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简笔画推荐文章1:国画家赵永夫笔下的红楼梦仕女图:优雅恬静

  历代画仕女图的画家不胜枚举,给后世留下了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国画家赵永夫在工笔仕女画领域探索多年,以细致刻画、准确造型和精微色彩描摹仕女形象,仕女作品呈现工整细腻、清丽动人画风。


  赵永夫的仕女图取材广泛,《红楼梦》中的女性是他颇为喜爱的绘画题材,他常常以此入画,常有佳作。


  在他看来,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塑造了众多人物个性鲜明且充满魅力的女性角色。这部作品也因此成为众多艺术家倾力描绘的对象,大观园的女孩们成为他创作仕女图取之不尽的艺术灵感。


  《金陵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是赵永夫2023年创作,高1.9米?3.6米多,是一幅大尺幅作品。林黛玉、薛宝钗等12位经典的红楼女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赵永夫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人物姿态娴雅、衣袂翩翩,群像仕女一一刻画了每位女性的性格特点,从衣饰、发型、表情、姿态细致入微地展现。线条运用变化丰富、恰到好处。在用笔疏密虚实和用墨浓淡干湿上也是娴熟细腻,仕女的质感、量感跃然纸上。


  局部呈现


  既画出了林黛玉的多愁孤傲、也画出了薛宝钗的端庄大方、更画出了贾元春的雍容华贵,甚至是巧姐儿的天真无邪也做了详尽描绘。整体营造了如梦如幻之感,中国传统绘画的情景和意境美陡然而生。


  这幅画作的空间感也得到极大延伸,虽是一幅画,其实却画了三幅作品。仕女画和花鸟画、山水画打破界限,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融为一体,没有深厚的绘画功底,断不能成。


  画中除了仕女还精心绘制了牡丹、香炉、祥云、宫灯等传统元素,更妙的是图中还绘制了地毯和屏风,地毯上描绘了一幅富贵吉祥图,上面勾勒有牡丹花卉、如意吉祥纹、石榴、桃子;屏风上描绘了一幅青绿山水,高耸的山峦终年云雾缭绕,远处高飞的仙鹤闲适自在。在画中的地毯和屏风上描绘图案,由于角度不同,对于绘画的难度增加不少。


  局部呈现


  工笔仕女图以细节取胜,从这幅作品中,也能看到赵永夫下了诸多功夫,不论是人物的站位,还是服饰的颜色,亦或是发髻的造型,每位人物都有与自己性格相吻合的搭配。


  画仕女图不仅仅是画得美,要画出人物的个性不是件易事,尤其是红楼梦这样的经典著作,每位读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林妹妹、宝丫头、凤姐。他常以红楼梦中的人物入画,在作画前,他常将翻过多次的《红楼梦》仔细研读,每一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在描绘人物时仍会有不同的感受。《红楼梦》中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外到形象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内到心理描写、神态描写都做了饱满的刻画。这对绘画来讲也颇有助益,在创作时能迅速捕捉到每一位仕女的性格特征,画出人物的神韵而非千人一面,也能提升仕女绘画的艺术境界,而不至于画成小说插图。


  赵永夫在用色上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这幅十二钗的仕女强调色彩的体量感、丰富性和画面的平衡意味,画面整体色彩达成一种视觉冲击力。巧妙运用色彩之间的浓淡、冷暖关系,色彩关系对比强烈,人物性格在色彩上得到补充,整体呈现出含蓄雅致的艺术表达。


  观赵永夫其他的红楼梦仕女作品,皆能感受到他对这部著作的欣赏,他关心书中的女儿们命运,为她们每一位的人生遭遇感到惋惜。倾注到笔尖,红楼梦里的女儿们在绘画领域也有了具象化的展现。


  在这幅《金陵十二钗》中,不论是画面布局、色彩处理、笔法运用上,赵永夫都展现了工笔仕女画家绘画功底的炉火纯青,整幅作品张弛有度、设色明艳而又清丽、线条干净流畅,颇有古典式审美情趣。


  赵永夫的仕女画,尤其是《金陵十二钗》,把仕女的内心世界也一一呈现,以当代画家的视角和感受,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仕女画风格。


