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泽东的故事推荐文章1:毛泽东二三事

  人民网-人民日海外版


  作为新中国主要缔造者、1949年至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名字,被深深镌刻在新中国历史上。


  毛泽东因其对当代中国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和在建构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而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国内外出版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记,其中最权威的,当属由党史大家逄先知和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全6册)。该书由中共中央批准编写,主要依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大量档案资料,参考同毛泽东直接接触过的人士写的回忆文章和对他们的采访,借鉴、吸收对毛泽东研究的新成果,在对毛泽东的生平、思想进行了长时间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写就。前后历时将近15年,其间又依据党史修订了不少内容。


  该书史论结合,始终把毛泽东的活动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中叙述和分析,突出了毛泽东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决策过程,再现了他作为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核心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深刻揭示了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该书曾荣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本文特撷取书中二三情节,从毛泽东亲身经历的角度看新中国生动曲折的发展历程,同时领略他的风采。


  首次出国


  出访苏联,是毛泽东主席的一个夙愿。1949年6月,刘少奇受中共中央委托,秘密访问苏联,为毛泽东访苏作了重要准备。


  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登上北上的专列,前往莫斯科。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出国访问。毛泽东的随行人员也并未完全公开身份,陈伯达和翻译师哲都是以教授身份随访的。这次出访的主要目的,是处理1945年国民党政府同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虽然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外国政府,但中苏两党关系,并非外界所认为的毫无芥蒂。解放战争时期,斯大林不赞成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苏联方面又一度怀疑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铁托式的胜利”。更为重要的是,彼时苏联与国民党签订的具有雅尔塔协定背景的《条约》并未被废除。


  专列驶过满洲里,顶着凛冽寒风,沿着漫长的西伯利亚铁路向莫斯科驶去,毛泽东却想着如何下好中苏关系这盘棋,为新中国的未来赢得更有利的生存空间。在莫斯科期间,毛泽东与斯大林有过三次会谈,然而关于签订新约之事,会谈初期进展并不顺遂,以至于毛泽东说自己在莫斯科的任务不过是“吃饭、拉屎、睡觉”。


  直至1950年2月14日,毛泽东和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从毛泽东出发起,屈指算来,大约过去了两个月时间。中苏新约,是新中国成立后与外国政府签订的第一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条约,为新中国在平等的对外关系基础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要转折


  很多人都知道,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系统化探索的开始。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论十大关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大文章,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当时,为准备中共八大政治告,刘少奇从1955年12月就召集国务院一些部委作汇。毛泽东得知后,认为这种调查方式很好,于是从1956年2月中旬到4月下旬,先后听取国务院共34个部门的工业生产和经济工作汇。《论十大关系》,就是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中逐步形成的,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自己所倡导的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


  其实,那段时间毛泽东的工作状态,远非他自己所描述的那般风轻云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几乎每天都是“床上地下,地下床上”。一起床,就在中南海颐年堂开始听汇,每次都是四五个小时。毛泽东听口头汇时,不断插话,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进行评论。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也并不只有严肃的一面。建筑工业部汇时,毛泽东一上来就问部门负责人万里看过《水浒》和《金瓶梅》没有?万里说没有看过。毛泽东说,《水浒》是反映当时政治情况的,《金瓶梅》是反映当时经济情况的,是《红楼梦》的老祖宗,不可不看。一下就把全场原本凝重的气氛给活跃起来了。连续几十天的时间都如是。其间一个插曲是,为了听汇,毛泽东竟改变了长期以来养成的夜间工作的习惯。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它被认为是新中国在选择发展模式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正如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中写道:“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是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临终时刻


  1976年元旦前一天,毛泽东在书房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以及女婿、同时也是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孙子戴维。出乎两位美国客人意料的是,毛泽东谈话的主题仍然是“斗争”。朱莉和戴维注意到,他们面前的毛泽东尽管已被疾病折磨得筋疲力尽,但“斗争”的话题却使他又“像年轻人那样兴奋起来”。他们感叹:“不论历史如何下结论,毛的一生肯定将成为人类意志力量的突出证明。”


