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在古代叫什么推荐文章1:鉴定一下古代热门食物雅称

  :读特


  “客官里边请,您看今儿吃点什么?”


  “你们店里都有什么?”


  “今日有蟹黄玉柱、百合水引、俏冤家、无肠公子,


  还有新鲜刚运来的青门绿玉房。”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上面这段对话,如今看来像是接头暗号,但发生在古代,却很寻常。这是因为,古代菜品即便是最普通的馒头、面条,也有着别致的雅称。


  那么,怎样才能像古人一样“优雅”的点菜呢?这里是一份点单速成教程,快来学习吧!


  01 主 食


  水引——面条


  古人称面条为“水引”,并将其归入“饼”类。


  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东汉刘熙《释名》


  北魏著作《齐民要术》曾记录过“水引”的做法:


  先将面团揉搓成筷子粗细,一尺长,浸入水中,再搓成韭叶那么薄下锅煮沸。


  挼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


  唐代徐坚《初学记》引晋人范汪《祠制》称:“夏荐下乳饼臛,孟秋下雀瑞,孟冬祭下水引。”可见古时“水引”曾是冬日限定美食。


  至宋,水引的形状逐渐变得更细更长,成长条状。


  然后水引,细如委綖。——《太平御览》


  也是宋朝时,“面条”一词才逐渐普及,面食种类大增。


  猪羊庵生面、丝鸡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卷鱼面、笋辣面、素骨头面、百合面、血脏面、百花棋子面、水滑面……客官您看来点什么?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玉柱——馒头包子


  “馒头”最初写作“蛮头”。


  据《事物纪原》记载,诸葛亮平蛮后班师回朝,却路遇泸水难以通过,有人献策说,用人头献祭可顺利通过泸河。


  诸葛亮自然不愿为封建迷信牺牲人命,便命令下属将猪羊肉裹上面团,做成人头的样子,代替活人献祭,称为“蛮头”。


  后人逐渐将“蛮头”传为“馒头”。


  元人画诸葛亮像轴 故宫博物院藏


  唐以后,“馒头”也常被称作“玉柱”。王世贞撰、邹善长重订的《汇苑详注》中记载:“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


  从“馒头”到“玉柱”,名称一换,立刻就高贵起来了。而“包子”这个称呼则大约是在宋朝以后才流行开的。


  宋人所著的《燕翼诒谋录》中提到了“包子”一词:宫中出包子以赐臣下,其中皆金珠也。


  至于包子品类,花样繁多,任君选择。《梦粱录》中记有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笋肉包儿、蟹肉包儿等。


  魏晋 甘肃嘉峪关古墓彩绘砖画


  不过,包子馒头均是俗称,走进古代酒肆,最“上流”的点包方式还得是:“小二,来二两蟹黄玉柱。”


  02 硬 菜


  俏冤家 熏猪耳


  俏冤家通常是对情人的昵称,缘何成为熏猪耳的别称已找不到确切记载。


  清朝的褚人穫也曾表示对“俏冤家”的困惑,只说大街小巷都叫薰猪耳为俏冤家,却不知所取何意。


  俗呼薰猪耳为俏冤家,不知何所取意,里巷至今传之。——《坚瓠四集·俏冤家》


  清人梁绍壬则在《两般秋雨盦随笔·市井食单》中说:“猪耳朵,名曰‘俏寃家’,猪大肠,名曰‘佛扒墙’,皆苏人市井食单名也。”


  可见当时“俏寃家”之称在江苏一代的市井菜单上广为流行。


  清晚期 泥制猪 故宫博物院藏


  无肠公子 螃蟹


  把螃蟹称无肠公子最早应是葛洪的手笔,乍一听古怪,仔细思索又觉得十分合理,或许这就是古代文人的冷幽默吧。


  称无肠公子者,蟹也。——晋·葛洪《抱朴子·登涉》


  唐代彦谦写《蟹》,也用上了“无肠公子”这个名号:


  西风张翰苦思鲈,如斯丰味能知否?


