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部位图解大全推荐文章1:耳朵有91个穴位,每天按摩,等于做全身“养生操”!

  说起“耳朵”这个器官,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耳朵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不仅是听觉器官,而且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功能。


  看似不起眼的耳朵,却与经络、脏腑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中医上面有记载,在小小的耳朵上,分布着91个穴位,全身器官组织在这里都有特定的反射区。(据《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方案》)


  当身体有病变的时候,往往会在耳朵相应部位出现疼痛敏感,其皮肤的感应也会发生变化。这样,通过刺激耳朵的相应部位,就可以预防和治疗相应的疾病。


  可别小看了揉耳朵这个动作,对于防病、保健、强体质,样样都不差。那么,怎样揉耳朵才科学正确呢?


  1、揉耳垂:健脑防痴呆


  耳垂,是耳朵的头面区,这一区域的穴位与人的头脑、面颊关系密切,经常按揉耳垂,可以美容养颜、提神健脑。


  动作要领:将食指和中指并拢塞入耳腔,拇指放在耳垂后面,3个指头尽量将头面区全部捏住揉动。


  食指和中指不动,拇指做搓揉动作,顺时针揉50次,逆时针揉50次。再把耳垂往下拉一拉。


  2、掏耳窝:调和五脏


  耳窝是耳朵的中心区,五脏六腑对应的穴位都在耳窝里,对耳窝里的各点进行刺激能调和五脏。耳窝不容易搓揉,所以要用手指掏。


  动作要领:把食指或中指的指甲减掉,放进耳窝里,用力来回掏,争取让手指触及耳窝的每一处,每天掏100次。


  3、揉外缘:四肢强壮才更长寿


  耳廓外缘的耳穴主要应对于人的四肢。一般肢体健壮而敏捷的人,耳廓外缘比较宽大;肢体瘦小的人,耳廓外缘就相对窄小。长期揉耳廓外缘,可以使四肢强健。


  动作要领:用拇指的全部和食指的大部分夹住耳朵外缘,来回揉搓,每天100次。


  4、捏三角:护心养胃 远离尿频


  耳朵上的三角区就是三角窝,它对应于人体的泌尿生殖系统,还有交感、神门两大要穴。


  捏住这个区域,可以滋阴补肾,还能调整体内植物神经,调节排泄机能。


  5、摩耳背:摩低血压 摩通血管


  耳背上有一条沟,叫降压沟,它对应人体的脊背。摩耳背的作用相当于捏脊,可以调畅全身的气血。


  动作要领:另侧手拇指塞进耳窝,食指和中指从反面托住降压沟,同侧手食指指腹沿着降压沟从上往下摩擦,每天摩擦100次。


  6、搓全耳:效果翻倍 身强百倍


  在对耳朵的各个区域进行了一遍按摩之后,还要搓一次全耳。这样可以使在先前按摩中获益的部位气血更加通畅,通达全身。


  动作要领:用手掌搓耳朵,前后搓50次,再上下搓50次。


  将这些动作做完后,你如果觉得耳朵发烫,浑身充满暖意,手上也微微出汗,说明效果达到了,全身的气血、经络和脏腑都得到了一次锻炼和清洗。


  揉耳朵,注意两点


  哪里不舒服揉哪里


  如果四肢瘦弱无力,就要把重点放在耳朵的边缘;如果有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就要把摩耳背作为重点。


  痛点可能是疾病征兆


  如果发现有几个部位揉上去很疼,这也许是某些疾病的征兆。


  在按揉过程中,可以记住这些疼痛点。完成整套动作后,再适当按揉,对身体可以说是有百益而无一害噢~


  :健康圈


  编辑:李爽


  审核:董毅、佟光


  辽宁之声——辽宁声音,民生情怀!


  耳朵部位图解大全推荐文章2:耳朵有91个穴位,每天揉几分钟,等于给全身做“养生操”!