  此后,毛泽东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甚至不能行走。然而,不管什么情况,毛泽东都坚持看文件、看书。9月7日,即去世前两天,经抢救刚苏醒过来的他示意要看一本书,工作人员搞不清要哪本,于是他着急地用颤抖的手握笔写下一个“三”字,又用手敲敲木制的床头。工作人员这才猜出他是想看关于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书。书找来后,他点点头,露出满意的神情。相关记录显示,9月8日这天,毛泽东看文件和看书达11次,共2小时50分钟。毛泽东最后一次看文件,是8日下午4时37分——离他去世只有8个多小时……


  抚今追昔,正因为有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打下的坚实基础,新中国才能不断焕发绿意和生机!


  (系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


  关于毛泽东的故事推荐文章2:盘点:毛泽东铁面无私打掉的七只“大老虎”

  “打老虎”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手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极少数人经不起考验、腐败蜕化的现象。毛泽东曾铁面无私地处死谢步升、黄克功、肖玉壁、刘青山、张子善等七个“大老虎”。


  谢步升是我党反腐败历史上枪毙的第一个“贪官”


  从1932年年初至1934年秋红军长征之前,苏维埃中央政府在苏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以肃清贪污浪费、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廉政运动,正式开启中共党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腐倡廉运动。在这次反腐运动中,处决谢步升就是其中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枪。


  苏维埃裁判部根据朱秀秀提供的线索,暗地里对谢步升进行了调查。仅仅两天,裁判部就基本掌握了谢步升违纪违法事实。调查人员将有关情况向时为第一任临时最高法庭主审的何叔衡作了汇。何叔衡面对调查材料,非常感慨:谢步升出身贫苦,很有魄力和干劲,原本是棵好苗子,没料到竟然在背后欺男霸女,谋财害命。由于涉案者身份特殊,且人命关天,案情重大,何叔衡向中共瑞金县委书记邓小平同志作了汇。


  邓小平了解到案情后,当即指示由裁判部负责调查、速战速决。按照何叔衡的安排,调查组成员杨世珠又向时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汇。毛泽东听到谢步升的犯罪事实后,马上表示:“谢步升案我听说一点。这样的人必须调查处理。腐败不清除,苏维埃旗帜就打不下去,共产党就会失去威望和民心!与贪污腐化作斗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谁也阻挡不了!”


  革命将领黄克功逼婚不成举枪杀人 毛泽东挥泪斩“马谡”


  正当八路军夺取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所属各部队正准备迅速向敌后进发,全国的抗日战争进入高潮之际,在延安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的案件——八路军将领黄克功逼婚杀人案。黄克功逼婚杀人事件,一时间在边区内外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国内外一些刊把它当成共产党的“桃色案件”,抢先发表,大肆渲染,攻击和污蔑边区政府“封建割据”、“无法无天”、“蹂躏人权”。


  黄克功本人也曾幻想党和边区政府会因为他资格老、功劳大,对他从轻处罚。他还写信给毛泽东,除对自己的罪行进行忏悔外,请求法院念他多年为革命事业奋斗,留他一条生路。当罗瑞卿把抗大组织的意见和群众的反映,原原本本向党中央和毛泽东进行告时,毛泽东很愤怒地说:“这是什么问题?这是什么问题?这样的人不杀,我们还是共产党吗?!”


  对于黄克功犯下的罪行,中央领导的心情也是很不好受的。黄克功毕竟是毛泽东的同乡,一个在井冈山时期就参加革命的红小鬼,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长征时任警卫团团长,担负着保卫中央和毛泽东的重任,在战斗中身上曾留下了多处伤疤。在陕北简陋的窑洞里,当收到爱将黄克功的信时,毛泽东流泪了。时任抗大副校长的罗瑞卿平时很器重黄克功,认为他出身贫苦,工作有才干,很能打仗,而且又年轻,在黄克功被关押之后,还去看过他一次。但是,在情与法之间,在感情与大义面前,毛泽东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并请雷经天在公审会上宣读了给他的信。