  物之可爱尤可憎,尝闻取刺于青蝇。


  无肠公子固称美,弗使当道禁横行。


  明 徐渭《黄甲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毡根 羊肉


  五代薛昭纬《谢银工》诗曰:“一楪毡根数十皴,盘中犹更有红鳞。早知文字多辛苦,悔不当初学冶银。”诗中的毡根,就是羊肉。


  从先秦至唐宋,“毡根”向来是肉类中的主流。


  宋人对毡根尤为痴狂。上从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爱毡根。据《宋会要辑稿》载,宋神宗时期,皇宫一年消耗羊肉43万又4463斤,也就是平均每天吃掉十多只羊。


  宋朝第一美食家苏轼更是爱极了羊肉。被贬到惠阳后,他给弟弟苏辙写信说,自己不敢与当地权贵争肉,于是私下嘱咐卖羊人给他留一些没人要的羊脊骨。将肉取回家后,先将羊脊骨彻底煮透,再用酒浇在骨头上,撒盐,用火烘烤,就是一顿鲜美的烧烤羊骨。


  苏轼还幽默地表示,这种吃法很妙,只是因为自己每次都把骨头的肉吃个干净,围在他身边等待投喂的狗很不高兴。


  元 赵孟頫 二羊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03 瓜 果 时 蔬


  落苏 茄子


  茄子古时也称落苏,现苏杭一带的方言中,依旧有这种叫法。


  茄子一名落苏。吴人正谓之落苏。——《酉阳杂俎》


  关于茄子为何得落苏之名,根据宋人王辟之的记载,是因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君吴王之子跛足,有人拿与“瘸子”读音相近的“茄子”来恶意嘲笑他,后来杭人为避讳,便改称茄子为落苏。


  钱镠之据钱塘也,子跛,镠钟爱之。谚谓“跛”为“瘸”,杭人为讳之,乃秒“茄”为“落苏”。——《渑水燕谈录》


  元 钱选 瓜茄图卷 弗利尔美术馆藏


  青门绿玉房 西瓜


  西瓜称青门绿玉房,出自明代瞿佑的诗《红瓤瓜》:


  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


  青门绿玉,将西瓜的颜色形容得生动又诗意。


  唐 三彩西瓜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04 酒 水


  杜康/清圣/浊贤 酒


  古代文人墨客爱好饮酒写诗,酒鬼们醉后飘飘然,对着酒一顿乱叫,起各式花名。


  唐代 孙位 《竹林七贤图》 上海博物馆藏


  酒的花名中,最知名的当属杜康。


  杜康原是夏朝国君,也是传说中的“酿酒始祖”。


  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说文解字》


  从曹操写下千古名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时,杜康一称就被沿用至今。有趣的是,将酒奉为解忧神器的曹操,却在主政时期下令禁酒。


  时人又想喝酒,又不能被发现,便只好悄悄地给酒起代号,称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清圣、浊贤的称号就是这样来的。


  太祖(曹操)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太平御览》


  陆游在《溯溪》中写道:“闲携清圣浊贤酒,重试朝南暮北风。”此外,杯中渌、欢伯、般若汤、浮蚁等也都是酒的美称。


  明代 张鹏 《渊明醉归图》局部


  清代 黄鼎 《醉儒图》局部


  均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古代的时髦酒单


  至于在古代酒肆具体可以点些什么酒,《武林旧事》洋洋洒洒列过一大串酒名,其“时髦”程度,比起现今网红酒吧的鸡尾酒单也毫不逊色。


  流香酒、银光酒、雪醅酒、龟峰酒、蔷薇露、琼花露、思堂春、蓬莱春、秦淮春、浮玉春、丰和春、皇都春、有美堂、中和堂、清白堂、元勋堂、真珠泉、萧洒泉、齐清露、北府兵厨、第一江山、蓝桥风月……


  元 龙泉窑青釉执壶


  清 金錾云龙纹葫芦式执壶


  均藏于故宫博物院


  看完这篇指南,你学会如何优雅地点菜了吗?