  耳朵是人体的缩影,中医讲“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所以人体某一脏腑和部位发生病变时,可通过经络反应到耳廓相应点上。


  经常按摩耳部,能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理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按揉耳朵,能畅通气血


  我们的每只耳朵上,分布着91个穴位(据《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方案》),全身器官组织在这里都有特定反射区。当躯体有病变时,往往会在耳朵相应部位反应出来。


  每天坚持按摩耳朵10分钟,有利于五脏六腑及全身的气血循环,气血通畅了,病痛就少了。


  这样揉耳朵,作用更佳


  1掏耳窝:调和五脏


  耳窝是耳朵的中心区,五脏六腑对应的耳穴都在耳窝里,对耳窝里的各点进行刺激能调和五脏。


  方法:把手指放进耳窝里来回掏,争取让手指触及耳窝的每一处,每天掏100次,但不宜用力过度。


  2揉耳垂:健脑防痴呆


  耳垂一带是耳朵的头面区,这一区域的耳穴与人的头脑、面颊关系密切,经常按揉耳垂,可以美容养颜、醒神健脑。


  方法:将食指和中指、拇指3个指头尽量将耳垂全部捏住揉动。


  3拎耳屏:治疗头痛、耳鸣


  耳屏就是耳朵前的小凸起,拎耳屏可治疗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


  方法: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痛为限,每次3-5分钟。


  4揉外缘:四肢强壮更长寿


  耳廓外缘的耳穴主要对应于人的四肢。长期揉耳廓外缘,可以使四肢强健。


  方法: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耳朵外缘,来回搓揉,每天100次。


  5摩耳背:助降血压、通血管


  耳背上有一条沟叫降压沟,它对应人体的脊背。摩耳背的作用相当于捏脊,可以调畅全身的气血。


  方法:拇指指腹沿着耳背从上往下摩擦,每天摩擦100次。


  6搓全耳:效果翻倍,身强百倍


  在对耳朵的各个区域进行了一遍按摩之后,还要搓一次全耳。这样可以使在先前按摩中获益的部位气机更加顺畅,通达全身。


  方法:用手掌搓耳朵,前后搓50次,再上下搓50次。


  “


  为健康,


  转给你关心的人!


  信息:央视财经


  耳朵部位图解大全推荐文章3:耳朵有91个穴位,每天捏耳6分钟,全身气血都畅通,能远离病痛

  很多人觉得耳朵并不重要,因为大家不知道耳朵上有91个穴位。其实耳朵是宗脉所聚集的地方,人体的12经络都经过耳朵,而且人体的器官在耳朵上能找到相对应的反射区域,它就是人体的一个缩影。


  如果我们的身体出现某些不适,都可能通过经络反应到耳朵上的相应点。所以,如果我们可以经常对耳朵进行按揉、按摩等,刺激耳朵经络穴位,能疏通全身的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理身体脏腑功能,从而能够防治各种身体问题。


  人到中年以后,就需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了,每天坚持对耳朵进行按揉6分钟,帮助疏通全身的气血流通,促进气血循环,气血通畅了,身体自然就会好,自然也远离病痛。


  下面教具体操作揉耳朵的方法:


  1、揉全耳,通畅全身气血


  从手掌根部,前后、上下按揉1分钟,一般揉1分钟后,会感觉耳朵发热,这样疏通经历,让身体气血畅通。


  2、掏耳窝,调五脏六腑


  用食指,放进耳朵里,上下、左右不同角度进行掏,尽量刺激到耳内的每一个地方,力度以自己感觉舒服为好。连续1分钟即可。


  3、捏耳垂,防老年痴呆


  用手指对耳垂进行揉捏,稍稍用些力揉捏1分钟。耳垂是头面的反射区域,按揉耳朵相当于刺激头面部的经络穴位,能醒神健脑,对预防老年痴呆。


  4、提耳屏,治头痛


  用食指和拇指,把耳屏提拉起来,连续拉100下,大概需要1分钟。对头痛、头晕有很好的帮助。


  5、捏耳廓,强健四肢


  用手指对2只耳朵周围的耳廓进行揉捏1分钟,这里对应的是人体四肢,所以经常按揉耳廓,有助于强健四肢。


  6、揉耳背,温定血压,疏通血管


  人的耳朵后背,有一条沟叫降压沟,每天揉耳背1分钟,就能作用到降压沟,能稳定血压,疏通血管。


  耳朵部位图解大全推荐文章4:耳朵科普 | 耳朵有91个穴位,每天揉几分钟,等于给全身做“养生操”