  在赵永夫来看,画仕女不仅仅是单纯画仕女,既要画出仕女的古典神韵,也要画出时代精神。他着意通过仕女画来诠释中国女性的美,中国女性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美好的精神内核,这种美如何呈现,是仕女画家的一种责任。


  赵永夫,1982年生于甘肃.临洮,现居天津。自幼酷爱绘画艺术。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何家英、霍春阳、杨沛漳、贾广健等教授研习人物及花鸟画,尤以工笔人物画见长。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导师。


  出版有中国画技法丛书《中国古代仕女画法》《赵永夫花鸟画集》《画坛新势力、水墨七零后》《晓风乘露赵永夫人物画集》《水墨方阵赵永夫作品集上、下》《赏饰赵永夫团扇精品》《墨韵中国画的传承与超越赵永夫画集》《古韵新风赵永夫中国画集》《赵永夫中国画入门花鸟篇》《赵永夫中国画白描入门花鸟篇1.2》等美术书籍出版并发行。曾在北京、天津、山东、甘肃、河北、广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曾在《美术》《中国书画》《人民日》《半月选读》《老年教育》《甘肃晨》等纸刊物发表作品。


  赵永夫部分作品欣赏


  《江南》


  《花落有声》


  《西施浣纱》


  《满天星》


  《人间四月天》


  《书染花香》


  《春和景明》


  《清荷》


  《锦羽春晖》


  《沉香亭畔》


  《杨丽萍像》


  红楼梦人物简笔画推荐文章2:孙温绘全本《红楼梦》欣赏,明艳生动,雅俗共赏

  孙温,出生于清嘉庆年间,生活在同治、光绪年间。河北丰润人,字润斋,号浭阳居士。他历经36年,熬尽一生心血工笔重彩绘制《红楼梦》画册,共二十四册,总计230幅图,现藏于大连旅顺博物馆。全图以大观园全景为开篇,园内诸多景致悉数入画,一览无遗。孙温技法全面又熟练,既继承中国画优良传统又吸收西洋画法,既有宫廷风格的华贵富丽和文人画的内涵气韵,又有民间绘画的色彩明艳生动,雅俗共赏。


  彩绘《红楼梦》是一种综合了山水、人物、花鸟、界画等的工笔重彩绘画,有山水人物、花卉树木、楼台亭阁、珍禽走兽、舟车轿舆、神仙鬼怪及博古杂项等几乎全部画科内容,多为全景式呈现,但突出人物造像,作品用笔细腻,格调清新,在熟练运用传统青绿山水界画技法的同时,在画建筑园林等时又大量使用了清宫新体画法,增加了透视感。老一代红学名家周汝昌先生初见大幅绢本彩绘《红楼梦》,称其“工细数倍于一般常见的上品红楼画,令人赏玩不置,堪称珍品”,爱不释手,欣然为每幅画页作诗题咏。


  红楼梦人物简笔画推荐文章3:现场|百幅清代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亮相苏州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取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情节丰富、布局严密,具有极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其自问世以来,二百余年间一直是重要的绘画题材。


  11月20日,展览“红楼梦——图像史与物质文化”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开幕,呈现100幅旅顺博物馆馆藏《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并辅以《红楼梦》相关文物53件/套,以插图与文物相结合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一场图像与物质的红楼梦故事。


  《红楼梦》早期图像传播


  走入吴文化博物馆展厅,便能看到展柜里那满满当当的《红楼梦》插图。这是清代孙温绘制的《全本红楼梦图》,总计230幅,此次展出100幅,可谓一场红楼梦的图像盛宴。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曹雪芹为创作《红楼梦》耗尽了十年心血。而孙温则几乎把生命完全投入到了这套《全本红楼梦图》的创作中。自同治六年(1867)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前后达36年之久,几乎用尽其一生。除孙温本人外,甚至其侄孙允谟也参与了其中的创作。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旅顺博物馆馆长王振芬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于1959年入藏旅顺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画册以浓丽的调色、精细的笔法、连贯的情节、生动直观的艺术形式勾勒出一幅幅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的画面。


  当然,孙温绘画的作品并非是《红楼梦》的首张插图。概括来说,《红楼梦》有两大版本系统,首先是脂本系统,即八十回抄本,大多带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批语;第二是程本系统,也称程高本(程甲本、乙本)、是一百二十回刊印本,最早由程伟元、高鹗整理刊印。