  (原标题《鉴定一下古代热门食物雅称》)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筷子在古代叫什么推荐文章2:你知道吗?中国人何时开始用筷子

  人类进食采用的方式,世界流行最广泛的有3种:用手指、用叉子、用筷子。用手指抓食的人生活在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的许多地区,用叉子的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南北美洲,用筷子的人主要分布在东亚大陆。中国人是用筷子群体的主体,也是筷子的创制者。


  名称由来


  筷子起源于中国,古代叫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也叫筯。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筷子是何时发明的?究竟是谁发明了筷子?我们早已无从考证。《礼记》郑玄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说的是先民把谷子用树叶包好,糊上泥再放入火中烤熟。更简单的方法是把谷粒放进火灰中,不时地用树枝拨动,让谷物得到均匀受热后再食用,也许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启发,一根树枝逐渐变成了两根,树枝又被竹木代替,最原始的筷子就出现了。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筷子古称箸,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在3000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历史演变


  其实,一开始中国人也是用刀叉的,而不是筷子。现在世界上最早发现的骨质餐具刀是在我国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只不过,当时人们把用于餐桌上的刀具叫作“匕”,具有两种实用功能:一是相当于勺子,二是相当于餐刀。


  后来,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两个功能分开,形成了刀和勺,“匕”后来只代表勺子。我们曾把去世的母亲称为“妣”,甲骨文中“妣”就是“匕”,代表做饭的母亲。


  中国最早的筷子是安阳殷墟1005号墓发现的6支铜箸头。所以,学界认为筷子当作餐具使用是在商代。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烹饪技术摆脱了原始状态,进入到饮食的文明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代八珍”。“八珍”是厨师事先把食材加工成适合入口的大小块,吃时只要用筷子夹住送入口中就行了。所以筷子成为当时的主流餐具。


  在商周及其以后的春秋战国时代,用筷子吃饭在当时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之后才慢慢向民间推广普及,取代了刀叉。


  当时以华夏文化为主的中原文明,讲究“华夷之辨”,要将自己先进的文明和周围游牧民族区分开来,游牧民族的饮食特点还是以食肉为主,离不开刀叉。所以,筷子就成了先进文化的代表。


  后来,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受到华夏文明的影响,也开始提高自己的地位,开始用筷子。但是,还要切肉、吃肉,怎么办?于是,出现了“刀筷组合”。餐刀和筷子套用,而且装在一起,方便携带。


  传到国外


  筷子曾经传播到中国周边的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形成东亚地区使用筷子进餐的传统,且延续至今。


  6世纪之后,中日之间交流频繁,日本使节多次前往唐朝学习中国文化。608年,以裴世清为首的中国使节团应邀访问日本。在欢迎宴会上,圣德太子按中国的方式使用箸招待了客人。


  8世纪后,箸在日本逐渐普及,那时的箸在日本被称为“唐箸”,也就是于唐朝的意思。20世纪70年代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曾对周恩来说:“总理阁下,日本的用箸习俗是由中国传入的,中国的筷箸给我国带来了既文明又方便的理想餐具,我要敬您一杯,感谢你们给我国输入了良好的饮食文化。”日本还对筷子进行了改良,并且发明了“割箸”,也就是今天我们使用的一次性筷子。


  然而,东亚地区之外的外国人见到筷子的第一感觉多半是新奇并且惊讶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时来到中国,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录了中国人使用筷子吃饭的习俗:“他们吃东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长约一个半手掌,他们用它很容易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内,而不必借助于手指。食物在送到桌上时已切成小块,那些是用筷子很容易夹开的。”


  到了全球化的今天,使用筷子吃饭已经不再是中国人或者东亚人的专利,美国每年都会从中国进口数千万双竹筷子,法国甚至还设立了“金筷奖”来表彰中餐及亚洲风味餐厅的出色经营者。如今,有3000年历史之久的筷子传递着东方特有的饮食文化,正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发挥着它的作用。


  找记者、求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我要料


  筷子在古代叫什么推荐文章3:古代“筷子”文化:结婚作陪嫁、古人青睐银筷……

  这两天,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下子点燃了大家对于“筷子”的关注热情。


  先是“央视新闻”带头发布了一个题为《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的视频,用各种中国人在日常使用筷子的温暖场景告诉大家: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这一下子触及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被网友们纷纷转发点赞。


  热门评论中,点赞最多的一个道出了“中国筷子”文化层面的讲究。它是这样说的:


  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筷子?


  首先,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


  其次,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阴阳理念


  然后,中国人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


  太极是一,阴阳是二;


  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有两个对立面组成的。


  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不过这里倒是没说筷子的材质,日常的筷子你喜欢用什么样的?竹子的?金属的?塑料的?


