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又叫什么名字推荐文章1:探花记|地瓜花也叫大丽花

  :烟台日-大小新闻


  你知道地瓜花吗?花朵能开到碗口那么大,颜色艳丽,一开就有大半年。以前在农村,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有种的。


  摄影:自由人


  为什么叫它地瓜花呢?因为这种植物秋天开完花以后,可以在土里挖出一个个大块根,长得跟地瓜很像,因此人们就把它叫做地瓜花。其实,这个花有正式的名字,叫大丽花,也叫大理花,我们感觉它土里土气的,但是在它的原产地墨西哥,墨西哥人把它视为大方、富丽的象征,因此将它尊为国花。花期特长,花形美丽,有单瓣、星状、球状、牡丹状和白头翁状等。


  责编:李志娟


  本文来自【烟台日-大小新闻】,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地瓜又叫什么名字推荐文章2:只有远方没有诗,那是地瓜的老家

  文|许志杰


  吾辈对地瓜记忆入脑,源自呱呱坠地及至青春年少、壮骨长肉的生命关键期,这位来自远方的尊贵客人,给予的几乎是无私的强力后援。


  我敢毫不客气地说,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绝大多数人的性命是与地瓜拴在一起的。


  没有地瓜,我们中的很多生命都会枯萎而难以生根发芽。


  本人即是一例。


  最为难过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不问时辰,贸然出世。


  母亲说家里东拼西凑备下吃的东西,可数的就是在铁路上工作的父亲有一个家在莱阳的伙计,慷慨捐助的一筐尚未熟透的梨。


  遗憾的是至今我并不知道父亲这位家在莱阳的伙计姓甚名谁,欠下一个大大的人情。


  再就是借住在老家院里修建以我们村命名的王松火车站的伙房师傅,偷偷舀给的一瓢白面。


  据说这位师傅姓王,我就喊他一声王大爷吧,谢谢您。


  剩下便是充满了期待与希望的即将成熟的秋季庄稼,如玉米、大豆,最重要也最多的是那时候堪称国民食物的地瓜。


  说起来,亦是天助我也。


  到了秋天,地瓜比上年丰收,玉米和其他小批量种植的经济类作物也好于前两年。


  即便如此,待到给生产队交完公粮,剩下的按工分分配给各家各户的已没多少。


  上有老下有小,母亲能吃到嘴里的东西恐怕就没多少了,还要依靠有限的食物转化为营养儿子的奶水,难为俺娘了。


  有些忘恩负义的是,儿子已经忘记母亲奶水的味道,真的。


  只听母亲说过一次,生我的那年她不过三十几岁,因饭食太差,常是饿得我“嗷嗷要哺”,影响了后来的身体结构,个子没长起来。


  还在两三岁时连续因感冒引起抽风,多亏我的(许)成功叔,硬是步行五公里把我扛到坊子的联合医院,转危为安。借此向成功叔鞠躬致谢。


  有了地瓜才使包括我在内的千千万万个小生命得以存活下去。


  我读大学时,班里同学的年龄结构也说明这一点。


  以1961年分界,之前两年人数极少,此后及至1963年成为生育高峰,班上十几个同学在这年出生,也是1979级入学的最小年龄。


  令我想不到的是,无论南方的福建、江西、江苏,还是长江、黄河以北的河南、山东、河北,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小时候真的是吃够了地瓜,可是没有地瓜就无以续命,因而必须感谢地瓜。


  让我长了很多见识的是,地瓜原来不只叫地瓜。


  南方同学多称红薯,也有叫番薯的,北方同学多数叫地瓜。


  其实,地瓜还有不少名字。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对此的解释相当笼统,如红薯为“甘薯的通称”。


  对“甘薯”的解释则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蔓细长,匍匐地面。块根皮色发红或发白,肉黄色或白色,除供食用外,还可以制淀粉、糖和酒精。”“通称红薯或白薯、地瓜、红苕等。”


  从一个读大学历史系学生的角度分析,地瓜名称繁多,形成的原因大概是其历史短暂,缺少传承有序的门第身份,没有得到有效的“恩准”,加上传入各地的手段、方式、时间不一,品种也有差别。


