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什么节日推荐文章1:端午节,一个流传两千多年的“抗疫节”

  ◎ 科技日记者 乔地


  适值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庚子鼠年的端午节,格外引人注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中国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抗疫节。其范围,不仅涉及南方也涉及北方,不仅汉族家家户户过端午节,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也都从古到今庆祝这个节日,甚至韩国也有端午节,更是我国第一个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至少有九种说法。不论哪种说法,无外三个方面。


  一是源于浴兰节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二是“恶日”说。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此俗在汉代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三是追念历史人物说,包括纪念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


  现代学者又创新了祭祀龙图腾说和端午源于夏至说等。但无论哪种起源,都与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驱邪禳灾分不开。这从端午节的节事习俗活动中可以看出来。


  资料图:福建汉服天下协会志愿者按照古时候端午习俗,为现场观众“沐兰汤”。刘可耕 摄


  首先是采插艾叶。百姓将艾叶、菖蒲悬于家门,企盼驱病避邪。艾叶、菖蒲、蒜头被称为“端午三友”。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在端午节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其次,拴青、红、白、黑、黄五色丝线,挂荷包、香囊,除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等五种毒害。孩子们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资料图:为迎接端午节的到来,青海省平安驿举办海东市首届河湟香包比赛,共有来自互助、循化、平安、乐都等6个地区的1500余件样式精美、造型独特的手工香包作品亮相。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第三,端午节还有一个卫生习俗,就是采药浴兰驱五毒,或用容器接端午节夜里的露水,早上洗脸。《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还有采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或直接采挖新鲜的鱼腥草、夏枯草、车前草、地黄、水芹、桑叶等,在端午节饮用。只不过兰汤用于洗浴,凉茶用来饮用。


  第四是饮蒲酒、雄黄酒或朱砂酒,或以酒洒喷,以雄黄点小儿额头和耳、鼻等器官,以防毒虫侵入。《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误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从今天的卫生角度来看,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潇洒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第五,端午节饮食习俗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粽子,古称角黍。早在公元2世纪时便流行这种食品了。最早是用新竹筒盛米煮成筒粽,后来才改用楝叶、菰芦叶、竹叶、苇叶裹黏米成尖角心形状,煮熟后食用。其原义不在于祭祀的需要,主要是节令的需要。在汉代的《风俗通义》里关于粽子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往往被学者们忽略。它认为粽子所以用菰叶裹黏米和枣栗等馅,用灰汁煮熟食用是“取阴阳包裹之象也…所以赞时也”。在《齐民要术》中也引述了《风土记》的注说:“粘黍,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这是用阴阳之说解释这种节令食品的象征意义所在。


  谭凯兴 摄


  农历五月初五,多是夏至前后的节气,恰好是寒气终于消尽,热气达到饱和的仲夏季节,阴阳达到相互裹胁、均匀调和的状态。在这个节令吃用年米做的凉食,可以从中品验到这个节令阴阳相裹的风味。不然的话,人们何不照常做糯饭省时省事,偏要费事耗时去包制各种各样的粽子呢?从这个古老的传统特色看,粽子的发明创造和吃粽子习俗的源远流长,很有适应自然生态环境、选择相应生活方式的某些科学道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四》中着意介绍了粽子这种食品,可见作为节令美食,还有相当的药膳食品的养生价值。


  第六是赛龙舟。据记载,在楚地是为屈原招魂;在吴越地区,龙舟竞渡则是为纪念祭伍子胥或孝女曹娥。龙舟竞渡原本具有的较强的竞技主题。我国北方各民族从来没有端午节竞渡习俗,更不知道南国汉族还有一位爱国大诗人屈原。但是,在辽、金、清各朝历史上都有端阳节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后的八旗将士驰马射柳、打马球的竞技遗俗。无论是赛龙舟,还是骑马射柳,都有强健体魄、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意思。


  山东威海:赛龙舟度端午。刘昌勇 摄


  所以,上述习俗活动,要么是祛病防疫,要么是吃粽子养生,要么是强健体魄提高免疫力,如果和现代世界范围防治“非典”“禽流感”“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规模活动比照起来,完美地保护端午节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端午节文化向往国富民强的优良传统,使端午节为增强各民族人民身心健康发挥巨大的鼓动作用,应该说是件有意义的大事。


  端午节是什么节日推荐文章2:【我们的节日·端午】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马上就到端午节了,对于端午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呢?估计大多数人都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关于端午节的,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


  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二、端午食棕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


  三、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四、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五、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六、挂荷包和五彩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也有的说可以让五色丝线扔到河里后变成龙,带走瘟疫和疾病。


  七、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八、吃五毒饼,画五毒图


  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人们在这一天把饼上印上五种毒虫,当天吃下去,可以避开这几种毒虫所带来的瘟疫。


  五毒图是为了让虫子们看见后会认为是同类,直接走开,不会再靠近这一家。


  小编给您介绍之后,您是不是更清晰了呢!但据统计,端午节的叫法多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网信鹤岗


  端午节是什么节日推荐文章3:端午节,这些习俗你都了解吗?