  事实上,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筷子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它可是铜做的。而后来筷子的材质也是挺丰富的,像是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皆有之。果然是比现在丰富多了,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仍然难以想象。


  故宫博物院非常贴心地给了我们一些参考,高冷地直接甩出九双来自清朝宫廷的“箸”,你懂的,也就是俗称的筷子。


  截图来自@故宫博物院


  要知道,故宫博物院可是藏有大量的清代餐具,其中以清晚期为多,盘、碗、碟、酒杯、筷子、叉子、箸等,器形繁多,品种功用各不相同,有清宫造办处制造的,有民间银楼制造的,还有外省当地制造进贡的。


  这回真的把大家看呆了,华丽、高级且美,真的突破了筷子实用价值,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我们一双一双来看


  清 金镶青玉嵌乌木箸


  金、玉的使用历来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玉”的使用较“金”要早,不过,两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行发展。用于饮食器具,寓意宫廷金玉满堂的富贵荣华。


  清 碧玉箸(其一)


  清 碧玉箸(其二)


  清代碧玉玉材主要来自新疆地区,新疆有多处玉矿,重要产区为和阗和玛纳斯。目前玛纳斯所产碧玉多以绿色为基本色,带有黑斑、青斑、铜锈色斑,类似的玉料清代宫廷玉器中有较多使用。


  清 青玉箸


  和碧玉相比,青玉有相似的色调,所以将碧玉和青玉放一起,很多人难以辨别。不过呢,肉眼所见,一般碧玉的颜色会更为鲜艳。另外,青玉的组成结构较为单一,且晶体颗粒也是比较均匀,结合紧密,所以玉质相对更为细腻一些。


  清 青玉镶赤金箸


  这双筷子是清代后妃使用的餐具。青白玉制成,筷子顶端和顶端两头镶金,金为赤金,成色上佳。据故宫博物院的官方资料显示,它的长度为29.6cm。


  清 紫檀镶金头玛瑙嵌金银箸


  这双筷子通长28.7cm,呈圆棍状。每支由四截组成,从上至下的材质依次为紫檀、玉、紫檀、金。其中两段紫檀均嵌金银丝花纹,金、玉两截皆光素。筷子的端头为玉莲苞式顶。这是一双清代晚期慈禧所用过的筷子。它反映了慈禧生活的奢华,同时也展现了艺术世界的无穷变化。


  清 紫檀嵌金银丝玉顶镶银箸


  和紫檀镶金头玛瑙嵌金银箸类似,使用的材质为紫檀、玉、金银。不过具体的位置不同。它通体为紫檀材质,上面镶嵌了金银丝。


  清 竹节纹箸


  竹节纹是中国传统古典器物中常见的一种装饰纹饰,顾名思义,纹络似竹节。竹节制式在明末清初盛行。另外,我们知道“竹”被喻为四君子之一,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竹节纹也亦暗合竹子“清风正气、素雅宁静”之意。


  清 金螺旋纹箸


  这双金光闪闪的筷子长约24cm,重约120g,头部为圆柱形,后部錾鱼籽纹地,上面饰以花朵。最特别的是,这双筷子还以金制锁链相连。


  这些从故宫博物院走出来的筷子美吗?你喜欢哪一双呢?


  古代“筷子”文化


  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相当久远,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古人便开始使用筷子了。几千年来,有关筷子的说法、用法和忌讳等等,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箸文化”——


  筷子的最早记载


  始于何时?


  《说文解字》中称


  “箸,饭攲也”


  筷子在古人眼里并不一般,《说文解字》中称,“箸,饭攲也。”攲在古人眼里是一种奇巧之物,不仅西方人觉得中国的筷子不可思议,就是古代中国人自己也觉得筷子的发明很绝。


  现在流行的“筷子”叫法,在明代以后的文献中才较多出现,开始叫“快儿”、“快子”。被引用较多的说法,是陆容《菽园杂记》中有关时俗的记载。那时水上行舟之家讲究避讳,以吴中(今苏州)一带为甚,如忌讳“翻”、“住”等字眼,于是称“幡布”为“抹布”,“箸”为“快儿”。


  明人李豫亨在《推篷寐语》中则是另一种说法,他认为船家将“箸”称为“快子”,并不是“箸”与“住”谐音,而是“箸”与“滞”谐音。“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船家取意行舟快如飞,久而久之便喊开了,“快子”按文字学规律,渐渐变成了“筷子”。


  商代青铜箸头


  古人使用筷子


  有哪些规矩?


