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烂和躺平的区别推荐文章1:你以为的躺平,可能就是摆烂,两者差距相当明显!

  “躺平”和“摆烂”都是近年来流行的网络用语,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压力的不同应对方式,但两者在态度、行为和社会评价上存在一定区别:


总结躺平:是 “不争,但不伤害”,偏向一种生活策略。摆烂:是 “不争,且放任伤害”,偏向一种破坏性行为。

  二者都反映了当代人面对压力的无奈,但“躺平”更接近一种自我保护,而“摆烂”则可能走向自我消耗。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更理性地选择应对生活的方式。


  摆烂和躺平的区别推荐文章2:当代年轻人躺平与摆烂有何不同?

   在当代社会压力下,年轻人中流行起“躺平”和“摆烂”两种生活态度。尽管它们常被混为一谈,但二者在动机、表现和影响上存在本质区别。躺平更多是一种理性选择,而摆烂则可能带有消极放任的色彩。本文将探讨二者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心理。


   躺平:“我不卷了,但我会做好分内事。”


   摆烂:“随便吧,爱咋咋地。


   对此笔者认为躺平是主动选择,年轻人清醒评估自身需求后,决定减少不必要的竞争,追求更简单的生活方式。低消耗但不完全放弃:依然会完成基本工作,但拒绝加班文化、过度消费等社会强加的“成功标准”。躺平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心理健康、个人兴趣或长期规划,而非单纯逃避。


   而摆烂则与此不同,可能因长期受挫、失望,或对现实不满而选择“破罐破摔”。低标准甚至故意降低表现,工作敷衍了事,生活随意,缺乏长期规划。可能带有自嘲或发泄成分,比如“我就这样了,你能拿我怎么办?


   躺平和摆烂都是当代年轻人应对压力的方式,但本质不同。躺平是战略调整,摆烂是战术放弃。社会应理解年轻人的困境,而个人也需在“不卷”和“不废”之间找到平衡。真正的智慧,不是彻底躺下,而是知道何时奔跑,何时休息。


   最后笔者如有不妥,请多谅解!请问大家是哪种状态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摆烂和躺平的区别推荐文章3:躺平和摆烂,有区别吗?

  躺平和摆烂,这两个流行用语,似乎被我们乐此不疲地用来描述自己。可当我们细细品味这两个词,却能感到其中蕴含着有趣而微妙的不同。


  到底是些什么样的区别,可能藏着怎样的奥秘呢?如果你也感到好奇,欢迎你和我一起踏上探索之旅。


  首先我想邀请你回想,你或周围的人在用“躺平”和“摆烂”这两个词时,都处于什么样的情境,有着怎样的心情呢?


  在这里我想和你分享我的观察,你可以看看和你的答案是否有相似之处。


  1.主被动性


  躺平更像一种行动,更多时候是主动选择的行为,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不作为。它的语境往往是:在一开始,我们主动选择了“躺平“的策略。


  摆烂更像一种心态,似乎倾向于被动选择的生活状态、内心状态。我们时常是在看到了一部分结果后,才选择了“摆烂”的心境。


  2.感情基调


  我并不认为这两个词蕴含着绝对的褒贬色彩,但我想,我们仍然可以试着探讨它们背后的感情基调。


  当我们想到“躺平”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一张柔软舒适的床,平躺在上面,身体陷进去——把四肢放松,把呼吸放缓。那似乎是一份平静的抱持,是一种松弛的享受……


  除了放松的积极体验,会有消极的感受吗?我想也可能有不甘,因为“平”好像也意味着平凡、平淡,少了些跌宕,却也少了些精彩——“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追求平凡的人生、平淡的快乐。藏匿在不甘心之下,不知道是不是还带着一丝丝孤独、一点点寂寞,一份迷茫和空虚感。


  但如果非要说哪个词语承载的负面色彩可能更多,摆烂这个词也许更加明显——有时,“开摆!”的戏谑中带着“无所谓了”的豪爽,也带着点儿“破罐子破摔”的味道。也许是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了某种拒绝,所以决定在执着奋斗的途中暂停下来,把某些曾经认为重要的东西看得不那么重要了。


  可是,当我们无意识地用“烂”来描述自己当下的状态,好像也不知不觉给自己下了某种定义、某种判断。不知道在那些瞬间,你有没有试过深入探索过自己的感受:那时的自己,内心是真的自洽,还是在某种难以言状的挣扎中呢?