  农历五月初五,


  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包粽子、挂菖蒲、赛龙舟,


  吃杨梅、枇杷等时令水果,


  是端午节的“标配”。


  随着时代的变迁,


  端午习俗也发生着变化,


  一些旧习俗现在已是少人知晓。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始于中原地区,渐次普及全国,后来各个地方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又结合纪念为大家所热爱景仰的人物,无论是荆楚之地纪念屈原,中原之地纪念介子推,抑或是东吴之地纪念伍子胥,大约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但却在形式和内容上丰富了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吃粽子的传统


  端午时节的习俗多种多样,影响最深的要算是吃粽子了。晋朝人周处所作的《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


  换成今天的话说,粽子就是用茭白的叶子裹上黍米,再用浓灰汁煮得烂熟的一种时令食物。可见,远在1700年前的晋代,五月初五吃粽子已经是一种全国性的习俗了。


  但此时的粽子,似乎还没有和屈原挂上钩,直到百年后的梁朝人吴均所写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语》的《屈原投江》中,才出现楚人在每年五月初五日,截竹筒贮米,投入汨罗江纪念投江而死的三闾大夫屈原的故事。


  中国人是“吃”的民族,小小一只粽子,也能翻出许多花样。除了基本材料菰叶和糯米外,馅子有赤豆、绿豆、豆瓣、豆沙、鲜肉、咸肉、火腿、蛋黄等等。上海地处物产丰饶的江南水乡,近代以来又是五方杂处之地,每到端午,苏州粽、湖州粽、宁波粽、广州粽等各式粽子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


  乔家栅与鲜肉粽子


  上海人喜爱的鲜肉粽,也有一个传承变革的过程。据悉,民国年间,上海乔家栅点心店的主人王汝嘉就把原来鲜肉粽先用酱油将肉浸透,然后外包糯米的传统做法反过来:


  “改为把糯米浸入酱油,包裹鲜肉,这样一来,肉油外渗,鲜味内浸,表里如一,不但色泽好看,抑且吃起来肥腴可口。”


  这一改良深受市民欢迎,也使得乔家栅的粽子名声鹊起。从此,粽子成为乔家栅的“拳头”产品,成就了其“中华老字号”的美誉。档案记载,1977年端午,乔家栅就卖出各式粽子达46.8万只。


  有一定年纪的老上海或许还记得,曾经的上海街头有不少弹棉花的店铺。但即使是老上海,可能也不知道这些弹花店,特别是兰溪帮的店家到了夏天弹棉花的本业清淡时还兼营粽子。好在有档案为证,记录下这段过往。更为难得的是,档案还记录下了当年粽子的成本价格。


  端午习俗的变迁


  如今,物资匮乏已成为回忆。最近数十年来,端午粽子供应早已不再紧张。乔家栅、王家沙、杏花楼等名店门前虽然端午时节还会排起长队,但这只是市民们慕名而来,如不太讲究牌子,则粽子随处可以买到。至于包粽子所需的糯米、赤豆、红枣、鲜肉、白糖,超市菜场随时都可以买到。


  黄浦江上赛龙舟


  赛龙舟,也是端午时节的重要习俗。古籍《荆楚岁时记》里曾说:“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


  屈原被谗流放,行吟大泽之畔,他的爱国之情无以自达,因而投身汨罗江。后世的人们崇敬他的忠义,同情他受的冤屈,以端午划船竞渡的方式来纪念他。《荆楚岁时记》成书于梁朝,和《续齐谐语》是同一个时期,可见这一习俗也已存在一千多年了。


  上海地区水网密布、河道纵横,也有端午时节赛龙舟的传统。宋代应熙所作的《青龙赋》中就提到当时的青龙镇“龙舟极海内之盛,佛阁为天下之雄”。清代人所作的《上海竹枝词》中就有“为看龙舟兴自佳,山歌一曲听吴娃。闵行闹杀端阳节,竞渡何愁浊浪排”的诗句,记载的就是端午节清代闵行地区的村民在宽阔的黄浦江上赛龙舟的情景。除了野外的龙舟竞渡,近代上海的园林,如半淞园等也有龙舟可划,但园林水面逼仄,这里的龙舟更多的是一种供游人玩乐的工具罢了。


  除了在郊区水道和市内园林划龙舟外,近代上海人还有端午时节在黄浦公园(今外滩公园)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的水面上赛龙舟的习俗。1919年,上海就曾在此处举办过龙舟赛,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五月枇杷正满林


  枇杷属亚热带水果,喜欢温暖而比较湿润的气候环境。上海所在的江南一带正适于枇杷的生长,浙江杭州塘栖、江苏苏州洞庭都是著名的枇杷产地,其中又以白沙枇杷最为著名。


  上海市档案馆有一份市果品公司水果批发部副主任张颂椿于1962年写下的《端午佳节话枇杷》,其中记载:每到端午时节,“塘栖、洞庭一带,果园里到处挂满枝头稠密的像夏夜的繁星一样金黄的枇杷。果农们正一篓篓、一篮篮地赶着包装,运往杭州、上海、天津、北京,更远些有沈阳、哈尔滨等城市,供应市民的需要。”