  《翦胜野闻》记载


  唐肃侍膳“拱箸”遭朱元璋严惩


  在古代,吃什么食物时该用何种筷子都有说法。《礼记·曲礼上》是这样说的,“饭黍毋以箸”,意思是吃米饭时不能用筷子,而用匙羹吃。在羹里有菜的时候,才动用筷子——捞夹,即所谓“羹之有菜者用。其无菜者不用”。如何用筷子,可谓规矩多多。


  现在不时能看到的两人用四只筷子同时夹菜,这在古代是不允许的。古人认为这种动作叫“截筷”,与收纳骨灰时的动作相似,不吉利。古人吃饭时还忌让人停下筷子,“停筷”是针对死人的。人死后会在棺前放最后一碗“饭”,并将一双筷子直插饭上叫“供筷”,这样才停下筷子。因为这种忌讳,吃饭时是不能将筷子插在饭上的。


  在正式场合,连筷子的摆放都要注意。如筷子横放在碗或碟子上,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食,诸位慢用”。而在湘西一些地方,如果表示不再就食,则将筷子十字交叉,放在碗上,表示“实在吃不下去了”。还有的地方,如果将筷子放在碗的左边,即表示已经吃饱。


  这种民间用筷礼节,一般在熟人、平辈中间使用,不同身份、辈分之间要慎用,如晚辈不能在长辈“横筷”之前放下筷子。明初,一位名叫唐肃的大才子,万分荣幸地被明太祖朱元璋叫来“侍膳”,但因“拱箸”,即摆放横筷而遭朱元璋严厉惩处。明人徐祯卿笔记《翦胜野闻》中记述了此掌故:“(唐肃)食讫,拱箸致恭为礼。帝问曰:此何礼也?肃对曰:臣少习俗礼。帝怒曰:俗礼可施之天子乎?”结果,本因“失朝坐免官”的唐肃被定罪“大不敬”,罚到朱元璋老家濠州守城去,即所谓“罪坐不敬,谪戍濠州”一说。


  归纳起来,民间关于筷子的禁忌有十多项:忌“三长两短”,两只筷子要长短一样;忌“仙人指路”,使用筷子时食指单独伸出不好,老北京称之为“骂大街”;忌“品箸留声”,不要将筷子在嘴里来回嘬;忌“击盏敲盅”,乞丐讨饭才会这样;忌“迷箸刨坟”,用筷子在盘里翻来翻去;忌“泪箸遗球”,夹菜时把汁滴在桌上或其他菜里;忌“乾坤颠倒”,两只筷子大小头颠倒;忌“定海神针”,将一只筷子插在盘里菜中间;忌“当众上香”,把筷子插在饭里送给同桌……


  魏晋乐师且奏且饮图中有两双筷子(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结婚陪嫁筷子


  有何说法?


  民间流行吉语


  “筷子筷子,快快生子”


  在不同场合用不同颜色的筷子,如喜事用红筷子,而丧事忌讳,要用白筷子,表示对死者的尊敬。一双筷子要同一色,如果用杂色筷,预示家庭不和。


  筷子在古人的婚姻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北京在内,过去女孩子出嫁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总少不了筷子。这种风俗,一般认为出现于宋代,当时男女双方家长议定孩子的婚事后,女方父母一般都送盛水的坛子一对,内放活金鱼四尾,并附上筷子两双。其寓意是:金鱼,谐音“金余”,祝愿一对新人钱多多;水的意思是,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筷子则有两种含义,一是祈子,取民间吉利语“筷子快子,快快生子”。在广东潮汕地区,至今仍有新郎新娘入洞房时要喝桂圆汤的风俗,但吃桂圆不用汤匙,要用红筷子,意思是“快生贵子”。


  另外,结婚陪嫁筷子还有希望小夫妻以后成双成对,永不分离之意。在陕北农村,男方迎亲时必带一只内装米的宝瓶,到了女方家后,由新娘的父亲把宝瓶里的米炒熟,用香和艾草把口封住,此举表示“相爱”。再取出一双红筷子,用红头绳拴在瓶口上,递给女儿,并对女儿女婿说:“你们要像筷子一样成双作对,永不分开,‘快快’活活过日子。”


  拿着筷子的女仆(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局部)


  银筷子为何备受


  古人青睐?