  我们可以试着就在此刻,想象一下那样的情景,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你感受到了某种挣扎,并为之感到困惑,是因为“摆烂”的负面评判中实际隐含着两层意思,又或者说两种逻辑。


  ① 此刻的我不被认可


  这也许是我们在观察周遭、总结过往后得出的真实经验,但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思考:“所谓的‘烂’是对谁来说的呢?这个评价体系是哪来的?"或者:“摆烂这件事对我有杀伤力吗?为什么呢?”又或者:“生活的容错率低,有没有可能夹杂着我自己夸大的想象呢?”


  ——枷锁可能是别人给的,却是由我们自己戴在身上的。


  ② 此刻的我没有价值


  这听起来是比上一种沉重得多的情绪。如果深入那一瞬间的感受,我们也许会看到更深层的情感藏在其中。那些情绪可能是负面的,我们并不总是愿意看到和承认,比如对自己的某种失望感,以及“我不好、我不值得”。


  我们需要对这样的想法有所警惕,因为这一定不会是事实。我想,上天在把斑斓的色彩赋予每个人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人类社会将五颜六色分为了三六九等。


  ——你有价值,如你所是。


  当然,对于以上的分析,你不必完全认同,我更鼓励你把它们作为思考的方向。毕竟我们每个人对词语的理解和感受可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词语对你的意义,需要你独立地自我探索。


  其实我更想和你探讨,我们是不是可以在用词的微妙分别中,看到某种提醒。


  李松蔚老师:“语言致病,语言治病。”


  1.或许你会说:“我只是加入了一场流行用语的狂欢,它们并不与我的内心直接相关。”是的,我们在选择用词的那一刻,往往显得不假思索。但如李松蔚老师提出:“语言致病。”语言的暗示作用强大——也许我们像开玩笑一样无知无觉,但它可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把某些评判体系变得根深蒂固。这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需要意识到,有些“病”是被语言所发明的,而不是被发现的。换言之,有些行为未必是消极的,但一旦我们把它贴上负面的标签,我们的思想就会逐渐窄化,渐渐忽视它积极的一面。


  比如我们熟悉的“拖延症“——它并不是一个医学上专业的病理诊断,那它的诞生于哪呢?其实就源于语言,源于社交媒体中愈演愈烈的污名化。在“症”这样的负面语言体系下,我们渐渐忘记了“拖延的本质不过是不同的时间管理方式”,无视了其中存在积极影响的可能。不知不觉中,在拖延中的人们畏难情绪加重,自我效能感降低,陷入自责、焦虑同时继续拖延——但是很有可能,他们本可以与拖延和平共处的。


  这就是语言的暗示力量。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个特点:我们会刻意寻找那些我们想要找的东西。一旦认定,我们会对与认定吻合的信息非常敏感,所以某种意义上,当我们把某些行为贴上“好”或“烂”的标签,我们最终就会找到符合证据的东西,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陷阱。


  所以,即便我们的话语不直接指向内心,有意识的反思,也会让我们在未来听到时多一份清醒,多一点思辨,多一些觉察。


  2.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如同一座漂浮于水面上的巨大的冰山,露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即意识;绝大部分隐藏于海面之下,即无意识。无意识虽然难以被人所察觉,但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和心理。


  而语言,是对内心声音的传递,它提示着我们无意识中的内容。我们遣词用句中所包含的感情色彩,是内心状态的提示。李松蔚老师提出的另一面就是:“语言治病。”任何用词都可以被我们作为起点,启程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至于如何启程,在这里分享一些探索的思路,你可以参考。


  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说出来的话,并问问自己:


  ① 我为什么会选取这样的表达呢?


  ② 除我之外,有谁用类似的词语评价过我吗?


  ③ 有没有可能这是他们的看法而不是我的,我其实并不认同这样的价值判断?


  ④ 这个词给我带来了一些什么感觉呢?是正面还是负面?它可能向我说明着什么呢?