  被处以极刑的唐达仁是瑞金贪污腐败窝案的主犯


  1933年夏的一天,中央工农检察部收到一封匿名举。部长何叔衡认为,举信没有署名盖章,说明里面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更应该引起重视。何叔衡认为:我们强调举信要签名盖章,主要是为方便调查核实,不能因此随便轻易处理群众来信。他当即部署力量进行调查。先后派出两个调查组进行调查。在进展不大的情况下,又派员到群众家里住下,进行明察暗访,初步查实瑞金县苏维埃浪费现象异常严重,可能还隐藏更多更为严重的问题。


  1933年12月28日,毛泽东主持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会议,听取中央工农检察部关于瑞金县苏维埃贪污案的汇。会议决定,瑞金县财政部长蓝文勋撤职查办,会计科长唐达仁交法庭处以极刑,并给予县苏维埃主席杨世珠以警告处分。


  1934年1月4日,《红色中华》第140期公布了这一处分决定。决定称,唐达仁吞蚀各军政机关交来的余款,群众退回公债、谷票等款,变卖公家物件和谷子,及隐瞒地主罚款等共34项,合计大洋2000余元,决定将唐仁达交法庭处以极刑,并没收其本人的财产;蓝文勋对于瑞金财政的收支全未理会,唐的贪污他是知道的,但不检举,直至中央工农检察部审查时,才说出曾查出唐贪污土豪刘绳仪罚款20余元。蓝文勋隐瞒唐达仁的贪污案件,有放纵犯罪的重大嫌疑,予以撤职查办。


  左祥云贪污246元7角被处决 毛泽东亲自下令总务厅扣押


  这是共产党历史上对因贪污等腐败问题而判处死刑执行枪决的较高级别的干部。


  中央苏区时期,为筹建中央政府大礼堂和修建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检阅台、博生堡、公略厅等纪念物,设立了“全苏大会工程处”。中央政府总务厅任命左祥云为主任。这在当时是重大工程。中央政府为解决经费、材料等问题,采取发动群众购买公债、鼓励捐献、厉行节约、支援建设等一切措施,集中了10万元的资金和物资。整个工程于1933年8月动工。11月就有人举左祥云与总务厅事务股长管永才联手贪污工程款,经常大吃大喝,还强迫群众拆房,随意砍伐群众树木。中央人民委员会即令中央工农检察部、中央总务厅抓紧审查,结果发现左祥云在任职期间有勾结反动分子,贪污公款246.7元,并盗窃公章,企图逃跑等行为,犯有严重罪行。


  据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下令总务厅扣押左祥云听候处理。然而,总务厅管理处长徐毅却私自放走了左祥云。事情发生后,毛泽东责令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一定要将民愤极大的左祥云一案查个水落石出。左祥云被抓获后,中央总务厅的腐败问题暴露无遗。1933年12月28日,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人民委员会会议,讨论了左祥云及总务厅腐败案件。1934年2月18日,对左祥云执行了枪决。


  从红军英雄蜕变为腐败分子的肖玉璧 毛泽东表示完全拥护法院判决


  陕甘宁边区检察机关审讯肖玉璧,肖玉璧对所犯的罪行供认不讳。陕甘宁高等法院检察署经审查终结,认为肖玉璧贪污案证据确凿,遂向边区高等法院提起公诉。判决理由:肖玉璧身为边区公务人员,不能尽职责,廉洁奉公,利用职位实行贪污,克扣公款3050元,并携带款项和税票逃跑,叛变革命。此种行为对于边区模范政权之建立危害至大。依据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八项和第三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处被告人肖玉璧死刑。


  边区高等法院作出判决后,肖玉璧不服,并与执法人员吵闹并要求面见林伯渠,林伯渠念及肖玉璧是老红军英雄,便答应见他。肖玉璧见到林伯渠后就说被判处死刑太重了,并要写信向毛泽东求情。林伯渠最后答应了肖玉璧的请求。


  最后,毛泽东对林伯渠说这次处罚肖玉璧与黄克功案一样,完全拥护法院判决。


  由红军英雄堕落成贪污犯的肖玉璧被惩处后,在边区引起了强烈反响。1942年1月5日,边区《解放日》专门发表评论,评论指出:“肖玉璧判处死刑了,因为他贪污,开小差,为升官发财以至叛变了革命;虽然他还当过一些不小的‘官’——区主席、贸易局副局长、税务分局局长等等。据说,边区近两年来,贪污案件占总案件的百分之五,反贪污的斗争是非常要紧的!