  这篇文章的张颂椿,原来是上海祥茂水果地货行的经理。说起这位张经理,他自小务农,受过私塾教育,长大后到上海进入祥茂水果地货行,从练习生做起,一步一步做到会计,再到经理。数十年的水果经营,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上海的水果批发行业内,绝对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老法师”了。


  张颂椿《端午佳节话枇杷》


  在张颂椿笔下,“老上海”吃枇杷自有一套方法:最讲究的吃法是将枇杷皮从底部向柄梗方向剥去,随后将丰满多汁的果实整个进入口中,吐核吃肉。吐核时,还要将果实内部的那层衣膜一并吐出,否则会有涩味。


  一般人那种先去柄梗,再剥皮吃肉的法子,极有可能会把枇杷皮上的毛茸物质一起吃进嘴里,在“吃货”的眼中实在是太不正宗了。


  时代在变,然而始终不变的是端午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特质禀赋、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这些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没有让你对端午的习俗有更多感悟了呢?


  编辑:倪云恺


  信息:档案春秋


  杨浦区融媒体中心


  端午节是什么节日推荐文章4:我们的节日·端午

  :【邢台日-邢台网】


  日前,平乡县世纪花园社区党支部的志愿者们走进县实验学校,与师生齐聚一堂,话端午、包粽子、系五彩绳,为孩子们共度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主题活动。现场,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捋粽叶、做“漏斗”、填糯米、放馅料、扎封口,一气呵成。孩子们在劳动中体会乐趣,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记者谢龙通讯员 李国军摄


  端午节来临之际,市第二十三中学举办“熙和端阳,汉服雅韵”汉服文化节,让学生深深体会传统节日的民俗和美好寓意。 刘哲摄


  端午节来临之际,广宗县民政局联合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县实验小学与中心敬老院老人开展了“粽”香端午情暖夕阳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尊老爱幼传统美德。 本记者 叶晓强通讯员 梁智晓、刘西强摄


  本文来自【邢台日-邢台网】,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端午节是什么节日推荐文章5: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依照十二地支的月历次序,属午,又称午月。端午,指五月的首个第五天,即农历五月初五。


  中国古代的四个节日,中秋、春节、清明、端午,都以敬畏天地、尊敬自然为前提。每个节日各有清晰的内涵和具体的指向。


  中秋节是丰收节,是向月亮致敬。中国人的天文历法有阳历、阴历和农历。阳历是地球绕太阳运转的时间规律,阴历是月亮绕地球运转的时间规律,农历是阴阳合历。阴历一年的12个月,按大小月计算有353天、354天、355天三种,比一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给予补充,形成“农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颁行新历法,开始“置闰”。汉代“中秋”,是秋分这一天,唐代后,确定为农历的八月十五。


  春节是农历新年,是向太阳致敬。古人在对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观测中,把一个回归年的“首日”锁定在“冬至”这一天,“冬至”是天文学概念中的“元旦”。周朝的历法《周历》,把“冬至”所在的月定为“岁首正月”。商朝的历法《殷历》农历十二月是“正月”。秦朝的历法《颛顼历》农历十月是“正月”。西汉立国后,承袭秦制,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的100年间(公元前206至前104年),均实行《颛顼历》。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后,将农历一月确定为“岁首正月”,正月初一是新年首日。


  清明节以风命名,清明风是东南风。清明节是祈福节,也是环境保护节,礼敬先人,念祖追宗。古人将四季不同方向的风分别命名,从冬至始,每隔45天转变一种风向,古称“八风”。冬至到立春是东北风,称“条风”;立春到春分是东风,称“明庶风”;春分到立夏是东南风,称“清明风”;立夏到夏至是南风,称“景风”;夏至到立秋是西南风,称“凉风”;立秋到秋分是西风,称“阊阖风”;秋分到立冬是西北风,称“不周风”;立冬到冬至是北风,称“广莫风”。清明风从东南吹来,大地气象景明,万物茂盛生长,“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古人对天地的观察细致入微。端午节的“午”,在一天中对应11时至13时之间,是最热的时段,在一年中对应农历五月,是最热的季节。农历五月有“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端午节正是处于这两个节气之间。夏至,不是夏天到来,而是夏之极至,“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礼记·月令》),这一天,白天时间最长,是“阳极”。中国哲学讲究辩证法,“阳极”之中藏着“阴变”。这一天,阴气由地心开始上行,称“一阴”,“夏至一阴生,阴动而阳复于静也”(《周易正义》)。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对农历五月的概括为“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夏至一阴生”,荠菜、麦子、葶苈子等植物在五月枯黄。


  进入农历五月,长江流域是梅雨季,雨多、溽热、潮湿,易产生霉变。在黄河流域,害虫现身,北方最怕干旱,旱则百虫生。从汉代开始,端午这一天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今天许多地方的民俗中,仍延续着相关传统,如门前悬菖蒲、艾草,喝雄黄酒等。


  (为《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穆 涛


  端午节是什么节日推荐搜索词:

  

  1.端午节是什么节日风俗

  

  2.端午节是什么节日几月几号

  

  3.端午节是什么节日的传说

  

本文标题:端午节是什么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