  我想邀请你把这些问答记录下来。


  当我们开始质疑、反思,修正、重构,改变也在悄然开始——你会更清醒地看见真实,也更深刻地照见自我。


  毕竟,比探讨词语内涵更深刻也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看到了怎样的自己。


  对于”躺得平、摆得烂”的人,我其实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


  首先,我佩服他们的自我悦纳程度。他们像在说,我想”更好地成为自己“,胜过”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生活的重压下,在功利主义的浸润里——“卷也卷不动,躺也躺不平”,这是大部分人的困境。从某种程度上,当我们强调着世俗标准的规训、舆论的裹挟力,其实也意味着,是我们“授权”了这样的影响力。说到底,我们愿意选择以怎样的姿态生活,根本上只关乎我们自己,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自洽。


  其次,我欣赏他们身上带着的某种叛逆性。他们像在说,“我想”比“我应该”更重要。


  这种无声的反抗是有力量的,带着反思性和独立感。


  躺平也好,摆烂也罢,都未必是妥协和“退而求其次”,而成为坚定的自我选择——某种意义上它甚至是更有勇气的一种选择,毕竟随大流总是显得更容易也更安全,如果没能抵达想去的地方,还有他人可以怪罪。


  从主流价值体系的叛逃,并不意味着懦弱,而可以是自由之灵魂,独立之思想;是看到生活真相后,以不同姿态活出自我的勇敢。


  最后,我羡慕他们对生活的信任感。他们像在说,“当我躺下去,生活会接住我。”


  这让我想起在游泳中的体验,有些人似乎可以轻松自在地漂浮在水上,而如果问起他们如何能够做到,他们很可能会说“自然而然就可以啊!“


  如果相信水会接住我们,放松地躺下去,水的确会托起我们。水在大部分时候是友好的,那么我想,生活也许也是如此——当我们信任它也信任自己。


  现代社会很容易把我们被抛入某种彷徨与拉扯中,它向我们描述了一张统一的、关于美好生活的蓝图,似乎也承诺我们,只要达成某种范式,就能抵达幸福——但它并不总是履行承诺,也没有告诉我们,蓝图之外的人该如何自处。


  然而,每个人都值得一种可以自主选择的人生,不是吗?无论是“躺平”、“摆烂”还是其它任何方式,我们值得拥有自主选择生活状态的自由,即便这有时意味着放下世俗的认同,承担一定的风险。


  蓝图内外,或躺或卷,我们仍可选择。而选择平凡,是和选择出众一样正当而令人骄傲的事——也许你周围的声音时常要你忘记这件事,我想在这里提醒你,并希望你永远记得。


  选择权在你手上,这是对此刻自己的一场探索,也是给未来自己的一份礼物。


  《5%的改变》| 李松蔚


  糖丸儿们,你们选择躺平还是摆烂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无论是躺平还是摆烂


  可能都来自于对“我是谁”的未知


  欢迎来到平行世界


  参加「我是谁」的聊愈空间


  【安慰记心理小店,一个有超多实用方法和工具的心理便利店,欢迎来坐坐。】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小店回 兔子洞 体验免费心理树洞回 平行世界 参与心理能力训练回 工具包 得免费心理自助工具包


  摆烂和躺平的区别推荐文章4:心理学:“离开舒适区”,才是一句最大的谎言

  导读: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也不是只有一条路是正确的。内卷的反面不是躺平摆烂,而是正确认识自我需求,遵从内心的声音,并能够独立承担选择的后果。所谓离开舒适区的人,实则是舒适区已然不舒适,是为了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舒适区。


01

  看到一幅漫画,青蛙在井底仰视天空,有人诱惑它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青蛙拒绝。井外是准备就绪的烧烤架,仿佛在等待着那些不满足于坐井观天的青蛙。


  拒绝冒险,害怕被舒适区外的残酷社会考验毒打,因此选择躺平甚至摆烂,已经成为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知乎上,有帖子问:“人为什么不可以一辈子待在舒适区?”不知道是期待肯定回答的反问句,还是真诚地需要一些意见和建议。


  每个人现有的生活方式都是一个个选择带来的。我们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人生,自然也有权利选择“躺平”和“摆烂”,前提是只要能够独立承受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就好。


  问题是很多年轻人喊着拒绝内卷的口号,直接“躺平”或“摆烂”,并非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他们只是被网络上某些矫枉过正的成功学吓怕了。


  但实际上“舒适区”并不是懒惰凑合,就像“无为而治”并不是不作为,这个概念被某些贩卖焦虑的人滥用而造成误解、起到反作用了。


  从心理学上来讲,“舒适区”的本质是人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突破原有让自己感觉很轻松就能做到的范围,从而实现成长。


  跳出舒适区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所以,别听他们贩卖焦虑。


  青蛙跳出舒适区并不是要强迫自己违背本能在沙漠里生活,毕竟一只山羊再努力也不可能成为狮子。


  只要根据自我需求,循序渐进即可。就像我们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然后幼儿园、小学、高中到大学,再到工作、结实事求是婚、生子,一场场书面测试或生活考验,本质上都是在突破原有的舒适区。


02

  生命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随波逐流。舒适区所带来的控制感和安全感,是我们应对内卷焦虑的武器,同时也是在发生变故时把人打回原形的枷锁。


  人一直待在舒适区里,自身抗风险能力会很弱,就像温室里的娇弱花朵一样。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谁又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不会遭遇意外呢?