  耳朵是人体的缩影,中医讲“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经常按摩耳部,能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理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那么按摩有什么保健作用呢?今天,就请大家和小科一起学习吧。


  按揉耳朵,能畅通气血


  我们的每只耳朵上,分布着91个穴位(据《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方案》),全身器官组织在这里都有特定反射区。当躯体有病变时,往往会在耳朵相应部位反应出来。相传,乾隆养生的方法之一就是每天早上起来搓耳朵。


  每天坚持按摩耳朵10分钟,有利于五脏六腑及全身的气血循环,气血通畅了,病痛就少了。


  这样揉耳朵,作用更佳


  01 掏耳窝:调和五脏


  耳窝是耳朵的中心区,五脏六腑对应的耳穴都在耳窝里,对耳窝里的各点进行刺激能调和五脏。


  方法:把手指放进耳窝里来回掏,争取让手指触及耳窝的每一处,每天掏100次,但不宜用力过度。


  02 揉耳垂:健脑防痴呆


  耳垂一带,是耳朵的头面区,这一区域的耳穴与人的头脑、面颊关系密切,经常按揉耳垂,可以美容养颜、醒神健脑。


  方法:将食指和中指、拇指3个指头尽量将耳垂全部捏住揉动。


  03 拎耳屏:治疗头痛、耳鸣


  耳屏就是耳朵前的小凸起,拎耳屏可治疗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


  方法: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痛为限。每次3-5分钟。


  04 揉外缘:四肢强壮更长寿


  耳廓外缘的耳穴主要对应于人的四肢。长期揉耳廓外缘,可以使四肢强健。


  方法: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耳朵外缘,来回搓揉,每天100次。


  05 摩耳背:助降血压、通血管


  耳背上有一条沟叫降压沟,它对应人体的脊背。摩耳背的作用相当于捏脊,可以调畅全身的气血。


  方法:拇指指腹沿着耳背从上往下摩擦,每天摩擦100次。


  06 搓全耳:效果翻倍,身强百倍


  在对耳朵的各个区域进行了一遍按摩之后,还要搓一次全耳。这样可以使在先前按摩中获益的部位气机更加顺畅,通达全身。


  方法:用手掌搓耳朵,前后搓50次,再上下搓50次。


  文章:义乌科普


  编辑:够土小编


  声明:版权归原所有,如有,请联系后台,我们将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


  耳朵部位图解大全推荐文章5:最全的高清耳部解剖汇总!配合记忆口诀轻松记忆

  颞骨解剖


  耳解剖关系示意图


  血供


  外耳


  耳廓


  鼓膜正常结构


  鼓膜(右侧)


  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1.鼓室


  鼓室为位于颞骨岩部的不规则含气腔隙。


  鼓室全貌(右耳)


  鼓室内含3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


  听小骨链


  3块听小骨相连接形成听骨链,两端分别连接鼓膜与前庭窗。鼓室周围有6个壁:


  记忆口诀外有鼓膜内两窗,前动咽管后窦房,上鼓室盖下静脉,岩内六壁含气腔。


  ①上壁:鼓室盖,为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的薄层骨板,中耳病变可侵犯此壁,向上进入颅内,引起耳源性颅内并发症;


  ②下壁:颈静脉窝,为一薄层骨板与颈静脉起始部分分隔;


  ③外侧壁:大部分为鼓膜,鼓膜上方为上鼓室的外侧壁;


  ④内侧壁:内耳的外侧壁,也称迷路壁;


  ⑤前壁:颈内动脉的后壁,上部有咽鼓管;