  展板上对于《红楼梦》版本的梳理


  清代《红楼梦》图像传播的早期与曹雪芹所生活的时代较为接近,是《石头记》八十回抄本流传的主要时期,也是《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印本出现的时期。从乾隆时期一直延续到光绪初年,这一时期红楼梦图像的传播主要以木刻小说插图的形式出现,其中最受人瞩目的是与首个《红楼梦》印本一起出现的程甲本插图系统,该本封面题作“绣像红楼梦”,扉页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萃文书屋”。其中绣像共二十四图,每图占半页,附题词半页,是目前可知最早出现的清代《红楼梦》图像。在此后的一百二十回的插画里,则有金陵藤花榭本系统、双清仙馆本系统等,这些版本都受“程本”影响而出现,但在卷首绣像数量和具体图像内容上都有了变化。


  展览现场


  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 清乾隆五十六年萃文书屋木活字本 复制品


  受早期图像的影响,孙温由此绘制了大幅绢本工笔彩绘画册。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表示,“这套画册无疑受到和继承了明代以来的木刻插图的绘画样式,以及过去仕女画的影响,同时,也启发了后来的中国绘画的创作。彼时,西方绘画流入中国,一些透视元素是如何融入中国画的,也是可以在此思考与发现的。这套画册是一个重要的例证。”


  展览中的展板,对《全本红楼梦图》的绘画解读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展览以《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为主线,分为“红楼与大观”、“木石与金玉”、“太虚与大荒”三个单元。展厅通过大画面、造景装置作为大型可进入性的“游园”结构,让观众可以游园式地以图“读”红楼小说故事。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依次描绘出全本《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每个章回情节所用画幅数量不尽相同。画面围绕原著的故事情节,将主要人物活动表现的细致入微,楚楚动人。


  清孙温绘大观园


  孙温采用由宏触微的叙事模式徐徐展开,从大观园鸟瞰图一笔宕开,从全局视角聚焦到宁荣二府及周边发生的故事再绘及大观园内局部。利用画中的亭台楼阁,在平面上营造出了空间感和立体感,交代故事演进的环境背景及社会背景,推动了情节的自然发展,表现出了《红楼梦》故事本身所具有的张力,也体现了孙温对原著细节的理解与创造。画中的大观园不仅是《红楼梦》的大观,更是书家、画家与读者共同构建沉浸的大观。


  孙温绘制《红楼梦》时采用明清版画小说中常见的时空并置法来布局,即在一幅画面中,把故事各个发展阶段中的多个事件要素提取并排列,使观者在意识中完成整个叙事过程。


  在运用中国传统的设色山水画法的同时,孙温还在绘制中参考了西方传入的焦点透视法。这一技法在清代由西方传教士传入,深受清代宫廷喜爱。孙温将这一技巧运用在图卷中对建筑的描绘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清孙温 红楼梦 第5回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清孙温 红楼梦 第17回 贾政游大观园景十一


  清孙温 红楼梦 第24回 林黛玉遐游听悲曲 宝玉问病至宁国府 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还帕惹相思


  在对第24回的描绘中,包含三处情节的“多场景并置”,可见贾宝玉与林黛玉共读《西厢》,遇贾琏、贾芸后三人请安闲聊,黛玉与宝玉途经梨香院偶听《牡丹亭》戏文如痴如醉等场景。


  清孙温 红楼梦 第27回 滴翠亭宝钗戏彩蝶


  在对第27回的描绘中,画面展现了“宝钗扑蝶”这一事件的三个节点:右后部为宝钗忽见一双玉色彩蝶,意欲扑了来玩;中后部为宝钗追蝶至滴翠亭外;左前部则是小红、坠儿见了宝钗都唬怔了。以宝钗扑蝶贯串了三个关键节点,可谓轨迹清晰完整。


  清孙温 红楼梦 第38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大观园中生活奢华,大型的饮宴聚会颇多。这种场景往往灵动宏大,和书房打斗的乱中有序不同,强调整体风格的瑰丽和整洁,是景色、器物、人物各要素融合的大成之作。孙温根据《红楼梦》的文字内容,将其中的人物、建筑、景致、物品一一还原。


  清孙温 红楼梦 第40回 王凤姐罢饭秋爽斋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本文标题:红楼梦人物简笔画