  据我所知,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他们厌倦了现有的生活方式,渴望改变却无法实现。无法实现改变的原因有很多,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被心理舒适区套牢了。


  舒适区是伴随长期经历形成的,它带给人们对生活的控制感和安全感,往往让人欲罢不能。


  以我本人为例,表面上不喜欢“小透明”的标签,实际上却安逸于没有人情世故打扰的自在;表面上渴望一份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羡慕别人雷厉风行、生活新鲜又刺激,实际上在机会来临时却不愿意接受困难和挑战,享受小城市定居的简单安稳。


  我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在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就想着拖个行李箱潇洒启程前往北上广然后开始全新人生,就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


  但其实真正的舒适区并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面对环境时固有的心理反应方式和行为方式。


  有些人只要换个地方、换份工作,马上就能脱胎换骨;有些人去过很多国家、频繁跳槽,但生活一直没什么变化。


  区别就在于,能否在头脑里、思想里真正跟过去告别,跟随环境做出新的改变。


  内卷的反面不是躺平摆烂,而是正确认识“自我需求”和弄清舒适区的概念。要不要一直呆在舒适区?


  在着急做出选择之前,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消除内心的恐惧。


  第一步,确立一个明确具体的目标,不要模糊化。


  比如,把“瘦成一道闪电”变成“一个月减重5斤”,把“赚更多钱”变成“一天至少存下10块钱”,把“每天都开心”变成“早睡早起合理表达不满”等等。


  第二步,对照计划反思目前有哪些与目标相悖的行为,分析这些行为反映出来的内心恐惧。


  比如,你希望自己能更自信、更开朗,却经常在社交场合低头小声附和,是因为害怕不同的意见会被排斥、被嘲笑、被人不喜欢等。


  第三步,做出与现在相反的行为,观察改变是否带来预设的结果。


  比如,讨好型人格的人可以尝试说不,观察大家的反应。或许你会发现,改变自己带来的结果要比预设中好得多,即使真的出现了最糟糕的情况,尝试过后也会有“不过如此、可以接受”的感觉。


03

  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也不是只有一条路是正确的。有人胸怀鸿鹄之志、立誓做将军做宰相,也有人只想远离朝堂和战场、采菊东篱下。


  每个人都有专属的心理舒适区。


  对于爱冒险的人,在路上就是舒适区,暂时离开熟悉的生活、去拼去打、去热烈地生活,他就觉得内心充实;对于喜欢安稳的人,舒适区就是奋斗归来、家里有人做好热腾腾的饭菜等着,他就觉得幸福。


  窦文涛曾在节目中说:


  “当有人想要离开舒适区的时候,说明你以为的那个舒适区已经不够舒适了,对过去的圈子不满意了,你才想出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离开舒适区就是个伪命题,因为当你决定离开的时候它就不是舒适区了,离开就是为了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舒适区。而待在舒适区,不是懒惰不是放弃,不是躺平摆烂,而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知足常乐。


  End。


  花影故事原创作品,专注情感心理领域,以走心的文字,书写有态度、接地气、有力量的观点与故事。


  今日话题讨论:你是否在自己的舒适区里,知足常乐?欢迎留言讨论。


  摆烂和躺平的区别推荐文章5:躺平和摆烂,有区别吗?

  躺平和摆烂,这两个流行用语,似乎被我们乐此不疲地用来描述自己。可当我们细细品味这两个词,却能感到其中蕴含着有趣而微妙的不同。


  到底是些什么样的区别,可能藏着怎样的奥秘呢?如果你也感到好奇,欢迎你和我一起踏上探索之旅。


01 照着你:语境和心境

  首先我想邀请你回想,你或周围的人在用“躺平”和“摆烂”这两个词时,都处于什么样的情境,有着怎样的心情呢?