  《本草纲目》记载


  “用银器饮食,遇毒则变黑”


  筷子主要是用竹子和木材做的,但也不乏各种高档、珍贵材料做筷子。如“象牙筷子”,在上古商代时即已使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一说。


  从考古出土来看,除了竹木筷外,还有兽骨筷、玉石筷、金属筷,其中以金属筷子为多,如金筷、银筷、铜筷、铁筷、铅筷等。犀角筷、银筷被古人赋予验测食品安全的功能。较早出现筷子验毒说法见于《飞燕外传》,其中有“文犀辟毒箸二双”的文字。


  所谓“文犀辟毒箸”,即是用犀牛角做成的筷子。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犀”条有这样的记载,“犀角,犀之精灵所聚,足阳明药也”,所以“犀角能解一切诸毒”。


  犀角是一味中药,但用之做成的筷子能“辟毒”也许并不靠谱,银筷子被常用倒是事实。古人认为“银能验毒”,宋代法医名著《洗冤集录》中,便有用“银针验尸”的做法。明清时期人们尤其相信银筷子验毒灵验一说,《本草纲目》“生银”条称,“今人用银器饮食,遇毒则变黑;中毒死者,亦以银物试探之。”


  银验毒在明清时期的生活中确实存在,《红楼梦》第四十回里,凤姐吃饭时便对乡下来的刘姥姥说,“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得出来……”


  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银筷子更为古人青睐。不过,在清朝御膳房,给皇帝供食时所用的验毒工具不再是银筷子,而改用“银板”,或直接用银盘盛装。


  清代银箸(现藏于大连中国箸文化博物馆)


  :界面新闻、北京晚


  筷子在古代叫什么推荐文章4:从“箸”到“筷”,筷子经历了什么

  ■西汉食案与竹筷(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商代青铜筷


  ■青玉镶赤金筷 清 通长29cm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镶赤金嵌乌木筷 清 通长27cm 故宫博物院藏


  ■魏晋乐师且奏且饮图中有两双筷子


  ■汉《邢渠哺父图》:握箸哺父


  ■拿着筷子的女仆(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局部)


  ■青玉镶赤金筷 清 通长28cm 故宫博物院藏 (本文:人民网、微信公号“拾遗”等编辑而成。)


  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数千年的情感和记忆。


  民间关于筷子的由来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说是姜子牙因受神鸟启示,发明出了丝竹筷;一说是妲己因想要讨纣王欢心而发明了玉箸;一说是大禹治水为捞取热食而折下树枝,这就是筷子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子因运而生,这却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所以,筷子应该是在夏朝诞生的。因为到了商朝,筷子已被普遍使用。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整理


  筷子为何叫筷子?


  《史记》记载:“纣为象箸,而箕唏。”殷纣王即位后,命人为他琢象牙筷。贤臣箕子说:“象牙筷不能配瓦器,要配白玉杯。白玉杯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配山珍海味。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穿粗葛、住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纣王不听箕子劝告,终因淫奢而亡国。


  筷子最开始叫做“箸”。先秦祭祀时,常在煮熟的食物上,插一双竹筷,以便祖先享用。煮和者,在古代是同一个字,于是人们形象地创造了一个字——箸。后来虽然也叫过“梜”或“筯”,但终不及“箸”来得形象,故宋、元、明皆统称为“箸”。


  “箸”演变为“筷”,与明朝时江南水乡的民俗讳言有关。明人陆容所著的《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吴中多水泽,舟楫往来频繁,但“箸”字与“住”同音,船家最怕抛锚停住翻船,便将“箸”改为“筷”,以求“快”行。久而久之,筷子之名便流传开来。


  公筷是何时出现的


  明代田汝成在《西湖志余》说,宋高宗赵构在德寿宫每到进膳时,“必置匙箸两副,食前多品择取欲食者,以别箸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饭前,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后尝问其故,曰:不欲以残食与官人食也。”