  目前比较认可的说法是,地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在明朝中叶,是一位下南洋的福建籍人士,归国时偷偷将地瓜蔓子带了进来,开始在福建一带种植并取得成功,慢慢推广到各地去。


  因为地瓜引进是个人行为,没有官方认可的批文,各地的人们便根据自己对于地瓜形状的认识,随便叫了一个名字。


  山东人都叫地瓜,纯粹根据形状如瓜,产自地里,因而称之为地瓜,也很形象。


  还有一种说法是地瓜原产南美,传入南亚大陆,最早于唐朝时期由佛家人从印度将其带入南诏(云南大理一带),由此推而广之。


  此说虽然提早了地瓜进入华夏平原腹地的时间维度,但缺少实证物件,不被多数人认可。


  一把蔓子就能繁育种植地瓜,听起来有些传奇色彩,如果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大概无法理解那位福建籍人士的作为。


  这事我知道,地瓜属无根栽培植物。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实际只说对了一半,编辑者缺乏明显的实践经验,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


  以本人浅显经历之所见,地瓜是一年生草本作物,在北方农村其整个繁育种植过程如下。


  第一步是留取当年上好的地瓜,作为第二年开春培育地瓜苗子的地瓜种。


  先将地瓜种存放在地窖,春分后分发到各家,在土炕上搭起一个育苗(瓜蔓)地场,借助于农村火炕的热量催生地瓜苗较快成长,这是第二步。


  接下来便是清明前栽地瓜,注意,这里用了栽地瓜的“栽”,而不是种。


  栽地瓜要先起地垄,在地垄上间隔十几厘米栽种一棵地瓜苗,浇水。


  春天干燥,如无雨,过几天便需再浇一到两遍水,直至地瓜蔓子生根发芽,进入正常发育期。


  成长过程中还要翻地瓜蔓子,不让地瓜蔓子扎根发芽,“强取豪夺”地瓜的营养。


  土里的地瓜开始慢慢生成、长大,经历一个夏天的发势,临近秋末就是出地瓜的时候。


  这一茬儿地瓜因为是春种秋收,叫春地瓜;还有小麦收了之后种植的地瓜,被称夏地瓜。


  栽夏地瓜的时候,只要折一段春地瓜的蔓子,栽到地里就行了。


  夏天雨水丰沛,无需更多人工管理,散养即是。


  春、夏两种地瓜的品质不一样。


  前者生长期贯穿三个季节,涵养大自然的各种营养成分就多;后者生于夏,收于秋,未及展开就已枯萎。


  因而,春地瓜多用来晒地瓜干,淀粉含量高,食用时磨成粉蒸窝头以及各种地瓜制品,如粉皮、粉条,以及瓜干酒,都有较高的产量。


  我老家有名的坊子白干,就是地瓜干制品,至今仍为老一代酒友怀念。


  夏地瓜一般都存放于地窖,分时煮着吃,水分大,口感清淡,但不撑时候,吃过一会儿就饿了,吃多了会打嗝、烧心。


  地瓜蔓子晒干,作为牲口的过冬饲料,应是美味。


  任何时期,一种新的作物有可能让粮食供应产生革命性变化,与战争一样决定人口的增减。


  据史料显示,明朝初年的人口在六千万左右,虽然历经明末到清初的王朝更替,人口急剧下降,清初只有一千九百万,但因为地瓜等农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口暴增。到了康熙中期竟达到创纪录的一亿人,一百年后竟高达三亿多人。


  人口增量首先取决于社会相对稳定,另一个就是有吃的东西了。


  清王朝前百年,疆域扩大,各种农作物交融移栽,南北通透,麦子、玉米、稻谷,遍地种植成功,进入丰盈的自给自足发展期。


  跨越时空500年,到了我出生的那个时代,地瓜丰收依旧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只有远方,那是地瓜的老家,没有诗,我们欠地瓜一个崇高礼仪。


  回望地瓜进入中国的艰难历程,那位福建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将其带入国内,如被发现,将会被闭关锁国的明王朝满门抄斩。