  在这里我想和你分享我的观察,你可以看看和你的答案是否有相似之处。


  1.主被动性


  躺平更像一种行动,更多时候是主动选择的行为,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不作为。它的语境往往是:在一开始,我们主动选择了“躺平“的策略。


  摆烂更像一种心态,似乎倾向于被动选择的生活状态、内心状态。我们时常是在看到了一部分结果后,才选择了“摆烂”的心境。


  2.感情基调


  我并不认为这两个词蕴含着绝对的褒贬色彩,但我想,我们仍然可以试着探讨它们背后的感情基调。


  当我们想到“躺平”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一张柔软舒适的床,平躺在上面,身体陷进去——把四肢放松,把呼吸放缓。那似乎是一份平静的抱持,是一种松弛的享受……


  除了放松的积极体验,会有消极的感受吗?我想也可能有不甘,因为“平”好像也意味着平凡、平淡,少了些跌宕,却也少了些精彩——“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追求平凡的人生、平淡的快乐。藏匿在不甘心之下,不知道是不是还带着一丝丝孤独、一点点寂寞,一份迷茫和空虚感。


  但如果非要说哪个词语承载的负面色彩可能更多,摆烂这个词也许更加明显——有时,“开摆!”的戏谑中带着“无所谓了”的豪爽,也带着点儿“破罐子破摔”的味道。也许是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了某种拒绝,所以决定在执着奋斗的途中暂停下来,把某些曾经认为重要的东西看得不那么重要了。


  可是,当我们无意识地用“烂”来描述自己当下的状态,好像也不知不觉给自己下了某种定义、某种判断。不知道在那些瞬间,你有没有试过深入探索过自己的感受:那时的自己,内心是真的自洽,还是在某种难以言状的挣扎中呢?


  我们可以试着就在此刻,想象一下那样的情景,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你感受到了某种挣扎,并为之感到困惑,是因为“摆烂”的负面评判中实际隐含着两层意思,又或者说两种逻辑。


  ① 此刻的我不被认可


  这也许是我们在观察周遭、总结过往后得出的真实经验,但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思考:“所谓的‘烂’是对谁来说的呢?这个评价体系是哪来的?"或者:“摆烂这件事对我有杀伤力吗?为什么呢?”又或者:“生活的容错率低,有没有可能夹杂着我自己夸大的想象呢?”


  ——枷锁可能是别人给的,却是由我们自己戴在身上的。


  ② 此刻的我没有价值


  这听起来是比上一种沉重得多的情绪。如果深入那一瞬间的感受,我们也许会看到更深层的情感藏在其中。那些情绪可能是负面的,我们并不总是愿意看到和承认,比如对自己的某种失望感,以及“我不好、我不值得”。


  我们需要对这样的想法有所警惕,因为这一定不会是事实。我想,上天在把斑斓的色彩赋予每个人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人类社会将五颜六色分为了三六九等。


  ——你有价值,如你所是。


02 罩着你:从话语照见内心

  当然,对于以上的分析,你不必完全认同,我更鼓励你把它们作为思考的方向。毕竟我们每个人对词语的理解和感受可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词语对你的意义,需要你独立地自我探索。


  其实我更想和你探讨,我们是不是可以在用词的微妙分别中,看到某种提醒。


  李松蔚老师:“语言致病,语言治病。”


  1.或许你会说:“我只是加入了一场流行用语的狂欢,它们并不与我的内心直接相关。”是的,我们在选择用词的那一刻,往往显得不假思索。但如李松蔚老师提出:“语言致病。”语言的暗示作用强大——也许我们像开玩笑一样无知无觉,但它可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把某些评判体系变得根深蒂固。这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需要意识到,有些“病”是被语言所发明的,而不是被发现的。换言之,有些行为未必是消极的,但一旦我们把它贴上负面的标签,我们的思想就会逐渐窄化,渐渐忽视它积极的一面。


  比如我们熟悉的“拖延症“——它并不是一个医学上专业的病理诊断,那它的诞生于哪呢?其实就源于语言,源于社交媒体中愈演愈烈的污名化。在“症”这样的负面语言体系下,我们渐渐忘记了“拖延的本质不过是不同的时间管理方式”,无视了其中存在积极影响的可能。不知不觉中,在拖延中的人们畏难情绪加重,自我效能感降低,陷入自责、焦虑同时继续拖延——但是很有可能,他们本可以与拖延和平共处的。


  这就是语言的暗示力量。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个特点:我们会刻意寻找那些我们想要找的东西。一旦认定,我们会对与认定吻合的信息非常敏感,所以某种意义上,当我们把某些行为贴上“好”或“烂”的标签,我们最终就会找到符合证据的东西,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陷阱。