  即宋高宗用膳时,要用两套匙箸,多余的那一套,是用来拨取菜肴和饭食的,赵构是想自己能吃多少就拨出来多少,因为剩下的馔品还要赐给宫人,用自己吃过的匙箸去拨,就弄脏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久而久之,官员和民间便形成了这个传统。“公筷”就这样诞生了。


  筷子标准长度为何是7寸6分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着人是有七情六欲的。七情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是眼、耳、鼻、舌、身、意之欲,以示人与动物是有本质区别的。


  人是通过筷子的餐具吃饭,而动物是直接用爪抓来吃。西式餐点进入中国后,很多人都学用刀叉吃饭,觉得这样吃饭的仪态很有品位。


  可很多人不知道,刀叉是冶金术成熟后才有的用具。而冶金术是十五世纪才发明的,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之前,


  西方人其实是用手吃饭的。


  相比之下,筷子的文明史,那可比刀叉的历史悠久多了。


  筷子是两根,为何要称为一双


  筷子明明是两根,但我们从来不会说“两根筷子”,而是说“一双筷子”。如果有人吃饭叫“拿两根筷子”,那他绝对不是地道的中国人。


  筷子为什么要叫一双呢?其实这是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有二,合二为一,这是中国人的哲学。


  中国人的理想和现实,灵魂和肉体也是合二为一的,我们每天用的筷子里就有信仰,举手投足都是理念、通达、智慧。


  为何筷子一头圆一头方


  标准的筷子为何一头方一头圆?因为这象征着天圆地方。方形为坤卦,圆形为乾卦,坤有柄象,把手之意;


  乾为天,为第一,民以食为天,由此而来。


  手拿筷柄,用筷头夹菜,坤在上乾在下,这是地天泰卦,和顺通达。相反则是乾上坤下,天地否,不交不通。这样用起来,自然甚是可笑。


  历史典故


  有关筷子的轶事很多。张良曾用筷子作形象示意, 为刘邦制定翦灭项羽的战略;韩凝礼用筷子预卜唐玄宗平定内战的胜败;青梅煮酒论英雄, 刘备意识到曹操在盘问试探自己,赶忙借惊雷之声,将筷子失手落地,表明自己是个胆小怕事、胸无大志的庸人,从而化险为夷。据《秦馔古今谈》所引资料,唐玄宗曾将 金筷赐给宰相宋璟,赞誉他的品格象筷子一样耿直;永福公主在自己婚事上不从父皇之命,以折筷表示决心已下 ,宁折不弯。自古以来,我国还有筷子诗、筷子谜语、筷子歌舞杂技;内蒙的“筷子舞”草原气息浓厚,反映出解放以后牧民新生活的欢乐。


  筷子在古代叫什么推荐文章5:筷子是何时起源的?

  饭是用手抓着吃的


  上小学时所读的连环画中有一幅孔子用餐时的画面:孔子坐在草席上,使用炕桌那样的矮桌,但餐具与现在使用的基本相同,且用筷子来用餐。当时并没有感到有什么疑问,也许现在很多人也没有觉得这里面有问题。


  据《史记》记载,商纣王(约公元前11世纪)最早使用象牙的筷子。但考古学发掘显示,筷子最早只能追溯到春秋时期。暂且不论筷子究竟始于何时,即使孔子时代的人们已开始使用筷子,其使用方法与现在相比,应该也是大不相同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故事:一天,孔子拜见鲁国的哀公,在近旁侍奉的位置坐下。哀公赏赐孔子桃子和黍米,请孔子吃。孔子先吃黍米饭,然后吃桃子。周围的人都捂着嘴暗笑。哀公对孔子说:“黍米饭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除去桃子上的毛的。”孔子回答:“我知道这种规矩,但黍米是五谷中位置最高的,祭祀先祖时被用作上等的祭品。而桃子是六种瓜果中最低下的,祭祀先祖时不得入祖庙。我听说,君子以低贱的东西擦拭尊贵的东西,而没有听说反过来的做法。现在用五谷之首的黍米去擦拭瓜果中最末位的桃子,会变成上下颠倒,这是违背大义的,我不能那么做。”


  暂且不论孔子是为了劝谏鲁哀公才说这番话,还是他不知道贵族的奢侈用餐方式,从这个情节中能发现一个意外的事实:用来除去桃子毛的黍米饭,应该没有配上筷子。这样的话,孔子就是用手抓着饭吃的,这或许就是当时的用餐方法。如果当时是像现在这样用筷子吃饭的话,无论如何,孔子一定不会用手抓黍米饭来吃的。