  此人有大义凛然、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应该建一座雕像与地瓜一起被永久纪念。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心安理得,接着受用地瓜带给华夏民族的生命之味。


  又近出地瓜、吃地瓜的时节,撰此小文,以谢地瓜不弃之恩。


  新闻线索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地瓜又叫什么名字推荐文章3:你知道吗?地瓜是福建人引入中国的

  ■张骞出使西域图


  今天,我们随便走进一家水果店,都能见到榴莲、山竹、车厘子、牛油果这些从国外进口的水果。其实,我们今天经常食用的西红柿、地瓜、胡萝卜等食物,也是在古代从域外引进的。


  中国人餐桌上的外来物种不远万里、各有来头。从它们的取名上,大概就能猜出其传到中国的年代。比如,“胡”系列食物,多为两汉两晋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番”系列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洋”系列则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常吃的地瓜,是福建人从海外引进到中国的,这其中还费了不少波折。


  据中新网、北京青年


  史上第一位“带货天王” 张骞的“行李箱”被夸大了


  “胡”,古代泛指外国或外族,或指地处西域的少数民族地区。“胡”的称呼盛行于秦汉,延续到隋唐及以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先后两次率团出使西域。数百年后,人们发现集市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来自西域的食物,或许会有人感叹一句:多亏了张骞。


  西晋名臣张华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他在书中说:“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安石榴、胡桃、蒲桃、沙葱、苜蓿、胡荽、黄蓝。”据说由张骞带回中原的农作物还有不少:胡瓜、胡豆、胡蒜、胡麻……


  由西域传来的农作物除了“胡”姓,还有无花果、石榴、葡萄(蒲陶)、西瓜、菠菜(唐时传入中国)、胡萝卜(元时传入中国)等,而这些农作物中,除了胡萝卜传入中国年代很晚,其他几乎都被归为张骞名下。


  张骞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然而,有一说一,我们餐桌上的这些食物并不能简单溯源为“张骞带回”。


  拿胡桃来说,最早记录胡桃的是《东观汉记》:“后汉有……胡桃宫。”《金匮要略》也有记载:“胡桃不可多食,令人动疾饮。”这说明胡桃引进中国的时间是东汉时期,与张骞没有关系。


  由于古书传抄过程中的讹误、地理名称和植物名称的迁移联想等原因,导致张骞和“胡姓”作物画上了等号,史上第一位“带货天王”张骞就这样“封神”,很显然,后人将他的“行李箱”夸大了。


  番茄走上中国的餐桌 其实也不过百年时间


  中国的“外姓”农作物中,“番”姓是另一大家族。唐代以后,由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海上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人类进入航海新时代后,一些美洲作物开始经由海上贸易辗转传到中国境内。由于这个时期人们把域外称为“番”,因此这时期引进的作物很多都以“番”命名,包括番薯(红薯)、番豆(花生)、番椒(辣椒)、番石榴、番荔枝等。


  番茄原生长在南美洲秘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番茄都是欧洲人花园里的观赏植物,没人敢食用,因为据说这种看起来很好看的食物有剧毒。直到17世纪,有一位“作死”的法国画家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冒着“生命危险”吃了一个,之后就安静地躺在床上等待死亡,结果当然是毫发无损。于是,番茄开始走上人们的餐桌。明万历年间的赵子函在1617年所著的《植品》,是目前我国最早提到番茄的文献,书中记载,西洋传教士在稍早的万历年间,把番茄和向日葵一起带到了中国,称为“番柿”,后因它的颜色鲜红,来自西方,所以就有了“西红柿”的名称。直到清朝末年,番茄才真正成为食品走上中国餐桌。


  番薯引进改变饮食结构


  使清朝人口翻了一倍多


  番薯,即我们所说的红薯。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作物,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而且不挑土地,于是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以缓解家乡山多田少、粮食不足的现状。然而,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当局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


  小小番薯的传入,改变了千百年来国人的饮食结构,促使中国农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口出现爆炸性增长。据史学家研究,大力推广番薯种植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清朝人口由1.5亿飙涨到3.13亿,翻了一倍多。