  新中国“反腐第一刀”:震动全国、教育全党的刘青山、张子善腐败案


  1951年秋,在为支援抗美援朝而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中,各地都发现了大量惊人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现象。有鉴于此,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明确指出:“自从我们占领城市两年至三年以来,严重的贪污案件不断发生,证明一九四九年春季党的二中全会严重地指出资产阶级对党的侵蚀的必然性和为防止及克服此种巨大危险的必要性,是完全正确的。现在是全党动员切实执行这项决议的紧要时机了。再不切实执行这项决议,我们就会犯大错误。”①并强调:“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问题,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而是关系于革命成败,关系于全党、全军、全体政府工作人员和全体人民利益的大问题。”②以此为开端,历时三年的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主的“三反”运动在全党范围内展开。


  刘青山、张子善案是“三反、五反”运动时期惩处的一个大案要案,也是反腐倡廉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逮捕张子善那一天,华北局讨论河北省委的请示后,向党中央、毛泽东作了书面告。11月30日,毛泽东在中央起草的转发这一告的批示中指出:“华北天津地委前书记刘青山及现书记张子善均是大贪污犯,已经华北局发现,并着手处理。我们认为华北局的方针是正确的,这件事给中央、中央局、分局、省市区党委提出了警告,必须严重地注意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发生严重贪污行为这一事实,注意发现、揭露和惩处,并须当作一场大斗争来处理。”据有关资料披露,周恩来拿着华北局上中央的告,气愤地说:“更不能容忍的是,全国人民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禁毒、反对嫖娼的运动,我们这些所谓功臣们,却吸毒成瘾,滥搞男女关系!我们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啊!”12月4日,河北省委通过了关于开除刘青山、张子善党籍的决定,并经中共中央华北局批准。


  文章于网络,如请联系责编。


  转自:历史廊


  关于毛泽东的故事推荐文章3:毛泽东铁面无私打掉的七只“大老虎”

  关于毛泽东的故事推荐文章4:伟人毛泽东意志如钢 长征路上却4次落泪(图)

  《强渡乌江》油画


  一代伟人毛泽东意志如钢,平时不轻易流泪。即便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光荣牺牲,他也未在公开场合落泪。然而,在那漫漫长征路上,毛泽东却数次流下了滚滚热泪。


  乌江南岸,毛泽东挥泪送衣给“干人”


  1934年年底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过半。在危急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指挥主力红军避实击虚,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开进。


  红军进入贵州后发现这里的穷人分外贫困,被形象地称为“干人”,因为他们的血汗已被各种苛捐杂税榨得一干二净。所以,红军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向他们求乞的“干人”。这些“干人”一个个衣不蔽体,骨瘦如柴。此情此景震撼了每个红军指战员,许多人不禁掉下了眼泪。尽管湘江之战后,红军自身也很困难,但他们都倾其所有,解囊相助。


  在红军路过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人们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寒冬里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行进中的红军指战员们立即围了上来。此时,毛泽东从后面走来,见前面围着很多人,急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一位红军战士答道:“老妈妈说,她家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了,她儿子前几天也被


  国民党抓了壮丁。她没有活路,只好和小孙子四处讨吃的,因为今天太冷,从早晨到现在还没有吃一点东西,又冻又饿,浑身没有力气,就跌倒在这里了。”听到这儿,毛泽东已是热泪盈眶。他当即脱下身上的毛线衣,又叫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连同毛线衣一起送给老婆婆。他蹲下来,亲切地对这位绝望的老人说:“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队伍。”穿上毛线衣的老人感动地直点头,嘴里连声念叨:“红军,红军……”领着她的小孙子,颤巍巍地走了。


  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毛泽东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他为中国的命运担忧,为中国革命的命运担忧,为红军的命运担忧。在不久后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中国革命开始扭转乾坤。