  ⑥后壁: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入口,连接上鼓室与乳突窦。鼓室根据鼓膜紧张部上、下缘分为三部分:上鼓室位于鼓膜紧张部上缘以上;下鼓室位于鼓膜紧张部下缘以下;中间部分为中鼓室。鼓室恶性肿瘤多位于中、下鼓室。


  模式图


  鼓室窦的变异


  A型:表浅的鼓室窦,鼓室窦不超过面部神经垂直部前缘;


  B型:中等深度的鼓室窦,鼓室窦后界位于面部神经垂直部前缘与后缘之间;


  C型:深的鼓室窦,鼓室窦后界越过面部神经垂直段后缘并继续向后扩展。


   鼓峡


  2.咽鼓管


  咽鼓管为连接鼻咽腔与鼓室的通道,向内通鼻咽腔,开口于咽鼓管咽口,向外通鼓室前壁,开口于咽鼓管鼓口,鼻咽癌可经咽鼓管侵入中耳。


  幼儿与成长咽鼓管比较模式图


  3.乳突窦


  乳突窦向前经乳突入口与上鼓室相通,向后与乳突小房相通,中耳病变可经乳突窦侵入乳突小房。


  内耳


  内耳为位于颞骨岩部的迷路结构,形状不规则,结构复杂。主要作用是接受声波及位觉刺激。迷路包括外层的骨迷路和内层的膜迷路。


  内耳模式图


  1.骨迷路


  骨迷路为位于岩部的不规则骨质隧道,包括耳蜗、前庭、骨半规管,三者沿颞骨岩部长轴从前内向后外依次排列,并相互连通。前庭位于骨迷路中部,前部与耳蜗相连,后部与3个半规管相通。骨半规管包括3个半圆形互成直角排列的小管,分别为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前骨半规管与颞骨岩部长轴垂直,后骨半规管与颞骨岩部长轴平行。


  关于三个半规管的记忆口诀:


  记忆口诀三半规管前外后,前垂后顺岩长轴,外管最短位水平,五个垂直尽感受。


  内耳在颞骨岩部的投影


  耳蜗


  2.膜迷路


  膜迷路为骨迷路内封闭的膜性囊,包括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4个部分。内充满内淋巴液,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液,内、外淋巴不相通。


  声音的传导蜗管下壁由骨螺旋板和基底膜组成,并与鼓阶相隔。基底膜(螺旋膜)上有螺旋器(又称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


  声音的传导:声波传入内耳的听觉感受器有两条途径,即空气传导、骨传导。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


  (1)空气传导: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链→前庭窗→前庭阶的外淋巴→蜗管内淋巴→基底膜上的螺旋器→蜗神经→听觉传导通路→大脑颞叶听觉中枢。(2)骨传导:颅骨→蜗管内淋巴→基底膜上的螺旋器→蜗神经→听觉传导通路→大脑颞叶听觉中枢。


  3.内耳道


  内听道从颞骨岩部后面的内耳门开始,向外侧进入颞骨。内耳道内含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和迷路动脉。


  耳部及其周围的重要解剖结构(CT横断面)


  A.上骨半规管层面;B.外骨半规管层面;C.前庭窗层面;D.耳蜗层面;E.颈动脉管层面1.上骨半规管;2.弓形下窝;3.总骨脚;4.后骨半规管;5.外骨半规管;6.内耳道;7.耳蜗;8.面神经管迷路段;9.膝状神经节;10.前庭;11.上鼓室;12.乳突窦入口;13.乳突窦;14.鼓膜张肌;15.锤骨头;16.砧骨体;17.前庭窗;18.前庭导水管;19.圆窗;20.鼓岬;21.锤骨颈;22.砧骨长脚;23.面神经隐窝;24.锥隆起;25.鼓室窦;26.颈动脉管;27.咽鼓管;28.耳蜗导水管;29.颈静脉球


  中耳、内耳结构


  (CT横断面自上而下)


  外耳道结构


  (CT横断面)


  中耳结构


  (CT横断面自下至上两个层面)


  咽鼓管结构


  A. CT;B. MRI


  内耳


  (CT横断面)


  局部结构


  (薄层CT)


 

本文标题:耳朵部位图解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