据传说整理,图片内容来自网络,图文并无关系。)
奶奶庙供奉的是谁推荐文章5:奶奶庙里供奉的究竟是哪位神仙奶奶?
奶奶庙,即使你没见过、没去过,可能也听说过。因为在全国,曾经有过很多的奶奶庙,以及很多的热闹庙会,其数量之多绝对超乎你的想象。这么多的奶奶庙,供奉的都是一位神仙,那这位神仙奶奶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今天直接给大家揭晓答案,这位神仙奶奶就是——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东岳泰山,被称为五岳之尊,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崇高的地位。古时候皇帝封禅泰山,是绝无仅有的盛大仪式。关键,封禅泰山不是轻易就能举行的,必须是公认的做出了极大成就的皇帝,才有资格去封禅泰山。否则,即便你是当朝皇帝,也会被人骂名不副实,在天下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正史上,封禅泰山的皇帝一共有六位,前五位分别是秦始皇帝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这五位可都是改变了历史的千古一帝,的确是实至名归。而最后一位宋真宗赵恒功绩平平,却是自己生生挤进去封禅的,直接拉低了门槛,也导致了后世的皇帝不再去封禅泰山,咱们就不再细说了。
之所以说这么多,是想告诉大家泰山的地位有多高,以此类推,大家也就会知道泰山神的地位同样也很高。泰山的正神,就是东岳大帝,他主管世间一切生物(植物、动物和人) 出生大权,他还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
而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据说就是东岳大帝的女儿(当然,这只是碧霞元君身世传说之一)。
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也叫作泰山玉女、碧霞元君、泰山娘娘,还有就是泰山奶奶,这就是奶奶庙名称的来历了。
道教把泰山奶奶列入了自己的神仙体系,说她“庇佑众生,灵应九州”,而且还管着泰山的神兵神将,监督着人间的善恶行为,所以管辖范围和法力都是很大很强的。
但民间的百姓信仰泰山奶奶,是有着自己更接地气的原因的。一来,泰山奶奶慈眉善目,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是没有距离的神仙;二来,正因为泰山奶奶的平易近人,让人们向她许下了所有的愿望:贫穷者求富裕,生病者求健康,农民求丰收,商人求生意,老者求长寿,无子者求子,子女者求父母健康……
而泰山奶奶几乎有求必应,更是让老百姓倍感亲切,愈加信赖,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慈母一样的存在,更是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一跃超过了东岳大帝的地位,而且有了“北碧霞,南妈祖”的说法。
很多的奶奶庙里,供奉的都是慈眉善目的泰山奶奶神像,而且,一般还会有另两位“送子娘娘”和“眼光娘娘”随侍左右。顾名思义,送子娘娘主管送子,眼光娘娘主管治眼病。孩子和眼睛,这在任何时候都是老百姓最看重的两样东西,而泰山奶奶就管着这两样,老百姓敬重这位神仙也的确是理所应当的了……
泰山奶奶的生日是农历四月十八,这是个极其隆重的日子,一开始是朝廷和民间一起过庙会,后来因为朝廷的垄断,老百姓又过起了泰山奶奶传说的另一个生日——农历三月十五,并称之为“换袍日”,后来很快深入人心,成为了另一个盛大的庆祝庙会。
泰山奶奶影响如此之大,除了是东岳大帝的女儿一说,还有那些身世来历呢?
一种说法是,泰山奶奶是黄帝所派遣的一位女子修道成仙了。黄帝时候,他在泰山安排修建岱岳观,预先派了七位女子,穿戴者云冠羽衣,去泰山上迎接西昆真人(西王母),后来其中的一位女子修道成为玉女仙人,就成为了后来的泰山奶奶。
一种说法是,泰山奶奶是汉代的一位女子,名叫石玉叶。石玉叶的父亲石守道是个大善人,玉叶从小就长得既好看又聪明,三岁就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七岁就知道礼法,也曾经礼见过西王母,后来在天空山黄花洞修仙成功,即为泰山奶奶。
你看,其实这两种说法很像,而且都还提到了西王母。其实早在汉代的时候,泰山顶上就修建了玉女神像,还有玉女池,已经开始享受香火了,后来由于年久失修,五代时期神像倒地,掉入到了玉女池中,踪迹也就难寻了。
还有一种说法,传说泰山奶奶是战国时期魏国公主,名叫毕霞。秦朝灭掉魏国以后,毕霞公主举家从大梁迁到了魏王城。毕霞公主从小修炼道法,在魏王城弘扬道法,每年三月三庙会的时候都要专门设坛,为百姓诊病送药,她羽化成仙后,就被玉皇大帝御封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
其实,从汉代开始,泰山奶奶一直被称作玉女,是民间的神仙。在宋真宗封禅泰山的时候,据说他在玉女池看到了玉女石像的影像,就派人重新雕刻了玉女神像,重新开始供奉。虽然宋真宗信仰道教,但其实这时并没有把泰山玉女纳入到道教体系。
到了元代,道教才正式把泰山玉女收到了自己的体系下,原因还是因为一个叫张志纯的道士修缮了新的玉女祠,才顺其自然的干成了这件事。到了明朝永乐初期,这才有了“碧霞元君”的叫法,泰山奶奶也就正式有了道教的称呼“碧霞元君”。
道家的大神们都是“炁(音气,意思是万物的本源)”所化,所以泰山奶奶在这里也多了一种身世来历,说她也是炁所化生而来的。
泰山奶奶有求必应,而重中之重管的又是关于孩子和眼睛的事,所以历代朝廷和百姓开始了大量的建庙,无论城市与乡村,不管豪华或简单,直接让奶奶庙遍布了全国。泰山作为泰山奶奶的发源地,就有上庙碧霞元君祠、中庙红门宫、下庙碧霞灵应宫三座;在北京,有东南西北中五座奶奶庙,其中西顶、北顶和中顶碧霞元君庙,现在还保存完好……
最后,再给大家讲个徐州奶奶庙的故事吧!
很久以前,徐州一带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瘟疫。一些有钱人骑马坐轿到了泰山,求东岳大帝消灾祛病,而许多穷人却只能在家等死。东岳大帝之女,也就是碧霞元君、泰山奶奶,当时年仅十五六岁,她非常焦急,一心想拯救更多贫苦的灾民,就决定自己独自前往徐州。
但东岳大帝考虑她年纪尚小且只身一人,就没能同意,这可急坏了小碧霞。这时,她的舅舅曹山舅知道后,表示愿意护送她前往徐州。经过长途艰辛跋涉,加上舅舅的悉心照料,二人终于来到了徐州并很快降服了瘟神,也为从四方赶来的百姓治了病。
徐州的百姓为了纪念泰山奶奶的功德,特意为她建立了庙堂。同样,曹山舅护驾有功,且为人憨厚耿直,乐善好施,人们也没有忘记曹山舅。娘娘庙建成后,人们又建了曹山亭,里面端坐的是曹山舅的塑像,让他继续在一条上山的路口守护泰山奶奶和往来的百姓。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所有,如有需要请联系删除。
奶奶庙供奉的是谁推荐搜索词:
1.奶奶庙的三位奶奶是谁
2.农村奶奶庙供奉的是谁
3.送子奶奶庙供奉的是谁
本文标题:奶奶庙供奉的是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