   云贵交界,毛泽东险失妻子贺子珍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不负众望,率红军成功地四渡赤水,又挥师南渡乌江,威逼贵阳,日夜兼程,很快来到滇黔交界的盘县境内,再往前走,就将进入云南省境。只要北渡金沙,红军就可以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扭转被动局面了。就在这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降临到他的妻子贺子珍头上。


  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来到盘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中午时分,天空响起了嗡嗡的飞机声,警卫员吴吉清急忙让贺子珍隐蔽,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安排伤员隐蔽。就在这时,敌机投下了炸弹。贺子珍头上、胸脯上、臂膀上,到处鲜血涔涔,倒在血泊中。经医生检查,发现她身上17处负伤。贺子珍苏醒后,对大家说:“我负伤的事请你们暂时不要告诉主席。他在前线指挥作战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请你们把我寄放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将来革命胜利了再见面……”说完,又昏迷过去。目睹此状,大家十分难过,特别是毛泽东专门派来负责照顾贺子珍的警卫员吴吉清焦急地问:“怎么办?怎么办?”战友们一面急忙把血泊中的贺子珍抬上担架,一面急派骑兵飞奔红军总部,通知毛泽东。


  不一会,村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身披大衣、一脸风尘的毛泽东一跳下马,就快步走到贺子珍的身旁,弯下腰仔细端详着不省人事的妻子,拉着她的手连呼:“子珍!子珍!……”想着爱妻在革命中经历的种种磨难,这位叱咤风云的红军统帅不禁轻轻捧着贺子珍的头,抽泣起来。


  由于军情紧迫,为了尽快赶回总部,决策西进云南、北渡金沙的大计,他被迫告别了昏迷不醒的妻子,握别送行的战友,赶往总部。不久,数万人的红军即在毛泽东的英明指挥下巧渡金沙江,将数十万人的敌军远远地抛在了金沙江以南,彻底粉碎了蒋介石要将红军消灭在云贵高原的美梦。


  二郎山旁,毛泽东恸哭警卫班长胡昌保


  毛泽东在指挥红军飞渡天险大渡河后,于1935年6月上旬的一天,亲率军委纵队翻越二郎山附近的甘竹山。他和警卫员一起艰难地往山上爬。途中,毛泽东不时地讲故事和笑话,逗得大家直笑。走到半山腰的开阔地时,他说:“歇歇脚吧!”说着,就在一块光溜溜的石头上坐了下来,大家也围着他坐下。


  正在说笑之际,忽然,毛泽东的警卫班长胡昌保摆手示意大家停下。这时,大家才听清头顶上响起了嗡嗡的马达声,抬头一看,从东南方向来了几架敌机。毛泽东急忙让大家隐蔽,可来不及了。人们还没来得及跑开,敌机便俯冲下来,扔下了几颗炸弹。呼啸的炸弹成群落地开花,爆炸声震耳欲聋。其中一颗炸弹落在离毛泽东很近的地方。眼疾手快的警卫班长胡昌保大喊一声“主席——”,随即猛地向毛泽东扑去,趁势将他推向一边。瞬间,毛泽东刚刚休息的地方腾起了烟柱。大家不顾一切地围了过来,只见胡昌保双眼紧闭,浑身是血,倒在地上。所幸毛泽东没有受伤。


  满身尘土的毛泽东蹲在胡昌保身旁,一边用手抚摸着他的头,一边轻轻地呼唤着:“小胡,昌保同志……”在毛泽东的呼唤下,胡昌保缓缓地苏醒过来。他微微睁开双眼,看到毛主席就在身边,忙问:“主席,您受伤没有?”“没有,小胡,我很好!”胡昌保脸上露出放心的笑容。毛泽东连忙喊卫生员给胡昌保包扎。


  “主席,我不行了……还是留给……”“昌保,你会好的!”毛泽东哽咽地说。


  胡昌保躺在毛泽东的怀里,深情地望着他,说:“主席……我不行了。我没有什么牵挂的,只是不能再给您当警卫员了。您要……多保重!我不能跟着您……到达目的地了!”他双眼充满了泪水,滴滴滚落下来。停了好一会,他又转过头,望着围在身旁的警卫班战友们,缓缓而吃力地说:“同志们,不要难过!你们替我保卫好主席吧!”