  链接


  “洋”姓家族引入


  和外国人传教有关


  “洋”姓相比于其他两大家族,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大部分为明末和清朝),其传入中国的途径大多和外国人来中国传教的活动有关。“洋”姓家族主要代表成员有洋芋(土豆)、洋花菜(菜花)、洋白菜(包心菜)、洋葱、洋姜等。


  : 厦门晚


  地瓜又叫什么名字推荐文章4:

  地瓜又叫什么名字推荐文章5:南方长在地下的水果,叫薯不是薯,剥皮就能生吃,种子却含剧毒

  导读:南方长在地下的水果,叫薯不是薯,剥皮就能生吃,种子却含剧毒


  白露节气已经到了,马上就要入秋了。这个时候红薯也就要成熟了,昨天笔者就去地里挖了点红薯来吃,个头已经很大了,有些一个就有两斤多重了。红薯是一种产量很高的作物,它也方便管理,很耐存储,再加上食用后饱腹感很强,所以自从引入我国以后就一直被当成主粮来种植,尤其是在过去吃不饱饭的年代,红薯更是充饥的“救命粮”。


  在南方地区还有一种作物,它的产量也可以和红薯媲美,亩产达万斤也并不是难事,并且管理也很粗放。这种作物既能当水果吃,又能当蔬菜吃,像北方地区就常用它来做菜吃。但是它的种子却含有剧毒,过去在南方曾大量种植,你们认识吗?


  凉薯就是今天笔者要和大家介绍的这种高产作物,虽然它的名字也带有一个“薯”字,但是却并不是红薯。凉薯的学名叫豆薯,它是豆科豆薯属的草质藤本植物。而红薯则是旋花科番薯族番薯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可见两者是俗语不同的植物。之所以叫它凉薯,那是因为这种作物的地下的根块长得很像红薯,也是呈纺锤形或扁球形,就连大小都有点相似。在有些地方甚至还叫它地瓜、土瓜,或者是葛薯等。


  凉薯在南方过去是很常见的一种作物,像两广、福建、贵州、湖南等省份就大量种植,当时其种植规模是可以和红薯媲美的。像笔者的村子里,就是家家户户都要种植粮食,并且还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主要。


  粮食在过去的南方一般都是当水果来吃,当时可吃的水果不多,而凉薯就因为产量高,口感好,脆甜多汁,吃起来就像是梨子一样,并且关键一点在于食用方法,剥皮就能吃,有很耐存储。所以在南方大量种植,也是由于产量高,价格也不高,以前都是一两毛钱一斤,便宜的时候才几分钱,因此很多的家庭都是一袋一袋的购买,给孩子们当水果来吃。


  不过在北方地区,凉薯是比较少见的,很少有人种植。超市、菜市场所见到的凉薯,基本都是南方运送过去的。也是因为凉薯在北方很少见,所以在北方凉薯一般都是当蔬菜来吃,用它来炒菜,或者是煲汤都是很不错的。


  值得一提的是,别看凉薯吃起来脆甜如同雪梨,但是它的种子却是有剧毒的,对人畜都是有毒的。以前农村里很少有人购买农药,都是自己熬制农药,其中凉薯的种子就用来熬制土农药,据说一个成年人只要吃到5-6粒凉薯的种子,就可能会危及到人的生命,可见它的毒性很强。


  秋季到了,又到了凉薯大量上市的季节了,相比于过去现在很少有人种植粮食了,所以这种作物的价格也要高一些了,在超市里一般也能卖到两三元一斤。并且因为现在的水果种类更丰富了,尤其是凉薯上市的时候,正是枣子、梨子、苹果、葡萄等水果大量上市的时候,所以多数人购买凉薯也是当菜吃了,很少把它当水果吃了。各位朋友们,你们喜欢吃凉薯吗?是当菜吃,还是当水果吃呢?欢迎大家留言!


  地瓜又叫什么名字推荐搜索词:

  

  1.地瓜又叫什么名字呢怎么读

  

  2.地瓜又叫什么名字来着

  

  3.白色地瓜叫什么

  

本文标题:地瓜又叫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