  筷子是取菜用的


  《礼记·曲礼》中记载了黍米饭用餐的正确做法——“饭黍毋以箸”,显然吃黍米饭时是不用筷子的,《管子·弟子职》中也有“饭必奉擥,羹不以手”。


  《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与地位高的人一起用餐时,由于会在同样的食器中抓饭食用,这时,双手不能搓。关于这一点,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574—648)曾作注解释,因为古代人是用手来吃饭的,在和别人一起用餐时,手一定要干净。如果在吃饭前搓手的话,会被认为不干净,从而被一起用餐的人所鄙视。


  另外,当时与客人或地位高的人一起用餐时,饭不能捏成团来拿。这一点,孔颖达也有解释:在同样的食器中拿饭食用之时,如果把饭捏成团就会拿得更多,这样就会给人一种争抢食物的印象,导致个人形象受损。但这只是指和别人一起用餐时的礼仪,平时一个人用餐时这么做并无大碍。据《吕氏春秋·慎大》记载,作为诸侯的赵襄子就是把饭捏成团吃的。


  这种古代习俗甚至至今还在江南一带留存着。有一种称为“粢饭”的早餐食品,一般只能在大众餐馆或路边摊上吃到,即将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混合,在蒸笼中蒸熟,可根据客人的要求在中间加上油条或砂糖,捏成团后送到客人手里。这种食物就是用手拿着吃的,不用筷子,吃法与日本的饭团相似。不过这几年间,这种食品已不多见,更常见的是便利店供应的日式饭团。


  《礼记》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吃饭时仍不用筷子。取菜时是用筷子的;喝热汤时,在吃汤中的蔬菜时是用筷子的,没有加入蔬菜的汤是不用筷子的。但现代中国,人们一般是用汤匙来喝汤的。有趣的是,朝鲜半岛上有与此相似的饮食习惯。韩国人用餐时,吃饭不用筷子而用勺子,取菜时用筷子。喝汤时,只有汤中有菜时才用筷子。这种饮食习惯似乎继承了春秋时代的遗风。


  分食制源远流长


  现代中国,许多人在同一张餐桌上用餐时,习惯于在同一个器皿里取菜。但春秋战国时代与此不同。饭是盛在同一个餐具中的,而菜肴是按人分盆的,与现在日本的分食制相似。


  《管子·弟子职》中有这样的记载:“各彻其馈,如于宾客。”可以证明当时的用餐方式是分食制。另有记载,老师们用餐时,侍奉的弟子须不断巡视,按照情况为老师持续地添加食物。如果饭和菜肴是从一个食器中取的话,是无法这样侍奉的。


  综合《管子》中的记述,以及前面引用的《礼记》中的记述,可以推断当时的习惯是这样的:平时的餐饮,饭也好,菜肴也好,都是分食的。但来了客人的话,饭备于同一个器皿中供大家分享,而菜肴基本上是一人一份。


  餐桌上的饭和菜肴的放置方式也有详细的规定。据《礼记》记载,在劝来客进食时,饭放在吃饭人的左侧,汤放在右侧,鱼和烤过的肉放在外侧。醋、盐等调味料是放在内侧的,葱等作料是放在外侧的。


  另外,肉类菜肴,带骨头的放在左边,切下的整块肉放在右边。从调味品、作料的放置方法看,这很明显是一个人的食案。从桌上的菜肴放置方式看,也可以推断当时的用餐方式是分食的。


  另外,上菜也有一定的顺序。同样是《管子·弟子职》,其中有记载:上菜的正确顺序是先上家禽或家畜的菜肴,然后上蔬菜汤,最后用餐接近尾声时上饭。这当中也记述了如果是老师用餐,弟子应如何侍奉的礼仪。这样来看,日常的饮食恐怕与上述描述大同小异。


  (本文摘编自《餐桌上的中国史》,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张竞著)


  : 齐鲁晚


  筷子在古代叫什么推荐搜索词:

  

  1.筷子在古代叫什么读音

  

  2.筷子在古代叫什么名字

  

  3.箸和筷子的区别

  

本文标题:筷子在古代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