  “班长,请放心!我们一定尽职尽责,保卫好主席!”


  胡昌保看着大家,然后慢慢地闭上眼睛,头一歪,倒在毛泽东怀中。“班长!班长!”任凭战友们怎样喊叫,却再也喊不醒他了。


  毛泽东把胡昌保轻轻放下,叫人取来一条毛毯,盖在烈士遗体上。面对为保护自己而牺牲的战士,他再也抑制不住悲痛,泪水从宽阔的脸颊上不停地流下来。良久,毛泽东缓缓站起来,低下头,默默地站在烈士身旁,深情致哀。随后,他又吩咐战士们:“把他好好掩埋起来,在坟前立个牌子,为革命牺牲的同志,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们!”


  大家遵照毛主席吩咐,噙着泪水,一锹锹地用土把胡昌保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接着,毛泽东又从战士手中接过锹,亲自为胡昌保的坟培土。当毛泽东告别长征路上这座亲手建立的新坟继续前进时,他还不时回头望望,怎么也舍不得这位从江西苏区就跟随着他的警卫班长。


  陕北吴起镇,毛泽东痛哭红军子弟兵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为迎接新的伟大斗争,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走上讲台,首先看了看在座的红军将士们。目睹眼前这些衣衫褴褛、憔悴疲惫、面黄肌瘦的红军干部,他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泪水。他含泪说道:“我们虽然丢掉了中央根据地,遭到了失败,但到了陕北,毕竟还是胜利了!我们的队伍少了许多人,损失是惨重的。但走过来的同志经过千锤百炼,都是革命的种子!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前途是光明的。现在我们要从头做起!……”


  毛泽东是意志如钢的革命伟人,平时轻易不流泪,当着如此众多的人流泪还从来没有过,而这次,这么多红军干部看到了毛泽东这么伤心地流泪。


  陕北的秋天干冷干冷的,阵阵秋风卷起的黄沙扑面而来。身着单衣的红军干部们不觉有些发颤,但毛泽东的话语却如温暖的春风抹去了红军干部们脸上的愁云,似甘露滋润了大家久旱的心田。时隔一年之后,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中国的革命进程又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张治宇 李向阳


  :中国国防


  关于毛泽东的故事推荐文章5:毛泽东的几个小故事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指示工作人员把会场上原与马恩列斯并列的毛泽东、朱德画像摘下来。对此,毛泽东向党内同志解释说:“如果并列起来一提,就似乎我们自己有了一切,似乎主义就是我,而请马、恩、列、斯来做陪客。我们请他们来不是做陪客的,而是做先生的,我们做学生。”


  他还说:“如再搞一个主义,那末世界上就有了几个主义,这对革命不利,我们还是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店好。”那次会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央全会立下了六条规定:一不祝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鼓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1948年5月1日,毛泽东致信香港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和民盟负责人沈钧儒,信中写道:“弟已拟了一个草案,另件奉陈,以上诸点是否适当,敬请二兄详加考虑,予以指教。”在给陈嘉庚的信中说:“为此亟待各民主党派及各界领袖共同商讨。先生南侨硕望,谨请命驾北来,参加会议,肃电欢迎,并祈赐复。”在给司徒美堂先生信中说:“至盼先生摒档公务早日回国,莅临解放区参加会议。”对于这些民主人士,毛泽东用了几个极为谦逊的词,如“弟”“予以指教”“并祈赐复”“至盼”等,谦虚之情跃然纸上。


  1949年6月,毛泽东再次诚邀宋庆龄,写道:“庆龄先生: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匆却为盼!”信中的谦词——“违教”“仰望”“趋前致候”“敬希命驾”“就近请教”“至祈匆却为盼”等,字字彰显出毛泽东为人的谦恭和对革命事业的孜孜以求。


  谦虚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谋略,更是一种智慧。从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的谦虚风范可以看出,“谦虚”,蕴涵了对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宗旨、奋斗目标和作风风范等极为丰富的时代要求,开拓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走向执政地位的新视野和新境界。


  :学习时


  【免责说明: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公众号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关于毛泽东的故事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关于毛泽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