  所以,即便我们的话语不直接指向内心,有意识的反思,也会让我们在未来听到时多一份清醒,多一点思辨,多一些觉察。


  2.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如同一座漂浮于水面上的巨大的冰山,露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即意识;绝大部分隐藏于海面之下,即无意识。无意识虽然难以被人所察觉,但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和心理。


  而语言,是对内心声音的传递,它提示着我们无意识中的内容。我们遣词用句中所包含的感情色彩,是内心状态的提示。李松蔚老师提出的另一面就是:“语言治病。”任何用词都可以被我们作为起点,启程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至于如何启程,在这里分享一些探索的思路,你可以参考。


  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说出来的话,并问问自己:


  ① 我为什么会选取这样的表达呢?


  ② 除我之外,有谁用类似的词语评价过我吗?


  ③ 有没有可能这是他们的看法而不是我的,我其实并不认同这样的价值判断?


  ④ 这个词给我带来了一些什么感觉呢?是正面还是负面?它可能向我说明着什么呢?


  我想邀请你把这些问答记录下来。


  当我们开始质疑、反思,修正、重构,改变也在悄然开始——你会更清醒地看见真实,也更深刻地照见自我。


  毕竟,比探讨词语内涵更深刻也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看到了怎样的自己。


  对于”躺得平、摆得烂”的人,我其实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


  首先,我佩服他们的自我悦纳程度。他们像在说,我想”更好地成为自己“,胜过”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生活的重压下,在功利主义的浸润里——“卷也卷不动,躺也躺不平”,这是大部分人的困境。从某种程度上,当我们强调着世俗标准的规训、舆论的裹挟力,其实也意味着,是我们“授权”了这样的影响力。说到底,我们愿意选择以怎样的姿态生活,根本上只关乎我们自己,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自洽。


  其次,我欣赏他们身上带着的某种叛逆性。他们像在说,“我想”比“我应该”更重要。


  这种无声的反抗是有力量的,带着反思性和独立感。


  躺平也好,摆烂也罢,都未必是妥协和“退而求其次”,而成为坚定的自我选择——某种意义上它甚至是更有勇气的一种选择,毕竟随大流总是显得更容易也更安全,如果没能抵达想去的地方,还有他人可以怪罪。


  从主流价值体系的叛逃,并不意味着懦弱,而可以是自由之灵魂,独立之思想;是看到生活真相后,以不同姿态活出自我的勇敢。


  最后,我羡慕他们对生活的信任感。他们像在说,“当我躺下去,生活会接住我。”


  这让我想起在游泳中的体验,有些人似乎可以轻松自在地漂浮在水上,而如果问起他们如何能够做到,他们很可能会说“自然而然就可以啊!“


  如果相信水会接住我们,放松地躺下去,水的确会托起我们。水在大部分时候是友好的,那么我想,生活也许也是如此——当我们信任它也信任自己。


03 尾声

  现代社会很容易把我们被抛入某种彷徨与拉扯中,它向我们描述了一张统一的、关于美好生活的蓝图,似乎也承诺我们,只要达成某种范式,就能抵达幸福——但它并不总是履行承诺,也没有告诉我们,蓝图之外的人该如何自处。


  然而,每个人都值得一种可以自主选择的人生,不是吗?无论是“躺平”、“摆烂”还是其它任何方式,我们值得拥有自主选择生活状态的自由,即便这有时意味着放下世俗的认同,承担一定的风险。


  蓝图内外,或躺或卷,我们仍可选择。而选择平凡,是和选择出众一样正当而令人骄傲的事——也许你周围的声音时常要你忘记这件事,我想在这里提醒你,并希望你永远记得。


  选择权在你手上,这是对此刻自己的一场探索,也是给未来自己的一份礼物。


04 参考书籍

  《5%的改变》| 李松蔚


  【安慰记心理,一个有超多实用方法和工具的心理便利店,欢迎来坐坐。】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


  回 兔子洞 体验免费心理树洞


  回 平行世界 参与心理能力训练


  回 工具包 得免费心理自助工具包


  摆烂和躺平的区别推荐搜索词:

  

  1.摆烂和躺平的区别是什么

  

  2.摆烂和躺平的区别知乎

  

  3.摆烂和躺平的区别什么意思

  

本文标题:摆烂和躺平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